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举报
开通vip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摘 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为了演绎“道”而用经验性的意象 “水”并通过其特征来显现“道”之“善”,并通过对这种意象阐释“道”所具“德”的伦理性。 【关键词】道;水;上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博大庞杂抽象玄远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可以说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老子为了说明和阐释“道”而多采用经验性的意象确立“道”所具备的“德”性,而“水”这个意象是具有典型的意义;同时,通过“水”这个意象表达“道”与“德”的关系,间...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 【摘 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为了演绎“道”而用经验性的意象 “水”并通过其特征来显现“道”之“善”,并通过对这种意象阐释“道”所具“德”的伦理性。 【关键词】道;水;上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博大庞杂抽象玄远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可以说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老子为了说明和阐释“道”而多采用经验性的意象确立“道”所具备的“德”性,而“水”这个意象是具有典型的意义;同时,通过“水”这个意象表达“道”与“德”的关系,间接影射出“道”对人们的启迪意义即伦理性特征和处世原则。 一、“道”的描述 作为形而上的抽象本体“道”在老子看来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 这里通过对“道”这种不可具体的玄远抽象之物的形象定位,说明“道”是一种难以确定但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老子还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就从这个难以说清楚的东西“道”自身的真实性来说,虽说是“惚恍”,但不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到位而消失,它仍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这个真实的存在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道”不但不是具体事物而且先于万物而存在,这种先于万物而在是让人难以描述的真实只能强加一个名――“道”,而“道”这个东西是经常(“常”)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它只能通过万事万物无限(“远”)的运动流行(“逝”)之中而在。所以,老子所描述的“道”就一种自然的本体存在;并且,这个自然本体是万事万物存在和效仿的根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地、天、道逐层逐次进行 “法”,对这“法”的诠释多数认为“为法则”、“效法”,这样的理解还不足以让人完全摆脱对 “道”和天、地、人之间的对立,甚至和 “自然”对立,其实“道”就在天、地、人之中,因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万事万物都是由 “道”而“生”。但“道”并没有因为“生”万物而居于万物之外与万物相对立,“生”就是“可以为天地母”,因此, “道”在本性上和逻辑上先于万物但又与万物同在。 二、“道”以“水”喻 “(道)可视为原始思维的产物,而原始思维具有一定的具象性与象征性”而出现“根据相似性来确立事物的同一性”。因而,水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与“道”具有特征上的相似性。所以,通过“水”来阐释“道”,并通过“水”抽象出几种德性来暗喻“道”的伦理性原则和人的处世态度,有人把这种暗喻称之为“水德”。 在《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作者提出五层含义: 第一,“上善若水”。陈荣捷先生认为老子以水喻道是一个最著名的象征,但基本上是伦理的而非形而上的;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以水性比喻上德之人格。这里其实老子变相地提出了他的人性伦理态度――人性也是善的。这里的暗喻是人性观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道”本体论作为形而上的依托。 第二,把“水”作为“上德”或者喻为“上善”理由有三。 (1)“水善利万物”: 和水相关的意象有“甘露”、“川谷”、“江河”来喻“道”与万物。而这里无形中暗喻了水之善即是“利万物”。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 这里的“譬道”就说的很明确,江河之水是以“甘露”为渊源,而“甘露”的“善性”就是 “利万物”。 (2)“不争”:即是“无争”,这种态度的前提是以“为”即是“利万物”作为前提的。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不争”之“水”的特性 ‘为’,提出“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仍要求人去 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不争”即是“争”,是一种“积极”的“为”。 (3)处下(“处众人之所恶”):处下的原因就是“水”能“处众人之所恶”的这种品德和“不争”的态度。“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由于“水”“善下”而故能“处下”,从而成就了博大王者的境地,所以,能善于“处下”而且还能处“处众人之所恶”的态度也就自然而然能成就“百谷王”的结果。 第三,正因为“水” 具有上述特征,因而从本质上接近于“道”。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 故几于道”也就是说“道”本身有 “水”这样的本质特征,因为 “道”“ 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这里的“不”表明的一种精神态度,这种态度就像“水”一样 有“为”但处人所恶的精神。所以,人性中所应具有这个“善”更甚者“上善”就是由“道”所生,“善”和“道”一样普遍存在。 第四,“水”作为“上德”或“上善”具有如下七种品质(德性): (1)居,善地; “地”陈鼓应先生认为的居住之所,但我更倾向王雪军先生的理解即这里的“地”就是“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这样就 更能体现“水” “处下”的品德,一种包容万象,吸纳百川的境界,司马迁曾赞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也是说“水”的第一德性不择住地,能“处所恶”。 (2)心,善渊。“渊”就是沉静,“水”在老子这里还有“无为”、“ 虚静”的特点,“渊”就是“水”聚深而多藏,含而不露,有“上德若谷”“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表现,“上德”之人内心像深水之渊一样沉静。 (3)与,善仁。“与”有两种含义:一是给与、付出;这也符合“水”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陈鼓应先生的交流、接触、待物,这其实就是第一种含义的引申义,同时,从“水”这种“利万物”的风格里显示出仁爱友善,与万物和谐的德性。 (4)言,善信。 “言”是语言、言说、承诺。“信”就是真实诚信、守承诺。这即是以水暗喻“上德”之人必须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而且这种一致中要达到“善”必须是“为”而 “不争”,以达到“利万物”。 (5)政,善治。“政”“正”通用,意为政事。陈鼓应先生的 “精简处理”似乎还不能完全表达这种德性, “上德”之人管理国家、处理政事像水一样能去污清物,同时“为”而 “不争”,善处下而 “利万物”。 (6)事,善能。即是做事的能力。但这样的理解还不足以透彻地阐明“上德”之人做事或办事的德性,其实在老子看来“水”不只有 “处下”“ 柔弱”的特性,而且还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因此,“上德”之人应具有“水”这种“柔”“强”兼有,“能”办事的能力。 (7)动,善时。“时”即是时机、时令、机遇。 “动”其实不是要求人们具体做那种举动,而随事物的变化运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因此, “上德”之人需要认识到事物运动变化,要以“无为”而“为”有利于万事万物自身的发展。 第五,“道”如“水”一样具有如上七种品质(德性),所以,“道”是“无尤”的。这里的“无尤”就是没有怨咎,反而体现出“道”是“无为”之“为”。 三、以“水”喻“道”之“德”的暗喻:处世 上古“德”的意义和我们现在《老子》中的含义不大相同。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对老子的“德”做了考察,结论是:“首先是一套行为,„„传统氏族部落的祖先祭祀活动的巫术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而成为维系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秩序、要求、习惯等非成文法规。” “德”的这种意义后来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德”“被了解为统治者的方术、品德以至被了解为道德,是远为后来的事情”,因此在老子这里的“上德”就是老子的基本主张“无为”。而“无为”则是“道”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的表现就是 “柔弱”、“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 “柔弱”不是缺点。正因为“水”具有这样的品质,最能体现出“道”“无为”这种“上善”,因此我们必须才从这个最具经验性的暗喻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有利于人的至理,那就是我们需要坚忍不拔。而要具有坚忍不拔的这种德性作为我们的精神就要学会像水一样的处世道理。所以,老子正是从 “水”的这个“处众人之所恶”的暗喻而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第六十八章) 不怒”、“不与”都是 “善”,应该是“上善”;“为之下” “不武”、“ 更是一种手段和处世之道。其实这些都是“不争”的具体化。这样,老子把这个抽象的本体论的 “道”下灌落实到人间,在第八章的这一个暗喻中整个的把老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明白无余的展示出来了。 总之,老子在第八章里借“水”这个意象来喻道是一个著名的象征。对于这一章“水”“道”的暗喻的理解历来不尽相同,而要做出所谓的正确理解几乎是难上加难,但对这一章的诠释又是见仁见智。这种经验性的哲学暗喻给后世人们的学习的启迪非常大,这其实对后世人在处世之道提出了一个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徐建平,吴翔.《老子》水意象研究[J].名作欣赏.2012 [3]向松柏.中国水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王雪军.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2,87-88 作者简介: 杜国栋(1981,),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
本文档为【《道德经》第八章“水”意象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68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