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乃至成为古代都城规划之圭臬。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都城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时?其发展演变又如何?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深究。 关于古代都城中轴线布局的形成时代,学术界存在有不同意见。或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谓《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所记载的即西周的都城制度(;或认为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严整的中轴线布局,它的出现要迟至西汉甚至更晚。 《考工记》“匠人营国”是关于都城建制的一段大家所熟知的文字,即“匠...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乃至成为古代都城规划之圭臬。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都城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时?其发展演变又如何?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深究。 关于古代都城中轴线布局的形成时代,学术界存在有不同意见。或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谓《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所记载的即西周的都城制度(;或认为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严整的中轴线布局,它的出现要迟至西汉甚至更晚。 《考工记》“匠人营国”是关于都城建制的一段大家所熟知的文字,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在这里,国都的形制与大小(“方九里”),城门的方位与多少,(“旁三门”),城内街道的纵横安排及其数目和宽度(“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宗庙、社稷、王宫、市场的相对位置以及王宫、市场的规模(“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等,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俨然形成了以王宫为轴心、其他建筑设施对称分布的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格局。然迄今为止《考工记》说的这样的都城布局还未能为西周乃至整个先秦时期的都城考古发现所证实。即便是后代的都城,也没有一个能与其完全相符的。 《考工记》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1],但一度散失,至西汉时河间献王始得之,遂被补人《周礼》。期间经过汉儒的重新整理,不免羼人了一些理想化的成分。是否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周代的都城建制,实属疑问。其“匠人营国”的部分内容与汉长安城的布局规划大致相合[2]。因而有学者推测,也许是由于《考工记》的规制在西汉初年受到重视而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长安城时被充分参照,相反,也可能是由于汉儒从长安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增改了《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3]。 虽然如此,但中轴线规划的城建思想,应该说产生较早。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有部分都城已初步出现不同程度的中轴线布局(详后)。 认为先秦都城尚未形成严整的中轴线布局,主要是依据一些考古材料所作的结论。然而随着偃师商城发掘与研究的不断深人,这一结论应该重新审视。偃师商城为早商时期的一座都城,有大小两重城墙,但“小城”与“大城”的始建年代有早晚之别,小城要早于大城,大城是其后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只有小城的阶段,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在东西城 墙中部各有一座城门,左右对称。宫殿区居于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其外围环有围墙而形成一平面呈方形的“宫城”。城的西南隅为武库(或府库),城外东北处有铸铜作坊。可以看出,偃师商城在其初建阶段即已显露出中轴线布局的特点。到扩建为大城时,利用了小城的部分城墙而北延东扩,东南角又因避让外侧的天然湖泊而内折,致使城址平面呈“菜刀”形而有失规矩,宫殿区亦因此而偏离城中部,落在了城的西南部。但从最能体现布局特点的诸如城门、道路、宫殿建筑等看,却极有规则。这一时期的城门发现5座,东、西城墙各2座,两两相对;北城墙1座,南正对宫殿区。城门间有大道相通。在东西城门门道路土之下,有用石块垒砌成的给排水道贯通宫殿区。宫殿区的规模也突破原围墙范围而向外扩展,有5座宫殿基址,一座居中,其余者左右两相对应。宫殿区中部有一条大道直通城南。城的西南隅和东北部各有一武库(或府库)拱卫宫殿区。城的北部是手工业作坊和一般居民的生活区[4](图一僵师商城平面示意图)。 偃师商城的形制布局,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是一种中轴对称的布局[5]。即以从北城门经宫殿区直至城南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大道为中轴线,东西城门、宫殿建筑等左右对称分布。偃师商城如此规整的中轴线布局,无疑是事先经过精心规划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在安阳洹北商城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平面略呈方形,宫殿区亦位于城中部偏南。宫殿区内发现的30余处建筑基址方向一致,均为东西向,南北成排,相互间未见叠压或打破关系,显示出严整有序的布局(图二)。在城的北部,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多数居民点之间都发现有“路土”痕迹,表明它们之间有比较固定的道路相通。一些居民点之间还有单独存在的大型夯土基址,从空间上看似不属于任何单个居民点,有可能是多个居民点共享的公共建筑[6]。洹北商城的年代属于中商时期,发掘者认为,以现有的资料目前尚难认定是“河直甲居相”还是“盘庚首迁于殷”的地方,或两者都有可能,甚至曾“先后相续”地发生过[7]。然不论属于何者,乃都城级的城址则无疑义。洹北商城的考古工作目前做得还很有限,但宫殿区位于城的中轴线南段,则是明确的[8]。 就目前来说,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遗址,除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外,其他的或因工作有限,或因破坏严重,或因被覆压于现代建筑之下而无法全面揭露,大多未能揭示出全貌,一般还 看不出整体上的中轴线布局。但一些局部的宫殿建筑群仍呈现出中轴线布局的特点。如近年在夏代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原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发掘了一座编号为4号的大型建筑基址,北距前者的南庑和南大门约10余米。其始建年代与2号基址大体同时,属二里头文化三期。从已有迹象推测,二者有较密切的关系,或属同一建筑组群。此外,于2号宫殿基址北墙外还发现了另一座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6号基址。其始建年代晚于 2号基址,应为后者使用一段时期后增建的建筑。发掘者指出,2号宫殿基址与其南北两面的4号和6号基址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9]。 除一些局部的宫殿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外,单体宫殿建筑作中轴线布局已是三代都城的一个普遍现象。像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2号宫殿基址[10](图三)、偃师商城4号、5上号宫殿基址[11](图四)、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12](图五)、周原遗址的岐山风雏西周建筑基址[13](图六)和最近发现的扶风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4](图七),以及秦都雍城马家庄春秋宗庙遗址[15](图八)等,无不作门庭、殿堂中轴排列,两侧对称分布以厢庑或配殿。有学者已指出,单体宫殿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并为后来历代都城所承继[16]。 事实上,中轴线建筑布局在我国出现甚早,在约5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即已有了极为中轴对称的建筑。大地湾发掘的901号房址,由主室、后室、东西侧室和房前附属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达71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复合式大房子。房址坐北面南,主室平面略呈梯形,前敞后缩。前面设有三门,正门居中并有前凸的门斗,侧门分列两边。 室内中部偏前设有一大火塘,左右近后墙处各有一大柱东西对称。主室东西侧墙偏后部各开一侧门,以通东西两侧室。主室两侧墙向后延伸构成后室。主室前的附属建筑有南北两排柱洞各6个,两两相对;柱洞前有一排青石块亦为6个,与柱洞对应[17]。整个建筑以主室、后室和房前附属建筑为南北轴线,东西侧室左右对称,形成了极规整的中轴对称布局(图九)。可见,中轴对称的布局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到了战国时代,都城的形制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兼并战争的频繁,社会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趋尖锐和激烈,从而引发国民暴动不断,陪臣篡弑事件时有发生,而后者 又往往是利用国民对统治者的不满而发难,作为国君栖身之所的王宫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使王宫摆脱四面被居民区包围的不利局面,各国都城普遍采取了将宫城独立出来而置于郭城的一侧或一隅的新格局,改变了原来的宫殿区多居于城中心部位的布局[18]。这样,各国都城就不大可能再作出像偃师商城那样的中轴线规划。但可以看出的是,一些都城的宫殿区仍显示出中轴线的布局[19]。最明显的例子如赵邯郸故城和燕下都故城,前者的宫城所在“赵王城”,即以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大型夯土建筑台基为主,与其北部的2号和3号两座夯土台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20](图一O);后者的东城北部为宫殿区所在,其布局即以主体宫殿建筑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和位于城外的老姆台为轴心,形成南北中轴线[21](图一一)。 西汉时期的都城已形成中轴线布局乃是事实。汉长安城经过长期的考古勘查发掘,其形制布局已大体究明。城址平面近方形,每面城墙辟有3座城门,共12门。其中有4座城门与宫门相对,其余的8座各与城内一条大街相连。宫殿区集中于城的中部和南部,北部分布有居民里坊、市场和手工业作坊。城的西郊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的建章宫作为离宫,南郊为礼制建筑区,包括辟雍、社稷和“王莽九庙”。从汉长安城的总体布局看,由横门至西安门的南北大道为其中轴线,作为宫城的未央宫位居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贯穿未央宫的北宫门和南宫门。出北宫门连接横门大街,其东为“北阙甲第”和北宫,西为桂宫,再北的东市和西市分列横门大街的东西两侧。出南宫门至西安门,出西安门,宗庙在其左,社稷居其右[22](图一二)。一些研究者以安门大街位于汉长安城东西居中为由,认为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应为安门大街。已有学者指出这种认识是欠妥的[23]。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是以宫城为准,更确切地说是以作为宫城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以此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进而再引伸为都城的中轴线。汉长安城的宫城为未央宫,虽汉高祖刘邦徙都长安始以长乐宫为皇宫,但那时作为临时性的皇宫,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徙都长安时即着手修建正式皇宫未央宫[24],高祖九年建成[25]。刘邦在世虽未能移仗未央宫,但其后的西汉皇帝无不以未央宫为皇宫,而长乐宫为太后之宫[26]。如此,汉长安城是以未央宫为基准,由此而形成以横门至西安门的南北大道作为中轴线。 汉长安城的中轴线不在城的居中位置,而是偏处于城的西半部,其主要原因是与作为宫城的未央宫利用了秦都咸阳渭南宫殿区的一些原有宫室进行重建有关。未央宫主体建筑前殿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在汉代建筑之下就发现叠压有战国时代的秦瓦和瓦当等遗物[27]。这说明汉初萧何营筑前殿之前,这里原有秦的大型建筑,推测当即秦的章台宫[28]。在营建未央宫之前,首先建造的是长乐宫。而长乐宫也是利用秦的兴乐宫改建而成[29]。这样,作为汉长安城主要宫室的长乐宫与未央宫就形成了东西并列的格局,且占居了城的整个南半部。受此制约,汉长安城的中轴线也就不得不有所迁就而偏离城的居中位置,规划在穿越宫城未央宫的由横门至西安门的南北大道上。 需要指出的是,汉长安城的中轴线不但偏离城的居中位置,而且还稍偏离作为规划基点的未央宫正殿——前殿,而从前殿东侧穿过。这些现象说明,除上面说的受到制约而不得不迁就的原因外,也反映出当时的都城规划在这些方面并不是那么刻意地追求,尚有战国以来“城郭不必中规矩”[30]的遗风,而未形成如后世都城那样中轴线必居中且以宫城正殿为基点规划的建制。 实际上,都城中轴线偏离居中位置的现象,一直要延续到北魏时期。自东汉经曹魏、西晋以迄北魏,均以洛阳为都。这就是现在还能看到部分遗存并做了一些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的汉魏洛阳城遗址[31]。 东汉洛阳城平面呈不大规则的南北长方形,除南城墙因洛水北移而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基本完整。据文献载,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城有12门,经勘探,现存三面城墙上共有门址10座,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5座。西城墙南起第二门为汉雍门,第三门和第五门分别为北魏所开的西阳门与承明门,其他皆为东汉以来历代所沿用。南面城门虽无存,但从城内南北向主干道看,应有四门,与文献记载相合。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据记载,东汉洛阳的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然屡经曹魏、西晋和北魏等后代都城建筑的扰乱,其面目不是完全清楚。学者们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所作的复原研究,各自略有不同[32],但南、北宫所在的大致方位基本可以确定,南宫位于城南部中偏东,北宫位于城北部中偏西,两宫南北不直对而略有错位,其间以复道连接。南城墙中部偏东的平城门被称为“正 阳之门”,认为是“门之最尊者也”[33]。平城门内有大街直通南宫,经南宫再过复道进北宫。据此,城门大街即东汉洛阳城的中轴线所在。出乎城门,明堂、辟雍和太学在其左,灵台居其右(图一三)。不难看出,东汉洛阳城的中轴线亦不在城的居中位置。而且,平城门大街经南宫过复道进北宫,这条路线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而有学者称其为不成熟的中轴线[34]。 东汉洛阳城中轴线这种情形的形成与西汉长安城一样,也是由于因袭前朝的旧有建筑而便宜为之。据文献载,洛阳城的南、北宫,并非东汉建都洛阳始有,在秦代和西汉初期即已存在[35]。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时即住在早已有之的南宫却非殿[36],显然当时南宫的相关宫殿保存尚好。北宫则是在汉明帝即位之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37]。从对汉魏洛阳城城垣试掘结果看,其时代最早者为酮时期,此后历代在西周城址的基础上均有修补或增筑,至秦代其形制和规模已基本形成,并一直沿用到北魏。可见,东汉建都洛阳完全沿袭了此前已有的洛阳城及南、北宫的形制布局。 可注意者,据钱国祥先生复原研究[38],东汉洛阳城南宫中的正殿——前殿的位置,正对城南墙的平城门,也就是说,南宫前殿位于经由平城门的洛阳城中轴线上。回过头来再看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的位置,却稍偏离于城的中轴线,而是位于其西侧。如此看来,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再进而引伸为都城的中轴线的建制,严格地讲应该是从东汉洛阳城开始的。自此,历代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无不都遵循这一模式。 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洛阳宫室毁于战火[39]。曹魏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营建洛阳宫。魏明帝时,对洛阳宫进行大规模营建,修建了昭阳、太极诸殿及总章观等[40]。对于曹魏或者更晚的西晋和北魏时期的宫城献记载中依旧有“南宫”与“北宫”之称。因而 一般认为魏晋时期的宫城是沿袭了汉代南、北两宫对峙并重的旧制,到北魏时才形成单一的宫城[41]。但值得重视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北部的北魏宫城正殿太极殿基址的试掘结果,在时代上可以推断北魏太极殿的前身即曹魏时期的太极殿[42]。最近对北魏太极殿南正对的宫城正门阊阉门遗址的发掘,也在地层层位、建筑材料以及门、阙规模和形制上证实了魏阊阉门是在曹魏洛阳宫阊闽门基础上修补沿用的[43]。有关考古材料显示出,北魏宫城是沿用魏晋宫城,而魏晋宫城是建于汉代北宫故地。由此可以推论,曹 魏洛阳宫是在洛阳城北部汉代北宫故地重建的单一宫城形制[44]。至于文献记载中魏晋时期的“南宫”与“北宫”之称,研究者认为它们已不是指汉代那种地位和功能相同、但区域不同且南北对峙的两个独立宫城,而是对同一座宫城内位置及作用不同的帝、后殿所的分别称谓。魏晋时期的正殿太极殿就有称作“南宫”,而宫城北部的殿所既称后宫也叫北宫[45]。如此,自曹魏以至北魏,宫城、宫门以及太极殿的位置 基本未有改变。宫城因是建在汉代北宫故地,其位置处于洛阳城北部中偏西,而太极殿及闻闽门亦分别位于宫城内偏西处和宫城南墙偏西处。这样,以太极殿和阊阖门形成的宫城中轴线,显然不在宫城中部而是偏西。出阊阖门即洛阳城内的主干道阊阖南街(铜驼街),向南直通南城墙中I部偏西的宣阳门,从而形成洛阳城的中轴线,这胃条轴线显然也不居中而偏处城的西部(图一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西汉以至北魏的都习城,其中轴线均偏离居中位置。这种现象的形成召如上所说,主要是这些都城多是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改造的,自然会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对于初建都的新兴王朝来说,财政一般都较拮据,利用前朝旧有建筑稍加维修改造即可投入使用,这比起推倒重建来毕竟要省事得多,因而也就便宜为之了。 虽说北魏以前的都城中轴线多不居中,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营建的后来作为曹魏五都之一的邺城(邺北城),其中轴线则呈现出居中的新局面。勘查获知[46],邺北城城址大体呈东西长方形,西城墙北段为铜爵、金虎、冰井三台所在,其中铜爵、金虎两台的基址至今仍保存于地面之上。在东城墙、北城墙和南城墙各发现一座城门址,但据城内发现的6条大道可推断出文献所记载邺城7门的其他门址位置,即东西大道一条,东连建春门,西接金甲门;东西大道以南有南北大道三条,居中的一条往南连接中阳门,东西两侧的分别通向广阳门和风阳门;东西大道以北有南北大道两条,东面的一条通往广德门,西面的一条通向厩门。东西大道以北的城址中部,发现10座夯土建筑基址,分布在广德门大道的东、西两侧,应是宫殿区所在。据徐光冀先生复原研究[47],西为外朝,东为内朝,外朝正殿为文昌殿,文昌殿南面的正门为端门,端门南正对止车门,出止车门即中阳门大道。实地勘测,中阳门大道长730米,宽17米,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依此,中阳门大道正对止车门、端门和文昌殿,形成全城的中轴线。这条轴线恰好位于城的中部,并与广阳门大道和 风阳门大道、广德门大道和厩门大道平行对称(图一五)。 由于邺北城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规划,因而便能力求中轴线居中,达到比较严整的布局形制。包括后来的东魏北齐邺城(邺南城),亦同此情形。邺南城是紧临邺北城南面新建的。勘查发现[48],其北城墙沿用了邺北城的南城墙,东、南、西三面城墙均略有弯曲,东南和西南城角呈弧形圆角,但基本呈南北长方形。文献记载的邺南城11门,除东城墙的中阳门、上春门和昭德门3座门址在现沙地与漳河河道内,未能探清确切位置外,其余城门址均已确定,即东城墙1座,为最南面的仁寿门;南城墙3座,东为启夏门,中为朱明门,西为厚载门;西城墙4座,由南起依次为上秋门、西华门、乾门、纳义门。加上邺北城南城墙3座(后为邺南城之北城门),邺南城应有城门14座。城内探明主要道路6条,东西向和南北向各3条,均与城门相通。其中通向朱明门的道路存长1920米,宽38(5米,是邺南城最宽的道路。城中央偏北部为宫城,有宫墙环绕,平面亦为南北长方形。宫城内及其附近探出15处建筑基址,主要宫殿基址居于宫城轴线上,面积都较大。出宫城正南门即朱明门大道。据此,邺南城是以朱明门、朱明门大道、宫城正南门、宫城主要宫殿等为中轴线,此轴线亦在城的居中位置(图一六)。曹魏邺北城相对于曹魏洛阳城以至更晚的北魏洛阳城,虽营建在先,但因为是新建都城,不受制约而统筹规划,呈现出中轴线居中的严整布局。而曹魏以至北魏的洛阳城营建于后,理应上承邺北城中轴线居中之成规,但由于多是在历代旧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中轴线规划不免要受到旧有建筑的种种限制而偏离居中位置。这种情形也反映出,要做到严整的布局规划,新建都城比起利用旧城进行改造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对都城中轴线布局作严整的规划,到隋唐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择址新建都城大兴城,由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和营造。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更名长安城,但形制布局基本未变,仅作了局部的修建和扩充,即唐太宗时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修建大明宫,玄宗时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修建兴庆宫等。隋大兴唐长安城[49]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外郭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宫城中部为太极宫,正殿太极殿位于宫殿区南部正中,与宫城南面正门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宫城的中轴线。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而无北墙,为中央衙署 所在地。皇城南面正中的正门朱雀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明德门为外郭城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其规模宏大壮观,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深17(5米,是唯一一座设有5个门道的门。通向明德门的南北大街——朱雀街是最宽的街,达150-155米,为全城的中轴线。以朱雀大街为轴线,东西两市分列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相对。城内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纵横交错划分的110个坊东西对称,形成极规整的棋盘式中轴线对称布局(图一七)。隋大兴唐长安城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为后代都城布局的规划树立了典范。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先秦时期的都城,或整体、或局部、单体建筑已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中轴线布局。 2(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偏离居中位置。 3(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规划,开始出现中轴线居中的新局面。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了极致,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都城规划。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