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

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

举报
开通vip

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 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说简介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

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
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 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说简介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学说内容 地表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板块划分 1968年勒皮顺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 这些板块都是活动的,如太平洋板块,从太平洋东部中隆生长脊新生长出来的大洋壳,平均每年以5cm的速度向西移动,两亿年内可移动10000km。从东太平洋中隆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消亡带正好为约10000km,而马里亚纳及其附近海底岩石年龄也正好为1.5—2亿年。这雄辩地说明太平洋底大约每两亿年更新一次。 威尔逊于1966年认为在联合古陆之前还应存在过更早期的曾拼合一起的早期“泛大陆”。这种大陆崩裂,洋盆的开启与闭合,被理解为具开始与终结的过程,可以重复出现的现象(见构造旋回),并把威尔逊旋回的起始和终结用萌发期?青年期?成熟期?衰落期?终结期?地缝合线来表达,相对应的实例为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岩石圈板块基本上重力均衡漂浮于地幔软流圈之上,岩石圈板块因下部热对流而随之被驭拖漂移(见地幔对流说)。板块运动由洋中脊生长边界的扩散速率测算,或消亡边界的运动特征及被动大陆边缘(见大陆边缘)间的对比,显示出洋盆开与合虽具周期重复性,但其时间可长可短,由几亿年至2000万年不等,并无一定规律性。由于洋中脊的生长扩散速率变化不大,从而认为板块构造运动及其作用,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递进较为均匀,不具脉冲性运动或间隙性。这是板块构造学对传统大地构造学说造山旋回周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改变。 威尔逊旋回是重建古大陆的基础。大陆的拼合界线就是古洋盆闭合遗留下的由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类所代表的洋壳碎片带,沿此带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及花岗岩类的侵入体,也可有大陆边缘带前陆盆地沉积建造等。当然,重 建古大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前中生代的洋底特征已经消失,古大陆已经支解破碎改造,古大陆边缘及其形态已经消亡,碰撞带岩石记录已经被破坏消毁等。用威尔逊旋回重建古大陆,在北美大陆较为成功,至少可追溯到早元古宙。 编辑本段发展模式 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 1. 萌芽阶段 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2.初始阶段 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 3. 成熟阶段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4. 衰退阶段 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5. 残余阶段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 消亡阶段海 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文档为【板块构造理论和威尔逊旋回.tx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76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6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