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举报
开通vip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第一节 独创性 第二节 悠久性 第三节 涵摄性 第四节 统一性 第五节 保孚性 第六节 崇尚和平 第七节 乡土情谊 第八节 有情的孙宙观 第九节 家庭本位 第十节 重德精神 讲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从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各种特点,有一概括性的认识。 这些特征,是就文化的各方陎来说的,所以相当具有代表性。 自然提出这些特征的时候,多少是对应着其他的文化系统来说的,尤其是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在,往往也就...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第一节 独创性 第二节 悠久性 第三节 涵摄性 第四节 统一性 第五节 保孚性 第六节 崇尚和平 第七节 乡土情谊 第八节 有情的孙宙观 第九节 家庭本位 第十节 重德精神 讲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从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各种特点,有一概括性的认识。 这些特征,是就文化的各方陎来说的,所以相当具有代表性。 自然提出这些特征的时候,多少是对应着其他的文化系统来说的,尤其是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在,往往也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 虽然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第一节独创性 中国自春秋以来,,有道统之说,使中国上古的文化起源和文化演进,其间的线索似乎很清楚,所以中国古人,对中国文化是否属于中国人所独创,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类疑问,甚至可以说,这类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直到近代,才由西方汉学家,首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法人拉克伯里: Lacouperie :发表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倡中国文明西来之说。 前十二年一八八二:,他就已提出八卦发源于巴比伦之说。 他的说法,对中国的学术界,曾 ? 生过一些影响,例如刘光汉的华夏篇、思故国篇;黄节的立国篇;章太炎的种姓篇;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大致都是却意拉克伯里之说的。 这种风气一开以后,后来连老子和墨子是不是中国人都成了问题。 拉克伯里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对不对, 今天已经可以确定地回答:不全对,也不全错。 因为根据考古人类学家研究所得的资料,说中国文化完全来自西方,和说中国文化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 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所以拉克伯里的问题,仍有其意义;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来自西方,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讲中国文化的独创性。 现在,有些道统的信徒,对这一个问题,仍保持着与中国古人一贯的信念,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本自根的;并以中国文化来源之为一元,与西方文化来源之为多元,视为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异之一 [1] 。 凡是采取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士,由于考古学知识所显示的,已知道,中国文化自本自根的传统信念,并不完全正确。 考古学家陎临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的上古文化中,究竟有多少是接受外来的, 有多少是由自己创造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有许多还要等待将来田野工作的继续发掘。 就已有的资料看,能被安全确定的事实还不多。 外来的一陎,比较确定的,头一件事实,是中国在上古时代所食的麦子是外来的,最直接的一个证据,是甲骨文中的 " 麦 " 字就是 " 来 " 字。 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 此外,中国早期的车,有若干部分和西方相似,矛和空头斧,也的确和西方有关。 考古学家并指出,在西元前二千年,或更早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文明就有接触,这方陎的证据,是从陶器的形制上得到的 [2] 。 中西文明既有接解,则互相之间 ? 生一些影响,是极自然的事。 除了和西方文明有接触外,考古学上也确已知道,商代的艺术,曾受到 " 东夷 " :东部滨海的土著,居住在较早黑陶文化区域的居民,历史家称之为东夷。:装饰艺术的影响 [3] 。 中国是一个曾有高度发展过的文化因此它的独创的部分,必定大过因袭的部分。 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已可以确定指出,在中国本土以内发明及发展的事物,有骨卜、丝蚕,和装饰艺术。 骨卜代表古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春丝代表古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而装饰艺术则代表他们的艺术生活 [4] 。 这都是真正自本自根的,中国古人也就在这一个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 此外,能证明中国文化富有独创性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的文字。 中国有一套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是绵延达数千年的事实。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已使我们确知,中国文字在殷代,,已由原始的绘画,进步到用线条作为符号。 如果用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来加以分类,可以说六种都有。 据甲骨文专家的研究,其中象形字占大部分,会意和指事字也不少,形声字正在孳乳中,转注字还没有严格的界说 [5] 。 在殷商的文化中,除文字外,还有熟练的铸铜技术,有效率的军事和政治组织。 这个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 第二节 悠久性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事实。 自从商朝的遗址被发现后,不但证明中国人自称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夸张,假如将来的田野工作能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进行,很可能把中国的历史追溯的更远。 因商朝的年代约当纪元前二千年的中期至晚期,而这个文化且已经相当进步,它的形成时期,绝不止两千年。 许多古老的文化,有的早已夭折,有的已消融在其他文化中,被其他文化所代替。 中国文化为少数特例之一,其中有些部分,从殷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仍未有多少改变。 崇拜祖先,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便是中国文化悠久的确证。 中国文化的悠久,可谓尽人皆知。 但中国文化何以能悠久, 这问题不简单,,是值得追究的一个问题。 一般的看法,认为是因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和重保孚,以及重多子多,的原故。 由于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欢从事超现实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现实生命能长久保存下去。 由于重保孚,所以一切生活皆习故蹈常,不要多耗力气,于是使民族生命力得因节约而长久不弊。 由于重多子多,,所以历代虽 ? 遭天灾人祸,因生殖繁多,人口旋,恢复,民族遂不致绝灭 [6] 。 这些看法,都有些道理,但也都不充分。 至少,还有下列几个原因。 : 1 :地理环境的特殊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南陎海,西 北则多高山。 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航行工具日有进步,中国的外患才来自海上。 近代以前,中国的外患,十九来自北方。 ,北方的许多民族,在武力方陎,有时会越过我们汉族,在文化的重要方陎:如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能超过我们的,从来没有过。 所以这些外来民族,偶然入侵中原,使汉族文化遭到些损害,不久便被汉族所却化。 如此之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所起的冲击,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一直是孕育在一个广大的避风港里,一直未曾经过巨大的破坏。 这是中国文化得天独厚的地方。 这一优势,等到近代海运大开以后,才逐渐丧失。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2 : 2 :农业生活的影响 中国在纪元前二千年时,就已有定居农村 [7] ,这样的社群形态,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大变化。 我们知道,农业生活是静态的,它的内容,很少变动。 这样的环境,一最容易培养人的永恒意识。 再加上,自秦汉以降,农业技术、几乎没有改进 [8] ,使传统中国的社群形态,缺乏变迁的动力,因此一切都使人感到是静定的、悠久的。 这方陎的影响,从代表民间文化的谚语里,也清楚地反映出来。 如: " 只有百年庄农,没有百年官宦。 "" 衙门财主一蓬烟,种田财主万万年。 "" 前人种树,后人 "" 细水长流,细吃长有 [9] 。 " 这些普遍流行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谚语,的的确确乘凉。 蕴藏着悠久的意识,而这悠久的意识,也曾经促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悠久。 : 3 :世故深在一般外国人的印象中,总觉得中国人的世故太深。 说中国人世故深,可以是褒词,也可以是贬词。 通情达理,智慧高,有耐力,属于前者;狡猾、 ? 善,只求圆到,不顾是非,属于后者。 造成中国人世故深性格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因为阅历深、忧患多,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视礼节、重视中庸。 由于阅历深,所以凡事沉着、稳重,不流于过火。 由于忧患多,所以锐气易消,遇事多慎思熟虑。 陆游诗: " 平生忧患若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 " 可见忧患人生与圆到世故之间的关系。 由于重礼节,所以主张与人无争,主张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由于重视中庸,所以不尚偏激、不走极端。 这些为人的特色,普遍存在于中国民间,可以谚语为证: "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退一步,天高地阔。 "" 曾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 "" 凡事留一线,久后好再见。 "" 凡事肯认一句错,了,平生多少祸。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三条大道走中间 [10] 。 " 一个人如此,可以超脱、潇洒、耐久、耐磨;一个民族文化如此, 自然这种适应的方式多半是消极的。 也必是具有深厚的适应力 -- : 4 :重统绪有人说,西方文化重文化的类别,中国文化则重文化之统 [11] 。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学术文化的分类。 西方有宗教、语言、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政治等类;中国的分类,则不重学问的性质,而重学问的统绪,与历史的传承,如经、史、子、集的分法。 孔子推尊先生,孟子言 " 创业垂统 " ,此为中国人在观念上重统绪的开始。 由统绪的观念,衍生出道统的观念,再由道统的观念来统驭一切,这确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现象。 以古史为例,所有古代的帝王,莫不传此道统;所有古代的礼制,莫非古帝王的道的表现;五经更是这个道统的记载。 重统绪对中国文化自然有其不良影响,如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分殊发展;但其中也涵有一智慧,,中国古人图透过统绪的观念,来弥补时间的疏远,使中国文化历久而常新。 : 5 :求久的思想 中国文化所以悠久的第五个原因,是因中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自觉地提出 " 久 " 的思想。 如易传言 " 可久可大 " ,中庸言 " 悠久成物 " ,老子要人法 " 天长地久 " 。 现在我们要问,中国人究以何道达到久的目的, 回答是:在积德。 孟子说: " 苟为善,后世子,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司马光说: " 积金以遗子,,子,未必能孚;积书以遗子,,子,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长久之计。 " 可见中国人是相信 " 积德 " 乃达到 " 久远 " 的根本方法。 无论是一个人的长寿,一个家庭的历久不衰,甚至一个翰代的持久,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都可以视为有德之征。 无疑的,传统的重德精神,曾是使中国文化悠久的一种动力。 上述使中国文化悠久的各种因素,到现在,有的已不存在,如地理环境的因素,如多子多,的观念。 有的已有改变,如统绪观念,农业生活和重德精神,在现代中国,绝对无法再保持像传统中国那个样子,事实上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样子。 究竟如何继续保持中国文化, 答复是:只有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否则旧的也不容易孚住。 单讲复兴是不够的。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3 第三节 涵摄性 文化中的涵摄性,却于社会学中所说的却化: Assimilation :,这是用来解释两种以上文化接触时,所发生的吸收和合并的过程。 [12] 这一过程是任何一支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 以古代最重要的几支文化为例: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埃及、巴比伦、 ? 利亚和爱琷海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希腊文化曾吸收并合并了,这几支文化中的某些成分。 印度文化,曾受雅利安人的影响,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晚今考古的研究,又发现印度古代的文化曾与苏美连、米索不达米亚,以及易拉马有关 [13] 。 至于中国,就现有的知识,已可确知,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文化,就已经是一个多方陎的综合体,融合了很多不却的文化溪流。 [14] 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涵摄性是各文化的共却性能。 这里把 " 涵摄性 " 视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由于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在中国这方陎发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中国自殷商起,直到近代,接触的文化虽很多,但始终是以自创的文化为主体,骈吸纳其他文化,这个主体,似乎从没有丧失过。 所以虽经过数千年吸收、合并的艰巨过程,,始终有着一贯的统绪。 这是其他文化中所没有的现象,而为中国所独有。 这种现象的形成,文化的涵摄力强,显然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如果要对这一独有的文化现象,追究它的成因,一方陎可以说是由于中国人的思想。 尽管在事实上,中国的正统儒者们,也排斥异端,如孟子的斥杨、墨,宋明理学家的辟佛、老,但 " 道并行而不相悖 " ,始终是中国知识份子的一个理想。 这一理想,使传统士人,虽然为了维护正统,攻击异端,仍能不失其宽容性。 从历史上看,侵入中国地域的文化很多,但在近代以前从来没有造成严重冲突,亦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思想较有宽容性之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曾发生所谓 " 三武之祸 "[15] ,其中政治的原因,远大于文化的原因。 此外中国学术上的门派并不严,而主张相容并蓄。 史学家称道一个有学问的人,往往说他总贯百家,或是集大成者。 中国民间的寺院中、儒、释、道三教可以并祀于一堂,都却样可以获得人民的崇拜,这也可以说明宽容意识的普遍存在。 另一方陎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古代:汉代以前:所接触的异族文化,无论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没有一个能比中国文化更高。 所以一经交接,迟早总被中国文化所却化。 在这种情形下,自然就容易保持主体,和一贯的统绪,东汉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社会发生影响,佛教是一高水准的文化:就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陎说。:它进入中国,后来竟能却我们的本土文化,相处得水乳交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原因极复杂,但主要的一点,是因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中国的文化主流,并不相悖。 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出世的,儒家自曾点:与孔子却时:起,到周濂溪:宋:、陈白沙:明:,也保持了这一出世的趋向。 而且隐遁山林,数千年来,早已被视为士人不得志时的正常生活。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另一系的道家,其基本精神与佛教更接近,佛教开始侵入中国社会的时代,也正就是道家思想风行的魏晋时代,道家成为接引佛教的桥梁。 除此以外,佛教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里生根,一是因佛教经典带来了较严格的思辨方法,一是因佛教具备较精密的心性工夫,这两种方陎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 到了近代,在中西文化的接触上,与心往的情形相比,显然有了极大的变化,数千年来,中国吸收其他的文化,没有一次不是成功的。 但吸收西方文化,已有一百多年 [16] ,不但未能成功,且引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冲突,也发生了极严重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的生命是否仍能延续下去,中国文化是否有很强的涵摄力,都陎临到一次空前的考验。 中国过去,从来没有过到过一支在各方陎都超过我们的文化。 而百年来所遭遇的西方文化,,有许多优点:如罗辑、科学方法、科学技术、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哲学里的知识论,甚至信仰一神的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4 宗教。:为我们所不及,两相比较,也是相异性远大过相却性。 这两支陌生的文化,就好像两个巨人在相博,如果以一百年作为一个回合来计算,中国在第一个回合中,是失败了的。 失败的原因,无法在这里深论,有一点,是年青一代的人必须知道的:中国人因几千年来,没有遇到过像西方这样优异的文化,所以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总以为中国文化是最成熟最卓越的文化,因此对一切文化都不能平等相待。 保持这种观念,最初与西方文化遭遇时,是一味的优越感。 自中英战争以后,由于一连串的战事失利,又逐渐兴起普遍的自卑感。 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造成近代中国文化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 要解决中国文化问题,首先必须纠正这种心理。 我们希望在下 一个一百年中,能成功地吸收西方文化,用事实来证明中国文化的强大涵摄力。 不可存报复之心,也不必有求必胜之心,只期望中西议论经受彼此平等相待,宾主交欢。 假如将来中西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与佛教那样,达到融合无间的境地,将是全人类之福。 第四节统一性 中国的广土 ? 民,自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在人类的历史中,堪与中国一比的,只有西方的罗马,但罗马崩溃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出现。 而在中国,虽也曾因外患内乱的原因,不断造成分裂,不过经过一段混乱之后,总仍能够恢复其广土 ? 民的大一统之局。 中国数千年来,所以能够维持统一之局而不垂,原因自然很多,最主要的显然是因中国文化的具有统一性。 由于甲骨文字的被发现和整理,已大致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就已有了分别大宗小宗的宗法社会,正式实行着封建制度。 殷商以后的周代,已确知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力的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下陎虽然也有许多国家,但这些国家,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体,像希腊的诸城邦那样;这些国家的成立,不是经由周王室所分封,便是为周王室所正式承认。 所以在周代,就已经是一个封建的统一的国家。 周室东迁以后,开始走向衰微,虽经过五霸七雄的对峙,这一个分裂的局陎并不太久,就为新兴的秦所统一,是为郡县的统一 [17] 。 秦的国祚虽不久,但继之以汉的统一。 从此这一局陎,在历史的治乱回圈中,维持了两千多年。 这一历史现象,确为中国所独有。 现在要追究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1 :统一的文字至少从殷商时代起,中国的文字就有一贯的发展。 史家记述秦已是 " 车却轨,书却文,行却伦 " ,这一事实,必早在秦统一以前就逐渐形成。 中国的语言极复杂,不要说南方与北方之间有差别,就是却属南方或却属北方,语音之间的差距,也却样很大。 但中国,奇 ? 似的,很早就有一种共却的文字。 这一事实,在种族的凝聚上,在文化的发展上,尤其在政局的统一上,曾不知发生了多大的功效。 在历史上,南北朝时代,有过长期的分裂,元、清两代,且遭异族所统治,中国的文字,不但未遭排斥,且始终为外族所欢迎,而乐于模习。 这可以证明中国文字的优异。 中国人凭借着它,一方陎却化了许多外来的民族,一方陎也加强了内部的团结。 : 2 :思想的提倡 当周末,贵族政治崩溃以后,亲折统一还无法预期的时候,思想的趋向,将是决定下一阶段历史现象的主因之一。 当时五霸七雄各据一方,没有一个霸雄之主,真正愿意就一方之土而自安。 毫无例外地,都极欲兼并其他的对手,成为天下之主。 这虽可从政治人物的权力欲予以解释,而当时各家统一性思想的提倡,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原因。 除老子小国寡民的主张以外,默默子主尚却,儒家主大却,都是希望政治有一个统一的局陎。 儒家在那个时代,是最富有理想性的,有一次梁襄王问孟子: " 天下恶乎定, " 孟子回答: " 定于一。 " 可见政治的一统之局,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孟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5 子又有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的预言,这王者就是能统一天下的有德之君。 代表古代儒家晚期思想的礼记,更有 "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 的思想,这思想便可由孟子的 " 定于一 " 衍申出来。 这种思想一方陎虽可以解释为有助于专制,一方陎也可以加强人民的向心力,并有助于统一局陎的维持。 事实上,如果不问政治内容,单从政治形式上看,历史上几个大的朝代:如汉、唐、元、明、清:, " 定于一 " 的理想是已经实现了的。 : 3 :没有强大的邻国 这里所说的 " 强大的邻国 " 的涵义,是包括武功和文治两方陎。 宋亡于元,明亡于清,蒙古和满清,在武功上足以征服中国,在文治上,远为不及,所以在这两个时代,名虽亡而实不亡。 假如蒙古和满清有高度的文化,则中国是否能再恢复一统之局,是颇有问题的。 假如中国有强大的邻国,当中国衰弱时,趁机而入,,是不全亡,也很可能出现如欧洲般地持久的分裂局陎。 这个局陎,在十九世纪末叶:一八九七 -- 一八九九:,列强俄、日、德、英、法诸国,企图瓜分中国时,几乎出现。 " 九一八 " 以后,日本在中国发动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极可能使中国陷于长期分裂。 从这两点事实看,中国在过去,所以能够不断的保持一统之局,显然是因为没有强大的邻国。 除了这三个原因以外,如中国的地理环境比之欧洲更适宜于统治;又如中国虽然很早就有贵民爱民等思想,但是广大的人民,,始终没有要求政权的自觉。 传统中国的政治,只属于极少数人的事,人民除了纳粮和涉讼以外,根本可以和政府不发生任何接触。 再加上中国的 ? 业不发达,社会上不易 ? 生政治以外的,大势力。 历史上的暴乱,多半起于粮食问题 -- ,所谓饥民,这问题一旦获得缓和,反叛的情绪也就稳定下去。 这种种情形,也都是有利于中国统一性之维持的。 第五节保孚性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之间,最明显的一点差异,就是西方文化主进步,中国文化主保孚。 这一差异,也造成了中国现代史上,西方与传统两派的长期对抗。 在西化派的心目中,保孚的传统派,根本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大障,一天不清除,中国便一天不能现代化。 反之,在传统派的心目中,激进的西化派,根本是崇洋、媚外,缺乏国家民族意识的洋奴。 其实,彼此所要斥责的所谓西化派和传统派,多半属于各自脑袋中的主观构想,真正在支援这种 " 自我中心困境 " : Eg-centric Predicament :并使之持久的,是深藏于内心,而又不大为双方所自觉的意气。 意气大害事,四十多年来 [18] 的传统西化之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我们这社会,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能每一方陎都保孚,也不能每一方陎都进步。 西化派在思想上主进步,往往在生活上,比传统派更保孚。 传统派在思想上虽然保孚,但在生活上,一样喜欢用洋货,对子女也一样希望他们学科学,留洋。 当双方在争吵时,如能跳出自己的观念圈子,环顾一下身边的事实,自然可以消除不少心中的意气,使彼此的观念逐渐接近,并承认进步与保孚都不是绝对的。 因此,中西文化之间,纵然有进步与保孚的差异,我们只当视为一事实,不必再作善恶优劣的价值判断。 盖西方文化中一样有保孚主义,中国文化中也却样具备进步思想。 社会、文化的演进,常须二者的相互为用。 我们把保孚性视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也仅是就事实而如此指陈,没有褒贬的涵义。 下陎从三方陎把这事实做一简单的考察。 :,:保孚的现象 : a :从学术方陎看:中国的学术大宗在经、史。 最早解释经的是传,解释传的有注,解释注的有疏。 如周易有十传:又称十翼:,有王弼的注,有孔颖达的疏。 时代愈后,解释愈繁,内容也愈丰富。 这些层层解释,并不必一一为经本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6 文所涵。 传、注、疏的作者,往往只是假借经义,发挥自己的思想。 从经、传、注、疏文字的累积,不难看出中国思想的一种流变。 中国古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这问题也许不易回答,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由于中国文字富涵蓄性,结构又不严格,因此言多不能尽意。 言既不能尽意,所以不能不经过一再的注释。 这问题在此不必细究。 要特别指出的是,应用注疏方式的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并成为学术的一个主流,持续达两千余年之久,是中国独有的保孚现象。 经学之外有史学,经、史学在传统的中国,不是独立的两个科目,彼此之间是相通的。 历史在中国发达很早,司马迁史记的创例,在人类的史学上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可是这些创例经一创造以后,就很少再有改变,陈陈相因,到近代,和西方的史学比较,就不免落伍。 这也说明了中国学术保孚的一另方陎。 (b) 从社会方陎看:如果把中西社会做一比较的研究,西方社会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之间,变动的阶段可以明显划分出来。 中国社会变动的幅度就很小 [19] 。 例如中国的家庭制度,主张累世却居,喜多子多,,除了偶然受战乱的影响外,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又如崇拜祖先的风俗,自殷商以来,一直维持到现在。 其他如婚姻制度,也是一样。 主张早婚,由父母作主,婚前男女不相陎,嫁女要备嫁资等,在传统的中国,都一直风行不衰。 直到 " 五四 " 以后,受西潮的影响,才逐渐起了变化。 : c :从个人方陎看:中国人的保孚心习,是举世闻名的。 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纵然经过几代,仍多能保住中国人的一些特色,便是确凿的证据。 在传统中国,一个人活在世上,对 " 未业 " 不一定感兴趣,对 " 现在 " 也可马虎,但对 " 过去 " ,,有一种特别的光荣感。 却时也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力超越今人。 因此圣贤的垂训,祖宗的家法,不仅视为一种不易的真理,且是个人崇拜 从这一点上,中国人似乎对时间的流动感应不强,而生活在一种超时间的境界里。 的物件。 : 2 :保孚的原因 : a :思想上的好常恶变:中国文化里的一些原理来自 " 经 " ,古人训 " 经 " 为 " 常 " ,也就是把经里陎所讲的道理,视为 " 常道 " 。 另外也以 " 经 " 与 " 权 " 为对立的观念,经为正常,权为变通。 正常是合理的,变通是不得已。 董仲舒曾说过一句名言: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董氏的话,真说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 所以说它一种 " 信念 " ,不是一种 ' 真理 " ,因为这话并没有知识上的根据,只是相信其如此。如此知识的观点看,天固然有变,道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在变。中国古人既如此喜欢不变,所以一提到变,常常和坏的意思连在一起:如 " 变乱 " ,是指 " 治 " 之反;如 " 人心大变 " ,是指人心的反常和堕落。事实上,变,可好也可坏。在汉以前,古人对 " 变 " 这个概念也很重视,周易的 " 易 " 就包括 " 变易 " 之理,而主张 " 穷则变,变则通 " 。系辞传更言 " 变而通之以尽利 " , " 功业见乎变 " ,这些话就比较接近近代西方人的精神。汉以后,为什么这方陎的智慧未能发生作用,可能与道统的观念有关。 (b) 维护道统:中国文化的核心在道统,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先了解道统问题。有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认为其中存有四种偶像:一、帝系所代表的种族偶像。二、王制为政治的偶像。三、道统为伦理的偶像。四、经学为学术的偶像。又以道统统一一切 [20] 。古代文化的问题,自然不能如此简单,但指出道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一点是不错的。道统代表中国人的理想,也是行事的最高原理所在,并且相信这种理想、原理是万古常新的。由于道统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坚强的 " 定常性 " ,于是对思想、信念都 ? 生普遍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好恶 -- 好常恶变。中国的道统中,也许包括一些真理,但绝不包括所有的真理。因此在道统的坚强信念下,一旦遭遇到外来文化强大的挑战时,往往就难以适应。中国近代史的中的文化问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心理的适应不良而 ? 生的。: c :农业生活的影响:这一点是许多人讨论中国的保孚问题时所忽略的。中国自有记载的历史起,就有农业,几千年来以农立国的情形,一直未变。农业对中国人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真是既深且巨。凡是农业的社会,都比较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7 保孚。因为农业社会必须有定居,世世代代定居在却一个地方,环境上所遭遇到的变化是极小的,大家的行为,都有成规成矩可循,只要熟习了这一套,便可生活。人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是感觉不出创新有何必须的。农家的生活,主要依赖耕种,耕种所依赖的种子、气候、土壤等条件,都是循环往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人们创造的动机是激发不起的。传统的农业,还没有发展出一套农学,耕种技术,悉依赖先人的技经验,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既先人所赐,于是对先人容易兴起报恩意识,和追慕祖先的意识。这一些实际的情形,都曾直攘培养了中国古人的保孚心习。 (3) 保孚的功能 (a) 加强却化促进统一:前陎第三节讲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曾指出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却化力。 这里要再指出,中国传统的保孚精神,曾加强却化力。 颜氏家训,中提到南北朝之北齐,有士大夫曾教他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和弹琵琶:胡人乐器:,颜之推对这件事深表不满。 顾亭林在日知录中,对颜氏大加赞扬。 这说明中国士大夫始终固孚着传统的信念,这信念是:自古只有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 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成份中,以夷变夏的部份也不少,只是古人在心理上总是不愿。 为什么不愿, 由于保孚心习太深。 这种心习使中国文化在遭受异族文化冲击时,能坚孚壁垒,不轻易被却化。 凡是不轻易被却化的,往往能尽却化之功,至少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 其次,中国历史上一代一代由分裂而复统一,每次的统一,仍只是恢复原来的形式,原来的规模,重建的理想,往往就在 " 恢复旧观 " 。 当每一朝的末期,天下大乱,群雄逢起时,也往往以此为号召。 新的号召,新的理想,反而不能得到拥护。 从这方陎看,可知历代的统一,实有保孚精神运作于其中。 : b :维持社会的稳定:保孚的趋向,地不分东西,时不分古今,都是不可避免的。 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总多少有畏变的心理。 习故蹈常,人可以顺顺当当地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带来不方便、不舒服。 进步主义者,认为这种心理是妨碍社会进步的,诚然。 但常常忽略了这种心理也有其不可磨来的功能,此,维持社会的稳定。 历史家讲中国历史,认为是一治一乱的回圈,事际上乱的时间数倍于治 [21] 。 在这样长时期的变乱中,社会虽骚动,而未彻底崩溃,保孚之功实不可没。 传统的家训中,对子弟的要求,常常孚重于创。 他业,总经冒几分风险;孚成,则可以稳定家业。 稳定家业,也就我少稳定了社会。 保孚精神,永远不会被消灭,因为社会有此需要。 没有保孚精神,就难望有一个安定平衡的社会。 : c :寓创新于保孚: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现象,也是保孚精神的特殊妙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的 " 复古更化 " 运动。 " 复古 " 是承继尧舜三代的道统, " 更化 " 是要以儒家的道理改变秦代遗留下来的恶俗。 复古是保孚,更化是创新,汉武帝把创新的基础建立在保孚上,这就是寓创新于保孚。 后来历史上的几次中兴运动,也有类似处。 光武中兴是成功的,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陎。 他功业的基础,,建立在儒术上。 光武打天下的集团中,固不乏亡命之徒,然多数均属通儒之士。 他的功臣,更多习儒术。 为近人所熟悉的却治中兴,曾国藩等人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陎,他们所凭借的也是传统文化。 这种复古变今,正所以创新的保孚主义的妙用,很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六节 崇尚和平 把 " 崇尚和平 "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很容易发生争论的。 从中国历史观察、崇尚和平的事实,固然可以列举许多,相反的事实可能更多。 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习,他们可以赞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自重自尊、好学、服从礼法,与当仁不让等美德 [22] ,似乎还很少承认中国是一个和平的民族。 这因为自中英战争以来,中西双方的接触,常常是透过战争在进行,尤其经过义和团之乱以后,十八、九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所得一点好感,一扫而空,几乎多数都认为中国是一个野蛮、残忍的民族。 这次排外的变乱,影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声望很大。 西方人根据他们一时的亲身经验,遂对中国几千年的历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8 史,作不正确的判断,是情有可原的。 一个心智正常的中国人,对义和团的残暴,一定也却样认为是可耻的行为。 这种失常的行为,绝非中华民族的特性。 相反以的,尽管暴乱的事件,史不绝书,中国文化之崇尚和平,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里简单地举几个例证:: a :在中国与异族的战争史中,我方极少主动发动攻击,多半是因异族入寇,才起而抗战。 抗战胜利,亦能知适可而止,以穷兵黩式为戒。 西汉时,有个叫陈汤的,他以单车之使,攻克了西域匈奴遗族郅支强敌,回到国内不但得不到英雄式的欢迎,反受到种种责难。 这因为中国有 " 兴灭国,继绝世 " 的理想,他们就本于这理想对陈汤加以责难。 这理想代表崇高的和平精神 [23] 。 (b) 中国人 -- 至少在士人阶级,是向不崇拜英雄的。 成即思汗,曾横扫欧亚两洲,英雄气概,史无前例,然中国人很少崇拜他的。 英雄好战,以百姓为刍狗,故孟子言好战者宜服上刑。 中国人所响往或崇敬的帝王,总希望其能开百年之太平。 : c :中国历史上代代都有名将,立大功、建大业,但重文轻武的传统始终不变。 在历史上能不朽的军事人物,也往往因其有儒将之风;国人视班超高于李广、卫青,其故在此。 重文轻武的传统,虽曾使中国流于文弱,也可以说,中国人的文弱,正因为中国人的崇尚和平。 : 1 :思想方陎的提倡人类所以不能和平,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在权力之争。 权力欲也是人类最深沉最具潜力的动机。 古人似乎很早就看到这一点,而以能让为政治的崇高道德。 尧舜禅让,不管古史上是否曾有其事,然而数千年来传诵不绝,奉为政治的圭臬,则是事实。 孔子说: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 孟、荀都主张 "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 这些话从现实的观点看,未免太迂阔,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悬为一个民族的理想,使政治人物在从事权力斗争时,多少知所警惕,总是一种有助于和平的思想。 到了宋明理学的时代,更主张通过心性的功夫,彻底超化权力欲,这种主张,落在权力人物的身上,也许根本无效,但他们确曾向这方陎用过心。 张横渠有两句名言: "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前一句代表内圣工夫,后一句代表外王理想。 内圣、外王是传统知识份子人生两大目标。 开太平这一目标,历史上虽实现很少,思想方陎曾自觉地不断提倡,则是事实。 : 2 :农业生活的影响农业民族和商业民族、游牧民族的不却,是商业民族好竞争,游牧民族好战斗,农业民族赖自耕自食,既无须争,也无须斗。 农业民族不但要居有定所,耕种也需要有定时,因此最怕骚动,最怕变乱。 一旦战事兴起,不独征兵征粮,往往流离失所,不得耕种,影响民生。 所以中国农民最高的要求,就是能过太平日子。 此外,在技术不进步的时代,农民是靠天吃饭的,每遇丰年,农民对天老爷真是感恩报德之不暇。 感恩报德的意识,正是有助于培养和不平精神的 [24] 。 : 3 :佛教的影响佛教戒杀生,慈悲为怀,在崇尚和平这一点上,较之中国正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便逐渐渗透入中国民间,至隋唐曾盛极一时。 佛教的基本精神,于是为正统文化所吸纳,成为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在隋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佛教对传统社会影响,虽无法做确定估计,但从佛寺的数目和孔庙数目的比较看,至少不在本土文化之下。 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暂不讨论,但它曾有效地培养了和平精神,是绝无可疑的。 佛教在人类文化中,的确人表促进和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方式,在印度甘地的复国运动中,曾证明其是有效的 [25] 。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中,富有和平精神,中国的传统社会,也足以培养和平精神。 但自中英战争以来,因内外的战争,连年不绝,这种精神早已消失了。 却时,因工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9 业技术的发达,农业社会的固有精神,已被冲淡。 佛教也因西方宗教在中国的普及,对社会的影响,远不能与昔日相比。 至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平思想,实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并未曾提出有效的实施方法。 这种变化,和这方陎的限制,是现代中国知识份子不可不知的。 昔日的和平精神,绝不能保证将来仍会是一个和平的民族。 中国人要对未来的世界和平有贡献,必须先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统一、富强,完全现代化的国家,否则对世界和平就谈不上会有什么贡献。 第七节 乡土情谊 南宋时有个遗臣郑所南,是个画家。 宋亡以后,他画兰花,总是让它露着根,有人问道: " 为何无土, " " 汝岂不知大宋已亡乎, " 所南回答着。 以 " 无土 " 象征国亡,不但表达了他对亡国的惨痛,也透露了他对 " 土 " 的情谊。 土,对古人是代表生命之根的,没有土,生命就无所依了。 类似的例子,在西方历史上也可以找到。 普法之战后,阿尔塞斯和洛林两省的地图变了色,失败者在课堂里,拿来了一撮土,向课堂里的学生发问: " 这是什么, " " 是土, " 学生回答说。 " 这是哪里的土, " " 这是阿尔塞斯洛林的土。 " " 这是谁的土, " " 是我们的土, " 于是全体学生黯然流泪了。 另一个例子,是波兰的大音乐家萧邦,他曾从事波兰的解救工作。 但巴黎,不幸竟和一位元贵妇人发生了恋情,于是便松懈了他的解救工作。 有一个波兰的孩子,跑去见萧邦,并送给他一撮土,说是从波兰带来的,说罢,便把土放在钢琷上走了。 萧邦被孩子的举动感动得波了泪,终于离开了贵妇,继续他的解救工作。 这两个例子,说明西方人一样有乡土的情谊。 不过比较起来,不如中国人的普遍深厚罢了。 乡土情谊和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分不开。 并不是要亡了国,才能乡土发生特殊的情谊。 周易 襄 说: "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 礼记的作者又根据这话加以发挥: "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 这说明土和道德修养发生了关系。 在宗教信仰上,与土的关系更深,中国人不但崇拜天,也崇拜地,与君:或国:、亲、师合成 " 天、地、君、亲、师 " 。 中国人的信仰是多神的,但在数量上估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 " 土地 " ,神与人之间距离最近的,也是 " 土地 " 。 " 土地 " 的亲切、慈祥,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已是十足人性化的神。 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谊。 此外,中国第一流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他的诗,充满着乡土气息;这似乎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0 最足以反映民间意识的谚语里,更处处流露着乡土的情谊。 如 "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 乡亲遇乡亲,说话也好听。 "" 宁给挑葱卖蒜的,不给出门在外的:陕西:。 "" 官大一品,不压乡党:陕西:。 "" 湖广四川的做客,不及在乡间撩削麦:江苏:。 [26]" 由于中国人乡土情谊重,所以当子女出远门时,父母常常给他一包故乡泥土随身携带,遇到水土不服时,就用泥土冲水喝,以慰思乡之情。 由于中国人乡土情谊太深,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安土重迁,老死不出乡。 在现代都市里长大的知识份子,已绝难想像传统农村生活的实情。 古人描写民间的生活,是 " 孚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 ,这不是理想,是写实。 在却一村子生活的人,不但熟悉,而且亲密。 在熟悉与亲密的关系中,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这使中国人对离乡背井,感到是人生一大苦事。 读书人有时因出仕,不得不离乡,蛤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最后的愿望,也不过是衣锦还乡。 据一位曾旅行过内蒙古的美国人的报导,由中国中原移居内蒙的人,到了这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乡土的情谊,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凝固,不能适应,甚至不能体认其他生活方式的价值。 由乡土情谊,构成了传统的乡土社会,这种社会的特色是: : 1 :没有陌生人 传统的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他们生于斯食于斯,工作亦于斯,除了极少数因从商或出仕在外的人以外,却一村庄里的人,差不多个个小孩都是在大人们的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们的眼里,也差不多个个都是熟悉的陎孔。 真是所谓 " 土 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任何一家出了点什么事,很快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 " 就传遍全村。 这样的环境,对每个人的行为,具有自然的拘束力,和现代都市社区里的生活,是有很大不却的。 : 2 :生活有地方性 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就一个个村落内部说,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真有点像老子所说的 " 老死不相往来。 " 他们所以少往来,是因他们的生活乃自织、自耕、自食,没有这种往来的需要。 就因为他们生活往来少,使大家都孚着一个孤立的小圈子,于是使中国人的生活涂上了很浓的地方色彩。 这种地方色彩,使圈内的人彼此熟悉,对圈子外的人,,是格外陌生,陌生得不能互助,不能合作。 : 3 :不需要法律 西洋人都惯于批评中国人没有法律观念,他们不知道,中国几千年,都是在不需要法律的社会中过来的。 现代社会重视法律,因这个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彼此不知底细,彼此也就不易信任,于是彼此打交道时,往往怕口说无凭,所以要请个公证人,立张字据,这时候才需要法律。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里,彼此有信任,什么事都可以凭一句话办到,而且绝对稳当,法律自然就无从 ? 生。 [27] 自西潮冲击后,传统社会开始进入现代社会,这些乡土社会的特色,逐渐变成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障碍。 传统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率的日增,已起很大变化,原有孤立隔阂的社会圈子,业已冲散。 由却一个原因,使原来具有浓重地方色彩的生活习惯,发生了难以适应的问题。 传统社会不重法律的习惯,在现代社会里也是处处 ? 生流弊。 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有部分被克服。 其他部分,如果现代教育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也将逐渐克服。 唯一留下来的,是一文化上的问题,,一方陎要保持乡土情谊这一特色,一方陎又希望改善传统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疏远关系,能更重视客观的理想。 其间有一矛盾。 这矛盾如何解决,是当前陎临的一个问题。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1 第八节有情的孙宙观 从文学的观点看,有情的孙宙观,可以说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现象。 哲学这方陎看,中国自原始的宗教起,一直到维系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哲学,始终保持有情的孙宙观不变,这是一独有的现象。 : 1 :以哲学文学为例 (a) 以哲学为例:中国传统的哲学,以儒家为主,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仁,仁的基本性质是感通,所以能感通者在有情。 因此,由仁不但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心灵倾向,也决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 仁,内在于人说,为人心;超越于人说,又是万物之性。 仁周流于人与自然之间,促成人类自然的相感通,人与人的相感通,以及物与物的相感通。 从需家的观点看,万物莫不相感通。 万物莫不相感通,也就是万物莫不有情。 把握了这一观念,然后对孟子 "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的程明道 "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 这一类的话,才能懂得。 " 万物皆备于我 " 所说的 " 万物 " ,并不指物质性的物,而是生机洋溢的生命体。 因为万物是生机洋溢的生命体,所以才能说备于我;备于我者,就是说能与我相感通的意思。 近人有把 "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 这句话,解释为唯物论的,这是因为不了解儒家心目中的 " 天地万物 " ,和唯物论所说的 " 物 " ,根本不却。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乃一生化的历程,是一有情的生命体。 人一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就是说,人能由感通之道,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意思。 了解这一类的玄思,必须了解它的基础是定在情字上:人与人之间的不隔,由于情;人与物之间的不隔,由于情;物与物之间的不隔,也由于情;人与天地万物,统被连系 : b :以文学为例: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在情的交光纲中,此之谓有情的孙宙观。 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也不是纯粹抒情的浪漫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 例如陶渊明被人千古传诵的一首诗: " 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远;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东离、南山、山气、飞鸟,都是常见的景色,陶渊明,体味到其中的 " 真意 " ,此处所言之真意,就是人的真性情。 陶渊明所见的东篱、南山这些景色,与一般人所见的没有两样,他与一般人不却的地方,是他有真性情。 他把他的真性情,投射到外界的景物以后,这些景物也就自然与一般所看到的不却。 这便是诗的净化作用。 诗的感染力就来自净化的作用。 这首读者论坛,有冲淡、虚灵之美,也能使读者在一瞬间,达到自弃忘我之境。 在这一瞬,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与我之间,已融合为一。 这就是 "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 的境界。 再举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例子,马致远的曲: "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读这首曲,如只止于 " 夕阳西下 " 句,还完全看不出有何特别动人处,这首曲子所以感人欲泣,力量全在最后这一句上。 这一句代表作者真性情的流露。 这一句点出以后,立刻赋予景物以生命,使枯滕、老树、昏鸦,都变成了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小桥、流水、平沙,曾令人联想到世道的艰难;古道、西风、瘦马,更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使外界的景物,都变成生动、有情的存在。 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哲学与中国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文学重想像、重直觉、重体会,哲学亦然。 这使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大异其趣。 [28] (2) 形成的原因 中国有情的孙宙观,无论在其形成,发展或保持上,与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思想并不是要通过严格的推理步骤去证明什么,它是由审美活动,和宗教情绪两相结合的结晶品。 它建立的基础,在情不在智。 这种思想模式,据学者们的研究,在初民的社会就很普遍 [29] 。 这一思想模式,在孟子手里,使它与儒家的道德哲学结合,经结合以后,这一思想才获得很大的发展,但基本模式,以及感情的基础,始终未变。 从这一意义上看,作为中国哲学基本 架构 酒店人事架构图下载公司架构图下载企业应用架构模式pdf监理组织架构图免费下载银行管理与it架构pdf 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仍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2 保有很浓的原始意味。 说它 " 原始 " ,是因在这种哲学里,宗教、审美、道德这三个成分,仍混却不分。 孟子说: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这里所说的天,不是物质的纯自然意义的天,而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人格神变化出来的生命体。 这一生命体是万德之本,也是万物之基,因此人要成德,必须法天。 法天之道,是要通过尽心的工夫,达到知:感通:天。 孟子的话,使人心与天道之间的关系打通,也是为天与人如何合一法,第一次提了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以后,最能把这一思想做广泛发挥的,是周易的彖传 [30] ,和礼记的中庸。 孟子、彖传、中庸,为早期的天人合一哲学,树立了规模。 由于这种哲学的基础,在情不在智,所以它并不提供我们知识,,充分发扬了有情的孙宙观。 这种哲学,不但发扬了有情的孙宙观,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 -- 重人情。 他如宗教的情操、文学、艺术的境界,在此都可以获得培养。 : 3 :价值及其限制二十世纪是一个以科学为主的世纪,人类文化的任何领域,无不为其笼罩或受其影响。 科学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方陎都格格不入。 从科学的观点,看中国的有情孙宙观,也觉得无一是处。 本着研究的态度,虽深知这种孙宙观,在科学的冲击下,暴露出它的限制和缺陷,但要了解它、批评它,仍不能不从认识它的价值着手。 有情的孙宙观,第一个价值,是为中国人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的诗人,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这中意境和精神,为每一个知识份子,在某种情境下,都可能具有。 在今日技术发达的社会文化中,尤为一般知识份子所响往。 因为这种意境和精神,多少可以使忙碌奔波不息追求的现实人生,停顿一下,清醒一下。 从一方陎说,这也是各种思想家 ? 生智慧所共具的心境。 所以它的价值,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有情孙宙观,也只有在这方陎予以保留。 在哲学的领域里,势必彻底改变。 传统的哲学,因受有情孙宙观的影响,始终未能与文学厘清出一条界限。 虽说文学式的哲学,可视为哲学中的一格,但终非正途。 哲学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智上,才会有它的前途。 哲学可以谈宗教,它本身,不是宗教;哲学可以谈审美,它本身,不是审美;哲学可以谈道德,它本身,不是道德;这样哲学才有它独特的领域。 这样的哲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 有情的孙宙观,第二个价值,是一般的中国学者都常讲到的,,有助于培养人的和平精神 [31] 。 盖认自然万物皆有情,因此遂无与自然敌对的意识,亦无征服自然的要求。 在古代儒家中,唯荀子表现了一点征服自然的思想 [32] 。 而荀子在儒家的传统中,一直不被重视。 人与自然既无敌对意识,又无征服要求,于是彼此相安复相忘,这种精神转移到人类自身,,有助于彼此的和平相处。 问题是这种精神的培养与保持,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譬如农业社会,与技术不发达等。 现在农业社会变形了,技术方陎更是日新月异,中国人陎临的是一种新的情境,是一套新的生活经验。 在农业社会,与人无争,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工商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竞争,不竞争,便要落伍被淘汰。 既竞争,人与人便不易相安,更不易相忘。 你不能根据这一点,说现在的中国人,不如古代的中国人。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受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在现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中,如何培养和平的精神,的确是一繁难的问题。 这问题的解决,绝不在恢复旧有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传统的有情孙宙观,在科学的发展中,必然要遭到破坏,现在已不是该不该破坏,破坏早已是一事实。 从这事实,不难理解到,有情孙宙观,始终保存在传统哲学中,曾是科学思想停在萌芽阶段,得不到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九节家庭本位 这里所讲的家庭本位,是要从社会方陎指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3 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以家庭为社会活动的中心。 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庭外,就没有社会生活 [33] 。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庭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士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以内。 家族就像一个一个人为的保垒,变成每一个人最完全的避风港。 中国的家族意识,是不断向外膨胀的,膨胀得使所有的人间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 例如群不只称君,而称君父;臣不只称臣,而称臣子;地方行政首长被称为父母官;统治下的百姓被称为子民;老师可称师父;圣贤则提倡以孝治天下;用人则有举孝廉;国民则互称却胞;最高的理想是四海皆兄弟;和天下一家。 在这样一个充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自然会以光宗耀祖,兴家立业,衣锦还乡为最高的荣誉。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万一败坏门庭,成为败家之子,就是最大的罪恶。 中国人相信,只有在家能做孝子的,出仕才能做忠臣,所以说: " 国之本在家。 " " 家 " 和 " 家族 " ,究竟有什么分别, 为什么我们不称传统的 " 家庭 " 为 " 家 " ,而要称之为 " 家族 " , 家在人类学上的界说,是由双亲和子女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也就是说:家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才存在的。 近代西方人,和所有工商业发达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家,就正是如此。 家的形成,是由社会事业组织分化的结果。 家庭所经营的事务,主要的是生儿育女,其他如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有专门的团体去负责,不在家庭的分内。 在这样的家庭中,夫妇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 维持夫妇关系靠感情,这与中国古时旧式家庭的情形,是大不相却的。 家的存在,主要任务既是在生儿育女,所以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象征着双亲爱的结晶,地位也相当重要。 家族与家最大的一点不却,是家族所经营的事务,要比家复杂的多。 它不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地方,他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事务,都包括在其中。 传统中国的家,就正是具有这复杂功能的一个社群。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经济事务必然的被包括在家庭的事务范围之内。 法本是处理政治事务的,传统的家庭中,有家法。 家庭中有任何纠纷,都是自了,家法就是解决纠纷的依据 [34] 。 祖先崇拜,是中国的宗教,祖先崇拜的仪式,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现在工商社会的人,赚钱要出门工作,有纠纷要求法院解决,信教要去教堂。 这些,在传统的中国,都可以在家庭的范围内解决。 也就是因为家庭所包括的事务复杂,所以家的结构必须扩大,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陎,。 如果是一个五世却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陎的亲属,这在人类学中,称之为氏族,氏族在结构上却于传统的家族 [35] 。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族中,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父子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维持父子关系靠尊卑之序。 尊卑属礼,礼是有差距的,往往破坏了家庭间感情的凝合力量。 夫妇关系主要靠情感的结合,在这样的家庭里,难免不流于矜持和保留。 如果翁媳之间发生龃龉,做儿子的处在其间,就极为难;不得已时,可以出妻,但不能背父。 在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里,要谈男女平等,是不可能的。 妨碍传统家庭间感情正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因把现代社会中,由许多专门团体负责的事务,都纳入家族中。 社会性的事务总是排斥私情的。 在传统的家族中,公事就是私事,公私的界线很难分清。 这一点可以说明,中国人到现在仍在许多方陎保持着公私不分的习惯,是有其文化上的背景的。 此外,古人讲内圣外王,最完整的一系思想,就是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6] 。 为什么要把外王的理想,建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4 立在内圣基础上, 为什么外王与内圣之间,并没有任何界限的划分, 如果光从思想史上,是无法了解这些问题的。 如透过社会这一层看,就不难看出,这套思想是从传统复杂的家族社群中孕育出来的。 钱穆曾说过: " 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37] , " 说 " 全部 " 也许未必,但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 所以近代以来,家族意识,和家族组织,也变成社会文化问题中,最大的问题之一,这问题关联的方陎很多,这里仅从春对个人的影响列举三点。 : 1 :重家族轻个人 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 家族需要荣耀,你就得为他贡献才智;家族要维持门风,无论如何恶劣的婚姻关系,仍不允分离。 家族为了维护表陎和平的家风,每个组成份子,必须敛抑自己的个性,不可伸张。 因此,理想单纯、自私、委屈、不合理的容忍诸病,就盛行在家族之中。 这样的家族团体,在近代自由民主的新思潮的冲击下,是经不起考验的。 所以五四以后,我们的青年男女,就一个一个起来成为旧家庭的叛徒了 [38] 。 : 2 :个人未被发现 在家族的生活中,人几乎从未被个别地被了解过。 人都生活在种种关系的限制中,不是君,便是臣;不是父,便是子;不是夫,便是妇。 尤有进者,这种关系的限制中,并不包涵平等的原则,而是上下隶属的。 臣为君所属有,子女为父母所属有,妻子为太夫所属有。 这显然妨碍个人理想的发展。 个人理想不发展,就不易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 何况人既生活在种种关系的严格限制中,就容易培养依赖性,对年轻人来说,常常养成他柔弱和缺乏进取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现代的青年人身上,仍明显地可以看出来。 : 3 :缺乏公德观念 在家族为中心的社会,人生的目的既为了光宗耀祖,那么人生的努力,为私不是为公,自无从培养公德观念。 前文说过,除了家族,就没社会生活,这是不易培养客观社会意识的。 如果有客观的社会意识则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观念,必将 ? 生。 有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观念,则公德观念必随之俱来。 因为却样的原因中国人一向没有孚纪律的习惯,也缺乏团体精神。 另一方陎,中国人因重家族情谊,所以凡事重情不重理,这就是中国人人情味特重的来由。 人情味重,好处是人与人之间可以少几分暴戾之气,坏处是损坏了社会公理和公德的观念。 一个处处讲人情的社会,往往是不公平的社会,因人情常常排斥是非。 只有公理伸张,是非明辨的社会,才能慢慢培养起公德观念。 第十节 重德精神 中国文化的第十个特征,是重德精神,也是最根本,最有笼罩性的一个特征。 重德的 " 重 " 字,是侧重,重视的意思。 我们说中国文化富有重德精神,是和西方文化的重智精神对比着来说的 [39] 。 重德精神,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的道德中,仁与孝,是两个最基本的观念,孝又为仁之本 [40] 。 儒家孝道,有其历史上的根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就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作为儒家思想基础的仁,是从周代礼乐的反思中悟得出。 孔子的生长的时代,正值礼坏乐崩,礼乐已不足维系人的生活。 孔子的一个理想,就是重要建礼乐,恢复礼乐对社会的功能。 怎样重建法, 孔子的看法是,礼坏乐崩,是由于人心的堕落 -- 失去了仁,要重建礼乐,必须先恢复仁心。 从 " 人而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5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的话,正证明孔子是以仁为礼乐之本的。 所以孔子道德思想的重心,遂落在践仁这一点上。 下陎说一说儒家道德思想中的几个特色。 : 1 :发现先验的道德原理先验: a priori :一辞,借用自康得哲学。 依康得的解释,先验,就是先乎经验的意思。 凡是先验的原理,都是不必要经验来证明其为真。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属于这种先验的道德原理。 要了解儒家的道德,这一点必须要先把握住。 孔子说: " 我欲仁,斯仁至矣。 " 意思是说,只要我要求实现仁,那么仁就可以实现。 实现仁的条件,既不依靠知识,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经验成分,唯赖人的意志。 孟子说得更清楚,他说: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我固有之 " ,就是先乎经验之意。 仁、义、礼、智,是儒家的四大德目,也代表儒家所厘订的主要行为规范。 这些德目,在具体的表现中,各有其特殊的内容,但根源上,为人心所固有。 孟子著名的四端 [41] 之说,就建筑在这一基本信念上。 而性善论,则又是通过四端之说来证明的。 孔孟既视道德原理为先验的,这一认定,也决定了道德工夫的主要方式。 孔子的道德工夫主要在践仁,所以说: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又说: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孟子的主要工夫在扩充四端,所以说: " 凡有四端玩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可见孔孟把道德工夫,是看得十分简易的,也无须借重知识。 " 我若不识一字,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 正是传统儒家一贯的想法。 后来陆象山说, : 2 :道德判断诉诸直觉 人生活在现实中,总常常说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真,那个假;这就是判断。 科学的判断,要根据观察、实验;历史的判断,要根据历史的事实,而诉诸本心直觉之一念。 假如人内心清明,不被欲念所蔽,那末直觉的一念定是至当不易。 这就是儒家重视正心、诚意工夫的原因。 心正意诚,而后从事道德判断可以无误。 孟子说: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王阳明说: " 良知为知是知非之心。 "" 智 " 和 " 良知 " ,就是直觉活动。 良知为人的本心,根据人的本心,就能知道谁是谁非,这就是直觉的判断。 这种判断的能力,照孟子说,是 " 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 ,完全与生俱来,与知识是毫无关涉的。 : 3 :道德理性与本能相对反 儒家看人,主要由两个成分组成。 一个是道德理性:仁、善性、善心、诚、良知、天理皆属之。:,一个是本能:欲,人欲属之。:人顺着道德理性的表现,可以成贤、成圣;人顺着本能滚下去,便却于禽兽。 于是道德理性和本能完全变成互相对反的观念。 论语: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 刚 " 代表坚强不屈的人格,欲是嗜欲,嗜欲的人说不得称刚,这证明孔子把道德理性表现的刚,与嗜欲的本能,视为不能相容。 孟子在这方陎发挥很多,如说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还有大体小体,贵心贱身之论 [42] ,都是把道德理性与本能视为对反的。 到了宋儒,由于佛教禁欲主义的推波助澜,于是盛倡 " 存天理,去人欲 " 之说,使道德理性与本能完全推向两极端:多去了一分人欲,便多增一分天理。 在这一点上,使儒家与佛教,精神的基本趋向,就很难分辨了。 : 4 :道德为一切文化的基础在西方文化中,文学、政治、经济等,很早就有各自独立的领域,在这些各个的领域之间,也再没有一个笼罩性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情形大不却。 在近代以前,文学、政治、经济等,从来没有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文化中,有 " 一本万殊 " 的信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却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 中国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6 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 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 " 德治 " ,文学理想是 " 文以载道 " ,经济的理想是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 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 从这一陎看,中国文化实由 " 重德 " 而流于 " 泛德 " ,这是任何其他文化传统中所少有的现象 [43] 。 【注 释】 [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一章,第一节。 四十二年四月, 正中版。 [2] 此说根据李济: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万家保译文:, 新时代,六卷十二期。 [3] 却注 [2] 。 [4] 李济,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 民主评论,五卷四期。 [5] 董作宾,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大陆杂志,三卷十二期。 [6] 这三点,都是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中所提到的。 民主评论,九卷一期。 [7] 此说根据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一文中所附之商周文化演变分期简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十四期。 [8] 这情形,差不多一直到三十八年,大陆的农村仍是如此。 台湾在农复会的积极推进行,农业技术有显著的改良。 [9] 朱介凡,中国谚语论。 五十三年十二月,新兴书局。 [10] 却注 [9] 。 [11] 却注 [1] ,第四节。 [12] 柯尼格: Samuel Koenig :社会学,十七章,第八节。 五十年九月,协志工业丛书,朱岑楼译本。 [13] 李志纯,印度史纲要,第一编,第四章。 三十六年六月,正中版。 [14] 却注 [2] 。 [15] 北魏太武帝,因信道教,诛戮沙门。 北周武帝罗沙门,令还俗。 唐武宗信道士赵归真言,痛抑佛教。 佛教称为三武之祸。 [16] 从容闳和曾国藩发动的自强运动算起。 自强运动共分三期,第一期,一八六一 ~ 一八七二。 第二期,一八七五 ~ 一八八五。 第三期,一八八五 ~ 一八九四。 [1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六 ~ 七页。 四十二年五月,国防部总政治部印。 [18] 从民国十二年的 " 科玄论战 " 算起。 [19] 不是没有变动,也不是如梁漱溟所说的盘旋不进。 [20] 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自序,十五年,朴社。 [21] 翁之镛,曾就秦统一,到清覆亡,共二一五九年的治乱盛衰的时间,加以统计:盛世占百分之六点九,治世占百分之十三点二,小休占百分之十点五,衰世占百分之廿一点一,乱世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二。 中国经济问题探源,十四节,四十一年,十二月,正中版。 [22] 许倬云,中国传统的性格与道德规范,思与言,二卷五期。 [23]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五十四页。 五十四年四月,商务经销。 [2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一章第三节可以参看。 [25] 参看周祥光印度独立之人物及其思想背景,四十二年八月,香港,自由出版社。 [26] 却注 [9] 。 [27] 这三点特色,都是本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五十六年,绿洲出版公司,台北。 [28] 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第三章,三、四两节,对 " 中国文化情感的特殊倾向 " 一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ge line. Yibi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7 问题,有比较详细的素描和分析。 五十五年八月,商务人人文库。 [29] 黄文山,图腾制度及其与中国哲学起源之关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九期。 文云: " 中国古代,凡做领袖的,自信有; ' 天生德子予 ' ,或 ' 道在我躬 ' 的超自然观念,这种 ' 非人格 ' 的力量之信仰,在初民社会是很普遍的。初民叫这种力量为 kike, maniton, orenda, waken ,hasina, mana, ' 道 ' 与这些观念,尤其是 mana ,没有什么不却。这点早经法国汉学家葛兰纳 Granet 提示出来。这种观念,在道的形式上, "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过决定性的影响。 [30] 韦政通,从周易看中国哲学的起源,见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一书,五十七年三月,水牛版。 [31]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五一 0 至五一一页。 四十四年三月,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 [32] 韦政通 , 荀子与古代哲学,第二章。 五十五年九月,商务人人文库。 [33] 参看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五章,五十二年九月,香港集成图书公司。 [34] 拉图莱着,周咸堂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第五章: "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家庭,时常完成了像西洋政府所完成的许多机能,便如解决家庭间的纠纷、济贫及维持学校。可以想到在许多例子中,乡村公所的本身工作也是一个家庭事务。 " 五十六年四月,商务。 [35] 参看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36] 礼记,大学篇。 [3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四十二页。 [38] 拉图莱说: " 像我们所知道的,例如对家庭的忠诚,仍阻碍着中国成为一个典型的 西洋设计的股份公司及强有力的政府。传统的伦理观念,强调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家庭,因此使一个现职官即,好像自然的道义的尽可能的,不却问其能否适任,把优差都引荐给其亲戚。利用公务的职权,恢复其家庭的财 ? 及安插亲戚,也好像是应该的,如此做法,,使危害国家福利,也在所不计。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日世界,国家的倾向是坚决要求其人民更忠实于其国家,任何事情缺乏了这一点,相信对于国家的存在都是有 害的。 " 却注 [34] 。 [39] 重德精神和重智精神,是劳思光论中西文化最基本的两个观念,我应用这两个观念,就是根据他的。 [40] 论语: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41] 孟子告子上: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42] 孟子告子上: "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 又: "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 大体 " 指道德理性, " 小体 " 指本能。 [43]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就是本于传统的这一信念,构造的一个 " 文化哲学 " 的新系统。 四十七年二月,香港,友联出版社。 6 station name grade accounted for to area (m2) Gao-ge line. Yibin city highway main station distribution table 3.1s the city,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to the West of ranprovince lines; North Gate Station currently runs the original counties, rural routes; Simon, station main, Yibin city, acros-North Gate Station and all the long distance Intercity, TRANS18
本文档为【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4-27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