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举报
开通vip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罗文荣(柳州市图书馆,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探讨了图书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意义,从功能、规模、质量上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要求,重点探讨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方式和步骤。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主题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罗文荣(柳州市图书馆,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探讨了图书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意义,从功能、规模、质量上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要求,重点探讨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方式和步骤。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数据库;主题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当前,许多地市都积极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保护、教育、传承、普及的行列,有的地市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甚至还配备了相关的编制和人员。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文化信息中心,在做好日常文献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相关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整理工作力度,积极开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传承和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1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意义 (1)通过收集整合数据,建立快捷的文献检索平台,方便广大读者查询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扩大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2)促进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结构体系升级。 (3)促进图书馆技术力量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图书馆拥有一批对信息收集、整序、分析、加工能力都很强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都已在图书馆普遍应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有效地促进图书馆强大的技术力量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谐共生发展。 (4)为构建地方文化信息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 (5)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为推动本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2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要求 (1)要求具备完善的、结构合理的检索功能体系。图书馆整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本馆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本资源进行搜集、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对有关本地非物质文化的各种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最终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划分成若干个子库,统一在同一检索平台、在Web 服务器上发布。达到和CALIS 成员馆一道,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分散建设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建库初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特点都适合自己情况,同时具备完善、合理检索功能体系的建库系统作为数据库创建、发布和管理的平台。 (2)要求达到容纳5 万条以上信息记录的规模。目前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态势呈大规模、全文型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市场的要求(国内市场对文献检索数据库中信息记录的最低要求是5 万条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数据库的数据资料不完备、信息量小、规模不大,那么其市场的需求量就小,竞争力也不强,很容易变成死库。因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要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从保护地方特色资源的角度出发,专题数据库可以选择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较大的、极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手工艺、建筑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素材作为建设内容。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保护地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利于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同时,也使得本数据库在行业内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其他任何综合型数据库都无法替代。 3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方式 3.1 论证分析 建库前,根据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情况、数据信息源的分布情况等,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可供建库的信息源是否充足;根据本馆技术人才分布情况,对参与数据库建建设人员的进行严格挑选和专业培训;根据本馆的软硬件设施情况及实际的购置能力,选择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特点都适 合自己的情况,同时又具备完善、合理检索功能体系的建库系统作为数据库创建、发布和管理的平台。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真做好读者需求的调查分析。 3.2 数据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稀缺价值。如柳州三江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族大歌”、融水的“苗族系列坡会群”都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许多诸如“柳州山歌”“高沙锣鼓”“侗戏”“芦笙斗马”等也都列入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记录在相关的地方文献中,因此,挖掘、收集、整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对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促进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结构体系升级十分重要。 数据收集主要是采用回溯法和追新法,目前已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很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发挥作用,回溯过去的数据以建立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十分必要;追寻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源,将源源不断的无序的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加以收集、整序、加工,并及时更新数据,以保持数据库的连续性。 3.3 加工整理 第一,数字音频、视频技术的应用。数字音频、视频技术适用于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口碑文学以及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的保存,如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一种“六甲语”,仅限于自称“六甲”的当地人群通行,它不同于当地的侗、苗、瑶等的民族语言,也不同于汉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六甲语”中保留了许多古越人的语言特征,对于研究民族语言、民族起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书馆可通过录音、摄像等手段将这类濒危的民族语言用本地区的多个方言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将该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编撰成电子词典,用该语种记录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神话等口碑文学,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转存到数据库中。另外, 很多濒危的少数民族音乐(如侗族大歌)、舞蹈(芒蒿舞)其表现形式是动态的,文字不能完整地记录和表达,通过录音、摄像等方式则可以相对完整地保存。第二,3D 成像技术的应用。3D 成像技术隶属于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技术是运用光学成像原理,将立体电影的视频、动画等画面经过两次反射形成“幻影”,通过特定的显示设备进行播放,与实际的场景匹配,进行较好地吻合,并利用人眼的视觉错觉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术适合对民间手工艺进行分析讲解。以柳州三江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为例,侗族建筑师的营造技艺极富民族特点,他们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仅凭几把简单的工具和十几个简单的“墨师文”,采用榫卯构件,斜穿直套,无论是体积庞大的鼓楼、风雨桥、戏台,还是精巧别致的寨门、井亭,无一不在建筑师们的手下营造出来。这种营造技艺很难用文字将其描述清楚,但通过3D 成像技术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辅以建筑方式、材料、实物尺寸等图文解说,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将这些建筑壮美的外观、高超的技艺展现出来,而且还能深层次揭示出其中蕴藏着的侗族人民崇尚自然(忌用铁钉)、柔和温顺的精神内涵。 第三,计算机图案处理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图案处理技术是指对图案进行录制处理,提取所存图案的共有特点和色彩搭配样式,使用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图案专题数据库。如三江侗族农民画,是一种民间画种,它取材广泛,内容天真朴实,色彩艳丽,大多反映侗族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及节庆活动,如斗牛、抢花炮、芦笙踩堂等,生动活泼,极具生活情趣。对这类物件可以利用建立图案数据库的方法来对其进行保存。还有侗、壮、苗、瑶族的服饰,以及侗绣、苗绣、壮锦等传统手工艺也是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实用功能的弱化,一些传统手工艺也有失传之虞,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图案处理技术建立图案专题数据库的方法将这类文化保存下来。此外,少数民族文身图案、图腾符号也应该作为图案数据库保存和收集的重点。 3.4 更新维护 经常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才能保持生命力。要注意收集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数据进行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要确定合理的更新周期,保持数据的新颖性,使读者和用户尽早获取最新信息。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必须常备不懈。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且 持续性较长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让数据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5 推广应用 任何数据库的建立都应该以最大限度地补用户利用为出发点,并以满足了多少用户需要作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之后不为广大用户所知,说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宣传推广到位,用户点击率不高,则说明数据库质量不高。图书馆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维护与推广应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据库的推广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读者,而是要覆盖本地区甚至跨地区的相关单位和部门,以争取更多的用户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巩固地方图书馆的区域性专业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10 年第20 卷第27 期 文章编号:1005-6033(2010)27-0088-02 收稿日期:2010-08-12 参考文献 [1]刘海锦,李翠华,杨思玉.高校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9):41-42. [2]宋妙玲.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图书馆学刊, 2008(1):31-33. [3]詹丽华.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与功 能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53-55. [4]滕继林.论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J].岱 宗学刊,2009,13(3):76-77. (责任编辑:王永胜) ──────────────── 第一作者简介:罗文荣,男,1967 年8 月生,1991 年毕业于 广西民族学院,馆员,柳州市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 中路77 号,545001. (下转第97 页) 罗文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本刊E-mail:bjb@sxinfo.net 图书馆工作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of Library LUO Wen-ro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by the library, puts forward some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from the function, scale and quality, and probes emphatically into the modes and steps of constru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KEY WORDS: lib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ecial database; subject resource 存方式对于长期存放来说非常方便。 3.2 采用数字化图案数据库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数字化图案数据库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技术处理过程主要是:做好图案的录制处理→将其保存在电脑中,同时建立起专题数据库→提取所存图案共有的图案特点和色彩搭配样式→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如:梁平年画是四川三大年画之一,由于采用的是大量传统工艺和特殊纸张,加上门神、戏剧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及多样的吉祥图案等,一种艳而不俗、华美富丽、生动活泼的特殊效果就由此而产生了。要对此类物品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和保存,我们可以采取建立图案数据库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原有的艺术风格,而且能够实现图案的再创作。 3.3 运用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与幻影成像技术两者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在幻影成像技术里面,主要是采用光学的成像原理,通过对立体电影视频与动画等画面进行两次反射后,形成了幻影,再在特定的显示设备中经过播放,再匹配上实际场景,产生很好的吻合后,能够借助于人眼产生的视觉错觉,进而形成逼真的视觉效果。倘若将声光和音效以及模型等等舞美进行配合的话,可以让那些场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强烈的真实感就会由此而生,读者自然会感觉亲临真实的情境之中。要达到 这样的动态成像技术效果,主要有这样两种技术:第一种是Ⅰ型成像。这一技术需要借助于大型非球面光学元件来进行,呈现在平面显示器上的三维动画视频可以为读者展现出一个自由的空间,进而形成一个动态立体视觉的强力效果。第二种是Ⅱ型成像。这一技术的运用需要建立在Ⅰ型成像技术的基础之上再匹配上大屏幕电视为背景,即前景是三维动画,后景为大屏幕电视。由于观众面前呈现的是前景,而其内容又经过背景在音效上进行进一步的充实,这将更出色地还原出真实的场景。运用这一技术的最大两个前提,一是拥有大量的前期采集的数据信息,二是必须借助于宽敞的场地支持条件。我们若运用上述两种技术,可以对属于民间舞一类的文化遗产以及较大规模的集会开展全方位地录制收集、储存等。诸如,在重庆地区的几种传统舞蹈: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和摆手舞等,运用这一技术来保存和再现,显然最为适用。 总之,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其应尽的职责,也为其自身发展和工作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J].求是,2007(17):20-21. [2]王云庆. 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 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7(8):32-33. [3]蔡光龙.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J].图书与 情报,2007(2):40-41. [4]杨泽洲.刍议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大 理学院学报,2007(6):30. (责任编辑:戚米莎) ──────────────── 第一作者简介:童杰,男,1972 年8 月生,2004 年毕业于 海华东师范大学,馆员,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上海市福州路655 号,200001.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s of Library’s Digitalized Service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NG Jie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s and key elements of library’s digitalized service,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ublic library’s digitalized service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public library’s digitalized service.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digitalized servi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 measures 童杰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本刊E-mail:bjb@ sxinfo.net 图书馆工作研究 _
本文档为【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06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