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高二数学备课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基本思路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学生实际,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钻研数学教材,研究数学教学,改进课堂教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高二年级安排,尽自己最大努力,力争建设愉悦课堂,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面 1、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学校教学常规的要求,搞好本备课组常规工作。 ...

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高二数学备课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基本思路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学生实际,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钻研数学教材,研究数学教学,改进课堂教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服从高二年级安排,尽自己最大努力,力争建设愉悦课堂,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面 1、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学校教学常规的要求,搞好本备课组常规工作。 2、结合本组的实际,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信业批改落实好具体的要求。 3、认真搞好一课一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教研方面 1、每周一在备课组内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集体研讨,并每次要有明确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求实效并有签名和记载。 2、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制订月工作计划,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并要有中心发言等有记录,期初交 计划,期末交集体备课记录本检查。 3、组织参加学校的公开课比赛,组织组内公开课以及各备课组内的公开课(每人拿出一堂),以促进 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4、团结老师们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四、工作要点 1、本期以备课活动为主,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加强组内的老师的相互听、评课及交流。 2、本期将对内对外学习交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3、落实并开展各备课组内的课本、课题、校本资料的开发与研究。 4、组织好一次组内的学术讲座。 5、积极搞好奥赛讲座及培训工作。 五、工作安排 八月 1、备课组制订工作计划。 2、制订必修5的资料编写计划并实施。 九月 1、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 2、进行第一次月考命题、制卷、试卷分析等相关活动。 3、完成必修5的教学。 十月 1、制订选修2-1资料编写计划。 2、实施选修2-1教学。 十一月 1、制订选修2-2资料编写计划。 2、实施选修2-2教学。 十二月及以后 1、期末复习资料准备。 2、期末考试模拟。 六、具体安排: 周次 具体内容 完成情况 ?1.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 第一周 ?1.1.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2)?1.1.3《学海导航》 第二周 ?1.2.1应用举例(1) ?1.2.2应用举例(2)?1.2.3《学海导航》 第三周 ?1.3.1实习作业 ?1.4.1小结与复习 ?1.3.3《学海导航》 ?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法 ?2.2.1等差数列?2.3.1等差数列的第四周 前n项和 ?2.3.3《学海导航》 ?2.4.1等比数列?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6.1小结与复习 第五周 ?2.6.2《学海导航》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 第六周 ?3.2.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3.2.1《学海导航》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2) 第七周 ?3.4.1基本不等式?3.5小结 第八周 必修(5)复习 月考(一) ?1.1.1命题及其关系(1)?1.1.1命题及其关系(2) ?1.2.2充分条第九周 件与必要条件(2) ?1.2.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2《学海导航》 第十周 ?1.3.1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1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5 小结与复习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2.1.1曲线与方程 ?2.2.1椭圆(1)?2.2.1椭圆(2) 第十二周 ?2.3.1双曲线(1) ?2.3.3双曲线(2)?2.4.1抛物线(1) 第十三周 ?2.4.1抛物线(2)?2.5小结与复习 ?3.2.1古典概型???3.2.2随机数的产生 第十四周 ?3.3.1几何概型?? 第十五周 ?3.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3.1.2空间向量及其运算(2) ?3.2.1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1) ?3.2.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2) ?3.4小结与复习 第十六周 选修2-1复习 月考(二) ?1.1.1变化率与导数 ?1.2.1导数的计算 第十七周 ?1.3.1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1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1定积分的概念(2)?1.6.1微积第十八周 分基本定理?1.7.1定积分的简单应用(2)?1.8小结与复习 ?2.1.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十九周 ?2.3.1数学归纳法 ?2.4小结与复习 第二十周 ?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1.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3.4小结与复习 选修2-2复习 月考(三)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平江四中高二数学(理)备课组 2010年9月2日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 ?1.1.2 余弦定理 ?1.1.3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1 应用举例(一) ?1.2.2 应用举例(二) ?1.2.3 应用举例(三) ?1.2.4 应用举例(四) ?1.3.1 单元小结 第二章 数列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2.1.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2.2.1 等差数列(一) ?2.2.2 等差数列(二) ?2.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n?2.3.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 ?2.4.1 等比数列(一) ?2.4.2 等比数列(二) ?2.5.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 ?2.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 ?2.6.1 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 ?3.1.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二) ?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3.2.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3.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 ?3.3.2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二) ?3.4.1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3.4.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3.4.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 ?3.5.1 基本不等式(一) ?3.5.2 基本不等式(二) ?3.5.3 基本不等式(三) ?3.2.1 小结与复习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A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a,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Acbc,又, A ,sinsin1,,BCcc abc则 b c ,,,csinsinsinABC 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a B ,,sinsinsinABC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abCD=,则, C aBbAsinsin,,sinsinAB cb同理可得, b a ,sinsinCB abc从而 A c B ,,sinsinsinABC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作, C jA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ACCB,, 则 A B jABjACCB,,,,() ? jABjACjCB,,,,,j 00 jABAjCBCcos900cos90,,,,,,,, ac?,即 ,cAaCsinsin,sinsinAC bc同理,过点C作,可得 ,jBC,sinsinBC abc从而 ,,sinsinsinABC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bc ,,sinsinsinABC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bkB,sinakA,sinckC,sin使,,; abcabcbac(2)等价于,, ,,,,,sinsinsinsinsinsinsinsinsinABCABCBAC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bAsin?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 ,asinB a?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 sinsin,AB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00例1(在中,已知,,cm,解三角形。 ,ABCA,32.0B,81.8a,42.9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 CAB,,,180() 000 ,,,180(32.081.8) 0 ; ,66.2 根据正弦定理, 0aBsin42.9sin81.8; bcm,,,80.1()0sinAsin32.0 根据正弦定理, 0aCsin42.9sin66.2 ccm,,,74.1().0sinAsin32.0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00例2(在中,已知cm,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1cm)。 1,ABCa,20b,28A,40 解:根据正弦定理, 0bAsin28sin40 sin0.8999.B,,,a20 0000因为,B,,所以,或 B,640180B,116. 0? 当时, B,64 00000 , CAB,,,,,,,180()180(4064)76 0aCsin20sin76 ccm,,,30().0sinAsin40 0? 当时, B,116 00000 , CAB,,,,,,,180()180(40116)24 0aCsin20sin24 ccm,,,13().0sinAsin40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课堂练习 第4页练习第1(1)、2(1)题。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sin:sin:sin1:2:3ABC,,求abc:: (答案:1:2:3) ?.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abcabc,,(1)定理的表示形式:; ,,,0,,kk,,sinsinsinsinsinsin,,ABCABC bkB,sinakA,sinckC,sin或,, (0)k,(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课后作业 第10页[习题1.1]A组第1(1)、2(1)题。 教学后记: ?1.1.2余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 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 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 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复习旧知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 [创设情景] 问题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 全确定的三角形。 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 问题2:如何从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 ,即: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 ,已知a,b和C,求边c ,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CBa,CAb,ABc,cab,,bc如图1(1-5,设,,,那么,则 2cccabab,,,,,,,,, a C B 2,,,,,,aabbab22 2,,,,abab 222cababC,,,2cos从而 (图1(1-5) 222222同理可证 abcbcA,,,2cosbacacB,,,2cos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222222222即: abcbcA,,,2cosbacacB,,,2coscababC,,,2cos思考1:你还有其它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两点间距离公式,三角形方法) 思考2: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 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222222222bca,,acb,,bac,, cosA,cosB,cosC,2bc2ac2ba思考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4: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 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0222(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则,这时 90cos0C,ca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0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B,60a,23c,,62 222220?解:?=cos (23)(62)223(62),,,,,,bacacB,,,2cos45 2== ? 12(62)43(31),,,,8b,22. A求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222222bca,,,,,(22)(62)(23)10?解法一:?cos ? A,60.A,,,,22bc222(62),,, a230解法二:?sin 又?, 2.41.43.8,,,62,AB,,,sinsin45,b22 000A, ?,,即,, ? 21.83.6,,,ac90,230A,60.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思考5、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求某一个角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两种方法有什么利弊 呢, ,例2(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acm,134.6bcm,87.8ccm,161.7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222222bca,,87.8161.7134.6,,0,cos ; A,,0.5543,A,5620,2bc287.8161.7,, 222222cab,,134.6161.787.8,,0,cos ; B,,0.8398,B,3253,2ca2134.6161.7,, 00000,,, CAB,,,,,,180()180(56203253),9047.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已知三边求三角;?(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 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 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 新课讲授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 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 ,,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ACB=。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51:75: 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 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 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 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 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 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 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ACAB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 sin,ACBsin,ABC 55sin,ACBACsin,ACB55sin75:55sin75: AB = = = = ? 65.7(m) sin,ABCsin,ABCsin54:sin(180:,51:,75:)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解略:a km 2 例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 AB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 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 , ACD=,,CDB=,,BDA =,在,ADC,,, 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 ,,asin(,) AC = = sin[180:,(,,,,,)] ,,asin(,) sin(,,,,,) ,,asinasin BC = = sin[180:,(,,,,,)]sin(,,,,,)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22 AB = AC,BC,2AC,BCcos,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 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4、 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5、 归纳总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 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2.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 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 法。 分析: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ACE中,如能 求出C点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 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H、G、B三点在同一 条直线上。由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 仰角分别是、,CD = a,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sinAC = AB = AE sin(,,,) ,,asinsin+ h=AC+ h= + h sin,sin(,,,)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40, :,1=50。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 ,若在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BAD=,求得。 ::,,,解:在ABC中, BCA=90+,ABC =90-,, , BAC=- ,BAD =. ,,,,, BCAB根据正弦定理, = :sin(,,,)sin(90,,) :,,,,BCsin(90,)BCcosBCcossin 所以 AB == 在RtABD中,得 BD =ABsinBAD= ,,sin(,,,)sin(,,,)sin(,,,) ::::,,,,27.3cos501sin544027.3cos501sin5440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 =?177 (m) :::,,,sin(5440,501)sin439 CD =BD -BC?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思考如何求出AC, 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呢,若在,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 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 :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 ::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 此山的高度CD. 思考1: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在,BCD中) 思考2: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BC边) ::::解:在,ABC中, ,A=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BCABABsinA:,, = , BC =? 7.4524(km) CD=BCtan,DBC?BCtan8?1047(m) sinAsinCsinC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 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 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 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 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 :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 :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 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 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中,,ABC=180- 75+ 32=137, 根据余弦定理, 2222:AC= = ?113.15 AB,BC,2AB,BC,cos,ABC67.5,54.0,2,67.5,54.0,cos137 :54.0sin137BCsin,ABCBCAC,根据正弦定理, = sinCAB = = ?0.3255, 113.15ACsin,CABsin,ABC :::,,所以 CAB =19.0, 75- 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 113.15n mile 例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 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 再继续前进10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3,,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中, , : AC=BC=30, AD=DC=10, ADC =180-4, ,3, 30103 = ?:sin2,sin(180,4,) 因为 sin4=2sin2cos2 ,,, 3::: cos2=,得 2=30 =15, 在RtADE中,AE=ADsin60=15 ???,,,,2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 222222ACE中,(10+ x) + h=30 在 RtADE中,x+h=(10) 在 Rt,,33 h3 两式相减,得x=5,h=15 ?在 RtACE中,tan2== ,3,3103,x ::?2=30,=15 ,, :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 ,CAD=2, AC = BC =30m , AD = CD =10m 3,, 4x在Rt,ACE中,sin2=------ ? 在Rt,ADE中,sin4=, ---- ? ,,30103 3:::, ?? 得 cos2=,2=30,=15,AE=ADsin60=15 ,,,2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 ::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 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 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 120:45:75: 222?,,(14x) = 9+ (10x) -2910xcos 120: 392化简得32x-30x-27=0,即x=,或x=-(舍去) ?216 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BC3sin1201553又因为sinBAC === ,,AB21214 ::,,BAC =38,或BAC =141(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1347 ::,,38+=83 ?131345: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13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 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 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 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2.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2、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 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教师要放 手让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 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3、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 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三、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师: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h、h,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abc 生:h=bsinC=csinB h=csinA=asinC h=asinB=bsinaA abc 1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bsinC代入,可以推a2 1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2 11生:同理可得,S=bcsinA, S=acsinB 22 ?.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2例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 :(1)已知a=14 cm, c=24 cm, B=150; ::(2)已知B=60, C=45, b=4 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 cm,b=4 cm, c=6 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略 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 2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思考: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解:设a=68m,b=88m,c=127m,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222222127,68,88cab,,cosB= =?0.7532 2ca2,127,68 12sinB=0.6578 应用S=acsinB 1,0.7532,2 12S ?681270.6578?2840.38(m) ,,,2 2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B=30,b=6,c=6,求a及ABC的面积S ,,,3 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 答案:a=6,S=9;a=12,S=18 33 例3、在ABC中,求证: , 2222a,bA,Bsinsin1), (;22cCsin 222(2)++=2(bccosA+cacosB+abcosC) abc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abc = = = k 显然 k,0,所以 sinAsinBsinC 22222222a,bksinA,ksinBsinA,sinB, 左边===右边 2222cksinCsinC (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222222222bcacababc,,,,,, 右边=2(bc+ca+ab) 2bc2ca2ab 222222222222 =(b+c- a)+(c+a-b)+(a+b-c) =a+b+c=左边 sinA,sinB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sinC =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cosA,cosB 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解略)直角三角形 ?. 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3.1小结与复习 一、选择题: 1、ΔABC中,a=1,b=, ?A=30?,则?B等于 ( ) 3 A(60? B(60?或120? C(30?或150? D(120? 、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的是 ( ) 2 A(a=1,b=2 ,c=3 B(a=1,b= ,?A=30? 2 C(a=1,b=2,?A=100? C(b=c=1, ?B=45? 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有 ( ) A(cosA>sinB且cosB>sinA B(cosAsinB且cosBsinA 、若(a+b+c)(b+c,a)=3abc,且sinA=2sinBcosC, 那么ΔABC是 ( ) 4 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5、设A、B、C为三角形的三内角,且方程(sinB,sinA)x+(sinA,sinC)x +(sinC,sinB)=0有等根,那么角B ( ) A(B>60? B(B?60? C(B<60? D(B ?60? m6、满足A=45,c= ,a=2的?ABC的个数记为m,则a 的值为 ( ) 6 A(4 B(2 C(1 D(不定 7、如图:D,C,B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a,从C,D两点测得A点仰角分别是β, α(α<β),则A点离地面的高度AB等于 ( ) A ,,,,asin,sinasinsin A( B( sin(,,,)cos(,,,) , ,B ,,,,D C asincosacossin C( D( sin(,,,)cos(,,,) 8、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 灯塔A在C北偏东30?,B在C南 偏东60?,则A,B之间的相距 ( ) A(a (km) B(a(km) C(a(km) D(2a (km) 32 二、填空题: 79、A为ΔABC的一个内角,且sinA+cosA=, 则ΔABC是______三角形. 12 10、在ΔABC中,A=60?, c:b=8:5,内切圆的面积为12π,则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 122211、在ΔABC中,若S= (a+b,c),那么角?C=______. ΔABC4 31、在ΔABC中,a =5,b = 4,cos(A,B)=,则cosC=_______. 1232 三、解答题: 13、已知a,3,c,2,B,150?,求边b的长及S( 3? A,C11214、已知ΔABC三个内角A、B、C满足A+C=2B, + =, , 求cos的值. cosAcosCcosB2 215、二次方程ax,bx+c=0,其中a、b、c是一钝角三角形的三边,且以b为最长. 2 ?证明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证明两个实根α,β都是正数; ?若a=c,试求|α,β|的变化范围. 16、海岛O上有一座海拨1000米的山,山顶上设有一个观察站A,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岛北60? 东C处,俯角30?,11时10分,又测得该船在岛的北60?西B处,俯角60?. ?这船的速度每小时多少千米, ?如果船的航速不变,它何时到达岛的正西方向,此时所在点E离岛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4,1一、BDBBDAAC 二、(9)钝角 (10) (11) (12) 3483 3三、13( b,7,S, 3?2 (14)分析:再代入三角式解得A或C. 解:?A,C,2B,?B,60:,A,C,120: . ?A,C,2B,?180:,B,2B,?B,60:.A,C,120: 11?由已知条件化为: ,,,22.?cos(120:,A),cosA,,22cosAcos(120:,A) A,C设.代入上式得: cos(60:,,)cosAcos(120:,A),,,,则A,60:,,,C,60:,,2 2.化简整理得 42cos,,2cos,,32,0,cos(60:,,),,22cos(60:,,)cos(60:,,) 2A,C2. ,(2cos,2)(22cos,3),0,?cos,,即cos,,,,222 22222(15) ?,1,cosB,0且b,a,c,2accosB,,,(,2b),4ac,2b,4ac 2222(其中 ,2(a,c,2accosB),4ac,2(a,c),4accosB,0.2(a,c),0且,4accosB,0 2bc?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 ?两实根α、β都是正数. ,,,,,0,,,,,0,aa ,b2,,,,2,b2,2222a?a=c时, ,?,(,,),a,,,2,,,(,,,),4,,,,4,,2ac,,,1,,,a, 2222(a,c,2accosB),4a. ,,4cosB,?,1,cosB,0,?0,,4cosB,4,因此0,|,,,|,22a (16)分析:这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要注意画图和空间的简单感觉. 3,解:?如图:所示. OB=OA (千米),(千米) OC,3tan30,3 13131022则(千米)(千米/小时) 2cos120BC,OB,OC,OB,OC:,?船速v,,,2393603 222OB,BC,OC513?由余弦定理得: cos,OBC,,,?sin,EBO,sin,OBC,2OB,BC26 5133395132 1,(),,cos,EBO,,,sin,OEB,sin[180:,(,EBO,30:)],262626 13 sin(,EBO,30:),sin,EBO,cos30:,cos,EBO,sin30:,.13 39BE再由正弦定理,得OE=1.5(千米),(分钟).答:船的速度为千米/239BE,(千米),,56v 小时;如果船的航速不变,它5分钟到达岛的正西方向,此时所在点E离岛1.5千米. 第二章 数列 ?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一、教学要求: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的特征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在必修?课本中,我们在讲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曾跟大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 11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即如果将初始量看成“1”,取其一半剩“”,再取一半还剩“”,„„,24 111如此下去,即得到1,,,,„„ 248 2. 生活中的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阅读教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数:1,3,6,10,??? (2)正方形数:1,4,9,16,??? 1111,,,,??(2)1,2,3,4„„的倒数排列成的一列数: 234 (3)-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排列成一列数:-1,1,-1,1,-1,。。。。。 (4)无穷多个1排列成的一列数:1,1,1,1,。。。。。。 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一列数;2. 都有一定的顺序 ? 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辩析数列的概念:(1)“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与“1,3,2,4,5”呢, ----------数列的有序性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吗, (3)数列与集合有什么区别, 集合讲究: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数列讲究:有序性、可重复性、确定性。 ? 数列中每一个数叫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 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项. nn ?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简记为. aaaa,,,,,a,,123nn ? 数列的分类:(1)按项数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2)按项之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与摆动数列. ? 数列中的数与它的序号有怎样的关系, 序号可以看作自变量,数列中的数可以看作随着变动的量。把数列看作函数。 即:数列可看作一个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对应的 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如果有意义,可以得y,f(x)f(i)(i,1、,、,、,, 到一个数列: f(1)\f(2)\f(3)\...... ,, 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an 列的通项公式。 函数 数列(特殊的函数) *定义域 R或R的子集 或它的子集 N 解析式 y,f(x) a,f(n)n 图象 点的集合 一些离散的点的集合 2(应用举例 例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1 (1) (2) 2,0,2,0( 1,,,,,;234 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426810(1) 3, 5, 7, 9, 11,„„; (2) , , , , , „„; 315356399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 (5) 2, ,6, 18, ,54, 162, „„. 2345例2.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判断它的增减性。 1,,,,.....471013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数列都存在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吗, 例3(根据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前五项: ,,an nna,(1) (2) a,(,1),nnnn,1 2例4(求数列中的最大项。 ,,,2n,9n,3 2例5(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aa,log(n,3),2log3nn22 三. 小结:数列及其基本概念,数列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1.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教学要求: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 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项和与的关系. an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下四个数中,是数列中的一项的是 ( A ) n(n,1) A.380 B.39 C.32 D.18 2).设数列为则是该数列的 ( C ) 2,5,22,11,?42 A.第9项 B. 第10项 C. 第11项 D. 第12项 n,13).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1,,2, 3, ,4, 5a,(,1)nn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以下数列,并写出其通项公式: (1)1,3,5,7,9,11,?a,2n,1n (2)0,,2,,4,,6,,8,?a,,2(n,1)n n (3)3,9,27,81,?a,3n 思 考: 除了用通项公式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这些数列的每一项, (1)a,1,a,3,1,2,a,2,a,5,a,2,?,a,a,212132nn,1 (2)a,0,a,a,21nn,1 (3)a,3,a,3a1nn,1 (二)定义: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a{a}an,1nn 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练习: 运用递推公式确定一个数列的通项: (1)2,5,8,11,? a,2,a,a,3(n,2)1nn,1 (2)1,1,2,3,5,8,13,21,?a,1,a,1,a,a,a(n,3)12nn,1n,2 1例1: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a}a,,1nnan,1 3581,2,,,解:( 235 ,,SS (n2),1nn, , {a} n S,a若记数列的前项之和为则,nnn,S (n1)1, 22练习: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a}(1)S,2n,n;(2)S,n,n,1,{a}nnnn例2.已知a,2,a,a,4,求a. 1n,1nn :a,2,a,,2,a,,6,a,,10,,:可以写出?观察可得1234解法一: --------- 观察法 a,2,(n,1)(,4),2,4(n,1)n 解法二: 由题设 :a,a,,4, ,1nn ? a,a,,4,1nn a,a,,4,,12nn a,a,,4,,23nn ----------------累加法 ?? a,a,,421 相加得 :a,a,,4(n,1)1n ?a,2,4(n,1)n 例3:已知,求. a,2,a,2aa1n,1nn 解法一: 解法二: --------迭乘法 2由 a,2a,a,2,a,2,2,2,n,1n12 23an a,2,2,2,?, 3即 ? a,2a,,2nn,1ann,1 观察可得:a,2naaaan,1nn,1n,22?? ?,,,,,2 aaaan,1n,2n,31三、课堂小结: n,1n ?a,a,2,2n11.递推公式的概念; 2.递推公式与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区别是: (1)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临两项(或n项)之间的关系. (2)对于通项公式,只要将公式中的n依次取即可得到相应的项,而递推公式则要已知首1,2,3,4,? 项(或前n项),才可依次求出其他项. 3(用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观察法、累加法、迭乘法.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2.1等差数列(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 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 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 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4、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分别是: 时间 年初本金(元) 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 10 000 10 072 第2年 10 000 10 144 第3年 10 000 10 216 第4年 10 000 10 288 第5年 10 000 10 36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四个数列:0,5,10,15,20,„„ ? 48,53,58,63 ? 18,15.5,13,10.5,8,5.5 ? 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 注意:?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对于数列{ },若 , =d (d是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 ,则此数列是等差aaannn,1 数列,d 为公差; (3)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提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等差数列的例子吗, (2)如果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aabb 由学生回答:因为a,A,b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 a,bA,A-a=b-A 所以就有 2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 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 a,a,a,a,a,a,a,a24154637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a,a,a,amnpq[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提问:对于以上的等差数列,我们能不能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 ?、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下面由同学们{a}n 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学生经过分析写出通项公式: ?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5nn ?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48,5(n,1)n ?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18,2.5(n,1)n ?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10072,72(n,1)n ?、那么,如果任意给了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d,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呢, a1 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归纳: a,a,d,21 a,a,d,32(n-1)个等式 a,a,d,43 „ 所以 a,a,d,21 a,a,d,a,a,d,(a,d),d,a,2d,32132 a,a,d,a,a,d,(a,2d),d,a,3d,43143 „„ 思考:那么通项公式到底如何表达呢, 得出通项公式:以为首项,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a,a,(n,1)dan1n1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了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就可以表示aa1n出来了。 选讲: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迭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迭加法): 是等差数列, (迭代法):是等差数列,则有 {a}{a}a,a,dnn,1nn 所以 a,a,d,,a,d,dnn,1n,2 a,a,d,,a,2dn,1n,2n,2 a,a,d, ,a,d,2d n,2n,3n,3 „„ ,a,3dn,3 „„ a,a,d,21 两边分别相加得a,a,(n,1)d, ,a,(n,1)dn11 所以 所以 a,a,(n,1)da,a,(n,1)dn1n1[例题分析] 例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401是不 解:?由=8,d=5-8=-3,n=20,得 a,8,(21,1),(,3),,49a201 ?由=-5,d=-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由题意a,,5,4(n,1),,4n,1,an1 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4n-1成立。 解这个关于n的方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例2:(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d; {a}a,10,a,31an512153(2)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求的值. ,{a}aa,a,,n371544 解:(1)解法一:?,,则 a,10a,31512 ,4,10ad,,2a,,11, ,,a,11d,31d,31,,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解法二:?, a,a,7d,31,10,7d,d,3125 由 得 10,a,(5,1),3a,,211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例3: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 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 an 由已知条件,可知:=33, =110,n=12 aa112 ?,即10=33+11 解得: a,a,(12,1)ddd,7121 因此, a,33,7,40,a,40,7,47,a,54,a,61,2345 a,68,a,75,a,82,a,89,a,96,a,103,67891011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47cm,54cm,61cm,68cm,75cm,82cm,89cm,96cm, 103cm. 例4: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18,它们的平方和为116,求这三个数. 解:设这三个数为a-d,a,a+d ,,,,,18adaad,则 解得这三个数依次为4,6,8或8,6,4 ,222(a,d),a,(a,d),116, [注](1)设未知数时尽量减少未知数的个数.(2)结果应给出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情况. 例5:已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28,中间两项的积为40,求这四个数. 解:设这个数为a-3d, a-d, a+d,a+3d a,3d,a,d,a,d,a,3d,28a,7a,3,,,则 解得: 或 ,,,(a,d)(a,d),40d,3d,7,,, 这四个数依次为-2,4,10,16或16,10,4,-2. ? 例6(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不含4千米)计费10元。 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所以,解: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km时,每增加1km,乘客需要支付1.2元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来计算车费. {a}n 令=11.2,表示4km处的车费,公差d=1.2。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km处时,n=11,此时需要a1 支付车费 a,11.2,(11,1),1.2,23.2(元)11 答:需要支付车费23.2元。 [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定义:即(n?2) a,a,dnn,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a,a,(n,1)dn1 推导出公式: a,a,(n,m)dnm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2.2等差数列(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3、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或 =pn+q (p、q是常数)) a,a,(n,1)da,a,(n,m)dan1mnn 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a,aa,anmn1? d=, ? d= ? d= aann,1n,1n,m4. {a}是首项a=1, 公差d=3的等差数列, 若a =2005,则n =( ) n1n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5. 在3与27之间插入7个数, 使它们成为等差数列,则插入的7个数的第四个数是( ) A. 18 B. 9 C. 12 D. 15 二、新课 1(性质:在等差数列{a}中,若m + n=p + q, 则a + a = a + a nmnpq 特别地,若m+n=2p, 则a+a=2a mnp 例1. 在等差数列{a}中 n (1) 若a=a, a=b, 求a; 51015 (2) 若a+a=m, 求a+a; 3856 (3) 若a=6, a=15, 求a; 5814 (4) 若a+a+„+a=30, a+a+„+a=80,求a+a+„+a. 1256710111215解: (1) 2a=a+a,即2b=a+a , ?a=2b,a; 105151515 (2) ?5+6=3+8=11,?a+a=a+a=m 563 (3) a=a+(8,3)d, 即15=6+3d, ?d=3,从而a=a+(14-5)d=6+9?3=33 85145(4)?6,6,11,1, 7,7,12,2,?2a,a,a, 2a,a,a61117212从而(a,a,?,a),(a,a,?,a),2(a,a,?,a)1112151256710 ?a,a,?,a,2(a,a,?,a) ,(a,a,?,a),2,80,30,130.1112156710125 2(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1) 定义法: 证明a-a=d (常数) nn-12例2. 已知数列{a}的前n项和为S=3n-2n, 求证数列{a}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 nnn解: 当n=1时,a=S=3,2=1; 1122 当n?2时,a=S,S=3n,2n, [3(n,1),2(n,1)]=6n,5; nnn,1 ?n=1时a满足a=6n,5,?a=6n,5 1nn 首项a=1,a,a=6(常数) 1nn,1 ?数列{a}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6. n (2)中项法: 利用中项公式, 若2b=a+c,则a, b, c成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例3.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p、q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a}a,pn,q,nn 差数列吗, 分析: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也就是看(n,1)是不是{a}a,ann,1n 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解:取数列中的任意相邻两项(n,1), {a}a与annn,1 求差得 a,a,(pn,q),[p{n,1),q],pn,q,(pn,p,q],pnn,1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数. 所以{a}是等差数列。 n 课本左边“旁注”: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这个数列的首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通项公式是形如的a,pn,qa,p,q,公差d,p1n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一次项系数p就是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首项是p+q. 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 [探究] 引导学生动手画图研究完成以下探究: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的数列的图象。这个图象有什么特点, a,3n,5n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5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据此说一说等差数列a,pn,qn与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n为正整数,当n取1,2,3,„„时,对应的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经过描点知道该an 图象是均匀分布的一群孤立点; ?画出函数y=3x-5的图象一条直线后发现数列的图象(点)在直线上,数列的图象是改一次函数当x 的图象是一次函数在正整数范围内取值时相应的点的集合。于是可以得出结论:等差数列a,pn,qny=px+q的图象的一个子集,是y=px+q定义在正整数集上对应的点的集合。 该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中的p的几何意义去探究。 a,pn,qn 三、课堂小结: 1. 等差数列的性质; 2. 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一、教学目标: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3、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差数列的定义: ,=d ,(n?2,n?N*) aann,1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2) (3) =pn+q (p、q是常数) a,a,(n,1)da,a,(n,m)dan1mnn a,aa,an1nm3(几种计算公差d的方法:? d,a,a ? ? d,d,nn,1n,1n,m a,b4(等差中项:成等差数列 A,,a,b,2 5(等差数列的性质: m+n=p+q (m, n, p, q ?N ) a,a,a,a,mnpq6(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中,称为数列的前n项和,记为. ,,,,Saa,a,a,?,aa123nnnn (二)、讲解新课: ()na,an1n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 S,n2 证明: ? S,a,a,a,?,a,an123n,1n ? S,a,a,a,?,a,annn,1n,221 ?+?: 2S,(a,a),(a,a),(a,a),?,(a,a)n1n2n,13n,2nn ?a,a,a,a,a,a,??1n2n,13n,2 ()na,a1n ? 由此得:( 2S,n(a,a)S,n1nn2 (1)nn,dn 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 S,na,n12 用上述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Sn,a,an1n (1)nn,d 但 代入公式1即得: a,a,(n,1)dS,na,n1n12 此公式要求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Sn,a,dn1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必须已知中三个( Sn,a,d,an1n dd2公式二又可化成式子: ,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S,n,(a,)nn122三、例题讲解 例1、(1)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 =4, S =172,求a和d ; 188 (2)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8(4,a)39,4,(8,1)d,d,58解:(1) 172,,a,3982 (2)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前n项为 则 aSa,,10,d,(,6),(,10),4,S,54n1nn n(n,1)由公式可得 . 解之得:(舍去) n,9,n,,3,10n,,4,54122 ?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 ,,例2(求集合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M,m|m,7n,n,N*且m,100 1002M 解:由得 ?正整数共有14个即中共有14个元素 n7n,100n,,1477 即:7,14,21,„,98 是等差数列( a,7为首项a,98114 14,(7,98) ? 答:略( S,,735n2 例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求. ,,aSSS,,84,460Snnn122028练习:?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 ,,aaa,,200Sn399101 ?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 ,,aaaaa,,,,20Sn15129620例4(已知等差数列{a}前四项和为21,最后四项的和为67,所有项的和为286,求项数n. n ,,,,aaaa21,,1234解:依题意,得 ,a,a,a,a,67,nn,1n,2n,3, 两式相加得 (a,a),(a,a),(a,a),(a,a),88,1n2n,13n,24n,3 又所以 a,a,a,a,a,a,a,a,a,a,221n2n,13n,24n,31n (,)naa1n 又,所以n=26( ,,286Sn2 例5(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前10项和为310,前20项的和为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 n 列的前n项的和吗,. 思考:(1)等差数列中,成等差数列吗, SSSSS,,,,1020103020 (2)等差数列前m项和为,则、.、是等差数列吗, SSS,SS,Smm2mm3m2m三、课堂小结: ()(1)na,ann,d1n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S,na,S,n1n22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3.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 n教学要求: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n 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aAn2n,1如果A,B分别是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则( ,nnnnbBn2n,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nnna,a,1n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adS,,,n1n22 2、在等差数列{a}中 n (1) 若a=a, a=b, 求a; (2) 若a+a=m, 求a+a; 510153856 (3) 若a=6, a=15, 求a; (4) 若a+a+„+a=30, a+a+„+a=80,求a+a+„+a. 58141256710111215 二、讲授新课: 1、探究: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n 12例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anSnn,,nn2 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结论】数列的前项和与的关系: ,,Saannnn ,S(n1),1由的定义可知,当n=1时,=;当n?2时,=-,即=. SSaSaSa,nnnn,1n11S,S(n,2)nn,1, 122练习: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aSnn,,,n3nn432探究: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数,且, ,,p,0a,Spnqnr,,,nn 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是,,). apqr,,,dp,21 (1)ddnn,d2由此,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可化成式子:,当d?0,S,n,(a,)nnS,na,n1n1222 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 教学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n ? 例题讲解: 例2、数列是等差数列,. (1)从第几项开始有;(2)求此数列的前 项,,aad,,,50,0.6a,0nn1n 和的最大值. 结论: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新疆王新敞奎屯(1) 当>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 aaannn,1 新疆王新敞奎屯当<0,d>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 aaannn,1 dd2(2)由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S,n,(a,)nn122 练习:在等差数列{}中, ,,15, 公差d,3, 求数列{}的前n项和S的最小值. aaannn4 24例3、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的和为S,求使得S最大的序号n的值。 nn77 归纳:(1)当等差数列{a}首项为正数,公差小于零时,它的前n项的和为有最大值,可以通过 Snn a,o,n 求得n ,a0,n,1, (2)当等差数列{a}首项不大于零,公差大于零时,它的前n项的和为S有最小值,可以通过 nn a,o,n 求得n ,a0,n,1, 三、课堂小结: 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1)满足的n值; a,0且a,0nn,1 n(n,1)dd2(2)由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的值; S,na,d,n,(a,)n,n11222 (3)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4.1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等比数列的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能力目标: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naaqn1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 111631,2,4,8,16,„,2; ? 1,,,,„; ? 248 232320,20,201.0198,1.1098,1.1098......1,,„; ? ? aa11n,1nn2对于数列?,= ; =2(n?2)(对于数列?, =;(n?2)( aa,nnn,1a2a2n,1n,1 an,1n对于数列?,= ; =20(n?2)( a20nan,1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a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表示(?0),即:=(?0). qqqqan,1思考:(1)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4)常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吗, a,,1n(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成等比数列=q(,q?0() a,n,Nnan(2) 隐含:任一项 a,0且q,0n (3) q= 1时,{a}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n 1n,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a,a,q(a,q均不为0)11n 观察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a,aq21 223; ;„ „ a,aq,(aq)q,aqa,aq,(aq)q,aq43113211 1n,( a,aq,a,q(a,q,0)111nn, aaaa324n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q,q,q,qaaaa123n,1 aaaa1n,n,1234n 所以,即 a,a,q(a,q,0),,?,q11naaaa123n,1 nm,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a,a,q(a,q,0)nmm 三、例题讲解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1833a2a21632?,,q,解: ?a,,12,,8,a,,8,,.211222q3q33例2(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 a,,2,a,,8;(2) a,5,且2a,,3a131n,1n 2n,1nn,1n解:(1) a,aq,q,4,q,,2?a,(,2)2,,2或a,(,2)(,2),(,2)31nn a33n,1n,1q,,,又:a,5?a,5,(,) (2) 1na22n 例3(已知数列{a}满足,(1)求证数列{a}是等比数列;(2)求的表达式。 a,1,a,2a,1a+1nn1n,1nn 四 、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4.2等比数列(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等比中项的概念;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过程与能力目标:明确等比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nmn,,n, , a,a,q(a,q,0)a,a,q(a,q,0)a,AB(A,B,0)11nmmnn a,n,13(,a,成等比数列 ,,q (n,N,q,0)nan 4(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 2132,.,??;(4)2,1,(1)5,,15,45,„„;(2)1.2,2.4,4.8,„„;(3),„„. 3282 二、讲解新课: 思考:类比等差中项的概念,你能说出什么是等比中项吗,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 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 Gb2的等比中项. 即=?(,同号) ,则, Gabab,,G,ab,G,,abaG Gb22新疆王新敞奎屯反之,若=,则,即,,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0) GabaGbaGbGabab,,aG 例1(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64,求这三个数. 解:设m,G,n为所求的三个数, 23 有已知得m+n+ G =14, , ?G,mn,?G,64,G,4,m,n,G,64 m,8,m,2,m,n,10,,,, ?或?,,,n,2,n,8.m,n,16,,,,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a3解法二:设所求三个数分别为则 a,64,?a,4,,a,aq,q 1a4又 解得 q,2,或q,,,a,aq,14,?,4,4q,14q2q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 aa,aamnpk 在等比数列中,m+n=p+q,有什么关系呢, a,a,a,amnpk m,1n,1p,1k,1由定义得: a,aq a,aqa,aq a,a,qp1k1m1n1 22p,k,2m,n,2 , a,a,aqa,a,aqpk1mn1 则 aa,aamnpk 例2. 已知{}是等比数列,且, 求( aa,0,aa,2aa,aa,25a,an24354635n 2解: ?{}是等比数列,? ,2,,(,),25, aaaaaaaaan35635244 又>0, ?,,5; aaan35 3(判断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例3(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 a,b,,a,bnnnn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b的首项为,公比为,那么数列的第aa,baqbqnnnn1112 11n,n,nn1n,nn项与第n+1项分别 a,q,b,q与a,q,b,q即为ab(qq)与ab(qq)1112111211121112 na,bab(qq)n,n,111112 ?,,qq.12n,1a,bab(qq)nn1112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b12nn 思考;(1),a,是等比数列,C是不为0的常数,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cann ,,an (2)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a,b,,nnbn,,4(等比数列的增减性:当q>1, a>0或01, a<0,或00时, {a}是递减数列; 11n 当q=1时, {a}是常数列;当q<0时, {a}是摆动数列( nn n,1x,1 思考:通项为的数列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a,2y,2n 三、例题讲解 012n,1 5555例4( 已知无穷数列, 10,10,10,??10,?? 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1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10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n,115a10n证:(1)(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5,,10n,2an,1510 n,1 5a1101,1n (2),即:( a,a10,,,nn,5n,410a10n,5510 112p,q,p,q, 555 (3),?,?( aa,1010,10p,q,Np,q,2pq ?且,,, p,q,1,1p,q,1,N p,q,2n,1,,55,?,(第项)( p,q,11010,, ,, 四、课堂小结: 1.等比中项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性质; 3(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方法(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能力目标: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 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比数列的定义( 11n,m,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a,a,q(a,q,0)a,a,q(a,q,0)111nnm a,,1n3(,,成等比数列=q(,q?0) ?0 aa,n,Nnnan 4(性质:若m+n=p+q,a,a,a,a mnpq 二、讲解新课: (一)提出问题 :关于国际相棋起源问题 6263 例如:怎样求数列1,2,4,„2,2的各项和, 即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可表示为: 62636364S,1,2,4,8?,2,2 ? 2S,2,4,8,16?,2,2 ? 6464 64由?—?可得: S,2,164 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是研究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怎样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a,a,a,?a?S,a,a,a,?a123nn123n 221n,n,,,,,,Saaa?aSaaqaq?aqaq,,,,,,,n123n11111n由 得 ,,n,1231n,na,aq,qSaqaqaq?aqaq,,,,,,n111111n, na,aqa(1,q)n1n1 ?当时, ? 或S, ? S,q,1?(1,q)S,a,aq11nnn1,q1,q 当q=1时, S,nan1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a,a,,aS,aaaa23nn13n2由定义, 由等比的性质, ,,?,,q,,q?aaaa,a,,aS,a12n,112n,1nn S,an1即 (结论同上) (1,q)S,a,aq,,qn1nS,ann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S,a,a,a,?aa,q(a,a,a,?a)a,qSa,q(S,a)n123n1123n,11nn1n,1 (结论同上) (1,q)S,a,aq,n1n (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na,aqa(1,q)1n1当时, ? 或 ? 当q=1时, q,1S,naS,S,n1nn1,q1,q 思考:什么时候用公式(1)、什么时候用公式(2), (当已知a, q, n 时用公式?;当已知a, q, a时,用公式?.) 11n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1111 (1),,,„ (2)a,27,a,,q,0 19248243 例2:某商场第一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售价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 约几年内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保留到个位), 解:根据题意,每年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的百分率相同,所以从第一年起,每年的销售量组成一个等 n5000(1,1.1)比数列{},其中=5000, 于是得到 aaq,1,10%,1.1,S,30000,,30000.n1n1,1.1 n整理得两边取对数,得nlg1.1,g1.6 用计算器算得(年). 1.1,1.6.n,5 答:约5年内可以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 1111例3(求数列前n项的和。 1,2,3,4,....24816 23n,1例4:求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 1,3a,5a,7a,....,(2n,1)a 四、课堂小结: na(1,q)a,aq11n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 1时,当时, 或 ; q S,naq,1S,S,n1nn1,q1,q2(这节课我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多种方法(迭加法、运用等比性质、错位相减法、方程法)推导 出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并在应用中加深了对公式的认识( n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5.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能力目标: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na (q,1),1,n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a(1,q),n1q(,1),1,q, 2(数学思想方法:错位相减,分类讨论,方程思想 23n,13(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求和: 1,a,a,a,?,a 二、探究 1(等比数列通项a与前n项和S的关系, nn n{a}是等比数列其中. ,S,Aq,BA,0,q,1,A,B,0nn n练习:若等比数列{a}中,则实数m, . S,m3,1,nn *2(S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0 ,则S,S,S,S,S(k,N),是等比数列( nnkkkkk232 ,,解:设等比数列首项是,公比为q, aan1 ?当=,1且为偶数时,不是等比数列. qkS,S,S,S,Sk2kk3k2k ?此时, =0. S,S,S,S,Sk2kk3k2k (例如:数列1,,1,1,,1,„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S=0 ) 2S,S,S,S,S24264 ?当q?,1或k为奇数时,, a,a,a,?a,0S123kk k, q(a,a,a,?a),0S,S123k2kk 2k, q(a,a,a,?a),0S,S123k3k2k ,()成等比数列( ,k,NS,S,S,S,Sk2kk3k2k 评述:?注意公比q的各种取值情况的讨论, ?不要忽视等比数列的各项都不为0的前提条件( 练习:?等比数列中,S= 10,S= 30,则S= 70 . 102030 ?等比数列中,= 48,= 60,则= 63 . SSSn2n3n S*偶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 (n?N ),S与S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 q . ,偶奇S奇 练习: 等比数列{a}共2n项,其和为-240,且奇数项的和比偶数项的和大80,则公比q = 2 . n 综合应用: 例1: 设等比数列{a}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若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 -2 . S,S,Snnn,1nn,2解: S,S,S,Snn,1n,2n ( ,,a,a,a,a,,2a,q,,2n,1n,2n,1n,2n,1 2n-1例2:等差数列{a}中,a=1,d=2,依次抽取这个数列的第1,3,3,„,3项组成数列{b}, n1n 求数列{b}的通项和前n项和S. nn 解:由题意a =2n-1, n n,1故 b,a,2,3,1,n,1n3 S=b+b+„+b n12n 2-1n=2(1+3+3+„+3)-n n=3-n-1. 三、课堂小结: n1({a}是等比数列其中A,0,q,1,A,B,0. ,S,Aq,Bnn 2(S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S,S,S,S,S,一定是等比数列. nn2nn3n2n S*偶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 (n?N ),S与S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 ,q偶奇S奇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6.1小结与复习 一、选择题 1、设 是等差数列,若,则数列前8项的和为( ) {}aaa,,3,13{}an27n A.128 B.80 C.64 D.56 2、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该数列的公差( ) SSS,,4,20nd,n24 A、2 B、3 C、6 D、7 S43、设等比数列的公比,前n项和为,则( ) {}aSq,2,nna2 1517A(2 B(4 C( D( 22 4、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aSS,9S,36aaa,,,nnn36789A(63 B(45 C(36 D(27 15、在数列中,, ,则( ) {}aa,2a,aa,,,ln(1)n1nnn,1n A( B(2(1)ln,,nn C( D( 2ln,n2ln,nn1ln,,nn6、若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且,则( ) {}aS,25a,3a,n527 (A)12 (B)13 (C)14 (D)15 1,,27、已知是等比数列,,则=( ) aaaaaaa,,,a,,a,n2512231nn,4 3232,n,n,n,n(A)16(1,4) (B)16(1,2) (C)(1,4) (D)(1,2) 338、非常数数列是等差数列,且的第5、10、20项成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 ) {a}{a}nn 11A( B(5 C(2 D( 52 a,3n*9、已知数列满足,则=( ) {a}aa,0,a,(n,N)nn20,113a,1n 3 A(0 B( C( D( ,33210、在单位正方体ABCD-ABCD中,黑、白两只蚂蚁均从点A出发,沿棱向前爬行,每爬完一条棱称为“爬1111 完一段”,白蚂蚁的爬行路线是AA,AD,DC,„;黑蚂蚁的爬行路线是AB,BB,BC,„,它们11111111 都遵循以下的爬行规则:所爬行的第i+2段与第i段所在的直线必为异面直线(其中i为自然数),设 黑、白蚂蚁都爬完2008段后各自停止在正方体的某个顶点处,则此时两者的距离为 ( ) A 1 B 2 C 3 D 0 二、填空题 11(已知为等差数列,,,则____________ aaa,,22a,7a,,,n3865 12(设数列中,,则通项 ___________。 aaaan,,,,2,1a,,,n11nn,n 13(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则 S{}aa,,8S,,9S,nnn12916 x14(已知函数,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2fx()2,{}ax 若,则 . faaaaa()4,,,,,log[()()()()]fafafafa,,,,,246810212310 15、按上图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则第行()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 nn,3 三、解答题 n16、已知数列的首项,通项,且成xx,3xpnpnNpq,,,2*,,为常数xxx,,,,,n1145n 等差数列。求:(?)p,q的值; (?) 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xS,,nn 2a21n17(已知数列的首项,,„((?)证明:数列是等比数{}an,1,2,3,,,a,a{1}n1,1na,a13nn n列;(?)数列的前项和( Sn{}nan 18(数列,a,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的等差数列,且第六项为正,第七项为负. n (1)求数列的公差;(2)求前n项和S的最大值;(3)当S,0时,求n的最大值( nn 1101019(设等比数列的首项,前n项和为,且, ,,Sa2S,(2,1)S,S,0a,nn30201012 且数列各项均正。(?)求的通项; (?)求的前n项和。 ,,,,,,aanSTnnnn 第三章 不等式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组) 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能列出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 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d?。 ,,AB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根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 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 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 x,2.5,,分析:若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80.2,,x,,0.1,, x,2.5,,的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20 80.2,,x,,0.1,, 问题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 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分析: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 根据题意,应有如下的不等关系: (1)解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2)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数量的3倍; (3)解得两钟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5006004000xy,,, ,3xy,,由以上不等关系,可得不等式组: ,x,0, ,y,0, [练习]:除了以上列举的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你还能列举出你周围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吗, 归纳: 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间的转换.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大于 > 至多 ? 小于 < 至少 ? 大于等于 ? 不少于 ? 小于等于 ? 不多于 ? (二)典例分析 例1:某校学生以面粉和大米为主食(已知面食每100克含蛋白质6个单位,含淀粉4个单位;米 饭每100克含蛋白质3个单位,含淀粉7个单位(某快餐公司给学生配餐,现要求每盒至少 含8个单位的蛋白质和10个单位的淀粉(设每盒快餐需面食百克、米饭百克,试写出yxy,x 满足的条件( 例2:配制两种药剂需要甲、乙两种原料,已知配一剂种药需甲料3毫克,乙料AAB, 5毫克,配一剂药需甲料5毫克,乙料4毫克。今有甲料20毫克,乙料25毫克,B 若两种药至少各配一剂,则两种药在配制时应满足怎样的不等关系 AB,AB, (三)知识拓展 1(设问:等式性质中: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不等式 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从实数的基本性质出发,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 如果a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情况。 2例2(解不等式 4(2x,2x,1),x(4,x) 22112x,5x,6x,x,6例3(解不等式 (),()22 (四)小结 1.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能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类型归纳出来。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用一个程序框图把求解一般一元 二次不等式的过程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解,利用计算机将数学知识用程序表示出来;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找到数学知识规率,从而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数形结 合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 合的思想; 难点: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举例分析 例1(某种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和汽车车速km/h有如下关系: x 112s,x,x。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测得这种车的刹车距离大于39.5cm,那么这辆汽车刹车前20180 的车速至少为多少, 变式:若车速为80km/h,司机发现前方50m的地方有人,问汽车是否会撞上人, 例2(一个车辆制造厂引进一条摩托车整车装配线,这条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辆)与创造的价值yx 2(元)之间有如下的关系:,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期内利用这条流水线创6000y,,2x,220x 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产多少辆摩托车, 22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y,log(x,3x,4)y,x,2x,6x,1 x,3例4(解不等式 ,0x,7 x,a变式: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实数a= ,(,,,,1,(4,,,)x,0x,1 1x,,,2e,x2,f(x)(1,2),(10,,,)例5(设 则不等式f(x),2的解集为 ,2log(x,1),x,2,3 (三)小结:运用不等式解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等字眼。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2.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2)从不等式的解集出发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值或范围的问题; (3)从二次函数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角度,来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等式的解集出发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值或范围的问题,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解题思路(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 列表复习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关系: a,0,2 2、由上表引导学生观察出:对一切都成立的条件为: ax,bx,c,0x,R,,,0, a,0,2 对一切都成立的条件为: ax,bx,c,0x,R,,,0, (二)典例分析 2例1(解不等式 mx,2x,1,0 2例2(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求实数之值( {|51}xx,,,mn,xxmxn,,,0 22例3(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不等式的解集( {|23}xx,,axbxc,,,0cxbxa,,,0 b,23,,,,aba,,5,,c,,223,,解:由题意 , 即(代入不等式得: cxbxa,,,0ca,6,,a,,a,0,a,0, ,, 22 (即, 650(0)axaxaa,,,,6510xx,,, 11?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 {|}xx,,,,32 2R例4(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求的取值范围( (2)2(2)40mxmx,,,,,m 2解:为二次函数, ymxmx,,,,,(2)2(2)4?,m2 2R二次函数的值恒大于零,即的解集为( (2)2(2)40mxmx,,,,, m,,20m,2m,2,,,, 即 ,解得: ?,,,226,,m,,04(2)16(2)0mm,,,,,,, 的取值范围为{|26}mm,, ?m 变式: 21(已知二次函数的值恒大于零,求的取值范围( ymxmx,,,,,(2)2(2)4m 22(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求的取值范围( (2)2(2)40mxmx,,,,,,m 2例5(若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求的取值范围 yxkxk,,,2xk 22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恒成立( 解:?Ryxkxk,,,2xxkxk,,,20 2 ??,,,,440kk01,,k 故的取值范围是( {|01}kk,,k 2思考题:若不等式对满足的所有都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mxmxxm,,,,210,,,22m 2( 解:已知不等式可化为(1)(12)0xmx,,,, 2设,这是一个关于的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从图象上看, fmxmx()(1)(12),,,,m 要使在时恒成立,其等价条件是: fm()0,,,,22m 22,,fxx(2)2(1)(12)0,,,,,,2230,xx,,,,,,1713,, 即 解得 ( ,,x,,22222210.xx,,,fxx(2)2(1)(12)0,,,,,,,,,,,, ,,,,,1713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x,,,,,22,, 四、课堂小结: 1(从不等式的解集出发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值或范围的问题; 2(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并能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表示的平面区域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首先借助一个实例提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通过例子说明如何用二元 一次不等式(组)来表示的平面区域。始终渗透“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思想,帮助学生用 集合的观点和语言来分析和描述结合图形的问题,使问题更清晰和准确。教学中也特别提醒学生 注意表示区域时不包括边界,而则包括边界 AxByC,,,0(或<0)AxByC,,,,0(或0)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化归、集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不等式表示的哪一侧区域 AxByC,,,0AxByC,,,0(或<0) 三、教学设计 (一)引例:一家银行的信贷部计划年初投入25000000元用于企业和个人贷款,希望这笔贷款至少可带来30000元的收益,其中从企业贷款中获益12,,从个人贷款中获益10,。那么,信贷部应如何分配资金呢, 提问: 1(这个问题中从在一些不等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不等式模型来刻画它们呢, (设用于企业贷款的资金为2元,用于个人贷款的资金为元,由于总资金为25000000元,得到:yx ? x,y,25000000 3(由于计划从企业贷款中获益12,,从个人贷款中获益10,,共创收30000元以上, 所以(12,)+(10,) xy,30000000 4(企业和个人贷款不能为负,所以 x,0,y,0 x,y,25000000,, ,12x,10y,3000000,解:分析题意,我们可得到以下式子 ,x,0,, ,y,0, (二)概念 1、二元一次不等式: 我们把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 2、 我们把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 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注意:有序实数对可以看成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于是,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就可以看成直角坐标系内的点构成的集合. ,,例如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 x,y,6(x,y)x,y,6 (三)问题: 二元一次不等式x,y,6所表示的图形? 在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分成三类: x,y,6 一类是在直线上; 二类是在直线左上方的区域内的点; x,y,6x,y,6三类是在直线右下方的区域内的点. x,y,6 观察并讨论 我们发现,在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的左上方; x,y,6 反之,直线左上方点的坐标也满足不等式. x,y,6 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中,不等式表示直线左上方的平面区域. x,y,6x,y,6类似地, 不等式表示直线右下方的平面区域.我们称直线为这两个区域x,y,6x,y,6x,y,6 画成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 的边界.将直线x,y,6 结论:1、一般地, 在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某侧所有Ax,By,C,0Ax,By,C,0 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 而不等式表示区域时则包括边界,把边界画成实线. Ax,By,C,0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常采用“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Ax,By,C,0 即画线---取点---判断。当 时,常把原点(0,0)作为测试点。 C,0 (四)举例分析 例1、画出表示的平面区域 x,4y,4 分析:画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常采用“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 特别是,当 时,常把原点(0,0)作为测试点。 C,0 x,3y,6,0,例2、画出表示的平面区域 ,x,y,2,0, y,,3x,12,例3、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x,2y, 分析: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 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五)小结: (1)懂得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区域中表示的图形 Ax,By,C,0(,0) (2)注意如何表示边界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懂得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画出一元二次不等 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供给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机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并巧学,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针 对本堂课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更好地促进教学双赢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并从数 形结合中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探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yx,,21,画出下列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xy,,24,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及其下方的平面区域; yx,,21yx,,21 不等式表示直线上方的平面区域; xy,,24xy,,24 因此,这两个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就是原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二)探究新知 例1、某人准备投资1200万元兴办一所完全学校,对教育市场进行调查后,他得到了下面的数据表格(以班级为单位)分别用数学关系式来表示上述限制条件 学段 班级学生数 配备教师数 硬件建设(万元) 教师年薪(万元) 初中 45 2 26/班 2/人 高中 40 3 54/班 2/人 解:设开设初中班x个,高中班y 个,根据题意, 总共招生班数应限制在20到30之间,所以有 2030,,,xy 考虑到所投资金的限制,得到 即 265422231200,xyxy,,,,,,xy,,240 另外,开设的班数不能为负,则 xy,,0,0 2030,,,,xy, ,xy,,240,, ,x,0,, ,y,0, 根据限制条件画出图形 (略) 例2、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皮甲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 、硝酸盐18 t;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需要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 、硝酸盐15 t。现库存磷酸盐10t 、硝酸盐 66 t,在此基础上生产这两种混合肥料。列出满足生产条件的数学关系式,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区域。 解:设x、y分别为计划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的车皮数,于是满足以下条件: 410,xy,,, ,181566,xy,,,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平面区域。 ,x,0,, ,y,0, 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后,对结果进行汇总时,老师要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针对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常见错误给予指正。 (三)小结: 解线性规划的应用题时,(1)认真分清题意,将题目条件准确地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2)根据不等式组画出平面区域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4.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 最优解等概念;了解线性规划的图解法,并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以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知识为基础,将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数学 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来解决。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消化能力,教师可通过激励学生探究入手, 讲练结合,真正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同时,可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可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 动性 (3)情感与价值:渗透集合、数形结合、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教学难点:寻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 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 按每天工作8h计算,该厂所有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 xy,,28,, ,416,x,,,412,y,(※ 1)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y件,由已知条件可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x,0, y,0,,(2)将上述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如图3.3-9中阴影部分的整点。 (3)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 设生产甲产品x乙产品y件时,工厂获得的利润为z,则z=2x+3y.这样,上述问题就转化为: 当x、y满足不等式※并且为非负整数时,z的最大值是多少, 2z变形:把, zxyyx,,,,,23转变为33 2Z这是斜率为,在轴上的截距为 的直线,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 y,33 2z的平面区域内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经点当直线与不等式组确定yx,,,33 zP时截距最大 3 平移——通过平移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直线 表述——找到给M(4,2)后,求出对应的截距及z的值 (二)新课讲授 1、概念引入 xy,,28,, ,416,x,,,(1)若,式中变量x、y满足上面不等式组412,y,,则不等式组叫做变量x、y的zxy,,23, ,x,0, y,0,, 约束条件 ,叫做目标函数;又因为这里的是关于变量x、y的一次解析zxy,,23zxy,,23 式,所以又称为线性目标函数。 (2)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 (3)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4)其中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的可行解(4,2)叫做最优解 (三)例题分析 xy,,,43, ,例1、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zxy,,23525xy,,, ,x,1, 归纳解答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令z,0,画直线L;解0 答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 第一步: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 , 第二步:令z,0,画直线l0; , 第三步:观察,分析,平移直线l0, 从而找到最优解; , 第四步: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x,2y,2,0, ,例2、求z,x,y的取值范围,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x,2,0 , ,y,1,0, x,2y,7,0, ,22例3、.求z,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4x,3y,12,0, ,x,2y,3,0, x,4y,,3,y,思考、已知点(x,y)的坐标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3x,5y,25,x,x,1, (四)课堂小结: 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懂得寻求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4.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线性规划的图解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最优问题 (2)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中错综复杂的条件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若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讲授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利用精确的图形并结合推理计算求解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性规划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并相应给出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图解法找最优解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且掌握了用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来画出平面区域。 4,x,y,6,,式中变量,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问题:设z,2x,yyx,2,x,y,4, 2、举例分析 (1)效益最佳问题 例1、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常饮食应该至少提供0.075kg的碳水化合物,0.06kg的蛋白质,0.06kg的脂肪.1kg的食物A含有0.105kg的碳水化合物,0.07kg蛋白质,0.14kg脂肪,花费28元;而1kg食物B含有0.105kg碳水化合物,0.14kg蛋白质,0.07kg脂肪,花费21元.为了满足营养专家指出的日常饮食要求,同时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用食物A和食物B多少kg? 食物(kg) 碳水化合物(kg) 蛋白质(kg) 脂肪(kg) A 0.105 0.07 0.14 B 0.105 0.14 0.07 探究: (1) 如果设食用A食物xkg、食用B食物ykg,则目标函数是什么, (2)总成本z随A、B食物的含量变化而变化,是否任意变化,受什么因素制约,列出约束条件 (3)能画出它的可行性区域吗, 4)能求出它的最优解吗, ( (5)你能总结出解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吗,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设出所求的未知数; (2)列出约束条件; (3)建立目标函数; (4)作出可行域; (5)运用平移法求出最优解。 例2(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生产甲种产品1t需耗A种矿石10t、B种矿石5t、煤4t;生 产乙种产品1t需耗A种矿石4t、B种矿石4t、煤9t. 每1t甲种产品的利润是600元,每1t乙种 产品的利润是1000元. 工厂在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计划中要求消耗A种矿石不超过300t、B种矿石 不超过200t、煤不超过363t.甲、乙两种产品应各生产多少,能使利润总额达到最大. 例3、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皮甲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 、硝酸盐18 t;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需要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 、硝酸盐15 t。现库存磷酸盐10t 、硝酸盐 66 t,在此基础上生产这两种混合肥料。若生产1车皮甲种肥料,产生的利润为10000元;生产1 车皮乙种肥料,产生的利润为5000元。那么分别生产甲、乙两种肥料各多少车皮,能够产生最大 的利润, 解:设生产甲种肥料x车皮、乙种肥料y车皮,能够产生利润z万元。目标函数为 zxy,,0.5, 画出可行域。 把变形为,得到斜率为,在y 轴上的截距为,随z变化的一,22zzxy,,0.5yxz,,,22 经过可行域上的点M时,截距为最大, 组平行直线。由此观察出,当直线2zyxz,,,22 即z最大。 xy,,2,2,181566,xy,,, 解方程组 得M的坐标为 ,所以,zxy,,,0.53410xy,,max, 由此可知,生产甲、乙两种肥料各2车皮,能够产生最大的利润,最大利润为3万元。 3、课堂小结: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设出所求的未知数; (2)列出约束条件; (3)建立目标函数; (4)作出可行域; (5)运用平移法求出最优解。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4.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方法; (2)会用画网格的方法求解整数线性规划问题( (3)利用线性规划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画网格的方法求解整数线性规划问题( 三、教学流程 5x,11y,,22,,,(1)复习:练习1.某公司招收男职员x名,女职员y名,x和y须满足约束条件: 2x,3y,9,, 则z=10x+10y的最大值是:( ) ,2x,11.,A. 80 B. 85 C. 90 D.95 (2)举例分析 xyz,,,1, ,32yz,,,例1、设满足约束条件组,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yz,,uxyz,,,264,01,,x, ,01,,y, 21yx,,, ,解:由知,代入不等式组消去得, zxyz,,,1zxy,,,,101,,x, ,01,,y, 代入目标函数得,作直线:, uxy,,,,224l,,,xy00 y作一组平行线:平行于, l,,,xyul0 由图象知,当往左上方移动时,随之增大, lul01 B 当往右下方移动时,随之减小, lul0 A所以,当经过时,, B(0,1)u,,,,,,,202146lmax O x1 当经过时,, A(1,1)u,,,,,,,212144lmin 所以,,( u,6u,4maxmin 12,,,ab,例2、(1)已知,求的取值范围; tab,,42,24,,,ab,2(2)设,且,,求的取值范围。 1(1)2,,,f2(1)4,,ff(2),fxaxbx(),, b解:(1)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20ab,,4 作直线:, l420ab,, 0 ba,,1作一组平行线:, 42abt,,l2 D由图知由向右下方平移时,随之增大,反之减小, ltl 0C AOA?当经过点时取最小值,当经过点时取最大值, ttCll a4B ab,,1ab,,2ba,,,4,,31 由和分别得,, C(3,1)A(,),,ba,,,2 ab,,222ab,,4,, 31?,,所以,( t,,,,,432110t,[5,10]t,,,,,425maxmin22 (2),,,由(1)知,( fab(1),,,fab(1),,fab(2)42,,,f(2)[5,10],,(3)、练习:教材P91面第2题 b思考题:已知的三边长满足,,求的取值范围。 abc,,,ABCbca,,2cab,,2a 12,,,xy, ,xyx,,,12bc2131,解:设,, 则,作出平面区域,由图知:,, x,y,A(,)C(,),aayx,,13322, ,xy,,0,0, 2323b?,即( ,,x,,3232a 四、课堂小结: 1(巩固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 2(用画网格的方法求解整数线性规划问题。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5.1基本不等式(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之积的2倍的不等式的证明;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 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它的几何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深入地 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变式练习的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为以后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两个定理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不等式的证明和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的数学内涵 三、教学过程 提问1:我们把“风车”造型抽象成图3.4-2.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 的长为、,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面积为多少呢, ab 2222(,) ab,ab, 提问2:那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是多少呢, ( ) 2ab 提问3:根据观察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可得容易得到一个不等式, 22。什么时候这两部分面积相等呢, abab,,2 22(当直角三角形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时,正方形EFGH变成一个点,这时有) ab,abab,,2 221、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 、,我们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aabab,,2ab,b 提问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22222证明: a,b,2ab,(a,b)当a,b时,(a,b),0当a,b时,(a,b),0 22所以 abab,,2 22注意强调 (1) 当且仅当时, ab,abab,,2 (2)特别地,如果 用和代替、,可得, a,0,b,0,abaa,b,2abb ab,也可写成,引导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 abab,,,(0,0)2 ab,提问5:观察图形3.4-3,你能得到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abab(0,0)2 a,b ab 为a, b的几何平均数.2. 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2 222 例1.已知a,b,c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 求证:a,b,c,ab,bc,ca . bcacab练习、已知:a,0,b,0,c,0,求证: ,,,a,b,cabc 求证:(ab,cd)(ac,bd) ,4abcd. 例2. 已知 a,b,c,d 都是正数, a,b1例3、若,,,R,lg P,lga,lgbQ,(lga,lgb)a,b,122 比较P、、Q、R的大小 2x,3x,1例4、当时,求函数f(x),的值域。 x,,1x,1 ab例5、若实数满足求的最小值 a,b,2,a、3,3b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重要不等式的联系和区别 ab,22 ,,,abab(0,0)abab,,22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5.2基本不等式(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3)情感与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基本不等式 教学难点:注意运用不等式求最大(小)值的条件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221(基本不等式:如果 (当且仅当a,b时取","号)a,b,R,那么a,b,2ab a,b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 前者只要求a,b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b都是正数 a,b(我们称的算术平均数,称的几何平均数 为a,bab为a,b2 a,b22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 a,b,2ab和,ab 2 练习 4 大(1)f(x),2,3x,最___值是_______(x,0)2,43x 1 (2)sinx,最___值是_____(,,,x,0)大,22sinx ab (3)已知2a,b,2求f(x),4,2的最值及此时的a和b. ab2ab2a,b2解:f(x)422222224,,,,,,, 当且仅当2ab且2ab2即a0.5,b1时取等号 ,,,,, 所以f(x)的最小值是4, ,小结: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即若a,b?R, 2M且a,b,M,M为定值,则ab?,等号当且仅当a,b时成立. 4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即若a,b?R,且ab,P,P为定值, 则a,b?2,等号当且仅当a,b时成立. P (二)举例分析 2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 m 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m(2)一段长为36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是多少, 解: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yxxy,xy,100,(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 m, 宽为 m,则 篱笆的长为2()m xy,xy,,xy,40由 ,可得 2() xy,,21002 等号当且仅当, xyxy,,,时成立,此时10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 m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2yxxy,xy,xy设矩形菜园的长为 m,宽为 m,则2()=36,=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 m xy,18由 可得 , xy,81xy,,,9,22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 xyxy,,,时成立,此时9 2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 m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 m 3m,例2、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形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深为3 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 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造价为多少元, 分析:若底面的长和宽确定了,水池的造价也就确定了,因此可转化为考察底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 水池的总造价最低。 解:设水池底面一边的长度为xm,水池的总造价为l元,根据题意,得 16001600 l,240000,720(x,),240000,720,2x,,240000,720,2,40,297600xx 1600当 x,,即x,40时,l有最小值2976000.x 因此,当水池的底面是边长为40m的正方形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297600元 归纳: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正确写出答案.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顺利解决了函数的一些最值问题。 在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方法,但在具体求解时,应注意考查下列三个条件: (1)函数的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 (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为定值; 新疆王新敞奎屯(3)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均相等,取得最值即用均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5.3基本不等式(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21.熟练使用a+b,2ab和. a,b,2ab 2.会应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能力目标 了解运用的条件,熟练运用不等式中1的变换. a,b,2ab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运用公式的适当变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运用中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a,b,2ab 教学难点:的运用. a,b,2ab (三)教学流程 (1)复习:基本不等式 (2)举例分析 例1:a,b是正数且a,b,4,求ab的最值 a,b422 解:ab,,),(),4,即ab的最大值为422 变形1:a,b是正数且2a,b,4,求ab的最值 112a,b1422 解:ab,2ab,(),(),2即ab的最大值为222222 b 变形2:a,b是正数且a,,4,求ab的最值2 ba,14222 解:ab,2a(b),(2),2(),8,即ab的最大值为8222 变形3: a,b是正数且2a+3b=4,求ab的最值和此时a、b的值 112a,3b14222解:ab,(2a)(3b),(),(),,662623 22即ab的最大值为,当且仅当2a,3b即a,1,b,取最大值33例2( a,b都是正数且2a+b=2,求a(1+b)的最值和此时a、b的值 112a,1,b13922解:a(1,b),(2a)(1,b),(),(),,222228 931即ab的最大值为,当且仅当2a,1,b即a,,b,取最大值842 222(2)a,b是正数,a,2b,2,a(1,2b)的最值是 。 22a,1,2b32222解:a1,2b,a(1,2b),(),22 61222即a1,b的最大值为2,当且仅当a,1,2b即a,,b,取最大值22 11, 例3:已知a、b,R,a,b,1,y,,,求y的最小值(ab 证法1:直接用公式 11a,b12 由ab,()得ab,,由ab,得,4244ab 1111111 ,,2,,2,4即,,4abababab 证法2:对1进行变换 11a,ba,bbbbbba因为a,b,1,所以,,,,2,, 而,,2,,2ababaaaaab 11bb 所以,,2,,,4abaa 11,练习: (1)已知a、b,R,且a,2b,1,y,,,求y的最小值,ab111, 已知a、b、cR且abc求证(2),,,,,1,,,,9abc 111, 已知a、b、cR且abc求证(3),,,,,1,(,1)(,1)(,1),8abc 11a,2ba,2b2ba2ba2ba 解:(1),,,,1,,2,,3,,,3,2,,3,22ababababab 111a,b,ca,b,ca,b,cbacacb(2),,,,,,3,,,,,,abcabcabacbc bacacb,3,2,,2,,2,,9abacbc 1a,b,cbcbc1a,b,cacac(3) ,1,,1,,,2 ,1,,1,,,2aaaaabbbbb 1a,b,cbaab111bcacab ,1,,1,,,2 (,1)(,1)(,1),8,8cccccabcabc 22课堂小结: 1.熟练使用不等式a,b,2ab和a,b,2ab, 2.注意使用a,b,2ab的条件, 3.注意取等号的条件, 4.灵活变换“1”,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2.1小结与复习 一、选择题: 1、若a0,则a、b、c、d的大小关系是 ( ) A、dxx2 (0)ïî A、,-1,1, B、,-2,2, C、,-2,1, D、,-1,2, 12211、函数f(x)=ln()的定义域为( ) xxxx-++--+3234x A、(- ?,-4,?,2,+ ?) B、(-4,0) ?(0,1) C、,-4,0)?(0,1, D、,,4,0)?(0,1) x,4y,3,0, ,3x,5y,2512、目标函数z,2x,y,变量满足,则有 ( ) x,y, ,x,1, z A、z,12,z,3 B、z,12,无最小值 maxminmax C、无最大值 D、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zz,3,zmin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每小题5分,共20分)( 13、设0<|x|?3,1<|y|?2005,是|x-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 1114、设 ( x,0,y,0且x,2y,1,求,的最小值.y xy 22 1 15、若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则实数的axxaa,,,,220lg() 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x O ,1 1 ,1 16、f(x)的图象是如图两条线段,它的定义域是,则不等式[,1,0):(0,1] 的解集是 ( f(x),f(,x),,1 三、解答题: 217、(12分)解不等式:log(x,x,2),log(2x,2) 22 218、(14分)解关于x的不等式ax,(a,1)x,1,0其中a>0( 22bx+822,,119、(16分)(1)求的最小值;(2)若,且,求的最大值( aab,,00,ab1,y=22x+4 xf(),f(x),f(y).20、(14分)若f(x)是定义在(0,+?)上的增函数,且对一切x>0满足(1)y 1的值;(2)若,解不等式 求f(1)f(6),1fxf(5)()2.+-
本文档为【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1KB
软件:Word
页数:9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5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