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null犯罪学的内容体系犯罪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犯罪现象 第三章 犯罪原因 第四章 犯罪预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一 、 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学的概念 null(一)、 法学上的概念 (二)、 犯罪学上的概念一 、 犯罪的概念 (一)、法学上的...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null犯罪学的内容体系犯罪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犯罪现象 第三章 犯罪原因 第四章 犯罪预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第一节 犯罪学概述一 、 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学的概念 null(一)、 法学上的概念 (二)、 犯罪学上的概念一 、 犯罪的概念 (一)、法学上的概念一 、 犯罪的概念 (一)、法学上的概念 犯罪是指侵害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由统治阶级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在法律上的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学上的犯罪具有如下特性: (1)、侵害统治阶级意志-----社会危害性 (2)、 违法性 (3)、 应受刑罚性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二) 犯罪学上的概念 (二) 犯罪学上的概念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而应受到社会处罚和矫治的行为。 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除包涵法定的犯罪外,还包括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触犯刑法而不受刑罚的行为 (2)、有严重社会危害的违法行为 (3)、有严重社会危害的不良行为 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是广义的犯罪,但须以狭义的刑法学上的概念为基础。 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 狭义犯罪学 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 狭义犯罪学 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和犯罪现象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故又称犯罪原因学或犯罪定量学。 (二) 广义犯罪学(二) 广义犯罪学 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揭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预防,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措施和途径的科学。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一、 学科性质 二 、 学科地位一、 学科性质一、 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一门主要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如心理学,生物学和统计学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一)、单一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观点既无力完成犯罪学所肩负的使命,又没有反映犯罪学研究的客观现实。 (二)、对综合性学科观点的日益广泛的认同,是犯罪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 (三)、独立于其所借助的诸多学科,也不是诸多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综合。 二 、 学科地位二 、 学科地位(一)、 与刑法学的关系 (二) 、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 与心理学的关系(一)、与刑法学的关系(一)、与刑法学的关系 (1)、 犯罪学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 (2)、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犯罪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如:对犯罪的界定及刑罚的预防犯罪功能; (3)、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服务,如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原则,刑罚种类,量刑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 (二) 、与社会学的关系(二) 、与社会学的关系 都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及社会预防,犯罪社会学是两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三)、与心理学的关系(三)、与心理学的关系  知识,原理的借用关系,二者交叉形成犯罪心理学。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一、 犯罪现象 二 、 犯罪原因 三 、 犯罪预防一、 犯罪现象一、 犯罪现象 起点,出发点 (一)、犯罪现象的属性 阶级性,社会性,时空性(相对性) (二)、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 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种类等 (三)、犯罪现象的特点 纵横向比较 (四)、犯罪现象的规律 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是犯罪预测及预防的前提。 二 、 犯罪原因二 、 犯罪原因 核心,主干 (一)、犯罪的根源 (二)、犯罪的原因(狭义) 1 、社会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 2、 个体原因 生理,心理 (三)、 犯罪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四)、 犯罪被害人 三 、犯罪预防 三 、犯罪预防 终点,归宿 犯罪防控系统 由三道防线构成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一、 犯罪调查 二、 犯罪分析一、 犯罪调查一、 犯罪调查 收集,获取资料 (一)、 调查种类 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二)、 调查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临床诊断法 null问卷调查与设计一、什么是问卷及问卷的类型 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一种类似于体温表、测力器、磅秤、米尺那样的工具。问卷的类型: 1、自填式问卷 2、访问式问卷null二、问卷的一般结构 (1)封面信 (2)指导语 (3)问题及答案 (4)编码及其他资料null三、问卷设计的原则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出发点:为回答者着想 2、问卷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内容 (3)样本的性质 (4)资料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5)财力、人力和时间 (6)问卷的使用方式null3、优良问卷的标准 (1)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2)适合研究目的和内容 (3)适合调查对象 (4)问题少而精null四、问卷设计的步骤 1、探索性工作 2、设计问卷初稿 3、试用 4、修改定稿并印刷null五、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1、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 (2)二项选择式 (3)多项单选式 (4)多项排序式 (6)多项任选式(7)矩阵式 (8)表格式null2、答案的设计 (1)穷尽性 (2)互斥性null六、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null七、问卷的收集方法 1、个别发送法 2、邮寄填答法 3、集中填答法 4、当面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null八、实例分析 服刑人员调查问卷二、 犯罪分析 二、 犯罪分析 整理,研究资料及得出结论 (一)、比较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心理分析法 第五节 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五节 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一 、 创立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三、 现状 四、 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 、 创立阶段一 、 创立阶段(一)、 古典犯罪学派 (二)、 实证犯罪学派(一)、 古典犯罪学派(一)、 古典犯罪学派1、 古典犯罪学派 2、   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1、 古典犯罪学派1、 古典犯罪学派 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犯罪学派,是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刑法学派。鉴于它的刑罚理论同犯罪原因,犯罪预防问题紧密相关,所以后世的一些犯罪学家也将其称为古典犯罪学派。 2、   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2、   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 贝卡利亚[意] 1764年 《论犯罪与刑罚》 (1)、 原因: 自由意志论 黑格尔 理性行动能力 (2)、 预防: 心理强制论 刑罚的确定性,均衡性,即时性。 (二)、 实证犯罪学派(二)、 实证犯罪学派1、 产生背景: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 产生背景:1、 产生背景: (1)、古典犯罪学派没有有效地遏制刑事犯罪的激增 (2) 、医学发展对疾病的克服。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龙勃罗梭[意] 1876年 《犯罪人论》 犯罪学的创始人 提出天生犯罪人的概念 (2)、菲利[意] 1884年 〈〈犯罪社会学〉〉 提出犯罪原因的三元论 (3)、加罗法罗 1885年 〈〈犯罪学〉〉 实证犯罪学派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从犯罪行为转向了犯罪人,它通过实验方法从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及其他相关方面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二、 发展阶段二、 发展阶段 (一)、 犯罪生物学理论(人类学) 1、 体质学 体格 内分泌腺功能失调 发育失调 脑损伤 2 、遗传学 染色体结构异常 家族研究 孪生子女研究 (二)、 犯罪社会学 杜尔克姆 社会解组论 芝加哥学派 犯罪生态学 犯罪同心圆论 科恩 亚文化理论 〈〈违法少年研究——帮伙文化〉〉 塞林 〈〈文化冲突与犯罪〉〉 null(三)、 犯罪心理学 心理分析法 犯罪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教育驯化的缺陷 挫折攻击理论 (四)、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学习论 不同接触论 标签论 null (五)、 从经济学角度对犯罪的研究 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 “+”,“-” (六) 、   新古典学派 理性的经济原因 代价——利润 null (七)、    犯罪被害人研究 门得尔松[以色列] 1947年提出 (八) 、  犯罪情景 天气,地形等 三、 现状 三、 现状 (一)、 犯罪社会学理论居于主导地位 方法,原因,预防。 (二)、 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复兴 新古典,新人类。 (三)、 犯罪原因多元论的范围日益扩大 (四)、 广义犯罪学成为当代犯罪学的主流 (五)、 犯罪被害人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六)、 犯罪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班主任工作中的交流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交流低压配电柜检验标准小王子读书交流分享介绍 日益密切。 四、 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 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   旧中国对犯罪学的翻译介绍和初步研究 (二) 、  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 第二章 犯罪现象 第二章 犯罪现象第一节  犯罪的属性 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与犯罪人的分类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第四节  我国当前的犯罪问题 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 第一节     犯罪的属性第一节     犯罪的属性 一、 阶级性 (一)、 从法学角度看: 犯罪是一种法律规定,而法律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 (二)、 从犯罪学角度看: 加罗法罗将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自然犯罪侵害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法定犯罪则直接侵害统治阶级利益。 二、 社会危害性 犯罪首先是要有社会危害性的,它侵害了人们的正当权益与生活安宁。 “无被害人”犯罪 赌博,卖淫嫖娼 罪与非罪。 三、 相对性(时空性) 犯罪的标定具有随时空变化而相应改变的性质 (一)、 不同时期 通奸 投机倒把 买赃 环保 新兴领域行为的规定。 (二)、 不同地域 堕胎 赌博 卖淫嫖娼。 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与犯罪人的分类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与犯罪人的分类 一、 犯罪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将犯罪分为不同的类别。 它是客观存在的,更深入具体地把握犯罪的本质。 (一)、 依据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 重罪,轻罪 普通,重大,特大 价值判断: 生命,健康,声誉,财产 (二)、 是针对人类美好情感还是针对政治: 自然犯罪,法定犯罪。 (三) 、   所侵害法益,层次的不同: 个体,国家,社会。 (四) 、   犯罪行为的性质: 财产犯罪,风俗犯罪,破坏犯罪。 (五)、    侵害的同类客体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刑法中的九大类。 (六) 、   不同组织形式: 个体犯罪,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 (七)、 发生的不同地点:城市,农村 沿海,内地 入室,街头。 (八) 、   犯罪手段: 传统手段犯罪,现代手段犯罪。 null二 、 犯罪人分类 始于犯罪人刑事责任个别化。 偶然犯罪人,常习犯罪人 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罪人 后转移到对犯罪原因的揭示,以搞好预防为目的。 生物学角度: 年龄,性别。 心理学角度: 贪色,利,权,游戏型。 社会学角度: 金领,白领,灰领,蓝领。 阿莎芬堡“七分法”: 过失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预谋犯罪人,累犯犯罪人,常习犯罪人,职业犯罪人。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一、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 (一)、 犯罪数量: 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犯罪案件,二是犯罪人数。 (二)、  犯罪率与发案率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发案率是指犯罪率中的案件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 (三)、 犯罪统计误差 明数与暗数 二 、 犯罪类型结构 是指整个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犯罪类型结构具有层次性。有不同性质的犯罪类型结构,还有同一性质的犯罪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结构。 null三、 犯罪人类型结构 (一)、    性别构成 (二)、    年龄构成 (三)、    受教育程度的构成 四、 犯罪的组织形式 是指特定犯罪主体的人员构成。 (一)、    个体犯罪 (二)、    团伙犯罪 (三)、    有组织犯罪 五、 犯罪的行为方式 是指犯罪成员实施犯罪的具体形式。 null六 、犯罪的时间分布 是指犯罪在年度,月份,时辰等上的不同分布。研究表明,这种分布是有规律性的。 (一)、 在年度内的分布 季节 (二)、 在月内的分布 上旬,中旬,下旬。 (三)、 在时辰上的分布 null七 、 犯罪的地域分布 是指犯罪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包括区域和地点两个层次。 (一) 、   犯罪的区域分布 1、 犯罪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 2 、 犯罪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 (1) 、  我国犯罪有集中的分布态势; (2) 、    犯罪结构存在区域差异; (3) 、 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 、 犯罪在城市,农村不同社会区域的分布 城市地区的犯罪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要高于农村。 (二) 、   犯罪的地点分布 犯罪学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犯罪在具体场所上有明显的集中性。null八、 犯罪的侵害对象 是指犯罪所针对的人和物的基本状况: (一)、 被害人性别 男性要远多于女性 (二)、 被害人年龄 与犯罪人年龄相比,除个别犯罪类型外,一般被害人的年龄高于犯罪人。 (三)、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在侵害人身案件中,有相当部分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相识。 九、 犯罪危害后果 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后果。 个体与社会, 精神与物质。 第四节   我国当前的犯罪问题第四节   我国当前的犯罪问题 一 、 改革开放以前的犯罪问题 (一)、 1949——1955年 治安恢复期,由乱到治。 1、 从犯罪类型看:暴力犯罪多; 反革命破坏案件多,普通刑事犯罪同反革命案件交织在一起; 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2、 从犯罪成员看:敌对分子多,成年人犯罪多,惯犯、累犯多。 建政初期,面对极为严重的治安局势,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镇反运动”、“三反五反”、“禁毒禁娼”等,使得治安局势很快好转并得到延续。 null(二)、 1956——1965年 治安最好时期。 1、   犯罪总量明显下降,年发案数在18—42万间,发案率3/万人。 2 、  犯罪类型结构中,反革命犯罪及危害严重的犯罪比重下降,而财产犯罪比重上升。 3、    犯罪成员中,青少年不断增多。 (三)、 1966——1976年 “文革时期” 治安状况恶化,犯罪率快速上升。 1、    犯罪数量及犯罪率增高,特别是73年后; 2 、   财产犯罪多,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增多; 3 、 青少年犯罪增多 后期,由30%上升到60%。 null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犯罪问题 (一)、  总体质、量特点 1、  数量激增,犯罪率升高,重大案件比重明显增大。 2、  犯罪的分布出现了向城市集中、向东南倾斜的态势;农村地区的犯罪也有增长,以集镇为中心。 (二) 、  类型结构特点 1、   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2 、  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3 、 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及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犯罪等。 (三)、  组织形式特点 团伙、集团犯罪显著增多,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开始滋生。 null (四) 、 犯罪主体的特点 1、   青少年犯罪增多,初犯年龄降低; 2 、  女性在犯罪成员总数中比重趋增; 3 、  流动人口犯罪突出,无业人员犯罪增多,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五) 、犯罪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特点 1、 活动方式由静态发展为动态 流动作案 2、 犯罪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六)、 犯罪手段特点 1、   智能化、现代化; 2、   犯罪手段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加大。null三、 我国犯罪现象的规律 (一)、 起伏律 无论犯罪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在特定时期内都必将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变化。 (二、) 消长律 犯罪的升级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三)、 辐射律 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等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学习、模仿并迅速蔓延扩大。 经济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城市——农村。 null四、我省当前突出的犯罪问题 (一)、 偷、私渡 (二)、绑架  (三)、走私  (四)、 毒品犯罪 (五)、 金融领域的犯罪 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一、绑架 1、基本概况 2、我省绑架案件高发的原因 偷渡债务问题 吸毒 企业劳资纠纷 盗卖婴幼儿犯罪猖獗 影视作品的模仿效应 被害人防范意识淡薄 表格 3、赎金特点 图表 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被害人群体特点: 出租车司机 性服务工作者 知名工商界人士 学龄期儿童 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第五节 我省突出犯罪问题二、有组织偷渡活动 1、有组织偷渡活动的性质 2、偷渡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境内外劳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华侨文化的影响 国际偷渡犯罪组织的作用 表一:偷渡组织者的职业状况 表二:偷渡费用和利润 表三:对偷渡生意的理解 第三章 犯罪原因 第三章 犯罪原因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 第四节 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 素 第五节 犯罪被害人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一、 犯罪原因 (一)、 概念: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二)、 研究意义 1、 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 2 、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 3 、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4 、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null二 、 犯罪原因系统 (一)、 概念 犯罪原因系统是指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 (二)、 构成 1、    犯罪根源 2、    犯罪的社会原因 3、    犯罪的个体原因 4、    犯罪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5 、   被害人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 犯罪的经济原因 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一)、 经济制度与犯罪 1、     所有制形式 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制度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它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公有制和私有制。 尽管公有制也会因为“产权”和“直接受益权”、“管理经营权”的不完全重合也会引发犯罪行为,但比较而言,私有制特别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贫富差距对犯罪现象的产生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实,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有制,只是哪一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更大而已。 我国犯罪现象的发展史也能印证这一点。80年代开始的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带来了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犯罪总量的不断增长和屡创新高。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 2、      分配制度 社会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股分配”、“风险分配”、“财政再分配”等。各种分配方式的合理确定对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利益非常重要,同时,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又必须在收入分配上拉开档次,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恰当,否则就会引起犯罪率的上升。 (二) 、   经济形态与犯罪 1、自然经济 产品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是交换,犯罪数量、质量都较低。 2、商品经济 交换、竞争、对利润的追求印发的“拜金主义”及客观的贫富差距都在诱发犯罪。 3、市场经济 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 证券犯罪、法人犯罪、白领犯罪、有组织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三)、 经济增长及转型 经济增长指一种量的增加,当这种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经济形态的转变——即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转型会对犯罪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经济的增长及转型会带来作案目标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增加、人财物大流动等); 传统的社会控制能力不断弱化(农村人进城、妇女走出家庭等); 人们观念的转折矛盾等。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二、 文化原因 (一)、 文化冲突与犯罪 1、  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等的冲突; 2、   文化冲突影响人的正常社会化进程; 3、  社会化进程中的缺陷将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出现越轨甚至犯罪行为。 (二)、 亚文化与犯罪 (三)、 负文化对犯罪的诱发作用 大众传播的一些负文化如黄、赌、毒、暴力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腐蚀性,使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尤其是对认知及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的青少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三 、 微观社会环境 (一)、 家庭 建立在婚姻、血缘及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1、  残缺。 子女得不到全面的亲情甚至根本得不到。 2、  问题。 父母不道德甚至犯罪、感情不和、管教不当等。 3、  贫困。 社会化过程受影响、社会歧视、挫折 (二)、 邻里 由住处相邻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初级群体。 邻里具有多种功能,如守望相助、情感交流及社会化等,但邻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将会诱发犯罪行为。 1、  邻里关系的冷淡疏远使邻里具有的守望相助功能弱化、丧失,给犯罪以可乘之机; 2、 邻里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也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刺激因素; 3、  某些邻里成员的文化素质低,道德、法制观念差,甚至有违法犯罪经历,可能会对其他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实施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原因(三)、 学校 一定社会为培养新一代合格成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 学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对犯罪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1、学校功能的异化 由“培养——赚钱”,对学生状况不关心。 2、教学内容的片面 忽视德育、法制观念的教育。 3、学校的管理方式及由此而来的校风。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 一、犯罪的生理原因 (一)、年龄 青少年犯罪:盲目性(游戏型)、突发性、团伙性。 成年人犯罪:有目的、有预谋、较隐蔽。 老年人犯罪:少攻击性、更隐蔽。 退休制度带来的“夕阳红”现象。 (二)、性别 女性犯罪比例远低于男性; 男性犯罪多以体力为后盾,而女性用智能等非体力因素; 除盗窃外,女性多遗弃、拐卖人口、性犯罪等,而男性多抢劫、强奸等。 这种差别的产生源于男女之间在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三)、遗传及其他生物学因素(见第一节)。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二、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知、情、意与犯罪 1、认知 是外部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反映。大至整个世界,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小至每一个具体事物、现象、问题。     认知的偏差甚至错误会直接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如自私、享乐、拜金等;小如“赌博——娱乐”、“性乱——自由”、“盗抢——劫富济贫”、“打架斗殴——勇敢”。 2、情绪、情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认为快乐、 愤怒、悲哀、和恐惧是最基本的情绪;而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情绪的冲动——激情易诱发犯罪行为;情感的倒错也易诱发犯罪行为。 3、意志 是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意志对行为的调控是人类特有的,主要表现在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犯罪意志一旦形成,诱发犯罪行为的概率极高,只需与合适的时机相配合就可以了。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二)、需求、动机与犯罪 1、需求与动机 需求是人对维持和延续生命及从事各种活动所需条件的渴求的心理趋势。它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即内驱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它的产生要以需求为基础,但还要有外部诱因作为条件,在合适的机会下,需求引发人们对某个目标的追求而形成动机。 2、不良需求与不良动机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成就等,同时,人的需求又必须与特定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否则便会形成不切实际、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相违背的不良需求。如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性需求,过分强烈的自尊需求等。 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犯罪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犯罪动机的产生以个体的不良需求为基础,同时需要外部诱因的配合,但诱因并不必然导致犯罪动机的产生。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 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之间并不是必然对应的,一项犯罪行为的产生与否并不仅仅受制于犯罪动机。 (2)、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类型与方式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之间会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现象。 (三)、性格、气质与犯罪 1、性格 是指个体对周围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决定着个人活动的方向。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可能发生改变。 人的性格构成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态度。若一个人的性格构成中,消极层面的态度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不良性格,如自私、懒惰、虚荣、孤僻、心胸狭窄等。 犯罪行为人大都具有这些不良性格,或者可以说,不良性格是影响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 2、气质 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及行为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和敏感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气质具有更多的先天因素和稳固性。 心理学研究把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质:精力充沛、表里如一、热情直率、性情急躁、易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不稳、粗枝大叶。 粘液质:安静稳重、缺乏生气及灵活性。 抑郁质:敏锐深刻、孤僻、行动缓慢。 因每一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因而并无好坏之分。在气质与犯罪之间,更多的联系存在于不同的气质类型与犯罪行为的类型及方式上。典型的如: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胆汁质的居多;在预谋杀人、盗窃、诈骗的犯罪者中,多血质和粘液质的居多;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抑郁质的居多。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三、精神障碍与犯罪   精神障碍又称广义的精神病,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出现了障碍的现象。 (一)、精神病与犯罪 狭义的精神病是一种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与统一性遭到破坏,精神活动明显异常。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癲痫性精神病等。 精神病患者在认知及行为控制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但同时,精神病患者的犯罪行为是一种病理性的无意识的行为,或是对其行为无控制能力的表现。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二)、变态人格与犯罪   变态人格是指一种在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的状态,以至于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1、变态人格的特征: (1)、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极其突出,并畸形发展; (2)、一般无智能缺陷; (3)、对自己的人格缺陷毫无察觉,对他人不负责任; (4)、行为容易冲动而难以控制; (5)、人格缺陷早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即开始且不易改变,用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都难以矫正。 2、变态人格的类型:     偏执型、冲动型、轻浮型、悖德型、怪癖型、性变态。 3、变态人格者犯罪与正常人犯罪的区别 (1)、变态人格者犯罪的动机、目的一般不为正常人理解; (2)、变态人格者的犯罪较少预谋,且手法也不甚隐蔽。 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第三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三)、智能障碍与犯罪 是指在认知方面,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主要包括遗忘、虚构、痴呆等。 (四)、中毒性精神障碍与犯罪 是指由一些物质引起的认知障碍。 引起中毒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药物、重金属、化学品、有毒气体、酒精、麻醉剂和其它兴奋剂等。 人在出现中毒性精神障碍后,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第四节 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第四节 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一、犯罪条件 二、犯罪的相关因素一、犯罪条件 (一)、概念:一、犯罪条件 (一)、概念: 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犯罪的时空、犯罪工具和侵害对象等。 一、犯罪条件 (二)、与犯罪原因的关系一、犯罪条件 (二)、与犯罪原因的关系 1、  联系:(1)、二者都是犯罪产生与发展的前提 (2)、二者发挥着综合效应,尽管其对犯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度不同。 2、区别: (1)、二者的内容有所不同; (2)、二者在导致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犯罪条件 (三)、分类一、犯罪条件 (三)、分类1、 时空条件: 2、 工具条件: 3 、犯罪侵害对象:1、时空条件:1、时空条件: 是指适于犯罪行为人达到犯罪目的并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空间环境。 时空条件是相互联系且随着犯罪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工具条件:2、工具条件: 是指被犯罪行为人用来进行犯罪的一切体外物品。它包括武器、弹药;匕首、各种刀具及棍棒、砖石等硬物;有毒物品、麻醉品、易燃及放射性物品;计算机、信用卡、起子、搬子、钳子等;大众传媒、交通工具及通讯器材等。 一些犯罪类型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犯罪工具,如计算机犯罪、信用卡犯罪;持械抢劫、麻醉抢劫等。 犯罪工具及其可释放出的能量对犯罪危害程度有重要影响,因而在司法处置时会作为一项衡量标准。 3  犯罪侵害对象:3  犯罪侵害对象: 主要是指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犯罪目标。包括人和财物两大类。 犯罪侵害的财物,指受到犯罪行为人非法侵占、毁坏的财物。它包括金融财产(货币 有价证券、股票、票据及证明等)及各类实物。 附带在财物上的技术防范措施(报警器、防伪标志等)可以有效地遏制犯罪的发生;加强对财物的管理(人防、物防、技防)也会对遏制犯罪发挥积极作用。 二、犯罪的相关因素二、犯罪的相关因素(一)、概念 (二)、几种主要的相关因素二、犯罪的相关因素 (一)、概念二、犯罪的相关因素 (一)、概念 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它们同某些类型犯罪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主要包括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 二、犯罪的相关因素 (二)、几种主要的相关因素 二、犯罪的相关因素 (二)、几种主要的相关因素 1、季节: 2、天气: 3、昼夜更替: 4、月之圆缺(潮汐论)1、季节:1、季节: 是指按一年内由气候相似与不同的特性而进行的阶段性划分,一般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季节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是犯罪在客观上存在类似的、周而复始的数量变动情况;二是某些类型的犯罪受季节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如强奸、伤害案夏季较多,而盗窃案冬季较多。  季节对犯罪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由其引发的诸多中介因素来完成的。如个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等。 2、天气:2、天气: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一定时间中所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降水、刮风等现象。  天气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温度上升,则强奸、杀人、伤害案上升;温度下降,则盗窃案上升。 3、昼夜更替:3、昼夜更替: 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形成的白天与黑夜的更替。  昼夜更替与犯罪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也是通过中介因素来完成的。如昼夜的更替会影响某些犯罪条件的变化,某些时辰易形成被害情境,夜晚的来临使潜在的犯罪人有了屏障,降低了对犯罪风险的评估,从而激发犯罪冲动并实施犯罪行为。 4、月之圆缺(潮汐论)4、月之圆缺(潮汐论)   人生活在地球上,体内80%是水份,在月球自转及绕地球公转时,对地球的引力不一样,月圆时引力最大,月缺时引力最小,作用于人体,月圆时人体内“涨潮”,易犯罪;月缺时,人体内“落潮”,不易犯罪。 第五节 犯罪被害人第五节 犯罪被害人 一、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义 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三、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四、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五、被害预防一、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义一、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义 已经成为国际犯罪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一)、有助于客观地揭示犯罪现象; (二)、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犯罪原因; (三)、有助于完善犯罪预防的对策。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二)、分类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二)、分类二、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 (二)、分类 1、有责任被害人与无责任被害人: 2、既然被害人与潜在被害人: 3、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 4、 5、其他划分方法。1、有责任被害人与无责任被害人:1、有责任被害人与无责任被害人: 依据被害人是否承担责任及其应享有什么权利划分。 有责任被害人是指那些自身实施了越轨、违法、犯罪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招致被害的人。其责任可大于、等于或小于加害人。 无责任被害人是指那些与犯罪起因无关,或自身未带有被害性因素且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避免被害,而在法律和道义上没有责任的被害人。又称为“纯粹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等。2、既然被害人与潜在被害人:2、既然被害人与潜在被害人: 依据是否已被害及有无被害趋势划分。 既然被害人是指那些已经遭受了直接与间接或多方面与单方面侵害的,且承受了实际被侵害后果的人,又称“实际的被害人”。 潜在的被害人是指那些在自身的性格、气质、习惯、职业等方面带有被害性因素,且在某些外界因素和条件影响下,有可能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或有持续被害可能性的人。又称“状态性被害人”。主要有特殊职业者及自卫能力较低者。 3、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3、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 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因素划分。 机会性被害人是指那些并非由于自身的性格、素质等因素,而只是由于无意间涉入了加害人不期而遇的特殊情境,或在加害人随意选择的情况下,受到侵害的人。 状态性被害人是指那些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的被害人。 4、其他划分方法4、其他划分方法 轻浮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挑衅型被害人、贪婪型被害人、孤独型被害人、受挫型被害人、怯懦型被害人。 依据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及其处境的态度而划分的。三、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三、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前、被害情境中及被害后易被犯罪行为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行为人实施加害行为的原因、被害条件与相关因素等。 (一)、被害的诱发性 (二)、被害的易感性 (三)、被害的受容性 (一)、被害的诱发性(一)、被害的诱发性 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行为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二)、被害的易感性(二)、被害的易感性 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三)、被害的受容性(三)、被害的受容性 是指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态度。分为自觉性受容与被迫性受容两种。 四、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四、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伙伴关系” (一)、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是相互对立的 角色利益的对立,行为的对立。 (二)、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是相互依存的 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被害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促成了犯罪。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角色转换。 五、被害预防五、被害预防(一) 、被害预防的概念 (二) 、 被害预防的分类 (三)、 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四)、 被害预防体系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一)、被害预防的概念 是指根据被害主体的主客观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或减少被害主体遭受犯罪侵害的各种活动。(二) 、被害预防的分类(二) 、被害预防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被害预防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 被害预防主体的不同。 2、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被害后预防; 不同阶段。 3、传媒预防、法律预防、人防、物防、技防; 不同措施 4、暴力犯罪被害预防、性犯罪被害预防等; 不同犯罪侵害的性质。(三)、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三)、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1、联系 二者的总体目标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犯罪侵害,维护社会秩序。以前的犯罪学理论认为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一部分。 2、区别 (1)、二者在防范对象上侧重不同; (2)、二者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 (四)、被害预防体系(四)、被害预防体系1、社会被害预防 2、群体被害预防 3、个体被害预防1、社会被害预防1、社会被害预防 (1)、建立被害预防的研究机构,并负责对社会公众进行防范教育; (2)、建立被害人援助机构,使被害人免于再遭侵害。 2、群体被害预防2、群体被害预防 (1)、制定专门的防范规定和措施,负责对群体成员的防范教育; (2)、群体领导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个体被害预防3、个体被害预防 (1)、个人要遵从社会规范和社会常识等准则行事; (2)、个人有意识地避免形成某种被害倾向性; (3)、个人要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一些被害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第四章 犯罪预防第四章 犯罪预防第一节 犯罪预测 第二节 犯罪预防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节 犯罪预测第一节 犯罪预测 犯罪预测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是犯罪预防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 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它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宏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二、犯罪预测的特点 (一)、客观现实性, 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立足于此测定未来; (二)、复杂性, 所运用的手段、方法,采取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步骤,依据的信息、工具等。
本文档为【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584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7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10-30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