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举报
开通vip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2008年第2期 (复总第68期) 船山学刊 ChuamhanJournal No.2,2008 (rest.totNo.68)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罗彦民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庄子提出的"无为"主张在于救世,但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他对个人内在修养 的重视,偏谈"外王"一方面,使其救世思想失去了内在依据.在《庄子》本文中,无为以救世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2008年第2期 (复总第68期) 船山学刊 ChuamhanJournal No.2,2008 (rest.totNo.68)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罗彦民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庄子提出的"无为"主张在于救世,但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他对个人内在修养 的重视,偏谈"外王"一方面,使其救世思想失去了内在依据.在《庄子》本文中,无为以救世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以无为修身,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心境空明,体得大 道.以此挽救世道人心.一是针对帝王而言,以无为治天下,顺应自然,不拂民之常性,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归根结底.其无为思想乃在于救世.以期回归上古淳朴时代. 关键词:庄子;无为;救世;修身;治天下 中圈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2-0114-04 "无为"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庄子救世的 手段.无为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提出来的.一是人的精 神道德方面,主张个人"无为"而修身,使人德充于内,知 耻无欲,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一是统治者的政策方面,主 张帝王"无为"治天下,顺民之性,无所用智,则可恢复上 古淳朴风气,实现天下大治.因此,庄子的"无为"主张,归 根结底是为了救世. 晋代的郭象早就发现了庄子的救世思想,他在<庄子 注?序)说:"(庄子)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 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1lu内圣"是对个体人格的内在要 求,"外王"则是理想君王的境界.可是人们在谈论庄子的 救世思想时,往往多谈"外王"这个方面,把他对内在修 养——"内圣"的要求忽略了,使其救世思想失去了内在 依据.今试就此补论,以更全面地看到庄子以无为救世的 思想表现. 一 ,个人"无为'修身得道 庄子时代,世道丧乱,人心浮躁,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世道人心与日俱下.当时许多人为了锦裘之利,口腹之欲 而阿臾无度,不乏"破痈溃痤"(<列御寇》)的谋利之徒;人 心浮躁,执迷外物,整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精疲神劳.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 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 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 论))人一生下来,就沉溺于外部的物质世界之中,陷入无 休止的争夺之中,斤斤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名誉的有无. 这种现象的出现,庄子认为其根源在于"嗜欲"太深.庄子 希望以"无为"为策,调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道德修 养,以挽救世道人心,挽救正在滑坡的社会道德. 可见,庄子的救世哲学首先是修身之学.他把救世的 方向直指人的本心道德,因为他认为,人心"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知北游》).社会 道德的滑坡,人类良心的丧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丧失 了据于人内心的"道".因此,要拯救人类和社会,最根本 的方法就是重新得"道".庄子宣扬修身得"道",其意在于 调和人的精神状态,拯救人的心灵,把人们从"小知间 间","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的沉重精神负担 收稿日期:2007一l1—05 作者简介:罗彦1~(1972一),男,湖南隆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广东省嘉应学 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一 114— 中解脱出来.同时,个人重新得"道"之后,德,义,仁,礼皆 不失于心,这样,人皆不以利为重,不以物为争,方可把人 们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骈拇》)的 物欲中拯救出来,让整个社会回归浑沌淳朴状态. 要拾回业已失去的"道",庄子认为,首先要以"无为" 的方式修身.这就要求人精神专一,要摆脱外物的束缚, 不奔走于名利之场,不纠缠于得失之间,与世事无争,让 人的精神达到一个空明的境界.可是,人依赖于物质而生 存,怎样才能从物质世界中挣脱出来呢,<大宗师>中女偶 教卜梁学"道"的寓言具体描述了人如何从生死,名利等 外物中挣脱出来达到"无己"境界的过程.首先是"外天 下".然后是"外物",最后是"外死生".这三个步骤的关键 就在于"齐物",也就是取消主体与客观事物的对立,没有 了这种对立.人就可以从对"名利","天下"等外物的执着 追求中得以解脱.这样就只剩下精神上的个体.从个体与 外物的对立角度看.这就达到了"无己"境界.至于这个阶 段.人就可以无欲而无争.庄子之所以提出通过"齐物"而 至于"无己"的观点,是出于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他 要将万物平等的自然之道,移于社会和人生,以引出"以 隶相尊"(<齐物论>)的道德观念,借以消解社会的争端, 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庄子认为,精神一旦从形体中 分离出来,就可以与"道"合为一体.而"道"在时间上无始 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因而与"道"合为一体后,人就 可以"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 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境界. 摆脱了外物的束缚.方可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无","虚".庄子把能体"无"体"虚"的人称之为至人,圣 人,真人,神人,因为他们能作到"无己","无名","无功" (<逍遥游>).人若能体"无",则我与人无争,人与我亦无 所争,堕黜聪明,杜绝了一切有为之迹,则可逍遥"无己". 庄子有时也用"逍遥"二字表达无为的境界.如"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 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芒然彷徨乎污垢之 外,逍遥乎无事之业"(<达生>),"逍遥,无为也"(<天 运>).在这里,"逍遥"与"无为"的意思也是相近的,张松 辉先生就认为.这里的逍遥类似于"无为","无事",是"清 净无事"的意思.何才能逍遥无为?庄子的回答是,如 "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就能逍遥矣.其实 世人之病就在于对外物(名,利,物等)无休止的索求,才 会有嗜欲之累,才不能体"无"而逍遥.清代宣颖对此看得 很清楚: 天下人泪没于嗜欲之场,何事不钻,研究竟过,其所 不能到者,只是逍遥游;其所不肯为者,亦只是逍遥游 „„ 盖至逍遥游而累去矣,至于累空而道见矣.翔人要见 道则需累空,累空则需逍遥(无为),逍遥(无为)则需去 欲.而迷失于物欲中的人在对外物的不断追逐中丧失了 人的本真,丧失了空明的心境,又何能逍遥无为.何能体 "无",何能明性得道?在庄子笔下,许由是一个逍遥无为 的人,因为他摆脱了"名利","天下"等外物束缚."尧让天 下于许由",而许由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如果自 己再代尧为君,则是为"名",故拒绝了尧的辞让.人与外 物的关系,在许由看来犹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外在的物质和名利对他 来说是多余的,这就是许由不愿意代尧为君的原因.人若 能视外物如遗土,其精神则达到逍遥的境界,是真正得道 逍遥的人.因此,庄子认为,无为是修身得道的一个重要 过程,唯有经过此过程,人的心境才会空明,才可能由此 得道而至于"内圣"的境界. 体"虚"和体"无"的境界是一样的.体"虚"的状态,是 精神内守,心志专一,排除杂念物欲的干扰,心境清净无 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凝神静心, 方可体"虚"而至于"无为而无不为".但"虚"的状态并不 是心灵的枯寂死灭.而是得"道"的高级阶段——"唯道集 虚".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才能使"道"回归人的心灵,即得 道.<在宥>篇中,广成子告黄帝的养生之术,也可以说是 个人的得道之术.因此郭象于此注云:"人皆自修而不治 天下.则天下治矣!故善之也."嘁玄英疏El:"使人治物, 物必撄烦,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人都注意到 个人修养对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 单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以国民个体 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因此,国家的治乱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国民个体素质的高低.这样看来,郭象,成玄英的注疏 亦不无道理,若人皆无为而自修,则天下自然清正.庄子 谈个人无为养生之道,其意在乎救世.就如严复在解说 "若一志"(<人间世>)一段时所说: 此解(郭象注)深得庄旨,盖杨朱学说之精义也.何 则?夫自修为己者也,为己学说既行,则人人皆自修自治, 无劳他人之庖代.世之有为人学说也,以人类不知自修自 一 115— 治也.使人人皆知自治自修,则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性 命之情.嘲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的行为固不可为,庄 子此说是否为"杨朱学说之精义"也姑且不论,但若果人 人皆能"心斋","人人皆知自治自修",则可使"人人各得 其所,各安其性命之情",则自无嗜欲之累,社会则自然和 谐.天下自然可以得治.这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个人无为自修而得道,可以达于"无己"的境界,则如 同许由一样能弃名利遗外物,人的精神得以从繁乱纷杂 的俗事中解放.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的"治身之术"何尝不 是救世的一种方式?因此,着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道 家之意.以为„„人人能止乎其位,则无利于人,亦无害 于人.而天下可以大治„„故道家之言养生,其意原欲以 治天下.哪庄子无为自修之意亦在于兹. 二,帝王''无为"天下治 庄子以"无为"为救世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实现 天下大治,回归到上古时代的淳朴.在庄子看来,上古时 代,人们淳朴无欲,无所用智,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美 好状态.但由于统治者的多欲施政,使人们为应付其压迫 而旁生智慧,世道因而变得奸诈险恶,难以治理.因此,庄 子提出"在宥天下",而不是"治天下"(<在宥》),"在宥"之 意,"或系因物之存在而随顺之之意."嘲庄子极力主张君 王"无为"和顺物,让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富足.正如他在 <天地>中所说的:"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 . 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这和'老子)所言"我无事,而民 自富"的理想是一致的. 庄子理想的君王是"内圣外王"型的.所谓"内圣". 就是道德充满于内;所谓"外王",即是"无心而任化者. 不蕲为立于不败之地,而默应帝王之道者也"嘲.庄子认 为帝王治理天下,应"无心而任化"以顺应民心.要"默应 帝王之道"而不可强作妄为.他说帝王应该"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 其所受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 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帝王应 该不为世俗的名誉,人间的俗事,斗巧的心智等所纠缠 和牵绊,而游于寂静的境域.摒弃了这些凡俗的外物.帝 王心境才会明净而"用心若镜",才会无所用智巧,才会 一 116一 无为而应万物.帝王应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 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顺应自然而没有一己之成 见.则"天下治".这里强调"无事"和"顺物自然"才是治天 下的根本.明代焦对"顺物自然"的无为之治大加赞赏: 治因其自治.而毋以正人为也.故日"外乎正而后 行".断然尽其性命之能事而已矣.性命之能事,我无为而 民自正之谓也. 顺物自然而不以己与之,故天下治.盖无意于为天 下,而为天下之道莫妙于此矣.【q焦弦对无为之治的理解 无疑是符合庄子原意的. 庄子在其他篇章同样表达了帝王无为而治的主张. 如"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夫为天下 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徐无鬼》)为天下不必生事, 有事,顺其自然就行,"又奚事焉"(又何必生事呢)就是这 个意思.《天道》篇更明确地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 有为而为天下用."庄子此句意在说明"上"与"下"应各得 其宜.各司其职.严复解释说: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者.凡一切可以听民自为者.皆 宜任其自由也.下必有为为天下用者.凡属国民宜各尽其 天职,各自奋于其应尽之义务也.n】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就是顺世而治,就是"无为".此 所谓"凡一切可以听民自为者,皆宜任其自由也",正得庄 子之意. 君主的无为,重在不对天下事物进行过多的行政,只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施其策略,安抚天下,实现大治.因此. 庄子对老子"不得已"的思想加以发挥,以补无为之纰漏.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 安其性命之情„„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 天下哉!"(<在宥》) "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刻意》) "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 道."(<庚桑楚》)所谓"不得已者.无心之应也".【—2馀复观 先生解释"不得已"为:"不得已'是形容主观上毫无要有 所为的欲望,而只是迫于客观上人民自动的要求.因而加 以顺应的情形."【3】二者都是符合《庄子》文意的.《应帝王》 篇中庄子这样描述君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 马,一以己为牛."圣明的君王无为悠闲,"自忘其为何等 人,他们不会留意于世事,不会对俗事横加干预.在 庄子笔下,理想君王于世无事,于名无争而实现天下安 定,百姓富足,这固然是乌托邦式的妄想.但也体现了庄 子的救世意图. 庄子主张帝王无为治天下,自然就会反对有为.庄子 认为,"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应帝王>)就是"有为". 他把这种治理天下的方式称为"欺德".并宣称这种治理 方式的无效:"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 也."(<应帝王>)庄子认为政府应该顺应民心而治,而不 能用人为的政策乱民之性.政府应该放弃那种无所不为 的统治方式,那是"有为"的统治方式."有为"是对社会 事务的人为干预,对百姓生活的制约和束缚.无为使人 心淳朴,"有为"则使人旁生智慧,丧失真仁真义.他说: "鸟高飞以避赠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 之患."(<应帝王>)鸟兽尚且能设法躲避人类的网捕,受 束缚的人们不能不想出办法进行对付帝王的治理.这正 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焦认为这是"拂乱其(民)之常 性": "夫鸟鼠避患,曾不待教,况民之有知,岂不如二虫, 而必作为经式义度以拂乱其常性哉."[151 整个社会上下斗智,尔虞我诈,社会变得险恶."上诚 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 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 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 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 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脑箧>)崇尚智力是现代文明进 步的体现.而在庄子看来,"好知"也是"有为"的表现,"天 下每每大乱"就在于这种"有为"的行为.《应帝王>结尾 "浑沌凿七窍而死"的寓言更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有为"的危害,郭象 注云:"为者败之."【lq林云铭则说"此段假言有为则伤其初 也"嗍.二人可谓一语中的.浑沌被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状 态,七日而死,形象地说明了"有为"的祸害,批判了"有 为"的行为.严复则从治国的角度加以评论:"此段亦言治 国宜顺自然,听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之意."【l哒应该是 对庄子此寓言的全真注释. 实行无为之治.就能实现庄子的理想社会状态.在他 的理想中,远古君王就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古之畜天下 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天 地>)在<天道》篇中他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 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远古君王 实行无为,天下百姓富足安定.因此,无为而治正是庄子 崇尚的理想境界. 逍遥"无为"是庄子思想的主体.是在世道昏乱,人心 危殆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救世主张.庄子这种貌似消 极的思想主张.历代得到不少人的理解.清代学者王先谦 深有感触地说:"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 尘埃富贵者也.然而贷粟有请,内交于监河,系履而行,通 谒于粱魏;说剑赵王之殿,意犹存乎世."【,,呵谓知庄者也. 正是怀着对"至德之世"(《脑箧>,<马蹄》,<天地>)的憧 憬,对人类个体生存的关怀,庄子才提出这样一个近似于 消极的救世主张,以消解人们对外物过度的追求,缓释人 们心中躁动的情绪,以期恢复到上古的淳朴状态.因此, 救世是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4】【5】【16】(清)郭庆藩:(位子集释{》,中华书局2OO4年版,第3, 381,381,310页. 【2】张松辉:(位子疑义考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页. 【3】(清)宣颖:婚南华经霸l;》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57册),第1页. 【6】【11】【18】严复: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125,1128-1129,1119页. 吕思勉:(洗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8】【1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第250,251页. 【91(明)沈一贯:(位子i酗卷三,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 编》(第1O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249页. flO]【15】(明)焦蛙:(位子翼》卷二,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 续编》(第1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252,250页. 【12】(宋)林希逸着,周启成校注:((庄子庸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 1997年版,第371页. 【14】【17】(清)林云铭:(位子因》?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 编》(第18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165,175页. 【191(清)王先谦:(位子集解?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一 117—
本文档为【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