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G0827-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G0827-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G0827-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书书书 北京市地方标准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DB11/T548—2008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6号 100044 网址:www.waterpub.com.cn E mail:sales@waterpub.com.cn 电话:(010)63202266 (总机)、68367658 (营销中心) 北京科水图书销售中心 (零售) 电话:(010)88383994、63202643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相关出版物销售网点经售 北京市地矿印刷厂印刷  140mm×20...

G0827-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书书书 北京市地方标准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DB11/T548—2008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6号 100044 网址:www.waterpub.com.cn E mail:sales@waterpub.com.cn 电话:(010)63202266 (总机)、68367658 (营销中心) 北京科水图书销售中心 (零售) 电话:(010)88383994、63202643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相关出版物销售网点经售 北京市地矿印刷厂印刷  140mm×203mm 32开本 1.125印张 30千字 2008年8月第1版 2008年8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1500册  书号155084·595 定价1000元 凡购买我社规程,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的, 本社营销中心负责调换 其他问题,请与本社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咨询服务中心联系 电话:(010)68317913,68345101  传真:(010)68317913 Email:jwh@waterpub.com.cn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书书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3!!!!!!!!!!!!!!!!!!!!! 5 调查与评价 3!!!!!!!!!!!!!!!!!!!! 6 规划布局 7!!!!!!!!!!!!!!!!!!!!! 7 治理措施 9!!!!!!!!!!!!!!!!!!!!! 8 监测 16!!!!!!!!!!!!!!!!!!!!!!! 9 验收 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小流域亚区划分及编码 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小流域调查表 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小流域坡面调查方法 27!!!!!!!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小流域沟道调查方法 3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方法 32!!!!! Ⅰ 犇犅11/犜548—2008 前  言 为规范北京市辖区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促进水土保持和 水源保护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 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 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 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市水利水电技术中心、北京市环境卫生设 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进怀、李永贵、段淑怀、刘大根、吴 敬东、叶芝菡、杨坤、朱铭捷、化相国、李世荣、袁爱萍、路炳 军、包美春、张晓辉、陈方孝、张洪江、王光武、陆大明、周 健、齐智、张建龙、毕勇刚、刘祥忠、史海波、张满富、刘竞、 陆榆萍、胡孟、赵福生。 Ⅱ 犇犅11/犜548—2008 书书书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评价、规划、治 理、监测和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 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 技术 GB/T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20465 水土保持术语 GB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50286 堤防工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范 GB/T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CJJ50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SL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336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1 犇犅11/犜548—2008 SL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SL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DB11/T155 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 DB11/307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20465 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 犲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犮犾犲犪狀狊犿犪犾犾狑犪狋犲狉狊犺犲犱 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 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 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 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32  三道防线 狋犺狉犲犲犲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犳狉狅狀狋狊 以水源保护为主要目标,根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 况,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 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防治措施,构成水源保护的 三道防线。 33  生态修复区 犲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狉犲狊狋狅狉犪狋犻狅狀狕狅狀犲 小流域内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 坡上部,坡度一般大于25°。 34  生态治理区 犲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狉犲犵狌犾犪狋犻狅狀狕狅狀犲 小流域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一般为坡中部、 坡下部,坡度一般小于25°。 35  生态保护区 犲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狕狅狀犲 小流域内沟 (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带。 2 犇犅11/犜548—2008 4 基本规定 41 小流域名称与代码 411 小流域名称与代码应符合DB11/T155的规定。 412 小流域综合治理需分期实施时,可在小流域内划分亚区, 划分与命名应遵照附录A的规定。 42 建设原则 42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 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 422 应以小流域内污染总控为原则,综合减污,科学布设流 域内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 423 应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各项防治措施的布局应做 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424 各项措施应与当地景观相协调,体现人水和谐和生态 优先。 425 应服务于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 5 调查与评价 51 调查 511 一般规定 5111 小流域治理前后均应进行实地调查。 5112 实地调查宜与遥感 (RS)、全球定位 (GPS)和地理 信息系统 (GIS)技术等相结合。 5113 调查成果宜采用信息库管理。 5114 坡面地块、沟道、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 在图上标出,地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512 调查单元 512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调查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情况。 5122 应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在小流域内划分单元,实 3 犇犅11/犜548—2008 施详细调查。农林牧等用地应以坡面地块为单元,行洪区应以沟 道为单元,建设用地应以村庄为单元。 513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调查 5131 应调查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岩石、土壤、水文、 气象、植被、土地利用等基本要素,并填写附录B表B.1。 5132 应调查小流域的人口、劳动力、农村各业总产值、年 人均劳动所得等情况,并填写附录B表B.2。 514 坡面调查 5141 应以地块为单元进行调查。每一地块内的地貌部位、 土地利用情况及岩石、土壤、坡度、植被、土壤侵蚀状况等应 基本相同,地块面积不宜超过0.5km2。应绘制小流域地块分 布图。 5142 应调查地块的地貌、坡度、坡长、土壤类型、土层厚 度、砾石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植被、土壤侵蚀强度、现有水 利设施和水保措施、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等,并填写附录 B 表B.3。 5143 地块划分、编号及坡面调查方法可参见附录C。 5144 每个地块单元的土壤侵蚀强度,宜采用附录C中C.4 方法计算。 515 沟道调查 5151 应对流域面积大于0.05km2的主沟道、各级子沟道进 行调查,并绘制小流域沟道分布图。 5152 应调查每一个沟道的汇流面积、沟道长度、基流沟宽、 平均纵坡等基本特征和沟道形态、岸坡结构、滩地土地利用、植 被特征等项目,以及沟道人工改造和污水、垃圾等情况,调查有 水主沟道典型断面的水质和水量状况,并填写附录B表B.4和 表B.5。 5153 沟道调查方法参见附录D。 516 村庄调查 5161 应以自然村为单元进行调查,并填写附录B表B.6至 4 犇犅11/犜548—2008 表B.8。 5162 调查项目应主要包括下列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a)村庄居民区面积、人口和位置; b)村庄生活污水排放、处理和回用情况; c)生活垃圾的数量和处置方式; d)卫生厕所普及状况; e)村庄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情况; f)村庄防洪安全及防护措施情况。 5163 应综合坡面、沟道和村庄的调查成果,汇总已建治理 措施,并填写附录B表B.9。 52 评价 521 应按小流域出口所处位置的不同分类进行评价。 522 小流域综合评价宜按表1的规定实施。 表1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 序号 评价指标 小流域出口所处位置 一级水源 保护区 二级水源 保护区 三级水源保护 区及其他区域 1  小流域出口地表水环 境质量a Ⅱ 级 Ⅱ级 Ⅲ级 2 3 4 5 坡 面 地 块   土 壤 侵 蚀 强 度b [t/ (km2·a)] ≤200 ≤200 ≤500  林草面积占宜林宜 草面积比例c (%) ≥90 ≥80 ≥70   化 肥 施 用 强 度d (kg/hm2) 禁用 ≤250 ≤250  农药施用e   禁用高毒、 高 残 留 农 药, 其他应符合GB 4285的规定   禁用高毒、 高 残 留 农 药, 其他应符合GB 4285的规定  应符合 GB 4285的规定 5 犇犅11/犜548—2008 表1 (续) 序号 评价指标 小流域出口所处位置 一级水源 保护区 二级水源 保护区 三级水源保护 区及其他区域 6 7 8 沟 道  形态特征  沟 (河)道形式、宽度和深度保持自然多样 性,沟 (河)道底层及两岸几乎未扰动或扰动不 明显,扰动沟 (河)道已按照近自然的方法进行 了治理  生态指标  沟 (河)道及两岸动植物群落基本保持自然 状态  地表水环境质量a Ⅱ级 Ⅱ级 Ⅲ级 9 10 11 12 13 村 庄   生 活 污 水 处 理 率f (%) ≥90 ≥80 ≥70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 率 (%) 禁止排放 100 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理率g (%) ≥90 ≥80 ≥60  规模养殖污水处理 率 (%) 禁止养殖 100 100  防洪达标率 (%) 100 100 100 a 应按照GB3838评价。 b 流域坡面地块平均单位面积的年土壤侵蚀量。 c 通过调查得到的流域林、灌、草等植被覆盖面积与流域宜林宜草面积之比。 d 一年内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折纯量是指 将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进行折算后的 数量。 e 包括农地、果园等施用农药的种类、强度和方法等。 f 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量占应处理的村庄生活污水总量的比例。 g 经过收集并采取合理方式处理的生活垃圾量占村庄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 6 犇犅11/犜548—2008 6 规划布局 61 一般规定 61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 保护区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 612 泥石流沟道内不宜布设沟道治理工程,确需治理时,应 按CJJ50的规定执行。 613 不宜在沟道建设影响沟道连续性的建筑物。 614 各项措施应落实到地块、村庄或沟道,并明确反映在措 施布局图中。 62 治理措施布局 621 生态修复区 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设置封禁标牌、护栏,减少人为活 动和干扰破坏,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加 强林草植被保护,保持土壤,涵养水源。 622 生态治理区 6221 坡地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可根据坡地地块的地貌 部位、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各个地块适宜的 土地利用分析,配置各类地块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坡面地块的 防治措施可参照表2进行配置。 表2 坡面地块的防治措施配置 立地条件 地貌 部位 坡度 (°) 土层厚度 (cm) 土地利用 适宜的防治措施 坡脚 ≤5 ≥30 农地 等高耕作、水平梯田 坡脚 ≤5 ≥30 经济林地 水平梯田 坡脚 ≤5 ≥25 林地 林地保护 坡脚 ≤5 <25 荒地 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林草 坡下 5~8 ≥30 农地 等高耕作、梯田 7 犇犅11/犜548—2008 表2 (续) 立地条件 地貌 部位 坡度 (°) 土层厚度 (cm) 土地利用 适宜的防治措施 坡下 5~8 ≥30 经济林、果园 梯田 坡下 5~8 ≥25 乔、灌、草地 林地保护、近自然造林 坡下 5~8 <25 乔、灌、草地 封育 坡中 8~15 ≥30 经济林 梯田、大水平条田、树盘 坡中 8~15 ≥25 乔、灌、草地 林地保护,近自然造林 坡中 8~15 <25 乔、灌、草地 封育 坡上 15~25 ≥30 散生果树地 树盘 坡上 15~25 ≥25 乔、灌、草地 现有林草地的保护,近自然造林 坡上 15~25 <25 乔、灌、草地 封育 6222 村庄污染防治应采取下列措施: a)村庄污水能够接入市政污水管集中处理时,应接入市政 污水管集中处理; b)规模较大 (常住人口大于100人)、居住相对集中、经济 较发达的村,宜建设污水排水管网和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通 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c)规模较小 (常住人口小于100人)、居住分散、地形条件 较复杂的村及分散的农户和旅游点等,宜采用分散处理技术,达 标排放或回用; d)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推行垃圾的分 类收集及处置。 6223 防洪减灾应采取下列措施: a)分布在洪水淹没危险区的住户,应尽快搬迁; b)限于条件不能搬迁的住户,应根据防洪标准,采取护村 坝等措施,保护住户的安全。 8 犇犅11/犜548—2008 623 生态保护区 6231 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沟 (河)道,应以保护为主, 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6232 破坏严重的沟 (河)道,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 自然治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清除河道垃圾及障碍物; b)采取的治理措施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 c)沟 (河)道两侧,因地制宜营造由乔灌草配置而成的植被 过滤带,过滤进入河道的泥沙杂物,减少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d)沟 (河)道和水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因地制宜栽 植水生植物,保护或恢复人工湿地。 7 治理措施 71 封育保护 711 坡面坡度大于25°或土层厚度小于25cm的区域,宜进行 封育保护,可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 712 封禁标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置于拟封禁区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 的区域; b)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 c)每个封禁区域至少设置封禁标牌1处; d)封禁标牌的形状、规格与材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 713 封禁治理区内林草破坏严重、植被状况较差、恢复比较 困难的区域出入路口可设置护栏、围网等,并与当地景观协调。 72 梯田 721 坡度15°以下,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交通便利的坡 耕地、经济林用地或已破损的梯田和坝阶地地块,宜修筑梯田。 15°以上的坡耕地不宜修筑梯田,宜改为林草用地。 722 修筑梯田应遵循就地取材、挖方填方平衡、随山就势的 原则。 9 犇犅11/犜548—2008 723 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年一遇3~6h的最大降雨。 724 梯田型式宜采取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土层厚度大于 50cm、不易取石的地区,宜修建土坎梯田;石质山区、容易取 石的地区,宜修建石坎梯田。 725 梯田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a)梯田田面净宽宜大于3m,田面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 200,田面不均匀高差宜小于0.3m; b)田坎高度不宜超过2m; c)田埂高度应为0.1~0.2m,顶宽0.3~0.4m。 726 土坎梯田的田坎和田埂宜种植灌草植被。 727 施工中表土应单独收集,施工后应将表土均匀铺运到整 个田面上。 73 树盘 731 坡度5°~15°、地形较为破碎的经济林地,宜修建树盘。 732 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 733 石材较为丰富的地区,宜采用干砌石树盘。树盘宜为半 圆形,向坡上方开口,半径为0.5~1.0m。 734 在坡度小于8°的经济林地上可修筑土树盘,树盘半径宜 为0.5~1.25m。 74 经济林 741 土层厚度大于30cm、坡度小于15°的退耕地及荒坡地, 宜造经济林。 742 经济林造林应符合GB/T15776的规定。 75 水土保持林 751 土层厚度大于25cm、坡度小于25°的坡地及沟 (河)道 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752 应遵循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针阔叶树混交、乔 灌结合的原则。 753 初植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林种确定,宜为800~1850 株/hm2。 01 犇犅11/犜548—2008 754 应采取水土保持整地措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种的不同, 可分别采取鱼鳞坑 (呈 “品”字形排列)、水平阶或穴状等整地 措施。具体要求应符合GB/T16453.2的规定。 755 不宜新打机井取水灌溉。 76 水土保持种草 761 退耕地、撂荒地、沟头、沟边、沟坡、梯田田坎、废弃 地及村头空地等,宜水土保持种草。 762 应选择乡土草种和耐旱草种。 763 水土保持种草应符合GB/T16453.2的规定。 77 土地整治 771 应对废弃的开发建设用地及砂石坑进行土地整治。 772 不应开山造地或围垦河滩造地。 773 应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向,确定土地整治措施。 78 节水灌溉 781 有灌溉条件的农地,宜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782 灌溉水源宜优先考虑使用集蓄雨水和再生水。 783 节水灌溉应符合GB/T50363的规定。 79 谷坊 791 土石山区的支毛沟,坡度3°~6°、沟底下切侵蚀剧烈发 展的沟段,可修建谷坊。 792 应遵循 “量少坝矮”原则,高度不宜超过1m并为透水 结构,应就地取材。 793 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 710 拦沙坝 7101 流域上游存在弃渣及植被破坏严重等情形,下游为水库 等水源的沟道,可修筑拦沙坝。 7102 拦沙坝应拦沙不拦水,坝高不宜超过2m。 7103 防御暴雨标准宜采用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 711 挡土墙 7111 风化、碎石崩落、坍塌严重的坡脚及边坡,应修建挡 11 犇犅11/犜548—2008 土墙。 7112 宜就地取材,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113 挡土墙设计应符合SL379及GB50286的规定。 712 护坡 7121 一般规定 71211 破坏严重、土层裸露、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取护坡 措施,尽量保留自然植被。 71212 河 (沟)道护坡工程沿水岸线宜随弯就势,恢复自然 河 (沟)道的形状。 71213 宜采用植物护坡的形式。 71214 护坡设计可按SL386的规定执行。 7122 植物护坡 71221 坡度缓,水流流速小于1m/s,边坡宜采用植物 护坡。 71222 坡比小于1∶2的沙质或土质坡面,可采用种草护坡。 宜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大的草种。宜采用多草种 混播。 71223 坡比小于1∶2.5,土层厚度大于30cm的地方,可采 用造林护坡。应选用乡土树种,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乔 灌草混交方式。 71224 植物护坡1~2年内,应进行必要的抚育管理。 7123 工程护坡 71231 坡度较缓 (1∶3~1∶2)的河岸急流处,宜采用干砌 石、铅丝石笼和堆石护坡等。 71232 坡比在1∶2~1∶1,岸堤可能遭受水流冲刷,且冲 击力强的地段,宜采用浆砌石护坡等。 71233 暴雨中可能遭受洪水淘刷的部分沟岸、河岸,对枯水 位以下的坡脚宜采取抛石护坡。 7124 综合护坡 71241 坡比小于1∶1的岸坡,可采用综合护坡的形式。 21 犇犅11/犜548—2008 71242 综合护坡措施包括混凝土格状框架 (格内植草)护 坡、六棱砖 (孔隙内植草)护坡、三维植物网植草护坡、生态砖 护坡、木桩护坡、生态袋护坡等。 713 村庄排洪沟 (渠) 7131 应参照村镇整体规划布设。 7132 宜采用明渠形式。 7133 排洪标准宜为10年一遇3~6h小时最大暴雨。 7134 应与自然沟系相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应与村庄附近的 坑、塘等连接,进行雨洪利用。 7135 宜采取植物岸坡形式。 714 村庄美化 7141 村庄美化应包括废弃物清理、植树、种草、铺设步道等 措施。 7142 村镇道路两侧、场院等地的 “五堆”(柴、土、粪、垃 圾、建筑弃渣)应进行清理整治。 7143 植物应以乡土种为主,人工营造景观应与周围环境协 调。村庄美化宜与村庄排水、农路、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林等措 施结合。 715 生活垃圾处置 7151 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公共垃圾收集点应设置在便于居民弃物和垃圾车收集清 运的公共用地及道路两侧,与周边建筑物间隔原则上不少于5m, 并与住户间距最远不超过70m; b)公共垃圾收集点垃圾桶数量按服务人口、垃圾产生量及 方便使用的原则配置; c)配备标准为每30人配1只120L垃圾桶。 7152 小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选址应符合地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b)应在远离居住区建设; c)村级地箱式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宜为10~20m2。 31 犇犅11/犜548—2008 716 污水处理 7161 污水收集与处理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别进行收集和处 理,有条件的可结合沼气利用; b)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入村镇集中处理厂时,达到 预处理标准或接管标准。 716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现状和污水排放 数量,合理规划布局污水处理设施; b)旱厕改为水冲厕所时,应同步考虑粪尿回用方式或建 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集中处理时,应同步建设污水收集 管道; c)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点应与供水设施和居民住宅 有适当的距离,并处于下风方向; d)分散处理方式宜采用化粪池和污水净化槽等小型污水净 化装置,净化后的出水可进一步进行土地处理或湿地处理、排放 或利用,沉淀的污泥应定期清掏。 7163 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应符合DB11/307的规定; b)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c)排入景观河道,应符合GB/T18921的规定; d)应符合有关水源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要求及相关规定。 717 田间生产道路 7171 路面不平整、径流冲刷严重的田间生产道路和人行步 道,应进行整修。 7172 田间生产道路宽不宜超过3m,坡度不宜超过8°。地面 坡度超过8°的地方,道路应随山就势,盘绕而上。宜采用土质、 渣石或砂砾石路面。 7173 人行步道道路宽不宜超过2m,可为土道、铺石路或石 板路等。铺石路或石板路的石块应互相咬合,路面平整。 41 犇犅11/犜548—2008 718 防护坝 7181 当河 (沟)道洪水对村庄、道路和农田造成威胁时,应 以村庄、道路和农田等作为防护对象,根据防护标准,修建护村 坝、护地坝和护路坝等。 7182 护村坝和护路坝应主要修建在容易遭受洪水危害的地 方;护地坝应主要修建在农田地坎边坡不稳定的地方。山区河道 不宜进行堤坝工程建设,以保护山区自然河道。 7183 护村坝防护标准宜为10年一遇洪水。 719 河岸 (库滨)带治理 7191 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缓冲带内,自然植被遭受人为破坏 的地段,宜进行河岸 (库滨)带治理。 7192 主要措施包括砂石坑整治、恢复河岸 (库滨)带自然景 观及建设乔、灌、草缓冲过滤带等。 7193 植物应选用乡土种,并根据淹没情况进行植物品种的带 状配置。 720 湿地恢复 7201 受到破坏的湿地,应通过恢复、改善其立地条件、栽植 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7202 宜结合砂石坑治理,恢复河滩湿地。 7203 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 等应合理配置,各类植物应以乡土种为主。 7204 不宜在河道主河床栽植水生植物。 721 沟 (河)道清理整治 7211 应对影响沟 (河)道行洪安全的淤积物、违章设施、堆 放物和垃圾等进行清理。 7212 应恢复沟 (河)道形态及其连续性。 7213 沿沟 (河)道两岸应截污,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河库。 7214 沟道清理整治应与河岸 (库滨)带治理、湿地恢复、排 洪渠 (沟)、护坡等措施相结合。 51 犇犅11/犜548—2008 8 监测 81 坡面土壤侵蚀监测 811 治理前1年、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第一年,应进行坡面 土壤侵蚀监测。 812 应根据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计算坡面地块土壤侵 蚀强度的变化。监测方法见附录C。 813 有条件的小流域可在坡面建设径流场,实际观测坡面的 土壤流失量,或借鉴相邻小流域坡面径流场的土壤流失观测 资料。 82 水质水量监测 821 治理前1年、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第一年,应对小流域 水质水量实施监测。 822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径流泥沙量和水体水质等变化 情况。 823 监测方法见附录E。 83 治理效益监测 831 治理后2年内,应对小流域治理效益实施监测。 832 监测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基础效益 (保水、保土)、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减污效益等。 9 验收 91 一般规定 911 验收分为单项措施验收和竣工验收。 912 本标准未规定的参照SL336的有关要求。 92 单项措施验收 921 施工单位按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完成了某一单项治理措施时,应及时组 织单项措施的验收,重点评定其质量和数量。 922 隐蔽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 下一步施工。 61 犇犅11/犜548—2008 923 污水处理工程应经试运行后组织验收。 924 验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检查工程是否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完成; b)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对质量事故和工程缺陷提出处理 要求; c)检查工程完成数量; d)对验收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93 竣工验收 931 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a)所有单项措施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格; b)各项工程已落实管理单位、已制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并完成对管 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932 验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检查工程是否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完成; b)检查单项措施验收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已基本解决; c)对验收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d)检查归档资料是否符合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71 犇犅11/犜548—2008 附 录 犃 (规范性附录) 小流域亚区划分及编码 犃1 亚区命名及编码 犃11 小流域内亚区命名应唯一,宜采用综合命名,即 “小流 域名称”+ “亚区内最大的村庄或沟道名称+项目区”。 犃12 亚区代码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复合码,由小流域代码、 分类码、序号三部分组成,共13位。 代码结构: 示例:亚区命名:燕山小流域       金陵沟项目区 代码结构:UCD1056074  S      06 小流域代码 亚区分类码  金陵沟项目区序号 犃2 亚区划分原则 犃21 亚区面积宜在5km2 以上。 犃22 亚区应是一个集中连片的整体,治理原则上一次完成, 不再分期实施。 犃23 亚区划分宜根据水系闭合的原则进行。 犃24 亚区划分宜不跨乡镇、不跨村。 犃25 亚区小流域内可划分多个亚区,但彼此之间不能重叠。 81 犇犅11/犜548—2008 91 犇犅11/犜548—2008 02 犇犅11/犜548—2008 12 犇犅11/犜548—2008 22 犇犅11/犜548—2008 32 犇犅11/犜548—2008 表犅6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 序 号 自然 村名 所属 乡、镇 所属 行政村 居民区面积 (m2) 距流域出口 (m) 距最近河道 (m) 户数 (户) 人口数量 (人)  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 表犅7 村庄污水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 村名 污染源 名称a 规模b 数量 单位 距流域 出口 (m) 距最近 河道 (m) 年用 水量 (m3) 年污水 排放量 (m3) 污水 去向 污水处 理方式 年污水 处理量 (m3) 处理后 用途 42 犇犅11/犜548—2008 表犅7 (续) 村名 污染源 名称a 规模b 数量 单位 距流域 出口 (m) 距最近 河道 (m) 年用 水量 (m3) 年污水 排放量 (m3) 污水 去向 污水处 理方式 年污水 处理量 (m3) 处理后 用途 合计 — — — — a 逐个填写污染源 (养殖场、工厂及生活污水等)名称。 b 养殖场规模数量填年存栏数;工厂规模数量填主要产品产量;宾馆、民俗旅游 户规模数量按接待能力填写;学校按在校师生人数;其他居民按常住人口总数 填写。  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 表犅8 村庄厕所、生活垃圾调查表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 村名 人口 (人) 户数 (户) 厕所 (个) 生活垃圾 总数 已改厕 三格式 其他 平均日 产生量 (L/d) 处理 方式 收集并 处置数量 (m3/d)  调查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调查日期: 52 犇犅11/犜548—2008 62 犇犅11/犜548—2008 附 录 犆 (资料性附录) 小流域坡面调查方法 犆1 地块划分 根据航片、地形图或实地调查,把流域内的坡面 (除村镇占 地及沟道占地)划分为一个个的地块单元。 犆2 地块编号 地块编号应采用 “地块分类码P+3位阿拉伯数字”形式, 编号顺序由下而上,由左而右。 犆3 调查内容及方法 犆31 地貌部位 划分为山脊、山梁、山坡、坡上位、坡中位、坡下位、坡 脚、阶地,根据地形图和野外调查确定。 犆32 坡度 通过野外调查或从地形图上求得。 犆33 坡长 通过野外调查或从地形图上求得。 犆34 岩石 主要指岩石种类,通过野外调查获得。 犆35 土壤 包括土壤类型和土层厚度,土壤类型通过查阅土壤普查资料 获取,土层厚度通过野外调查获取。 犆36 地表砾石覆盖度 通过野外调查估算获得。 犆37 植被 包括主要植物种类和覆盖度,采用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相结 合的方式获得。 72 犇犅11/犜548—2008 犆38 土地利用情况 包括农地、林地 (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草地、 果园、水域、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采用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相 结合的方式获得。 犆39 现有水保措施 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树盘、大 (小)水平条整地、鱼 鳞坑整地等。 犆310 现有水利设施 包括水池、渠道、管道等,调查相应灌溉方式,包括喷灌、 滴灌、管灌、渠灌、井灌等。 犆311 化肥农药施用情况 实地调查各地块化肥的年施用强度,调查农药的种类与年施 用强度。 犆4 坡面土壤侵蚀强度计算 犆41 地块的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宜采用北京山区坡面水土流失 方程即公式 (C.1)计算: 犃 =犚犓犔犛犆犘犚犉 (C.1)!!!!!! 式中 犃———多年平均年土壤流失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 [t/ (hm2·a)]; 犚———降雨侵蚀力,单位为兆焦毫米每小时公顷年 [MJ· mm/ (h·hm2·a)];犚的标准计算方法是降雨动能 (犈)与最大30min雨强 (犐30)的乘积,具体应用 可以用降雨过程资料直接计算,或根据等值线图内 插,或利用简易公式根据当地年平均降雨量计算; 犓———土壤可蚀性,单位为吨公顷小时每兆焦公顷毫米 [t·hm2·h/ (MJ·hm2·mm)];犓 值可以通过 标准小区观测获得,也可根据诺谟图计算获得; 犔———坡长因子,无量纲; 犛———坡度因子,无量纲; 犆———生物措施因子,无量纲; 82 犇犅11/犜548—2008 犘———工程措施因子,无量纲; 犚犉———砾石覆盖因子,无量纲。 犆42 有条件的小流域可采用布设在小流域的坡地径流小区观 测数据来推算地块的坡面土壤侵蚀强度。 92 犇犅11/犜548—2008 附 录 犇 (资料性附录) 小流域沟道调查方法 犇1 沟道分级及编号 犇11 沟道分为主沟、一级支沟、二级支沟、三级支沟、四级 支沟等。 犇12 沟道编号用 “沟道分类码R+5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阿拉伯数字按从主沟到第四级支沟依次排列,数字大小为每一级 支沟的条数序号。支沟排号不到四级的,用0表示。 示例:某沟道为第一条主沟第三条一级支沟第二条二级支沟下的第一条三 级支沟,则编号为 R13210,具体如下表所示: R 1 3 2 1 0 沟道分类号 主沟 一级支沟 二级支沟 三级支沟 四级支沟 犇2 沟道调查内容 犇21 海拔 指对应于调查沟道的沟口海拔高度,可直接从地图上查得。 犇22 汇流面积 指对应于调查沟道的汇流面积,可直接从地图上勾绘量算。 犇23 沟道长度 指从沟口沿沟道向上至上游坡脚或沟道分级处的长度,可直 接从地图上勾绘量算。 犇24 沟道平均纵坡 指沟道平均单位沟长的落差,根据地形图按公式 (D.1)计算: 犑(%)=犘1犔1+ (犘1+犘2)犔2+(犘2+犘3)犔3+…+(犘犻-1+犘犻)犔犻 犔2 ×100 (D.1) 03 犇犅11/犜548—2008 式中 犑———沟道平均纵坡; 犘犻———某一点与出口断面的高程差,单位为米 (m); 犔犻———分段距离,单位为米 (m); 犔———沟道总长度,单位为米 (m)。 犇25 沟宽 包括基流沟宽及过洪沟宽两部分,可通过实地调查和计算。 犇26 沟道水文与水质情况 包括沟道径流持续时间、年平均径流量和水质状况。对有水 的主沟道采集水样进行水质调查。采样点应设在沟口与其他有代 表性的典型断面,对采集的水样检测pH值、溶解氧、五日生化 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锰法)、氨氮、总氮、总磷、含沙量等 项目。 犇27 沟道形态特征 实地调查并结合影像获取沟道的断面形态和平面形态,了解 断面形态是否为单一或多样化,了解平面形态为自然弯曲、自然 顺直、人工顺直。 犇28 沟道内水生植物 调查水生植物主要种类。 犇29 沟道岸坡植被情况 调查岸坡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覆盖度。 犇210 沟道滩地土地利用状况 实地调查两岸滩地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地、林地、 草地、未利用地等。 犇211 沟道人工改造情况 实地调查各个沟道改造措施及其规模,主要包括沟道渠道 化、护岸、拦沙坝、谷坊和水池等,实地调查砂石坑的数量及其 体积。 犇212 沟道污水垃圾情况 实地调查排污口数量与排污量、垃圾堆放点的数量和体积。 13 犇犅11/犜548—2008 附 录 犈 (资料性附录) 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方法 犈1 监测内容 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的理化性质,以及地表水的 流量、含沙量等。 犈2 采样点的布设 犈21 采样点应在沟口和沟口以上沿程布设,采样点选择和分 布应该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空间上应覆盖流域全范围,综合反 映流域中自然区域和纳污区域的水质及其变化情况。 犈22 采样点应避开死水及回水区,沟道内应选择水流平缓无 急流湍滩地段。 犈23 采样点宜交通便利。 犈24 采样点位置确定后,应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定位, 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置固定标志,采样点不得任意变更。 犈3 监测项目 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温、pH值、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 量、化学需氧量 (锰法)、氨氮、总氮和总磷等。 犈4 监测频率 犈41 汛期 (6月至9月):每月中旬采样1次,大雨 (日降水 25mm以上)后加采1次。 犈42 非汛期:5月中旬和10月中旬各采样1次。 犈5 监测方法 犈51 流量观测采用断面测流法或测流设施法,应符合 GB 50179的规定。 犈52 水质采样、监测应符合SL219的规定。 犈53 如果采样点沟床上有水,采样时应直接取水样;如果监 测点沟床上没有水,宜在沟床附近适宜地点挖坑,挖到水后 23 犇犅11/犜548—2008 取样。 犈6 水样处理及化验 犈61 水样取样后,应在24h内送检。 犈62 承担水质化验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资质。 33 犇犅11/犜548—2008
本文档为【G0827-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57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6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2-11-16
浏览量: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