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

[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 心理学 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

[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
[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心理学 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从个体发育的角度看,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2、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 实践意义: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 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 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1)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在心理学中,它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以及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在普通心理学范围内还包括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普通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种感觉系统的机制、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以及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等。这些研究对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心理学。它将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联系相差别。比较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具体形式。 (4)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 (5)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心理学问题,为人的保健事业服务。它包括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药理心理学、护士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等分支学科。 (6)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这种研究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的安全,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程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相结合统称为工业心理学。 (7)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感情、团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小团体人际关系心理等)以及时尚、风俗、舆论、流言等社会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心理学科的研究由各分支学科来承担,理论任务由基础心理学科承担,实践任务由应用学科承担。基础学科有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应用学科有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四种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通常是由于无法对被观察者进行控制,或者由于控制会影响其实际行为表现或有碍于伦理道德而采用的。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是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后者是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原则上都应在被观察者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观察为宜。这样,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才自然真实。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心理测验法: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曲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除了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还有所谓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4)调查法:是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即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 5、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 (1)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唯理论的著名代表笛卡儿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成了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身体组织,而另方面是独立于身体组织之外的,因而陷入了二元论。笛卡儿还相信“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做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也影响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经验论则主要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派别的斗争之上。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1879年,冯特在德国来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是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能做到。冯特的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被生理学和心理学两界推崇为不朽之作,主要是受当时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和物理学影响。冯特及其弟子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并由此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学派。但该学派不久就遭到反对。由于反对者的主张不同,这种反对逐渐演进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先后形成了一些心理学的经典流派。 6、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以铁钦纳为代表)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以杜威和安吉尔等人为代表)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和科夫卡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为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认知心理学(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等等。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显著的分歧。但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起了作用。 7、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三大学派及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对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三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其主要思想分别是: (1)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 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nd,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派的理论基础是医学的临床经验,但其理论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的影响却超过了其他各个学派,尤其是在关于人格以及心理治疗方面更显突出,故使之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精神分析派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其理论根据并不是来自对一般人行为的观察或实验,而是根据对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第二,不但研究个人的意识活动,而且更进一步研究个人的潜意识活动;第三,不但研究个人当时的行为,而且还追溯其过去的历史,以探明目前行为的构成的原因;第四,特别强调人类本能对以后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性冲动看作为人类主要的本能。 (3)人本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始人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主要代表有罗杰斯。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和计算机的水平,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深蕴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8、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是什么, 研究取向是指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是: (1)生理心理学的取向: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以及脑区之间的关系;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2)行为主义的取向: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3)心理分析的取向:主要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取向:早期以皮亚杰为代表,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等。(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9、什么是学习, 最广义的学习(包括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以及行为变化的过程。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指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次狭义的学习 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形成,以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培养。最狭义的学习专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10、心理学如何定义学习, (1)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 (2)学习是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 (3)学习是指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班杜拉) (4)学习是对情景中各种关系的顿悟而形成完形。(苛勒) (5)学习即信息加工过程 (6)学习是对符号意义的认识而形成认知地图。(托尔曼) (7)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形成认知的过程。(布鲁纳) (8)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 11、注意有哪些分类,研究注意有什么意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因此,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如,我们正在教师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我们阅读一篇教育论文的时候,由于认识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便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这篇文章的内容,积极选择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叫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的话,那么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因此,在种系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论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注意还可分成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12、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讲,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学习的关系很密切。记忆中经验的获得、积累和应用,也是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或方面。 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主要的几种分类及其特点是: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年有四季等。对“猫”的词义的记忆,对哥沦布发现美洲这个事实的记忆也都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与此相对,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亿的储存时间大约为o(25秒一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上,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部属于这类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13、记忆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记忆又是一个过程,它是在—定的时间内展开的,可以区分为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编码、储存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信息编码又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汇入旧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获得和巩固。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存储是信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的存储就没有记忆。 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14、什么叫遗忘,遗忘的进程如何,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l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根据这个研究,他队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用电视新闻节目为材料进行的回忆实验,也发现了系列位置效应。但由于节目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系列位置效应表现得更复杂。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 15、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有以下一些特征: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活 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16、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人的思维不仅要借助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表象来进行。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它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的动作)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有: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从直观看,它接近于知觉;从概括性看,它接近于思维。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例如,对“动物”这个概念,孩子们常常用猫、狗、鸡、鸭等具体形象来说明。另外,表象的形成还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表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的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依赖表象的支持;成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如工程师在审阅建筑设计图纸时,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利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帮助思维。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休腾洛切尔等人给被试两个命题,如汤姆比迪克高些,哈里比汤姆高些,要求被试说出谁最高,谁最矮,这时被试头脑中可能出现不同高度的圆柱体,并用它们代表汤姆、迪克和哈里。根据对表象的比较,被试直接说出了所要求的答案。 17、想像的含义是什么,想像有什么功能,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产生的各种情景和人物形象;影视人员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当代改革者的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介绍,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像活动的结果。 想像的功能主要有: (1)想像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像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想像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像补充。 (3)想像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像对肌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18、什么是有意想像,它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例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想像模型,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有意想像的结果。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像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表象越丰富,再造想像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同时,再造想像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它实际上是在词语指导下进行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基于这些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再造想像的能力,首先要扩大人们头脑中记忆表象的数量,充分贮备有关的表象。同时,还要掌握好语言和各种标记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语言描述和符号标记中激发想像。 (2)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像。创造想像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它们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例如,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虽然综合了许多机器的特点,但它又具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人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寄托的东西。当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像未来时,这种想像叫理想。理想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这和幻想相同。但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像。 19、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推理是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并且和当前的一些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综合。由于人们在推理过程中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因此,关于推理中出现一些不正确结论的原因的解释也有以下几种: 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将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具体来讲就是,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 于得出特称的结论。同样,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的结论。而一个全称的前提和一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例如,有些A是B,有些B是C,人们受前提气氛的影响,倾向于得出有些A是c的错误结论,这种效应叫气氛效应。它说明,人在推理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 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他解释了前提。例如,“所有A是B”,人们往往认为,“所有B也是A”。又如,“有些A不是B”,人们认为“有些B不是A”。由于对前提解释上的错误,就导致了推理错误的发生。这种观点称为换位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即首先根据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心理模型,并得出一个有待证明的结论,然后搜寻其他可能创建的心理模型。如果建立的各模型间没有冲突,就接受开始得出的结论,否则,就要建立另一个结论。这里的心理模型是指人们在理解前提时,会产生一种与前提情景有关的,类似于人们所感知或想像的某种事件。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这种观点称为心理模型理论。1 20、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纽厄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3个转钮,每一转钮有o一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3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采用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这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2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一些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1)知识表征的方式。即知识所呈现的主要形式。 (2)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具有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4)动机。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5)情绪。情绪对习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6)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方式一致,这种现象称从众现象。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2、什么是创造性,它包含哪些心理成分,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例如,作家创作一部新的作品,工程师设计一台新机器,科学家发明一项新技术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因此属于问题解决的一个研究领域。创造性的心理成为包含: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项目。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 (2)远距离联想能力。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3)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创造性不仅受智力因索的影响,而且还受一系列人格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像、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23、什么叫语言,它有什么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起,构成短语和句子,这些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一般所说的语言,指的是用于交际的所有语言,它包括各种具体语言及这些语言的变体,如汉语是一种具体语言,而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等是它的变体。语言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1)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语言的创造性说明,儿童习得语言单靠模仿他人的语言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任何语言所能产生的语句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一个人住他有生之年只能接触到数量有限的语句。儿童习得语言发生在出生后的短短时间内,因此很难用模仿说明儿童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创造性还说明,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尽管经过训练,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能够应用某些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根本无法根据一定的情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符号系统。 (2)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些零散的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如外语词汇),他就无法和别人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往时可以接受的语言。 (3)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不能传达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是正常的语言。 (4)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5)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另外,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这说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的特点。 24、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秀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为了摆脱孤独而结交朋友等。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 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大,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有时,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 2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些观点,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关于需要的结构有很多理论,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当人落水之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就会体会到自尊和爱的需要是多么不重要了。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 归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做炊事员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得较晚。马斯洛看到了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区别,要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他并没有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他认识到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26、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与动机有什么关系,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符合价值观标淮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使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并按照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或目标去做。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相反,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由此激发的力量就小。换句话说,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如利他的价值观促使个体产生助人的动机,做出助人的决定,并使这种行为坚持下去。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时时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意义。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仅由于价值观不同,人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也影响到人对事物的需要,和需要对行为的调节。 27、什么是意志和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有哪些阶段,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意志行动)。一般把意志行动分成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意志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人们首先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例如,准备开设一门新课、完成某项科研课题、学习一个新的体操动作等,这些都是活动的目标,即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们积极地翻阅国内外学术资料,进行实验设计,采购仪器设备,物色实验对象,按计划完成实验工作;或者积极搜集某一体操动作的资料,仔细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演,进行刻苦的操练,不断修正错误的动作等。这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某种目标的支配下进行的。 (2)执行阶段。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行动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在这个阶段,个体常常要反复修改行动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在行动的方法和手段,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这些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28、什么是挫折,战胜挫折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是,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战胜挫折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有: (1)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3)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4)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如果有几个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志同道台的朋友,能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重新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 29、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它具有哪些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符合主体的需求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主要有: (1)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什劳费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许多场合,只能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队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加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确或确定。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的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正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30、什么是表情,表情具有哪些功能或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行为表现,叫表情。不同的表情具有不同的功能或作用。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眼睛不仅能传达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或不便言传,么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他(她)的内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们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接受还是拒绝、喜欢还是不喜欢、真诚还是虚假等。可见,眼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交往手段。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都十分重视通过描述眼神来表现人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例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某种情绪的。 (2)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等。举手投足、两手叉腰、双腿起胯等身体姿势都可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 (3)语调表情: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谁都知道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例如,当播音员转播乒乓球的比赛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当他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公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伤惜的情绪。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人们之间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等构成的体语,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无需使用语言,只要看看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32、能力的种类有哪些,以及各种能力的特点与作用各是怎样的, 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平日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来说的。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的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如儿童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从电视中模仿演员的动作、服饰、从字帖上模仿前人的书法等。模仿不但表现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后立即做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表现在某些延缓的行为反应中。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产品。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新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作品;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并用实验证实这些模型,都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流体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其个别差异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所谓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能力作为不同文化背景者智力比较的基础。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斯趋平缓。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成为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能截然分开。不通过认知能力积累一定的知识相经验,就不会有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操作能力不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力、判别决策的能力、解调纠纷、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这种能力对组织团体,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33、怎样理解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它们的关系怎样, 33、怎样理解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它们的关系怎样,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没有听觉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音乐和言语听觉能力。另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例如,音乐能力的发展会提高一般的听觉能力,并进而影响言语听觉能力的发展。 34、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是什么, 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在国外,心理学家关于能力的结构有许多主张,主要的理论、观点和价值是: (1)能力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对能力做过系统的描述。在他看来,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例如,抽象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等。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二因素说: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由于能力包含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当然,斯皮尔曼强调—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些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等。 (2)能力的结构理论 把能力看成包含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形成了能力的结构理论或群因素理论。如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和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等。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等。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见下图)。这些不同的智力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吉尔福持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一巨大的鼓舞。 图: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股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相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如下图)。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图: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70年代以来,与能力的结构理论不同,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鼓斯出的“智力的Pass理论”最具代表性。 智力三元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二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智力的Pass模型: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 上述各种理论从智力的不同角度和智力的不同层次阐述了智力的特征,一些新的智力理论的出现,表现了脑科学对智力研究的影响。这说明人类对脑的秘密了解得越多,对智力的认识就可能越深入、越全面,因而对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可能产生重要的意义。 36、如何理解智商,怎样根据智商来了解一个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智商,即智力商数,主要是衡量人的智力高低的客观指标,分为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通常,了解人的智力水平都是通过智力测验来进行的,即采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测定人的智力。智力测验对于做好教育、医疗工作,合理选拔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智商来了解一个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一般是通过智力量表来测验的。常用智力量表有两种: (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比率智商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产生了,它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即儿童的实际智力达到了哪一个年龄水平。比奈,西蒙测验包含30个项目以儿童通过的项目数来评估他们智力的高低。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特曼将比奈,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奈量表。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智力测验的项目是按年龄分组编制的;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都由6个项目组成,内容包括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进行推理活动等许多方面;随着年龄的上升,项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来测量人的智力,首先要计算出入的智力年龄,简称智龄(MA),即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如果一个孩子只能通过斯坦福—比奈(1960)量表5岁组的全部项目,而不能通过6岁组的项目,那么这个孩子的智龄为5岁;如果他不仅通过了5岁组的全部项目,而且通过了6岁组的四个项目、7岁组的三个项目、8岁组的两个项目,而9岁组的项目—个也没有通过。这个孩子的智龄就是6岁6个月。很明显,一个孩子的智龄越大,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就越好。 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它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了那种年龄水平。早期的智力测验就是用它来表示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的。但是,智龄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另一个孩子。智龄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实际年龄不同,他们的智力是不一样的。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还必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并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特曼采用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首先提出来的。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计算智商的公式为: 按照这个公式,如果一个5岁的儿童的智龄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同,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就是100,说明他的智商达到了正常5岁儿童的一般水平,如果一个5岁儿童的智龄为66,那么他的智商就是130了。智商100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如智商超过100,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低于100,则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低。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采用比率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这是和智力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斯坦福—比奈量表是对个体智力状况的综合测量,只能给人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但是智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包含着各种结构成分。在同一人身上,智力的各个成分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6.5岁儿童。这些量表测量了范围较广泛的能力。 韦氏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等。韦氏这一改进有明显的好处。应用韦氏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虽然有很高的正相关(+0.77 ~ +0.81),但用这两种量表测得的却是不同的能力。韦克斯勒还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提出离差智商的根据是: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常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IQ,100;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就越少;人的智商从最低到最高,变化范围很大。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的测验分数相比来表示。公式为: 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因此,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以及他所属的团体分数和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就可很容易地计算出他的离差智商。例如,某施测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分,标准差为5,而某甲得85分,他的得分比他所在的年龄组的平均得分高出一个标准差,z,(85—80)/5,1,他的智商IQ,100 +15×l,115。说明他的智商比84,的同龄人要高;如果某人的得分比团体平均分低一个标准差,Z,—1,他的智商IQ=85。说明他的智商只比16,的同龄人高,而低于一般人的水平。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弊病,但也存在问题。它容易造成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误解。例如,一个人的离差智商在70岁时和在30岁时可能都是100,而智力的绝对水平并不相同,70岁时的智力应比30岁时的智力低一些。 此外,智力测验提供了对人的一般能力的了解,这种了解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选拔和使用各种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下,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不同的实践领域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机械操作能力、音乐能力、艺术能力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度量这些能力,就叫特殊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对职业定向指导、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有重要意义。 3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而一向受到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重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如下表: 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旱,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各国都有。在音乐、绘画、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脚,表现出惊人的才智。这种情况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可见,并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例如,在音乐能力方面,有人有高度发展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差;而另一人有较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差。查子秀(1990)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都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上思维能力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4)性别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40年代,韦氏智力量表问世,使智力测验不仅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还能测查特殊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是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上。计算能力体现了对程序性知识的速度和精确性技巧的要求;问题解决则体现了对信息的正确分析与选择、组织好策略性知识、应用统计方法的综合性技能的要求。海德(l990)纵观40年来100个有关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发现:女生在计算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在问题解决上,中学时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学阶段则表现出男生的优势。对于数学操作来说,男生在标准化测验上普遍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评定等级上比男生高。一些研究认为,男生在竞争性数学活动中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合作性数学活动中比男生好。 言语能力的差异:言语能力是对语言符号的加工、提取、操作的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能力并非单一的结构,它包括对言语信息的记忆、转换、理解、组织和应用等方面。霍沃(1987)总结了3—8年级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女生言语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种言语能力中,以词的流畅性所显示的女性优势最为明显(1990),而言语推理 则显示了男性优势。但研究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 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也是较难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能力。林兰德等将空间能力定义为一种涉及表征、转换、生成和回忆符号和非言语信息的技能。基于以往的研究,他们提取了空间能力的三个因素:?空间知觉:指在干扰条件下,对垂直与水平方位的确定。?心理旋转:指对二维或三维图像表征的旋转能力。?空间想像:指对所显示的空间信息进行多步分析加工的能力。研究表明,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空间想像力测验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5、遗传、环境与教育对能力发展各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关于遗传在能力发展和个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心理学家曾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血缘关系疏密不同的人在能力上的类似程度。如果遗传对能力有作用,那么血缘越密切的人,能人的发展水平应该越相似。这种研究通常用同卵双生于和异卵双生子来进行。二是研究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关系。如果遗传对智力发展有作用,那么孩子与亲生父母能力的相关,应该比与养父母能力的相关高。三是对同卵双生子进行追踪研究。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分开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若干年后,将他们进行比较。如果遗传确有作用,那么同卵双生子即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他们的发展仍应保持较高的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高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的人的智力相关很低。相反,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仍很高。这说明,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些材料同样也表明,对所有被试来说,在同一环境中生活者,他们智力的相关都比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者智力的相关要高一些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养父母与子女),由于生活在同—环境,他们的智力也有一定的相关。这说明在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此外,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 环境与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表现在: (1) 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胎教”的主张。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发现,母亲怀孕的年龄常常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 (2) 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身体发育的资料表明,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住。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发展。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工作上没要求,事业上无大志,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态度冷淡、没兴趣,他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分不开的。坚强的意志对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由于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与顽强性。最后还应指出,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一个善于进行自我评价的人,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能力方面的优点和弱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使能力朝向确定的目标发展。 36、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征, 人格是心理特性的整合统一体,是心理特性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人格具有整体性,它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是个体在对社会、他人、自我和工作等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异于他人的特征。人格是独特而稳定的,它在个体行为中恒常地、一贯性地得到体现,使个体在不同环境中体现人格的一致性。同时,人格是自然性与杜会性的结合,它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性所构成。人格的发展以先天的神经特性为生理基础,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影响而形成。 37、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1)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 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2)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38、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性格,比较两种人格特征的区别。 气质是人格的一个部分。它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的动力学方面。如有的人生气勃勃,有的人沉默寡言、举止安祥,有的人庄重冷静,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而有的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等等,这些特点都是气质的表现。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特性,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的差异给人的全部活动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一个人“勇敢”与“怯弱”、“勤奋”与“懒惰”,就是指个人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都属于人格,它们是人格的两个侧面,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所制约,虽然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39、人格测验方法有哪几种, 人格测验从大的方面可分为问卷法和投射法两种形式。 问卷法通常采用自陈形式,即向被试提出一系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由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回答,通过分析被试的答案来了解被试的人格特点。常用的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向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MMPI的制定方法是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以确定在哪些题目上不同人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模武。目前,MMPI最常用干鉴别精神疾病。16PF是以正常人为常模建立起来的,卡特尔认为这16种人格因素反映了人格的根本本质。根据测试结果,可以为受试者绘制了一条人格曲线,并与已经鉴定的不同职业的人格特征曲线相比较,对职业咨询起到帮助。 EPQ有成人和青少年两种形式,问卷由4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测查人的内外倾、神经质(情绪性) 精神质(倔强性)和掩饰性(被试在测试中是否真的反映了自己的感受)等。EPQ测量简单易行,但是得到的结果也相对简单,提供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 投射法是和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理解相联系的,人们常常将自我的内心世界反映在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中,这一过程叫投射。投射法假设可以利用一系列模棱两可的刺激引发被试的反应,通过分析这些反应来了解被试的人格特性。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可以揭示某些潜意识中的信息,受试者不容易使用防御机制,受试者不知道测试的目的,不易作伪,而且投射测验可以测量整体的人格,而不是人格的某些特质。但是投射测验对反应的解释比较主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比较低,所以在应用中通常是配合其他的人格测验一起使用。 40、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有: (1)生物遗传因素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对遗传的作用有以下一些看法: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其中尤其是母亲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父母应该负有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父母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教育子女也很重要。心理学家将父母的养育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民主型、专制型与放纵型,研究的结果显示:民主型的养育方式中,父母既满足儿童的正当要求又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约束和限制,既保护孩子的活动,又给孩子社会文化的训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 和谐。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形成谦虚、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独立性强等人格特征。除了父母的教育以外,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和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反之,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乃至关系破裂与离异会对儿童具有消极的影响。 孩子在兄弟姐妹间的排行,对儿童的人格也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家庭的长子人格多偏于保守,进取心较弱,缺乏自信心易受人暗示,不善于表达感情,同时有较强的责任感,主动,善交际,喜欢照顾他人的人格特点。而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往往得到的关心比较多,容易形成娇惯任性、依从他人等人格特征。实际上,出生顺序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并不是由出生早晚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家人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引起的。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41、什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和可塑性,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的发育中存在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建立要比到青春期脑发育成熟以后更容易。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人脑发育关键期概念密切相关的是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脑可以被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在关键期内,脑的结构和功能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关键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人脑发育的关键期主要表现为脑功能发展的关键期,视觉系统的发展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婴儿如果从出生起就缺乏有效的视觉刺激(例如在白内障的情况下)。将导致本来用于视觉的脑细胞萎缩或转而从事其他的任务。如果视觉在3岁时还不能得到恢复,婴儿就可能永久性地丧失视觉功能。在猫或猴子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中,通过手术将它的一只眼睛的眼睑缝合起来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打开。视觉被剥夺的这只眼睛在重见光明后,永远不能恢复其应存的视觉能力,导致终生弱视甚至丧失视觉。在视觉被剥夺的这一时期,视觉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视觉被剥夺的眼睛的神经通路由于没有获得视觉刺激,其相应 的视觉皮层区域为正常眼睛的视神经通路所占领。然而,在成年猫或猴子身上,类似的视觉剥夺不会影响被剥夺眼的视觉功能。这说明,在视觉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期。关键期内,视觉经验的有无以及视觉经验的丰富与否,对建立正常视觉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猴的研究表明,其视觉发育最敏感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6—8周,而人的视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为出生后的半年之内,一般认为其关键期可长达4—5年,甚至更长。 人类的语言习得同样存在关键期。为了正常地习得语言,人必须在特定的年龄接触正常的语言环境。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具有区分语音刺激与其他刺激的能力,而且这种语言能力一生下来或在出生以前就优先地在左半球发展。但是,随着大脑的发育,与语言活动相对应的皮层功能区不断经历着专门化的过程。0—5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在青春期以前,如果儿童还没有接触到正常的语言环境,其左半球的语言潜能就会消失。在关键期后,虽然儿童的语言能力可以继续得到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加工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都与正常的语言习得有显著差异。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类心理功能都有明显的发展或习得的关键期,或关键期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关键期往往有“错过此时期发展就不再进行”的含义,因此一些学者更主张使用“敏感期”的概念。“敏感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内,某一心理功能的发展对环境和经验最为敏感,发展最迅速。但是这一时期结束以后,相应的心理功能还可能得到发展。 42、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两点:第一,将心理看作一种心理上的正常状态;第二,处于这种正常状态,能使个体实现内外平衡。通常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备正常的心理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平衡与协调,合乎常规地应付环境与交往。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明白到只有身体健康是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卫生就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不同学者、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的说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3)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 人格完整和谐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会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而影响人的心理状况。生物因素包括遗传、体质、解剖结构等;心理因素就包括早期经验、个性和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4、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心理障碍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表现。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碍主要分为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几种类型。 (1)适应障碍:包括急性突发事件和慢性持久的精神刺激的适应障碍。属于轻度的、暂时的心理失调,可见于任何正常人。这种不良影响一般不持久,通过调节多能恢复正常。表现为:情绪紊乱、品行紊乱、躯体主诉、退缩、学习工作能力抑制。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违纪型、回避型、自恋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性变态的人格障碍。在我国发生率较低,以男性多见。其常常表现为:固执、心胸狭隘、敏感多疑;行为怪癖偏执,为人孤独而隐退;人格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不真诚,不坦率;心理自卑,行为退缩;过分自我关心、自我中心和自夸自尊;以被动的方式实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表现上唯唯诺诺,背地里不与合作;同性恋、异装、恋物等等。 (3)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癔病等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约占精神科门诊的60%-80%,起发病率城市比农村高,女性比男性多见。神经官能症通常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睡眠障碍,兴奋性增高;伴随严重的躯体不适症状,终日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思考、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洗手;情感爆发,意识糊涂,有运动、感受、反射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等障碍。 (4)精神分裂症:包括突发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特点是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与行为具有非现实性、不易理解性,主要表现为思维错乱、情感倒错、行为怪异、常有妄想与幻想而不能与环境适应。 45、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以及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以往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从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和预防性两项任务。补救性教 育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辅导、咨询、治疗,使之得以克服;预防性任务,则重在“防患于未然”。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预防性教育侧重预防其不健康、不正常状况的出现,增强其“免疫力”。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预防性和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结合的。 46、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和采取哪些基本策略, 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坚持性原则;适应个别差异原则等。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应注意三方面的策略:一是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三是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1)传授知识: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 (2)学科渗透:出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结合班队、团队活动:不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新生教育”、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 (4)寓于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是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中学的“成长热线”等,就是通过信件、电话的咨询辅导。个案研究则是针对个别学生实行比较深入、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也可结合小组辅导或者是团体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学生心理已进入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应该运用各种专门的心理学方法矫正,使之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这些方法主要有心理分析法、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疏导法、暗示法、代偿迁移法、自信疗法、自我防御启动法等等。一般来说,这些方法有的主要是作为引导学生从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有的主要是使学生从不健 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多数的方法都兼有上述两种功用,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这些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 此外,行为主义方法还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其理论依据是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这些方法如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等,就其实质来说,大都归结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退、接近学习与模范学习。在中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些技术的操作性强,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比较有效。总之,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心理教育的工作模式。
本文档为【[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学考研简答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