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本模块内容是一级标准中“备课”内容的深化。主要内容包括: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 四、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五、美术教学设计的内容 1、 教学目标设计 (1)、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2)、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突破与特点 (3)、如何设计各领域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设计注意事项 2、 教学情境设计 (1)、什么是教学情境设计 (2)、教学情境设计的作用 (3)、教学情境设计的要求 (4)、教学情境设计的方式 3...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模块三:学科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本模块内容是一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中“备课”内容的深化。主要内容包括: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 四、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五、美术教学设计的内容 1、 教学目标设计 (1)、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2)、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突破与特点 (3)、如何设计各领域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设计注意事项 2、 教学情境设计 (1)、什么是教学情境设计 (2)、教学情境设计的作用 (3)、教学情境设计的要求 (4)、教学情境设计的方式 3、 教学策略设计 (1)、艺术教学策略的概念 (2)、教学策略构成的依据 (3)、艺术教学策略的作用 、 教学过程设计 4 (1)、什么是艺术教学过程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5、 教学评价设计 (1)、艺术教学评价有何意义 (2)、艺术教学评价的类型、特点、作用 (3)、艺术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评价原则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起源与发展: 对教师来说,教学设计不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教师日常所从事的备课、编写课时计 划和练习等工作都可以被视为在从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随班级授课制一起产生并在 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五阶段教学过程模式是最早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教学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许多专家开始进行广泛研究,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推出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此书的出版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诞生的标志,标志着以加涅为代表的经典教学设计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2、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 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化环境的准备过程。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 3、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4、教学要有短期和长期的两种设计。 5、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三、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 1、教学目标多元 6、教学流程清晰 2、教学内容丰富 7、教学姿态平等 3、教学方法多样 8、教学评价恰当 、教学问题优化 9、教材处理合理 4 5、教学活动有效 10、媒体运用恰当 四、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应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五、美术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 (1)、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突破与特点: A、标准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角度表述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主动精神,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基本理念。 B、标准在表述中既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会学习,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 C、标准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些突破,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3)、如何设计各领域的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守以下4个原则: 第一、要围绕着美术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指向性、可行性。 第二、要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美术学科具有以下特点:造型性和可视性; 物质性与空间性; 情感性; 对技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要依据美术学科的教学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美术学科教学原则:审美性; 直观性; 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 启发性、创造性;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 第四、要依据地区条件及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视觉艺术课有许多效果是依赖各种材料进行的,但由于各省地域广阔,各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条件及优势,有时即使是同样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是有所不同的。 B、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达到以下4个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 第一、要建立多维的目的与目标意识。 要从艺术教育的目的出发,同时,既要考虑到艺术教育的目标,还要考虑到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够达成。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而具体。 所谓明确就是指教学目标要明确陈述学生应学会的知识与技能要素,并清楚地说明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要素应达到的水准。所谓具体是指具体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生应该怎样做,具体学什么、操作什么,使学生一看就明了他应该完成什么学习任务。 第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弹性。 理想的美术课,应该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分层面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教学操作。 第四、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相应的侧重性。 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各类分目标在整体目标中所占比例必须有所区别,为了能够表达各自重要程度,应该有一定的侧重性。教学目标设计有侧重点非常重要,它既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关系,也能够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以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4)、教学目标设计注意事项: 美术的四个教学领域有总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体现着目标设计的原则、要求,更体现着美术学科的特点,以上为总的原则和要求,但按照标准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在美术教学中都有各自的侧重面,表现着自己领域的特点,为此提出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设计该领域教学目标时,务必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意识为根本,做到让学生体验造型的乐趣。要围绕让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进行目标的建立。 案例: 课题:《单色版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色版画(纸版画)的绘制过程,掌握制作知识和技能,认识版画的特点,感受版画语言独特魅力。 (2)、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尝试制作各种单色版画的热情,从而体检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版画这部分,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有明显的不同。在过去的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过于专业化,在一节课中,就要求掌握木版画和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繁、难、偏、旧”的现象,而在单色版画这一教学目标中,就非常具体、细化,具备了可操作性,也符合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物质材料和手段,本着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因此,其目标的要点是,建立“物以致用”的思想,努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案例: 单元题目:纸的艺术 第十一课切折造型的练习 第十二课相互插接创造美 第十三课生活中的立体造型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创造)、情感目标的设计。 知识目标:对本单元所涉及的要领有所认识,并建立立体观念。 能力目标:包括技能目标和创造能力目标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使学生形成不动刀切,可以使纸走向半立体的能力;在插接练习中获得从局部到立体的组装能力。 创造能力目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想像创造出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纸立体形态。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创造过程中,感受特性,学会对纸立体质朴美欣赏,激发美化周边环境的欲望,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能力。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比较符合中学美术的教学实际状况,明确而具体,比如案例中“能力目标”设计就比较具体,不仅有操作技能的目标设计,还有智力目标的教学设计,这一点对技术含量很高的本单元来讲,的确有可行性。另外,该单元教学目标表现出明显的侧重性,即侧重于立体观念的建立和对媒材的感受能力。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现象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情趣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本领域要把握的是激发参与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认识视觉现象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对各类文化艺术形成尊重包容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应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或“说出你喜欢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等的陈述内容,都比较具体明确。如果说“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的社会作用”,这个目的就太宏观,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笼统、模糊。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要把握本领域与其他三个领域的综合、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术跨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案例: 课题:我为校园添色彩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画校服,能在发布会上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能够用材料展示自己的设计,从中感受到美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要求欣赏材料中的图片,集体考察校园环境,引发如何使艺术品与校园环境和谐的讨论,能够表达个人看法,为校园设计雕塑。 3、要以集体的形式,做校园规划和模型尝试,邀请他人对作品进行评述。感受美术的社会作用,体验探究的愉悦。 这是一节以校园为主题的综合美术课,其中探究的成分很多,展现出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是根本,从中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关键,引发爱校园、爱环境的情感是德育目的教学理念。 本目标体现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精神,如第1条的内容,“并能够用材料展示自己的设计”的要求是对更高一个层次学生的,对一般学生只要求做到第1条中的前两项就可以了。而且目标把学生的期望阐述得较细,较具体,每一条都具有其侧重点、弹性,这对进行本课每个主题活动都起到指向性的作用,便于教学时运用。学生通过教学目标,能够很快地知道本课的要求,以便有目的地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教学情境设计 (1)、什么是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场所,避免将教学过程变成枯燥的讲授和硬性的灌输,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满腔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2)、教学情境设计的作用。 A、重视美术教学中情境的创意和设计,能促使美术课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感受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D、有利于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3)、教学情境设计的要求: A、要求美术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 B、在教学情境设置阶段,教师既要全面考察学生、考察教学内容、考察教学资源和技术,也要考察自身的特点,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场景。 C、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现有教学资源。 D、加强学习,关注生活,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4)、教学情境设计的方式: A、生活情境 B、故事情境 C、游戏情境 D、实物情境 E、音乐情境 F、表演情境 G、问题情境 一级标准中对教学情境的目的、作用、基本特征、误区、基本方法等内容及案例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请老师参照一级标准中第六模块的内容来进行学习。 3、教学策略设计 (1)、艺术教学策略的概念。 艺术学科教学策略是指在研究教学系统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为使教学目标最优实现而采用的教学思路、方法、形式、媒体、评测等因素的总体计策、方略,也可以称做是解决教学中一切问题的方法。 (2)、教学策略构成的依据。 A、依据于具体的教学目标 B、依据于具体的学生行为起点 C、依据于具体的教学内容 D、依据于教师的素质(这是根本依据) 以上的教学因素都与教师的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策略的设计最根本的是要依据人的素质,即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艺术教育论》一书认为艺术教师的素质必须是“求专与求能”的相互结合,提出了“三不是和三是”,即: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 (3)、艺术教学策略的作用。 A、教学策略能使教学理论具体化,而且是多样的、综合的,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B、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又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可靠依据。 C、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教学策略也有较大的灵活性,要随着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对象变化,选择、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一定情况下的特色教学目标。 案例1: 课题:大家动手做条龙 教学对象:城市学生 教学策略: 教学思路:关于“龙”的话题多给学生美术信息,各种美术形式表现的龙都是打开学生动手制作思路的钥匙。 教学方法:VCD光盘播放喜庆的日子舞龙舞狮的场面。 再讲授龙的传说,赞颂龙的精神。 告诉学生制作龙有许多种方法,最比较简单可行的、又和我们生活帖得很近的是用纸杯,进行巧妙的插接。 教学形式:以双边活动和教师讲授为主,作业完成方式同教科书中要求的那样——“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用纸杯等材料设计制作出一条生动有趣的龙”。 测评标准:龙的特征要明显,充分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夸张概括,让龙更富有装饰性。 案例2: 课题:大家动手做条龙 教学对象:乡村学生 教学策略: 教学思路: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人讲关于“龙”的话题和以美术形式展示表现“龙”的作品,打开学生的思路。 教学方法:请学生讲给学生听,自己所观察到的舞龙场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回答:用美术的形式都能怎样表现“龙”,回答:画、剪纸、玉米秸插接、泥塑等等。 教师利用当地可以利用的材料再现龙、创造龙,教师演示的“龙”,制作要熟练、生动、传神。 教学形式:双边活动,民间艺术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作业要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形式,创作设计制作龙。 测评标准:能够发挥所用材料特点,对龙进行夸张概括,使龙的形态更有装饰性。 案例分析: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上看出,教学策略体现了多样的、综合的,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随着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对象变化,选择、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不同情况下的特色教学目标。 结论: 上述案例就是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调整了教学策略,以使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测评标准都发生了改变。可见,教学策略的作用、特征与教学某一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彼此制约的互动性,绝不是孤立设计出来的。 4、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艺术教学过程, 艺术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并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艺术的活动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它是动态的,即教与学互相制约、互相结合统一在一个变化过程的状态。这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进展的阶段,也是教学的基本阶段,亦称教学环节。就美术教学而言,无论教学内容属于哪一个学习领域,无论是临摹课还是创作课,从整体上看,美术教学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导入、进行和结尾阶段。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A、问题:如何设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过程的导入阶段, 案例1 课题:用刻刀造型——黑白人像版画 复习旧知识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黑板上是些什么画, 生:版画~ 师:上周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版画的部分知识,有谁知道版画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设疑,引起学生思考旧知识) 生:版画是一种间接性艺术,是绘画和印刷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件版画作品通过画稿、制版、印刷三个步骤才能完成。 师:还有吗, 生:版画要有印刷的版面,版画能印出许多份原作,是复制性艺术。(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随即拿出一张在同一版面上印出的多幅黑白人像,用以加深学生对版画这一艺术特征的认识,同时暗示本课人像版画这一主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另外,版画由于制版工具材料与印刷方式的不同,分为四大版种,哪四种, 生:凸版、凹版、平版、漏版。 师:谁能谈凸版是怎么一回事, 生:凸版是以刻刀造型,将版面空白刻去,留下凸起的形象,然后着墨印刷。 师:回答正确。(教师拿起准备好的石膏版,用油墨滚上墨,版面立刻黑白形象鲜明,教师随即启发学生分析„„) 师:经墨印刷的版面,凸起的部分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刻去的部分, 生:白色~ 师:我们称这种版画叫„„ 生:黑白版画~ 师:今天我们上新课“用刻刀造型——黑白人像版画” 案例的导入属于复习旧知识导入的方法,中间还结合了直观教学法,使得本课内容开门见山,让学生明了自己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复习了学习过的知识。 结论: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具有方向盘的导引作用。导入要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是设计导入思路的关键,也是设计美术教学过程导入的原则。 B、问题:如何设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过程的进行阶段, 案例1: 课题:《写意蔬果》 师:今天的课堂练习是临摹一幅蔬果画,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幅《蔬果图》。(展示)现在我来演示步骤: 第一,先用洋红画萝卜,再用草绿画萝卜的缨子,用蘸墨法使笔触有浓淡变化。注意整体构图关系。 第二,画白菜。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画菜叶,以淡墨画菜帮,注意用笔的虚实、呼应。 第三,趁墨色未干,色画萝卜叶脉,白菜叶筋,重叶用焦墨,浅叶用淡墨,白菜根用浓墨,注意湿度的把握,太干则线条浮现,太湿线形含混。 第四,最后添加蘑菇和葱,蘑菇可用赭墨分浓淡画出,葱用草绿略加淡墨,注意构图要生动活泼。 案例2: 课题: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师:同学们感觉这些画美不美,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生讨论)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画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感觉节奏美: 师:现在同学们放松一下,听段音乐。 (师放音A:有变化 ,没统一;放音B:有统一,没变化;放音C:有和谐的节奏。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问学生好不好听,为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来回答) 师生:A段不好听,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没有规律;B段单调呆板,没有变化;C段好听,拍子有轻有重,时值有长有短,这些变化产生对比,并有规律地排列组合,形成节奏之感。 师:现在我们把“节奏”一词借用到绘画中来,看一看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中有没有对比因素。 (生欣赏课本中齐白石的《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有哪些对比因素。 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黑白灰面积的对比,黑白灰在画面中位置的交替组合、互相衬托关系。板书:对比、交替组合、互相衬托。 师:这和音乐中的节奏是不是有相似之处,这就是黑白灰构成的节奏之美~(板书:节奏)如果我们把这幅画作一下黑白灰构成的分析,(出示图)在白底的衬托下,黑灰对比一强一弱,咚嗒、咚嗒,大家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黑白灰构成的节奏美。 (同样再分析古元的《挑水》) 师:两幅画在大的节奏中还有小的节奏变化,小节奏要和大节奏相和谐。 (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 感受韵律美: 师:很好~我们放松一下。现在我想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大家推荐一位。来~你能为大家朗读一下李白的《静夜思》吗, (生朗读) 师:好听吗,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回答:有情感、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合辙压韵„„) 师:这就是一种很和谐的节奏,是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在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中存在韵律 之美。黑白灰画面中的韵律之美指的是节奏和情感的和谐之美。 (师板书:韵律 情感) (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毕加索的《穿丑角服装的保罗》) 师:这是父亲为儿子画的一幅肖像画,色彩画中有黑白灰吗,(引导学生欣赏此画的黑白照片) 师:这是根据色彩的哪一要素的对比归纳而成的, 生:明度 师:在这儿,黑白灰是指画面的明度结构。 (师板书:明度结构) 师:大家想一想,毕加索为什么用白色调来表现自己的儿子, 生:白色象征纯洁,给人光明,显得形象明亮醒目,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亲情„„ 师:画面的黑白灰对比所形成的节奏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相和谐,就会使画面赋有韵律之美。反之,(出示相反黑白灰构成的画面,“儿子”的形象变成黑色调)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黑色给人阴森、神秘、恐怖的感觉„„ 师:所以在用黑白灰色表现形象时,还要考虑到它们本身代表的情感问题。节奏和韵律之美,其实是从生活和自然中提炼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美的规律。郭沫若说:“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比如: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变化;山脉的起伏跌宕;生活的节奏;一日三餐;生命的节奏;脉搏的跳动„„而黑白灰构成的美在大自然中也举不胜举:斑马、仙鹤、江南水乡的房屋„„所以,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学习了美的规律,我们就要创造美~ 启发创造: 师:现在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小画稿,如果让你们来组织、布置它的黑白灰构成,你要怎样描绘才能使之产生节奏、韵律之美呢, (学生看画稿思考) 师:首先,要学会表现黑白灰,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书中的学生作业,(学生看书)画中是如何表现黑白灰的, 生:黑的部分涂黑,白的部分不涂,留白,灰是黑和白的过渡色,用点、线组合成灰色调。 (师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板书:面、点、线)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表现黑白灰时,难度最大的就是灰。灰是黑白的过渡色,它的作用很大,(提示:徐悲鸿的《马》如果没有丰富的灰色调,马的肚子及身上的一些结构就没有了)如果处理好灰色调,就会使画面色调柔和活泼,更富节奏美。 (学生看投影:点、线的组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点、线的排列不同、组合方式不同、用笔技法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就千变万化)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点、线有规律地排列,本身就是一种节奏之美,同学们在运用时,如果能和所表现的形象、情感相和谐就能产生韵律美。那么我们怎样具体地来布置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呢,下面同学们不妨先看一看老师是怎样做的。 (学生看投影,老师通过做画步骤、变换黑白灰色调的位置、变换灰色调的表现手法等 多个画面、启发、引导、点拔学生黑白灰构成的创作思路) 师:通过看范画,同学们总结一下,怎样布置画面的黑白灰构成才能产生节奏美, 生:点线面、黑白灰的巧妙组合„„ (师板书:巧妙组合) 学生作业(20分钟)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范画,那么你们有没有好的构思,好,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描绘自己的小画面。 (师请三位美术成绩较好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画,并按启发构思、开拓思路、确定大节奏;技能辅导、局部刻画、鼓励大胆创造;整理画面、突出主体形象、体现形式美感三个步骤巡视辅导)。 案例分析: 案例1使用的是演示法,特点是既能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又能把知识和技能分成可以操作的步骤,使之增强了示范性,演示过程中显示出技能性。演示法是美术课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图表、实物、模型和动作进行与当课内容相关的技能知识演示。演示的范围有向全体学生进行演示的,也有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小范围演示的,本课采用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演示的方法。 案例2采用的是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说,采用的是“艺术融合的原则”,即借学生对熟悉的音乐韵律、诗歌的节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绘画中的黑白灰的节奏,它在构图中产生什么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音乐引发学生思维,用诗歌启迪学生智慧,学生很容易从听觉的感受中迁移到视觉的感受中,懂得节奏、韵律在艺术中的运用,扩大了知识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案例1在采用演示法时能够做到演示内容与讲课内容相符合,教师的演示技巧非常符合中国画蔬果画法的要求,技巧熟练、精湛、准确,使全体学生能够看清楚,利于自己做画练习。这其中表现出很强的技法性、示演性、趣味性。案例2情境创设法的使用能使学生发现,不但音乐、诗歌中有韵律、节奏,而且绘画中也有节奏,只是这种节奏是通过绘画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是可以看到的节奏、韵律。通过该课,学生会主动思考艺术的原理都是相通的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兼顾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黑白灰”也有节奏感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对音乐、诗歌有节奏、韵律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获取了绘画语言也有节奏、韵律感的经验,发现了“艺术的原理是相通”的原理,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问题:如何设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过程的结尾阶段, 结尾阶段就是讲评作业的过程。前面我们讲过,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表现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方法的使用。 对于学生其作品特点主要有:(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 束,在无意中能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案例: 如《我爱国旗》(记忆画)一课,大部分作业表现为:?神情严肃地向国旗敬礼;?放声高唱国歌状;?某项竞技上颁奖时欢喜雀跃„„。有一幅作业却独辟蹊径,画中的小主人脸上挂着长长的泪珠,这与“我爱国旗”大相径庭。原来在主人公手中捧着一面被撕破、玷污的国旗。其独特的寓意、出奇的想象力,令人叫绝,这时教师应以的正确导向把作业评价推向高潮。这应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评价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大家共同参与,从而使美术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在课堂上,总会有学生说“我觉得画面颜色不鲜艳”“如果把人物画大一点更好”“线条画得很流畅”,“作品的主题很鲜明”“想象力很丰富”“做工很细心”„„褒贬不一的语言。这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机会。学生自己来观察、思考、总结、评价他人的作业,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同时多元化的评价也使作者发现崭新的角度。这就是以相互评价为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应及时给予表扬,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灿烂的笑容就会写满了学生的脸颊。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起到很大的推动效应。这是对活动表现的评价。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A、问题:如何设计“设计?应用”领域教学过程的导入阶段, 案例: 课题:切折造型练习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与纸打交道,读书、看报、写作业,但这些仅是纸的平面利用。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器具或生活用品是以纸为主的造型设计, 生:一次性纸杯,装瓜子的纸袋。 生:许多食品的包装,像茶叶袋、饮料盒等。 生:麦当劳、肯德基的饮料纸杯、装薯条的纸袋子。 师:大家说得都对,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一次性纸质器皿和包装。(教师手中拿着瓜子袋、薯条盒、纸杯和各种纸包装的盒子、小箱等)大家想过没有,纸的利用率为什么会这样高, 生:纸的造价低。 生:纸丢掉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师:归纳得都很好,能不能从美术造型的角度好好想一想„„ 生:纸好成型„„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单从造型设计这个角度讲,纸比其他任何材料都容易成型,纸是如何成型的呢, (学生讨论) 生:把纸叠一叠就能成型。 生:把纸剪完再叠,更容易成型。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正确,纸只有经过折叠或剪切之后才容易成型,我们就一起学习“切折造型练习”。 案例分析: 案例的导入设计,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纸包装、纸杯、纸袋等器物,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进入本课课题,如“纸的利用率为什么这样高”、“„„纸是如何成型的”等导语,都具启发作用,都是能够打开学生学习本课思维的钥匙。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案例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了学生学习行为起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中间制造了多个疑点,使学生对疑点产生兴趣,激发出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精神,是“授人以渔”,是带着学生走向问题、走向知识的导语设计。 B、 问题:如何设计“设计?应用”领域教学进程的进行阶段, 案例: 课题:切折造型练习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但从造型设计这个角度讲,纸比其他材料好成型,有利于纸造型的设计。同学们请看我手中的一块小纸片,用手轻轻一揉,它就可以成为其他形态,这也就是纸造型为什么利用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本来是一张平展(平面)的纸,用手一揉,纸上面有许许多多小皱折,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小纸片上面除了有小皱折,还有什么, 生:还有小小细细的线,还有小线和小线之间的小面。 师:对,还形成了许多凹入与凸出关系,这些凹凸关系是由许多小皱折形成的。(师手中又拿了一张平展的小纸,用手轻轻一揉)呈现给大家看。提出问题:刚揉过的纸上的小皱折和第一块纸上的小皱折相同吗,为什么, 生:不相同,因为不是放在一起揉的。 (师接着又拿出一张小纸块又用手一揉,呈现给大家看,问学生从揉第一块纸到第三块纸,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之处是这三快纸每一块上面都有很多小皱折、小的凹凸关系和很多的小短线与小的面。 生:不相同之处是虽然这三块纸被揉以后都有皱折、凹凸关系和线面关系等,但每一块上的皱折、凹凸关系、线面关系不相同,一块一个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生:因为是偶然之间揉出的纸。 师:说得很对,这种偶然之间产生的形叫偶然形,不知大家是否发现,揉过的纸早已不是平面的纸,是半立体的形状,这种纸的半立体造型就叫纸的半立体偶然形态。偶然形态不具有重复性。大家再观察思考,刚才揉过的纸有没有切剪过, 生:没有。只有揉过,根本没有“弄破”它。 师:在不“破坏”纸的情况下,纸在一种偶然状态下变成了半立体的形态。我们还可以只折纸让纸成为立体形态,但这种有计划、有目地让纸产生的形态是纸的必然形态。折纸的方法可以让纸按一个想法产生一个新形态,大家用这种方式,做五分钟的练习,看看有多少种新形态产生。 (五分钟之后) 师:大家做得都很好,谁能把自己折纸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边想边折。 生:想好再折。 师:我也折了一个纸的半立体形态,我的折纸方法是想好后用铅笔画线,再用刀划痕,依照划痕折纸。这样的制作方法,比较有计划性,折出的纸比较挺拔。大家可以按照这样方法进行制作。 案例分析: 案例是以制作法为主的教学过程,它表现出制作法很多的特点:程序多、技能性强,用了尺子、圆规、小刀等工具;材料本身也多种多样,有卡纸、水彩纸、有色多功能纸等。另外这个案例的双边活动进行得较好,不是教师一个人讲授、演示,而是中间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并让他们谈制作纸半立体形态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本课的重点、难点突出(制作纸半立体形态是重难点),化解了难点的难度,在折折叠叠的玩纸中,学到了使纸从平面走向半立体的方法。这节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创造才能在“想怎么折就怎么折”、“有多少种想法就有多种纸的新形态产生”中得以施展,学生在玩纸中找到了快乐,发现了在折叠的关系中,隐含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密集与疏松等多种美感特征。懂得了在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中也有多种形式的美感。 : 结论 制作法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一般仅限于“设计?应用”课和“造型?表现”课的一部分课业内容。例如纸版画课,前半部分内容是创作,后半部分内容是制作;而且“设计?应用”课程内容制作的成分比较多,像立体构成、贺卡设计、包装设计等内容都是以设计制作为主。制作法教学的特点是程序多、技能性强、工具材料、使用得多,同时伴随着同步演示、分步演示或局部演示等教学方法。 C、 问题:如何设计“设计?应用”领域教学进程的结尾阶段, 案例: 课题:贺卡设计 结尾阶段: ?作业反馈 师:同学们制作的贺卡都很好,很有特色,情调设计也非常符合主题,有的同学用多种材料与形式相结合,很有新意。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贺卡。 生:我设计制作的是一张友谊卡,形式是开窗式,形象是卡通人物,色彩采用了红、黄、蓝三原色,描白边和黑边。我对自己设计的贺卡评价是形象醒目、活泼可爱。 生:我的贺卡是清馨淡雅的风格,其实我也很喜欢活泼浓烈的风格,但我这张贺卡是送给老师的,主题是赞美老师的奉献品格和精神,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这样的主题就决定了我的贺卡设计风格的主调。 生:我的贺卡虽然在形式上只是一个单片,但我的制作材料和方式都与其他同学不同,材料是彩色厚纸经过剪刻以后的拼贴,表现的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年味很浓,为了表现出“隆冬”,我把背景作了特殊的处理,用小刀刮,使纸毛糙,然后用毛笔蘸白颜色甩上白色点,造成大雪纷飞的感觉。 ?评价作业 (1)互评:互评原则是围绕重难点进行评价,着重从创意、表现形式和方法上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分组后,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 (2)、教师评价:评价原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设计能力的增强,在评价过程中能使学生对贺卡的功能有进一步认识,增强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师:同学们设计制作的贺卡都很好,都能够用贺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每个贺卡是一颗心,每个贺卡是一个世界,心与心交流,世界与世界沟通,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了情感,提高了设计能力,形成了创新意识。 案例分析: 该案例的结尾有两个步骤,一是作业的反馈,其实是作业的自评阶段;二是评价作业阶段,包括学生和师生间的互评。在小结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解读自我、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评活动,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信任。 结论: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生发展观和素质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里得到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机会,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创意,使他们得到了不仅能够画,而且能够表述的锻炼。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所认为的,关心与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教师的责任。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问题:如何设计“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过程, 课题:欣赏凡高的画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通过音响播放《月光奏鸣曲》。银幕显示凡高的《星夜》。 直接导入:“同学们,现在大家在银幕上看到的是19世纪荷兰著名的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的油画《星夜》,哪位同学先谈一谈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请描述一下。” 请学生谈一谈对《星夜》作品的直接感觉和感受,允许学生感觉描述的差异存在。然后点明课题。 第二阶段 教师设问,提示观察。 问题:?画面中的色彩给你怎样的感觉, ?画面中的笔触又是怎样的特征, ?天空的表现与远山、房屋、树木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这幅作品主要以哪些造型要素构成画面的, ?作品表现上的独特之处与收集的其他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有哪些不同, 教师简要归纳(强调这只是教师个人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星夜》的主要形式要素的美,并对画面进行这样的描述:“这幅画画家主要运用了富有强烈动感的笔触和鲜明对比的色彩(黄色和蓝色)。使整个画面色彩绚烂。夜空上闪烁的星星呈现出一种扩散的感觉,远山和略带夸张变形的房屋以及近处的树木„„一切都在一种线形笔触中形成旋涡状的动感。”然后强调:“画面的形式因素是区别绘画品种、样式、风格、流派的主要因素。” 板书:形式要素:点、线、形(变形)、色彩、动势、笔触 色彩 强烈、鲜明 笔触 第三阶段 教师接着播放凡高的其他作品:《阿尔的小屋》、 《夜间咖啡店》、《向日葵》等作品。(音乐) 教师简要介绍凡高背景。画面停在《星夜》。 学生边观看欣赏, 教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听讲述。 边听介绍边品味作品 教师简要介绍凡高及其生活背景 教师接着介绍凡高及其绘画特色时引用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中的描述:“凡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吸收了印象主义方法和修拉的点彩法,他喜欢用纯色点画的技术,使用一道一道的笔触,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的激情。他在写给阿尔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他灵感涌现时的状态,在信中他说:‘感情有时非常强烈,使人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笔画接续连贯而来,好像一段话或一封信中的词语一样。’凡高处于那样一种狂热的创作冲动之中,不仅要去画光芒四射的太阳,而且还要去画简陋、平静、家常所见的东西(小屋、椅子、向日葵),在画家中,凡高第一个发现了断株残茬、灌木、树篱和庄稼地之美,发现了多节的橄榄树枝和深色的火焰般的柏树的形状之美。” “同学们,你们从凡高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吗,” 第四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并板书: 对凡高作品《星夜》的象征意义——呼唤生命的感受如何, 学生书写评论短文,谈 教师抓住学生对作品及画家感受、 自己的评价判断。(150 评价的差异对凡高及其绘画给以简要评价。 ——300字)学生听讲。 板书: 呼唤生命 情感 悲怆、苦涩 教师选择三位评价有差异的学生宣读自己的短文 教师小结:评价判断应该是多元的,无固定结论。强调任何建立在认真观察研究基础上的评价判断都有意义,无正确与否的区别。 教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凡高的部分绘画作品。这样一位只有十年左右画家生涯,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的画家,值得我们钦佩。他狂热的创作冲动和艺术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思考:凡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及影响是怎样的,为了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建议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我期待着大家对凡高及其他画家的研究获得更多的成果。 (最后给学生提供书目:凡高与其弟提奥的书信及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 案例分析: 本课的导入用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的方式,即在《月光奏鸣曲》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欣赏凡高的名作《星夜》,教师直接点题,并请三位学生表述自己欣赏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前半部分都是本课进行阶段,教师运用了提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如在第二阶段围绕着凡高的《星夜》,从作品的形式上提出色彩的问题、笔触的问题和画面上是如何表现天空与远山、房屋、树木的关系的问题等等,特别是采用了编组讨论、书写提纲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中发现《星夜》在形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色彩强烈、笔触鲜明、变形手法的运用和具有旋涡状的动感。在第三阶段,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如《阿尔的小屋》、《夜间咖啡店》、《向日葵》等作品。学生边欣赏,教师边给予介绍,并简要讲述凡高及其生活,使学生懂得凡高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其生活经历是具有联系的,并理解凡高的狂热和冲动。在第四阶段和结尾部分,教师让学生写出小短文谈自己对凡高的评价,尤其是小结中教师并没有终止对凡高绘画的研究,提出了“凡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及影响是怎样的,”问题给大家,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式——查找资料,给予学生鼓励,还向学生提供了进行研究的参考书目。 结论: 从整体上看应该说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欣赏?评述”课,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教会了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这完全符合《标准》的要求——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第二允许并提倡差异的存在。如导入允许有不一样的感受发表;在第四阶段“选择三位评价有差异的学生宣读自己的短文;结束时在学生中提倡评价判断应该是多元的,无固定结论。体现了《标准》中“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的精神,还表现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个体差异的教育,是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读本》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该案例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 问题:如何设计“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过程, 案例: 课题: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师:(指着教室布置的各种宣传品)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广告。 生:海报、请贴。 生:节目表、纪念册。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这是干什么用的, 生:宣传用的。 作:作广告用的,发给观众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些物品是宣传品,是配合艺术活动用的艺术宣传品,它是任何艺术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不敢想像没有宣传品的艺术活动会是什么结果,可见宣传品在活动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校园活动中宣传品的制作。板书课题 进行阶段 师:同学们打开书,阅读、欣赏宣传品的知识内容和作品。 (学生们阅读欣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宣传品和校园文化活动有什么关系, 生:强化主题、烘托气氛,宣传活动,体现文化内涵,让校园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宣传品都包括哪些内容, 生:海报、请柬、节目单、签到册等。 教师展示(用VCD或幻灯片)校园活动宣传品。 师:校园活动宣传品有哪些特征, 生:文字、图形并茂,文字醒目。 生:紧扣活动主题。 生:设计形式多种多样,色彩鲜艳明快。 生:基本都是用色块在表现。 师:还有一点,宣传品基本上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现的。请看书中校园艺术节宣传品设计系列。宣传品的特征就成为设计制作宣传品的要求。我们今天的作业以组为单位,每个组选择一项校园活动作为载体,设计制作宣传品系列。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担任设计制作校园活动宣传品的负责人。对组内成员做好安排,人人有分工,人人参与,大家合作,共同完成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工作。 教师辅导:时时刻刻提示大家保持主题材鲜明、简洁明快的风格,在这个基础上,提倡有创意、有个性的作品出现。 结尾阶段 总结:四个组各自评定作业,之后横向比较,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出不足和不足的原因;再组和组相互评价,要客观公正,按要求评价;教师最后鼓励有文化内涵、有个性特色的作品,肯定全班的成绩,布置下一课的准备工作。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综合探索课业的简单案例,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始终围绕着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如在进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宣传品作用、宣传品的一般分类的知识以及宣传品的特征。在能力培养上,教师始终让学生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理解校园宣传品艺术特征的形成,始终要以文化活动作为背景;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宣传品必须具有主题性强、形式新颖、色彩明快、校园文化气氛浓厚的特点,懂得了这一点才能够把握住设计宣传品的原则。另外,本案例中的结尾阶段比较有特色,显然也是采用总结性的结尾,但是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做的优势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解读自我、展示自我的设计构思,张扬设计个性的空间,使美术课成为关怀每个学生,允许人人接受审美教育的艺术学习的大空间。 结论: “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社会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结合班队、学校以及社区活动,进行相关的创意与设计,真正以美术为媒体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因此这个领域的目标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如在案例中,了解校园活动性质、任务,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同的原理(案例中的设计可以与语文学科结合)。 实施这个目标首先要启发、鼓励学生和社会交流、沟通,关爱社区生活,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用美术的方式记录下来。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美术的形式针对一个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意和表现。 再次,指导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就一个社会性主题,加以学习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信心,让其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5、教学评价设计 (1)、艺术教学评价有何意义, 艺术教学评价是依据艺术教学信息和教学效果,以一定的指标,对艺术教学过程做出的客观、科学的判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改进教师的教学。 B、促进学生的学习。 C、改善管理。 D、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发展。 (2)、艺术教学评价的类型、特点、作用。 艺术教学评价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A、 准备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之前实施的教学评价,称为准备性评价。它是对学生能否具有达到新的教学目标做准备的教学起点行为的评估。其中包括基本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其作用有两点: 便于教师确定、掌握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的了解程度、基本素质和心理发展水 平以及个人的基本情况。 便于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在上版画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性的测试,以掌握、确定学生对版画知识与技能的了解程度,制定出对症下药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 B、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有三点: 能够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以便确定后继续学习的任务。 在形成性评价的进程中,能促使各种形象思维方式相互交流、影响促进,形成共同进步的局面。 有利于及时总结教学工作、调整教学思路,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而且更利于课中调整教学方案。 C、 总结性评价。 在整个一个学期美术课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的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这种带有总结性的评价称为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评价性质对于该学期是总结性的,对于下一个学期来说是准备性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评价。因此,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有三点: 评定学生的美术成绩。 为学生新学期的学习提供信息反馈,了解自己的新的学习起点。 为今后教师的工作确定方向。 (3)、艺术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评价原则。 凡是和艺术教学有关的活动过程都是艺术教学评价的内容,为了评价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一般可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艺术教学的评价两个方面来划分。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对学生的评价,一个是对教师的评价: A、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 平时课堂作业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学生期末成绩评定。(问卷调查) 评定学生艺术学习的态度和原则 ?引导性原则。 ?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原则。 ?尊重个性原则。 ?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学生评价问题。 B、对艺术教师的评价内容。 对艺术教师的评价也就间接的指出了我们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教师基本素质的评价。 第二、 教学工作表现的评价。 我们可以依据这些来评价自我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应当遵照《美术标准》的要求: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使美术教 师从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模块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一、 教学方式 二、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述 (1)、自主学习的定义 (2)、自主学习的特点 (3)、自主学习的优点 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4、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三、 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述 (1)、探究学习的定义 (2)、探究学习的特点 (3)、探究学习的意义 2、探究学习的环节 3、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学习 四、 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概述 (1)、合作学习的概念 (2)、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3)、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养成 2 3、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要讲究教的方法,学生要知道学的方法,但在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的方法影响学的方法,采用艺术的教法,学生才 有艺术的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式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方法。 如果运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甚至形成一讲到底的“满堂灌”, 这将影响讲授法的效果。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美术教学中的谈话,一般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应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某一中心问题,如“美术的概念”、“造型的诸要素”等,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课外美术资料、网络资料等获得知识,扩大美术视野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的特点是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当然,教师必须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当堂示范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具有重要作用。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任务与特点,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遗址、名胜古迹等文化艺术设施观摩艺术作品和自然美景。通过对美术作品、艺术遗迹的观察和学习而获得生动、具体的美术观念与知识。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是练习法。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美术教学很多教学内容属技能、技巧方面,练习法在教学中是经常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 正确的练习方法包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整体观察方法和绘制表现方法。任何一项美术练习都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练习开始时,教师要进行讲解和正确的示范,并通过学生自己正确的练习或在教师指导下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地方,巩固正确的练习方法。在使学生掌握正确练习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检查的能力,从而巩固和改进自己的技能技巧。先求正确,后求熟练,这是掌握正确练习方法的原则。 视 美术是靠视觉来感知的。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美术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敏锐的美 术视觉的基础上。诸如基本技能训练中对形体、比例、色调等的认识与掌握,都必须靠视觉去辨别、控制、发展,离开了视觉,美术教学根本无法进行。视觉训练是美术教学的中心,视觉训练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对形体比例的敏锐观察。对形的观察,主要体现为对物体三度空间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知,学会观察色调、区别色彩的冷暖等。视觉训练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训练时,要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由室内到室外;由局部到整体,达到眼到、手到、心到。 记 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学生的美术记忆力。美术素材积累主要靠记忆。培养学生的美术记忆力;能把学到的美术知识长久地保存起来,逐步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美术记忆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各个教学内容之中:造型记忆、色彩记忆,作画方法步骤与工艺制作程序记忆,美术名作欣赏中的名称、作者、主要表现内容与风格流派的记忆等。 创 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教学练习的手段。既可按教师要求的范围、课题进行创作,也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想象中的事物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联想力和创造力。 上述3个方面是视中有记,记中有创,视、记、创互为一体。把这些练习手段都充分调动起来,美术教学更显生动活泼,教学质量能更进一步提高。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 欣赏法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其中主要是对教材中规定的美术作品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美术价值之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和审美愉悦感。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为理性欣赏。在运用欣赏法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以情感欣赏为主,逐步加入理性欣赏。教学中,欣赏法表现出2种类型:一是欣赏作品的审美特质。美术作品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独有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造型的美感、色彩的美感、线条的美感。二是欣赏作品因不同画种而具有的特殊美。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是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分开的。新的学习方式会更适合中小学课程的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倡导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述。 (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2)、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第二、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3)、自主学习的优点: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直接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学生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关系,就不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么也就谈不上是一种真正自主的学习。 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所谓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是指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有多大的可能性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然后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国家、民族、地域等)、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等)和教育因素(学校的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等)。 第二、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内容。 同时,这几个因素并不是独立地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第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试想,当你日复一日地在某个固定场所度过乏味的时光,你是什么滋味,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让学生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课堂上学生的大胆质颖问难,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 第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课堂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第四、让学生自己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进行反省,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 案例: 在教学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面对一幅画的很像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说画的真像,太像了,或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这样的词语来评价,可是如果这幅画画得一点也不像,甚至有的我们根本看不懂时,我们又应当怎样去评价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比较感兴趣,是啊,怎么去评价呢,学生有了想知道问题答案的热情。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也并不以讲授为主,把自主权教给学生,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知道当你们看到这幅作品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疑问和不解,思考一下,你有什么样的疑问,你想了解什么呢,”通过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如这幅画为什么是黑白的,画面效果是一种什么手法,它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历史背景等等问题,问题的解答,也是由学生讨论研究,教师补充讲授来解决的,最后由学生用文字来对这幅作品写一篇小小的评论,整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变被动为主动,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 4、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教师的“淡化出场”或者置之不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全面体验学习过程;对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辅助,主要依靠学生自己达到目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不背离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权。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并不机械地强调“现有的发展水平”,而特别强调“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潜在发展水平”上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将其比喻成摘树上的苹果,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一个苹果,且都摘他们能摘到的最大的苹果。 具体要求: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物质条件充足(座位、材料、设备) 课堂氛围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2)、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3)、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4)、教师应当适当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5)、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的机会 6)、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 案例1: 每六人一组,每组桌上放有一盆植物和一个放大镜。先让学生对着植物写生,然后将学生的作业贴到黑板上。接着教师播放了《蚂蚁的世界》动画片段。屏幕上的蚂蚁世界里,地球上的所有植物都变得很大,植物叶子上细微的叶脉都清晰可见。于是,老师要求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眼前的植物,并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只小蚂蚁,你将会发现什么,”这一问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各抒己见,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把许多植物的局部放得很大很大,再让学生观察植物局部的不同及纹理。并要求学生也像一只小蚂蚁,拿起放大镜观察眼前的植物的不同局部,再画一张画„„老师把学生的作业再贴到黑板上,让学生比较,两次不同的观察所完成的作业有何不同。 案例分析: 该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发放的放大镜,就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又抓住大部分学生喜欢看动画的心理特点,播放《蚂蚁的世界》动画片,然后再用多媒体讲解演示,教学生观察的方法,以获得收获的满足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他们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引导,把平时习以为常的植物,通过局部放大,又有了新的发现。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做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鼓励学生通过亲自 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案例2: 例如教学《魔幻的颜色》这一课,可用实验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亲自调配色水,让学生了解红、黄、蓝为“三原色”,然后让学生自已分别将两种颜色倒在一起调出“间色”,色彩在瞬间所发生的变化,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课堂学习新内容的探索。 案例3: 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引导学生欣赏花边、动手将单独纹样排列组合成多种花边后得出:“将单独纹样按二方连续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花边”,然后启发诱导:“将单独纹样排列组合成花边,还有哪些方法,”让学生再次利用课前用纸板剪制的单独纹样进行排列组合,让学生去自主发现,积极探究新知——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学生动脑动手探寻出的花边排列样式,与教材中相比更为丰富,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表演、音乐播放、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让学生主动寻求答案等形式,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材料,纸材、板材、线材、新料、废料、季节性强的材料、自然物都是美术课的创作材料。启用画、剪、贴、撕、刻、缝、绣、扎、浸、染、印、拓、折、捏、拼、摆、烫、吹等等能调动的操作方法,都要给学生从易到难的练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使学生在不断自主体验、选择过程中,进行艺术学习。同时尽力引导学生多接受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熏陶,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 三、 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探究式学习的定义: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 第二、自主性。 第三、过程性。 第四、实践性。 第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3)、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第一、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学习与探究,从而真正实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第三、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仔细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为学生锻炼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创造了条件。 第四、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模拟科学探究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2、探究学习的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 第二、决定探究方向。 第三、组织探究。 第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第五、得出结论。 第六、采取社会行动。 3、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上《可爱的家乡》一课时,让学生谈四季变化的家乡,在形容冬天的家乡 时,问:“大雪纷飞的场景多美啊,你们会表现吗,”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用平涂色表现,有的立即就表示反对,有的说空着不画,不能达成共识。教师则趁热打铁示范了用刷子喷色的技法表现雪景图。同学们兴趣盎然,都要求尝试,课堂气氛和谐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分析难点来设置问题情景,这些问题情景均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美术教学过程常常是导入——新授——练习三段式。探究式的教学较好的改变了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 A、教学的过程应是“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空,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 例如,在教学《陶艺》——泥条塑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怎样搓出又细又均匀的泥条来,课堂异常热闹,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搓泥条的正确方法。 B、教学过程应是“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 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在教学“陶艺”时,教师提供了各种造型的陶艺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重视体验实践,使学生乐探究。 “探究式”学习模式向传统的教学发出了挑战,在活动中有时要求学生集体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等);有时要求走访专家;有时还要通过实践锻炼,体验学习。由于这样做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乐意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在教学《版面设计》一课时,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校黑板报的评比挂钩,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版面设计知识来设计本班的黑板报,并且参加评比。这样摆脱了学生惯例性的模仿现有的板报书籍的习惯。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交往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呼唤个性创新、强调自主探究已经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是对“参与”模式的突破扬弃,是教与学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理论不断进步与发展。 案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一不喜爱玩具。从一年级《会滚的玩具》,《会摇的玩具》,《会转的玩具》,《会爬的玩具》到《会飞的玩具》,《会游的玩具》等系列课程,教学中极大的受到学生的喜爱。运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物,甚至废弃的材料,如各种瓶子、盒子、纸片、 木块、易拉罐、碎布头、小石子、沙石泥土、树叶、种子等,在教 师的引导启发下,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一起解决设计制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采用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出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自然、事物对生活积极探索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精细动手操作能力。 以《会摇的玩具》一课为例:本课以废旧物品为媒介的制作教学,是学生提升创造力的重要通道。正适合低段学生身心及认知发展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会摇的玩具,了解会摇的玩具的特性之后,进一步进行以各种废旧物品为媒介的创造性表达。在制作会摇的玩具的过程中,与各种废旧物品建立了亲和的关系,了解和熟悉了玩具会摇的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知觉和思维,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这也是本课取材的基本着落点。此外,从新课标体现的课程设计的理念看,如何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凸显出认知的过程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情境和情绪的体验中获得个性张扬,显然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时曾作的滚动的玩具是靠什么来滚动的,(靠圆柱体或圆的外形)展示学生熟悉的不倒翁玩具,请学生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等实践活动探究出其摇动的原因。 从老师带来的玩具中找出那些是会摇的,在找的过程中总结出会摇的玩具共同的规律。 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工具和废旧材料,请学生从中找出可以改造成会摇的玩具的,师生共同思考、设计方案,由教师迅速的将其改造成会摇的玩具。学生以一组为单位,将自己找来的材料集到一起,制作会摇的玩具。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积极大胆的创造,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活动三:把大家制作的会摇的玩具放到一起,摇一摇、玩一玩,看谁做的摇的好,做得最合理。 四、 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以往美术创作总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是一种个人行为,但美术课程中诸如建筑模型、网页制作、装置艺术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1)、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内涵: 互动性和交往性。 精神实质: 第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 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第二、要有一定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的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 教师讲述的量要适当 ,不宜太多或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认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讲座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 (3)、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的,包括了两种类型:同伴(同座)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的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最熟悉、使用最多的,它一般是以前后两组同座四人为一组,或五六个人的座位围坐在一起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而其他两种合作学习类型目前重视与研究还不够。 2、 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养成。 (1)、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一般情况而言,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 第一、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 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形成学生之间的目光、语言交流,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 第二、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 小组构成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第三、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在改变了学生的座位形式和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诱发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它主要表现为教材加工、活动组织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 (2)、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当学生有了合作意向,并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如因为陈述者的表达不甚明白,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算了吧,你自己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这样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学生这样说:“你刚才说的我不太清楚,能不能请你再详细说明一下,”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情况。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诱导学生的合作意向,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指导学生学会体察。 第二、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棕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教师要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表白”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辅助手段强化口语效果。 第三、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 第四、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合作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通常也是在同学间相互磋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因此,教师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的行为。 第五、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注意帮助学习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3、 新课程意义下的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也存在有效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不考虑合作内容的价值性,随意开展合作学习。 一位教师在教《冷色与暖色》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冷色,什么是暖色,”其实生活中的冷暖色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地看。学生不懂,因而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合作讨论不情愿、不积极溢于言表。 第二、不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使合作学习走过场。 在一次观摩课上,老师就“雕萝卜的方法”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几分钟,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第三、不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放”、“流”合作学习。 在一堂“鞋的联想”美术课上,教师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已 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之间巡逻了一遍。 第四、 不把握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丧失合作学习的本质。 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压制其他学生的见解。其他组员有的“趁机”偷懒、观望或被动“倾听”他的意见,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作与己无关的事。在小组交流展现中,小组长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并非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晶。 案例1: 《纸偶剧院》一课,在了解了纸偶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进行设计制作。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有的同学创编剧本,构思故事情节,确定角色;有的根据剧情要求画一幅非常漂亮的背景;有的进行形象设计,选材制作纸偶的不同角色,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有序地完成了设计与制作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纸偶,并成功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整个活动过程由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到说一说、演一演共同感受集体合作带来的乐趣。 案例2: 《变废为宝》一课也采用了合作学习,课前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课上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个假山泡塑,那假山上怪石磷峋,绝壁苍松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小汽车、货车;有的用易拉罐制成了花篮、摩托车等。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 案例3: 《泥条头像》多次尝试了合作学习。 片段一: “同学们会搓长长的泥条吗,”“会”。“我们来试一试,看谁搓得长,搓得粗细均匀~”这时学生们开始起劲地搓起了泥条。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很自然的把一对同桌的泥条接到了一起。顿时,他俩搓的泥条成了班级中搓得最长的泥条。老师请他俩举起了泥条,问其他同学,他俩为什么能搓得那么长呢,其他同学一下子受了启发,很快把自己的泥条跟同桌接起来,变成了长长的泥条。 通过这一环节,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这种思想,同学间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明白合作是自己所需,不是为合作而合作。 片段二: 在欣赏完各种泥条头像后,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尝试欲望了。老师问:“你们想做吗,这节课我们以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头像。先选一个你们喜欢的瓶子,然后喜欢同一个瓶子的同学为一组。” 这里老师安排了六个同学围坐一张方桌,在每张桌子前放了六个形状不一的瓶子供他们选用。因为不同形状的瓶子,就有不同的造型,孩子的喜好也不一样。这样通过自由选择后,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同时又避免了强制要求孩子同桌合作,两个人的喜好不同,合作得不愉快。这种由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的合作,必定为接下来的制作奠定良好基础。 片段三: 学生自由配组后,老师说:“为了更好的做出这个泥条头像,两位同学得先商量一下,在做的时候你们打算怎样分工合作,”学生商量一分钟。生1:“我们打算先一起搓泥条,然后一起做五官。”师:“相信你们能做出一个漂亮的头像。”生2:“我们俩是这样分工的:我先搓泥条,然后她来盘瓶子,最后我们俩个人一起做五官和头发。”师:“这样的分工也不错。”生3:“我们先一起把泥条、五官、头发都做好,然后再一起把他们安装上去。”师:“不错。相信还有不同的分法,大家一定能很好的合作完成这个头像。” 这是合作做前的预演,通过商量、讨论,使学生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可以直奔主题,避免在做的时候,使一些同学无所事事。这些准备,都为学生高效率的做出生动有趣的泥条头像埋下伏笔。 片段四: 学生在做好头像后,把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然后一起欣赏。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作品,自己的作品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地方,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一组同学上来,一位拿着头像,一位向我们介绍最成功的地方。一位介绍完后,另一位同学可做补充。通过两个人展示介绍后,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做的精美头像,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他们友好合作的成果。 整堂课始终渗透着合作的精神。接泥条,选瓶子,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头像,一起介绍头像特点,都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且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合作,主动探究合作的效率,友好地合作,使合作不显现于表面层次,使学生真正明白合作的意义。 小结: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它们的关系应该是: 没有疑问 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学习解决 掌握 产生问题 探究学习 自行探究没解决 合作探究解决 所以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学习;如个体探究还解决不了问题,再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中那种照本宣科、机械串讲的方法已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才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的总体要求,又要紧扣教材内容;既要结合社会实际,又要符合学生实际;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美术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档为【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9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