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节日_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_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举报
开通vip

传统节日_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 � [收稿日期] � 2005- 06- 23 [作者简介] � 萧放( 1960- ) ,男,湖北省英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传统岁时与当代节日关联研究�( 02JA840002)。 � � 钟敬文先生在 1950 年就撰写了论文�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 上海文 艺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1- 20 页) , 提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本文就是受到钟师文章启发而作,谨以此文表 达对先师去世三周年的纪念...

传统节日_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 � [收稿日期] � 2005- 06- 23 [作者简介] � 萧放( 1960- ) ,男,湖北省英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传统岁时与当代节日关联研究�( 02JA840002)。 � � 钟敬文先生在 1950 年就撰写了论文�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 上海文 艺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1- 20 页) , 提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本文就是受到钟师文章启发而作,谨以此文表 达对先师去世三周年的纪念。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萧 � 放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 100875) � � [摘要] �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 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 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 日有三大传统: 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 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 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 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 � [关键词] � 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 � � [中图分类号] � K89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0209( 2005) 05�0050�07 � �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 中国正自觉或不 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 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 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 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传统节日是一宗 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 传统节日不是一般假日, 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我 们应该充分认识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并主动进行 传承与建设。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特定空间、群体传承的知 识、信仰、情感、艺术、技术及其外部表现形式。传 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时间传承与表现方式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的热门词汇。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是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机构工作的重 点之一, 它是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扩展。世界 上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如日本 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 其 中就有�无形文化财� (包括演剧、音乐、工艺技术 等)、民俗文化财(包括有关衣食住行、生产、信仰、 年中节庆等风俗习惯、民俗艺能的无形民俗文化遗 产和表现上述习惯与艺能的衣服、器具、房屋等物 件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等内容。受到日本对无形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践影响,韩国在 1961年颁布 了�无形文化财�的保护法, 以后逐渐得到菲律宾、 泰国、美国和法国的响应。法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 面成就突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 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 在讨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人们对 无形文化遗产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1989年在巴 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5届大会上, 通过 5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5期(总第 191期) 了�保护民间创作的建议案�, 这里的民间创作也可 表述为传统的民间文化� 。 � � 参考杜晓帆�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03 年 7 月乌鲁木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刊发�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原文为: T he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 itag e" means the pr act ices, represent ations, expr essions, knowledge, skills - as w ell as the instrument s, objects, ar te� facts and cultura l spaces asso ciated t her ewit h - that communities, g roups and, in some cases, individuals recog� nize as par t of their cultura l heritag e. This intangible cult ur al heritage, t ransmitted fr 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const antly r ecreated by communities and g roups in r esponse to their env ir onment, their inter act ion w ith nature and their histor y, and pro vides them with a sense o 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 thus pr omot ing respect for cultur al di� 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 y.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在第 155次 会议上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 实施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 采取行动对那些被认为是民间集体保管和记忆的 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对于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有一个定义, 并明确指出它出 自�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定义如下: �指来自某一 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 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 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 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 括: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 礼仪、风俗习惯、手工艺、建筑及其他艺术。�此定义 中强调特定文化空间,强调空间内自发传承的生活 知识、艺能与技能,以及社区共享的文化传统。 2001年 5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 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世界非物 质遗产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同年 11月发布了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重 视文化生态的保护, 重申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区或 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 不同特点之总和, 除了文学艺术外, 文化还包括生 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的体系, 传说和信仰。 确认相互信仰、理解的氛围下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的最佳保障之一。希 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整体 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 助,认为尽管受到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速发 展积极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对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挑 战,但也为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进行新的对话创造 了条件。 2003年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 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 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e)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定义,这一定义 与 1998年的定义相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上 更为明确: �各社区、群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实践、呈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 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 区、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 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 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 造力�。� �公约�还就非物质遗产涉及的范围作了 具体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 容: (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 ( 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 典; (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5)传统 的手工艺技能。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 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 生命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重视文化 空间( cultural spaces)整体, 重视文化遗产的生命 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节日庆典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以前的宣言、条例中都没有明 确节日在非物质遗产中的位置, 仅在首批 19 项世 界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有一项节日内容(玻利维亚: 奥如诺狂欢节)。2004年 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标志着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体的, 依靠语言、 行为等方式进行传递的无形的文化遗产,虽然有时 候要表达无形的文化需要有特定的物质形态呈现, 如表演艺术离不开乐器、舞台,工匠离不开工具、材 料, 但其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情感、技艺与设计等非 物质因素。这些非物质文化因素既源于人的个性, 也是民族群体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它也构成了 文化多样性的基础。由于非物质文化依托于人, 人 51萧放 �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又受制于生存的历史社会条件,外部社会条件的变 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随 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大量 形成于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灭顶之 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由重视文化遗产推 进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已经看到经济全球 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破坏的现实。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1年 11月 2日第 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 IV 委员会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通过决议) 指出: �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 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 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 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 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 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 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 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正是文 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传 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它 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民众精神信仰、审 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 文化空间,传统节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至关 重要的位置。 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 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记。 但这种时间段落的划分, 又不仅仅是由人们的主观 的时间观念,或者如胡塞尔所说的由�内在时间意 识�来决定。它是自然时间(季节时间)过程与人文 时间意识的有机结合。岁时节日是人们认识、处理 自然时间过程与人事活动协调的时机。岁时节日 随着历史社会的阶段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 化主题,在早期社会它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时间 顺应,以及对神灵的祭祀,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是戴着神秘的眼镜的,是神化了的自然。所以人们 是在顺应神灵意志的形式下顺应自然, 所谓循时而 动,遵循的就是神秘的天时,是自然性与宗教性的 时间表达。后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力 量的强大,人们更强调国家与社会在人们生活中的 影响与地位, 岁时节日中的自然时间性质日渐淡 漠,季节性祭献的时间仪式也逐渐世俗化为家庭或 社会的聚会庆祝活动,岁时节日主要成为社会性与 政治性的时间表达。 岁时节日的这种演变从人本角度看,无疑是巨 大的历史进步,是文化演进与社会生活调整的积极 结果。但换一个方向思考,从自然时序的角度, 考 虑人们的社会生活安排,同样符合人的本性。只要 我们脱去神秘的信仰意识,将天时回归到自然季节 流转的本质属性上,我们就会从早期社会的时间意 识上升华出适应真正人性需要的现代时间观念, 从 而建立一套新的时间生活体系,以服务当代人们生 活的需要。在有着强大文化传统的中国,这种新的 节日生活体系的建立, 当然离不开传统节日民俗, 它只能是在传统节日生活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它要在文化 遗产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首先,必须阐明其文化 内涵;其次,要说明它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功能与意 义。只有明确了这两大方面,我们才能对传统节日 是一宗重大文化遗产的评估,真正落到实处。 二、民族节日传统内涵论析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它强调了 两大方面,一是特定空间的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 二是特定群体传承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的文化 内涵正符合这一概念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我们结合传统节日民 俗活动, 重点探讨中国节日传统。 传统是既有的文化模式的传袭。传统二字, 从 语义上看, 是动态的抽象, 传者, 延续, 统者, 头绪, 人们将复杂的事物理出一种头绪,也就是说抽象出 一种能够概括与说明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更明 确地说它是指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 神信仰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事的习惯模式。有人进 一步说: 传统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 �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 [ 1] ( P7 )。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 活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 谐, 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里就不仅 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 �礼之用, 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2 ] ( P8)。我们用这种思想 来解决各种文化问题, 在传统社会被证明是有效 的。节日传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 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炼出来的精神要 素, 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 日传统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层面: 5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5期(总第 191期) (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如衣食住行 的生活消费传统,其中节日饮食传统尤其鲜明。几 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日食品,甚至人们 直接用食品名称称呼节日。正月初一, 北方饺子, 南方年糕。饺子与年糕既是节日美食, 又都饱含民 俗寓意,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年旧年在午夜子 时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节祭祖与馈赠的节日食 品,年糕谐音�年高�, 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年年提 高。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正月十五的元 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寒食清 明的清明团子, 四月浴佛节的缘豆, 五月端午节的 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 九月重阳的 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 年三十的团年饭。人 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这固然是在物质匮乏的 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同 时我们必须看到,它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 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首 先是献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 其次才是家庭共 享的节日美食。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 礼仪,�礼记�礼运�曾经说过: �夫礼之初, 始诸饮 食�。节日食品在节日不仅是物质产品, 同时是文 化创造物,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每一节日食品 都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围绕着节日食品形成了 丰富的民俗传说, 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美味, 更多 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 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二)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生活既 是家庭的, 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 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传统节日活动注 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 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 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中国节日生活 传统中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如在三大传 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中, 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 就有春节与中秋, 即使是以驱疫、祈求平安为主题 的端午,民间也通过节俗活动强调它的伦理内涵, 如出嫁女儿回娘家, 未婚女婿给岳父母上大礼等。 节日人伦传统浸润在中国节日民俗生活之中,在节 日活动中随处可见。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文化张 扬的社会,伦理文化浸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而传统 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三)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节日是文化 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 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 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 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我们从传 统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 人 们往往在自然时序的转接点与重要的农事季节跟 神灵沟通。伴随着节日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的是 人们的系列民俗解释, �与节庆历史同时并行的是 节庆诠释的历史�[ 3] ( P38) , 这种解释既有对过去历 史的片段的、变形的、或象征性的记忆,也有从民众 理解的角度对新习俗产生的说明。虽然其中纷繁 复杂,甚至相互抵牾矛盾,但都是民众心路的历程, 是他们的精神痕迹,更是其情感聚焦的所在。节日 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娱乐与节日游艺同样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 表达方式,民众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 敲打, 节日竞技的展演,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 并 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 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 识, 保证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中国传统节日习 俗中的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大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节日文 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保证世界文化丰富 性与多样性, 就必须强调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文化的个性, 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同等 重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 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遗产是 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 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 统传承的重要载体, 是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力量。 民族节日是文化对话交流理解欣赏的桥梁,它是调 整社会内部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节日是展示 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时机。 传统节日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有 着特定的文化功用: (一)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传统节日是民族时间认知的重要标志,它起源于民 族成员对年度时间的感受与时间经验,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时间认知方式。雷 夫金说: �时间带着口音发言,每个文化都有一套独 53萧放 �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特的时间纹路。了解一个民族,就是在了解居民看 待时间的价值。� �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集中体现,它不仅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意识,以 及这种意识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同时是民族文化传 统周期性复现的重要时机,民族文化通过节日进行 着有效的家庭与社会传承。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 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隐藏在后台,或者说 它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 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 人们对外来的文化也采取 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希望继续保持民族文化 本色的国人来说,周期性出现的民族传统节日异常 重要。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 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传 统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 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人 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 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 � � 引自(美)劳勃� 勒范恩( Robert Levine)著, 冯克芸,黄芳田、陈玲珑译�时间地图 � � � 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 同解释�的� 前言�, 台湾商务印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 1999年版, 第 1 页。见台湾艺术人文社群网, 心灵小憩社区,哲学世界栏目。 其次,节日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 忆。民族文化传统记忆需要持续反复的加强,民俗 节日的周期性出现, 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脱离日常世 俗时空,回归神圣的历史时空的现实条件。人们在 节日状态中,通过各种节日仪式与传说的讲述,直 接面对自己的祖先, 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使传 统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 给民族文化的传人以生动 的文化力量。 (二)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文化本位的精神基 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 去自己的民族位置。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 在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 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压 力,民族自信心显得更为重要,保持高度的民族自 信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民族自信 不是空洞的浮夸与盲目的自大,民族自信需要强大 的实力作为支撑, 它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 同时也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 我们对于经济基础在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的 重要性,容易理解和认同,对于培植民族文化根本, 以牢固民族自信心方面, 则缺乏充分的认识。固 然,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贫弱会影响到民族形象与 尊严,让它缺乏自信; 可是假如一个民族失去它的 文化根基,它可能就不只是缺乏自信,而是失去自 己民族精魂, 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文化的附庸。相 反, 如果我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威武不能 屈, 贫贱不能移�的浩然之气,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有 着光明的未来与复兴的希望。 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历程正说明这一点。 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正日益上升为 经济大国,但是我们民族立身的传统文化正逐渐稀 薄减少。不少年轻人对于依附西方强势经济进入 中国的西方生活方式兴趣浓厚,对于来自欧美的西 洋节日,也觉得时尚有趣,而倍加追捧。人们对于 外来文化的新鲜与好奇无可厚非,在文化多元化的 时代, 人们有不同的文化消费需要, 也可以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丢掉维系中华民族血脉 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美人之美�,但切忌�东施效 颦�。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 在经济社会 全面转型的今天, 正在大量、迅速地流失着自己的 文化资源,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我们建立文 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础。可是目前有相当一部 分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对民族文化的深厚 内涵缺乏真正的认识。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展示传 统文化的魅力, 增强民族的自信。传统节日, 是民 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 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 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 纪念自己的先人, 触 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 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 造回归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 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 (三)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 借。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与凭借。�民间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和 精神的宝贵财富, 它同时还是建设先进文化, 将之 推向前进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助力。� [ 4 ] ( P22)传 统节日就属于这样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 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5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5期(总第 191期) 一是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 要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民族文化传统依赖家 庭与社会传承, 其中节日是重要的时间载体。对于 传统的认识与理解各时代都有不同的侧重,人们在 传承传统时,不断地通过习俗解说赋予传统以新的 解释。这种新解释往往构成新的传统内涵。我们 一向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是和谐,这种和 谐的含义就经历了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在古代 偏重于人与上天,人与家族的和谐。人们多以祈求 祭献的方式取得与神秘上天的沟通, 通过祭祀祖 先、家族聚会的方式维护家族的联系。随着节日习 俗的演进,我们常常看到民众依托节日进行的文化 创造。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不断地将天神俗化成人 格神,继而创造出人们与具有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 的情感联系,如端午节本来是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的节日,但在六朝时期由于历史时势的因缘, 人们 将它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将龙舟竞渡与节日 食粽的习俗都解释为追悼屈原,从而将一个普通的 民俗节日上升为一个具有重大的伦理意义的重要 节日。还有七夕本来是立秋时节的星神祭祀,但后 来人们逐渐不满足遥远上天的故事,将其变化为充 满人间情趣的牛郎与织女相会、庭院穿针乞巧的习 俗。在节日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渐将传统的家族关 系扩大转化为人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如元 宵与市井娱乐等。由中国节日文化演进的历史看, 传统节日不仅保守着文化传统,同时也不断更新发 展着民族文化。 二是任何民族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既有的历史 文化基础。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 �真实的建造,大 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凭借或借鉴的。它的 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的 东西蜕化出来。� [ 5] ( P1)在当代社会, 传统节日同样 构成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新的具有民族 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节日文化传统 中汲取营养。人们逐渐重新认识到,集中于节日习 俗中的调节人与自然及人伦关系的方式是现代社 会所需要的文化之道。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的和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现代 化的快节奏生活中, 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中的人性意 义,亲近自然、亲近身边的人正成为现代休闲生活 关注的中心内容。当代西方的思想家之所以对中 国先秦儒家、道家思想发生浓厚兴趣, 就在于人们 对文化传统的重新体认。节日正是生发强调这一 传统的最佳时机。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近年 来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工作范围,如何 让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挥实际的效用, 为 人类的健康进步提供知识与智慧也是遗产保护工 作者所致力的方向[ 6] ( P7)。 (四)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 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 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 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 精神力量, 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 统, 特别是民俗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 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 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 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 文化� [ 7] ( P17)。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 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 它是构 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 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 是通过有效手段, 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 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 经 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俗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 内涵。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大节超越了 汉民族, 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 国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 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 需要,它在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上有特殊的作用。 传统节日在和谐社会建设作用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 要, 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 以 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季节的转换时节,这一时节人们会因身体不 适, 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扰, 人们通过节日的庆祝娱 乐调整情绪, 鼓舞精神。我们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常 见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彩旗翻飞,所有这些物像都 是为了发泄与平衡人们内在的情绪,正如�论语�所 说: �百日之劳,一日之蜡�。节日不是空洞的说教, 它以实际的习俗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浸 染人们的心灵,短暂的节日狂欢是为了长期的心灵 安宁, �乐则安, 安则久� [ 8] ( P1029) ,社会成员的�血 55萧放 �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气和平�是社会和谐的真正基础。 其次,传统节日能有效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 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 重视 邻里交往。在传统节日中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回 归家庭的主题, 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 得到特别的强调,节日给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的 聚集机会,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 家庭的和谐与 稳定给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9] ( P96- 101)。传统社会有�忠臣必出于孝义之家�的说法, 在现代社会, 守法公民同样得力于良好的家庭关 系。同时传统节日注意调节乡村邻里与城市社区 关系,节日除了家族内聚的一面,它也有扩大社会 交往的特性。我们看春节的社火表演, 清明的郊 游,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物的馈送, 重阳的登高 等,都给人们创造了交往的机会。家庭伦理关系与 社会伦理关系通过传统节日得到周期强化,这是建 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再次,传统节日以其独有的传统魅力,为协调 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传统节日为社会消费 提供了重大商机。传统节日因其负载的特殊文化 内涵,它较一般公众假日更能激起人们的消费欲 望。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消费,中国春节的消费都是 传统节日推动经济消费市场的典型。传统社会的 庙市,当今的城乡庙会, 一般都依附于传统节日, 传 统节日期间人们因为节日物质享受与社会交往的 需要,有着超常的消费需求。传统节日为活跃城乡 经济,扩大商品市场提供了文化动力。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民 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它不仅 是我们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 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从文化整体上 看,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 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 华部分, 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成为镶嵌在我们新时 代衣衫上的熠熠生辉的珍宝。传统节日就是这样 的文化瑰宝, 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不仅奠定了 它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同样 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傅铿,吕乐.论传统 � 序 [ A] . �美�E � 希尔斯� 论传统 [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 2]杨伯峻. 论语译注[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 3]�德�皮柏.节庆、休闲与文化[ M ] . 黄藿译.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4]刘魁立. 同历史对话, 以利于开创未来 [ A ] . 冯骥才. 守 望民间[ M ] . 北京: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2. [ 5]钟敬文.口头文学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 A ] . 钟敬 文民间文学论集: 上册 [ M ]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6]�法�杜明纳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工作与中 国 � 北京[ J] .文史知识, 2004, ( 1) . [ 7]董晓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 J] .文史知识, 2004, ( 1) . [ 8]孙希旦.礼记集解[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 9]萧放.岁时 � � � 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M ] . 北京: 中 华书局, 2002. (责任编辑 � 林邦钧 � � 责任校对 � 连铗 � 蒋重跃)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e XIAO Fang ( S chool of Chin 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 e, BNU ,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 raditional festivals, which are different f rom common holidays, ar e an impor tant part o f t he national cult ur al her itag e. They typically exhibit the public spiritual beliefs, aesthetic interests, ethical r elations and consumptiv e habits, and so embody abundant histor 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Hence the cultur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 and initiative and act ive inheritance and constr uction should be carr ied out . The present attempt accounts fo r this idea in three re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stivals and inlangible cultur al leg acy, the t raditional elements of nat ional festiva ls, and their status and functions in contemporary so ciety. Acco rding ly, t he investigation, study and pro tect 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t he time being . Key words: traditiona l festiva ls; inlang ible cultur al herit age; national culture 5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5期(总第 191期)
本文档为【传统节日_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01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03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