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现代教育思想作业1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人类 培养人 2、主体 创新 改革和发展 现代 3、理论型 政策性 4、实践 基本 5、需要 事业 6、预见 调控 评价 理论 7、认识 8、现实 理性 本质 9、思想 教育 制度 10、现实 历史 11、现实 教育实践 继承 教育传统 二、简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思想的涵义,P1内容提要或P2广义+狭义+特征 答:从广义上说,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现代教育思想作业1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人类 培养人 2、主体 创新 改革和发展 现代 3、理论型 政策性 4、实践 基本 5、需要 事业 6、预见 调控 评价 理论 7、认识 8、现实 理性 本质 9、思想 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10、现实 历史 11、现实 教育实践 继承 教育传统 二、简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思想的涵义,P1内容提要或P2广义+狭义+特征 答:从广义上说,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从狭义上说,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性、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其存在的观念形态上,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普遍的特征;在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上,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及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其存在的历史向度上,具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及其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2、试说明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P7三种及其各自定义 答:A、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 B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 C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 (一)--(六)3、试说明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P 10-14 (1)认识功能。(最基本的功能)能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把握教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我们对教育事物的观察、思考、理解、判断和解释,从而超越教育经验的限制,进入对教育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 (2)预见功能。能够超越现实、前瞻未来,告诉人们现实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从而帮助人们以战略思维和眼光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 (3)导向功能。通过论证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发挥导向功能。 (4)调控功能。具有调控教育活动及其行为的功能,使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评价功能。经常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评价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能促进教育过程的科 1 学化、规范化,提高教育质量、效率和效益。 (6)反思功能。能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照、自我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 4、简述教育认识与教育实践的关系。P2(一);P11(一) 答:教育实践是教育认识即教育思想的来源;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对象,教育思想是对教育实践过程的反思,是对教育实践的活动规律的某种揭示和说明;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动力,历史上教育思想的兴衰更替和变革发展,都是教育实践促动的结果;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真理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目的,教育思想正是为了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实践规定了教育思想的方向。 总之,教育认识产生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认识的基础;同时,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认识的指导,教育认识是教育实践的向导,教育认识能够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把握教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改变教育实践中的被动状态,获得教育实践的自由。 5、为什么说教育思想具有评价功能,P13(五) 答:教育思想之所以具有评价的功能,是因为教育思想能够把握教育与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教育与人及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从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尺度。 三、综述题 1、结合工作体会,谈一谈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的关系。P9,P16~17末段,P7末段,P2~3 答:区别(1)定义不同: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教育经验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自发形成的零散的教育体验、体会及认识。 (2)特点不同:教育思想源于教育实践及教育经验,但是又必须高于教育实践及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现实的,鲜活的,同时也是宝贵的,但是它往往具有个别性、零散性和表面性,很难概括教育过程的普通规律和一般本质;教育经验经过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教育思想,虽然少了一些直接可感性和现实鲜活性,但却由此获得一种普通的真理价值和特殊的实践意义,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 (3)作用不同:教育经验更能阐明教育过程的一般原理,揭示教育事物的普遍规律。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育实践,固然需要教育经验,但是更需要教育思想或理论的指导。 联系:教育思想建设需要对现实的和以往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育思想在广义上也包括人民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体会、感想、观念等。 (4)另可举例:P3第2段 2、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P15~16 答:(1)教育思想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教育过程在根本上是教育者通 2 过深刻而厚重的教育思想、明确而坚定的教育信念、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感、民主而平实的教育作风等,搭起与受教育者的教育“平台”,进行心理交往、心灵对话、情感沟通、视野融合、精神共体、思想同构的过程。缺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内涵、没有精神、没有人格、没有价值的过程,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教育。 (2)教育思想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重要因素和力量。校长是依靠对学校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来领导学校的,是靠形成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信念”来领导学校的。缺乏教育思想的教育权力只能给学校带来混乱或专制,不能将教育方针转化为自己教育思想的校长,只能办一所平庸的学校,而不可能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优秀学校。学校的建设必须加强学校的教育思想建设,必须构建学校 自己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 (3)教育思想还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教育体系及其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和具有灵魂意义的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民族教育传统之魂,是国家教育事业之根,大力加强教育思想建设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只有搞好教育思想建设,才能为教育设施和教育制度建设提供思想蓝图和价值导向。 3、谈谈你对于现代教育思想概念的理解。P5~6(一)~(三) 答:现代教育思想是指以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背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人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时代背景,研究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1)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的。 (3)现代教育思想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的。 4、谈谈你对实践型教育思想的认识。P9~10定义、地位、意义 答:A定义: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实践进行自觉思考而获得的系统的理论认识。B地位: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整个教育思想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类型。C意义: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发挥指导和服务教育实践的功能与作用的基本形式和环节。教育思想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应当帮助人们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和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实践型教育思想以它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功能。 5、谈谈你对于教育思想创新的看法。(P20,2、3段) (1)定义:教育思想创新是一个基于新的时代、新的背景、新的形势,以新的方法、新问题探索教育实践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的过程。 (2)内容:教育思想创新包括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创新、政策型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型教育思 3 想的创新。具体内容见P19二段。 (3)意义:现代教育思想创新是现代教育实践创新的思想条件,是整个教育事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对于教育的思想创新,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和加以实践,但是不能把它神秘化、抽象化。教育思想创新涵盖教育的所有领域,每一个教育领域及活动都需要思想创新,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是教育思想的创新主体。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思想,提高现代教育理论素养,致力于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思想创新;紧跟时代、把握形势、面向实际,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念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出有创意、有特点、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着现代化目标加速前进。 6、结合自己教育经历谈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观念更新的现实意义。P18~19 (1)教育思想创新是新的时代、新的背景、新的形势的客观要求。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答:P18 的发展和进步,正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教育实践必须面对新的形势,把握新的时代,适应新的要求。人们只有通过教育理论创新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教育思想创新是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们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的探索过程。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发展正在出现大量新的情况、新的事实、新的问题。如网络教育、虚拟大学、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潜在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几十年前还不存在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当然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如果我们不研究这些教育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不发展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怎么能够做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呢, (3)教育思想创新将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教育思想创新表现为一个以新的教育观和方法即思想认识的新方法、新视角、新视野,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及教育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这正是教育思想创新的关键所在。教育思想创新应体现在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及教育实践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上、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等现实问题。教育思想创新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 第二章、第三章 一、填空题 1、生产力 综合国力 2、学 教育 综合 3、现代化 知识 跨越 4、素质 现代化 人才 5、科学技术 决定 邓小平 第一 6、科学 战略性 优先 7、先导 基础 知识 8、利用 人力 服务业 科学 创新 9、素质 质量 科学 10、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 素质教育 11、改革和发展 国民素质 身体心理 12、素质教育 国民素质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道德 13、未来 思想 书本 自身价值 理想 指导思想 14、议论 启发 发展 创新 15、学科 学习者 继承 创新 16、每个人 天赋 17、德育 爱国 集体 中华民族 18、知识 科学 创新思维 信息 团体协作 二、简述题 4 1、简述科教兴国战略的涵义。(P22内容提要或P27第二节第一段))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 、简述教育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P31~32 2 答:(1)教育为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地。(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3)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为什么说“教育是立国之本”,P33 答: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4、为什么说“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P35 答:将教育列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归根到底是由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是重要、最根本、最紧缺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的内在联系决定的。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等等,而是知识和人才。现代化过程是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化过程、知识化过程、智力化过程。只有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才能促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目标。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相联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所以说“教育是现代化事业的基础设施”。 5、简述素质的基本涵义。(P44内容提要或P52一段末) 答: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6、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54(一)~(八) 答:(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7、简述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特征P55(三) 答: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5 三、综述题 1、“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谈谈你对于这句话的认识。P31~32 答:?在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教育也必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现代劳动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柱和巨大杠杆。离开教育,科技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也很难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要发展科技并使之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够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依靠教育培养大批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和提高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为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就是把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先进技术、经验、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加速发展,并自觉地把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去,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从而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开展跨学科和综合研究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技与文化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 ?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是传播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园地和桥梁。 三 2、举例说明: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P33~34 答: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人的潜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样的教育往往塑造什么样的人。教育不仅给人以文化知识、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审美、人格等等。可以说,在今天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人成长和发展最强大的现实力量及因素。教育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决定人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的先导性因素。 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人类历史的时代变迁,教育越来越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成为历史的先导因素和力量。在现代,教育的变革及其对新人的培养和知识的创新,都孕育着未来新型的科技、新型的经济、新型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对科技的创新和传播,对新型产业的孕育,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社会结构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未来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越来越依赖于教育,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所以说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6 应试教育培养出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创新教育为知识经济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3、试分析我国“应试教育”倾向弊端的主要表现。P46 答: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倾向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在这种倾向下,考试作为一种升学的手段不断被强化,并被学生、教师、家长普遍接受和认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前面提高。 这种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驱赶全部学生去挤升学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其二,它把整个中小学教育纳入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对口的系列,中小学成了大学预备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教鞭下的奴隶,根本谈不上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它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了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这不仅造成学生被动和片面地发展,高分低能,而且把学校的工作引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歧途。 4、结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改进教学工作,P65 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不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重视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步感,为了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改变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几育的做法。在新的形式下,要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的人生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能力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 5、如何理解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P55末段--56,3段 要点: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 7 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P56,3~5段 答:1)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2)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适用性,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校教学实践环节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时间,自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7、实施素质教育,应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P58(一) 答:应试教育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均被打上了引号,被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把“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理解与把握,其与素质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 当然,“应试教育”也确实能培养一些素质,我们姑且统称之为“应试素质”。“应试素质”应该说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着眼点,不应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应是整个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老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用为素质整 8 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 8、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P66 答: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现代教育思想作业2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一、填空题 1、16 个人 主体性 2、事实 自身 学习 发展 3、教师 教育 意识 4、独立 主动5、意识 能力 人格 6、师生 主体 平等 尊重 朋友 7、特点 状态 8、生活 教育 生活 9、生活 主体 10、教师 参与 崇拜 11、方法 12、素养 生存 生活 13、技能 方法 习惯 态度 14、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 15、科学方法 16、生活 科学教育 创造; 17、课程和教材 科学教育 18、优化 知识 19、分工 方式 价值 20、品位 精神 道德 21、人文学科 人文主义 艺术 哲学 人文主义 自我完善 22、求知 共处 23、人文态度 24、功利 现代化 精神世界 25、学科 实践 人文教育 知识 实践活动 26、体验 感悟 做人 27、人际关系 民主 人际 28、人道 29、理解 关心 二、简述题 1、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成为“缺乏主体精神的人”,P71二 答: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而且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所以不能使学生成为缺乏“主体精神的人”。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主动、活泼、向上的力量,发挥主体性是人的本性另可加上以下两点:(1 的要求;是否能够拥有和发挥主体精神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关键。 (2)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精神正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缺乏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合时宜、 9 难以适应的。 2、试列举三条应试倾向的极端化带给学生危害。P72倒二段 答:“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注于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使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倾向”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再次,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性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发展。 3、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P73一~四 答: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4、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4、如何理解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方式。P76(三) 答: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学生之间在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高明的教师,其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因为老师的教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怎样学、会不会学才是对其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作用的因素。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 5、试归纳培养主体性的成功实践的思路。P80四段 答:第一类是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第二类是从情感因素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第三类是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第四类是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全面开展主体教育改革。 6、什么是“科学”,P93二段+P94三段 答:科学,英文为science,本义是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而科学知识的取得和界定,一般总是与一定的研究方法相联系的,能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和证实的知识才能称为科学知识。所以,多数意见认为,科学应该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或者说,包括科学研究的结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有,科学与技术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已很难截然区分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往往含有许多高新技术的因素,而高新技术的产生又是以科学发现为前提的,科学在技术化,技术在科学化,以至于人们已经习惯把他们统称为现代科技,或直接就用科学一词加以概括了。 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 7、何谓STS教育,P101 10 答:STS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STS教育重视开设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城市等综合性课程。 8、概括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P98~106 答:(1)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体现现实性、综合性与时代性。 )科学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4)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3 9、如何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P106(一)~(三) 答: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价值。 10、什么是“人文”P122 答: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汉语中“人文”与“天文”相对,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 11、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P122人文教育P125人文素养 答: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仅是指以人文为内容的教育,而是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它不同于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 12、概括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P123~133 答:(1)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3)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4)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3、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P126(二) 答: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要使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三、综述题 1、为什么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P79~80 答: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 11 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靠相应的过程来保证。如果过程本身存在问题,那么即使最终的人才目标再明确,也很难保证不会落空。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不是取决于教师如何“表演”,而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取决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投入不投入、积极不积极、潜力是否得到了开发等等,即取决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从教育过程的实质上讲,学生如何学、如何活动,学生个体的学习和素质发展的状况如何,这才是我们判断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才能从中看出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程度。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应该坚决反对把老师的教学工作抽象出来作为教师的活动来片面加以强调,甚至凌驾于学生的活动之上,要求学生以教为准则,把教学作为教师自己的表演。不关心学生实际成长过程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根本上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必须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 2、你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P81~82 答: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应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保姆、宪兵和牧师,而应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 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目前要强调的主要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尊重学生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的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教育过程要认可每个人在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而不是强求一律。尊重学生的水平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他们身上必然要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甚至是缺点和错误,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或步骤。即使一个学生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教师也应发现他的发展潜力,并为他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式,让他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尊重学生的状态就是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等方面都有不好的时候,教育过程要体贴学生的身心状态,而不能过于机械、刻板。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认识。P84~89 答:1、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的结果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怎样,不仅要看他教会了学生具体知识没有,更要看他是否教会了学生怎样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因此,教育不仅包括“教”, 12 更要重视“育”。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2、要改革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保障。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为教师和学校实施主体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管理行为应多一些民主参与,多一些依法按章自律。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管理活动中唱主角。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当作主体,在日常的班级及学校管理活动中也要把学生当作主体,让学生习惯于自己管理自己。 3、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4、你是否同意这句话:高明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不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试举例说明。P76 答: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学生之间在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和道理讲得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因为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一个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可能同时适合40个学生的特点。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嫌老师太啰嗦,脑筋慢点的学生可能还是没弄明白,即使学生智力水平都差不多,还有个当时身心状态的差异。所以,高明的教师,其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因为老师的教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怎样学、会不会学才是对其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作用的因素。 5、你是否同意这句话: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业上落后是一点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因为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试举例说明。P80-81例+分析,可自己举例 答:同意。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光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途径或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成绩品行等固然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而学生自觉、自信、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则是一种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教育目标。因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主动、活泼、向上的力量,发挥主体性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否能够拥有和发挥主体精神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关键。而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选择空间更加广阔。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学资源也极大地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面对着五光十色、不断变化、充满无限选择性的世界,学生不得不学会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主动地去筛选信息,主动的寻求指导和帮助,主动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精神正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缺乏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合时宜、难以适应 13 的。另外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而且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一个学生在学业上落后了以后可以追上来,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也可以适当改变或弥补,但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那他如何能够主动地去筛选信息,主动的寻求指导和帮助,主动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他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他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 1995年4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题目是《老师、同学,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我》的文章,就描述了一位名字叫柯艾的高中同学由于性格孤僻,受到同学和老师的不公平待遇,失去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而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我们主观上希望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少出甚至不出问题,但是,这实际上不可能。学生在智力、学业、性格甚至品行等方面肯定是有差异的,总有一些学生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有什么问题,教育都应该像阳关雨露,永远给予学生向上的力量,即永远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也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才能获得过程性的保障。 6、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为什么,P74末段P85(二) 答:主体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自身活动与发展的主体,这不光是说学生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是自身生活的主体,而教育应该关心学生主体的包括学习在内的全部活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主体而不是当工具、当客体的教育。既然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部生活,那么。教育者的目光就不应只是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而应该同时关心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教师不光要注意学生的成绩好不好、品德怎么样、身体有没有毛病,还要注意学生过得好不好。因此,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可以看作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生活,而学校中所有的教育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的意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也要关心学生眼下的生活,没有当前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就不可能有将来生活的成功。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而全必须要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学生以怎样的状态学习,实际上就意味着他们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权”,也就是其生活的“主权”。从根本上说,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身心各个方面都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狭义的教育中成长的,理想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部生活。因此,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心态要放松,因为这也是一种生活;视野要更开阔,因为必须关心学生的全部生活;感觉要更鲜活、更敏锐,因为生活不仅包括枯燥的ABC和XYZ,生活是鲜活的、微妙的、丰富多彩的。 14 7、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为教师和学校实施主体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管理行为应该多一些民主参与,多一些依法按章自律。总之,要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还教师和学校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试举例谈一谈你的体会。P85二(一) 答: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保障。现在在不少学校里,教师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考虑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不得不考虑许多教育以外的因素,比如学校对自己工作的考核标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等等。学校的工作也与此相似。学校除了考虑如何组织教育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怎样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怎样对上级的检查、评比。假如这些管理是权威式的,是对教师或学校的一种单向的要求,或者过于微观,以至影响到教师或学校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那就会对教师或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造成干扰。比如,有些学校考核教师的工作,把标准定得很细,甚至对教案的内容、格式、书写等都有要求,这无形中把教师的工作机械化、程式化了,抹杀了教师工作本身具备的那种灵活性,限制了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干涉过多,不断组织比赛、评比,搞得学校和教师疲于应付,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和学校的工作主要是从符合领导要求而不是从促进学生发展来考虑时,是很难真正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的。 8、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案例: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就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本只想逃一上午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他是有事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他怎么处理呢,P77~78 答:学校和教师在处理这件事时,不仅要看到学生撒谎,逃学的行为,更要分析他逃学的原因和学习的效果,要认识到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现化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如何如何„„。 显然,按照一般的逻辑,这个学生撒谎、逃学,而且情节比较严重,属严重违纪,应给予严肃处理。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他这样做难道就没有理由吗,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自由,那么当他的语文课上感到很无聊,在那里坐着很难受时,我们为什么就绝对不能允许他不听,让他干点别的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框在那里呢,从学习效果来看,他在图书馆里看书着了迷,这三天时间他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这比在教室里的收获可大多了。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固然有一定的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应该着重反省的首先是教师和学校。班主任老师应与这位学生谈心,表示理解他的这次行为,承认老师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希望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而不要擅自离开学校。 9、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对这位班主任事后的建议。案例:上课铃响后,某班班主任则准备 15 上课,发现有几个在课间踢球的学生衣冠不整地跑进来,于是当众大声斥责说:“XX,你是体育委员,这个头带得好,请欣赏一下尊容,那德性~”不料,学生不服气地嘀咕了一声。老师问:“我说错了吗,”学生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什么‘德性’,老师怎么骂人~”学生的反诘让老师大为难堪,为保住面子,老师放慢了语速,加重了语气说:“今天你违反了中学生行为规范中不行和老师顶嘴这一条,今天你带的什么头,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必须在全班检讨,挽回影响,我等着看你的表现~”然后不容分辩,又把其他几个学生训斥一通后宣布上课。P82 答: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是很常见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是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老师可以批评和惩罚学生,而学生不能对老师提出意见或表示不满。当教师感到学生“不听话”或冒犯了自己时,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对学生实施体罚或种种变相体罚(比如贬损、侮辱、孤立、罚抄多遍作业等),以此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手段。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一般都是出于教育的目标,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负责。那些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未必是不热爱学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必须把尊重学生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否则,这种爱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一批“听话的孩子”,而不是具有主体精神的堂堂的主人。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上例中的这位班主任老师应在冷静下来以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先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教师要意识到“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主动向学生道歉,沟通师生感情,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10、有的老师说“我用粉笔、黑板、课本教学的成绩,并不比那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师差。我又何必去用那些时髦的东西呢,”,请评论这一观点。P103~104 答:(1)上述老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2)现代科学素养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现代化的“平台”。不掌握信息技术,不习惯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就好比面对知识的宝库而没有打开宝库的钥匙一样。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既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P135一、二、三 答:1、要优化优化社会的人文环境。社会上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营私舞弊等丑恶现象屡禁不绝,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也都感觉到目前许多地方和单位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青少年学生耳濡目染,有些学生身上也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要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度、组织、宣传等方方面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相关改革。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目前特别应该注意对舆论宣传环境、文化事业发展的规 16 范和引导,因为它们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报纸杂志宣传部门同教育部门一样,应该成为社会的良性,应该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首要目标。 2、要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一些为人的基本情感,比如爱、关心、同情、宽容、尊重。当前在社会教育中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提供给学生关心人的机会。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才能更好理解别人,体会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 3、要注意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学校中的各门学科,无论是语文、社会、历史,还是数学、物理、生物、自然,其中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因素。老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用心去发掘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感悟人生、体验人生。 1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超越人类自身的高度上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把人与自然同时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P133 答:(1)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现代人文教育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2)视野狭窄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大敌。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对自己、他人或社会形成一些片面的认识,或采取某种错误的态度,往往是由于人们的视野受到局限,所站的角度有所偏差。现代社会在超越人类自身的高度上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把人与自然同时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接近自然、探索自然,进而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人们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放松,灵魂的安宁。大自然应该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对自然的关爱,不仅有利于现代人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人们博爱的精神。 (3)案例:上海某中学初二学生小王是个瘦弱的女孩,在她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让所的有鸟儿都回到自由的空间去,因为鸟儿是属于蓝天的。有一天,她遇到一只受伤的幼鹰,看着幼鹰那无助的眼神,她的心颤抖了。她把小鸟带回家,精心地加以喂养和治疗,幼鹰终于慢慢康复了。为了让这只幼鹰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她将幼鹰送到了上海动物园。她说人类应是动物的朋友,放飞了一只鸟儿,实际上也是放飞了自己的爱心。 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人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从小培养对于自然的关爱,不仅有利于现代人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人们博爱的精神。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的天性是要亲近自然的。小王同学能够为“幼鹰那无助的眼神”所打动,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神来挽救一个自然界的生命,这种善良的行为是人类的美 17 德,也是人文教育所要追求的一种目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自觉做到“善待自然”,尤其是片面理解“弱肉强食”竞争规则的人们。一个人能把他的爱施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那么这种爱实际上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而这正是现代人文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培养理解与和平、仁爱的生存空间。 13、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案例:一名初学生向语文老师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在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不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定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P130、131 此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1)语文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 教师发现这名女生拿了别人的字典后,并没有像通常所见的那样当面揭穿,杀鸡儆猴把不准偷拿别人的道理再重复一遍,而是个别处理,她从学生满脸通红的表情中知道她已经知错了,而且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因此,老师没有揭穿她,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这一事件中,这位老师虽然没有对那位拿了别人字典的女生说上一个字,但是教育行为已经完成了。无疑,教师的举动对这个学生产生了终身难忘的积极影响。这名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顾及了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而且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觉,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是一种具有很高境界的教育。而且她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这些都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她使学生感觉到了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意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当然,这名教师的行为不仅止于此,当她发现偷字典的学生后,事后还做了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了这位女生偷拿别人字典的原因,体现出她教育工作的仔细深入。她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教师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 教师出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无可厚非,但教师为此不惜自己作假,当众隐瞒了自己完全知道的事实,这样做并不好,至少有了欺骗同学之嫌。 学生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教师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而忽略学生行为失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更大的危险,基本上只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表面的善 18 良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自掏腰包的做法并不可取。 教师煞费苦心营造一种所谓的“人文环境”,其行为是否妥当还值得商榷。如果这位学生在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占小便宜没有事儿”的侥幸心理,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还是应该即时说清楚,再个别加以解决为好。 此题还可以采用第三种答案,即教师没当众揭穿这位女同学偷字典的做法可取,但她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故意作假的欺骗行为。老师完全可以采用别的方式让这位女生交还字典而不让他人发现;教师也可以花钱买一本字典私下送给这位女同学,并让她知道老师了解她的苦处,这次原谅了她,但要记住以后不管怎样都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目的。这样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 14、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案例: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得面面相视,而后捂住嘴理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象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走了。后来,老师通过让女孩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P82;《导学》31页 答:这则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丑女孩的优点,使同学们从嘲笑丑女孩到喜欢上了她,丑女孩的脸上也终于有了欢乐、自信的笑容。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对美丑的认识标准往往十分表面、肤浅,这不是学生的错,教师不能简单地使用批评或说教的方法来给他们以帮助。教师需要创造一些必要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善良的天性都得到发挥,共同开拓一片促进美好事物得到发展的空间,这也是教师、长辈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 虽然人文教育的影响时刻都在我们身边,但学校教育中的人文环境永远都需要我们教育去加以细心发现和精心培育。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让女孩办黑板报、手工比赛和主题班会等具体形式,让这位容易受到歧视的女生得到展现自己心灵手巧美好品质的机会,也让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充满美好希望的事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和丑,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了思想认识的境界,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文教育,使班集体人文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做法是成功而富有启发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文教育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同,也完全可能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效果,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引发人的某种感受, 19 人们对大千世界,人生的态度,从而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然而万事万物并不必然的就能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只有当它们与人自身内在的感受联系,起来时,才具有实际的意义。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件事,从不同角度看所获得的感受或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任何活动都含有人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做人的过程,做人的锻炼,从点点滴滴的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案例中我们还看到,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人文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个学生本人都是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创造者,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作业3 第七章、第八章 一、填空题 1、农业 工业 知识经济 2、知识 创新 更新 产业 3、是 为 经验 4、时效 增殖性 5、教育 培训 创新 6、创 素质 知识经济 7、劳动 资本 制度创新 8、人才 知识 9、继承 普及 创新 10、应用 创新 体系 11、知识 人才 创新体系 12、预期 参与 创新性 13、自主性 开放性 实践性 14、马克思 改革 15、结合 教育 智 劳动 16、社会生产 现代 全面发展 17、实践 生产劳动 教劳结合 教育 实践 18、现代 国民经济 社会 19、劳动 现实的劳动力 劳动力 20、教育方针 实践 文化 建设者21、能力 教育 文化 社会 环境性 意识 22、课外 教育教学 23、主体 能力 24、实践能力 创造性 25、技术 解决问题 26、社会实践 发展 政治 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P142表 名称 核心部分 其他部分 主要功能 国立科研机构、 其他高校、企业R,D、地方研知识的生产、传播 知识创新系统 究基础设施 和转移 教育研究型大学 企业(大企业、 政府部门、其他教育机构、科 传播知识、培养人 技术创新系统 才 高技术企业) 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等 高校系统、职业 政府部门、其他教育机构、科 传播知识,培养人 知识传播系统 才 培训系统 研机构、企业等 知识、技术的实际 知识应用系统 社会、企业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 应用和管理 2(简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P143(三)下 答:?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的变化; ?乐于发表意见; ?时间观念较强; 20 ?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计划性较强;普遍的信任感;对周围人较多的信任; ?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之原则; ?对新式教育感兴趣 ?比较尊重他人。 3(什么是创新素质,P144倒3段;P151 答:创新素质就是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灵活应变能力等简单地说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而是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创新素质的培养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4(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P154 答:罗马俱乐部在其《学无止境》中提出了创新学习的两个基本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 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基础教育中,预期性的教育在于能引导学为面向未来而学。在学习上表现为如:能有目的地学习;能有选择地学习;能独创性地学习;在学习上能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参与性指的是把个体思维社会化的实践,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在基础教育中,参与性的教育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具有团体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 5(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P172 答:实践教育思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主张,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主张,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张,应深化经济体制到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实践教育思想还要求,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总之,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育思想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三、综述题 1(为什么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P140——141 答:?知识经济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的特性: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人们就要不断地掌握和创造新的知识,以应付各种接踵而至的挑战。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知识在 21 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新知识就越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这两个特性越来越突出。我们也只有充分把握知识的这两个特性,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也就谈不上什么知识经济。可见,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 知识经济的特性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总而言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新的历史使命。 2(如何理解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础,P149 答:(1)教育在知识传播中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育可以对知识加以选择、整理和融合,并且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进行不断的修正;传播者往往“闻道在先”,值得信赖,受教育者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地继承他所传播的知识;班级授课制、远距离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将知识大范围地向外扩散等等。这一切都为知识的传播铺设了道路,也使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和自身智力的开发者。要使新知识、新技术广为人知,扩大它的影响,使个人的发明创造成为众人共享的资源,离开了教育,无论是传播的受众面,还是传播的深度,都会大打折扣。 (2)教育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科学体系的核心,可以不断地发现和提供新知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另外要产生新的知识,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知晓知识创新的探究过程,掌握前人在该领域所达到的成果,;离开教育,显然是办不到的。 (3)教育是知识应用的基础。新知识、新技术,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人们只有掌握它,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它,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由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础。 3(如何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即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P151;导学37页 答:(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2)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目标的根据。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江泽民指出,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其次,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实现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如果不创新,素质教育就难以实施。因此,无论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 22 求的目标来看,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3)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教育工作的要求。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做法,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相融合的过程;学校教育必须改变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使终身学习成为普遍趋势;学校教育要改变把创造能力仅看作是增加学生一些创造技能的认识和做法,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具体阐述见P163 4 要点: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2、创造各种教育环境,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3、贯彻创新教育原则,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的方法。 5(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创新性学习,P153 答:?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他对公认的典型的解决问题方法所抱的态度是:在采用它以前先加以判断,然后根据价值来决定是否采用。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性学习的功能却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案例:在骑车遇上十字路口时,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是红灯停、绿灯行。但如果遇上全市停电,交通灯都不亮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们就会犹豫不决起来。由此说明维持性学习只能按给定的原则解决问题,遇到边界问题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我们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获取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创新性学习是通过重建整体而不是分裂现实来促进人们思维的,因此它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反映了综合—分析的时代精神。 6、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则案例的看法。案例: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会顺着孩子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不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P162 答:(1)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个性化原则、自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开放式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习惯,就应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回答问题时的丰富想象力。 (2)创新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很重要,如何针对中国孩子的特点来强调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突破单纯模仿的思维习惯,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23 (3)本案例中孩子们的表现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受到环境和认识、经济水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说明先前教育上过分强调整齐统一的概念性认识,已经严重封闭了孩子们活泼自由思维活动的空间,后果是可怕的。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能凭空想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生动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资料,拓宽视野,加深对于事物的体会和认识。这方面要进行专门研究、大胆实践。 )上述案例使我们看到,孩子们画“圣诞树”所折射的是一味的模仿,同时说明为我们一些(4 教师津津乐道的“复制”式传授灌输,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天赋。 (5)这则案例说明,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7、试举例说明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P181 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知识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如果我们重视实践的教育价值,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 例如,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广为传播的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就将实践教育与知识与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跨学科,基于社会实际,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它让学生参与寻找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科学或技术信息的原始材料;强调职业意识,特别是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职业意识;把科学的内容看成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拓展原有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尝试着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回答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十分看重科学和技术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影响;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训练,具备科学的头脑和素养;STS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式的、活动式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现场调查法、决策模拟法、小组合作法等;STS教育的重要主题是环境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STS教育既是知识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思考的,又是操作的。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总之,我们提倡实践教育活动中要有知识,知识教育活动中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创造有益的实践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实践的空间。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认识的环境,思考的环境,活动的环境,操作的环境,探索的环境,实践的环境。应当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于他们认识和变革环境的过程中。如教师在物理课上讲电的知识时结合生活实际讲一些简单的电灯、插座的安装,常用电路的维修等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课堂知识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 24 8、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178,P183~184 答: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人格的必要途径。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面的素质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应当包括实践教育。没有实践教育,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的一种时代特征,它是工业时代和未来知识时代的教育形态重要性质和特点。由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和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若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就不可能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不可能奠定科教兴国战略所需要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素质教育不坚持实践性方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局面,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所以说,实践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另实践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导学44-45页1、实践教育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教育思想贯穿于当前素质教育时间的方方面面。P177-178三的全部内容 2、必须剪除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方向,P183末段 3、深化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P184(三)。 现代教育思想作业4 第九章、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教科文 终身教育思想 2、教科文组织 成人教育会议 3、教育 体系 4、寿命 教育 供给 5、教育 创造者 帮助 6、个人 社会 社会 发展 7、教育活动 教育 适应学生 中心 8、环境 人口增长 可持续 9、教育 危机 贫困 10、基本 普及教育 人类困境 全民教育 11、所有人 宗旨 12、普及 终身 二、简述题 1、简述“自我导向学习”。P199~ 答:所谓自我导向学习包含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有大部分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在自我导向学习中,学习不再是社会或其它成员外部施加强制力的产物,而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己进行学习评估。这样,学习者在离开学校之后就能够终身有效地进行学习。 2、简述超越围墙的大教育观。P199 25 答:实施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有弹性的。教育体系涵盖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将家庭、社会和学校资源统一起来。终身教育冲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围栏,甚至提出了“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的思想”。 3、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P198 答: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 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自我导向学习 4、简述全民教育思想的基本涵义。P209内容提要 答: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以1990年3月泰国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加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全民教育,让世界的人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简述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宗旨。P210一下2段 答: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宗旨是: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综述题 1.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P203-204(二);导学51页 答:(1)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在现代的提出在后。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终身教育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终身教育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使全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成为更加公正,人道和高效的事业。 (3)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教育服务。 (4)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实现的途径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终身教育强调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实施,素质教育也要求教育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相统一,学科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协调,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终身教育思想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确实的,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6)终身教育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哪些学习设想和计划,P199~200 答:据下面的(1)、(2)、(3)、(4)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设想: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怎样选择和从何处获得教育资源,怎样安排学习活动,评估学习活动,以及未来的学习形式(正 26 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 (1)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使社会在全体成员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和谐和圆满地得到发展。如何谋求个体和社会健康和圆满的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就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长远和中级理想。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是学习的家庭,每一个组织都是学习的组织,学习成为社会的中心。整个社会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学习和发展溶为一体,使个体和社会都得到最完满的成长与发展。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终身教育在时间维度上贯穿了人生从胎儿到坟墓的全过程,在空间上也就必然拆除现有学校的围墙,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实施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有弹性的。教育体系涵盖正规教育(幼儿园-学校-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非正规教育(函授、党校、岗位培训、广播电视大学等)和非正式教育(读书、看报、旅游、交谈、工作、讲座等等)。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将家庭、社会和学校资源统一起来。终身教育冲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围栏,甚至提出了“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的思想”。 (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包含了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设定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己进行学习评估。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终身教育的社会中,一个社会成员在接受社会提供的义务教育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发展倾向、自身条件、社会选择等多个方面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4)终身教育的学习内容:从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新的职业技能,到学习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发展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群关系,到学习各种艺术和在生活中体现的文化;学习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到学习如何面对困境和死亡等等,终身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终身教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没有界限或边界的教育。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民教育思想的理解。P209内容提要; 答:1、基本涵义: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以1990年3月泰国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加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全民教育,让世界的人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主要观点: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续与发展;全民教育是解决等待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全民教育需要加强国际联合行动等。 27 3、全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全民教育加深了我们对教育使命的认识,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终身化进程;能促进人民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了解世界,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全民教育提示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理论,素质实践在应当贯彻和落实全民教育思想,我们要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搞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4、从全民教育思想角度谈一谈当代教育的使命。P217~218 答:全民教育使当代教育担负起了新的教育使命,那就是:通过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并形成新观念,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的可持续增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使人们获得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最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这种意识在儿时可能局限在邻里和村庄,但参与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扩至县、地区、省、国家以及最终至全球。有了这种参与意识面对“人类困境”时,人们首先相信变革是可能的,我们的世界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对于一个以后所有人的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来说,全民教育是一个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教育有助于缓解贫困;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 5、你是否认为我国正在进行“两基”工作就是中国的全民教育运动,为什么, 答:“两基”工作就是中国的全民教育运动。 (1)我国的“两基”工作就是: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加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 (3)全民教育与教育民主化思潮和普及教育关系。P216 全民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教育民主化思想,又继承和发展了教育普及思想。教育普及可以说是教育全民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教育工作者的全化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才有可能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全民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初等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实行。 由此可见,我国正在进行“两基”工作就是中国的全民教育运动。 28
本文档为【现代教育思想导学形成性考核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1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