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 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为“得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 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 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 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 /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 200 次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 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 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 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 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 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 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 凹陷处即是该穴。 1.2 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 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1.3 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 操作步骤 2.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2 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 定。 2.4 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 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2.5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2.6 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2.7 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8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 2.9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2.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 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 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 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 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 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 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演变而来。十二皮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 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 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一)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 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 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5(治疗时间 (二)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 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 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四)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醒脑开窍针刺法 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 处方 主方?(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 主方?: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先刺印堂穴,刺入 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 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 ?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风池刺法同前,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 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达舌根及喉咽部为度;通里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 ?手指握固:合谷、八邪、曲池、外关、肩髃。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 ?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 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示指为度;肩髃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底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解溪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 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3、常见并发症操作 ?假球麻痹::针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或咽后壁点刺。 ?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吞咽困难:翳风、天柱、风池。针翳风,用2~3寸毫针刺向咽喉方向,用捻转补法施术1~3分钟;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手法同前。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 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 5寸)均直刺1. 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小便异常:癃闭(尿潴留),针中极、秩边、水道。中极直刺1. 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 2. 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小便淋漓:取关元、气海、太溪。关元、气海直刺1~1. 5寸,施呼吸补泻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壮;太溪直刺0.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尿失禁或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失明或复视:失明取风池、天柱。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复视,上穴加睛明、球后。 ?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肩关节痛或肩周炎,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天鼎,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 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靳三针疗技术 一、四神针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 0.8— 1寸。 二、智三针 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 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四、舌三针 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刺法:病人仰靠位,针尖向舌根方向直刺,儿童进针深度为0.8寸左右,成人约1,1.2寸左右。捻转手法,使针 感向舌根或口腔、颊部放散,患者咽喉部等有发热、麻胀等感觉为佳,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 五、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 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1.5寸。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 六、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七、晕痛针 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八、面肌针 穴组:下眼睑阿是穴、四白、口禾髎、地仓 主治: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刺法:四白: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向十三、鼻三针 穴组: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十四、耳三针 穴组:听宫 听会 完骨 主治:耳聋 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 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十五、手三针 穴组: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十六、足三针 穴组: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十七、手智针 穴组:神门 劳宫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十八、足智针 位置:涌泉穴为第一针, 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 平第二针向 梁丘 血海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二十一、腰三针 穴组: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二十二、颈三针 穴组: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二十三、背三针 穴组: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二十四、踝三针 穴组:解溪、太溪、昆仑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二十五、坐骨针 穴组:坐骨点、委中、昆仑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 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 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二十六、痿三针 穴组: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 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 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二十七、脂三针 穴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部位:内关(见胃三针)足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 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 针法:内关直刺0.5— 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二十八、胃三针 穴组:中脘、内关、足三里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二十九、肠三针 穴组:天枢、关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三十、胆三针 穴组:日月、期门、阳陵泉 主治:胆疾病 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三十一、尿三针 穴组:关元、中级、三阴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 三十二、阳三针 穴组:关元、气海、肾俞 主治:阳萎、遗精、不育。 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三十三、阴三针 穴组:关元、归来、三阴交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三十四、闭三针 穴组:十宣、涌泉、人中 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 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 0.5寸。 三十五、脱三针 穴组:百会、神阙、人中 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 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 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三十六、脑呆针 穴组:四神针、人中、涌泉 主治:老年性痴呆。 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 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十七、肥三针 穴组:中脘、带脉、足三里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 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 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 针。 三十八、痫三针 穴组:内关、申脉、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三十九、褐三针 穴组:颧髎、太阳、下关 主治:面部雀斑、面部粉刺、黑褐斑。 针法:颧髎:针0.5—1寸,针刺方向视褐斑多的部位决定。太阳、下关(见叉三针)。 贺氏三通法 贺氏三通法 【微通法】 本法就是指毫针疗法。微通的内在含义在于毫针微调经气,疏通经脉,好似小河流水,涓涓细流,在临床操作中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针、出针各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针刺的精微奥妙之处。贺老把数十年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微通法,以后不断总结研究,丰富其内容,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 【温通法】 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以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病势急者多用火针,病势缓者多用艾灸。 本法是指用火针和艾条治疗的方法。火针疗法虽自古有之,但现今医生已很少使用,贺老重视火针,并将其提升到与毫针同等高度。火针既是针具的名称,又是一种针法的名称。因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强通法】 本法指的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的病情,放出适量的血液而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针具主要用三棱针,贺老在运用本法中,突出了一个“强”字,对丹毒、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临床操作时在地上铺上报纸,令患者将肢体抬起,用三棱针放血,让血液自然流出,一般不用立刻止血,待到血色由紫黯转至鲜红后再进行处理。 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 3(操作 ( 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 ?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壮。 ?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 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4.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 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 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悬灸技术 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天灸操作规程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常用的 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 持清洁,防止感染。 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 「操作方法」 ?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注意事项」 ?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治疗机理 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适用范围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可用于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对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取穴规律:一般按“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的规律取穴。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 1.持线: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至2cm。 2.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火(酒精灯、蜡烛等均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3.施灸: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注意事项:1、持线对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于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指头。2、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珠火着穴;3、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必须注重手法,严格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应重”的原则。4、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 5、灸前宜定好体位,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6、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7、眼球及孕妇禁灸,实热线证慎用;8、嘱咐病人配合治疗,如胃肠病患者不能一方面治疗,一方面饮食毫无节制。 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放痧技术操作规程 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致疾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疗法。 一、方法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 2、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上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嘱患者握拳,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待干后,用消毒三棱针在肘静脉处缓慢刺入半分至1分深,随即缓慢拔出,没有三棱针时,用大号缝衣针亦可,针刺后,让病人张开手掌,而后挤压放血,随放血随用消毒干棉球擦干。经3-5次后,松开布带或止血带,并于放血处置一干棉球,压迫片刻。 3、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二、适应证 1、中暑。轻度中暑只表现头晕、头痛、胸闷、恶心、身烧口渴、乏力。重度中暑则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高热、昏迷、抽风。对中暑者可 采用静脉放血法,也可点刺人中、合谷、十宣。针刺后应稍挤一下,使之出血,然后让病人脱离现场,并给清凉饮料,轻度中暑者即可很快治愈。 2、胃肠道疾患,因痧气引起的胃肠道疾患,如恶心、呕吐等,可用三棱针点刺曲泽、委中。 3、吸出淤血~ 拔罐疗法技术目录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 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络拔罐法:在经络穴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刮痧拔火罐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 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 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 针刀疗法 一、概说: 针刀疗法用一个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应该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针刀疗法是将东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医学的手术解剖基本理论融为一体,具体的说是在中国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针具: 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鑱(音蝉)针; 圆针; 鍉(音迪)针; 锋针; 铍(音披)针;圆利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 三、操作: 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3.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4.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 四、优点: 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 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五、 临床应用: 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1(颈椎病 :颈肌劳损、颈椎间盘脱出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 2(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3. 骨关节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足跟痛(足跟骨刺) 、软组织损伤、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4. 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5. 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6. 神经痛: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7. 部分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 中医脏腑推拿疗法 又称作脏腑推拿,是指运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躯干部位(以腹部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操作方法」 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适应证」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禁忌症」 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如经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恢复的,可指压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 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或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类手法。 该类手法具有活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是正骨推拿、骨伤推拿的重要手法。 其共同特点:手法动作节奏明快,操作时间短,技术要求更高,疗效显著。 本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定义,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起始至最大病理位或至功能位的运动区位(即摇动区位)之间,所进行的使四肢关节前后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脊柱俯仰、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等被动运动的一类手法称关节摇动类手法,称摇法。 [动作要领] 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颈椎摇法: ,定义,沿颈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颈椎的手法,称颈椎摇法。 ,要领, 1、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就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 2、摇颈时,应嘱患者睁开眼睛,以免产生头晕。 ,操作, 1、俯仰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身后,双手捧握住其头的两侧,沿颈椎额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前俯、后仰运动,在矢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2、侧屈摇颈法:体位与双手握法同前,沿颈椎矢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侧屈运动,在额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3、旋转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握住颏部,另一手握住枕部或顶骨上方,沿颈椎垂直轴方向,从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旋转运动,在水平面内摇动颈椎。 4、环转摇颈法:体位与术手握法同前,术者双手反相用力引导其头颈做由左向右的反复环转,或由右向左的反复环转运动。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颈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颈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颈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颈椎病、落枕等病证。 ,注意,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患者使用本法时,应避免在其致晕位置摇颈。 2、对年老体弱、高血压、脊髓型颈椎病、颈部外伤、骨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肩关节摇法: ,定义,沿肩关节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肩关节的手法,称肩关节摇法。 ,要领, 1、根据患肩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正确选择有效的摇肩方法,并把握好被摇动肩的幅度与方向。 2、摇肩的幅度由小渐大,速度缓慢均匀。 ,操作,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一侧,固定手按压住其肩关节近侧肩峰处,动作手手掌托握住其肘部,将受术者前臂放在自己的前臂上。操作时,动作手将其上前臂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反复环转摇动肩关节。 2、握手摇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侧后方,固定手按压在其肩峰上,动作手握住其手掌,用力引导上肢由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反复环转肩关节,幅度由小渐大。 3、大幅度摇法: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恢复肩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对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滑利关节、解痉止痛、恢复疲劳等功效。 常用于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慢性劳损等病证。 肘、腕关节摇法 肘关节摇法 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度。术者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腕部,使关节做顺逆时针环转摇动。 腕关节摇法 、握手摇法3、叉手摇法 1、握腕摇法 2 腰椎摇法: ,定义,沿腰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腰椎的手法,称腰椎摇法。 ,要领, 1、令其肌肉尽量放松,以使摇动充分到位。 2、操作幅度由小渐大,速度则宜缓慢均匀。 3、对老年体弱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如腰椎有明显侧弯、后弓畸形者,摇腰时幅度不宜过大。 ,操作, 1、仰卧位摇腰法: 患者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术者在其腰侧站立,一手按膝,另一手握或按其足踝部;或者双手分按两膝部,双手协调用力,反复摇动腰椎。 2、俯卧位腰法: 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患者双下肢,双手协调做顺、逆时针摇转。按压之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来控制腰部摇转的幅度。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腰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腰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腰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劳损、疲劳、紧张性肌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病证所致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 髋关节摇法 环转摇法: 环转摇髋法:受术者仰卧,屈髋90º并自然屈膝,术者站在其患侧,一手握住其患膝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小腿下端或托握住其足跟。操作时,双手同时用力,推运患肢由内向外环转或由外向内环转,如此反复内外环转,摇动髋关节。 ,应用, 本法可伸展、牵拉髋关节及髋臀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的运动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炎、弹响髋、梨状肌损伤等病证。 膝、踝关节摇法 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托握其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略拔伸,同时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背法 [动作要领] 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肘套住患者肘部,臀部抵住患者臀部,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以牵拉脊柱,再作快速伸膝挺臀,同时配合臀部的颤动或摇动。 ,临床应用, 背法可以使腰椎及两侧肌肉受到牵拉(拔伸,摇颤),具有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理筋整复的作用。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紊乱。 【注意】 1(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2(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者慎用。 3(背起后应着力于摇动、颤动,不可忽略。 拔伸法 ,定义,医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轴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 ,操作, 头部拔伸法: 掌托拔伸: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下颌角下方,两前臂下压住患者两肩,两手向上用力拔伸,配合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上举。 肘托拔伸: 仰卧位拔伸: 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一手握住腕上部或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身体,对抗牵引。 腕关节拔伸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两手对抗牵引,同时配合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左右侧屈。 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握住被拔伸的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远端,两手对抗牵引,配合关节的屈伸。 ,临床应用, 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等作用,主治关节错位,伤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肩肘腕指各关节外伤后遗症等疾病。 ,注意事项, 拔伸力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牵拉时要固定一端。 经穴推拿技术 用手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穴位进行推拿行操作的方法,称经穴推拿。经穴推拿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以 ”而产生治疗及肢体其它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穴位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作用。 「操作方法」 1.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小儿推拿技术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 ( 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 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折点处。按压此 22.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 穴能解除尿潴留。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适应证」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中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 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 1施术前准备 1)药物: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 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 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1)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 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4、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5、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6、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施术后处理 1)换药: 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 贴敷部位无水泡、 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四、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1)贴敷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B。 12)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五、禁忌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六、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中药熨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医师,配合处理。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冷敷疗法 冷敷疗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合适的体位(既能暴露需要冷敷的部位,又能舒适地保持一段时间),将预先准备好的冷敷用具放置在患处,每次冷敷大约20分钟。如果使用冷巾、冷袋者,4-6分钟更换1次,以保证冷敷效果,可延长冷敷时间约至30分钟。冷敷完毕后,用于毛巾将冷敷部位的皮肤擦干。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外伤处已出现红肿热痛时,不能再作冷敷。 2(炎症的后期,不宜冷敷。 3(患者在劳累后,感到疲乏时,不宜作冷敷。 4(已有水肿者,不能作冷敷。 5(禁止在心前区(即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处)附近作冷敷,以避免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生危险。 6. 眼病患者,角膜发炎时,冷敷会加重病情,故不宜用冷敷疗法。 二、注意事项 1(作冷敷时,要了解病人的感觉,观察患处皮肤的反应,如果有感到不适或疼痛,皮肤发灰,出现紫斑或水泡时,应立即停止冷敷。 2. 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0分钟为好。如果需要长时间冷敷时,应在每冷敷20分钟后,停敷1小时左右再冷敷,使局部有恢复的时间。 3(对老人、幼儿、身体极虚弱者,或失去知觉,或瘫痪病人要特别小心。 4(一般冷敷不在肢体的末端进行,以免引起循环障碍,而发生组织缺血缺氧。 5(对有伤口或手术后以及眼部冷敷,冷敷用具一定要严格消毒使用,以防止污染,引起交叉感染。 湿敷法操作规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 评估 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1.3 心理状况。 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6 操作程序 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6.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6.4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6.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6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7注意事项 7.1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7.2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7.3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 处理。 中药熏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 3. 眼部熏 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泡洗法 中药泡洗是用中药煎煮取汁泡洗患处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 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此法操作简单, 防病治病有效, 且对人体无不良作用, 颇为患者接受。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1适应证 应用不同的中药煎汁泡洗, 具有广泛适应证: 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征、神经衰弱; 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下肢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趾甲炎、湿疹足癣、足趾变形、下肢静脉曲张; 风湿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肥胖症; 胃下垂、便泌等胃肠道疾病; 糖尿病、脑萎缩、老年痴呆症。 还可用于美容、除斑。 2.操作方法 药液准备: 将准备好的中药放入2 000 mL 水中武火煎煮40 min 后, 再文火煎至1 000 mL , 取汁后再加水2 000 mL 煎至1 000 mL , 将2 份药汁放在盆中 浸泡患处, 药液以泡过患处为度。并可在浸洗过程中进行局部按摩。时间: 每次浸泡20,30 min , 在晨起或睡前进行, 1 次/ d , 7 d 为1 个疗程。 3.注意要点: 泡洗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泡洗, 以免影响消化。因为泡洗可加强胃肠蠕动, 为保证泡洗的治疗时间, 泡洗前应排尽大小便。泡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 详细解释泡洗的作用及方法, 以取得患者的配 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 室温适中, 不要直接吹风, 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 让患者心旷神怡, 精神放松。水温保持温热, 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 太热会烫伤皮肤, 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泡洗。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 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泡洗后立即擦干双脚, 冬天注意足部保暖。泡洗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处理。 中药灌洗肠法的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以中药汤剂直接灌入直肠并保留,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 评估 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按及既往史。 2、 患者体质情况。 3、 心理状况。 二、 目标 1、 缓解慢性盆腔炎、带下病所引起的腹痛、白带量多等症。 2、 缓解“泄泻”引起的腹泻、腹痛、粘性液便等症。 三、 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 四、 告知 1、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 2、 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 3、 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及时处理。 五、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器一套、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六、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 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 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 意保暖。 4、 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 滴。 5、 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 7、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七、 注意事项 1、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 可先行清洁灌肠。 2、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 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3、 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ml,可 4、 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以提高疗效。 5、 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管或将肛管稍拉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 闭塞导管。 骨伤类疗法技术 复位技术 复位就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和支架作用。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四个方面。在治疗中应遵守四个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的复位要求 骨折复位有非手术(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之分。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手法复位加牵引固定(有时可结合局部外固定)以及持续牵引复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法复位要求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复位的准备 麻醉:采用麻醉止痛以便于复位操作。一般对于简单骨折可不用麻醉。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可用2%的普鲁卡因10毫升,20毫升注入血肿 端挤提按:当旋转、成角及重叠移位得到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主要畸形。以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迫使复位。以人体的中轴线来讲,前后侧移位(上下侧)用提按的手法; 整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整复效果。 骨折小夹板固定术的操作规程 【目的】 四肢骨折复位后,采用相应型号的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的肢体,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含关节简单包扎法: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以 1~1.5 cm为宜。板的两端勿超过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扎系带,两端扎带距板端1~1.5 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置于小夹板外层,以绷带包缠,如需持续牵引者,按牵引方法处理。 2. 续增包扎法:从骨折部肢体的远端向近端地包扎 1~2 层绷带,放置压垫,并放置两块起主要作用的夹板,以绷带包 2周,再放置 2 块夹板,再用绷带包扎,最后敷缚扎带 3~4条。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必要时适修整夹板外形,穿好扎带,在特定的部位订上图钉以防扎带滑 动。 2. 做好解释,嘱患者放松。 3. 再次仔细阅片,确定压垫或磨菇头放置部位。 4.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骨折部位,取合理体位。 5. 操作完毕,观察夹板的松紧、患肢血运、皮肤感觉、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等。 6. 协助患者穿好衣裤,上肢骨折可患者悬吊制动。 7. 交待患者注意事项。 8. 整理复位场地,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抬高原则是患部高心脏水平,其远侧高于患部,如怀疑患肢有筋膜间室综合征,则不宜抬高。 2.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 1~4天观察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4. 防止骨突皮肤受压,如发现骨突处疼痛,及时打开夹板检查。 5. 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夹板后的 7~10 天定期 X片复查,前 2周每周 2 次,以后每周 1 次。 7. 指导患者适时功能练习。 8. 不稳定骨折不宜用敷药。 石膏固定技术 一、应用范围 1.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固定。 2.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 3.四肢神经、血管、肌健、骨病手术后的制动。 4.躯干和肢体矫形手术后的外固定。 二、禁忌症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细菌感染者。 2.进行性浮肿患者。 3.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病人。 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三、用品 石膏绷带、医用脱脂棉、胶布、自来水及盛水容器等。 四、石膏固定前的准备: )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一 (二) 皮肤应用肥皂水洗净,若有伤口应换药。纱布、棉垫都应纵行放置,以避免患肢肿胀后形成环形压迫,妨碍患肢血运。纱布、棉垫不应用胶布粘贴在肢体上,以防引起皮炎或皮肤水泡,更不能用绷带作环形包扎。 (三) 石膏固定术的各种用具,应准备齐全。如泡石膏绷带的水桶或水盆、石膏刀、剪、衬垫、卷尺、有色铅笔等,以求得心应手,忙而不乱。 (四) 参加包扎石膏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浸泡石膏者,扶托肢体维持功能位置者,进行包扎石膏者。 五、石膏绷带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 浸泡石膏绷带方法: 用水桶或面盆盛以温水(40,42?,以手试之,不烫即可),将石膏绷带轻轻平放于桶内,使其全部浸透,卷内气泡全部排出后,双手握石膏绷带卷两端缓缓与水面平行取出,用两手向石膏绷带卷中央轻轻对挤,挤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图10,11)。不可用双手拧石膏卷,以免石膏浆过多流失,影响固定效果。 ? 衬垫 石膏无弹性,不垫以衬垫,就易引起组织压伤。一般而言石膏覆盖的部位都应覆以衬垫,在骨隆突处和软组织稀少处尤应加厚。常用衬垫有棉织套筒、棉纸、棉絮垫等。石膏绷带固定前,应在骨骼隆起部位先垫棉纸或棉垫。 ? 固定时应使肢体关节所处功能位置: 1.手与腕关节: (1)拇指对掌位 (2)其他手指与拇指成对掌位。 (3)整个手的功能位即掌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指分开,各指间关节 稍许弯曲,拇指?若需检查、拆线、换药行局部石膏“开窗”时,应用棉花纱布将开窗部位填平包扎,以免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生边缘压迫性溃疡。 ?石膏管型固定后,若因肢体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而失去固定作用时,应予重新更换石膏。 ?加强患肢功能锻练,防止和减少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直。 ?石膏内皮肤发痒,禁用木棍,筷子等物伸入抓痒,以免污染手术伤口或将皮肤抓破导致感染。 ?要保护石膏,防止折裂、被水浸湿及大小便污染。 ?防止发生褥疮,应予翻身擦背。 八、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压迫性溃疡: 石膏塑性不好、衬垫不当可引起压迫性溃疡,尤以骨隆起部位,如踝、足跟、髂前上棘、骶骨部等处最易发生。故于骨隆起部位必须加以软垫。 ?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石膏过紧可能引起静脉血与淋巴回流受沮,使 肢体淤血、肿胀,而导致血循环障碍不断加剧。如此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剖开石膏减压处理,即可产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神经损伤: 以腓总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较易发生受压损伤,故行石膏固定时,腓骨头、颈部与肘后及后上方均应加以软垫。 ?过敏性皮炎, 极少数病人包石膏后出现过敏性皮炎,痒、水泡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不宜应用石膏固定。 牵引技术 牵引技术在矫形外科治疗中应用较广,它是利用持续的牵引力,对骨折或脱位的整复和固定、炎症肢体的制动、肢体挛缩畸形的矫治和功能锻炼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技术有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和特殊牵引等。 牵引装置 一、矫形外科床应铺木板,装备“拉手”,以利于有效的牵引和固定,并便于功能活动和抬高臀部排便。 二、矫形外科牵引床还应安装牵引木架,备有勃郎氏或托马氏牵引支架、健侧脚踏箱(存放牵引用具)和靠背架;另有抬高床脚的三级梯和牵引用的重锤等。 三、牵引木架装有滑轮木撑、滑轮、固定勃郎氏牵引支架的剪形夹。 四、勃郎氏牵引支架:适用于下肢长管骨骨折、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和下肢 勃郎氏牵引支架可根据肢体的长度和抬高的角度骨、关节化脓性炎症的牵引。 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勃郎氏牵引支架放置大腿和小腿的两段部位,分别包好布,托带或绷带,即可托起下肢进行牵引。 一、皮肤牵引 适应证 1、小儿股骨骨折的牵引。 2、肱骨不稳定性骨折的牵引。 3、成人下肢骨骼牵引的辅助牵引。 4、肱骨骨折在外展架上牵引。 禁忌症 1、皮肤损伤或炎症。 2、对胶布过敏者。 牵引设备 复方安息香酊,胶布,扩张板,重锤,绷带和棉纸,牵引绳和滑轮,牵引支架,床脚抬高木梯(或垫)。 操作步骤 1(按肢体粗细撕成适当宽度的胶布条,将扩张板粘在胶布条的中部。在扩张板孔处将胶布钻孔,穿绳打结。在要贴胶布的皮肤处涂复方安息香酊。对于下肢牵引,助手将扩张板放在距足跟下方二横指(约3—4厘米)处,保持在不和足跟接触的位置。胶布两端沿中线纵形剪开长约10厘米的裂口,在复方安息香酊未干之前,将胶布贴在肢体内、外两侧皮肤上,并注意将胶布贴得平整无皱。然后将肢体用手牵引悬空,包括绷带使胶布固定。对于小腿的皮肤牵引,外侧胶布应贴到低于排骨小头处,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在躁部应垫好棉片,以防压迫产生疼痛。 2(将下肢放在勃郎氏牵引支架上牵引,重量2—4(5公斤,床脚抬高10厘米。为防足下垂,足底和足背应按上述方法用胶布向上牵引固定,重量0(5公斤,保持踝关节在90左右的位置。 3(下肢也可用托马氏牵引支架牵引,方法同前。 术后处理 皮肤牵引3—4天后,由于患肢肿胀消退,周径变小,绷带松动,影响牵引胶布贴敷的紧密度,易于引起胶布松脱或皮肤发生水泡,因此,必须经常检查井及时处理绷带松脱情况。小儿股骨骨折进行皮肤牵引的早期,由于伤肢肿胀,如果绷带包扎过紧,可能压迫踝部血管引起血循环障碍,要特别注意观察。 二、骨骼牵引 骨骼牵引的力量较大,持续使用的时间较长,且能作有效的调节,因而有较好的牵引效果。因为牵引的力量较大,必须有相应的对抗牵引。骨骼牵引一般不得 —8周,如需继续牵引,则应更换牵引部位或改用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在超过6 成人可用局麻,在小儿可用全麻。 (一)颅骨牵引技术 适应症 颈椎骨折和脱位,特别是骨折脱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操作步骤 1(仰卧位,剃去头发,头位摆正,颈部两侧用砂袋固定。用2,龙胆紫在两侧乳突之间划一条冠状线,再沿鼻尖到枕外粗隆划一条矢状线。将牵引弓的交叉部支点对正两线的交点,两端钩尖放在横线上作切口标志。用1,昔鲁卡因在标志点进行局部麻醉。在两个标志点各作横行小切口,一直切到骨膜,并略作剥离。用颅骨钻在标记点钻孔。钻孔时应使钻头的方向与牵引弓钩尖的方向一致,仅入颅骨外板(成人约4毫米,小儿约3毫米)。钻孔后,安装颅骨牵引弓,并拧紧牵引弓上两个相对的螺旋进行固定,防止松脱或向1.枯痔散疗法 适用于?期内痔和嵌顿性内痔的治疗; 2.枯痔钉疗法 又称插药疗法,适用于?、?期内痔和粘膜无明显增厚的?期内痔的治疗。 操作方法 取侧卧位、痔团脱出后,用纱布和手指压痔根部,将痔固定,在齿线上2毫米插钉,插入深度0.8—1.0厘米,不可插入太深而损伤肌层;太浅在粘膜下,容易滑脱,插钉间距0.2—0.4厘米,插钉数目按痔大小不同,一般每痔插入2—6支不等,一次总量不超过20个半支为宜。药钉在粘膜面留1—2毫米。 术毕将内痔复位,肛门内注入少量抗菌软膏。要求24小时内不排便,2—3日肛门有坠胀不适感,对砒敏感者,可有腹痛、腹泻、发热、皮疹等毒性反应,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由于枯痔钉内含有枯矾,插钉后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注意痔坏死脱落时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施术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须涂以l?1000新洁尔灭溶液于进针处。应选25号细针头以防止注射后针孔出血,进针后应先抽回血,注射时宜缓慢进行,进针深浅要适度,太浅则痔核不易腐蚀,太深易伤及尿道(近前 阴处痔核)。进针针头不可在痔核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 二、注意饮食调理,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醇酒、炙博之品。 三、避免久坐久卧,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肛瘘挂线疗法 机理 其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 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的机会,从而防止了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的肛门失禁。 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 适应症 1(肛漏(肛瘘):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对于肛瘘多内口者,最多可 ,3条线。 挂1 ?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长期引流挂线:适用于高位经括约肌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以预防复发性脓肿的形成和保持肛门功能。 ?短期引流挂线:尽管目前临床报导短期挂线引流治疗肛瘘有效,完全保留了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但因其复发率高,临床应用需慎重。 ?亦作为复杂性肛漏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2(肛痈(肛周脓肿) 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禁忌症 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漏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等,或极度虚弱者;有癌变者。 操作方法 1(麻醉:以腰俞穴麻醉或局部浸润性麻醉,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或截石位。 2(常规消毒。 3(具体流程 ? 肛痈(肛周脓肿) ? 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抽脓,指示部位,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可切取脓腔壁送病理检查)。 ? 同肛漏。见下。 ? 肛漏(肛瘘) ? 用球头探针,将探针从漏管外口(脓肿切口)轻轻的向内探入,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导协助探针,沿瘘管(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在肛管齿线附近找到内口,探通内口后,将球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瘘管(脓腔)拉出外口(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提起橡皮筋,切开漏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拉紧橡皮筋,紧贴皮下切口用止血钳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双重结扎之。 ? 然后在结扎线外1.5cm处剪去多余的橡皮筋。 ? 松开止血钳,用红油膏纱布条填塞伤口压迫止血,外垫纱布,宽胶布固定。 ? 若以药线挂线,将药线收紧,打一、二扣活结,以备以后紧线;也可将药线的一端穿入另一段药线内,由肛门牵出,使线漏管周围成为双股线,然后收紧,打一活结,每隔1,2天紧线1次,直至挂线脱落。 术中的注意事项 1(肛痈 ? 定位要准确:一般在脓肿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待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 ? 切口: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 ? 引流要彻底:切开脓肿后要用手指去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 ? 预防肛漏形成:术中应切开原发性肛隐窝炎(即内口),可防止肛漏形成。 2.肛漏 ? 探针由外口探入时,不能用力,以免造成假道。 ? 如瘘管在肛管直肠环下方通过,可以一次全部切开漏管。如漏管通过肛管直肠环的上方,必须加用挂线疗法,即先切开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及其下方的瘘管,然后用橡皮筋由剩余的管道口通入,由内口引出,缚在肛管直肠环上,这样可避免由一次切断肛管直肠环,而造成失禁。如肛管直肠环已纤维化者,也可一次全部切开无须挂线。 ? 漏管若在外括约肌深、浅两层之间通过者,该处肌肉未形成纤维化时,不能同时切断两处外括约肌,在切断外括约肌时,要与肌纤维成直角,不能斜角切断。 ? 高位肛漏通过肛尾韧带,可以作纵行切开,不能横行切断肛尾韧带,以免造成肛门向前移位。 术后处理 1(常规抗炎:酌情应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的中药或抗生素。 2(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润下剂以及缓泻剂。 3(注意肛门清洁:术后每次便后用苦参汤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换药。 4(术后疼痛者可给予止痛剂或采用耳针。 5(一般挂线后,橡皮筋在5天左右可以脱落,可酌情紧线或剪除,此时创面已修复浅平,再经换药后,可迅速愈合,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若10天以后不脱落,可以剪开,若结扎橡皮筋较松,需要再紧线1次。 6(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生长防止表面过早粘连封口,形成假愈合。 7(管道切开或挂开后,改用生肌散纱条或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至收口。 8(肛漏在切开或挂开后,可有少量脓水流出,四周肿胀逐渐消散,如仍有较多脓水,应检查有无支管或残留的管道。 9(如有局部感染,以及有无高热、寒战等,如有则应及时予以治疗。 预防与调护 1(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发现肛痈,宜早期治疗,一次手术治疗可以防止后遗肛漏。 3(肛漏患者应及早治疗,避免外口堵塞而引起脓液积聚,排泄不畅,引发新的支管。 痔注射固脱水疗法 注射疗法在国内外早巳采用,按其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由于坏死枯脱疗法常有术后大出血、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现常用的是硬化萎缩注射疗法。 (一)适应证:工、?、?期内痔兼有贫血者;内痔不宜手术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二)禁忌证:外痔、内痔伴有肛周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高血压、肝肾及血液疾病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 (三)常用药物 1(硬化萎缩药:消痔灵,5,一10,石炭酸甘油,5,鱼肝油酸钠,4,明矾注 射液,内痔散。 2(坏死枯脱药:枯痔液,新六号。 (四)操作方法 1(硬化萎缩注射法:侧卧位,在肛镜直视下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直肠内局部消毒,用皮试针抽取5,石炭酸甘油或4,一6,明矾液,于痔核最高部位进针至粘膜下层,针头斜向15’进行注射,每个痔核0(3—0(5mL(其他药物剂量参照该药物说明书),一般每次1—2个痔核。注射当天避免过多活动,24小时内不宜排大便,7一10天后再注射第二次或注射其他痔核。注射不宜太深,否则易引起肌层组织硬化或坏死。 2(消痔灵注射法:侧卧位,肛门常规消毒后,肛周局麻,在肛镜下,或将内痔暴露于肛门外,检查内痔的部位,确定母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直肠内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用不同浓度消痔灵分四步注射:?痔的上动脉区注射1:1浓度(即消痔灵和1,普鲁卡因的用量为l:1)的消痔灵注射1—2mL。?痔区粘膜下层注射2:1浓度的消痔灵,在痔核中部进针,刺人粘膜下层后呈扇形注射,使药液尽量充满粘膜下层血管丛中。注人药量的多少以痔核弥漫肿胀为度,一般为3—5mL。?痔区粘膜固有层注射,第二步注射完毕,缓慢退针,多数病例有落空感,可作为针尖退到粘膜肌板上的标志,注药后粘膜呈水泡状,一般注药 洞状静脉区注射,用1:1浓度的消痔灵,在齿线上0(1cm处进针,1—2mL。? 刺人痔体的斜上方0.5一lcm作扇形注射,一般注药1—3mL。一次注射总量重5—30mL。注射完毕,肛内放人凡士林纱条,外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本疗法使痔体充分着药,达到彻底萎缩硬化的目的,治愈率达96,,是目前临床治疗内痔较好的注射方法。 3(坏死枯脱注射法: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下或腰俞穴麻醉下,充分暴露肛门,使痔核外翻,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用小止血钳于齿线上方将痔核一部分夹住拉出固定,右手持盛有坏死枯脱药的注射器,在齿线上0(3—0(5cm处,刺人内痔粘膜下层,缓慢将药液由低向高,呈柱状注入痔核内,使痔核膨大变色为度,按此逐个将所有内痔注射后,将其还纳肛内。 (五)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消毒,每次注射都应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进针处。 2(宜用4(5号或5号针头,否则针孔太大,容易引起出血,或药液从针孔流出。 3(进针后应先作回血试验,注射药物速度宜慢。 4(进针后勿向痔核内乱刺,以免损伤过多血管,引起出血,增加痔核内液体而延长痔核枯脱时间。 5(勿使药液注入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使药液向肛管扩散,引起肛门肿痛甚至坏死。 6(操作时宜先注射小痔核,再注射大痔核,否则大痔核注射后胀大易遮盖小痔核(不易操作。 其他类技术目录 经穴短波电疗法 医学上把频率超过100,000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防治疾病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在临床上常用的高频电疗法有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 微波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治疗桌椅应选择木制。理疗前应取下患者的手表、项链等金属物品。根据所治疗的穴位部位正确安装电极,调节治疗计量,直至患者理疗部位有温热感为止。 患者的“温热感”分为四级: 一级为“无热量”,此时患者无温热感觉; 二级为“微热量”,此时患者有较舒服的温热感觉; 三级为“温热量”,此时患者有明显的温热感觉; 四级为“高热量”,此时患者出现能够耐受的热感。 在理疗时应用一级至三级,四级一般不使用。 (1)上肢治疗法 上肢的范围包括上臂、前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诸关节等。当骨质增生造成患者上肢及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时,可用此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可用电缆电极或将电缆绕成圆形线圈置于肩部及上肢各部位。使用微热量或温热量15分—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为一疗程。 (2)下肢治疗法 下肢的范围包括大腿,小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足部的各关节。当骨质增生造成患者下肢及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时,可用此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可用电缆电极或将电缆绕成圆形线圈置于下肢各部位。使用微热量或温热量15分—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为一疗程。 (3)腰背部治疗法 患者如果有胸腰椎部位的骨质增生或有腰椎骨性关节病,引起背部、腰部的疼痛及麻木感,可应用此方法治疗。用8厘米—12厘米的电极放置于腰部或腰椎两侧。用温热量15分—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短波电疗法禁用于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化脓性疾病、结核病、急性关节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患者体内有金属异物(如人工关节、治疗骨折的钢板螺丝钉、心脏起搏器等)也禁止应用该疗法,以免体内的金属物体在感应电流的作用下产生发热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对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骨质增生患者,也不宜应用该方法。在进行短波电疗法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皮肤灼伤。发生灼伤的主要原因,一是治疗电流过强;二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移动身体,使电缆电极位置改变,造成电力线过于集中;三是电线与皮肤接触。因此,当患者在家庭中治疗时,如果出现不适感,要及时关闭仪器,寻找原因并妥善处理。 经穴磁疗法操作规程 磁疗法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患部或经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镇静、降压、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 临床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一般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早期高血压、肠胃炎、神经痛、神经衰弱、软组织损伤、手术后伤口及疤痕疼痛、落枕、痛经、牙痛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磁片、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磁疗制品(磁帽、磁背心、磁枕垫等)、磁疗机。应根据磁疗种类的不同选用以上物品。 三、种类及操作方法 (一) 静磁场疗法 1、直接贴敷法;将磁片直接贴在穴位或痛点上,然后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把磁片固定。 2、间接贴敷法:将磁片固定在布袋、衣帽、鞋袜、护膝、枕垫、床垫等适体的制品中,然后给病人穿戴、垫睡或绑扎在一定部位。适用于(1)对磁片或胶 )慢性病 布过敏者;(2)磁片较大或夏天多汗胶布不易固定者;(3 需长期敷磁者。 (二) 动磁场疗法 1、旋磁法:利用小马达(电动机)带动磁体旋转,形成一个脉动或交变的磁场,将机头对准患者的病变部位予以旋照。 2、磁按摩:将专制的电动按摩器的橡皮头上钴几个孔,嵌上磁块,接通电源,带动磁块一起震动,形成脉动磁场,将机头按在痛处进行往返旋转按摩。 四、剂量 关于磁疗剂量,目前尚无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而定。一般病程短、病情轻,需要剂量小;病程长、病情重,需要剂量大。初次接受磁疗及老幼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治疗效果和反应作适当增减。下列磁场强度可供参考。 (一)100,500高斯 多用于耳穴及婴幼儿。 (二)500,1000高斯 多用于年老体弱及治疗初期。 (三)1000,3000髙斯 用于各种疾病。 (四)3000高斯以上,用于剧痛及短期治疗。 五、注意事项 (一) 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疾病选取施治的穴位或部位和恰当的磁疗方法。 (二) 灵活掌握疗程及时间,可因人因病而异。贴敷法:一般20,30天为一疗程,每3,5天观察一次;磁疗机每日 治疗一次,每次20,30分钟,疗程视病情而定。 (三) 少数患者在磁疗过程中出现头昏、嗜睡、乏力、心慌、恶心、疼痛加重或局部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一般不需 特殊处理,停止1,2天或改变磁疗方法,反应可消失,严重时对症处理。 (四) 凡白细胞下降、体质过度衰弱、高热、危重病人及孕妇下腹部等应慎用或不用。 (五) 使用磁疗机时,注意机头有无过热,严防烫伤;如发现机内闪火花或马达停转,应立即切断电源,检修好再用, 以保安全。 (六) 注意保护磁片,防止退磁或破裂。 1、磁片较脆,不宜大力碰击。 2、磁片用后以酒精擦净备用,勿高热消毒。 3、两种不同量和两块同名极磁片不能相互接触。 4、磁片应定期测验磁强度。 5、手表勿靠近磁体,以免磁化。 经穴光疗技术操作规程 概述 经穴光疗技术照射法是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利用光的辐射能照射穴位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主要为温热效应,与灸法类似。 操作方法: 穴位照射,即单独照射某一穴位,在反射罩前加用锥形管,以利于红外线集中投射。用锥形管时,光辐射量减弱,可令病人接近反射罩,锥形管前端距照射部 ,10cm。穴区照射,即以某一腧穴为中心,包括邻近腧穴在内的某一局部,位为5 反射罩与照射部位距离40,60cm。 治疗剂量应根据机体部位、病人感觉及皮肤温度来决定。 适应症 (1)多种炎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慢性炎症。 (2)软组织肿胀性疾病。 (3)肌肉痉挛性疾病。 (4)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 注意事项 (1)在感觉障碍的区域照射要多加注意,以免因感觉迟钝引起灼伤。 (2)严重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时,应慎用或禁用。这是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照射的热量很难被带走,易于发生灼伤。局部代谢增加,使供血不足而更加缺氧,导致局部病情恶化,甚至坏死。 (3)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性倾向或出血性疾病等不宜应用。 (4)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头晕、恶心、欲吐、倦怠、乏力等情况,应停止治疗,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经穴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穴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穴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 (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 (2)按医嘱选好电极、穴位、剂量; (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 (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 (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 (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揉抓排乳手法 1(手法1: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太冲,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部周围作轻摩,揉法5分钟,再用两手的四指托住乳房,两手的拇指在 肿块上交替抹推数次,方向从肿块上方开始,向下到乳头,最后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肿块,由上向下到乳头。根据患者忍受程度,渐渐增强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数遍,尽可能疏通为主,同时可辅以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足三里穴,拿肩井,点按内关、合谷、梁丘、太冲穴约5—10分钟。 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2(手法2: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孚LHP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为度。可配合刮痧疗法、真空罐疗法排乳。 中药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 【用物准备】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 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 4. 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 5. 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 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 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8.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 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 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 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6. 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 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中医放血疗法 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曰刺络法。刺血疗法具有泻热、止痛、镇静、开窍、化瘀、消肿等多方面作用,可用于近百种病症的治疗。 二、刺血操作 刺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一般以点刺法为主,针法:先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郁积于一处,继而在此部位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二指握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分深,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入,,,分深。点刺时须对准穴位快速进针、出针。出针后以适当力度连续挤压针孔周围组织,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变鲜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四、注意事项 应用刺血疗法不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还必须准确掌握禁忌证。凡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 ,(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本文档为【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7KB
软件:Word
页数:8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5
浏览量: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