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举报
开通vip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 途径的尝试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41卷第5期,2005年10月665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易现峰孔祥生史国安黄华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 节,也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过程之一,有 C,C和景天酸(CAM)3种不同类型碳代谢途 径,在许多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中,对此介绍得比 较明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尽管多次强调 C,C和CAM3...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 途径的尝试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41卷第5期,2005年10月665 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 易现峰孔祥生史国安黄华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 节,也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过程之一,有 C,C和景天酸(CAM)3种不同类型碳代谢途 径,在许多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中,对此介绍得比 较明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尽管多次强调 C,C和CAM3种途径的主要异同点和相应植物 类群的主要特征,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对此缺少 感性认识,甚至有些迷茫.鉴于此,我们在讲 授植物不同光合途径的过程中,引入稳定性碳同 位素概念,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 门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技术方法,也增强了学生 对3种碳代谢途径的理解.现介绍如下. 1同位素 尽管”同位素”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的名词, 但对其结构特征,学生中很少有人能正确完整地 表述出来,所以我们在讲解之前对此先加说明和 讲解,指出:所谓同位素是指原子内具有相同质 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元素的总称.为了给学 生更为直观的印象,我们以H同位素为例,绘出 原子结构(图1).由此,学生很容易理解自然界 中H的3种同位素:氕,氘和氚.氕不具有中 子,而氘和氚分别具有1个和2个中子,但是它 们的质子数都是1个(图1). ???氕 ?质子 氘 .中子 氚 ?电子 图1自然界中氢的3种同位素 2稳定性同位素 提到同位素,很多学生一下子会想起放射性 同位素,而对稳定性同位素的概念却不一定明 确.为了不让学生产生混淆,我们在讲解过程 中,特别提出稳定性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在概 念上的区别:稳定性同位素是同位素中不具有放 射性的一类元素.如氢同位素中的氕和氘即为稳 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衰变的特性,而氚则具 有很强的放射性.在自然界中碳元素具有3种同 位素,即C,?C和HC.C和C是稳定性的, 而HC具有放射性,衰变后形成C,并附带讲明 这也是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的理论依据. 3稳定性碳同位素 接下来,我们介绍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的同 位素及与稳定性碳同位素相关的知识:碳元素有 两种中子数不同的稳定性同位素C和?C.同时 向学生传递这样,个信息:绝对的同位素含量很 难测定,所以,一般用?C/C的比率表示某种物 质中这两种稳定性同位素的丰富度.由于这个比 率在通常情况下非常小,很难说明一些科学问 题.比如对于大气来讲,其中?C约占大气碳总 量的1.1%,C占98.9%,这一比值仅为 0.0lll22.植物体内也存在天然的稳定性碳同位 素C和?C,二者的比值比大气中的还小[1’21.一 般是将其与一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对后,取相对 值阐述科学中的问题.即: 6C(%)=【(13C/C)./(C/C).ta—l】~100 其中,6?C为样品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以百分 率(%)表示,它是间接表示某物质中碳同位素组 成或含量的一个指标;(?C/C).和(?C/C).分别 是样品和标准品中两种稳定性同位素含量的比值.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标准品一般为PDB,即美国 南卡罗来那州的一种生物拟剑石[3】.6?C值可以 同位素质谱仪(IRMS)~0定[1,. 4稳定性碳同位素与植物的光合途径 基于C,C和CAM植物结构和碳同化途径 收稿2005—02—22修定2005—08—29 资助河南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基金(04018). E—mail:yxfeng1975@l26.tom.Tel:0379—64282340 666植物生理学通讯第41卷第5期,2005年10月 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可以从解剖学,酶学和光 合特性等理解不同光合途径的基本概念.尽管稳 定性碳同位素技术早就被用来作为判别不同光合途 径的一种手段,但大多数植物生理学的教材中很 少提及,即使有也多作为附加内容,教师很少讲 解,学生也不一定看得明白.所以,我们结合 这些内容,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我们是这 样讲解的:首先提及Nier和Gulbransen[是最早 观察到植物对较重的碳同位素C的利用比C少 的科学家(这里其实埋下了一个伏笔,很多学生在 此提出为什么植物吸收C比C少的问题).以 后,随着3种不同的碳同化途径的相继发现,科 学家又发现3种不同碳同化途径的植物稳定性碳同 位素也具有明显的差别:典型的c植物的6c值 介于一1.7%一一1.1%之间,平均值约为一1.3%;而 c植物的6c值在一3.4%一2.5%之间,平均值约 为-2.7%:CAM植物则介于二者之卅.这样, 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既然C,C和CAM3类 植物内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是不是可以 作为鉴别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的一种便利手段?我们 因势利导,提出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明 白,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准 确度较高的判别光合途径的方法,而且目前有逐 渐取代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和酶学方法区分3种途径 的趋势[1,8~101. 5C,C和CAM植物稳定I生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 由于3类光合途径的植物具有显着不同的稳 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大部分学生经过以上的讲解 后可以理解为什么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可作为一种判 别碳固定途径的手段.有部分学生对不同光合途 径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差异的原因很有兴趣,如有 的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植物会出现稳 定性碳同位素的明显差异?对此,我们告诉学生 说:这是由于两种稳定性碳同位素(C和C)的中 子数不同而在质量上有微小差别,从而引起它们 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在气相中的传导速率,键能强 度等)有细小差别造成的【,,植物在吸收和同化 CO,的过程中就”偏爱”对较轻同位素c的吸收, 而对较重同位素C产生辨别效应(discrimination effect,A8),因此即会发生物质反应前后稳定性同 位素在组成上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同位素的分 馏效应(fractionationeffect).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碳 同位素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不 同所致.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碳固定过程中稳 定性同位素分馏的过程,我们又引入以下内容: CO,的扩散,吸收和由酶系参与的羧化反应是影 响植物叶片同位素组成的过程[6,13,14】,这些物理, 化学以及生化反应可明显引发同位素分馏现象.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影响碳同位素 分馏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汇总于表1,并作以 下讲解: 光合作用在固定CO,的过程中,植物对较轻 碳同位素的分馏主要发生于两个阶段(图2):CO的 吸收与扩散阶段以及CO,形成羧基的酶促羧化反 应阶段.1.一般说来,经过这样一个分馏过 程,植物合成的产物(葡萄糖)较原来所利用的底 物(一般均为CO)的同位素比值(6c)要低得多. 在此,我们告诉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植物偏于对轻同位素的吸收,而排斥较重同位 素的吸收.但是为什么C,C和CAM3类植物 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这是 表1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正值说明产物的6”C比反应物的小,负值则相反.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41卷第5期,2005年10月667 扩散羧化与脱羧化 图2CO,固定过程中主要的同位素排斥阶段 黑色为同化反应:灰色为异化作用和其它逆过程;k., k,k,k为相应反应的速度常数.来自于大气的外源库中 的CO?进入生物组织形成内部COfi1到达光合作用部位,随后 转化为由羧化反应酶促形成CO,固定产物R—COOH.这样, 在此过程中较轻的碳同位素遂可以在生物组织中大量积累. 学生急于知道的,也是我们要讲解的.对此,我 们告诉学生:光合作用中CO,扩散阶段的同位素 效应较弱,接近于CO,在空气中的扩散效应(约 0.44%),也就是说,大气CO,在通过气孔进入气 孔下腔直至叶肉细胞(或叶绿体)的过程,其6?C 只降低0.44%左右.而随后的酶促羧化反应阶段 是造成C,C和CAM3类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组 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个过程可引起产物(糖) 6?C的明显下降(2%%).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 什么因素引发了同位素的剧烈下降?在此,我们 强调核心内容:指出3种不同类型植物中不同光 合羧化酶系统是”罪魁祸首”.我们又分别绘出 c和c植物CO,吸收和羧化过程示意图(图3,4), 这样讲解效果就更加好.我们首先向学生讲解C 植物叶片6?C值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大气CO,经 过边界层和气孔转运至内部并溶解于细胞液中, 进而扩散至叶绿体的过程,它引起的分馏很小(表 1),只能使大气CO,的6?C值下降0.62% (O.11%+O.44%+0.O7%)左右.而由1,5.二磷酸核 酮糖的羧化酶/加氧酶羧化引起的分馏效应则很 大气表皮叶内空间韧皮部 CO2 图3C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O固定主要过程 箭头粗细代表不同阶段的相对流量(包括逆过程);字母大小 代表不同阶段CO的相对浓度. 大,也就是说,它极不”喜欢”较重的碳同位 素”C,而”喜欢”羧化较多的轻同位素C,这 样,CO,固定后6?C值即进一步下降2.9%左右(表 1).对此,有的学生可能要问:同样是C植物, 为什么它们的6?C值差异那么大?我们作了这样 的讲解:指出这是由于两个过程协同作用的结 果.如果气孔扩散很迅速(即气孔阻力很小,这 个过程的分馏效应也很弱),1,5.二磷酸核酮糖的 羧化酶/加氧酶的羧化反应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则植物叶中6”C的值即为一3.7%(即大气CO,的6?C 减去分馏效应值2.9%,目前全球大气中CO,的 6”C平均值为一0.8%左右);相反,如果扩散速度 很慢(气孔阻力很大),这时,对分馏效应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CO,本身,则植物叶中6?C的值为 一 1.2%【_-(O.8+0.44)%].还应强调的是,这两种 极端条件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是二者 的共同作用,这样,植物叶中的6?C值应介于两 个极端值之间(一3.6%一一1.2%).讲到这里,我们 还告诉学生:1,5.二磷酸核酮糖的羧化酶/加氧酶 对CO羧化阻力要远远高于扩散阻力(表1),因 而,C,植物吸收CO:基本上是由RuBP羧化酶羧化 速度而不是由扩散速度决定的.也就是说,C植 物极端的6?C值(一1.2%)只能在理想状态下存在, 所以,C植物的6?C值一般在-3.4%-2.5%. 对于C植物,我们是这样讲解的:与C植 物不同,C植物的光合作用包括两种酶的运作过 程(图4).CO:最初通过气孔进入叶中,首先被C 植物存在的碳脱水酶羧化形成HCO;(这个过程对 CO的分馏效应为O.11%),后在叶肉细胞(at绿体) 被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羧化酶吸收.脱羧形成的 CO被RuBP羧化酶所固定,以后的过程则和C途 径基本上相同.因此,气孔扩散和PEP羧化酶的 羧化过程对C植物6?C值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正如分析C植物的6”C值一样,我们作了以下假 定:如果气体的扩散和吸收很容易,而PEP羧化 酶的羧化反应又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CO,的分 馏效应为0.2%),则c植物的6?c值接近一1.1% 【一(O.8+0.2+0.11)%,O.11%是脱水酶羧化CO2所 产生的分馏];相反,如果扩散是限制性的,而羧 化很容易,则C植物的6”C值接近一1.5%【一(O.8+ O.44+O.11+0.O7)%,0.11%是CO,溶解于水所产生 668植物生理学通讯第4l卷第5期,2005年l0月 图4C植物光合作用中CO2固定的主要过程 箭头粗细代表不同阶段的相对流量(包括逆过程).字母大 小代表不同阶段CO:的相对浓度. 的分馏,0.07%是CO,在水溶液中扩散所产生的 分馏效应】.讲到这里,有的学生会问:既然C 植物的6BC值在一1.1%,一1.5%之间,为什么还会 出现?一1.7%的情况呢?对此,我们作了这样的 解释:参与羧化的PEP羧化酶的分馏效应很弱(对 “C的排斥效应很弱),但是由于RuBP羧化酶有较 高的分馏效应(表1),尽管这种分馏效应在C植物 中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但也可以引起6”C值的下 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C植物的6”C值介 一 1.7%一1.1%之间.在讲完C和C植物稳定性碳 同位素的差异后,我们还提及CAM途径,指出: 具有CAM途径的肉质植物由于它可以同时利用 1,5.二磷酸核酮糖的羧化酶/加氧酶和PEP羧化酶 进行羧化反应,所以,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介于 C3和C4植物之间. 讲授到最后作小结:C,C和CAM3种不 同类型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差异,主要是由其 中酶系对较重碳同位素(?C)的排斥力不同造成 的.C植物中的1,5一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羧化 固定CO,过程中,对较重同位素”C具有很强的排 斥效应,植物组织(叶片)保留的C就较多,从 而形成较低的6”C值;而C植物的磷酸烯醇丙酮 酸羧化酶对”C的排斥效应相对较弱,吸收和整合 的”C也较多,因而6”C值较高:CAM途径的植 物由于可以同时利用这两种酶,其6”C值居于二 者之间.因而,测定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就可以 判别不同光合途径.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讲解,学 生既可以清楚地理解3种光合途径的概念以及它们 之间的异同,又能掌握以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作 为鉴定光合途径的方法及其相关原理,从而达到 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lYiXF,YangYQ,ZhangXAeta1.NoCplantsfoundatthe HaibeiAlpineMeadowEcosystemResearchSrationin Qinghai,China:Evidencefromstablecarbonisotopestudies. ActaBotSin,2003.45(11):1291-1296 2李明财,易现峰,李来兴等.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青 藏高原东部高寒区植被的光合型.西北植物,2004.24: 1052,1056 3CraigH.Isotopestandardsforcarbonandoxygenandcorre. 1ationfactorsformassspectrometricanalysisofcarbon dioxide.GeochimCosmochimActa.1957.12:l33-149 4NeirAO.GulbransenEA.Variationsintherelativeabun. danceofthecarbonisotopes.JAmChemSoc.1939.61: 697-698 5BenderMM.VariationintheC/Cratiosofplantsinrela. tiontothepathwayOfphOtOsyntheticcarbondioxide fixation.Phytochemistry.1971.10:l239-1244 6SmithBN.EpsteinS.TwocategoriesofC/’Cratiosfor higherplants.PlantPhysio1.1971.47:380-384 7BenderMM,RouhaniI.VinesHMeta1.C/Cratiochanges inCAM.PlantPhysio1.1972.52:427—430 8WallerSS,LewisJK.Occu~enceofC3andC4photosynthesis inNorthAmericangrasses.JRangManag,1979,32:12-28 9ZieglerH,BatanounyKH.SankhlaN.Thephotosynthetic pathwaytypesofsomedesertplantsfromIndia,Saudia Arabia,Egypt,andIraq.Oecologia,1981,48:93--99 l0EhledngerJR.LinZF.FieldCB.Leafcarbonisotoperatios ofplantsfromasubtropicalmonsoonforest.Oecologia, l987.72:109一l14 11MelanderL.SaundersWH.ReactionRatesofIsotopic Molecules.NewYork:WileyInterscience.1980 12ClelandWW.Useofisotopeeffectstoelucidateenzyme mechanisms.CRCCritReuBiochem.1982.13:385428 13CraigH.Thegeochemistryofthestablecarbonisotopes. GeochimCosmochimActa,l953,3:53-92 14O’LearyMH.CarbonisotopefractionationinPlants. Phytochemistry.1981.20:553—567 15O’LearyMH.MeasurementoftheisotopefractiOnatiOn associatedwithdiffusionofcarbondioxideinaqueoussolution. JPhysChem.1984.88:823-825 16MookWG.BommersonJC.StavermanWH.Carbonisotope fractionationbetweendissolvedbicarbonateandgaseonscar- bondioxide.EarthPlanetSciLett,1974.22:169-175 17MarlierJF.O’LearyMH.Carbonkineticisotopeeffectson thehydrationofcarbondioxideandthedehydrationofbi— carbonateion.JAmChemSoc.1984.106:5054-5057 18PanethP.O’LearyMH.Carbonisotopeeffectondehydra. tionofbicarbonateioncatalyzedbycarbonicanhydrase. Biochemistry.1985,24:5143—5147 19RoeskeCA.O’LearyMH.Carbonisotopeeffectsonthe enzyme.catalyzedcarbOxvlatiOnofribulosebisphosphate. Biochemistry.1984.23:6275-6284 20VogelJC.FractionationoftheCarbonIsotopesDuring Photosynthesis.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80 21O’LearyMH.Carbonisotopesinphotosynthesis.Bioscience, 1988.38:328—336
本文档为【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8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