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举报
开通vip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18/2006 政工研究动态 特别关注 TEBIEGUANZHU 萧 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保证世界文化的丰 富性与多样性,就必须强调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 域的文化个性,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同 等重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 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遗产 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 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 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力量。 民族节日是文化对话交流理解欣赏的桥梁,它是调 整社会内...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18/2006 政工研究动态 特别关注 TEBIEGUANZHU 萧 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保证世界文化的丰 富性与多样性,就必须强调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 域的文化个性,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同 等重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 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遗产 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 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 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力量。 民族节日是文化对话交流理解欣赏的桥梁,它是调 整社会内部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节日还是展 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时机。 传统节日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有 着特定的文化功用。 一、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传统节日是民族时间认知的重要标志,它起源 于民族成员对年度时间的感受与时间经验,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时间认知方式。 雷夫金说:“时间带着口音发言,每个文化都有一套 独特的时间纹路。了解一个民族,就是在了解居民 看待时间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 中体现,它不仅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意识,以及 这种意识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同时是民族文化传统 周期性复现的重要时机,民族文化通过节日进行着 有效的家庭与社会传承。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 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隐藏在后台,或者说 它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 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的文化也采取 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希望继续保持民族文化本 色的国人来说,周期性出现的民族传统节日异常重 要。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 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传统有 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 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人们通过 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 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按: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春节、清明 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这标志着一场“民族节日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 始打响,令人振奋。相信这份有很强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 在热心民族民俗文化的国民参与下,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普遍偏 低,有专家分析认为,可能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 有关。传统节日往往都赶在平时的工作日,忙碌 一整天后,过节就成了吃顿饭。如何使传统节日 在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发扬光大我们的文 化遗产,本刊特邀民俗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师范 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萧放教授 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31 18/2006政工研究动态 其次,节日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 忆。民族文化传统记忆需要有持续的反复加强,民 俗节日的周期性出现,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脱离日常 世俗时空,回归神圣的历史时空的现实条件。人们 在节日状态中,通过各种节日仪式与传说的讲述, 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使 传统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给民族文化的传人以生 动的文化力量。 二、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文化本位的精 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 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浪 潮中,在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面对强势文化的巨 大压力,民族自信心显得更为重要,保持高度的民 族自信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民族 自信不是空洞的浮夸与盲目的自大,民族自信需 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它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 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 上的。 我们对于经济基础在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的 重要性认识,容易理解和认同,对于培植民族文化 根本、巩固民族自信心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固 然,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贫弱会影响到民族形象与 尊严,让它缺乏自信,可是假如一个民族失去它的 文化根基,它可能就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失去自己 民族精魂,不自觉地成为他人文化的附庸。相反,如 果我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威武不能屈,贫 贱不能移”的浩然之气,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有着光 明的未来与复兴的希望。 我们必须看到,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 目,中国正日益上升为经济大国,但是我们民族立 身的传统文化正逐渐稀薄减少,不少年轻人对于依 附西方强势经济进入中国的生活方式兴趣浓厚,对 于来自欧美的西洋节日,也觉得时尚有趣,而倍加 追捧。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新鲜与好奇无可厚非,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文化消费需要 也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丢掉维系 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美人之美”, 但不可“东施效颦”。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全面 转型中,正在流失着自己的文化资源,而这些非物 质文化遗产正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 基础。可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文化缺 乏自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缺乏真正的认识。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展示传 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的自信。传统节日,是民族 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 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 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 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 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其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 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 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 三、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与凭借。“民间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和 精神的宝贵财富,它同时还是建设先进文化,将之 推向前进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助力。”传统节日就属 于这样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方面 理解: 一是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 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民族文化传统依赖家 庭与社会传承,其中节日是重要的时间载体。对于 传统的认识与理解各时代都有不同的侧重,人们在 传承传统时,不断地通过习俗解说赋予传统以新的 解释。这种新解释往往构成新的传统内涵。我们一 向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是和谐,这种和谐 就经历了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偏重于人与 上天,人与家族的和谐。人们多以祈求祭献的方式 取得与神秘上天的沟通,通过祭祀祖先、家族聚会 的方式维护家族的联系。随着节日习俗的演进,我 们常常看到民众依托节日进行的文化创造。人们在 节日活动中不断地将天神俗化成人格神,继而创造 特别关注 TEBIEGUANZHU 32 18/2006 政工研究动态 特别关注 TEBIEGUANZHU 出人与具有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系,如端 午节本来是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但在六朝时 期历史时势的因缘,人们将它与爱国诗人屈原联 系,将龙舟竞渡与节日食粽的习俗都解释为追悼屈 原,从而将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上升为一个具有重 大的伦理意义的重要节日。还有七夕本来是立秋时 节的星神祭祀,人们逐渐不满足遥远上天的故事, 将其变化为充满人间情趣的牛郎会织女、庭院穿针 乞巧的习俗。在节日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传统的家 族关系扩大转化为人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如元宵与市井娱乐等。由中国节日文化演进的历史 看,传统节日不仅保守着文化传统,同时也不断更 新发展着民族文化。 二是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既有的历 史文化基础。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真实的建造, 大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凭借或借鉴的。它 的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 的东西蜕化出来。”在当代社会,传统节日同样构 成民族新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新的具有民 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节日文化传 统中汲取营养。人们逐渐重新认识到,集中于节日 习俗中的调节人与自然及人伦关系的方式是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之道。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现 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中的人 性意义,亲近自然、亲近身边的人正成为现代休闲 生活的中心内容。当代西方的思想家之所以对中 国先秦儒家、道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就在于人们 对传统的重新体认。节日正是生发强调这一传统 的最佳时机。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近年来纳 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工作范围,如何让 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挥实际的效用,为 人类的健康进步提供知识与智慧也是遗产保护工 作者所致力的方向。 四、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 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 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 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 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民 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 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 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 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而民 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 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 精神动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 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 是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 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经 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俗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 内涵。我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大节超越了汉 民族,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国 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地区。传统节日习俗适应 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 同需要,它在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上有特殊的作 用。传统节日在和谐社会建设作用上主要有以下三 点: 首先,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 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 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中国的传统节日一 般在季节的转换时节,这一时节人们会因身体不 适,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扰,人们通过节日的庆祝娱 乐调整情绪,鼓舞精神,我们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常 见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彩旗翻飞,所有这些物像都 是为了发泄与平衡人们内在的情绪,正如《孔子家 语·观乡射》谈到蜡祭时所说:“百日之劳,一日之 乐”。节日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以实际的习俗活动,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染人们的心灵,短暂的 节日狂欢是为了长期的心灵安宁,“乐则安,安则 久”,社会成员的“血气和平”是社会和谐的真正基 础。 其次,传统节日能有效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 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重视邻 33 18/2006政工研究动态 里交往。在传统节日中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回 归家庭的主题,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 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节日给家庭成员提供了 周期性的聚集机会。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 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给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传统社会有“忠臣必出于孝义之家” 的说法,在现代社会,守法公民同样得力于良 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传统节日注意调节乡村 邻里与城市社区关系,节日除了家族内聚的一 面,它也有扩大社会交往的特性。我们看春节 的社火表演,清明的郊游,端午的龙舟竞渡,中 秋节礼物的馈送,重阳的登高等,都给人们创 造了交往的机会。家庭伦理关系与社会伦理关 系通过传统节日得到周期强化,这是建设和谐 社会的重要保证。 其三,传统节日以其独有传统魅力,为协 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传统节日为社会 消费提供了重大商机。传统节日因其负载的特 殊文化内涵,它较一般公众假日更能激起人们 的消费欲望。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消费,我国春 节的消费都是传统节日推动经济消费市场的 典型。传统社会的庙市,当今的城乡庙会,一般 都依附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期间人们因为节 日物质享受与社会交往的需要,有着超常的消 费需求。传统节日为活跃城乡经济,扩大商品 市场提供了文化动力。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 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 聚。它不仅是我们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凭借与基 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从文化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 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融入了我们 的生活,成为镶嵌在我们新时代衣衫上的熠熠 生辉的珍宝。传统节日就是这样的文化瑰宝, 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不仅奠定了它在世 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同样也 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 会发展研究所博士、教授) 特别关注 TEBIEGUANZHU 特别提示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部分之形成莫不 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 士的著作《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将 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 20个,其 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 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 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 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 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 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 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 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 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 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 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 “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 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 (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 (鬼 节)”和十月十五日的 “下元节 (水官大帝诞 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文化 曾经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2%的被访者 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 来,并有高达 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 天。 为此,近几年,不断有人建议传统节日放 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近 30名人大 代表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将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更有人 提出,如果中秋节与国庆相近,国家应将中秋 节与国庆节放假统筹考虑,不应坚持国庆放假 从10月1日到 7日的做法,这样一来,不仅方 便了群众,也能体现政府对传统的尊重,对人 们生活习惯的尊重。□ (卞纪) 34
本文档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01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03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