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

[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关于“词”: (1)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字数: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影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3)学生试读全词。(可一边播放朗读影片,一边试读) 指导朗读:“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明确: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朗读词的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朗读“看”字所领7句。 (2)这7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5)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唐?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湘江秋景图”。 作品 景色特点 表达情感 秋思 萧索 寂寥 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知情 秋词 秋高气爽 充满力量 乐观开朗,豁达向上 湘江秋景图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 (6)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 ?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 (7)提问: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明确: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 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 记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激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英勇斗争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提问:“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四、总结全词: (1)提问:“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2)提问: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上下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五、探究阅读: 1、《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和“意”上有何不同, 境 意 比较 《雪》 描绘的衣服辽阔壮丽的冰雪景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了北国风光的特征。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雪 境界开阔 《长沙》 写的是南方,湘江、秋山、 天空、鱼鹰、„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祖国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雪 气势宏大 2、〈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分析: 意 境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1)“意象”简释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2)《沁园春?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 扬奋进的立 意契合 或广博,或 宏伟,或雄 峻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山上的“层林”, 空 江中的“百舸”, 间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状 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 “少年学子图”。 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 辐射式 各种并置景物 万类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 看 诗人 (我) 忆 同学 少年 各种并置活动 六、作业: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咏 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贺新郎 1923年11月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忆秦娥 ?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本文档为【[论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