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举报
开通vip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编者按:本文是丽水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吕立汉撰写的廉政文化稿件。吕立汉长期研究历史人物和古代文学,著有《刘基考论》等。近年来,吕立汉潜心于将历史研究与廉政文化教育相结合,著写一些具有地方历史考证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特点的系列文章,本文是其中未公开发表的一篇。特予刊载) 却金馆寻踪 吕立汉 在充满历史印痕的括苍古道上(今浙江省丽水市境内),有一座山叫刘山。元明清时期,这里设有驿站,就叫“刘山驿”。古时候的驿站、铺舍是专供过往官吏歇脚、换马和住宿的。刘山驿站始设于何时,还没有一...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编者按:本文是丽水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吕立汉撰写的廉政文化稿件。吕立汉长期研究历史人物和古代文学,著有《刘基考论》等。近年来,吕立汉潜心于将历史研究与廉政文化教育相结合,著写一些具有地方历史考证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特点的系列文章,本文是其中未公开发表的一篇。特予刊载) 却金馆寻踪 吕立汉 在充满历史印痕的括苍古道上(今浙江省丽水市境内),有一座山叫刘山。元明清时期,这里设有驿站,就叫“刘山驿”。古时候的驿站、铺舍是专供过往官吏歇脚、换马和住宿的。刘山驿站始设于何时,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据我们考证,至迟在元朝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小有名气,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如元朝的洪炎祖、朱晞颜、张翥、陈高、贡师泰等文化名人都有题刘山驿诗作流传于世。贡师泰的《刘山驿》诗是这样写的: 开窗坐看千峰顶,对酒还思万里程。 飞雨远随松子落,湿云近向树头生。 正愁绝壁乌鸢背,忽听半空鸡犬声。 安得身骑辽海鹤,遍游八极醉吹笙。[1] 诗写出了括苍古道之险峻,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深秋时节山驿周边特有的山野景观。 曾几何时,这留山驿又多了一个名称,叫着却金馆了。 如今的却金馆是一个村落(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300多人口,以徐、涂、杜三姓为主。向村里的老人打听这一村落的历史,他们也已经难以道出个子丑寅卯,但却肯定地告诉我们,他们的祖祖 [1] (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四。 1 辈辈在此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至少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朝道光年间,村里还出了个大孝子~说村里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去世之后,儿子于墓旁结庐守孝达三年之久,颇有古道遗风。地方官吏将此事禀报朝廷,刚登基不久的咸丰皇帝嘉其行,就下了一道圣旨,在却金馆村口树起了一座牌坊,上书“孝子”二字,后人就称这座牌坊为“孝子坊”。古时候,文武百官途经此处,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崇敬呢。 孝子牌坊为石结构,宽、高各二丈左右,上书“孝子”二字,书法精美,落款为“皇清咸丰元年孟冬月建,钦命浙江巡抚部院存,浙闽总督部堂刘、浙江全省学政赵、三大宪会同题奏”,雕镂精湛,气势恢弘,是括苍古道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到如今,则已残缺不全,据说是文革十年期间遭破坏的。牌坊正中顶端直书“圣旨”二字已被敲断,现保存在村民陈金标家中。“圣旨”两边的石狮子也不翼而飞,其中一头已落户于该村42号家庭的后门口。“圣旨”石宽48厘米、高79厘米,厚21厘米,碑体两面皆书“圣旨”,周边饰以飞龙图案。 却金馆关联着一个人。他叫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号东园,又号钝庵,明广昌县盱江镇人(今江西广昌人)。其先祖何坦,为宋淳佑年间广东提刑,精于吏治,处事严格,弹劾贪官,不徇私舞弊,以“廉平之行,为岭南首称”闻名。其父有厚德,好扶贫济困。何文渊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学苦读,博览群书,有品德,于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按山东、四川、浙江等,“对贪官污吏,则绳之以法”。景泰元年(1450),为吏部左侍郎,次年, 2 升吏部尚书,是明代为数不多的名臣之一。史书称他为政“廉介自持”,“发奸摘伏,吏民畏之如神”,秉公执法,“不可以利动”,人皆叹服。 明宣德五年(1430),由都御史顾佐推荐,何文渊曾出任温州知府。在任期间,他“视民之利病,政之得失而兴废之”,“凡政事有不便于民者,大则奏闻,小则立改。振举学校,使士有所作兴;条明法制,使吏有所遵守。祠先贤,举逸民,兴礼让,时嫁娶,重丧葬,具储积,别善德,居数月,政化大洽,山无盗贼,民寡词讼,境内称治。”[1]因其政绩卓著又为官清廉,而深得当地士民拥戴。 明宣德七年(1432)冬十月,朝廷命何文渊进京述职,一个名叫于建的永嘉县丞对何文渊素怀仰慕之情,并知其为官一世,两袖清风,便向当地士民募集银两若干,以佐何文渊进京述职盘缠之需。但他迟了一步,银两还没送去,何文渊就已启程了。于建就让他的儿子怀揣银两一路追赶到了括苍古道的刘山驿站。何文渊道经处州,正宿于此。于建之子说明来意,赠其银两,谢曰:“士民习公之励操也,愿以佐道里费。”[1]何文渊婉言谢绝不成,只好权且收下银两。次日清晨,于建之子早起送行,则已人去楼空。何文渊,又悄然上路了,所赠银两则原封不动地留于馆舍。于建之子伫立于通向京城的括苍古道,久久不能离去。 何文渊“见利而不动”的廉政之举,一时被传为佳话,后人追美其事,而名其馆曰“却金馆”。这就是却金馆的由来。 原先的刘山驿,大致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驿馆,但因其馆舍多 [1] [明]章纶:《吏部尚书何公行状》,见《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七。 [1] [明]温恭毅:《却金馆记》,《温恭毅集》卷九。 3 了“却金馆”这么一块扁额,也就使得它多了几分不同寻常的人文内涵,朝廷官员、文人士大夫之流途经此处,见此扁额,大概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吧,所以就留下了许多题咏。其中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何瑭的《过却金馆》绝句最耐人寻味: 却金本是寻常事,凛凛清风只至今。 若使仕途贪者少,夷齐名姓亦消沉。[1] 诗写得有些愤世嫉俗,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实在是贪者多而廉者少啊。而其主旨自然是呼唤着有更多的像何文渊这样的官员能廉洁奉公,为民作主,为国分忧。 从有关史料来看,何文渊也确实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好官。他在温州任知府的六年间,“无锱铢之取于民,布衣蔬食处之怡然”,离任之时,有诗称颂他说:“行囊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1]离任之后,温州士民思之不已,为他立了生祠,四时八节都去祭祀,由此可见其声誉不凡。 据史料记载,原先的却金馆规模甚小,构架简陋,且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到嘉靖年间,已破败不堪。时处州府地方官吏捐资若干,扩其规模,将却金馆修葺一新,以示崇重。大致到了清朝年间,整个刘山驿的规模又有了扩大。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那时的刘山驿已设有四个公馆:大公馆(原址在今村会堂)是专供朝廷命官歇宿的,还有二公馆(原址在今却金馆村42号)、三公馆(原址在却金馆村44号)、四公馆(原址在却金馆村45号),是供普通过往行人住宿的。 [1] [明]章纶:《吏部尚书何公行状》,《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七。 [1] [明]章纶:《吏部尚书何公行状》,《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七。 4 驿站还专设了“刑房”,是被押送囚犯过夜的地方。这些公馆、刑房都位于古道的两侧,可以想象,当年这个小小的村落,因为有了这条古道穿村而过,更因为有了这个驿站,该是很有人气的,景象自是非同一般。 然而,风雨沧桑,岁月悠悠,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像括苍古道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一样,这刘山驿站也已不复存在。四个公馆都已经荡然无存,难以想象出当年是怎样的一种气派。据我们考证,大公馆就是当年的却金馆,是何文渊这位清官曾经住过的地方。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的最大发现是:在村后山脚边的水井边,找到了一块被村民用作洗衣板的断碑,幸好碑的主体还算完整,上书“何公馆”三个大字清晰可见,树碑的人是胡绪、蔡庭臣。后者,史书不载,胡绪则有据可查,他是明嘉靖时人,曾任温处道右参政[1],说明此碑勒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年上下的年头了,同时也说明却金馆一度时期亦称“何公馆”。 却金馆的名称虽然还这么叫着,可又有多少人还能知道它所蕴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呢, 于是我想,在大倡廉政之风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正是何文渊这样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优秀品格吗,若能重建却金馆,使之成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1] 参见明嘉靖时人温纯所撰《温恭毅集》卷三《县官驭下太踈致招许讼乞赐议处以饬吏治疏》一文。 5 (作者:丽水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 (却金馆寻踪配图) 6 7
本文档为【却金馆寻踪 - 丽水学院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