首页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

举报
开通vip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 二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刘莉 各位老师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来学习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本教材的粗浅理解向大家作一个汇报。纵观这本教材,相对于前几年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把表内乘除法都放在本册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六个单元 认识乘法• 乘法口诀(一)• 认识除法• 口诀求商(一)•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时、分、秒。“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4个单元:• 认识图形• 厘米和米• 位置与方向• 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整理版] 二年级数学(上)教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刘莉 各位老师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来学习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本教材的粗浅理解向大家作一个汇报。纵观这本教材,相对于前几年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把表内乘除法都放在本册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六个单元 认识乘法• 乘法口诀(一)• 认识除法• 口诀求商(一)•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时、分、秒。“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4个单元:• 认识图形• 厘米和米• 位置与方向• 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领域是• 统计与可能性共十一个单元的新课五个实践活动:• 快乐的队日活动 • 有趣的七巧板 • 量一量 • 算“24点”• 田园风光。 在第一、二、四、五、八这几个单元集中安排了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第一、二单元,让学生认识乘法的含义,学习1~6的乘法口诀,并计算相关的表内乘法式题;第二段,是第四、五单元,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除法式题;第三段,是第八单元,学习7、8、9的乘法口诀,用学习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表内乘、除法式题,同时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学习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作好准备。这样有分有合、先分后合的安排,一方面能使学生先相对集中地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掌握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把在第一、二段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自觉地迁移到第三段的学习中,从而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合理分散了口诀记忆的难点,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形成必要的技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是二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教学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单元的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写与读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在我们低年级,只要求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并能正确列出乘法或除法算式。由于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乘除法的意义比较少,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起来既难又重。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几个几连加,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第二段,学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段,练习一。 教材有这样的几个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 1. 通过操作,强化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建立乘法概念做好准备。 在以往大纲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把乘法表述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现在的教材不再出现这样的表述。但在初步认识乘法时,一般仍采用从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引入。由于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常见的练习是两个数相加或三个不同的数连加,而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形式接触较少,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认识乘法之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几个几相加,建立“几个几”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分散学习时的难点,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只有同数相加才能转化为乘法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初步建立乘法概念做好准备。 2. 围绕基础知识即把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认识乘法。 乘法是从加法引入的,这是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在初步认识乘法时,要经常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或实物图抽象出几个几,先根据几个几列出同数相加的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算式的改写中不断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等到较熟练后,可根据几个几相加直接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在认识乘法的整个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懂得“几个几”的含义。如教材第5页第3题,左边是2个3相加,既可列式3 × 2 = 6,也可列式2 × 3 = 6; 右边是3个2相加,也可以列式2 × 3 = 6或3 × 2 = 6。但左边的2个3相加不能说成3个2相加;右边的3个2相加不能说成2个3相加,几个几相加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或实物图让学生说说是几个几相加,再列出乘法算式。但尽可能不要让学生看着抽象的乘法算式再去说该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 运用多种形式,列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同数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在教学教材第2页的“试一试”时,要引导学生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书写过程,体验“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甚至还可以提出:求9个4的和是多少,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列,哪种写法比较简便,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更深切的体会。也许由于这时学生还没有接触乘法口诀,还不会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所以还不可能深切体会到“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等到下一阶段,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会利用乘法口诀求积之后,可以再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哪种计算更加简便,从而进一步完善对乘法的认识。 第二单元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教学1到 6的乘法口诀,并用这些口诀算表内乘法。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教学的又一重点。熟记全部乘法口诀,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教材分七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一至四的乘法口诀。 第二段,教学乘加、乘减。 第三段,教学五的乘法口诀。 第四段,练习二。 第五段,教学六的乘法口诀。 第六段,练习三。 第七段,复习。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快乐的队日活动”。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是: 1.让学生经历“编”和“用”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开始教学乘法口诀时,将推导口诀的过程按下面的三个步骤展开: •编口诀前期,教师示范(2、3的口诀) •编口诀中期,师生合作(4、5的口诀) •编口诀后期,学生自编(6的口诀) •编口诀结束,在应用中巩固。 2. 初步了解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和乘法口诀。 •初步认识乘加和乘减运算,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沟通相邻两句口诀间联系,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3.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经常整理乘法口诀,让学生形成结构记忆,帮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不断提高乘法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需要有个过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练习,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一要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口诀。教学乘法口诀时,都是按照乘法口诀表中横排的顺序一个例题一个例题教的。整理成口诀表后,可以利用此表,采用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形式,熟记口诀。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表中存在的某些规律来记忆口诀。例如,1乘几得几的口诀最好记;5的口诀乘积的个位不是0就是5,也好记;同数相乘的口诀有9句,也比较好记。9的口诀也很有特点,教材第76页“想想做做”第1题中介绍了几九的口诀乘积是几十减几,如三九的得数就是30 - 3 = 27。还可以摊开双手看几九的得数。具体的方法是:摊开双手,使两手掌向上,弯起左起第一个手指,右边有9个手指伸直,表示“一九得九”;弯起左起第二个手指,弯手指的左边有1个手指伸直,弯手指的右边有8个手指伸直,表示“二九十八”;弯起左起第三个手指,伸直的手指左边有2个,右边有7个,则表示“三九二十七”;等等。这两种方法使9的口诀也变得好记。 二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推想出口诀。在4的乘法口诀后面,教材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哪一句口诀遗忘了,就可以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从相邻的口诀推想出来。例如,要想三七是多少,可以从前一句的二七十四再加7,或者从后一句的四七二十八减去7,得到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三要针对易混易错的口诀进行重点练习。例如,二八十六与二九十八,七八五十六与六九五十四,乘积相近容易混淆;四六二十四与六七四十二,三九二十七与八九七十二,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容易出错。可以用填括号补口诀或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强化练习。 四要打乱口诀的顺序练习,使学生不仅能顺着次序熟记口诀,而且随便抽出一句口诀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但是,会背口诀还不等于口算熟练。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如看口算卡片很快说出得数,听老师报题直接写出得数,或用转盘游戏、夺红旗等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扎扎实实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本单元主要教学 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和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比起以往的教材删减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练习,突出了一些基本的折、剪、拼的活动,从而更利于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教材分两层安排:第一层,认识四边形。第二层,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此外,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七巧板”。 从内容方面,从摸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边,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边,来初步认识多边形。又通过围、搭、折、剪、分等操作活动,来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体验边的存在到初步认识多边围成的图形,从感知图形间的联系到领悟多边形的变换,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入初步理解,从简单判断引入综合变化。主要体现以下的特点: 1(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 直线图形都有边、有角,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边,体会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相等,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不等,从而按边的数量对图形分类。 2(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因此,变换能让学生在动态中深入地认识图形。 比如“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长方形纸依次连续地折,指出每次折出的是几边形。学生照教材里的图示每折一次,手里的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图形的边的条数有时会增加、有时会保持不变、有时会减少。在边的条数的变与不变中,对多边形的认识趋向深刻。 3(在“七巧板”的有趣拼接中感受多边形的奇妙变化。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认真经历“实践认识”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而持久的表象,保留初步认识的色彩,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多给《有趣的七巧板》教学增加一点文化品位。 第四单元是教学除法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教材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平均分。第二段,认识除法。第三段,练习四。 1.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每份分得同样多。不提两种分法,突出本质特征。 教学,往往先从分实物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除法在应用时也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一共分成了几份(即求相同加数的个数);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即求相同加数)。由求的问题不同,引出分的方法不同,但所分得 的每份都是均等的,所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对于后一种分法(如教材第32页的例题),过去强调要一个一个地分(即每次每份分一个),现在教学不再拘泥于这种分法,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是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 2.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求3个2是多少列乘法算式,既可以列成3 × 2,也可以列成2 × 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做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做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做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对除法的认识。例如,教材第36页的例题中,6 ? 2 = 3,“6”表示一共有6个小朋友(即被分物体的总个数),“2”表示每辆车坐2人(即每2个一份),“3”表示要坐3辆(即分成了3份);第37页的例题中,6 ? 3 = 2,“6”表示一共有6枝铅笔(即被分物体的总个数),“3”表示平均分给3人(即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人分得2枝(即每一份分得2个)。 在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时,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的教材只介绍“6除以2”的一种读法。要防止学生受乘法算式读法的影响,把6 ? 2错读成“6除2”。如发现有这种错误现象,我们及时予以纠正。 3. 通过题组列式比较,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学生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了多少份,或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对除法的这两种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把这两种分法整合在一个背景下,通过对一幅场景图的观察,完成两 组填空,并写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如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39页练习四第1~5题),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被分物体的总个数、每几个分成一份以及可以分成几份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还可以利用题组,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注意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练习四第7~10题)。在看图列式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顺序:乘法反映的数量关系是从部分到整体,看图时要先看“每一份是多少”和“一共有几份”,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把“一共有多少”作为要求的问题;除法反映的数量关系是从整体到部分,看图时要先看“被分物体的总个数是多少”和“要分的每一份是多少”(或“平均分了几份”),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再把“能分成几份”(或“每一份是多少”)作为要求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看图列式的方法,而且能在比较中加深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包括应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的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有关的乘法口诀和认识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 第二段,教学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 第三段,练习五。 教材编排体现三个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口诀求商。2.鼓励并落实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3.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 如: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5”。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而且想得很快。 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找到适宜的口诀。指导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进行。 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 1(认识线段要注重体验,感悟知识。体验“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 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2(建立表象,支撑理解。 在教学厘米时,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如教学米时,也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 3(加强积累,鼓励创新。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时可把握:重点突出认识线段的过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认识厘米,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认识米,在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的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如:分组进行室内室外活动、让学生经历活动和交流成果过程等等。) 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教材分三部分安排: 第一部分,描述物体的位置。 第二部分,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 第三部分,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相对位置及行走。 1(精心选取素材,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 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2)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3)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如“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又如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 2(寻找教学突破,现实空间与平面无缝对接。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 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如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 (2)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 (3)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3、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空间。 本单元不管在哪一段的教学都要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交流中,获得更多学习办法。 第八单元是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本单元教学7 9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教材分六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乘、除法竖式。 第二段,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三段,教学9的乘法口诀及应用。 第四段,教学乘法口诀表的整理和应用。 第五段,教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第六段,单元复习。和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算‘24点’” 教材的编排的特点和建议是: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本单元的7、8、9的乘法口诀全部让学生自己编。教学线索是:在现实情境中提出具体的问题,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相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并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因7、8、9的乘法口诀句数比较多,得数比较大,部分口诀记忆有难度,甚至个别口诀还会相互干扰。因此,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是教学任务,教材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如第63页1、2题,第71页1、2题,引导从熟悉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 二是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76页第1题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如6个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经常要求背口诀,像滚雪球那样,把新教学的口诀积累在已有的口诀上。如练习六、七、九里分别有背出1,7、1,8、1,9口诀的练习题,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的口诀,也记忆了新教学的口诀。 四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的所有乘法口诀填入预设的表格里,整理出乘法口诀表。还要观察口诀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如纵看或横看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区分哪些口诀能算两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寻找得数相同的口诀„„发现和交流规律,有利于记忆口诀。 五是适量设计开放的计算题,如7×?=?,在方框里依次填1、2、„„7,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在?×?=16 的两个方框里分别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里分别填4和9或6和6,都在复习得数相同的口诀。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形成了用口诀算乘、除法的经验。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新的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诀里,没有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而是在教学口诀的例题后面,通过“想一想”及时让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体会口诀的应用,感受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本单元仍然不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之后,还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口诀进行计算。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没有安排那样的“想一想”,设计了第72页第3题,一个学生说一句8的口诀,另一个学生说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这道题不仅让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可以用来算8的乘法,还知道可以算两道与8有关的乘法,这是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力的一次提升。教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要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2)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编排了例题,用做28朵花这个题材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在学生求商的时候,提示了应该想的乘法口诀,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编排例题教学,通过第72、73页第7、8、9题引导学生计算。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口诀算乘法结合起来教学。第75页“试一试”是第一次同时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有基础的。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两道除法的经验,还有根据乘法算式得到相应除法算式商的体验。第76页第2题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计算的方法。另外,第78页第5题利用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设计了四组除法题,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恰巧换位。意图是帮助学生正确记住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选用口诀求商。 (3)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乘法竖式的结构和加、减法的竖式比较相近。第64页例题示范了两个乘数以及积在竖式里的位置,由于积是一位数,学生接受乘法竖式的难度不大。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例题教学6?2的竖式,要分两段讲解和示范。第一段讲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以及竖式上表示除法的符号,要强调被除数写在竖式的里面,除数写在左面,商写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数对齐。第二段讲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到竖式上,并用被除数减这个积。这一段是教学难点,可以联系图画里平均分的过程帮助理解: 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检查一下。检查的办法是把每组3人,2组分掉6人的“6”写到被除数的下面,被除数减这个数得0,表示都分完了。 (4)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在整理乘法口诀,较好地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第81页例题教学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使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更好地用口诀求积、求商。学生有加减两步计算的经验,从左往右依次进行乘除混合运算一般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教学时还应该突出运算顺序,让学生牢固掌握。因为后面的教材不再教学这一运算顺序了。在练习九里安排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也是为了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是教学重点,也是容易发生计算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里有这些设计: 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在这一步计算的下面,防止遗忘。看着这个数进行第二步计算,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并体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二是“想想做做”第1、2题都设计了题组,先分步计算,再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写在算式的下面,尽量记在头脑中。万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计算里看出来。这样,直接写出第3题两步混合运算的最后结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础。 (5)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实践活动《算“24点”》是口算游戏,任意拿出4张扑克牌,根据这些牌上的数进行四则计算,要求最后得数为24。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乐意参与,从而自觉地练习计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 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后得数为24的计算必然不会相同,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用4个数算得24,可能存在多种计算方法,对思维的发散是有益的。 第九单元:时、分、秒 本单元教学时、分、秒,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时、分。 第二段,认识几时几分。 第三段,认识秒。 教材的编排的特点和建议是: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90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 时时间。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现 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 “8时刚过”。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 “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例题中认识第二个 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由于时针非常接近“4”,学生往往误读成4时 55分。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4时”,进而看出“4时少5 分”。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4时少5分”也就是“3 时过55分”。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 60小格减5小格算得。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少5 分,并把它转化为3时过55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中获取知识。 第8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在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下册)教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安排。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3、注重时间观念的建立。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时的途径: 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第一层,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教材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与建议: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要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图形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活动,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观察,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因此,我们教学时组织学生观察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一定要充分。(如:实物、图片或照片,能达到易观察、情景熟、有动感。) 2 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内容安排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前、后两个方位观察到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从借助实际观察作出判断到借助图形进行直观思考作出判断,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因此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都要有序有细,让学生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辩原因。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教材的编排是在已有的统计经验和统计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一分、数一数的整理数据方法,将象形统计图发展为方块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图逐步优化的过程,体现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遇到过可能性问题,但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用简单、直观的摸彩球活动来说明其结果的三种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产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方块统计图。 第二段,初步体会可能性。 第三段,练习十。 教材在编排上给了我们4点启示: 1(教学统计知识时,要把学生引入需要统计事件的实际情境中,并以适当的问话,唤起学生统计的愿望,在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图画呈现的是一个确定事件,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经验,把三种家禽分别计数。“白菜”卡通指出每个方块表示1只家禽,示范了3个方块表示3只鹅,学生继续用方块分别表示鸡与鸭的只数就不困难了。三种家禽的只数都用方块表示,显示了方块图只表达物体的数量,不表达物体其他属性的特点,这是统计图的本质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场景设计成动静结合的课件,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化氛围。 2(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作为研究对象。在第98页例题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在都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有红球也有其他颜色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前两种情况是确定现象,第三种情况是不确定现象。从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教学重点是不确定现象。 3、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有所收获。关于这一点,教材在两处体现得比较明显。第一处是在统计各种家禽的数据时,先让学生自由表述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然后才出示象形统计图,并把它也作为方法之一。第二处是用例题最后的一句话“从这个图里你知道些什么”来激发学生思考,有的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学期的五个实践活动:“快乐的队日活动”“有趣的七巧板”“量一量”“算‘24点’”和“田园风光”。 •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另一方面能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同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因教材到的比较晚,我也是这几天刚拿到教材,以上的分析都是一些简单、肤浅的认识,敬请谅解~谢谢大家~~ 2006.8
本文档为【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