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2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

[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2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6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7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9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10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 物网。 1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14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6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17 社会环境 又成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思的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18.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 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19. 生命质量:指生命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的优劣程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的的能力, 是一个生理学概念。 20. 生活质量:指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程度、实现自我需要 的层次高低等,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21. 公共卫生:是为了保护、促进、恢复人们的健康,是通过集体的或社会的行动,维持和 促进公众健康的科学、技能和信仰的集合体。 22. 医学模式: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宏观认识。 2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立足于人具有生物性 喝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对健康与疾病进行 观察。 24 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的因素,即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生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活动所依存的各种外界环境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住宅以及健康相关产品等。 2急性危害: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急性损害作用。 3慢性危害: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慢性危害,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变态反应,甚至可导致肿瘤与胎儿畸形等。 4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5等气体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5臭氧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层。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的氯氟烃和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被消耗,即出现臭氧层空洞。 6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群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对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以法律形式做出的限值规定。 7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8 介水传染病: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中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9 住宅: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和人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其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加之室内环境通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进而引起人体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11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 12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13公害病:是指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14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会随着营养级得提高而逐步增大。 15化学转化:指化学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中和或水解反应发生的转化。 16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 17特殊毒性作用: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功能受损四个方面。 18内分泌干扰物危害: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可模拟或对抗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抑制生物体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等诸多环节的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产生可逆或不可逆有害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1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即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为人体需要的5大类营养素。 2平均需要量: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3推荐摄入量;:等于平均需要量+2SD(标准差)。推荐摄人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这个水平,可以使组织维持适当的储备。 4适宜摄入量:是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人群的某种营养索的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应该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其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人的标准。 5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的个体都不至于引起不利健康的结果;当摄入量大于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时,可能导致损害健康的危险性增大。UL的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人量过高的可能。 6食品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7膳食结构:又称为食物结构,是指消耗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组成关系。 8食品添加剂:系指为改菩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 9食品污染:是指食物从种植、养殖到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食物,使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10食品的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储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其用具而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亦称第二次污染 11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水平。 12 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者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4.2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劳动者对本身职业的满意度、工作安全感等。 4.3职业健康促进:是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4.4职业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各种检测和分析手段,评价劳动者接触职业有害因 素的影响及其危害程度,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劳动者健康损害的征象,许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防止职业性疾患的发生与发展。职业健康监护属于二级预防即临床前预防。 4.5就业前健康检查:是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作(或转换从事新的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受检者就业之前的健康状况,收集各项健康基础数据(作为今后定期健康检查的对照基础和用于建立健全健康档案),以及发现受检者的职业禁忌证。 4.6职业禁忌证:是指不宜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接触某一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4.7定期健康检查: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从事某种职业或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有针对性内容的检查),以及时、及早地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属于第二级预防。 4.8应急性健康检查:是指对出现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事故的工作场所或劳动环 境中受有害因素暴露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受事故影响的职业人群范围和劳动者受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事故的处理措施和劳动者的救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4.9基础职业卫生服务(BOHS):是一项通过初级卫生保健,利用科学合理的、可接受的职业卫生方法为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健康提供保护,促进劳动者健康、幸福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预防疾病和事故的基本服务。 第五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 5.1感染性废物:是指可能含有病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的废弃物。5.2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职业接触。 5.3医院护理区:是指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病房、门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手术室、供应室等。 第六章 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 6.1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与上 层建筑体系,它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人际关系、人口状况、生活方式与行为等非物质要素构成,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体系。 6.2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社会人文环境体系中的各种非物质要素的综合,如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 6.3心理因素: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与个性有关的因素。心理活动过程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个方面。 6.4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5气质:即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6.6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6.7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压力和反应。亦指机体与环境缺乏 适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又称为心理压力或紧张刺激。 6.8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6.9行为医学:由于行为活动比心理活动易于观察,因此,通过研究行为、分析心理活动过程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称为行为医学。 6.10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6.11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6.12 酗酒:是指长期大量饮酒,令人产生身心依赖,不能自制,对个人健康或完成本职工作及社交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 第七章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7.1疾病的三级预防:预防工作可以根据疾病自然史的3个不同阶段即发病前 期、发病期、发病后期,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综合措施与对策来保护人类健康,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7.2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或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与心理等方面的致病因素,使人群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又称临床前预防或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7.3二级预防 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7.4特殊预防:是有目的地针对某种致病因素消除某类可能危害居民健康的事件而采取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7.5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阻止残疾、促进康复、延长寿命而采取的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措施。 7.6健康教育:是指让人们重视自己的健康,了解维护健康的卫生知识,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和消除致病危险因素所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 7.7自我保健:是指居民自己利用所掌握的卫生知识和保健方法,不依赖医务人员、完全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监测、观察、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并建立适合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长寿的卫生保健方法。 7.8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免疫:是根据人群免疫状况与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7.9环境保护: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并依据人类的意愿,优化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存的不利因素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7.1 0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和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总称。 7.11卫生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性文件。 7.12卫生法规:是以宪法和卫生法律为依据,针对某一特定卫生事务工作由国务院制定或卫生部提出的法规草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发布的法规性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7.13卫生规章:是卫生法律和法规的补充,由卫生部或卫生部与其他部委联合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 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卫生法律,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7.14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人类环境及其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涉及人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所规定的浓度或暴露时间的限制值即安全限值,它是卫生监督过程中评价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的法律依据。 7.15卫生技术操作规程:是根据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或卫生标准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准性操作准则与规程。 7.16国际卫生条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签订的、相互认可的有关卫生方面的条约或协定。 7.17卫生监督:是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依据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涉及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安全的各种行为或活动所实施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 7.18预防性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从保护人类健康角度出发,对新、扩、改建的工矿企业、城乡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包括公共交通、学校建筑、医疗卫生设施)、大型水利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竣工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卫生审查和监督活动。 7.19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性监督活动。 7.20应激性卫生监督:是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故、传染病爆发流行、药物中毒等事件所进行的紧急性调查、处理、信息通报等活动。 7.21 初级卫生保障:是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而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又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7.22 疾病监测:又沉更流行病学监测。是指疾病监测机构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资料,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有关单位,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与对策,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目的。 7.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八章 地方病防制 8.1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因素的特殊性使地区生活环境中的某种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病。 8.2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8.3碘缺乏病:是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机体以智力发育障碍为主要危害的-系列 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等。 8.4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摄入低于生理需要量的碘,从而引起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8.5地方性克汀病:是指由于外环境缺碘,胚胎或胎儿时期碘摄入不足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严重影响脑发育造成的一种疾病。 8.6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特定地区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当地居民通过饮 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一的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8.7地方性砷中毒: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和掌跖皮肤角化或癌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 第九章 职业病防制 9.1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特指国家政府立法明文规定的职业病。 :通常将劳动者接触的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9.2矽尘作业 尘企作业。 9.3职业性病损: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不良的生产工艺过程或不良劳动状态所引起的健康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伤及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9.4工伤: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意外性伤害,亦称为职业性伤害或工作伤害。 9.5工作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能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导致劳动者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原有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职业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劳动者的病情加重。 9.6生产性毒物: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存在于工作场所中可对劳动者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亦称职业性毒物。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生产性毒物(或工9.7职业中毒 作场所毒物)所引起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疾病。 9.8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车间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颗粒直径一般多为0. 1,10um。 9.9尘肺:是一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9.10矽肺: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吸人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9.11煤工尘肺: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煤粉尘所引起的一类尘肺。 9.12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9.13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害。 9.1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一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第十章 食源性疾病的防制 10.1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0.2营养性疾病:是指因摄人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以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0.3膳食指导: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其恰当的营养素,借以增姒机体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减轻器官负担。 10.4营养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 育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营养知识,了解膳食和健康的关系,自觉采用合理的膳食结构。 10.5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10.6动脉粥样硬化:指发生在弹性型动脉(如主动脉)以及肌肉型动脉(如冠状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因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沉着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 :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10.7糖尿病 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10.8痛风:是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10.9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10.10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或添加了非食品级的、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或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第十一章 传染病的防制 11.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传染病。 11.2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过程,其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基本环节。 11.3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宿主。 11.4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11.5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1.6临床症状期: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病人的传染性最强。 11.7恢复期: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的损害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11.8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1.9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共患病。 11.10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11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11.12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 11.13易感人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11.1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11.15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慢性传染病。 11.16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第十二章 慢性非传染病防制 12.1心脑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 12.2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病。 12.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病因复杂、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第十三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13.1药源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用药不当所产生有害作用超过有益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简称药源性疾病。 13.2感染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医院内引起的一切感染性疾病,简称医源性感染。 13.3 医源性疾病:是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因各种言行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当等原因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 第十四章 社会病防制 14.1社会诊断:是对具有社会病的个人、家庭或群体的社会情况(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的过程。 14.2临床个案诊断:是针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疗效进行复验过程。 14.3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自我毁灭性行为。 14.4吸毒: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通过注射、口服、鼻吸或其他途径将毒品摄入人体的行为。 14.5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4.6戒断反应: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 14.7 社会病:是指由社会因素起主导因素,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第十五章 医学统计学概述 15.1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15.2有限总体;总体明确规定了空间、时间、人群范围内有限的观察单位,称为有限总体。 15.3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15.4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更确切地说,是指有规律分布的总体)的特征量,称为总体参数。 15.5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 15.6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 15.7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15.8统计描述:是利用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相结合来描述样本资料的数量 特征及分布规律。 15.9统计推断:是使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统计推断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15.10半对数线图:横轴是算术尺度,纵轴是对数尺度的线图称为半对数线图。 :是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符号P来表示。 15.11 概率 15.12 数值变量资料:又称定量资料或者计量资料。为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观察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15.13 收集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获取准确的可靠的原始资料,是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可靠的重要保证。 15.14:分析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第十六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6.1极差:筒记为R,亦称全距,即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应变量值的离散范围。 16.2中位数:将一组变量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变量值称为中位数(简记为M) 16.3正态分布:也称高斯分布,是医学和生物学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连续性分布。 16.4医学参考值: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常数,也称正常值。 16.5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16.6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误,用σx来表示。 16.7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推断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分为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16.8置信区间;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是按一定的概率(l-a)用一个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均数,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为(1 -a)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6.9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々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 第十七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7.1率:又称频率指标,是某现象实际发生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17.2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个体数与该事物各部分个体数的总和之比,用来说明各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17.3Z2检验:是英国统计学家Pearson提出的一种用途广泛的假设检验方法。该 2检验以x分布和拟合优度检验为理论依据。 17.4秩和检验:是将定量数据从小到大、等级从弱到强或从强到弱转换成秩后(秩转换),求秩和,计算检验统计量一秩统计量,作出统计推断。 第十八章 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 18.1样本回归系数:在直线回归方程中,σ为直线的斜牢,称为样本的回归系数,其统计意义是当x变化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改变的估计值,它描述了Y依赖x的直线变化的数量关系的大小和方向。 18.2最小二乘法原则:其基本原理是使观测值y与y差值的平方和达到最小,即使各实测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 18.3直线相关: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程度与相关方向,适用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 18.4 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用来描述具有直线关系的两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是相关系数,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 18.5决定系数:定义为回归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中重要的统计量。 第十九章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9.1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包括疾病在什么地区、什么时间和什么人群中高发,有何规律和特点等,即在人群中对一种疾病测量到的某种变量值或特征类别的频率的总概括,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19.2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和健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丰富,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 19.3疾病的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自然发展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19.4发病率:是表示某特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出现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19.5患病率 占的比值。 19.6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19.7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19.8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的 比值。 19.9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在随访期末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19.10疾病暴发应急调查:是指对特定人群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同一种疾病的大量病例所进行的调查,属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描述性研究。 19.11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19.12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研究对象抽取一个对象的抽样方法。 19.13分层抽样: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文化程度等)将研究对象的总体分成若干组,这些组在统计学上称为层。然后在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各层抽出的对象就构成该项研究的样本。 19.14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j于假设危险因索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19.15匹配过度:匹配时如果期望使病例和对照完全一致而将不必要的因索列入匹配,不仅会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会丢失信息,降低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19.16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分别作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的时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死 亡情况,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 19.17筛检试验:是指筛检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体检、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等。 :是指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该检测结果19.18似然比 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 19.19 Kappa值:是一个较好的测量定性资料可靠性的指标,该值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Kappa值越高,一致性越好。 19.20联合试验:在实施筛检时,可采用多个筛检试验方法检测同一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筛检收益,这种方法称为联合试验。 第二十章 疾病病因探讨 1(特异病因学说:“特异病因学说”也称为病原体万能时代。该学说认为:每种疾病肯定是由于某种特异的病原物所引起。 2( Mill准则:假设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借助逻辑思维方法,常应用著名哲学家Mill的逻辑推理方法,简称Mill准则,它包括5种法则。 3(伴随关联:所谓伴随关联,即E与D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原因c,使得E与D之间产生了统计学关联,也称之为继发关联或间接关联。 第二部分 简答题精选 绪论 1.1简述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1)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2)特点:?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研究的内容是防痛与保健;?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1.2(简述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答:(1)预防的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 (2)预防的内容:从疾病预防控制扩展到促进健康与提高生命质量。 (3)预防的手段:从生物性预防扩展到非生物性预防。 1. 3(简述我国不同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总方针(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1( 简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l)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通与信息交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化的,人体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调节,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现代人类的行为特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适应其周围环境变化的结果。(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的作用。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存在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 简述污染物暴露的作用剂量、作用强度、暴露途径或方式的含义。 1.2( 答:(1)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2)作用强度:一般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程度。 (3)暴露途径或方式:环境化学污染物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与眼黏膜等暴露途径,同一种化学毒物由于其暴露途径不同,可能其毒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1.3( 简述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答:按照危害的类型一般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分为以下4类: (1)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2)职业病: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3)传染病:是指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或摄入营养素不平衡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4试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 答: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是一种联合暴露形式。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单独存在时的效应是不同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影响对方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使污染物对机体的毒效应强度发生改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以下5类。 (1)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总和。 (2)协同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效应的总和,即增毒作用。 (3)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本身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其化学物毒性增强,称加强作用。 (4)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5)独立作用:由于各个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机制不同或毒作用靶不同或其毒效应终点不同,所引发的毒效应也互不干扰,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此种联合作用为独立作用。 1.5 简述自然环境及其构成。 答: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总会,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等;后者有大气、土壤、阳光等,这些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 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分为两类: 1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人类可以从原生环境中获取机体所必须的物质与元素如空气等,值得指出是,原生环境中同时包含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如地质结构原因导致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引起的化学性疾病。另外,原生环境的地质灾害也可危害人体健康。 2. 次生环境:指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而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如环境地貌、结 构特征等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活动的类型又可将次生环境分为 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次生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21世纪公共卫生与预 防医学领域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6 简述环境污染来源 答:1.生产型污染:指矿工企业或农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中排放出的有害物 质或者有害因素引起的污染。如“工业三废” 2生活性污染:指居民生活过程中排除的“生活三废”即粪便、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 3. 交通运输性污染: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 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特别是私家车拥有来那个迅速增加。汽车 废气与噪声源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4. 其他污染来源:如医院废水与废渣、科研结构与高校实验室排放的污水、电视 塔与无线通信设备产生的微波与电磁辐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同位素产生 的电离辐射等。 1.7 简述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P49) 答:1.污染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吸收进入人体内; 2. 污染物的分布与储存:污染物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分布至全身各个 器官,但由于各个器官组织的额血流量以及对毒物的亲和力不同,使得污 染物自爱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较高浓度蓄积于某器官,两外随着时间的 延长,毒物在体内可以重新分布。蓄积或储存化学物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 储存库,化学物质主要以结合和游离两种形式存在于储存库内。 3.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生物转化后有 两种结局:代谢解毒作用与代谢增毒作用 4. 污染物的排泄:经肾脏、肝胆、肺、乳汁、唾液、汗液等排泄。 1.8 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P51) 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遗 传毒性和免疫毒作用等 1.9 简述污染物暴露的强度与方式(P53) 答:1.作用剂量与强度:作用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数量;作用强度是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程度。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作用与其剂量和强度有关。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常通过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反应曲线两个方面来评价 2. 暴露途径与方式:统一化学物质的暴露途径不同,其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暴露部位的额吸收率不同,首过效应不同,进入血液循环的分布速度不同,对暴露部位产生的损害作用不同 3. 暴露期限与频率:较常见的情况是低剂量长期重复暴露。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2.1(简述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答:(1)感官性状良好; (2)流行病学安全;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4)水量满足需要。 2.2(简述饮用水污染危害通常表现的特征。 答:(1)感官性状发生改变,水体可出现异色、异味、臭味、浑浊和肉眼可见物; (2)饮用者出现共同的不良反应;(3)水质检验异常; (4)明显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2.3(简述住宅建筑的卫生要求。 答:(1)微小气候适宜;(2)采光照明良好;3)室内空气清洁;(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6)环境安静整洁 (7)防止疾病传播。 2.4试述室内空气污染因素不良住宅建筑的健康危害。 答:污染因素:?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室内的燃料燃烧;?香烟烟雾污染;?建筑装饰材料污染;?家用电器设备,如计算机等的电磁辐射,空调长期不清洗产生的致病菌等;?烹调过程油烟的污染等。 2.5 不良住宅的危害: 答:健康危害:?眼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家庭化学品以及烹调、吸烟等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许多地区为了防暑降温或防寒保暖、节约能源,要求建筑物有良好的密闭性,使得室内通风换气的性能减低,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这些因素可引起住宅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出现眼黏膜与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化学过敏反应:住宅室内空气中存在的许多化学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组织器官或系统,会引起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排除致病因素后这些症状将会改善或消退。?慢性潜在性危害: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很低,不容易被发现,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另外,这些低浓度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疾病,症状往往表现为慢性过程。 2.6简述大气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因素。 答:1.太阳辐射:是太阳像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 5. 气象因素:气温、气流、气湿和气压等气象因素与太阳辐射共同综合作用与人体,对机 体的冷热感觉、免疫、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发挥着综合调节作用。合适的 气象可使机体处于良好舒适的状态,否则反之。 6. 空气离子化:大气中带正或负电荷的额例子就是空气离子。普遍认为适当浓度的空气负 离子有镇静、催眠、镇痛、镇咳、降血压等作用,有利于机体健康;过量正离子则可 引起失眠、头痛、呼吸加快等不良反应。 2.7 简述饮用水的污染来源。 答:工矿企业废水、废渣污染;自然灾害污染;意外水污染事故;生活污水污染;农业污染。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6.1( 简述合理膳食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答:(1)概念: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即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2)基本要求:?满足机体的需要;?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食物对人体无害;(4)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3.2(简述食物营养价值评定的目的。 答:一是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抗营养因素等。提出现有主要食品的营养缺陷,并指出改造或创制新食品的方向,解决抗营养因素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二是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提高食品营养价值。三是指导人们科学地选购食品和合理配制营养平衡膳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3(3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答:(1)食物多样,谷类力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 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3.4 简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答: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即: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1. 平均需要量(EAR):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中队某种营养 素需要量的平均值。当某种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表示可满足某一群体中 50%的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2. 推荐摄入量:以EAR为基础制定的,是健康个体的膳食营养素摄入目标,个 体摄入量低于RNI时并不表示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 3. 适宜摄入量: 在个体需要量的资料研究不足无法得到EAR和RNI时,可设定 AI代替RNI。AI应满足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 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4.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 3.5 简述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的意义及其评定内容。 答:评定食品的营养价值,一是可以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等,提出现有食品的营养缺陷,病指出改造火种创新食品的方向,解决抗营养素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二是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保存食品中营养素含量,提高食品中营养价值;三是指导人们科学的选购食品和合理配制营养平衡膳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评定内容有:1.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2.营养素质量;3.营养质量指数; 3.6 简述膳食结构类型P80 答:1.东方膳食结构: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2. 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结构:以欧美国家为代表。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是膳食的主要构成。 3. 日本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是一种动植物膳食较为平衡的结构。 4. 地中海膳食结构:是以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地理特征的膳食结构。主要特点是富含植物性食物,膳食摄入饱和脂肪酸量低,不饱和高,主要食用油为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习惯等。 3.7 简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P89 答: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切进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放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即使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标准进行修订。第四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 添加剂的品种、用量、使用范围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第四十七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第四十八条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的所载内容负责。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1(简述提高劳动者职业生命质量的主要措施。 答:(1)避免和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和安全隐患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损害。 (2)增进劳动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卫生。 (3)优化劳动体制,保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待遇。 (4)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素质。 (5)实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 (6)消除和改变劳动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等。 4.2(简述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答:(1)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 (2)职业环境卫生监测。 (3)劳动者健康监护。 (4)健康危险度评价。 (5)危险告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6)实施劳动者与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4.3 试述职业环境卫生监测的内容。 答:对职业者劳动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提出控制措施都需要进行职业环境的卫生监测,内容包括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者生物检测。 (1)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劳动者的工作组织、劳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人体功效学因素;?评估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卫生条件和职业有害因素水平(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评估劳动者接触到的不利心理因素和不合理工作安排;?评估职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风险;?监测安全措施和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情况、维护和保养情况等;?监测职业有害因素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评估一般卫生及卫生设备。(2)职业者生物监测的内容:职业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职业者体内生物标志物来进行。包括:?监测生物材料中职业有害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以确定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有害因素吸收程度及其在人体内的蓄积水平,常见的生物材料有尿、血、头发等(如尿中酚的含量测定可作为苯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监测劳动者机体的生物效应剂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机体健康的程度,这类指标包括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等指标测定(多以生化指标为主,且大部分是非特异性的,需要对该有害物质的毒理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如反映职业性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对DNA损害的指标有DNA链断裂、DNA加合物等。 4.4 简述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答:1.有害化学因素:包括各种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异常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电离辐射、噪声与震动等;3.致病生物因素: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第五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 5.1医院室内环境质量要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室内微小气候,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辐射。(2)室内噪声卫生标准。(3)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4)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5)医疗用品与医疗器械的卫生要求。 5.2简述护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答:(1)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理环境,保持整洁的习惯。(2)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3)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病人的排泄物。(4)非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房。 5.3 简述医院门诊部设计 答:1.一般门诊:门诊的布局应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创造方便的就诊条件为重点;内科宜设在入口附近,尽可能靠近检验科;门诊应有足够面积的候诊室。 2.诊室设置:个门诊科室设置应尽可能便于病人就诊及医护人员工作。儿科、产科、外科及 急诊室应设于底层,各科的诊断室应在医院门诊部较安静处。儿科、产科结核病科和皮肤性病科应有自己专用的出入口和诊断室。 3. 传染病门诊:应有单独的专用出入口,病独立设置采血治疗师、药房、化验室等。应设立预诊室和隔离观察室,常见传染病还应分别设置诊室;病人与医护人员的通行路线以及诊查室的门应分别设置。 第六章 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 6.1简述情绪的定义及其3个特征。 答: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有3个特征:其一(情绪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不是固有的;其二,情绪是主观体验,包括情感,情感是与高级的、社会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其三,情绪的个人基础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 6.2(简述应激对健康的双重作用。 答:应激对健康有着双重的影响:(1)有利方面: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增强体质和适应能力这可以给人带来激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2)不利方面:应激事件刺激过大或刺激过长,引起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身体障碍。特别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等。应激事件刺激可以引起免疫功能改变,不但会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而且有促癌、致癌作用。 6.3(简述促进健康的行为。 答:(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体育锻炼。 6.4 简述文化、教育和健康。 答:1.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预防医学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研究文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教育:教育是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有两个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 3.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1)文化教育影响生活方式。(2)文化教育影响自我保健能力 (3)文化教育影响后代健康 第七章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7.1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答:(1)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由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通力合作。 7.2列表说明疾病的三级预防对策与措施。 答: 预防级别类型 针对的疾病过程 预防对策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发病前期 病因预防 消除病因,增进健康 二级预防 发病期 临床前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 芡病后期 临床预防 预防并发症,康复防残 7.3(简述疾病监测的概念与其3个基本特征 答:(1)概念:疾病监测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指疾病监测机构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整 理、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资料,并将有 关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到有关 单位,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与对策,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目的。(2)疾病监测的3个基本特征:?只有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资料,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 规律和影响因素;?只有将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只有将信息及时上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反馈给有关单位,才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作用。 7.4(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 答:(1)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堂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特征:?事件突发性;?影响群体性;?危害社会性;?处理复杂性。 7.5 简述21世纪全球卫生保健的目标 答: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继续和发展,总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间和国家内部促进卫生水平;使全体人民获得可持续的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具体目标是: 1. 提高卫生公平程度,减少儿童期发育不良 2. 到2020年将实现孕妇死亡率10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5%,所有国家 出生期望寿命将在70岁以上。 3. 牛庄5大流行病的上升趋势 4. 根除消灭某些疾病 5. 改造生存环境 6. 促进健康 7. 国家政策 8. 连续性 9. 信息监测到2010年,建立适宜的国家和全球卫生信息、监测和警报系统。 10. 卫生政策和体制研究到2010年,在全世界个区域和国家各级政府均要实施卫 生政策和体制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 第八章 地方病防制 8.1(简述地方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答:(1)典型的地方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发病地点区域性。?致病病因明确性。?控制效果显著性。 (2)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8.2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 答: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有两种方法即触诊法或B超法诊断,当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时,以B超法的诊断结果为准 (1)触诊法诊断地方性甲状腺肿标准为:?患者生活于缺碘地区(水碘 注意事项 软件开发合同注意事项软件销售合同注意事项电梯维保合同注意事项软件销售合同注意事项员工离职注意事项 答:(1)标准化法只适用于某因素两组内部构成不同,并有可能影响两组总率比较的情况对于因其他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不具可比性问题,标准化法不能解决。选定的标准不同,算得的标准化率也不同(2)由于选择的标准人口不同,算出的标准化率也不同(3)标准化后的标准化率,已经不再反映当时当地的实际水平,它只是表示相互比较的资料间的相对水平(4)两样本标准化率是样本值,存在抽样误差。 217.3简述对于四格表资料X检验时各种算法应用的通常规定 22答:(1)当n?40旦所有的T?5时,用x检验的基本公式或四格表资料x检验的 a时,改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2)当n?40但有1专用公式;当P? 2?T<5时,用四格表资料X检验的校正公式或改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 (3)当n<40,或T
本文档为【[其他资格考试]预防医学自考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1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