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相关知识

传染病相关知识

举报
开通vip

传染病相关知识传染病相关知识 一、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基本特征: (1)病原体 以病毒和细菌最常见。 (2)传染性 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按其强度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 2)季节性 3)地方性 (4)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三、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

传染病相关知识
传染病相关知识 一、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基本特征: (1)病原体 以病毒和细菌最常见。 (2)传染性 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按其强度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 2)季节性 3)地方性 (4)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三、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从发生、发展到恢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分为四期,尤以急性传染病最明显。 一期:潜伏期 二期:前驱期 三期:症状明显期 四期:恢复期 (2)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及非典型。 (3)毒血症状:病原体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可以引起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皮疹、全身不适、头痛、关节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源 1)病人 重要传染源 2)隐性感染者 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如鼠疫 、狂犬病等。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如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麻疹等。 2)水、食物: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等。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消化道传染病痢疾、 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等。 4)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前者如蚊传播乙脑, 虱传播斑疹伤寒;后者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 :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如破伤风、炭疽等。 (3)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五、传染病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应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1)甲类: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 小时。 (2)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 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发现后12小 时上报 。 (3)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 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 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对丙类传染 病和其他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 六 、传染病的隔离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如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 。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主要用于预防经由飞沫传播(短距离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 (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主要用于预防经粪-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伤寒、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感染性腹泻等 。 (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对感染高度易感性及重要流行病学意义、但不要求严密隔离的疾病,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主要用于预防因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含表面抗原携带者)、梅毒、疟疾等。 (6)昆虫隔离:防止通过蚊子、虱、蚤等昆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 七 、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预防 概念: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本文档为【传染病相关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