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2)古代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①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等。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4)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①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②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二是教育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卢梭还把教育划分为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和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四个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由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人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康德、杜威等哲学家的教育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⑥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先后于1776-1777学年和1786-1787学年讲授教育学。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他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就是根据某一种教育理想进行的“教育试验”; ⑦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他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⑧杜威的教育思想。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三)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现代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社会。 (2)现代社会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 (3)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 (4)现代社会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 (5)现代社会还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 (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6)教育技术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 (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 (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2.学会做事 (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 (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4.学会生存 (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 (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 (3)有独创性; (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如下: (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 (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1)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的学校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2)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3)初步形成个性特长。 (4)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9月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育功能的演变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学而优则仕”。 西方古代社会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 (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中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 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本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变革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其一,结构与功能;其二,整合;其三,稳定与和谐。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和教育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双轨学制  英国 (2)单轨学制  美国 (3)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分类方式: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校和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基本性质是: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3)学校具有民族性; (4)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二)理解 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A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3)实行政教分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B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建国以来,我国的学校领导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1)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1年间,在军事管制的条件下,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2)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走上正轨后,教育部和政务院先后发布指示,规定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应全面负责”。 (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整风反右。 (4)当地党委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0年代初 (5)革命委员会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是一种混乱不堪的领导体制,学校party政机构全部瘫痪,学校管理混乱。 (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教育部重新规定:中小学实行party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party支部讨论决定,执行决议时,实行分工负责。 (7)校长负责制。为了提高现代学校效能,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从此,校长负责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3、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 发展的历史。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三)运用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分步推进策略; (5)重点突破策略。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从理论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点基本内容,并需在实践中努力贯彻。 (1)校长全面负责; (2)党组织保证监督; (3)教职工民主管理。 四、教师与学生 (一)识记 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职业角色 (1)学者和学习者 (2)知识传授者 (3)示范者 (4)管理者 (5)朋友 (6)研究者 教师职业特征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保险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划分,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1)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2)高级新手阶段。 一般地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3)胜任阶段。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4)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个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达到专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第二,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 第三,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第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4、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 校长的政治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治的素质,一是微观政治的素质。 (2)品德素质 品德主要指品味和道德。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味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层次追求的人。校长在道德方面应努力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事求是等。 (3)业务素质 校长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二是教育教学素质;三是管理才能。 (4)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担任校长的基本要求。还要求校长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校长要能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敢于决断、竞争开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优秀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1)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2)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同辈文化) 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的权利有:(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规律,主要表现为:1)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2)学生成长的顺序性;3)学生成长的阶段性;4)学生成长的个别差异性四个方面。 (二)理解 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教师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经历了一个分化发展到专门化的历史过程。在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一般以长(能)者为师,巫、史、卜、贞人、乐师等等可能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最早的一批教师。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学校,也就出现了独立职能的教师,一般是“官师合一”,其称呼有“师”、“保”、“傅”三种。这个时期虽然有了独立职能的教师,但教师工作还没有成为一种单独的社会职业。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士”阶层,这些出卖脑力的“士”是我国第一代职业教师,其中尤以孔子为最,他被称为是我国教师的祖师爷。自汉代以后,官学与私学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职业也越趋专门化。进入近代后,不仅有专门的职业教师,而且出现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 师范学校的建立在教师职业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师范教育成为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方面 校长在学校政治生活中主要担负三种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以及调解冲突。 (2)文化方面 校长在学校文化方面的最根本作用是价值领导。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看,校长应当发挥三种作用: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理念创新。 (3)环境方面 校长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领导学校发展,赢得外部机构的认可以及整合资源。 (4)管理方面 管理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基本作用。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三)运用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准确定位中学校长的职责和作用。 3.能够根据对教师学生地位的认识,确立自己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 (1)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2)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 (3)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 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五、课程 (一)识记 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3.课程目标、课程设计 广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的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的问题。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活动课程论、要素课程论、结构课程论 (1)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activity curriculum),又称经验课程论(experience curriculum),儿童中心课程论(child-cetered curriculum),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经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 活动课程有5个特点:一是乡士性。它以儿童所在的地区的课题为题材;二是综合性。没有传统的学科界限,而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三是经验性。通过面临的问题的解决重构经验;四是伸缩性。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学习;五是心理学化。强调把教材恢复到原来的经验,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2)要素课程论 要素课程理论(essentialism curriculum)是美国二三十年代为弥补活动课程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William C. Baglay 1874-1946)、科南特(James B. Conant 1983-1978)、贝斯特(Arthuz E. Bester),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最精华(minimum essentials)部分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理论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都占统治地位。 要素课程理论强调人类遗产的教育价值,强调传递人类文化经验的重大意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掌握人类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化要素、民主理想、智慧要素。 (3)结构课程论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纳(J.S.Bruner)。其基本主张是不论教什么学科,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说要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编排,使教材出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结构课程理论的关键是“结构”。在布鲁纳看来,结构是指学科的一般原理(general principles)、基本观念(fundamental ideas)和基础概念(basic concelts)。换言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观念、基础概念,但这些原理、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被综合成概念结构的。 结构课程一般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学问化:教学内容必须由来自学问的知识构成,因为只有学问才能以教授的方式提示知识。二是专业化:结构课程反对教育内容的相关化、融合化,反对学科的综合,而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只能采用专业化的方法。三是结构化:结构课程理论强调结构性地掌握知识,即以构成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探究形态为中心组织各门学科的知识。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科学知识 (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 (4)课程理论。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其目的在于确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可分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2)背景、输入、过程、(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①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 ②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③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④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 (二)理解 1.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教材; (2)课程即活动; (3)课程即经验。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 (1)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2)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3)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 3.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4.泰勒原理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5.三级课程管理 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国家本位课程的标准以及具体实施的建议方案。省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方案,开发好地方本位的课程,以及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学校的责任一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6.选修课与必修课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7.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8.课程研制的程序与模式(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 课程研制的程序 (1) 课程规划 1 课程设置依据的选择 2 课程标准的确立 3 课程目的与目标的确立 4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程序的设计 2 课程实施方式方法的选择 3 课程内容教材化 (3) 课程评价及调整 1 课程评价指标的确立 2 课程评价程序及方法制定 3 课程研制方案的调整 课程研制模式可以概括为六种模式: (1)走向社会控制的目标模式 (2)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与实践的过程模式 (3)植根于文化分析的情境模式 (4)着眼于具体实用方法的实践与折中模式 (5)致力于个体主体意识提升与解放的批判模式 (6)走向教师、学生本位的课程研制政策学思想(学校本位课程研制) 9.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 目标模式在设计课程必须回答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判断教的效果?这四个问题也被看做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步骤。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它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第二,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 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程和结果,主张在设计中详细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要学的内容,需要采用的方法及活动中固有的价值,然后根据儿童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使教育教学产生最大限度的效益,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学习与发展。 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度是: ①设定一般目标; ②实施有创造性教学活动; ③论述; ④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10.课程资源开发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三)运用 1.目标模式的利弊。 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 第一,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第二,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第三,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这一模式的显著缺陷则在于它的机械性和“工具化”倾向: 第一,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可能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第二,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缺乏可测量性的学习结果,如情感体验、态度方面的学习。 第三,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课程评价难以为改进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四,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艺术性”和“人性”,即个性和创造性。 2.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性;其次是和谐性;第三是明确性;
本文档为【教育基础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428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5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2-09-28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