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

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

举报
开通vip

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 教育部 财政部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提高计划 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项 目 编 号 BLZD015 项目牵头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项 目 负 责 人 郑玉才 项目完成时间 2010. 04 目 录 前 言 ............................................................ 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总则 ................... 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

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
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 教育部 财政部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提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项 目 编 号 BLZD015 项目牵头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项 目 负 责 人 郑玉才 项目完成时间 2010. 04 目 录 前 言 ............................................................ 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总则 ................... 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细则 ................... 5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标准 ................................. 5 模块一、机械制图实践指导能力标准 ............................... 5 模块二、机械零件测量实践能力标准 ............................... 9 模块三、机械加工设备实践能力标准 .............................. 12 模块四、机械加工工艺实践能力标准 .............................. 15 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 33 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制定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61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精神,适应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需要,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快造就一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技能性、实践性和社会发展适应性教学要求,具有运用“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本标准在总结了机械加工行业各工种的职业标准、《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基础上,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的具体特点,确定运用范围,使标准具有专业职业特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成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成司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冀中职业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立新、邓春岩、刘长荣、肖念新、陈 芳、葛金印、李为民、刘东岩、凌志杰、邸桂林、蒋洪平、李智慧、曹 晔、郑玉才、姜旭霞、何亚飞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成司负责解释。 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总则 1、 能力标准基本原则 本标准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应掌握的能力,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 本标准的出发点是:立足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教师资职业现实;着眼机械加工行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职教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综合考虑现有职教师资政策、法规;反映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对职教教师的职业新要求;借鉴国内外现有有关研究成果。 本标准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职业性原则:在执行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机械加工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全面性原则:能力标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全面要求。?广泛性原则:我国地区差异大,能力标准的制定考虑到了广泛的适用性。?稳定性原则:能力标准要制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保持较长的稳定性。?发展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随之变化,能力标准也应随之补充修订。 本标准强调,教师教学能力是知识目标、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有机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本标准引用了《车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铣工国家职业标准》、《磨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关于培训教师应具有的实践指导能力标准部分。 2、 能力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包括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践能力标准按工种分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按实践指导性质不同分为若干个能力单元,能力单元之下细分能力要素,再对各能力要素进一步解读。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分成九个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之下细分能力要素,进一步再分为知识技能点。 3、 能力标准细则说明 整个标准包括两大能力方面、四大实践能力模块,九大教学能力板块。个能 2 力模块分解为几方面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分解几项能力要素,每个能力要素由若干能力考核点进行解读。对各能力要素和能力点的解读,随着能力水平的升级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其中不带标注的为合格教师标准,带,为高一级教师能力标准的补充部分,带,,为更高级教师能力标准的补充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细则附后。其中每个教师应具备第四个实践能力模块的车、钳、铣、磨中两个以上工种实践模块的能力和其他教师教学的所有能力。 4、 术语、定义 能力:能力(competence)原本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它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而“活动的效率是指活动的速度、水平以及成果的质量”。心理学定义为“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是 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 但由于能力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今它的外延已经大为扩大,包容性极广。它既可以针对个体而言,也可以针对某一群体甚至一个国家而言。从内容上来看,它不仅包括人的实际能力,也包括人的心理潜能。能力——知识,加上经验的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判断、抉择和实践的力量,进而得到别人肯定的一种成果。 专业能力:即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它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是指具备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将这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及组织管理教育工作的能力的教师。这里所说的专业不是指教师职业本身作为“专业”,而是指教师承担课程所属的学科专业。 教师能力标准:是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方面应该达到的专业要求和教学能力水准。明确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和怎么发展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即为了进行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获取该职业的最佳活动效率,以经济、技术教育科学及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对教师领域重复出现的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程序、活动质量,以及实现该活动所需的知 3 识、技能、态度要求等方面内容做出综合性的规定,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专业职业:指以某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职业岗位,如以机械加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车工职业、钳工职业、数控加工职业、机械维修工职业等。 5、 附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亦可供其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参考。 4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细则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标准 准 模块一、机械制图实践指导能力标 1(基本要求 1.1指导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技能 1.1.1 指导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常识 指导学生认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1.1.1.1 1.1.1.2 指导学生进行字体、图线基本功训练 1.1.1.3 指导学生用绘图工具、绘图仪器绘制平面图形 1.1.1.4 指导学生对图形进行正确的尺寸标注 1.1.2 指导学生进行投影法训练 1.1.2.1 指导学生根据投影特性绘制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1.1.2.2 指导学生绘制基本几何体的投影 1.1.2.3 指导学生根据三视图绘制其轴测图 1.1.2.4 指导学生补画第三视图和画漏线 1.2 指导学生掌握图样中的技术要求 1.2.1 指导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1.2.1.1 指导学生在图纸上按规定画出各种零件的基本视图 1.2.1.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综合性零件的视图 1.2.1.3 指导学生识读工厂中较复杂零件的视图 1.2.2 指导学生掌握图样中的技术要求 1.2.2.1 指导学生了解技术要求 1.2.2.2 指导学生掌握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标注 1.2.2.3 指导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标注 1.2.2.4 指导学生掌握零件的形状与位置公差标注 5 1.3 指导学生掌握各类零件的画法 1.3.1 指导学生掌握盘盖类零件的画法 1.3.1.1 指导学生识读盘盖类零件图的结构特点、工艺结构、表达方法 1.3.1.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盘盖类零件的视图 1.3.1.3 指导学生完整、清晰、合理地标准零件尺寸、技术要求 1.3.2 指导学生绘制轴套类零件 1.3.2.1 指导学生识读轴套类零件图的结构特点、工艺结构表达方法 1.3.2.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轴套类零件的视图 1.3.2.3 指导学生完整、清晰、合理地标注零件尺寸、技术要求 1.3.3 指导学生绘制叉架类零件 3.3.1 指导学生识读叉架类零件图的结构特点、工艺结构表达方法 1. 1.3.3.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叉架类零件的视图 1.3.3.3 指导学生完整、清晰、合理地标注零件尺寸、技术要求 1.3.4 指导学生绘制箱体类零件 1.3.4.1 指导学生识读箱体类零件图的结构特点、工艺结构、表达方法 1.3.4.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箱体类零件的视图 1.3.4.3 指导学生完整、清晰、合理地标注零件尺寸、技术要求 1.3.5 指导学生绘制标准件与常用件 1.3.5.1 指导学生进行螺纹及其紧固件的绘制 1.3.5.2 指导学生进行齿轮的绘制 1.3.5.3 指导学生进行键、销的绘制 1.3.5.4 指导学生进行轴承和弹簧的绘制 1.4 指导学生掌握装配图的绘制 1.4.1 指导学生读装配图的结构特点及常见的工艺结构、表达方法 1.4.2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整、合理的绘制装配图 1.4.3 指导学生标注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 1.4.4 指导学生装配图的序号和明细栏编写 1.4.5 指导学生根据装配图拆画出必要的零件图 2.技能要求 6 2.1绘制二维图 2.1.1 描图 2.1.1.1 描绘墨线图 2.1.2手工绘图 2.1.2.1 绘制内、外螺纹及其连接图 2.1.2.2 绘制和阅读轴类、盘盖类零件图 2.1.2.3 绘制螺纹连接的装配图 零件图 2.1.2.4 绘制和阅读支架类、箱体类 2.1.2.5 绘制各种标准件和常用件 ,2.1.2.6 绘制和阅读不少于15个零件的装配图 ,2.1.2.7 绘制和阅读各种机械图 ,,2.1.2.8 绘制变形接头的展开图 ,,2.1.2.9 绘制等径变管的展开图 2.1.3计算机绘图 2.1.3.1 生成及编辑基本图形和尺寸标注 2.1.3.2 生成及编辑具有复杂图形(如块的定义与插入、外部引用、图案 填充等)、尺寸、复杂文本等; 2.1.3.3 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图形的输出 2.1.3.4 根据零件图绘制装配图 ,2.1.3.5 根据装配图绘制零件图 2.2 绘制三维图 2.2.1 描图 2.2.1.1 描绘正等轴测图 2.2.1.2 描绘斜二测图 2.2.1.3 描绘正二测图 2.2.2 手工绘制轴测图 2.2.2.1 绘制正等轴测图 2.2.2.2 绘制正等轴测剖视图 2.2.2.3 绘制轴测图 ,2.2.2.4 绘制轴测剖视图 7 ,,2.2.2.5 能润饰轴 ,,2.2.2.6 对第三角表示法和第一角表示法做相互转换 2.2.3 计算机绘图 2.2.3.1 创建各种零件的三维模型 2.2.3.2 创建装配体的三维模型 2.2.3.3 创建装配体的三维分解模型 2.2.3.4 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工程图 ,2.2.3.5 在图纸空间浮动视窗内调整图形显示 ,2.2.3.6 创建曲面的三维模型 ,,2.2.3.7 渲染三维模型 2.3 图档管理 2.3.1 图纸折叠和装订 2.3.1.1 按要求折叠图纸 2.3.1.2 按要求将图纸装订成册 2.3.2 图纸归档管理 2.3.2.1 对成套图纸进行分类、编号 ,2.3.2.2 使用软件对成套图纸进行管理 2.4 计算机绘图软件使用 2.4.1 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定制 2.4.1.1 使用软件提供的相应的定制工具 4.1.2 定义用户化菜单界面 2. 2.4.1.3 合理进行软件的系统配置 ,2.4.2 进行计算机图形的二次开发 ,,2.5 指导与培训 2.4.1 指导中青年教师的工作,并进行机械制图业务培训 2.4.2 组织编写机械制图培训教材 8 模块二、机械零件测量实践能力标准 1.基本要求 1.1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1.1.1 常用量具的认识和使用 1.1.1.1 指导学生认识、识读各种常用量具 1.1.1.2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标准样板和标准块 1.1.1.3 指导学生使用量具测量基本尺寸 1.1.1.4 指导学生学会量具的日常维护操作 1.1.1.5 指导学生用样板比较零件 1.1.2 特殊量具的认识和使用 1.1.2.1 指导学生各种塞尺和塞规 1.1.2.2 指导学生使用螺纹和齿轮的量具 1.1.3 测量仪器的认识使用 1.1.3.1 指导学生认识水平仪、自准直仪、跨步仪 1.1.3.2 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硬度计、扭力计等设备 1.1.3.3 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各种电子测量设备 1.1.3.4 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三坐标测量仪数字测量设备 1.2 指导学生了解测量的知识 1.2.1 使学生掌握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知识 1.2.1.1 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长度基准与尺寸传递 1.2.1.2 使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类型及处理方法 1.2.1.3 使学生解安全裕度与验收极限 1.2.1.4 使学生正确查阅极限偏差表 1.2.2 使学生掌握基本尺寸的测量 1.2.2.1 使学生正确选择、使用常用测量器具 1.2.2.2 使学生掌握孔、轴尺寸的测量方法 1.2.2.3 使学生掌握锥度、角度的测量方法 9 1.3 指导学生测量各种误差 1.3.1 形位公差及其测量 1.3.1.1 使学生了解形位误差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3.1.2 使学生理解形位公差项目、形位公差标注 1.3.1.3 使学生了解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 1.3.2 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 1.3.2.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表面粗糙度的术语和定义 1.3.2.1 使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和测量方法 1.3.3 极限量规 1.3.3.1 使学生理解极限尺寸的判断原则 1.3.3.2 使学生了解量规的功用及分类 1.3.4 平键、花键联接的公差及其测量 1.3.4.1 使学生掌握平键、矩形花键公差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1.3.4.2 使学生掌握平键、花键联接公差的测量方法 1.3.5 普通螺纹配合的公差及其测量 1.3.5.1 使学生了解螺纹配合的基本要求 1.3.5.2 使学生了解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1.3.5.3 使学生理解螺纹公差配合的概念及保证螺纹互换性的条件 1.3.5.4 使学生掌握普通螺纹配合公差的常用检测方法 1.3.6 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及其测量 1.3.6.1 使学生了解齿轮误差的评定指标及测量 1.3.6.2 使学生理解齿轮精度等级、公差组、检验组 1.3.6.3 使学生了解齿轮副的评定指标及测量 1.3.6.4 使学生了解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图面标注方法 2.技能要求 2.1 轴类零件测量 2.1.1 轴类零件尺寸的测量 2.1.1.1 用钢直尺、游标卡尺和外径千分尺测量轴类零件长度和外径 2.1.1.2 用圆锥套规检测外圆锥直径和圆锥角度 10 2.1.1.3 用游标万能角度尺测量零件的外圆锥角 2.1.2 轴类零件误差的测量 2.1.2.1 用百分表和V型铁测量测量轴的全跳动、圆跳动误差、零件偏心 距等形位公差 2.1.2.2 用表面粗糙度标准样板比较来判断被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2.2 盘套类零件测量 2.2.1 用游标深度尺、内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圆柱塞规测量盘套类零 件内径、深度、内沟槽轴向尺寸。 2.2.1 用圆锥塞规检验零件内圆锥角度(间隙法、涂色法)和内圆锥零件 直径尺寸。 2.3 螺纹与齿轮测量 2.3.1 螺纹的测量 2.3.1.1 用螺距规测量螺距 2.3.1.2 用螺纹单针测量法、三针测量法测量螺纹中径和参数计算 2.3.2.3 用百分表和量块进行多头螺纹分头和参数计算 2.3.2.4 万能工具显微镜测螺纹各参数 2.3.2 齿轮的测量 2.3.2.1 用齿厚游标卡尺测量齿厚和参数计算 2.3.2.2 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的长度、齿条的齿厚和周节以及 参数计算 2.3.2.3 进行齿距偏差、齿距累积误差和齿圈径向跳动的的测量 2.3.2.4 进行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 2.4 箱体类零件测量 2.4.1 箱体类零件尺寸测量 2.4.1.1 用高度游标尺进行零件高度测量 2.4.1.2 用高度游标尺测量零件上孔的位置尺寸和孔中心距 2.4.2 箱体类零件精度测量 2.4.2.1 用刀口直尺和标准平板(涂色法)检测零件平面度误差 11 2.4.2.2 用外径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测量两平行平面间的平行度误差和尺 寸精度 2.4.2.3 用角尺检测零件相邻平面间的垂直度误差 2.4.2.4 用游标万能角度尺、专用角度样板测量斜面与基准面之间夹角 2.4.2.5 用芯轴或芯轴和百分表组合测量孔轴线的平行度、垂直度、同轴 度误差 2.4.3.6 用两根标准直径量柱和千分尺测量燕尾槽和燕尾块测量宽度尺 寸 2.4.2.7 借助平板用百分表对台阶和直角沟槽位置误差检测 2.5 配合件测量 2.5.1 用半径样板、塞尺、25×25验框罩检测零件接触精度和间隙测量 2.5.2 用圆柱销、圆锥销和平键作配检的测量 ,2.5.3 用水平仪等测量机床导轨直线度和两导轨平行度误差 2.6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仪器的维护 2.6.1 测量数据的处理 2.6.1.1 进行测量数据的精度估计 ,2.6.1.2 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2.6.1.3 进行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 2.6.2 测量仪器的使用 2.6.2.1 正确选用测量仪器 ,2.6.2.2 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图形处理、随机高速测量技术 ,,2.6.2.3 进行测量仪器研发 模块三、机械加工设备实践能力标准 1.基本要求 1.1 指导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知识 1.1.1 指导学生掌握液压传动常识 1.1.1.1 使学生了解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12 1.1.1.2 使学生掌握液压油的性能、选用和防止污染环境 1.1.1.3 使学生了解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 1.1.2 指导学生掌握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和使用 1.1.2.1 使学生理解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用途 1.1.2.2 使学生掌握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图形符号 1.1.2.3 使学生了解常用液压缸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 1.1.2.4 使学生理解液压缸的用途和掌握液压缸的图形符号 1.1.2.5 使学生了解液压阀的分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用途 1.1.2.6 使学生理解各种控制元件的用途 1.1.2.7 使学生掌握各种液压阀图形符号 1.1.2.8 使学生掌握各种液压辅助装置安装位置和图形符号 1.1.3 指导学生掌握液压系统知识 1.1.3.1 使学生掌握典型液压基本回路的功用、组成 1.1.3.2 使学生掌握阅读液压传动系统图的方法 1.1.3.3 使学生理解液压系统的安装与清洗 1.1.3.4 使学生掌握液压系统的维护及保养 1.2 机床电气控制 1.2.1 指导学生掌握接触器知识 1.2.1.1 使学生了解接触器的类型、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2 使学生了解接触器的型号与技术参数 1.2.1.3 使学生掌握接触器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1.2.2 指导学生掌握电气元件知识 1.2.2.1 使学生了解继电器的种类、结构、技术参数及工作原理 1.2.2.2 使学生掌握继电器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1.2.2.3 使学生了解熔断器的型号、结构、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和选用 1.2.2.4 使学生掌握熔断器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1.2.2.5 使学生掌握开关和主令电器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文字符号和图 形符号 1.2.2.6 能使学生了解电气系统图的图形、文字符号和绘图原则 1.2.3 指导学生掌握电机知识和机床电路 13 1.2.3.1 使学生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旋转全电压控制电路 1.2.3.2 使学生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可逆旋转控制电路 1.2.3.3 使学生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Y–?联结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1.2.3.4 使学生掌握阅读机床控制电路图的方法 1.2.3.5 使学生了解机床控制电路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2.3.6 使学生了解机床电气控制元器件使用常识 1.3 可编程控制器 1.3.1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1.3.1.1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1.3.1.2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1.3.1.3 掌握常见可编程控制器的产品系列 操作 1.3.2 进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 1.3.2.1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常用指令作用及其相应的文字符号 1.3.2.2 掌握梯形图的编制规则与阅读方法 2.技能要求 2.1 液压装置控制技术 2.1.1 液压元件的工作分析 2.1.1.1 判断液压泵的工作质量,进行故障判断和维护 2.1.1.2 分析液压缸工作状态,进行故障判断和维护 2.1.1.3 分析液压阀控制部件状态,进行故障判断和维护 2.1.2 液压回路工作分析 2.1.2.1 分析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方向控制回路的性能 2.1.2.2 依据系统原理图、管路布置图进行回路的组装 ,2.1.2.3 进行液压回路的故障分析 ,,2.1.2.4 根据工作要求进行液压系统的改进和设计 2.2 电气装置控制技术 2.2.1 电气系统的维护 2.2.1.1 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设计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 2.2.1.2 分析各种气压传动回路 14 2.2.1.3 读懂、分析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图,能装接控制线路 ,2.2.2 电气系统的设计 2.2.2.1 设计简单机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和排除故障 2.2.2.2 分析机械设备说明书中液压传动系统图、调整液压系统可能产生 的问题 ,,2.2.2.3 正确分析、排除出现的故障,提出改进方法 模块四、机械加工工艺实践能力标准 1(基本要求 1.1示范职业道德 1.1.1 遵循教育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职业道德和相关行业的规章制度,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1.1.1.1 明确本专业教师的职责及角色任务 1.1.1.2 查阅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 1.1.1.3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1.1.1.4 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1.1.5 对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合作。 1.1.1.6 爱护和正确保管设备及工具、夹具、刀具、量具。 1.1.1.7 按规定着装,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 1.1.1.8 掌握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1.1.2 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1.1.2.1 在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内容 1.1.2.2 指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1.1.2.3 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 ,1.1.3 帮助和指导教师遵守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研究现代职 1.1.3.1 指导教师学习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 1.1.3.2 对教师提出履行职业道德的改进建议 1.1.3.3 对职业教育理论实践进行研究与运用 ,1.1.4 指导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15 1.1.4.1 指导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1.4.2 指导年轻教师评估学生职业道德表现 1.2 基础知识 1.2.1 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 1.2.1.1 掌握现场文明生产要求。 1.2.2.2 掌握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 1.2.2.3 掌握环境保护知识。 1.2.2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2.2.1 熟悉劳动法相关知识 1.2.2.2 熟悉合同法相关知识。 1.2.3 质量管理 1.2.3.1 在本职工作中认真贯彻各项质量标准 1.2.3.2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实现操作过程的质量分析与控制 1.2.4 生产管理 1.2.4.1 组织有关人员协同作业 1.2.4.2 协助部门领导进行生产计划、调度及人员的管理 1.2.5 具有美学基础与艺术鉴赏能力 1.3 专业知识 1.3.1 熟知材料的力学性能 1.3.1.1 熟知金属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指标及表示方法 1.3.1.2 熟知金属材料的硬度指标及检测方法,三种常用硬度适用检测范 围; 1.3.1.3 熟练指导学生金属材料的硬度试验 1.3.1.4 熟知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指标及提高疲劳强度的方法 1.3.1.5 熟练指导金属材料的拉伸及硬度试验 1.3.1.6 掌握和运用常用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1.3.1.7 掌握新型材料的特性和运用 1.3.2 常用材料的认识 1.3.2.1 指导学生读懂常用材料的牌号并与实物对照 16 1.3.2.2 指导学生观察钢材的磨削火花形状初步判断材料的类型 1.3.3 钢的热处理基础 1.3.3.1 使学生理解钢热处理的工艺方法及目的 1.3.3.2 熟练掌握钢热处理的工艺方法(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使学 生学会一到二种普通热处理的方法 1.3.4 机械加工工艺 1.3.4.1 掌握机械加工的各种方法及发展趋势 1.3.4.2 讲明工艺的基本概念 1.3.4.3 使学生合理选择定位基准、工序基准 1.3.4.4 使学生正确确定零件工序余量及加工余量 1.3.4.5 使学生正确安排零件热处理工序及辅助工序 1.3.4.6 使学生正确进行工艺尺寸链的计算 1.3.4.7 使学生会正确选择与零件技术要求相匹配的加工设备 1.3.4.8 使学生了解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因素 1.4 专业发展能力 1.4.1 专业发展基础能力 1.4.1.1 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 1.4.1.2 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 1.4.1.3 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 1.4.1.4 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 1.4.1.5 在机械工程实践中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 1.4.2 专业发展专业能力 1.4.2.1 逐步掌握柔性制造新技术 1.4.2.2 掌握和运用高速加工技术 1.4.2.3 掌握和运用高速高效刀具技术 4.2.4 研究和运用加工工序集中化和复合工艺 1. 1.4.2.5 研究和运用干式切削技术和磨削新技术 1.4.2.6 进行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17 2、车削加工实践能力 2.1 工艺准备能力 2.1.1读图与绘图 2.1.1.1 读懂多线蜗杆、减速器壳体、三拐以上曲轴等复杂畸形零件的工作图 2.1.1.2 绘制偏心轴、蜗杆、丝杠、两拐曲轴的零件工作图 2.1.1.3 绘制简单零件的轴测图 2.1.1.4 读懂车床主轴箱、进给箱的装配图 ,2.1.1.5 根据实物或装配图绘制或拆画零件图 ,2.1.1.6 绘制车床常用工装的装配图及零件图 2.1.2 制定加工工艺 2.1.2.1 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2.1.2.2 制订三拐以上曲轴、有立体交叉孔的箱体等畸形、精密零件的车削加工顺序 ,2.1.2.3 制订在立车或落地车床上加工大型、复杂零件的车削加工顺序 ,,2.1.2.4 对零件的车削工艺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1.3 工件定位与夹紧 2.1.3.1 合理选择车床通用夹具、组合夹具和调整专用夹具 2.1.3.2 分析计算车床夹具的定位误差 2.1.3.3 确定立体交错两孔及多孔工件的装夹与调整方法 2.1.3.4 正确使用和调整液压自动定心中心架 2.1.3.5 正确选择、使用、调整刀架 ,2.1.3.6 设计、制作装夹薄壁、偏心工件的专用夹具 ,,2.1.3.7 对现有的车床夹具进行误差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1.4刀具准备 2.1.4.1 正确选用及刃磨群钻、机夹车刀等常用先进车削刀具 2.1.4.2 正确选用深孔加工刀具,并能安装和调整 2.1.4.3 在保证工件质量及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延长车刀寿命 2.1.4.4 正确选择数控车床刀架上的常用刀具 18 ,2.1.4.5 推广使用镀层刀具、机夹刀具、特殊形状及特殊材料刀具等新型刀具 ,2.1.4.6 根据有关参数选择数控车床合理刀具 2.1.5 编制程序 2.1.5.1 手工编制较复杂的、带有二维圆弧曲面零件的车削程序 2.1.5.2 阐述较复杂圆弧与圆弧的交点的计算方法 2.1.5.3 讲述CAD/CAM软件的使用方法 ,2.1.5.4 用计算机软件编制车削程序 ,2.1.5.5 用计算机软件编制车削中心程序 ,2.1.5.6 说明车削中心的原理及编程方法 2.1.6 设备维护保养 2.1.6.1 进行车床定期维护保养 2.1.6.2 进行车床几何精度及工作精度的检验 2.1.6.3 分析并排除普通车床常见的气路、液路、机械故障 2.1.6.4 阅读编程错误、超程、欠压、缺油等报警信息,并排除一般故障 ,2.1.6.5 根据数控车床的结构、原理,诊断并排除液压及机械故障 ,2.1.6.6 进行数控车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及工作精度的检验 ,2.1.6.7 借助词典看懂进口数控设备相关外文标牌及使用规范的内容 2.2工件加工 2.2.1 车削精密机床主轴等大型、精密轴类工件 2.2.2 套、深孔、偏心件、曲轴的加工 2.2.2.1 加工深孔并达到高级车工以上要求 2.2.2.2 车削轴线在同一轴向平面内的三偏心外圆和三偏心孔,达到高级车工以上要求 ,2.2.2.3 车削三个偏心距相等且呈120?分布的高难度偏心工件 ,2.2.2.4 车削六拐以上的曲轴达到技师操作技术要求 2.2.3 螺纹、蜗杆的加工 2.2.3.1 车削三线以上蜗杆,达到高级车工的要求 2.2.3.2 阐述多线蜗杆的加工方法 19 ,2.2.3.3 在普通车床上车削渐厚蜗杆及不等距蜗杆 ,2.2.3.4 阐述渐厚蜗杆及不等距蜗杆的加工方法 2.2.4 箱体孔的加工 2.2.4.1 车削立体交错的两孔或三孔 2.2.4.2 车削与轴线垂直且偏心的孔 ,2.2.4.3 车削同内球面垂直且相交的孔 ,2.2.4.4 车削两半箱体的同心孔 2.2.5 数控车床加工 2.2.5.1 加工带有二维圆弧曲面的较复杂零件 2.2.5.2 阐述在数控车床上利用多重复合循环加工带有二维圆弧曲面的 较复杂零件的方法 ,2.2.5.3 对适合在车削中心加工的带有车削、铣削、磨削等工序的复杂 工件进行加工 ,2.3 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 2.3.1 进行精度检验与分析 2.3.1.1 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产生车削误差的原因 2.3.1.2 根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3.2 阐述精度检验和误差分析 2.3.2.1 传授复杂、畸形机械零件精度的检验方法 2.3.2.2 阐述车削加工中消除或减少加工误差的知识 3、钳工实践能力 3.1 准备工作要求 3.1.1 作业环境准备和安全检查 3.1.1.1 对常用设备、工具和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 3.1.1.2 对特殊设备、工具和特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 ,3.1.1.3 对大型、特殊环境的组内配和工种的作业进行安排 ,3.1.1.4 对大型、特殊机械装备进行安全检查 3.1.2 技术准要求(图样、工艺、标准) 20 3.1.2.1 读懂较复杂工艺装备的装配图 3.1.2.2 读懂较复杂的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 ,3.1.2.3 读懂复杂、精密、大型工艺装备的装配图及相关工艺文件和技术标准 ,,3.1.2.4 设计简单专用工具及夹具 3.1.3 物质准备要求(设备、工具、量具) 3.1.3.1 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工具、夹具、量具和加工设备 3.1.3.2 采取措施改进现有工艺装备以满足特殊要求 3.1.3.3 制作简单的辅助工具及夹具 ,3.1.3.4 进行复杂、精密、大型工具、检具、量具的准备和调试 3.2 项目实施能力要求 3.2.1 零件的划线、加工、精整、测量 3.2.1.1 进行零件的平面划线及简单铸件的立体划线,并能合理借料 3.2.1.2 进行锯、錾、锉、钻、绞、攻螺纹、套螺纹、刮研、铆接、粘接及简单弯形和矫正 3.2.1.3 制作燕尾块、半燕尾块及多角样板等,并按图样进行检测及精整 ,3.2.1.4 进行较复杂、大型工件的划线及一般铸件的立体划线,并能合理借料 ,3.2.1.5 针对不同的材料合理选用群钻,并能进行刃磨 ,3.2.1.6 制作多元组合几何图形的配合零件,并达到一般配合精度 ,,3.2.1.7 进行精密、复杂、大型工件的划线及复杂铸件的立体划线,并能合理借料 ,,3.2.1.8 制作多元组合几何图形的配合零件,并能达到较高配合精度 ,,3.2.1.9 能加工半圆孔、斜孔 ,,3.2.1.10 进行高硬材料的特种加工和易损零件的修复 3.2.2 工艺装备的组装 3.2.2.1 进行较复杂的工具、量具、刀具、模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 ,,3.2.2.2 进行精密、复杂、大型工具、量具、夹具、刀具、模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 21 3.2.3 工艺装备的检查 按图样、技术标准及工艺文件对所组装的工具、量具、夹具、刀具、模具 等工艺装备进行检查 3.3 作业后验证要求 3.3.1 工艺装备的验证 参加大型、精密、复杂工艺装备的现场验证和鉴定 3.3.2 工艺装备故障分析、排除、修理 3.3.2.1 分析一般工艺装备的故障原因,并进行故障排除 ,3.3.2.2 分析大型、精密、复杂工艺装备的故障产生原因,编制故障排 除方案 4、装配钳工工作要求 4.1 工艺准备 4.1.1 读图与绘图 4.1.1.1 读懂车床的主轴箱、进给箱、铣床的进给变速等部件装配图 4.1.1.2 读懂车床、钻床等设备的装配图 4.1.1.3 绘制垫、套、轴等简单零件图 4.1.1.4 阅读简单的电气、液(气)压系统原理图 ,4.1.1.5 对关键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提出改进意见 4.1.2 编制加工、装配工艺 4.1.2.1 提出装配所需工装的设计方案 4.1.2.2 根据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确定装配工艺顺序 4.1.2.3 对关键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提出改进意见 ,4.1.2.4 编制复杂设备的装配工艺规程 4.2 加工与装配 4.2.1 划线 4.2.1.1 进行箱体、大型工件等较复杂形体工件的主体划线 ,4.2.1.2 进行复杂畸形工件的划线 4.2.2 钻、绞也及攻螺纹 22 4.2.2.1 按图样要求钻复杂工件上的小孔、斜孔、深孔、盲孔、多孔、相交孔 4.2.2.2 能够刃磨群钻 ,4.2.2.3 能够钻削、绞削高精度孔系 4.2.3 刮削与研磨 4.2.3.1 刮削平板、方箱及燕尾形导轨,达到高级钳工以上要求 ,4.2.3.2 刮轴瓦和ф100mm×400mm孔,达到技师以上技术要求 4.2.4 旋转体的静动平衡 4.2.4.1 对旋转体进行静平衡测量和平衡 4.2.4.2 对旋转体进行动平衡测量和平衡 4.2.5 装配与调整 4.2.5.1 进行普通金属切削机床的部件装配并达到技术要求 4.2.5.2 进行压缩机、气外锤、压力机等机械的装配,达到技术要求 4.2.5.3 装配铣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镗床等普通金属切削机床,达到技术要求 4.3 精度检验 4.3.1 钻、绞孔及攻螺纹的检验 正确用转台、万能角度尺、正弦规等测量特殊孔的精度 4.3.2 装配质量检验 4.3.2.1 进行新装设备磨合运转试验 4.3.2.2 进行设备的几何精度检验 ,4.3.2.3 分析和排除设备运转试验中出现的故障 ,4.3.2.4 对负荷试验件不合格项进行分析并处理 ,,4.3.2.5 分析设备几何精度超差原因,并实施设备精度调整 4.4 设备维护 4.4.1 装配钳工常用设备的维护保养 4.4.2 能够排除立钻、台钻、摇臂钻等钳工常用设备的故障 23 5.机修钳工工作技术要求 5.1 作业前准备 5.1.1 劳动保护与作业环境准备 .1.1.1 进行设备、工具的安全检查并合理使用钳工工具 5 5.1.1.2 对作业场地、起重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查 5.1.1.3 对作业组内其他成员的安全准备进行检查和监督 ,5.1.1.4 对包括在特殊作业环境下的安全文明生产进行检查 5.1.2 技术准备 5.1.2.1 设计作业中使用的专用工具及检具 5.1.2.2 制定主轴、蜗轮、丝杠等复杂机械零件的修复工艺 ,5.1.2.3 应用设备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和有关仪器诊断设备故障 ,5.1.2.4 参与编写精密、大型、复杂设备修理、安装作业的技术文件,并能编制主要部件的作业工艺文件及操作规程 ,,5.1.2.5 借助词典看懂进口设备图样及技术标准等相关外文资料 5.1.3 物料、工具准备 5.1.3.1 通过修前检查确定设备的修复件、更换件 5.1.3.2 进行作业用专用工具的设计 5.1.3.3 根据设备破损状态及修前检查结果制定准备方案 ,5.1.3.4 对精密、大型、复杂设备进行修理和安装 ,5.1.3.5 进行专用检具、精密仪器、故障诊断仪器的准备和维护 ,,5.1.3.6 组织指导精密、大型、复杂设备及数控设备安装、修理施工全过程的材料、工具、作业场地等的准备工作 ,,5.1.3.7 对特殊环境下的设备修理安装工作做必须的作业场地准备 5.2 作业项目实施 5.2.1 设备搬迁、安装、调试 5.2.1.1 指挥起重作业机械及工具进行设备搬迁 5.2.1.2 进行机床设备的安装及调整 5.2.1.3 进行零件的定位及夹紧 5.2.1.4 进行组合夹具的组装 ,5.2.1.5 选择、测定机械设备安装的场地、环境和条件 24 *5.2.1.6 完成精密、大型、复杂、成套、高温、高压和数控备的安装调试 ,,5.2.1.7 对设备安装中各工种交叉施工进行调度、协调 ,,5.2.1.8 处理安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5.2.2 设备润滑、保养和维修 5.2.2.1 配合生产工人进行设备各级保养 5.2.2.2 及时排除通用机床故障 *5.2.2.3 排除精密、大型、复杂设备运行中的机械、液压故障 *5.2.2.4 诊断数控、高温、高压和起重设备的疑难故障 *5.2.2.5 针对产品质量问题对设备工艺指数进行分析和分解 ,,5.2.2.6 组织有关工种对设备重大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攻关 ,,5.2.2.7 参与处理设备维修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5.2.3 设备中修(项修)、大修及设备精化 5.2.3.1 使用和维护机床夹具 5.2.3.2 进行圆形孔及圆形导轨的刮削 ,5.2.3.3 对精密、大型、高温、高压、耐腐蚀、高速运行的机械零件或运动副进行修复及调整 ,5.2.3.4 处理精密、大型、高速运行设备修理、调试中出现的疑难技术问题 ,5.2.3.5 承担设备改造和精化工作 ,,5.2.3.6 处理数控镗铣床等复杂数控设备及生产线等在修理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5.2.3.7 针对质量问题组织并实施设备改造及精化工作 ,,5.2.3.8 参与重大质量攻关、设备引进论证工作 5.3 作业后检查 5.3.1 外观检查 5.3.1.1 进行设备安装质量检查 5.3.1.2 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 5.3.1.3 分析、判断设备润滑油是否正常 5.3.1.4 通过感观判断机械设备运行是否异常,并能分析其故障产生原因 25 5.3.1.5 通过不同形式的设备外观检查判断设备的主要故障 5.3.2 几何精度检查(静态检查) 5.3.2.1 主持实施一般设备的几何精度检查,并对设备几何精度超差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置 ,5.3.2.2 主持实施精密、大型、复杂设备的几何精度检查,分析超差原因井进行处置 ,,5.3.2.3 主持实施坐标镗床、齿轮加工设备等高精度设备的几何精度检查,分析超差原因并进行处置 5.3.3 设备运行检查(动态检查) 5.3.3.1 实施一般设备的工作精度检查,并对工件超差进行分析和排除引起超差的故障 ,5.3.3.2 实施精密、大型、复杂设备的工作精度检查,并对工件超差进行分析和排除引起超差的故障 ,5.3.3.3 对设备工作试验出现的疑难技术问题实施技术攻关 ,5.3.3.4 进行设备过载试验并对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3.3.5 在特殊要求情况下参与设备极限试验 ,,5.3.3.6 组织一般生产线及柔性生产线安装、大修后的整线开动试运行、投料运行试验工作 ,,5.3.3.7 参与企业投产验收工作 ,5.3.4 特殊检查 5.3.4.1 判断机械零部件振动的源头,分析振动的原因 5.3.4.2 进行旋转件的静平衡 5.3.4.3 进行旋转件的动平衡测试 5.3.4.4 对金属零件进行无损诊断 6. 铣削加工实践能力 6.1 工艺准备 6.1.1 读图与绘图 6.1.1.1 读懂分度头尾架、弹簧夹头套筒、可转位铣刀结构等简单机构的装配图 26 6.1.1.2 读懂螺旋桨、减速箱箱体、多位置非等速圆柱凸轮等复杂、畸形零件图 6.1.1.3 读懂分度头、回转工作台等一般机构的装配图 6.1.1.4 根据实物绘制零件图 ,6.1.1.5 分析较复杂的箱体图 ,,6.1.1.6 绘制铣床复杂工装的装配图及零件图 ,,6.1.1.7 读懂各种铣床的原理图及装配图 6.1.2 制定加工工艺 普通铣床 6.1.2.1 制定精密工件、复杂工件、大型工件和箱体的铣削加工顺序 6.1.2.2 对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6.1.2.3 编制机床主轴箱箱体等复杂、精密零件的工艺现程 ,6.1.2.4 掌握机械加工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数控铣床) ,6.1.2.5 对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参与实施 ,,6.1.2.6 对难加工工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加工措施 数控铣床 6.1.2.7 正确选择加工零件的工艺基准 6.1.2.8 决定工步顺序、工步内容和切削参数 ,6.1.2.9 编制具有二维、简单三维型面工件的铣削工艺卡及程序 ,,6.1.2.10 编制叶片、螺旋桨、复杂模具型腔等复杂型面工件的工艺卡 6.1.3 编制程序 数控铣床 6.1.3.1 编制较复杂零件的铣削加工程序 ,6.1.3.2 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复杂型面的铣削程序 6.1.4 工件定位与夹紧 普通铣床 6.1.4.1 合理使用回转工作台和压板等,装夹外形较复杂的工件 6.1.4.2 对难以装夹的和形状复杂的工件提出装夹方案 6.1.4.3 对具有立体交错孔的箱体等复杂工件进行装夹、调整和对刀 27 6.1.4.4 对现有铣床夹具提出改进建议 ,6.1.4.5 设计铣床用的较复杂的夹具 ,,6.1.4.6 对铣床夹具进行误差分析 数控铣床 6.1.4.8 正确使用气动、液压自动夹紧装置 6.1.4.9 正确使用和调整铣床用各种夹具 ,6.1.4.10 设计数控铣床用专用夹具 ,,6.1.4.11 设计或组合数控铣床夹具 ,,6.1.4.12 正确分析与夹具有关的误差 6.1.5 刀具准备 普通铣床 6.1.5.1 使用和修磨键槽铣刀、专用铣刀和新型刀具 6.1.5.2 设计简单的专用铣刀 ,6.1.5.3 根据工件加工要求设计专用铣刀并制定加工工艺 数控铣床 6.1.5.4 正确选择和安装数控铣床常用刀具 6.1.5.5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6.1.5.9 正确选择专用刀具和特殊刀具 ,,6.1.5.10 正确选择铣刀的材料和几何参数 6.1.6 设备调整及维护保养 普通铣床 6.1.6.1 根据加工需要对机床进行调整 6.1.6.2 及时发现铣床的电路故障 6.1.6.3 进行铣床几何精度及工作精度的检验 ,6.1.6.4 分析并排除普通铣床常见的机械、气动、液压故障 ,6.1.6.5 排除各种普通铣床(不包括数控铣床)的常见故障 数控铣床 6.1.6.6 对几种典型的数控铣床进行调整 6.1.6.7 排除编程错误、超程、欠压、缺油等一般故障 6.1.6.8 根据说明书对数控铣床进行日常及定期的维护保养 28 ,6.1.6.9 根据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分析气路、液路、电气及机械的一般故障,并进行排除(不含电气) ,,6.1.6.10 进行数控铣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验 6.2 工件加工 普通铣床 6.2.1 平面和连接面的加工 6.2.1.1 按高级工要求进行平面和连接面的加工 6.2.1.2 能铣大型和复杂工件 ,6.2.1.3 进行难加工材料的铣削 ,6.1.2.4 进行复合斜面的加工并达到技师能力要求 6.2.2 台阶、沟槽和键槽的加工及切断 6.2.2.1 铣台阶、沟槽、键槽及特形沟槽,并达到高级工技术要求 ,6.2.2.2 加工精度高的特形沟槽和两条对称的键槽,并达到技师技术要求 6.2.3 分度头的应用及加工角度面和刻度 6.2.3.1 铣削角度面或在圆柱面、圆锥面和平面上刻线,达到高级工技术要求 ,6.2.3.2 运用角度分度的差动分度法和在光学分度头上进行分度 6.2.4 铣轴线平行的孔系,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要求 6.2.5 进行圆柱齿轮和齿条的加工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要求 6.2.6 铣直齿锥齿轮、大质数齿轮、直齿锥齿轮,并达到精度等级a12 6.2.7 离合器的加工 6.2.7.1 铣矩形齿、梯形齿、尖形齿、锯形齿和螺旋形齿等齿形离合器,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要求 *6.2.7.2 铣复杂齿形的离合器,达到技师以上技术要求 6.2.8 成形面、曲面和凸轮的加工 6.2.8.1 用成形铣刀、仿形装置及仿形铣床加工复杂的成形面 6.2.8.2 利用转台铣削螺旋面 *6.2.8.3 铣盘形和圆柱形等速凸轮及非等速凸轮等工件,达到技师以上技术要求 29 6.2.9 按图样要求加工圆盘形和圆柱形多齿刀具齿槽 *6.2.10 根据图样要求,铣螺旋齿槽、端面齿槽和锥面齿槽 **6.2.11 根据图样要求铣复杂的型腔、型面 **6.2.12 解决高难度、高精度工件在铣削加工中的技术问题,分析和解决 铣削加工的工艺难题 数控铣床 6.2.13 输入程序 6.2.13.1 能手工输入程序 *6.2.13.2 使用各种自动程序输入装置 **6.2.13.3 进行程序的编辑与修改 6.2.14 对刀 6.2.14.1 正确使用各种机内自动对刀仪 6.2.14.2 正确修正刀补参数 6.2.15 能进行程序试运行、程序分段运行及自动运行等切削运行 6.2.16 加工工件 6.2.16.1 加工平行孔系及简单型面 *6.2.16.2 加工较复杂工件和较复杂型面 6.3 精度检验与误差分析 6.3.1 进行平面、矩形工件、斜面、台阶、沟槽的检验 6.3.2 进行平行孔系、离合器、齿条、成形面、螺旋面、凸轮和各部尺寸和 角度 *6.3.3 进行螺旋齿槽、端面齿槽、锥面齿槽、模具型面及复杂大型工件的 检验 7. 磨削加工实践能力 7.1 工艺准备 7.1.1 读图与绘图 7.1.1.1 读懂动、静压轴承和多线蜗杆、滚珠丝杠副等复杂、畸形零件图 7.1.1.2 读懂磨床及一般机械的装配图和液压图 *7.1.1.3 绘制磨床常用工装装配图及零件图 30 **7.1.1.4 绘制磨床复杂工装的装配图及零件图 **7.1.1.5 读懂常用磨床的原理图、液压图及装配图 7.1.2 制定加工工艺 7.1.2.1 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能制定镜面磨削工件的加工顺序 7.1.2.2 制订轧辊等大型工件或复杂零件的磨削加工顺序 *7.1.2.3 编制复杂、精密零件的工艺规程 *7.1.2.4 对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 参与实施 **7.1.2.5 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磨削工艺 7.1.3 工件定位与装夹 7.1.3.1 装夹和调整复杂零件和不规则零件 7.1.3.2 分析计算磨床用夹具的定位误差 *7.1.3.3 指导和独立设计磨床用的各种夹具 *7.1.3.4 对各类常用夹具进行误差分析 **7.1.3.5 推广应用先进夹具 7.1.4 磨具与量具准备 7.1.4.1 正确选用金刚石砂轮、立方氮化硼砂轮、微晶砂轮、石墨砂轮等 先进磨具和特殊磨具 *7.1.4.2 测量复杂零件的精度 *7.1.4.3 推广应用先进磨具、量具 *7.1.4.4 根据工件要求设计或修整砂轮 7.1.5 设备维护保养 7.1.5.1 根据加工需要对机床进行调整 7.1.5.2 及时发现和排除磨床的一般机械故障 *7.1.5.3 配合做好设备维修和机床精度调整工作 *7.1.5.4 分析并排除磨床常见的液压、机械故障 7.2 工件加工 7.2.1 外圆磨削 7.1.1.1 进行高精度主轴的超精磨削,达到其工作要求 *7.1.1.2 磨削多种大型、畸形、精密的工件 31 *7.1.1.3 磨削非金属材料的工件 7.2.2 内孔磨削 7.2.2.1 进行锥度套筒的磨削。 7.2.2.2 进行深孔磨削并达到其工作要求 7.2.2.3 进行高精度外国磨床工件架主轴内锥孔磨削,并达到其工作要求。 7.2.3 平面磨削 7.2.3.1 磨削带有凹槽的薄垫板 7.2.3.2 进行平面磨削并达到其工作要求 7.2.3.3 磨削V形导轨并达到其工作要求 7.2.4 刀具刃磨 7.2.4.1 刃磨圆柱铣刀、单头蜗轮滚刀等较复杂的工具。 *7.2.4.2 进行错齿三面刃铣刀、多线蜗轮滚刀等复杂刀具的刀磨与修正 7.2.5 螺纹磨削 7.2.5.1 能磨削双头蜗杆 7.2.5.2 磨削丝杠并达到其工作要求 *7.2.5.3 磨削多线蜗杆、滚珠丝杠等达到图样要求 7.2.6 进行高难度、高精度工件的磨削加工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7.3 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 7.3.1 精度检验 7.3.1.1 按照高级工及其以上标准要求进行内外径及长度、深度检验 7.3.1.2 按照高级工及其以上标准要求进行锥度检验 7.3.1.3 按照高级工及其以上标准要求进行螺纹检验 *7.3.2 质量诊断 7.3.2.1 准确判断质量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 7.3.2.2 提出解决质量问题的具体方案 7.3.2.3 提出预防质量事故的有效措施 32 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设置规划 1.1.1 市场机会分析 1.1.1.1 正确分析政策环境 1.1.1.2 正确分析人口环境 1.1.1.3 正确分析经济环境 1.1.1.4 正确分析自然环境 1.1.2 选择市场目标 1.1.2.1 科学调查和预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 科学评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1.2.2 1.1.2.3 合理选择专业定位和规模 1.1.3 市场定位 1.1.3.1 进行调查研究影响市场定位的因素分析 1.1.3.2 正确分析和选择本学校在市场竞争的优势因素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优化专业结构 1.1.3.3 1.2 确定课程目标 1.2.1 进行本专业职业分析 1.2.1.1 正确进行机加工企业调查 1.2.1.2 科学分析机械行业发展 1.2.2 确定培养目标 1.2.2.1 明确机加工专业学生基本素质 1.2.2.2 明确本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 1.2.2.3 确定本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1.2.2.4 正确够绘制职业能力图表 1.3 课程内容的筛选 1.3.1 基本素质分析 1.3.1.1 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政治素质 33 1.3.1.2 确立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1.3.1.3 制订本专业学生身心健康规划 1.3.1.4 制订本专业学生基本人文素质 1.3.2 分析本专业学生通用能力 1.3.2.1 制订本专业学生交流能力的指标 1.3.2.2 制订本专业学生科学计算能力指标 1.3.2.3 制订本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1.2.3.4 制订本专业学生创造能力标准 1.2.3.5 制订本专业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标准 1.3.3 分析本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3.3.1 制订机械识图和绘图能力标准 1.3.3.2 制订机械加工准备能力标准 1.3.3.3 制订机械加工过程能力标准 1.3.3.4 制订产品测量能力标准 1.3.3.5 制订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标准 1.3.4 课程内容的组织 1.3.4.1 科学设定和安排基本素质课程 1.3.4.2 科学设定和安排关键能力课程 1.3.4.3 科学设定和安排专业能力课程 1.4 编写课程大纲 1.4.1 课程的性质 1.4.1.1 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4.1.2 明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4.2 课程进度安排 1.4.2.1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4.2.2 科学确定学习效果评价标准 1.4.2.3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进程 1.4.3 课程教法建议 1.4.3.1 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必要的教学方法建议 34 1.4.3.2 适度介绍有关教科书、参考书和其他参考文献,必要的教学设 备 1.4.4 课程补充 1.4.4.1 正确选择课程补充的教学活动 1.4.4.2 科学选择课程补充的教学材料 1.4.4.2 科学设置隐性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1.4.5 课程拓展 1.4.5.1 确定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 1.4.5.2 选择课程拓展材料:正规课程的延伸和个别化拓宽。 1.5 课程方案的编写 1.5.1 明确课程设置分析 1.5.2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1.5.3 正确绘制课程图表 1.5.4 正确编写课程大纲 2 制定授课计划 2.1 解读培训方案 2.1.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2.1.1.1 明确职业道德目标 2.1.1.2 明确职业能力目标 2.1.1.3 明确职业方向能力目标 2.1.2 分析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2.1.2.1 正确解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1.2.2 正确分析教学建议和说明 2.1.3 理解教学安排 2.1.3.1 分析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2.1.3.2 分析先进教学模式在本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2.1.3.3 理解教学评估机制 35 2.2 解读教学大纲 2.2.1 明确本教学项目地位和作用 2.2.2.1 明确教学项目适用的专业和性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 础课/专业课) 2.2.2.1 明确教学项目的作用 ? 本项目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掌握„„ ?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熟悉„„ 2.2.2.3 明确与先修项目及后续项目的联系与分工。 2.2.2 明确本门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 2.2.2.1 明确本教学项目的教学目的。 2.2.2.2 明确本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和要求。 2.2.2.3 明确本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范围以及深度和结构。 2.2.2.4 明确本教学项目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 2.2.3 能够确定教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2.2.4 明确教学进度、手段以及教学法 2.2.4.1 合理安排各部分教学时间 2.2.4.2 明确每个能力点的教学方式 2.2.4.3 明确每个教学能力点采用的教学手段 2.2.4.4 对每个教学项目能合理采用组合教学法 2.2.5 确定复习、作业与考核 2.2.5.1 正确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2.2.5.2 合理确定作业的类型和数量 2.2.5.3 科学确定考核的方式方法 2.2.5.4 确定辅助教学活动 2.2.6 提出教学项目教学的有关说明 2.2.6.1 提出本教学项目自学内容及要求 2.2.6.2 确定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 2.2.6.3 确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 2.2.6.4 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6 2.3 解读职业资格标准 2.3.1 明确职业概况 2.3.1.1 明确职业环境条件 2.3.1.2 明确职业能力特征 2.3.1.3 熟知培训要求和鉴定要求。 2.3.2 明确职业基本要求 2.3.2.1 明确本行业职业道德 2.3.2.2 明确应掌握的本专业涉及工种的基础知识 2.3.3 明确职业工作要求 2.3.3.1 明确机械加工各种职业功能 2.3.3.2 明确机械加工各项工作内容 2.3.3.3 明确各项技术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 2.3.3.4 明确各项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要求 2.3.4 读懂职业标准内容比重表 2.3.4.1 读懂理论知识比重表 2.3.4.2 读懂技能操作比重表 2.4 分析学情 2.4.1 分析学生年龄特点 2.4.1.1 正确分析学生思维特点 2.4.1.2 正确分析学生心理特点 2.4.1.3 正确分析学生的生理特点 2.4.2 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2.4.2.1 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测试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经验 2.4.2.2 *2.4.2.3 能确定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4.2.4 能根据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2.4.3 分析学生学习能力 2.4.3.1 分析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2.4.3.2 分析学生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 37 *2.4.3.3 分析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并采用合适 的教学策略 2.4.4 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2.4.4.1 分析学生整体学习风格 2.4.4.2 分析学生个体学习风格 2.5 分析教材 2.5.1 正确分析专业的能力图表 2.5.2 分析教材目的和要求 2.5.2.1 正确分析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相关性 2.5.2.2 科学分析每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5.3 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5.3.1 明确教材体系中的能力结构,找出关键能力路线 2.5.3.2 从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三方面来分析重点、抓住关键 2.5.3.3 找出剖析和突被难点的方法 2.5.4 认真研究习题 2.5.4.1 科学认定习题的层次 2.5.4.2 正确确定习题的解答方式 2.5.4.3 根据学情明确重点,控制题量 *2.5.4.4 充分挖掘企业生产问题的潜力 2.6 选择教学资源 2.6.1 科学选择教学资源 2.6.1.1 分析教学资源所承载的知识的内容、难度、表现形式的准确性 2.6.1.2 选择思想观点科学性、内容的健康性的教学资源 2.6.2 选择教学资源的教育性 2.6.2.1 对教学资源表述知识的直观性、电子化 2.6.2.1 选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 *2.6.3 选择教学资源的实用性 2.6.3.1 选择反映学科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的教学资源 2.6.3.2 选择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表现形式的教学资源 38 2.6.3.3 选择有简明的使用指示,方便易用的教学资源 2.7 确定教学进度 2.7.1 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7.1.1 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2.7.1.2 正确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7.2 分析学生的发展要求 2.7.2.1 科学分析知识量和信息量 2.7.2.2 科学分析学生的兴趣、自信心、思维等非认知因素 2.7.2.3 科学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 2.7.3 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 2.7.3.1 安排和处理教学内容和时间等教学进度构成的要素 2.7.3.2 认识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习兴趣、注意规律 2.7.3.3 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2.7.3.4 调动学生发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的作用 3 设计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3.1 明确教学目标 3.1.1 明确知识目标 3.1.1.1 明确陈述知识 3.1.1.2 明确程序知识 3.1.2 明确技能目标 3.1.2.1 明确学习者心智技能 3.1.2.2 明确学习者操作技能 3.1.3 明确态度目标 3.1.3.1 明确学生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3.1.3.2 明确对社会和对他人的情感目标 3.1.3.3 明确对专业、学习方法、学习环节的态度目标 3.2 分析职业活动的特点 3.2.1 分析职业活动的经济性 39 3.2.1.1 分析职业当前的经济收入 3.2.1.2 分析职业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3.2.1.3 分析经济收入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3.2.2 分析职业活动的技术性 3.2.2.1 分析职业技术的发展性 3.2.2.2 分析职业技术的社会实践性 3.2.2.3 分析职业技术的学习特征 3.2.3 分析职业活动的社会性 3.2.3.1 分析职业活动的道德要求 3.2.3.2 分析职业活动的法律要求 3.2.3.3 分析职业活动的生产任务 3.2.4 分析职业活动的连续性 3.2.4.1 分析从事劳动的稳定性 3.2.4.2 分析职业发展的持续性 3.2.5 分析职业活动的规范性 3.2.5.1 分析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操作规则及办事章程 3.2.5.2 分析职业道德规范 3.2.5.3 在职业活动中养成的种种习惯等 3.3 分析学习者 3.3.1 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3.3.1.1 分析学习者生理特征 3.3.1.2 分析学习者心理特征 3.3.1.3 分析学习者思维特征 3.3.1.3 分析学习者社会发展特征 3.3.2 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 分析学习者的预备能力 3.3.2.1 3.3.2.2 分析学习者的目标能力 3.3.2.3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3.3.3 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 40 3.3.3.1 掌握一般性了解和预测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 3.3.3.2 能够利用学习风格测定表(Felder学习风格测言表)进行分析 3.3.4 分析学习者的群体特征 3.3.4.1 分析学习者的整体印象 3.3.4.2 分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3.3.5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3.3.5.1 分析学习动机 3.3.5.2 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 3.3.5.3 分析对培训机构的态度 3.4 确定重点、难点 3.4.1 明确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 3.4.1.1 研读教学大纲,确定各教学单元知识点,分解为知识要素 3.4.1.2 明确表述重点难点 *3.4.1.3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点、难点 3.4.2 了解学生原有学习状况 3.4.2.1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 3.4.2.2 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 3.4.2.3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5 确定学习载体(任务/项目) 3.5.1 明确教学项目的具体目标要求 3.5.1.1 提出完成任务的系列问题 3.5.1.2 提出完成问题的条件 3.5.1.3 分解学习任务 3.5.1.4 设计开放性问题 3.5.2 分析学生 3.5.2.1 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 3.5.2.2 分散重点和难点 3.5.2.3 引导学生多方式解决问题 3.5.2.4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41 3.6准备原材料及工具 3.6.1 选用适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材料 3.6.1.1 收集和分析相关教学材料 3.6.1.2 选用恰当的教学材料和辅助材料 3.6.2 按照实际需要开发教学材料 3.6.2.1 根据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 3.6.2.2 编写教学基本材料 3.6.2.3 制作教学辅助材料 *3.6.3 帮助和指导教师开发教学材料 3.6.3.1 指导教师修订已开发的教学材料 3.6.3.2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材料开发能力 3.6.3.3 评估教学材料并向相关人员及时提供反馈 3.7 布置教学场景 3.7.1 合理布置语音教学场景 3.7.1.1 教师能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 3.7.1.2 教师能合理运用文字 3.7.1.3 教师能合理运用图形 3.7.1.4 教师能合理运用影音媒体 3.7.2 合理布置实物教学场景 3.7.2.1 合理准备和使用教学模型 3.7.2.2 合理准备和使用教学实物 3.7.2.3 合理安排企业现场教学 3.7.3 合理布置实验教学场景 3.7.3.1 合理安排各种单项实验 3.7.3.2 合理安排各种综合实验 3.7.3.3 合理组织安排各种研究活动 3.7.4 合理布置生活教学场景 3.7.4.1 合理安排企业实训 3.7.4.1 合理组织学生各种技能比赛 42 3.8 准备教辅资料 3.8.1 选择教辅资料 3.8.1.1 收集相关教辅资料 3.8.1.2 分析相关教辅资料 3.8.1.3 科学选择教辅资料 3.8.1.4 合理组织教辅资料 *3.8.2 开发教辅资料 3.8.2.1 能按照实际需要,开发教辅资料 3.9 落实企业教学 3.9.1 获得相关的行业经验 3.9.1.1 拟定机械加工企业实践计划 3.9.1.2 参加机械加工企业实践活动并获得行业证明 3.9.1.3 提交行业实践活动总结或展示实践技能 3.9.2 在教学中运用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 3.9.2.1 在教学中融入相关机械加工岗位技能要求和知识 3.9.2.2 在教学中介绍机械加工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3.9.3 建立行业联系网络 3.9.3.1 制订校企联系计划 3.9.3.2 走访、联络相关企业,建立校企联系网络 3.9.3.3 关注和参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培训 3.9.3.4 通过面报告、讲座记录等及时收集、反馈行业信息 **3.9.4根据行业需求及发展预测,对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建议 3.9.4.1 调查和收集相关行业需求和发展预测信息 3.9.4.2 分析行业需求和发展预测信息,提出课程改革建议 3.10 确定教学策略 3.10.1 确定教学程序 3.10.1.1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社会环境 3.10.1.2 根据教学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规律和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时间 3.10.1.3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设计教学程序 43 3.10.2 确定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学习规律和风格,整体优化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形式 3.10.3 设计教学情境 3.10.3.1 合理设计故事化教学情境 3.10.3.2 合理设计活动化教学情境 3.10.3.3 合理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3.10.3.4 合理设计问题化教学情境 3.10.4 选用教学方法 3.10.4.1 正确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 3.10.4.2 根据教学场景的特殊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 3.10.5 选用教学媒体 3.10.5.1 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 3.10.5.2 掌握常见的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 3.10.5.3 掌握常规教学媒体的设计过程 3.11 教学评价设计 3.11.1 明确教学评价的过程 3.11.1.1 明确评价问题 3.11.1.2 确定评价目的 3.11.1.3 确定评价对象 3.11.1.4 制定评价方案 3.11.2 教学评价标准设计 3.11.2.1 合理确定评价的指标 3.11.2.2 科学确定评价标准 3.11.2.3 正确设计综合评判方法 3.11.3 教学评价方法选择 3.1 正确运用直接评判法 3.11. 3.11.3.2 正确运用间接评判法 44 4 教学准备 4(1 准备教学资源 4.1.1 准备原材料与设备、工具 4.1.1.1 了解所需材料的类型、来源、数量、用途等 4.1.1.2 保证教学材料、设备等及时到位 4.1.1.3 掌握各种材料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4.1.1.4 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取所需教学资料及工具 4.2 准备教辅材料 4.2.1 准备教学参考教材 4.2.2 准备网络教学资料 4.2.3 准备挂图 4.2.4 电化教学资料 4.3 布置教学情境 4.3.1 合理选择语言情境 4.3.1.1 合理组织故事情境 4.3.1.2 合理组织交流情境 4.3.1.3 合理组织辨析情境 4.3.2 合理选择思维 4.3.2.1 合理组织想象情境 4.3.2.2 合理组织猜测情境 4.3.2.3 合理组织质疑情境 4.3.3 合理选择操作情境 4.3.3.1 合理组织游戏情境 4.3.3.2 合理组织操作情境 4.3.3.3 合理组织竞赛情境 4.3.4 合理选择互动协作情境 4.3.4.1 合理组织比较情境 4.3.4.2 合理组织反思情境 4.3.4.3 合理组织合作情境 45 4.4 准备教具 4.4.1 明确各种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4.4.2 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 4.4.2.1 会检查教具的质量 4.4.2.2 按教学环境布置教具 4.4.3 准备教学设备 4.4.3.1 明确教学设备管理相关规定 4.4.3.2 明确教设备的安全使用规程 4.4.4 准备现代教育素材 4.4.4.1 掌握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仪器的操作技能 4.4.4.2 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4.4.4.3 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收集分析本专业所需最新课程资源 4.4.4.4 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模拟教学 5 实施教学 5.1 导入新课 5.1.1 掌握导课的方式 5.1.1.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5.1.1.2 合理使用生活现象导入法、提问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实验导入 法、故事导入法等导入方法 5.1.1.3 能使用行业现象导入法 5.1.2 遵循导课的原则 5.1.2.1 明确导入的目的 5.1.2.2 激发学生的情感 5.1.2.3 根据教学情况合理融合各种导入方法 5.2 情景导入 5.2.1 再现教材中的情景 5.2.1.1 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5.2.1.2 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适用不同的再现方法 5.2.2 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情景 46 5.2.2.1 开辟情景通道 5.2.2.2 设计情景议题 5.2.2.3 启发学生想象教材情景 5.3.3 使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5.3.3.1 通过示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 5.3.3.2 借用各种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5.3.3.3 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5.3.3.4 巧设生活情景导入教学 5.3 布置学习任务 5.3.1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5.3.1.1 将学习任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5.3.1.2 鼓励学生对概念和思想观点进行细化 5.3.1.3 提供综合和整合新知识的机会 5.3.1.4提供实践教学技能的机会 5.4.2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5.3.2.1 提供与知识技能、运用环境相关的案例活动 5.3.2.2 示范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环境中运用 5.3.2.3 提供在真实的情境中的实践机会 5.3.2.4 提供为未来的运用做出规划的机会 5.3.2.5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5.3.3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5.3.3.1 采用多种形式的反馈策略 5.3.3.2 提供清晰、及时、中肯和具体反馈信息 5.3.3.3 保证开放与公平 5.3.3.4 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进行反馈 5.4 处理突发事件 5.4.1 处理健康与安全突发事件 5.4.1.1 检查教学实训场地可能出现的危害源并鉴定其危害程度 5.4.1.2 制定危害健康和安全的事故处置预案 47 5.4.1.3 处理危害健康和安全的突发事故 5.4.2 处理课堂教学事件 5.4.2.1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变动教学程序,合理调控教学节奏 5.4.2.2 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摆脱窘境,处理教学失误 5.4.2.3 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5.4.2.4 有效控制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诙谐地转移学生注意力 5.4.2.5 因势利导将教学意外化成教学资源 5.4.3 运用制止策略解决恶性教学事件 5.4.4 使学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受到情感教育 5(5 指导学生自评、互评 5.5.1 明确自评互评的内容 5.5.1.1 指导学生开展知识目标达成的自评和互评 5.5.1.2 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目标达成的自评和互评 5.5.2 明确各评价点的要求和标准 5.5.3 掌握学生自评互评的基本方法 5.5.3.1 合理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5.5.3.2 指导学生体会自评互评的满意度 5.5.3.3 在指导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民主精神 6 教学评价 6.1 课后反思 6.1.1 总结分析成功之处 6.1.1.1 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达到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6.1.1.2 总结分析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6.1.1.3 总结分析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6.1.2 总结分析失败之处 6.1.2.1 认真进行回顾、梳理教学中的不足 6.1.2.2 对教学不足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6.1.3 分析教学互动 6.1.3.1 总结分析教学机智 48 6.1.3.2 总结分析学生独特见解 6.1.4 根据教学反思进行再次教学设计 6.2 确定评价内容 6.2.1 对教师的评价 6.2.1.1 评价教师教学态度 6.2.1.2 评价教师教学技能 6.2.1.3 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 6.2.2 对学生的评价 6.2.2.1 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 6.2.2.2 评价学生情感和态度 评价学生兴趣和特长 6.2.2.3 6.2.2.4 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6.2.3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6.2.3.1 评价课堂教学设计科学性 6.2.3.2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6.2.3.3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 6.2.4 教学效果的评价 6.2.4.1 评价教学纪律 6.2.4.2 评价教学组织形式 6.2.4.3 评价学生能力掌握程度 6.2.4.4 进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分析 6.3 确定评价标准 6.2.1 确定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6.2.1.1 确定教师教学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1.2 确定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1.3 确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1.4 确定教师教学态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2 确定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6.2.2.1 确定学生身心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49 6.2.2.2 确定学生人文素质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2.3 确定学生专业素质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2.2.4 确定学生创新素质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4 确定评价方式方法 6.4.1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6.4.1.1 利用量化方法进行定量教学评价和非量化方法进行定性教学评价 并相互合理结合 6.4.1.2 组合利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教学评价 6.4.1.3 科学的组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 6.4.2 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 6.4.2.1 自制各科测验和各类标准测验 6.4.2.2 使用行为观察记录法、问卷法、交谈法、创作,作品分析法、技 能实演法进行教学评价 6.4.2.3 写出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 6.4.2.4 进行个案分析和科学设立各类奖惩 6.5 评价组织和实施 6.5.1 自评 6.5.1.1 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 6.5.1.2 能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价 6.5.1.3 参加学校自评 6.5.2 他评 6.5.2.1 对同行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6.5.2.2 组织学生对自己教学进行评价 6.5.2.3 组织学生家长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 6.5.2.4 走访企业对自己和同事教学进行评价 6.5.2.5 走访专家对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进行评价 6.5.3 教学评价的组织 6.5.3.1 正确分析教学目标的追求与实现程度 6.5.3.2 完整收集评价资料 50 6.5.3.3 对评价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6.6 评价分析 6.6.1 正确认识评价结果 6.6.1.1 分析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6.6.1.2 分析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6.6.2 对评价的标准、过程、指标等是否科学进行分析 6.6.2.1 分析评价内容与评价目标的关联性 6.6.2.2 分析评价量规的科学性 6.6.2.3 分析评价方式、方法的合理性 6.6.2.4 分析评价组织与实施的合理性 6.6.3 能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为改进教学服务 6.7 反馈调整 6.7.1 教学评价反馈 6.7.1.1 科学整理和分析反馈信息 6.7.1.2 能向各方反馈评价结果 6.7.1.3 能写出评价结果报告 6.7.2 教学调整 6.7.2.1 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法 6.7.2.2 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法 7 教学指导 7.1 上示范课 7.1.1 更新教育观念 7.1.1.1 进行师生互动并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7.1.1.2 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性 7.1.2 熟练处理教材 7.1.2.1 熟练掌握教材体系 7.1.2.2 掌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7.1.2.3 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51 7.1.2.4 掌握教情和学情 7.1.2.5 科学设计教学程序 7.1.2.6 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7.1.3 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7.1.3.1 正确运用现代教学设备 7.1.3.2 合理运用教学语言 7.1.3.3 巧妙运用教学方法 7.1.4 注重教学绩效 7.1.4.1 正确判断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7.1.4.2 计算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度 7.1.4.3 检查教师教学个性的和谐和特性组合 7.2 说课 7.2.1 说教材 7.2.1.1 说明课题的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2.1.2 说明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7.2.1.3 说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确立和突破的方法 7.2.2 说教法 7.2.2.1 明确选用教学方法和依据 7.2.2.2 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序 7.2.3 说学法 7.2.3.1 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 7.2.3.2 说明采用什么样的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那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 7.2.3.3 说明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何种职业技能和学科研究 方法 7.2.4 说程序 7.2.4.1 说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 7.2.4.2 说明本节课师生教与学双边协调活动的具体安排和依据 7.2.4.3 说明本节课板书的设计及设计意图、课内外作业练习的布置和训 52 练意图。 7.3 评课 7.3.1 评教学目标 7.3.1.1 评价教学知识目标 7.3.1.2 评价教学能力目标 7.3.1.3 评价教学情感目标 7.3.1.4 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7.3.2 评教学态度 7.3.2.1 评价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 7.3.2.2 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激情 7.3.2.3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 7.3.2.4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程度 7.3.2.5 评价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度 7.3.3 评教材处理 7.3.3.1 评价教材处理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 7.3.3.2 评价教材处理和教学各目标的同一性 7.3.3.3 评价教材处理中重点和难点的科学性 7.3.3.4 评价教材处理的层次性 7.3.3.5 评价教材处理的知识运用灵活性 7.3.4 评教法运用 7.3.4.1 评价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7.3.4.2 评价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7.3.4.3 评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7.3.5 评学法指导 7.3.5.1 评价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 7.3.5.2 评价教师的学法指导合理性7.3.5.3 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3.6 评教学过程 7.3.6.1 评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 53 7.3.6.2 评教学组织安排的合理性 7.3.6.3 评教学计划的适时调整 7.3.6.4 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3.6.5 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7.3.6.6 评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特色 7.3.7 评教学效果 7.3.7.1 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程度 7.3.7.2 评价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程度 7.3.7.3 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7.3.7.4 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程度。 7.3.8 评素质教师 7.3.8.1 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7.3.8.2 评教师的教学语言 7.3.8.3 评教师的教态 7.3.8.4 评教师的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 7.3.8.5 评教师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7.3.8.6 评教师的板书设计能力 7.3.8.7 评教师布置作业的科学性 7.4 指导参赛 7.4.1 组建指导队伍 7.4.1.1 明确知道比赛的内容,找出比赛重要赛点,组织指导队伍 7.4.1.2 制定指导方案和指导计划 7.4.1.3 明确教师个人任务 7.4.2 组建参赛团队 7.4.2.1 掌握学生特长,选拔参赛人员 7.4.2.2 明确学生分工,使参赛队伍优化 7.4.2.3 明确奖励细则 7.4.3 进行赛前训练指导 7.4.3.1 指导学生的专门训练 54 7.4.3.2 指导学生的比赛技巧 7.4.3.2 进行比赛的场景模拟 7.4.3.3 在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7.4.3.4 在训练过程中修正指导方案 7.4.4 进行参赛临场指导 7.4.4.1 疏导参赛心理障碍 7.4.4.2 指导参赛准备工作 7.4.4.3 明确参赛注意事项 7.4.4.4 处理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7.4.5 进行赛后分析总结 7.4.5.1 认真落实奖励机制 7.4.5.2 总结分析参赛经验 **7.5 主持精品课建设 7.5.1 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7.5.1.1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7.5.1.2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方法 7.5.1.3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7.5.1.4 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7.5.2 能够造就名师团队 7.2.2.1 组织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7.5.2.2 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7.5.2.3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7.5.3 能够收集整理教学资源 7.5.3.1 编写出科学的教学大纲 7.5.3.2 编写各种教学指导书 7.5.3.3 编写科学的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 7.5.3.4 合理制订习题库和考核方法 7.5.3.5 正确制作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 7.5.3.6 合理选择参考资料 55 7.6 组织实习实训活动 7.6.1 设计实习实训方案 7.6.1.1 设计实习实训方案 7.6.1.2 评估实习实训方案 7.6.2 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7.6.2.1 按方案指导实习实训 7.6.2.2 在指导过程中修正实习实训方案 7.6.2.3 评价实习实训活动 *7.7 指导青年教师 7.7.1 指导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7.7.1.1 指导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7.7.1.2 指导年轻教师评估学生职业道德表现 7.7.2 帮助和指导教师开发教学材料 7.7.2.1 指导教师修订已开发的教学材料 7.7.2.2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材料开发能力 7.7.2.3 评估教学材料并向相关人员及时提供反馈 7.7.3 指导教师设计和修改教案 7.7.3.1 评价教师的教案,提出改进建议 7.7.3.2 组织教师进行教案研讨 **7.7.3.3 制定并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案设计能力的培训计划 7.7.4 指导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7.7.4.1 观察、分析教师授课情况,并及时与授课教师分析讨论评价效果 7.7.4.2 制定并实施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的培训计划 7.7.4.3 示范教学 ** 7.7.5 指导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 7.7.5.1 确定评价方案、过程、工具的有效性 7.7.5.2 指导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方案 7.7.5.3 根据教学评价结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56 8 教学研究 8.1 提出教研课题、立项 8.1.1 选定研究问题 8.1.1.1 提出课题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8.1.1.2 科学的进行调查研究 8.1.1.3 正确检索文献 8.1.1.4 提交课题论证(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8.1.2 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 8.1.2.1 正确分析、准备、搜索、加工文献 8.1.2.2 制订研究计划或方案和采用正确的技术路线 8.1.2.3 科学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8.1.2.4 正确撰写研究报告 **8.1.3 制订研究计划 8.1.3.1 正确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1.3.2 科学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8.1.3.3 合理说明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成果形式 8.1.3.4 进行经费概算及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设想 8.2 组织开展 教研活动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计划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范文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记录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方案 8.2.1 收集了解本专业国际国内职教研究新情况,参加教学研究 8.2.1.1 收集、分析国际国内职教研究信息 8.2.1.2 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 8.2.2 从事本专业职教教学改革研究,积极为职教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8.2.2.1 收集并分析职教教学改革信息 8.2.2.2 提出本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8.2.2.3 能撰写一定数量和水平的教学改革学术论文 8.2.2.4 能向学校提交本专业教学改革可行性方案 8.3 撰写研究报告 8.3.1 明确教改研究报告的规范 8.3.1.1 明确教改研究报告的体例 57 8.3.1.2 明确教改研究报告的要求 8.3.2 总结教改研究报告 8.3.2.1 总结教改研究过程 8.3.2.2 分析总结教改研究资料和数据 8.3.2.3 总结教改研究结论 8.4 应用研究成果 8.4.1 教改研究成果的验证与修正 8.4.1.1 验证教改研究成果 8.4.1.2 完善修正教改研究结论 8.4.2 教改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8.4.2.1 应用教改研究成果 8.4.2.2 推广教改研究成果 8.5 撰写论文 8.5.1 明确论文撰写准备工作 8.5.1.1 确定教改研究得出的规律 8.5.1.2 确认教改研究结论 8.5.2 明确论文的撰写方法 8.5.2.1 明确教改研究论文的结构 8.5.2.2 正确使用表述语言 8.5.2.3 修改润色论文 8.5.3 论文的投稿 8.5.3.1 检查稿件的正确性 8.5.3.2 合理选择投稿期刊 9 教学改革 9.1 现状调研与评价 9.1.1 进行现状调研 9.1.1.1 确定调研对象 9.1.1.2 确定被调研对象 58 9.1.1.3 确定调研的方法 9.1.2 现状评价 9.1.2.1 收集和整理调研数据 9.1.2.2 汇总和转化信息 9.1.2.3 分析数据、评价现状 9.1.2.4 撰写调研报告 9.2 提出教改方案 9.2.1 提出教改目标与思路 9.2.1.1 提出教改目标 9.2.1.2 提出教改思路 9.2.2 提出教改内容 9.2.2.1 确定教改课题 9.2.2.2 提出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9.2.2.3 提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9.2.2.4 提出课程内容改革方案 9.2.2.5 提出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9.2.2.6 提出教学手段改革方案 9.2.2.7 提出教学评价改革方案 9.2.2.8 提出教材建设方案 9.2.2.9 提出教学实施环境建设方案 9.2.3 提出教改措施 9.2.3.1 能提出教改实施技术路线 9.2.3.2 能提出教改实施保障措施 9.3 组织实施教改方案 9.3.1 组织教改方案的实施 9.3.1.1 制订实施计划 9.3.1.2 组建实施队伍 9.3.1.3 分析和掌握团队成员的能力特点 9.3.1.4 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特点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59 9.3.1.5 搭建团队成员交流沟通的平台 9.3.2 实施教改方案 9.3.2.1 明确教改的内容 9.3.2.2 明确教改的方法 9.3.2.3 明确教改的步骤 9.3.2.4 按教改方案实施教改活动 9.3.2.5 在实施过程中修正调整教改方案 9.4 评价教改效果 9.4.1 制定评价标准体系 9.4.1.1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标准 9.4.1.2 9.4.2 评价组织与实施 9.4.2.1 组织评价活动 9.4.2.2 获取评价信息 9.4.2.3 做出价值判断 9.4.3 评价分析 9.4.3.1 分析评价标准体系 9.4.3.2 分析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9.4.3.3 分析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9.4.4 反馈调整 9.4.4.1 写出评价报告 9.4.4.2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建议 60 附: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制定说明 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开发背景 1(1 项目的来源和申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乃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作出安排,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 其中之一是要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006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决定进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4000万专项资金支持开发80个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全国第一所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教学人才,培训了多层次、多学科的职业中学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通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机械电子系机械专业的积极申报,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开发包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械电子系获得项目的开发。 根据两部委的精神,每个教师培训包包括五个部分,该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是其中之一。 1(2 课题的调研情况 我们于2007年11月开始,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学习研讨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和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重点学习了美国NBPTS 教师专业国家标准(National Board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美国《Massachusetts 61 General Law-Vocational Technical-Education Law and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英国《IBSTPI的教师能力新标准》、澳大利亚“TAFE”的主要构架、台湾的《各师资类科教师专业标准结论(摘要版)》。国内文献参考了《机械加工制造一线工人国家职业标准与技能操作规范达标手册》、《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工具钳工国家职业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磨工国家职业标准》、《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数控铣床操作工职业》、《标准组合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学习参考了《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认证标准》、《机械加工技师职业标准(试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基本理念》、教育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献。对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械类专业、先进机械加工企业进行了走访,既对学校的领导、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对企业的领导和岗位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 1(3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及培训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专任教师人数为621940,其中加工制造类为38581人,在校生人数为14890719人,其中加工制造类为3248791人。生师比为23.94,但加工制造类为84.21。职称比例如下(%)(国家教育部网络颁布的2006年数据): 小计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无职称 38581 412 7029 16605 10919 3616 % 1.068 18.22 43.04 28.30 9.37 我国自加入WTO后已逐渐成为机械制造大国,机械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开办了十多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建立机械专业,同时派送了 62 数以千计的中职教师前往发达国家学习取经,使我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层次、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师资水平和现状与蓬勃发展的机械加工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的素质、能力与职业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教师队伍先天不足。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特别是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更名而来的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少有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即使是中专、技校的老师以及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虽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很欠缺(如:以行业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没有建立)。第二,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理工院校,毕业后,他们就到职业学校任教,缺乏职业教育的理念、技术、方法,没有行业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普遍很低;再有他们受本科教育的影响,沿用学科教学模式较为普遍。第三,机械加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需要本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职学校教师在职接受培训提高的机会和时间不多。即使有机会参加培训,也往往因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缺乏职教特色和行业参与等原因,使得培训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更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本专业师资培训质量的要求。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全国所有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能满足中职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的能力标准,既统一开展培养培训活动,也无法去鉴定、评估、指导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及专业发展,迫切地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符合我国现状的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并按照这个能力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有效地开展培养培训和鉴定评估工作。 2 项目开发的人员 2(1 成员队伍建设 整个开发包在申请之时,项目组就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和相关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企业进行联系,组成了该项目研究队伍。基本情况如下表: 63 项 目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开发 名 称 项目负责人 郑立新 行政职务 实验室主任 专业职务 副教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硕士 从事专业 机械加工 Zhengcai1991@126.com 工作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电子邮箱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基本情况 年姓 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 作 单 位 龄 邓春岩 40 副教授 机械设计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57 刘长荣 教授 机械学、职业教育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42 肖念新 副教授 机械制造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39 陈 芳 副教授 机械设计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葛金印 60 高级讲师 机电技术 本科 学士 校 53 李为民 副教授 锻压机械 本科 学士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3 刘东岩 高工 教育管理 本科 学士 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45 凌志杰 高工 教育管理 本科 学士 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邸桂林 37 讲师 机械加工 本科 学士 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数控技术、CAD、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38 蒋洪平 副教授 本科 学士 CAM、CAE技术 校 28 李智慧 工程师 机械加工 本科 学士 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44 曹 晔 教授 职业教育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54 郑玉才 教授 机械学、职业教育 研究生 硕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35 姜旭霞 讲师 机械学、职业教育 本科 学士 冀中职业学院 何亚飞 46 教授 机械制造 研究生 博士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2 项目研究人员分析 项目组成员来源于7个单位,有高等院校3所,高等职业院校1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育部职业教育专家2名,教授4名,副教授6名,高级讲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工程师3名。博士1名,硕士6名。研究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为完成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3 项目开发依据 64 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中等职业教师通用能力标准在本专业教学上的具体体现,是本专业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所必须具有的、集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于一体的,能够胜任工作产生绩效的基本能力准则。它强调教师产出教学成果的实际能力。 根据调研情况和国家专业项目管理指南中所拟定的中职教师中的合格教师,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本课题组在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机械加工行业各工种的职业标准、《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基础上,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的具体特点,确定运用范围,使标准具有专业职业特点。 3(1 教师能力要求的调研结论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应具有了解企业发展、把握技术进步适应形势要求的能力。 教师应具有勤奋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有效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合格教师必须具备高级工以上实践操作能力,骨干教师必须具备技师以上实践操作能力。 合格教师能解读教学标准并付诸实施,骨干教师应能够实施教学改革和进行专业发展分析的能力。 合格教师应具有选择教材和内容合理组合的能力,骨干教师具有参编主编教材的能力。 合格教师正确选用教育资源,骨干教师进行开发、评价、管理、整合教育资源。 合格教师应做到操作规范并予学生示范,骨干教师应具有处理设备故障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的能力。 合格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到工厂活动及日常行为的能力,骨干教师应具备联系或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及就业指导能力。 合格教师应有知识和技术更新及参加教改活动能力,骨干教师应具备参加专业教学研究、教改的能力。 65 合格教师具有对复杂零件进行测量及误差初步分析的能力,骨干教师应具有测量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合格教师具有对一般零件进行技术分析、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编制的能力,骨干教师具有复杂零件进行技术分析、加工工艺的制定、先进加工技术的掌握、现代加工设备的选择的能力。 合格教师应具备熟悉设备结构、进行设备保养、诊断和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骨干教师应具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诊断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2 教学能力标准遵循原则的调研结论 机械加工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标准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职业性原则:在执行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机械加工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全面性原则:能力标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全面要求。?广泛性原则:我国地区差异大,能力标准的制定考虑到了广泛的适用性。?稳定性原则:能力标准要制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保持较长的稳定性。?发展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随之变化,能力标准也应随之补充修订。 标准的职业要求,体现了教师发展所应具备的目标情感要素,即“教书育人”要求;标准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标准的教学实践内容,反映个体实践能力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表明了现代社会职业教师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标准中有关教学环境和校企联合的特点,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特点。 应根据国家有关教师法规,参照其它职业教育和教师达标要求,从中国机械加工技术职业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强调学生本位、产学合作,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以培养教师从教的“关键能力”和所教学生为“技术人文者”为策略,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方法技能、社会能力来做支撑,以职业教育规律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岗位特征分析,了解职教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3 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内容的调研结论 关于机械加工技术工种的需要和发展,目前企业和教师急需车工、铣工、数控车工、钳工、加工中心技术人才,在一些零件加工部分工序需要磨工技术。一般教师应具备车、钳、铣、磨等工种操作能力,进一步学习数控车、数控铣和加 66 工中心的操作能力。 所有企业和学校教师都认为教师应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所有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设置应符合当地加工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设定和学生发展需求紧密联系。 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应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多组织各种工种的技能比赛,锻炼学生从业的核心技能。 教师认为应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改革活动,参加企业锻炼,不断提高自身“产—教—研”一体化水平。 3.4 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内容框架 根据调研和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主要内容拟包括以下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两大方面,其中实践指导能力包括若干个模块,理论教学能力包括九方面内容。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标准主要模块 模块一、机械制图实践指导能力标准 模块二、机械零件测量实践能力标准 模块三、机械加工设备实践能力标准 模块四、机械加工工艺实践能力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要求 2、车削加工技术实践指导能力 3、钳工实践指导能力 4、铣削加工实践指导能力 5、磨削加工实践指导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内容主要方面 1(课程设计 2(制定授课计划 3(设计教案 4(教学准备 67 5(实施教学 6(教学评价 7(教学指导 8(教学研究 9(教学改革 4 项目开发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4.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开发的基本思路是: 在参考国家教育法规和国内各地方中等职教师资基本要求的政策基础上,根据认真探索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社会调查,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等途径,制订初步的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借助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 4.2 具体开发方法和步骤如下: (1)应很好的利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机会,通过座谈等形式收集意见和信息。为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寄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包括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校学员),进行统计汇总,经反复研讨提炼出本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初步方案。 (3)安排专人走访专家和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征求对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初步方案的意见。将意见和建议进行逐条分析,采纳有益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和补充能力标准初步方案。 (4)认真解读本专业相关工种职业标准对培训教师的能力要求,结合企业、学校教师要求,确定教师操作技能对应的职业等级。 (5)再次请职教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的领导和专业带头人,项目组全体人员参加,对修改后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完善定稿。 68 4.3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拟采取的开发技术路线是: 确定研究队伍,明反确责任与分工 复 论深入社会调查,明证确定各能力要素和确定本专业教师教学确定本专业确本专业发展动态 和能力表现指标 能力标准的基本框架的教师能力修和基本能力要素 标准 明晰社会对本专业改教师标准要求 完 善 参考国内外相关行 业教师标准 5 专业教学能力标准制定的目标 (1)提出本专业中等职业教师的具体标准和基本概念明晰。 (2)能够体现职教特色。 (3)具有专业性、技术型、全面性和可行性。 (4)标准考核指标应具有系统化。 (5)具有可扩展性,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补充。 (6)语言表述应清晰规范,格式符合国家标准规范。 69
本文档为【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2KB
软件:Word
页数:7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