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举报
开通vip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 其指标选择 第24卷第1期 2004年02月 地理科学 SCIENT1AGEOGRAPHICASINICA Vo1.24No.1 Feb..2004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 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张红旗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8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 其指标选择 第24卷第1期 2004年02月 地理科学 SCIENT1AGEOGRAPHICASINICA Vo1.24No.1 Feb..2004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 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张红旗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8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是目前干旱 区突出的矛盾.基于1994年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 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综合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人类活动因索,包括 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 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 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荒漠化驱动因子;人类活动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342,1/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04)01—0068—08 西北干旱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区域内 天然植被稀疏,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裸露,广为戈壁沙漠,山地与盆 地相问分布,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多为内陆河,降水 量少且主要集中在山区J.区域内土地资源丰 富,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中国可垦荒地的 集中分布区j. 区域内由于其自然环境背景,生态环境条件恶 劣,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偏 低,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故该区域内生态环 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较为突出.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近半个世纪 人类水土资源的开发活动使水土资源的利用规模 和强度迅速增长,形成了一批人工绿洲(如石河子 绿洲等),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新疆至1986 年就兴建水库480座J,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内 陆河流的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产生很大 变化.干旱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引起 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 已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生态 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使这一区域脆弱的生态系统向 逆行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几十年来对干旱区的土地 荒漠化问题,成因机制及其人类活动在环境变化中 的作用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西北于旱区区域广 大,研究区的差异及其研究者对其理解的程度不 同,取得的结果或结论仍存在着争议=就人类活动 与土地荒漠化关系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研究中最 主要的问题是仍停留在与荒漠化产生结果之间关 系的分析,缺乏与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间关系的研 究,对土地荒漠化中人类的活动到底改变了那些因 子及其与作用程度仍尚不清楚,因此,人类活动对 土地荒漠化的作用机制与程度仍未取得令人满意 的研究结果. 本文从西北_下旱区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人手. 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的途径,驱动力和人类 的管理作用,并进一步设定了各影响指标因子.基 于荒漠化成因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的作用, 不仅可以分析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 中的作用,而且可为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1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 1994年《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荒漠化 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Unit edNationsConvellti0nt0CombatDesertificatinnin 收稿日期:2003一O1—30;修订日期:2003—4—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505)资助研究. ),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副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干旱作者简介:李香云(1964一 区生态环境和软科学研究E-mai 263.net;xyli@igsnrr.a,C.cn 1期李香云等: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69 ThoseCountriesExperiencingSeriousDroughtand/ orDesertification,ParticularlyinAfrica,1994,10in Paris)(以下简称《公约》)中,将"荒漠化"(Deserti. fication)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 各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西北干旱 区的土地退化.虽然《公约》给出了荒漠化(Deser- tification)的有关概念用语,但国内外对荒漠化概念 的长期争论,充分反映出荒漠化是一个全球 性并且极其复杂的环境问题.正由于Desertifica— tion概念的模糊性,给土地荒漠化成因研究带来了 很大的困难,尽管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研究手段有很大提 高,但目前仍尚无成熟或公认的定论.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在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引起地表环境退化的总过程,其实质是土地减弱或 丧失生长绿色植物的能力.主要由内陆河组成的 西北干旱区形成了独特的流域生态系统,区域土地 荒漠化与植被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图1). 天然植被状态在水分条件,温度和土壤状况的控制 下而形成,而土壤的发育受到各种自然要素如气 候,母质与水热条件的影响,反映到土壤本底上就 出现了不同土壤肥力,厚薄与水分状况等的区域差 异,而天然植被不可能在土壤发育不良,土层浅薄, 水分缺乏的地段扩张,因此,在土壤肥力,厚薄与水 分等主要因素的控制下,形成了区域潜在植被生产 量和演替形式.自然干扰(影响植被发育的自然 因子的自然变化)形成了天然植被的自然演替规 律,而决定天然植被状态的三个主要因子中,最重 要的是水分状况,而水分状况又主要受区域水文状 况影响.自然因素控制下的潜在天然植被在自然因 子的干扰下形成干旱区的土地覆盖格局,土地覆盖 的变化与土地荒漠化的关系取决于水因子的变化.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化有着自身的特 点,即它的隐蔽性,渐进性和积累性,其后果具有间 接性,全局性和突发性.基于《公约》的荒漠化概 念,并考虑到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采纳土 地荒漠化是地域综合体整体退化的概念,把地质, 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作为形成西北干旱区土地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每个自然因子的变化产生联动 效应,即对其它自然因子产生影响.对西北干旱区 而言,最重要的自然因子是水因子,它对植被和土 壤状态产生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其活动中进入自 (图中线条的粗细表关系表明因子间关系的强弱' 图l自然和人类干扰下植被状态与土地荒漠化关系 Fig1Therelationshipofdesertificationwiththevegetation innaturestatusandhumandisturbanceinaridarea 然界,并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通过 改变(利用)这些自然因素而对荒漠化产生强或弱 的作用;在人类的干扰下,土地荒漠化一旦激发,就 形成退化的突破口,对各自然因素具有反馈作 用一(图2).这个土地荒漠化概念模型清楚地表 现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干扰过程.考虑的时 间尺度,一些自然因子的作用就可忽略,如地质因 子.一些极端干旱区如塔里木河流域,由于降水量 变化不大且降水量少,气象因子在土地荒漠化过程 中的作用是稳定和持续的,但在荒漠化突变过程中 的作用微弱,其作用也可略去:因此,西北干旱 区内气候因子的作用应考虑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人类的干扰建立在原始土地覆盖格局上.受 干旱环境的控制与制约,天然植被的生长和人类活 动与土地荒漠化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区段性.一 般情况,西北干旱区人类活动始于自然禀赋好的地 区(如坡度,水源地的距离,交通等),人类通过改 变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打破原有的自然平 衡状态,建立起现代土地利用格局,土地退化在人 类的这些活动过程中发生:(1)人类对天然植被 的直接破坏(如过牧,樵采等),土地失去生产力. (2)土壤盐渍化或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新垦土 地受水源条件的限制,多形成撩荒地,成为新源风 沙地.(3)到达下游的水量减少,河长缩短.人 ?李香云.塔里木}.U丁干流下游土地荒漠化与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2002 70地理科学 图2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成因概念模型 Fig.2Theconceptualmodeloflanddesertifieation causesind&tea 类对至少产生了三个后果:一是干涸的河流尾间湖 泊成新的沙源地;二是河道生态系统受损,依赖于 河道水量生存的天然植被衰败和死亡,自然演替机 制丧失,这种对植被的破坏是人类活动的间接结 果;三是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易于风蚀.因此,西北 干旱区的现代土地荒漠化多发生在下游,也是土地 荒漠化程度最高区. 2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 动作用 从人类活动与土地荒漠化关系的研究来 看j,定性分析研究中大多将人类因素归结为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樵采;从定量研究结果看,很 多研究依据干旱区环境的脆弱性,人类活动与环境 变化的关系敏感而显着等特点,从人地关系人手, 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近几年,随着新技术(如 GIS)?一36]和新方法(如灰色模型,主成分法等) 卜刮在地学中的应用,许多研究从景观生态学,土 地利用变化等角度探讨人地关系,但这些研究多从 环境变化的综合结果来分析人类活动作用.此外, 人类活动与各自然要素关系也有大量的研究,如人 类活动对土壤,水文拍.,气象影响等, 对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结果与土地荒漠化过程 作用的综合研究仍显薄弱. 2.1人类活动涵义及其特点 1)人类活动的涵义:人类活动是具有明确的 目的,由人主动完成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 动作的总和.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物质生 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性,即 对象独立存在,主体反映它的属性并对其加以能动 的改造.地学研究中的人类活动指人类的物质 活动,是一种人对自然界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不同 方式塑造了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现 实基础,后者状态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活动 的性质,目标和规模的变化. 本文给出的人类活动的涵义是人类在主观意 识驱动下对自然界进行的物质活动. 2)人类活动的特点: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中 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主动性,有限性,时空性和后效 性等(图3).而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该区生产方 式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主动性或能动性表现 在人类的发展需求,人类活动主动性的增加,使人 类从环境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影响自然过程,导 致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营力一;有限性表现 在西北干旱区人类活动受限于区域水资源量,内陆 河的性质表明了区域有限的水资源承载力,现代土 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多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天然植 被的破坏为保障;时空性表现在人类活动首先自然 禀赋较好的地区,如平原区和用水保证率较高的地 区;而后效性则是人类活动结果较共性的一面,这 是由于人类的短视行为所形成,干旱区人类活动的 后效性主要表现在人类在上中游的水土开发活动, 往往以牺牲下游天然绿洲面积为代价,即人类活动 一 般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荒漠化和绿洲 化,其次表现在河道水质的污染. 图3人类活动能力示意图 Fig.3Thesketchmapofhumanactixritiescapacity 如前所述,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视自然因子 的主体不同,括动方式也不同.此外.由于人类活 动结果的后效性逐渐被人类所认识,为了避免恶性 结果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也采取了许多管理措施 (如政策,法规,法令等)来改善环境状态,如提高 水资源利用率,控制人口出生率,退耕还林草.因 1期李香云等: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7l 及其与土地荒 此,考虑到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 漠化产生的关联作用,本文将人类活动因子分为人 类活动驱动因子,人类活动方式因子(途径)和和 人类活动的管理因子三大类进行分析. 2.2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界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即人 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的驱动机制与区域 的人口水平,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关. 1)人口水平:人口是人类活动的主体,指一定 时间,一定地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和质量的由 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自然界所受到的人类 扰动,与人类社会的规模和构成有关.人口的数量 会影响到(水土)资源,能源,粮食,环境等诸多方 面,从而对自然环境形成直接的压力.一般而言. 人口的增加使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水平锐减,结果必 然导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与强度的不断扩大, 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人口的素质和 人口的结构会对这种压力起到调节作用.如果稳 定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的有序,那么高素质的人 类群体和良好的人口结构则是一种社会的有 序L5引.社会的有序与自然的有序一样,会减少人 与自然间的冲突,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作 用. 2)经济水平: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是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类活动的主 要结果. 西北干旱区人类活动的经济驱动机制较为单 一 ,主要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较高 回报,其结果是由于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使该区 域产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活动方式,造成粗放性和 无节制的开发土地.对于某一区域,在生态类型, 资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环 境受到的扰动具有正相关关系. 3)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 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改 善生存环境的结果.区域城镇化水平越高,表明人 类活动驱动力越大,区域经济越发达,越能促进人 口结构的转移变化.结果是城镇人口增加,人口素 质可以提高,最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西北干旱区城镇化水平很低,农业人口占据相 当大的比例,且人口素质普遍较低,资源利用方式 落后,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低效益和浪费,而 且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也快于城镇,人口素质又比城 镇地区低,因此这种状况对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 用是不利的.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人口逐步向非 农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的同时,人口素质也得到提高,可有效地利用现有 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城市是一个高人口 密度的,高污染,高干扰,高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区 域内城市的数量,分布,城市的容纳力(西北干旱 区受制于水资源),也会导致区域环境退化. 4)自然禀赋:自然禀赋从资源的供给方面制 约着人类活动发展的因素,广义上讲包括自然环境 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着人类 经济活动的方式,强度和规模,而人文环境因素则 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水平. 自然禀赋较好(干旱区为水土匹配良好,资源 容易利用的区域),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大,人类 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较强;自然禀赋较差的区域,人 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较弱. 2.3人类活动途径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关于人类活动途径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方面, 防治荒漠化公约临时秘书处的《脚踏实地》(1995 年6月)中认为,"最直接的成因通常是四种人类 活动:过度种植使土地衰竭;过度放牧毁掉赖以防 止土壤退化的植被;砍伐森林砍掉赖以固定陆地土 壤的树木;而排水不良的灌溉方法则使农田变碱" .对西北干旱区来说,这4种影响途径也是不 全面的,如西北内陆河下游林地的衰败与死亡并不 是人类直接樵伐的结果. 按照本文土地荒漠化成因中自然因素与人类 因素的关系分析出:影响荒漠化的自然要素不同, 人类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1)人类活动对水文系统的影响:就水资源系 统而言,人类活动明显改变了天然状态的水循环过 程-461.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和工业排污等在时间 和空间上干扰了水文循环质和量的过程,农业灌溉 使河道外用水大量增加,改变了地表产汇流规律, 地表径流量分配(流域不同区段),年内径流丰枯 的自然变化和地下水补给规律具有显着的人类活 动印迹. 由于水文水资源系统在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 的重要作用,基本上属地表水量条件支撑下的生态 系统,水分条件的改变对其它自然要素如土地生产 条件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干扰下水资源系统改变 72地理科学 和打破了自然的脆弱的生态平衡,一些区段生态环 境变好,其土地荒漠化趋势弱化,如上游和源流区; 而一些地段的生态环境劣变,土地荒漠化趋势加 强,如下游区. 2)人类活动对植被系统的影响:在土地荒漠 化各驱动因子中,人类活动对植被的作用是最重要 的.有两种主要的作用方式和两种作用效果,即直 接和间接方式,破坏和改善作用.直接作用是指人 类对植被的樵采,过牧等行为;间接作用是指水资 源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用水不能供给.在人类对 植被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下,打破地表植被与 土层结构媒介功能,地表裸露或植被大为降低,加 大了区内沙质,沙砾质地表的风蚀等风沙活动过 程,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与发展. 3)人类活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西北干旱区 的土壤自然演替规律受水盐条件控制,形成草甸 土,沼泽土,吐尕依土,残余沼泽土,盐土,草甸盐 土,沼泽盐土和风沙土等土壤类型,这些土壤肥力 一 般较为低下,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极易风沙化. 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以近半个世纪 最为明显和强烈.近50年来人类采用多种措施对 土壤施加影响,使人工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并 逐渐改变了自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 至形成新的人工土壤类型,如长期用泥沙含 量高的河水灌溉,在原土壤表层可以淤积50,100 cm厚的灌淤层(新疆和田地区最厚的可达4.0 m),形成干旱区特有的灌溉淤积土.其人类活动 的主要方式有:(1)通过灌溉引水改变水分的自 然状况;(2)通过土壤脱盐等改变土壤盐渍化的 方向;(3)向土壤投入肥料等物质,增加土壤肥力 和营养元素;(4)耕作方式的改变等. 人类干扰后的土壤也表现出两重性,即正效应 和负效应.正效应主要表现在:(1)土地生产力 提高:使土壤较快地向着有利于作用生长的方向发 展,即;(2)土壤类型良性转变,新土壤类型如绿 洲土或"填土"等的形成;而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土壤退化,区域内由于水资源条件的再分配, 一 些地区水源条件劣变,土壤风蚀和侵蚀加剧,土 壤肥力下降;(2)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或 次生盐渍化;(3)土壤类型的劣迹,沼泽土,泥炭 土,草甸土,吐尕依土等土壤类型由于水分条件的 人为干扰,在荒漠化和盐渍化过程中向风沙土和盐 土退化演替,如塔里木河流域下游原有吐尕依土转 化为风沙土. 总之,人类通过对上述自然因子的改变,形成 现代土地利用状态.在土壤深厚肥沃,光热水土匹 配良好,拥有灌溉之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等区 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在人类干扰下,土地利用类型 多样,方式多变,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强度 大,新垦殖的区域成为荒漠人工绿洲,形成人工一 自然型植被,生态环境改善,抑制了土地荒漠化的 发生和发展.而在天然植被稀疏,农业发展受水资 源制约,农业基础条件差等区位劣势明显的地区, 人类的直接干扰作用小,土地利用类型少.同时, 人类的间接作用在这一区域得到充分体现.这一 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一般 成为荒漠化程度较强的地区.实际上西北干旱区 由于水资源量的限制,新垦人工绿洲的扩张往往以 牺牲下游自然绿洲面积为代价. 2.4人类活动的管理因素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管理因素也是 重要原因之一.土地荒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有两个 重要因素,一是区域安全性(如粮食安全,战略安 全等)要求,新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往往由政策所 创造,在低人口密度地区(如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移民的进入是导致土地覆被根本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土地使用者对土地利用效用的追求而加大对 水资源的控制量,从而造成下游水源减少. 经济发展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序索取,快速 增长的人口对资源产生的压力等都是管理水平较 低的结果,是促使荒漠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管 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问题可以解决. 3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 动因子选择 根据人类活动的主动性等特点和人类活动在 土地荒漠化中作用途径的分析,可进一步选择可表 现出这两类特征的量化指标,建立起人类活动因子 的指标体系,为进一步评价和研究人类因素在土地 荒漠化过程中作用和强度时所用. 3.1人类活动因子指标的选取原则 人类活动因子的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4 个基本原则: 选取指标具有明确的内涵, 1)科学性原则. 且意义明确简单,指标应相互独立且相对稳定,避 免相互包容和高度相关;尽可能使指标能适应不同 1期李香云等: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73 的研究尺度. 2)系统性原则.指标选取力求完整系统,能 反映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过 程与结果,强度和广度;每个指标能反映出西北干 旱区人类活动特点及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某一方面. 3)可比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考虑指标的可 测性,规范性和一致性,即尽可能使用量化,容易获 取,统计口径一致的指标.且定性指标可量化处理. 4)动态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尽可能具有较 长期的数据资料,能够进行不同时期比较研究,以 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作用的动态性. 3.2人类活动因子指标体系 根据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荒漠化的方式,人类活 动驱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因素的分析,以及上 述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反映人类活动在土 地荒漠化中作用的指标体系. 人类活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4层组成,总 目标是人类活动因子,将人类活动因子分为驱动因 子,方式因子和管理因子,根据每个因子的特点建 立第三层指标,最后确定该指标的表达指标,构成 第四层指标(表1).人类活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共 有29个指标,且大多为定量指标.受篇幅所限,略 去每个指标的涵义. 4结语 1)本文认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总体的概念, 是自然要素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发生的总体退化 型变化.基于《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西 北干旱区的特点,把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 作为形成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类 活动作用这些自然要素之上,不同的自然因素,人 类活动方式和程度不同. 2)本文给出了人类活动的涵义是人类在主观 意识的驱动下对自然界进行的物质活动.不同的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不同. 3)本文首次全面和综合地分析了土地荒漠化 发展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 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 用等. 4)根据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在土地荒漠化中的 作用途径(方式),并依据本文设计的4个指标选 取原则,即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 表1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的人类活动因素 I&b1elThehumanactivitiesfactorsindesertifieation inaridarea 一 级二级序三级 指标指标号指标 构建了适用西北干旱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 作用的指标体系 5)本文构建的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因素的 指标体系,建立于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基础上,具 有清晰的物理成因基础,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中的方 式,驱动,管理因素,指标设计全面,科学性较强. 6)该指标体系指标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 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 中作用的更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7)本文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并有待于 进一步的研究. 74地理科学24卷 参考文献: [1]王根绪.程国栋,徐中民.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 态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1999,14(2):109,117. [2]刘俊民,马耀光.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保护利用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3):103,107. [3]张振克,杨达源.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 与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2):7,1O. [4]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 治沙漠化公约[A].朱俊凤,朱震达(主编).中国沙漠化防治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80,495. [5]MHGlantz,NSOrlovsk.沙漠化概念[J].世界沙漠研究, 1983.4:18,2O. [6]BorisGRozanor.Deserfifieation:Whatsinaname.'?[J].F【卜 rumforappliedresearchandpublicy,Fall96,11(3):27—30. [7]何绍芬.荒漠化,沙漠化定义的内涵,外延及在我国的实质内 容[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1):15,18. [8]马世威,高永.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争议及学术意义 [J].内蒙古林学院(自然科学版),1998,20(1):64, 69. [9]董光荣.关于"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J].干旱区地理, 1988,11(1):58,61. [1O]胡孟春.关于desertifieafion汉译的浅见[J].科技术语研究, 17. 2000.2(4):15, [11]张煜星.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概念之我见[J].科技 术语研究,2000,2(4):22,23. [12]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 究,1998,(2):145,155. [13]李小明,张希明.策勒河下游绿洲近五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成 因[J].干旱区研究,1995,12(4):17,19. [14]HenryNLeHouerou.Review:Climatechange,droughtandde— sertifieation[J].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1996,34(2): 133,185. [15]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 原因[J].第四纪研究,1998,(5):165,174. [16]景可.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土壤侵蚀的辨识与关系[J].中 国水土保持,1999,(2):29,3O. [17]舒强.新疆土地退化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着重于土 地的荒漠化[J].新疆环境保护,2000,22(3):149,154. [18]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 成因[J].地理科学,2001,21(1):24,29. [19]闫德仁.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成因与防治[J].内蒙古环境保 护,2001,13(1):35,38. [2O]任仓钰.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 保护,2002,13(2):30,31. [21]AndrewJBained,RobertLWilby(编着).赵文智,王根绪 (译).生态水文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22]李香云.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概念模型[J].中国沙 漠,2003.23(2):1,4. [23]千怀遂.李明霞.沙漠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J].河南大学(自然科学版),1994,24(2):63,71. [24]刘爱民,慈龙骏.现代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影响的系统分析 —— 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现代荒漠化过程为例[J].自然 资源,1997,12(3):211,218. [25]张佳华,王长耀.人类活动影响下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的 敏感性分析及灰色预测[J].应用生态,1999,10(2): 163,166. [26]张宏,孙保玉.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开垦对荒漠化的 影响[J].资源科学,1999,21(5):71,75 [27]慈龙骏,孙玉平.人口增长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J].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00,14(1):28,33. [28]乌云娜,裴浩,白美兰.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 类活动[J].中国沙漠,2002,22(3):292,295. [29]谭雅枝.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J.甘肃林业科技, 2002,27(1):22,25. [3O]YANGYongchun,aequieBurgess,CHENFahu.Studyofthe impactofhumanactivityonecologicalenvironmenttandthe counter—actionofenvironmentchangesOFtmankindinMinqin BasinofGansu.____----——Basedonasocialinvestigationin1999-- 2000[J].兰州大学(自然科学版).2002,38(5):87, 94. [31]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 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 (3):12,19. [32]海春兴,马礼,王学萌.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土地沙化主要 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张北县为例:J].地理研究, 2002,21(5):543,550. [33]刘湘南,黄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 机制分析[J].东北师大自然科学版,2002,34(1):67, 92. [34]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 质量变化[J].地理,2001,56(6):640,648. [35]曾辉,郭庆华,喻红.东莞市风岗镇景观人工改造活动 的空间分析[J].生态,1999,19(3):298,303. [36]陈浮,葛小平,陈刚.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 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37]罗新正,朱坦,徐鹤.基于干扰度的迁西县生态环境分 区[J].水土保持,2002,16(2):103—106. [38]杨桄,刘湘南,王平.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 驱动机制分析——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J:.东北师大 自然科学版,2002,34(1):111,116. [39]董玉祥.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J.山地学 报,2001,19(5):385,391. [40]孙武,李保生.近40年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主分量的 耦合波动[J].地理研究,2002,21(3):391,398. [4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 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06 [42]胡金明,刘兴土.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J:.地 理科学,1999,19(5):417,422. [43]王祖伟,徐利淼,张文具.土壤微量元素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对 应关系[J].土壤通报,2002,33(4):303,305. [44]高飞.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影响J.合肥工 1期李香云等: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75 业大学(自然科学版),1994,l7(4):193,198. [45]任立良,张炜,李春红.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水 资源的影响研究[J].河海大学,2001,29(4):13,18. [46]芮孝芳.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J].江西省科技进展, 1991,11(3):52,57. [47]石广玉,王喜红,张立盛.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J].气 候与环境研究.2002,7(2):255,266. [48]中国大百科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2404. [49]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602. [50]曹克.人类的活动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学 海,2001.4:119,122. [51]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14 (2):19,22. [52]童玉芬.西部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和问题[J].资源? 产业,2001,(11):30,33. [53]姚发业,岳钦艳,刘文英.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分析[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90,91. [54]文英.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科学 对社会的影响,1998,(4):55,60. [55]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的形成原因探讨J].生态科学. 1999,18(3):27,32. [56]杨青山.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J].经 济地理,2002,22(3):289,292. [57]樊自立,马映军.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 沙漠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27,32. [58]张燕,彭补拙,高翔,等.人类治干扰对土壤侵蚀及土壤 质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22(3):335,340. [59]李取生,王志春,李秀军.苏打盐渍土壤微成水淋洗改良技术 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41,347. [6o]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时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成 因[J].地理科学,2001,21(1):24,29 AnalysisofRolesofHumanActivitiesinLandDesertificati0n inAridAreaofNorthwestChina LIXiang—Yun?,WANGLi—Xin,ZHANGYu—Shu,ZHANGHong—Qi (1.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DevelopmentResearchAcademyforthe21stCentu0 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 Abstract:TheimportantconflictinaridareaiSthenegativeeffectofhumanactivitiestoenvironmentforwhich thelanddesertificationistakenintheleadingposition.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aridareaandtheconcept oflanddesertificationgivenby"UnitedNationsConventiontoCombatDesertificationinThoseCountriesExperi— encingSeriousDroughtand/orDesertification,ParticularlyinAfrica,1994,10inParis",theconceptualmodel ofdesertificationcausesisbuilt.Inthismodel,thenaturalfactorsincludegeology,climate,hy drology,vegeta— tionandlandandthehumanoperatesonthesenaturalfactors.Thedifferentnaturalfactorshavedifferentwaysof humanactivities.Throughtheanalysisonspecialtiesandmeaningofhumanactivities,thehumanactivitiesare thoughtasconsistingofdrivingandmannerfactors.Further,themannersanddrivingforceofhumanactivities onlanddesertificationarestudied.Accordingtosomecriterions,anindexessystemwhichshowsthehumanac— tivityeffectondesertificationinaridareaisdesigned.Themostofindexesarequantitativeinthissystemandit canindicatethedynamicchanges.Thus,theindexessystemcansupplythebasisforthequantifyingstudyofhu— manectondesertificati0n. Keywords:aridarea;humanactivities;landdesertification;drivingfactorsofdesertification;ecologicalenvi— ronment;desertificationcauses
本文档为【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