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举报
开通vip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郭彩云 摘要: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民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来表达观点,因此带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如何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应对自如成了当前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运用微博辟谣两种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网络舆情    危机 Mechanisms for Responding to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Crisis o...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郭彩云 摘要: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民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观点,因此带来的网络舆情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也越来越突显。如何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应对自如成了当前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运用微博辟谣两种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网络舆情    危机 Mechanisms for Responding to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Crisi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GUO CAIYUN (School of Politic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UESTC,Chengdu Sichuan,611731)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Internet users more and more inclined to use the network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s a consequence it brings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ow to deal with it smoothly in the fa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risis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the current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us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and proposed to establish two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They ar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mechanisms and the use of microblogging rumor. Key word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risis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一方面表明网络舆情的传播力量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则表明构建科学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现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对于事件的认同判定,并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分享知识和经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互联网为民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主要以跟帖、论坛、聊天室、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实现,近两年来,微博受到青睐并发挥出显著的威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可以说,愈来愈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通过网络舆情来表达认同和利益诉求,乃至寻求帮助。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特殊规律和剖析网络舆情的本质,认识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无论对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2.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近两年网络热点事件爆发频繁,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平台成为舆情爆发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已成为反映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新兴媒体。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09年发生的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就有23 件,约占事件总数的30%。传统媒体由于从新闻采集到出版发行之间的诸多环节会造成信息延迟,同时存在信息发布审核方面的种种顾虑而造成对现实事件报道的反应迟钝,使互联网成为网民的“自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引发现实热点事件的主要来源。 (2)网络舆情突出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期间,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加剧,致使突发性热点事件处于高发势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表达意愿和民主意识不断加强,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体平台,发布热点事件,关注热点问题,交流意见,凝聚共识。通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近两年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统计,可以看到不论是药家鑫案件、杭州市飙车案,还是李刚之子校园撞人案、郭美美炫富案、陕西7月孕妇被强制引产等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均突出反映了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现实热点问题。 (3)网络舆情挑战政府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政府管理类事件所占数量最多,通过对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热点排名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就有15件,其中负面事件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直接影响了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形象。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经验还不足,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中,容易导致舆情态势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增加了危机治理的复杂度,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4)网络舆情载体形式多样化趋势 进入WEB2.0时代后,广大网民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主体,为适应网络平台新主体信息沟通的需要,网络媒体的形式开始从一些主流媒体网站例如人民网、搜狐、雅虎、新浪等逐步扩大为各类BBS论坛,例如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红网社区、猫扑论坛等。网民通过BBS平台畅所欲言,同时在某一共同话题的公共空间内展开互动交流,此时的话题内容往往是围绕事件本身,通过跟帖回复的方式,发表简短的意见感想。随后个人博客兴起,为网民个人建立起互联网上的独立言论空间,出于对自身博客点击率和知名度的追求,博客激发了网民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博文不论是文字数量还是理性分析层面相对于原来的BBS 论坛形式均有较大地提升。近两年,又出现了播客、微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服务。博客网站提供了网民上传个人实时拍摄或是自编自导自演视频资料的网络途径,从而实现了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微博即微型博客,博文内容一般限制在14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以内。微博带来的更大社会震动,在于通过微博平台与手机等无线终端信息双向传输的无缝集成,能够形成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更新频率,加强了网上网下的互动程度。微博之后,由于人际交往的需要,网民开始出现群体化趋势,比个人力量更强大、话语更有效的“网络社群”开始出现,例如人人网、开心网以及QQ群组等。在网络社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以现实社会中的关系为基础,虽然目前国内社交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娱乐与交友,较少介入社会公共事务,但由于其成员在组织上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网络社群很可能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种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 (5)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性加强 网络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更新频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其职业记者的采访报道实力又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当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为补充。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捕捉热点事件,开设网上爆料台,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继而跟进采访事件的前因后果,追踪报道事件的发展态势,已成为传统媒体必要的运作形式。通过网上爆料,进而由传统媒体介入调查,进行事件深入采访和挖掘,能够提高公众可信度,同时更容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现实事件的迅速解决。体制内传统媒体,包括各级党报、电视台,它们关注和回应网络舆论,可以表达政府改进公共管理的诚意,对突发事件的解决经常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传统媒体的介入在突发事件的演进过程中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探讨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尔洛夫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传统经济学认为,价格凝结了所有的市场信息,它的获得不需要成本,因而能够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自由运用,这样,市场参与者就具有了市场运行的完全信息。信息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在搜寻中获得的,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竞争是不完全的,决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私人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点:(1)、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2)、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称为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处于信息劣势的相对方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关系本质上是市场参加者之间按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非对称信息指某些行为人拥有但另一些行为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和非对称发生的时间这两个角度划分。非对称信息的内容可能是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也可以是知识或信息。不可观测的行动称为隐藏行动,如保险公司不知道财产投保人对保险财产所做的防盗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股东不知道经理的工作努力程度等;不可观测的信息(知识)称为隐藏信息或知识,如保险公司不知道投保人的健康状况、买者不清楚产品的质量等。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它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如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的了解、应聘者和招聘单位对对方的了解等;事后信息不对称如股东不知道经理的工作努力程度和经理做出的经营决策。   2、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人们现在处于一片信息的海洋之中,然而这片信息海洋中大量的信息是垃圾信息或者冗余信息,不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极大地妨碍了自己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即使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要想准确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依然十分困难。这就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网络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强化了这一新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在网络媒体上,由于“把关人”的缺位和匿名传播,使得任何人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言,导致各种垃圾言论层出不穷。一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应该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土地,他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担负相应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又给他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使得在网络舆论中,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诽谤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无数的垃圾言论、粗俗言词构成了网络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严重阻碍了网民的信息获取和社会认知。网民处于这种舆论包围之中,要想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困难重重。由于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控制机制,通过舆论这种控制机制,一个利益群体可以动员群众按照其目标行动。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利益群体都在发挥影响,而各个利益群体的“意见领袖”一般成为舆论的发动者和指挥者。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舆论方向,动员网民为其利益服务,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往往会故意隐瞒某些不真实信息。这是对信息价值的严重损害。而网民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事实真相加以了解,往往成为各个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具有理性、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又由于网络舆论的强制性压迫而无法表达出来,或者无法被网民接触到。结果网民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耸动性的、容易激发其情绪反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往往是某些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为了某种目的而加工过的,其目的往往就是为了获得舆论关注,从而达到自身的各种目的。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又促进了这种虚假信息的不断泛滥。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各种利益群体有目的的信息操纵,使得网民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筛选、甄别、辨认、检验,这些将大大增加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信息不对称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大众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网络舆论带来的各种耸动性言论、宣泄性语言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舆论的狂欢”,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而被加工和操纵的信息更是会构建一个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信息环境,从而影响到网民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那些能够熟练操纵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网络中“注意力”和“影响力”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带来各种利益,而那些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则不仅其声音无法被人听到,而且由于网络舆论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冲动,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猛烈的攻击和谩骂,最后常常是在居于强势地位的舆论下变得沉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其背后所带来的利益和权力,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分析和研究,将随之不断更新和深化。 3、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 舆论学认为,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这是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的原因所在。而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无论是网民还是现实中的个体,不可能无条件地接受所有的网络信息,相反,都倾向于接受的信息来源是权威性、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正面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围绕舆情热点,针对性披露信息,让正确、科学、权威、符合公众利益的信息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说,一是强化信息公开透明,突出“第一时间”意识,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信息揭示,减少网民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注重“意见领袖”的积极导引作用,以强化主流言论,消解非主流言论。   (2)运用微博辟谣 鼓励一些网站运营方、民间机构和专业人士行动起来,借助调查研究和专业知识,甄别网上流传信息,以微博账户进行“辟谣”,为某些情绪化的舆论热点降温,让意气风发的“意见领袖”发声时多一份谨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场应该形成这样的制衡和对冲机制。2011年5月18日,互联网成立了微博“辟谣联盟”。新浪网在2011年年末设立了“微博辟谣”官方账户,现已发布越250条辟谣信息,粉丝62万个。新浪辟谣小组每天收到的求证和举报信息过百条。忙的时候甚至需要30多个人同时工作。造谣者被证伪后将暂停发帖和“被关注”功能。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正面的引导网民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的缓解网络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 [1]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2-01. [2] 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3] 邹甜甜.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研究 [4] 何媛媛.不对称信息下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效率改进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60-61. [5] 刘丽丽,陈晨,兰月新. 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5):22-24. [6] 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评述[J].图书情报,2008,(3):70-75. [7] 李政.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科技传播,2010,(21):8-9. [8] 张品良.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舆论危机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09-114. [9] 梅松. 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汤志伟,陈萌.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2):82-83. [11] 魏玖长, 赵定涛. 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12):1782-1785.
本文档为【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44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