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切都是法 德加尼亚禅师

一切都是法 德加尼亚禅师

举报
开通vip

一切都是法 德加尼亚禅师一 切 都 是 法 德加尼亚禅师 缅 甸 什么是正念禅修? 让我们来谈一谈禅修。在这个中心,我们练习以四念处(身受心法)为基础的念处禅修,或者称为正念禅修。但是,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就像我们开始任何一项重要的计划一样,我们先需要理解计划背后的创意和根本理念,我们同样需要这样开始禅修,这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什么是正念禅修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和正确的理解,这样我们就能够善巧地练习。我们不希望盲目地开始。 什么是正念禅修?我们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当...

一切都是法 德加尼亚禅师
一 切 都 是 法 德加尼亚禅师 缅 甸 什么是正念禅修? 让我们来谈一谈禅修。在这个中心,我们练习以四念处(身受心法)为基础的念处禅修,或者称为正念禅修。但是,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就像我们开始任何一项重要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一样,我们先需要理解计划背后的创意和根本理念,我们同样需要这样开始禅修,这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什么是正念禅修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和正确的理解,这样我们就能够善巧地练习。我们不希望盲目地开始。 什么是正念禅修?我们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当我们禅修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和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怎样禅修? 根据我的理解,正念禅修就是改变心的工作,是培养健康的心态,养育一颗向道之心,发展心的好的品质。正念禅修不是用身体来完成的工作,也不是通过观察目标来完成的工作。(观察目标是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正被观察的对象,在“什么是观察目标”那一节中会有进一步的解释) 观察目标不会禅修,是心在禅修。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被称为“心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知道“心”的原因。 你怎么知道心的存在? 你知道你有一个心吗?你是怎么知道你有一个心的?你可以通过心的工作或者功能来观察到心,像知道、思考、体会、感受、想要、专注等等。现在,把你的双手合十,然后去感触你的手掌。你知道你的两个手掌互相碰触的感觉,对吗?你是怎么知道这种碰触的感觉的?你知道这种感觉的时候心在做什么?你知道,是因为心去注意并且觉知到它。 你知道心在注意并且觉知吗?如果你的心在想别的东西,你会知道你的手掌互相碰触的感觉吗?不会的。所以,你现在明白了,你知道并不仅仅是因为你的手掌互相碰触,而是因为心去注意手掌的互相碰触,觉知的工作就属于这种注意力的一部分。 你能够把你的注意力从手掌转移到双脚吗?你可以的,对吗?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其实是心在工作。是心在注意。如果你知道你在注意,那么你就知道心的存在了。不需要去寻找心,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它。知道、思维、计划、打算都是心的工作。只是刚开始时,由于缺乏对心是什么的理解,我们不容易像观察别的所缘一样观察到心。 坚持 当我们禅修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进?现在的许多人仅仅知道一种类型的精进,就是那种充满能量的、强行的精进。但是,当它是被烦恼驱动时(比如贪lobha嗔dosa痴moha),就是邪精进。在禅修的过程中,这种精进只会滋长更多的烦恼。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禅修?在我们的禅修实践中,我们使用健康的(kusala)努力,我们使用耐心并且坚持不懈的正精进。觉知(sati)需要被平衡,对自己的信心和对禅修的信心(saddhā)也需要被平衡。努力或者精进(viriya)也需要被平衡。这些精神上的官能,和定(samādhi)慧(paññā)一起组成五根,它们在禅修时一起工作。 当我们非常专注地聚焦于一个所缘,而没有去探索或者调查(择法觉支dhamma-vicaya)正在发生什么时,领悟就没有机会生起。 如果我们只是去聚焦,或者只是去注意,我们不能说我们在练习内观禅修(vipassanā),因为内观是关于学习心理和身体的交互过程(名色过程nāma-rūpa)的禅修。 谁在禅修? 并不是“你”在禅修;是那些在背景里运作的、心里的观念和思想在禅修。如果这些潜在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整个禅修都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禅修心(即觉知心或者观察心)中拥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理解时,你才拥有正确的禅修。 这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法的讨论、法的开示以及提醒都是用来给我们正确的信息的。然后,我们在禅修中运用正确的信息,运用我们学过的、听到的和知道的关于正确的禅修的信息,并且运用我们的理智(智慧之一种)来发展智慧。 我们需要正见和正思维。我们同样需要探索和调查,这就是当我们禅修时,我们需要对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我们观察和禅修的方式进行反思。重点是:智慧需要和觉知一起工作(本书用“觉知+智慧”来表达这个理念),这样通过直接的经验获得的修慧才能够生起。 禅修的心,觉知心或者观察心应该是一颗向道之心,一颗健康的心。只有当我们用一颗健康的心去禅修时,我们才能正确地禅修。当禅修的心里是贪嗔痴在运作时,我们不能说我们是在正确地禅修。 当我们用想要和期待来禅修时,我们是在用贪心禅修;当我们用不满和不快来禅修时,我们是在用嗔心禅修;当我们禅修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些什么时,我们是在用痴心禅修。 禅修工作的一部分是:当不善的心态开始产生时,学会去认出它。当我们试图禅修的时候,往往会有这些不善的动机。我们能够辨别出错误的不善的心态和正确的健康的心态,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相应的后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运用我们学到的理论的信息,以及在禅修中运用我们的理智和智慧,去发现烦恼渗透进观察心的时刻。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学习过程的价值。 什么是观察目标? 我们经常使用“观察目标”这个词,观察目标的意思是什么呢?一个观察目标是指我们经验到的、我们观察到的、或者某些被心觉知到的事物。事物一直在不停的发生,所以不会存在没有东西观察的时刻。所有的事物都根据他们各自的特性而发生(或生起)。在正念禅修中,我们不会去控制我们的经验。当事物发生或者生起时,我们观察它;我们因为心的注意力被吸引所以去观察。观察目标的特性是:能够被心觉知、了解或者经验到的东西。 在任何一个时刻,有许多并且大量的观察目标在六根门头生起,心或许觉知到它们,或许没有觉知到它们。 我们有几种官能的根门?我们有六种。我们怎样去观察六根门头的观察目标是心的工作。当我们需要对观察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时,我们同样需要知道:禅修不是观察目标所做的工作。禅修是心的工作。所以,为了禅修的进步,我们必须去理解心,包括心是怎样观察的、心是怎样工作的、心的潜在的态度等等。我们在用什么样的心禅修? 当我们专注于一个目标时,我们不能看到心的工作。当我们戴着眼镜去看我们想要看的东西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戴着眼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一个目标,我们就不再能看到心:它在做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如果我们不过分专注于一个目标,我们至少还知道我们戴着眼镜。心就是这样的工作的。 所以,如果你们的目标是得到一个全面的图像,是想要去理解心和观察目标的特性,我就劝告你们不要去专注。你们理解吗?当你练习的时候,观察目标和观察方式之间的不同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这种关于心和所缘的知识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楚。你会亲自认识到:“噢,这是所缘,这是心”;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随着你禅修的进步,你慢慢就会认识到这点。我现在解释这个给你听,所以当你禅修时你就可以运用这个信息来帮助你。 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当你坐下并且专注于一个目标时,你就是在练习正念禅修吗?当你仅仅去注意某事的时候它就是正念禅修吗?不是的,那只是专注于一个目标而已。或者说,如果你仅仅去觉知又会怎么样?如果禅修的心里充满了不善的心所又会怎么样呢? 假设你正在注意、观察或者觉知:什么是所缘(包括身心二者),什么是心呢?换句话说,谁在观察,谁又被观察呢?难道你不应该去调查这个吗?如果一个禅修者只是聚焦于所缘,这种调查的品质能够在他身上生起吗?一个只是满足于禅修时平静的心态的禅修者能够对身心的特性生起领悟吗?不会的,这样的禅修者只会执着于那种平静的状态,他们会努力让那种状态持续得更久。这样智慧也就不可能生起了。 所以,在正念禅修中,我们不需要在观察目标或者所缘上去工作或者努力,我们能够并且需要去培养我们正确的观察方式。 那我们怎么做呢?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心以某种方式已经在观察了。它是焦虑还是平静?有没有某种智慧存在呢?(在《仅仅觉知是不够的》已经谈论了闻慧、思慧和修慧三种智慧)你也不需要努力去改变心的观察方式。你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心是怎样观察的,以及这样的观察方式产生了哪些相应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注意到不同的因和果。当你反复地观察并且看到不同的剧本时,你开始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你的心态和心里的想法是怎样去影响你对于观察目标的感受方式的。 从任何一个目标开始 从对任何一个目标的觉知开始。当你保持觉知的时候,不断地去检查心。心觉知到什么?当它觉知时,它舒适与否?它放松吗?心里的态度是什么?经常去检查。注意不要仅仅是聚焦于目标。 当做正念行禅的时候,不断地去检查心,看它是焦虑还是放松?这个很难知道吗?不会吧,你仅仅需要不断地去检查心,对吗?觉知到心真的这么困难吗?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只是觉知到一些比较粗显的心态和心的运作,这也很不错。这个阶段不要试图去寻找更加微细的东西。心现在感觉怎么样?它是感觉到平和还是紧张?它感到厌烦吗?你能够知道这些,是吗?去观察那个心。正在发生什么?以下两点也许是你想知道的: ● 你在用一颗怎样的心去觉知? ● 当你觉知到目标时,心是怎样感受的? 尽量像这样去观察心——物关系。在禅修中,觉知到这些因果关系和联结非常重要。 运用任何目标来发展觉知 哪一种方法更好:观察呼吸还是观察腹部?哪一个都不会比另外一个更好!它们都是一样的。你不应该有所偏爱。如果你产生偏爱,你是在执着于某个所缘。 鼻端的目标是一个目标。腹部的目标是一个目标。声音是一个目标。热也是一个目标。在内观禅修中,眼睛是一个根门,耳朵是另外一个根门。你能够从任意一个目标开始觉知吗?你能够从声音开始吗?你需要去寻找声音吗?难道它们不是总在那儿吗?你很容易就知道声音的存在。运用任何可以利用的目标。不需要去寻找非常微细的目标。 内观禅修运用任何目标来发展正念(sati)正定(samādhi)和智慧(paññā)。 拥有觉知+智慧的禅修者能够运用任何目标来发展正念、正定和智慧,而不是去增长贪嗔痴。当你运用轻松而持续的觉知来禅修时,心的力量就会增强。记住:观察目标并不重要,观察心拥有正确的态度与否更加重要。 心必须警觉并且感兴趣 佛法的实践是心的工作,也就是说心必须拥有觉知。同时,心也必须警觉,并且对探索它自己感兴趣。但是,由于我们的习惯是更多地去注意发生在外面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忘记去检查我们自己的心。所以,为了保持觉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询问并且提醒自己。 觉知的惯性从每时每刻的练习而来。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没有中断的觉知,这样我们最终会获得那种自然的觉知的惯性。打个比方说,我们不想要那种昙花一现的火花,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持续的火焰,这种火焰从耐用的材料像木材或者煤炭而来。 什么时候是禅修的合适时刻? 许多禅修者都有这种观念:认为他们的禅修开始于当他们听到铃响时。并不是这样的!铃声只是用来提醒你的。应该禅修的时间是从你早上醒来,一直到你晚上睡着。当你早上醒来的时候,检查你自己。心是清楚的吗?它感觉到精力恢复了吗?还是它仍然瞌睡?你醒来了,但是心想继续睡觉。这个很难知道吗?你能够知道所有的这些吗?你只需要问你自己。 你练习禅修是为了知道身和心。不管发生什么,让它发生;这并不重要。心的工作是去注意并且觉知——在任何姿势任何活动中都可以做到这点。在垫子上坐着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在禅修;有些禅修者坐着却睡着了,另外一些人坐在那里做白日梦。这样能叫作禅修吗? 等待并且善巧地观察 在正念禅修中,我们不去专注、控制、施压、限制或者干涉。这些都是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驱动的。 我们经常使用大量的邪精进去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运用很多的精力去掉某些东西。我们也会盲目地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这种禅修中,你需要做的是等待、并且善巧地观察。当你坐禅的时候,你能够自然地知道些什么?并不需要去专注或者观察某个特定的目标。你保持觉知然后观察自己: 你觉知到自己的坐下吗? 在你的身体里正在发生什么? 你能够自然地知道些什么? 腹部的扩张、腹部的收缩、热、声音…… 你觉知到你的两个手掌的碰触了吗? 你的双臂没有感觉到劳累吗? 你需要多少精力去觉知看到、听到、热、冷、碰触或者疲倦呢?你需要聚焦去知道这些当中的任何一个吗?这样的观察会很累人或者很困难吗? 多么容易!像这样持续一整天的练习会很累人吗? 问你自己你是否在觉知,然后再开始坐禅或者行禅。心自然地就会去注意某些目标,并且也会知道它所能够觉知到的,这是心的本性。当你坐禅、行禅、吃饭或者做日常活动的时候,不断地去检查自己。心能够知道它想知道的,不是吗?这种“自然地知道”对你们来说更容易。想去找到“你”想要的所缘需要精力。 仅仅觉知是不够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谈论了觉知,以及等待并且善巧地观察。 记住:仅仅觉知是不够的,觉知中必须有智慧。 这种智慧来自哪里呢?有三种智慧:闻慧、思慧和修慧。闻慧是那种你从阅读、听开示、或者小参中得到的信息。思慧是通过思维、推理或者理性的分析所得到的才智或者知识。修慧是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得的领悟或者智慧。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用信息、理智和领悟来分别称呼闻慧、思慧和修慧。这本书中,我们把这三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叫做智慧,但有时我们更具体地用信息、理智和领悟来把它们区分开。 如果你对某个主题一无所知,你能够对它开始工作吗?你只有在拥有正确的信息以后才能开始。你怎样才能正确地禅修?在禅修开始之前,你需要正确并且完备的信息,所以当你禅修时,智慧以信息和理智的形式同觉知一起运作。你需要正确的信息和正确的态度,它们是正确的禅修中的智慧因子。佛陀把这个叫做正念和清楚的理解(sati-sampajañña)。 通过在禅修中运用正确的信息,你的禅修就不会遇到那种使用错误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这种信息来自听法的开示、请教问题和进行佛法的讨论。我会给你们信息,作为禅修者,你们在禅修时使用这些信息和你们的理智。你们在禅修中运用这两种智慧(信息和理智)。领悟的智慧当因缘和合时就会生起。 禅修时的思维 好吧,禅修时是应该思维还是应该不思维呢?你应该警惕那种增长贪嗔痴的思维。当人们说禅修时不应该思维时,他们是指那些被烦恼驱动的思维。当然,你不能阻止自然地生起的思维,但是你不要去让那些被烦恼驱动的思维增长。 不要去停止所有种类的思维!你应该思维听到的法、在这本书读到的信息,并且对你所做的工作和禅修的方式进行反思。这种思维将会帮助智慧增长。 当你禅修时,我现在给你的这些信息将会在你的心里起作用,你会运用这些信息和你的理智,善巧地处理发生的各种状况。运用心的好的品质(比如正念、精进、智慧等),并且运用理智——这些是正念禅修的工作。 问题:观察目标和观察心二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观察心更重要。 如果你想理解真理,你需要去留意观察心。经常去检查你的观察方式。当观察心里有贪嗔痴的时候,智慧能够生起吗?心在用什么样的态度禅修?经常去检查你的态度。不要固着于你的经验。它们会按照它们的各自的性质而生起,它们仅仅为保持觉知服务。 一个善巧的禅修者运用六根门头的目标来发展正念、正定和智慧,而对于那些不是那么成熟的禅修者来说,相同的观察目标只会增长贪嗔痴。 问题:哪种观察目标更好,鼻端的出入息还是腹部的起伏? 答案:都一样!一个目标不会比另一个目标更好。一个目标,只是一个目标。如果你认为一个目标比另外一个目标更好,你很自然地就会对你选择的那个目标生起执着。然后,当你注意不到那个特定的目标时,也许你会发觉自己不能禅修了。 当你选择一个“更好的”目标时,贪心肯定会生起。当你找不到你选择的那个目标时,嗔心会生起。相信某个目标“好”是痴心在运作。 那么,你禅修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是去发展目标,还是去发展觉知的能力呢?目标总是会依照它们各自的性质而呈现;你的工作是去发展觉知。不要试图去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努力去加强并且提升那个心,它的觉知力还不是那么强。刚开始时,正定很少,智慧也很弱,精进虚弱无力,信心也缺乏。禅修是培养并且加强五根的工作,它们是正念、正定、精进、信心和智慧。 觉知正在发生的事情 理解某事是没有利益的——这和认为或者评判某事是“不好”的有很大的差别。当心给某事贴上“好”的标签时,贪心已经生起了。随着任何一个目标的生起,痴心也已经在那里了。痴心障蔽了一个目标的自然特性(但没有障蔽目标本身),然后给目标贴上标签“好”后者“坏”。贪心和嗔心然后做它们抓取或者排斥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禅修呢?禅修就是当心观察目标的时候,去认出贪嗔痴的粗显和微细的形式,以及它们所有的亲属。 在正念禅修中,不管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练习去觉知它。我们不去努力使心平静下来,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认出和观察不平静的状态。 因为我们想去学习心和目标的本性,所以我们不会去“努力”让心平静下来,或者“努力”移除某些目标。我们不去干涉或者控制,我们只是观察,因为我们想理解心和目标生起时的自然的状态。这样是正见。 正因为这样,当嗔心生起时,我们也不会去“努力”移除嗔心。我们不要去试图摆脱嗔心。我们只要一产生要摆脱嗔心的念头,嗔心就会增长。嗔心总是拒绝的,它的特性就是把某些东西推开。我们观察嗔心,是因为我们想知道它的本性。这就是正念禅修的目的。 调查一切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拥有理解,我们需要知道尽可能多的目标的特性,比如身心过程是怎样运作的,以及因果关系等。 仅仅知道你的经验的一个方面不会生起任何领悟。因为数据还不完整,智慧也比较弱。 能够觉知到所有的目标,并且去调查一切发生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从任何一个生起的目标开始工作;我们不需要去创造任何经验,也不需要专注于某个特定的目标。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和觉知从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拓宽,我们的眼界才会扩大,智慧才会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大量的信息(有时也用“数据”)才能让智慧发生。 警惕那些对目标生起的微细的执着和嗔心。退后一步,运用一颗调查的心去观察,同时调查心背后要具备正确的态度。问你自己这些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它们是好还是不好?真的好吗?真的不好吗?它们是对的还是错的?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你想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你观察并且用你的理智进行调查。心里已经有想知道的倾向了。具备正确的态度和调查的观察心也需要存在。所以,对于这两种禅修方式的不同——一种是专注,一种是等待、看着并且用智慧观察——你现在理解得更多一点了。 五根(indriya) 正念(sati)、心的平稳和坚定(samādhi)、精进或者“智慧”型的精力(viriya)、信念和信心(saddhā)、和智慧((paññā)被称为在禅修过程中一起运作的五根。正念禅修就是培养并且增长五根,并且让它们平衡发展的工作。 正念(Sati) 正念的意思是不忘失。正念的意思是记得。你不忘失什么?你不要忘记什么是正确的和健康的。它同时也意味着不要忘记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所缘。去觉知并不是说我们从以前不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觉知来。正念是不忘失——正念不是用力去专注。 对你来说,正确的目标就是你的身和心的经验。 只有心的本性和身体的本性。只有这两种。如果你没有忘记,你就拥有了觉知。如果你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你同样拥有觉知。那么,为了拥有觉知,你应该怎么做呢?许多人有这种想法:“噢,我的觉知不见了,我必须再去找到觉知”;然后他们必须把注意力导向某个目标上。这是一种非常累人的禅修方式。 我会给你一个更简单更轻松的方式:提醒你自己。当你努力“得到”觉知的时候,你也许会聚焦于某个目标。已经在打妄想的心现在努力去注意一个目标,这需要专注的精力。而当你提醒自己的时候,心会去注意身和心,这样觉知就自动地在那儿了。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只要去问你自己:“现在我心里正在发生什么?”你会注意到某些东西?现在心里正在发生什么?它平静吗?激动吗?不安吗?发生着什么?你会明白你是可以讲出心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虽然只能很粗糙地描述。你会注意到:如果你想到心的话,觉知就会转向心。去觉知的意思就是这样。 把心转向内 心习惯于去觉知外部的现象。我们总是去注意发生在身心外面的事情,尤其是通过眼根。 正念禅修把心转向内。怎样把心转向内呢?就在你刚刚开始考虑要把心转向在六根门头发生的事情时,心已经向内注意了。心会把它想到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这是心的本性。如果你想到“我的手现在怎么了”,心不是会马上就去注意你的手吗?如果你问“我的头怎么了”,心又立即跑到了头上。做到这些,你又需要多少专注呢? 另外一个把心转向内的方法是:去觉知心在注意外面的目标,然后让心后退,回过来思考身体和心里正在发生什么。心的注意力就会回到身心上来。刚开始时,身体更容易被注意到,因为身体更粗显;但是随着禅修的进展,心也会很容易被观察到。我个人会更多地去注意观察心或者工作心。 禅修从你睡醒时开始 禅修从你早上刚刚醒来时就应该开始,而不仅仅是当你到达禅堂或者坐禅的时候。 从早上刚一醒来的时刻就要想到自己。反思自己会怎样带着觉知来生活。如果你想到了自己,你就会有觉知。心的感受怎么样?心在思考什么?心在哪里?它在做什么?运用你现在拥有的信息和你所知道的心的特性。从你早上刚一醒来的时刻就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做的话,难道你不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禅修吗?我就是这样开始禅修的。 正定(samādhi) 正定的意思是坚定而平稳的心;正定并不是专注。通过聚焦我们就一定能得到专注吗?每次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个所缘上就能让心平静下来吗?许多的禅修者因为使用太多的精力和错误的精进去专注目标,反而遭受头痛或者脖子僵硬的痛苦。由于想要或者不想要某些东西而运用强行的精力,这样也很容易让人疲倦。 内观定来自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这些和持续的觉知一起,让心变得平稳。这种定被称作正定(sammā-samādhi)。 当我们没有理智地想通生活中的困难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很混乱不安。或者,我们理性地去思考一种处境,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泰然自若。同样的道理,一颗平稳的心是通过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而发展起来的;正定是不能通过错误的态度、邪见和邪思维产生的。 两种定 一种定产生于专注、只聚焦于一个目标,一种定从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产生。这两种定各有自己的禅修方式:止禅(samatha)和观禅(vipassanā也就是我们这儿练习的正念禅修)。通过认识这两种禅修方式之间的不同,你慢慢就会知道你自己的禅修是在做些什么。 在平静禅修(即止禅)中,心只聚焦于一个目标,长时间地专注于它。通过长时间的专注(用正确的方式),禅修者达到心的平静的状态。但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抓取一个目标,其他的精神官能(根)没有得到运用,心也不能够觉知到它本来可以觉知到的别的目标。没有对现象的调查,也没有对身心过程的一个更广泛的觉知,这样就没有给智慧的生起提供机会。 内观禅修的原则是:和尽可能多的目标产生联系并且觉知到它们,而不试图去创造任何特定的结果或者经验。因为内观禅修是通过理解事物的本来样子而达到智慧的目标,所以它需要觉知到在那个时刻生起的任何目标和过程。觉知收集数据,当图像完整时,智慧才会生起。这种开放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因果过程,也给予智慧增长的机会。 在内观禅修中,我们不去专注于一个目标,我们去注意心,尤其是那个正在观察的禅修心。我们检查心,去看看心里是有智慧还是有烦恼。 我们关注禅修的心是否在用贪嗔痴或者它们的任何亲属工作,因为领悟不可能在有烦恼的状态下生起。 所以,禅修的时候,用智慧去禅修非常重要。 智慧型的定以智慧开始 假设有这样两个禅修者:一个禅修者被声音所打扰,另外一个禅修者只是把声音当作观察目标和自然的现象。哪一个禅修者会获得定力?那个对声音起嗔心的禅修者,只要她听到声音时就变得更加焦躁不安,她的嗔心也随之增长。另外一个禅修者呢?他不会喜欢也不会讨厌这些声音,他能够保持镇静和平和。 在内观禅修中,心去学习怎样不对目标生起执着或者嗔心。智慧型的定以智慧开始,并且用智慧去投资。因为有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心不会用贪心或者嗔心去反应。心不会对任何一个目标生起贪心或者嗔心,所以平静、平和、寂静。心也会感觉到轻松、警觉和新鲜。这种定随着智慧而来,并且提供机会让更多的智慧生起。 精进(viriya) 你怎样理解精进?精进是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官能。我把精进理解为坚持,而不是使劲或者强力。当你禅修的时候,请不要强行努力而使身心耗竭。当你身心俱疲的时候,理解不会得到发展。 如果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你能够把某样东西学精通吗?如果你看电视连续剧,你看几集又错过几集,那你就会错过很多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情节。同样的道理,如果觉知是连续的,你看到了开始、中间和结束,你才会理解名色的真正性质。这个通过持续地禅修产生,也就是每时每刻的觉知。 保持冷静和平静。保持兴趣。我们应该持续地觉知,而不是“努力”去觉知。我们不用我们的精力去专注,相反,我们运用我们的理性和智慧去等待并且观察。如果智慧存在,正精进也已经具备了。对正念禅修来说,我们接受、检查并且调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本来样子。我们不去干涉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去让不想要的事物消失或者停止,我们也不需要去努力创造某种我们喜欢的经验。心在做它自己的工作,通过认出、觉知、知道、提醒自己并且感兴趣等等方式。我们只是观察并且确认正在发生什么。 正在发生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如果不需要让正在发生的事情消失,或者让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你又需要使用多少精力呢? 它已经在这儿了,以它本来的样子。你只需要打开你的智慧之眼。去觉知正在发生什么。如果你不去寻找任何东西,而只是坐在那儿并且睁开眼睛,看到还是会发生。你需要努力去看到或者听到吗?如果不去专注某事,你仍旧能够觉知到吗?正念禅修是安宁并且温和的。 以放松的方式禅修,但是不要停止禅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什么类型的精进呢?我们自动地就会运用某种主要被贪、嗔、痴所驱动的强行的精进。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是,智慧型的精进知道正念禅修是有益的,所以我们坚持不懈,并且我们知道我们禅修的动机。我们是在跑马拉松。一个老练的马拉松选手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用完他所有的精力吗?不会的,他会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前进,通过运动的惯性冲过每一英里。我们要的是这种在禅修中自然生起的法的惯性。它不是一种强行创造出来的惯性。 以一种放松的方式禅修,但是不要停止禅修。在这个中心,我们整天禅修,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入睡。如果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或者努力,我们能够像这样整天禅修吗?我们肯定不能!我们会筋疲力尽,甚至会抑郁。对禅修的信心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强行用力的原因;我们只是坚持,并且永不放弃。我们尽可能持续地去禅修,我们不让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 记得这并不是一百米冲刺。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型的努力和精进,不是贪欲型的精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沉着地去做我们能够做的,但是我们不放弃的原因。 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禅修呢? 答案:从你早上醒来一直到你晚上睡着的时刻。 这种工作很难或者很累人吗?不会的。只是不要忘记。经常去检查自己,并且检查你使用了多少的精力。你需要自己去认出这些。 信根(Saddhā) 信根是信念和信心的精神官能。你需要对你自己的禅修有信心,并且信任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信任这种禅修,并且信任你自己。对禅修和你自己的练习方式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当你理解并且看到工作的利益时,对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信任将会增长。 信心通过禅修来增长。当你禅修的时候,你是平和还是紧张?当你用健康的心善巧地禅修时,你从来不会感到紧张。当你还不是那么善巧并且用错误的方式禅修时,你可能会感到疲倦或者紧张。一旦你学会怎样用法来禅修时: 身和心都会处于平和的状态; 你会远离忧受; 内观的智慧将会生起; 道智(magga-ñāṇa)和果智(phala ñāṇa)将会生起;并且 心会倾向于涅槃。 这是佛陀在《大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里所开示的内容。现在你正在学习怎样以正确的方式禅修。你通过对自己和对禅修的信心开始。信心又通过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禅修增长。随着新的领悟的产生,你会自然地感到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 你是为了“得到”真理而练习,还是为了知道怎样正确地禅修而练习?现在不要去考虑“得到”的事情。 不要去期待结果,或者思考最终的目标,然而,你需要对你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你是怎样走上禅修之旅的? 对你的禅修要有信心,并且学习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加善巧。相信你自己。你是怎样从禅修中受益的? 这儿需要理智和智慧。在任何内观的智慧、道智、果智生起之前,我们需要理智来正精进。如果一点正精进都没有,内观的领悟能够出现吗?首先,我们要学会怎样去正精进。 在身和心二者之间,是哪一个在精进呢?是“心”在精进。你的禅修能够变得善巧吗,如果你不知道以下这些: 心; 心在想什么; 心在使用多少精力; 出现了什么样的念头; 心是什么样的态度;或者 心的本性? 对你的工作感兴趣 要对你现在做的工作感兴趣。许多禅修者在禅修中会碰到好的经验或者坏的经验。有时候,他们禅修得很好;有时候,他们又对自己的禅修不满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吗?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感兴趣,没有去探索它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你能够看到心所做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二者之间的联系时,你将开始理解因和果的性质。这时,你对禅修的信心会变得更加强大。 智慧(Paññā) Paññā是智慧的意思,禅修时,正见“非常”重要。只有当某种智慧存在时,烦恼才不会侵入心中。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心中必须具有的智慧是信息(闻慧sutamayā paññā)。这是你从阅读、听开示和佛法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的信息。心中必须具有的另外一种智慧是好奇心和兴趣,即那种一心一意想要理解的愿望。所以当你觉知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觉知!明智地去觉知!运用你的理智是思慧(cintāmayā paññā)的一部分。 一个公司的老总如果没有对他的生意的不同领域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把握,他能够成功地运营他的公司吗?运用不完整的信息只会使他作出错误的决策。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完整的信息来发展智慧,需要完整的信息来让智慧作决定。所以,在正念禅修中,心需要乐意和任何目标——并且是所有目标产生联系。如果我们只看到一部分的身心过程,图像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态度 你需要观察的目标是身和心,以及身心的本性。心受的性质、心的性质、心的工作方式、心的运作模式、以及心的特征都包括在里面。当你把这些感受、身和(或者)心作为目标观察时,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如果你把这些身心目标观察为“法性”,而不是当成“我”或者“我的”,这就是正见。当你观察你自己的时候,你观察身体,你也观察心。身体里正在发生什么?热、冷、硬、软或者痒的感觉只在你身上发生吗?不是的。每一个人都会经验到它们。情绪、幸福、忧伤、安慰和精神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发生在心里。当人人都能够经验到这些东西时,你怎能把它们当作“你的”呢?它们是法性的显现,自然的状态,并且也是观察目标。把它们当作法性;并不是只有你才会这样的。 把热当作热,并不是“你”感到热。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热和冷,每一个人都会经验到情绪。拥有这种正确的态度“非常”重要。只有当你拥有这种正见和正确的态度时,你才能正确地禅修。 你曾经愤怒过吗?当你愤怒的时候,你想“我现在很愤怒”,什么会发生呢?愤怒会增长。 当你把愤怒当作自己的——认为“这是我的愤怒”时,愤怒会增长。当人们悲伤时,他们说“我现在很忧郁,我情绪低落”,然后他们真的变得抑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已经把悲伤当作“他们的悲伤”。 如果你只是把悲伤当作心的性质的一个方面,你会感觉到好很多。是“心”在悲伤,但是不是“我的心”在悲伤。不是“我想要,我不满足”。是心在愤怒或者想要。当心中有这种正见的时候,烦恼就比较难增长。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首先采纳正见的原因。有正见的觉知被称为正确的觉知(sammā-sati)。你需要采用这种信息和知识来开始你的禅修。 心是“法性”的一部分 心是“法性”的一部分,不是“我”,不是“自己”,也不是“人”。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只有当你拥有这种见解时,你才能真正地去觉知。你现在练习觉知,是为了去认识到这个道理。刚开始的时候,当你还没有理解或者认识到正见的时候,你可以用这种正见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你也可以仔细思考你现在拥有的信息。 为什么你练习正念禅修呢?你想知道真理,事物的真实样子;这就是你保持觉知的原因。不要忘掉这个目标。 疼痛和不适 当你坐禅并且感到疼痛、痒或者疲倦的时候,你怎样做呢?你是怎样观察疼痛的?如果你直接去观察疼痛,它会变得更糟!为什么呢?有人喜欢疼痛吗?当疼痛刚刚生起时,心里会发生什么?嗔心在生起!所以,当疼痛生起时,不要再去观察疼痛。当你遭受痒、酸、麻、热、疼或者其他不适时,不要马上去观察这些感觉。如果你继续用错误的态度观察它们,这些感觉会变得不可忍受。 你应该先做什么呢?你需要首先采取正确的态度:把疼痛当作自然的现象,当作只是“法性”。只有通过正确的态度,然后你才能看到你是怎样去感受的。感受的特性是什么?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怎样的?当嗔心存在的时候,去检查你的念头里的知见。这些念头里存在正见吗?当嗔心存在的时候,正见从来不会存在,只有邪见才会存在。 如果你能够把念头、情绪和身体的感觉等一起观察和探讨,那是很好的。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心和身是怎样相关的?因和果又是怎样联系的?你的禅修就是去学会探讨这些相关性。只需去注意并且观察。你并不需要使目标消失,目标消失与否也并不重要。你为什么去观察?你观察是因为你想知道,并且你想理解。尽你所能地去观察。 坐禅、行禅和日常活动的简要说明 当你禅修的时候,你可以改变姿势吗?当某个姿势变得不可忍受时,你可以移动。如果你需要调整你的姿势,你也可以这么做。如果不必要调整,那就不要调整。什么时候是调整姿势的合适时间呢?我以前谈到,禅修是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果你因为强迫自己坐着不动,而使不善的心理品质增长并且繁殖,那么,你可以改变姿势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些。决定什么时候合适,是以你自己的观察为依据的。 行禅的时候你观察什么呢?开始行禅,然后问心它知道些什么。这样去问心:它知道些什么?或者,现在心觉知到什么?你可以去觉知行走、声音或者身体的移动。当行走时心怎么样?如果你太专注于去觉知行走,也许你会变得紧张。当坐禅或者用斋的时候,心又怎么样呢? 当你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洗漱间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问你自己是否存在觉知。只有当觉知存在的时候,然后才坐、行、去、吃,或者做任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活动。 一个禅修者的工作是: 拥有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并且 善巧地去觉知,每时每刻。 念头 当你观察念头的时候,不要迷失在故事情节中。如果你能够觉知到念头在生起,这已经足够。我不建议初学者太多或者太久地去观察念头,因为当念头还不能只是被当作观察目标时,禅修者很可能会迷失在念头里。当念头生起时,去觉知它的生起,然后检查身体的感觉,然后在身和心二者之间交替观察。 不要让心长时间处于懒散的状态——让它保持工作!觉知并且提醒你自己。全天都这样去禅修。 为什么我们要全天禅修? 为什么我们需要全天禅修呢?因为心在通过每时每刻的禅修来收集数据。当数据完整时,理解才会生起。只有当我们连续并且坚持不懈地用正确的方式禅修时,觉知的惯性才会建立,智慧也才会增长。你们到这个中心来禅修,也是来学习怎样具备技能的,所以,当你们回家时,你们也可以把禅修带回家。 禅修中的择法 德加尼亚禅师在他的开示中经常提到择法,或者说关于现象的调查(Dhamma-vicaya)。Dhamma-vicaya是七觉支​(bojjhaṅgas)中的第二个觉支,是我们在禅修中使用的一种智慧(思慧)。在七觉支中,前面三个(念sati, 择法dhamma-vicaya,和精进viriya)是原因,是三种我们可以“输入”或者工作的因素。后面四个是结果:喜pīti, 轻安passaddhi, 定samādhi, 舍upekkhā。我们不能创造或者直接使结果发生。 下面的小参摘录说明了德加尼亚禅师在禅修中是怎么运用择法觉支的。 钟摆 我在坐禅,大长老正在给我们开示(已故的雪吴敏西亚多)。突然,我觉察到非常平静的心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心刚刚还是非常平静的,现在却烦躁不安。发生了什么呢?既然心刚刚还非常平和,那么这种嗔心是怎样突然产生的呢? 心现在对知道这个感兴趣,所以它反观自己并且开始问问题。心里面发生了什么?想知道的兴趣和正思维(sammā-saṅkappa)把心从嗔恚转到法的道路上来。如果没有这种正思维,心可能会继续沿着嗔恚和愤怒的道路前进,仍旧认为嗔恚是这种情形下最合适的反应。 我是通过别的方法停止嗔恚吗?没有。心对真相感兴趣,所以,它只是轻轻并且温和地观察嗔恚运行的过程。嗔恚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发生。 心里面发生了什么呢?它从两边都听到了声音。一边是大长老的开示的声音,另一边是人们谈话的声音。我觉知到了不同的目标,并且心在两个目标之间来回转换。心没有仅仅专注于一件事情;它同时知道许多事情,并且也知道注意力放在哪里。 然后我观察到了嗔心!一方面,我希望听到大长老的开示,但是我不能清楚地听到。我也观察到心在评论并且自找麻烦:“这些人既然是过来学习佛法的,怎么还在这儿说话呢?”当心继续这样自我对话的时候,嗔恚的感受就越来越增长了。 观察心已经看到了心里面所发生的一切。你能看到这时的视野是多么广阔吗?当观察到心在这两边来回往复地转换几次之后,它看到了嗔恚的原因。因为心不能得到它想要的,也就是听到大长老的开示。一个领悟就在这时产生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心不会去喜欢这个目标或者那个目标,而只是保持中舍。它真正看到了痛苦,然后痛苦就止息了。我可以把声音只是当作声音。 那个时刻,我领悟到了什么呢?心把一种声音——大长老的开示当作好的声音,同时把别人谈话的声音当作不好的声音,不想要的声音! 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好比一个钟摆,如果你对某事有左边30°的贪欲,那么,如果你没有得到那个东西,你就会产生右边30°的嗔恚。 人人如此。那么,如果是45°的贪欲又会发生什么呢?90°呢?180°又会怎样呢?我先前已经认识到,在嗔恚生起之前,心就会开始自我对话,如果它喜欢某事的话。正是因为这种预先的认识和清楚的理解,心已经提醒自己在这种情形下要保持警觉了。 兴趣和调查 你需要这样去禅修,每次当烦恼生起的时候,你要感兴趣并且调查。当你准备好的时候,课程就会出现,你也会充分地理解。你要的是这种理解,是这种智慧的发展。 当我有非常好的连续的觉知时,我会充分地觉知到观察目标。我过去常常观察情绪直到它们平静下来或者止息。当然,心最终会平静下来。为什么呢?如果心直接去观察某事,而不去想别的东西,它会有效地平静下来。但是,智慧或者理解不会生起。 七觉支 我们这儿需要的是择法,七觉支中的原因之一。七觉支是念sati、择法dhamma-vicaya、 精进viriya,、喜pīti、轻安passaddhi、定samādhi和舍upekkhā。七觉支的前面三个是原因,后面四个是结果。对于后面四个结果,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它们,也不能直接让它们发生。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前面三个觉支。这些是我们的工作对象。 这三个觉支中,禅修者通常会去注意念和精进,而忘记了择法觉支。择法觉支是去调查现象,调查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它会发生,以及我们是怎样运用我们拥有的信息、我们的理智、我们的智慧去禅修的。 择法觉支是思慧的一种。这儿非常需要择法觉支。我们必须用那种想学习、想知道、想理解的愿望去调查。 觉支的任务 觉支的任务只是收集数据。对于所发生的事件,会有一种想知道的愿望。觉支扮演那个知道正在发生的一切的角色。它知道心来来回回地转换目标、感受、以及正在发生什么。 当数据库完备的时候,答案就会出现。当遗漏了一些数据的时候,答案就不会生起。但是,如果你问自己问题,你就会提高心感兴趣和好奇的水平。当你有足够的数据来应对手边的问题时,解决办法最终会出现。当觉知还不是那么充分的时候,它只知道粗显层次的目标。现在你也许拥有觉知和定力,但是,你同意需要从粗糙、表面的层次到更微细的层次。这就是条件完备的意思。 敏锐的觉知能看到心内在的工作方式。当只有部分的觉知时,我们看不到已经呈现的原因。你也许看到没有贪心或者嗔心出现,但是更大的觉知会注意到痴心实际上一直在那里。有时,禅修者告诉我心里没有贪心或者嗔心出现,但那只是一个非常表面层次的观察。他们并没有看到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为了看到更微细的层次,强有力的觉知和稳定的心是需要的。这就是我说你们需要更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心的意思。如果你能够维持心的稳定性(需要智慧的参与),并且你问一个问题,答案就会出现。 不要让愤怒增长 根据你所处的情况需要,你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技巧。假设你在工作,并且手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你会怎么办呢?过去我会只是用觉知的技巧。因为从禅修中得到的定的存在,所以心能够运用它。我过去在市场工作,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且去调查会非常艰难,所以我会运用我学到的一切东西(止或观)来扫除烦恼。我不想让愤怒出现。当我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我不去思考任何别的东西,只是温和并且持续地看着愤怒。愤怒就平息了下来。其中并没有思维的参与。如果当愤怒出现时我去思考的话,心只会思考与愤怒相关的事情。那个时刻,我不再去思考任何东西,只是去观察愤怒几分钟,然后愤怒就平息了。 愤怒完全消失了吗?没有。这时,你还没有解脱。愤怒还在那里。但是由于你现在的正念和定的力量的关系,你只能看到这么深的层次。如果烦恼还是在那里,它还是会回来。当然,我们最好是当烦恼还很弱小的时候就去处理它。 当火还很小的时候,你可以只是往上面泼水。如果火已经烧掉了半个房子,那又怎么办呢?水没有了,你的精力也没有了,半个房子也没有了!这时你必须加进更多的东西。所以,我甚至不会再给烦恼任何的机会。我不会允许它们出现。 佛陀说:“不要给烦恼生起的机会。”那么,你对什么不给机会呢?现在的烦恼?未来的烦恼?过去的烦恼?现在的烦恼已经在发生。你能够征服什么样的烦恼?如果你能够认出现在的烦恼,你还没有达到能够征服烦恼的阶段。如果烦恼正在发生,那说明已经迟了。你只能在做调查的阶段。实际上,如果你开始理解,智慧会征服烦恼,并且让烦恼彻底止息。智慧甚至不会给烦恼生起的机会。你应该这样去征服烦恼。人们怎样通过不让烦恼生起来征服烦恼呢?如果有正念、定和智慧,并且智慧很强的时候,烦恼有机会生起吗? 如果觉知很强,也有一个平静和稳定的心,但是智慧很弱,又会发生什么呢?愤怒肯定会再出现。有些人拥有觉知和定,但是有时他们真的脾气很大。我们假设某人有非常强的专注,没有智慧的定能够放大一个事态,烦恼同样会夸大事态。把这二者联合然后相乘——那就要爆炸了! 当你不再能忍受某事的时候,你就会开始寻找出路。在阴凉处生活惯了的人,如果他周围变得非常的热,他会不能忍受。他会确保在未来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他不会让愤怒出现,虽然愤怒也许会想出现。 愚痴是黑暗 如果你仅有一点觉知,你会得到多少利益呢?你能够看到心更加地自在吗?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事物正在发生,所以你也不知道心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放松。在更深的层次一直都有更微细的烦恼存在。愚痴(moha)一直在那里。只要智慧不存在,愚痴就会在那里。只有在某些当智慧生起的短暂的时刻,愚痴才不存在。“我”有多少次没有发生呢?即使你在某些短暂的时刻看到了这个…愚痴又会立即生起并且遮蔽它。 愚痴是黑暗。 你手中有一把小偷的手电筒。当你打开手电筒的开关的时候,当然它会为你照亮,并且你也能够看到。你只能看到你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你很可能已经满足于此了。思维它。你可能会这样想:“哦,现在我已经知道很多了。”然而,其他你还没有看到的一切又如何呢?那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你只知道你已经看到的东西,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激发兴趣 如果当这一点智慧生起时你能够观察到它,那么智慧将为你指明道路。你不会领悟你还不知道的东西。你仅仅理解这一小部分。所以,你不能够自满并且停滞不前。虽然你理解了某事,但是那还不够。你还不理解愚痴的本性。什么时候你会理解愚痴的本性呢?当智慧存在的时候,你就会理解。当智慧生起的时候,愚痴就会在某段时间内逐步减少。然后,你就会看到有多少愚痴存在。所以,小参时我不仅仅问关于观察目标的问题。我问你知道些什么,并且观察心里正在发生什么。 你必须激发出兴趣来帮助智慧生起。正在发生什么?观察心怎么样?经常去这样问自己。 所以,觉知和询问需要齐头并进。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好奇的思维来伴随觉知。当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种想知道和理解正在发生什么的欲望。只有这样,心才会一直保持警觉。如果心有一点精力,它就会觉知、觉知、觉知…但是,假设外面的天气变得阴沉,你也会变得昏昏欲睡!当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变得瞌睡。 其实,当心变得平静的时候,就是你运用你先前所得到的知识和信息的最好时机。当心烦躁不安时,你不能太多地运用这些,因为也许你会把事物搞得一团糟。当觉知增强并且心也稳定时,你就需要把这些技能投入使用。 重述要点:从“正念禅修是什么”中得到的问题 你用什么样的心在觉知? 当你觉知到这个目标时,心的感受怎么样? 你能够觉知到你坐着、行走、站着以及做日常活动吗?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能够自然地知道什么? 心在哪里?它在做什么?它的感受怎么样?它在思考什么? 正在发生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没有必要让正在发生的事情停止,或者让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你需要运用什么样的精进呢? 为了看到或者听到,你需要特别地做出努力吗?如果不去专注于某事,你还能够保持觉知吗? 观察目标和观察心二者,哪一个更重要? 哪一个目标更好:鼻端的出入息,还是腹部的起伏? 身体里正在发生什么?你知道什么?你能够自然地知道些什么? 就在此刻,心里在发生什么?它平和?焦虑?烦忧?正在发生什么? 每天你什么时候开始禅修? 心在思考什么?心在运用多少精力?出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你是怎样禅修的?你在用正确的方式禅修吗?你是怎样持续地禅修的? 正确的态度101 禅修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在你开始坐禅之前,请检查你的态度。你在用什么样的基本观念或者态度禅修呢?你只是想要一个平和的状态,还是想要学习和理解正在发生什么?当你想要某种经验,而不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心就不能冷静并镇定下来。 当心不追求或者寻找某种特定的经验时,由于定的作用,心就已经平静了下来。 不需要到处去努力,强行使心知道某事,因为它已经在知道。心的特性是知道正在发生的目标。检查你自己的心。不需要去创造某事。你观察那些通过它们自己的法性生起的目标和经验。你只是等待,并且明智地观察。 没有一种经验是一种干扰,或者让你分心,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是法性的显现。身体里发生的是法性,心里发生的也是法性。没有东西属于“我”或者“你”。感觉到热只是感觉到热,这也是法性。只有当我们把热当成“我们的”并且对它生起嗔心时,我们才会感觉到更热。 诸法因缘生。我们的工作是: 拥有正确的态度, 保持觉知, 运用理智,并且 感兴趣。 通过正见和正确的理解,觉知变得连续,并且拥有不疏忽和不忘记正确的目标的品质(appamāda)。当觉知里面有智慧时,它就是正确的觉知。 我们是怎样观察的? 不需要到处去寻找你选择的目标。在这种禅修中,我们去留意正在工作的、禅修心,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使用任何目标来培养觉知、发展定力、并且对现象的法性生起领悟,我们不会通过邪见和潜在的错误观念来产生更多的贪嗔痴。 因为我们可以使用任何目标来发展觉知,所以我们可以从任何目标开始。 请不要犯这种错误,不要认为在外面有一个比你现在所经验到的东西更好的目标。 没有任何的外部经验比你现在的经验更好。重要的是心在觉知并且知道。同样重要的是,心是怎样看待并且观察这个经验的。 不需要到处去创造、或者努力追求不同的经验。观察目标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它非善非不善。一个经验只是一个经验。一个目标只是一个目标。目标一直在那里。觉知和观察是心的工作。心知道所有现在能够被知道的东西。这儿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心是在用健康的、还是不
本文档为【一切都是法 德加尼亚禅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29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4KB
软件:Word
页数:6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02
浏览量: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