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生豪生平2

朱生豪生平2

举报
开通vip

朱生豪生平2朱生豪生平2 朱生豪故居本月初在嘉兴梅湾东街面向公众开放,他的儿子曾与我LG有过一段同学的经历,这使得我在早些时候就了解到这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以上视频相册只是故居的外部,我是在试开放期间中午去的(2007年10月30日),不知道是工作人员吃饭去了,还是本来就没开门。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

朱生豪生平2
朱生豪生平2 朱生豪故居本月初在嘉兴梅湾东街面向公众开放,他的儿子曾与我LG有过一段同学的经历,这使得我在早些时候就了解到这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以上视频相册只是故居的外部,我是在试开放期间中午去的(2007年10月30日),不知道是工作人员吃饭去了,还是本来就没开门。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 1933年7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记》。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朱生豪译莎剧,如果开始只是出于对莎士比亚的兴趣的话,那么,后来则变成了他的生命。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8月26回嘉兴,继续莎译。11月18日嘉兴沦陷后避难乡下。1938年下半年重返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1939年冬去《中美日报》馆任编辑。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1942年初成了生活无着落的失业者。然而,他译莎剧的决心却更坚定了,他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因要照顾幼弟,至年底,再返嘉兴定居。他闭门不出,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继续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中,译出莎剧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缀,在1943年一年译出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成绩惊人~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他悲痛地对妻子宋清如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 1944年12月26日,他把妻子宋清如叫到床前,说了声:“我要去了”,便抛下 。 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朱生豪和傅雷的追随者 』 [翻译世界] 不朽的丰碑——朱生豪 作者:bdmrg 提交日期:2008-06-06 21:26:05 访问:3445 回复:7 楼主 朱生豪(1912—1944) 原名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生、朱朱等。嘉兴人。民国元年(1912)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三四岁时,即由叔祖母、母亲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等。5岁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9岁毕业,得甲级第一名。民国10年秋入嘉兴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次年冬,母朱佩霞病逝。13年,父陆润突然患疾去世。 朱生豪过早结束译稿先后交世界书局,准备汇集出版“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译稿毁于战火。朱生豪从上海避难至嘉兴,接着嘉兴濒临沦陷,遂同亲友辗转避难至新滕、新市等地,稍得安宁,即埋头补译失稿。一年后,重返世界书局。在工作之余,继续研读莎士比亚戏剧,亦创作诗歌、 散文 散文的阅读技巧警察的散文五分钟的朗诵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 或翻译外国小说,发表在《红茶》文艺月刊上。 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养成了沉默而又坚毅的性格。是年7月高小毕业,成绩为全班之首。经插班考试,升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就读, 语文与英文成绩‎‎优异,深得师长赏识。高中时期开始试写新、旧体诗歌,并练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片断;论文《古诗与古赋》及诗《雨丝》、剧本《英雄与美人》等作品,发表在校刊《秀州钟》上,初露了他的文学才华。其时英语课本采用《莎氏乐府本事》及莎剧之选读,朱生豪经常欣然反复诵读,悉心研讨。 18年中学毕业,经秀州中学校长黄式金、教导主任顾惠人提议,校董事会一致通过,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在之江大学,他主修中国文学系,选修英文辅系,对历代作家、中外诗人的名篇佳作广泛涉猎,而且减否得失,独具卓见。著名词学家夏承煮对朱生豪评价极高,誉为“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20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当选为委员,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在大学时期,朱生豪即从事诗词创作,参加之江诗社,屡有作品发表在校刊上。 22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是年夏,经作家胡山源介绍,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任编辑,参与编辑《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又为《少年文库》作注释。24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研读原著,搜集资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逐渐酝酿成熟。特别是在听说日本人因中国没有莎氏全集 ”后,更加坚定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 集》的决心,于25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28年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为国内新闻版撰写《小言》,鞭斥敌伪,激励抗日斗志。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补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稿件、资料,及历年来创作的《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 等,均道毁失。31年5月1日,朱生豪在上海与宋清如结婚。嗣后去常熟岳父家小住,把莎氏喜剧译稿全部补译完毕。32年1月,朱生豪夫妇回嘉兴定居。时嘉兴为沦陷区,日伪横行,环境险恶。朱生豪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保持了高昂的民族气节,闭门不出,摒绝交往,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开始,次第译出莎氏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l部。33年6月后,终因肺结核病日渐沉重,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病中两次在昏迷中突然高声背诵莎剧原文,音调铿锵,表情极为严肃。12月26日、终于不治,抱恨去世,年仅32岁。 民国36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l部剧本。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 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1987年,夫人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图书馆,受到嘉兴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宋清如亦擅文学,相夫著译,数十年茹苦含辛,抚养孤儿,整理出版遗译,保护手稿,风格高尚。朱生豪诗文稿多散佚,劫余零星诗词近年发表于《词学》丛刊等处。著作有《古诗与古赋》、《雨丝》、《英 雄与美人》、《莎氏乐府本事》、《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bdmrg 提交日期:2008-06-06 21:27:33 1# 生死不了情——朱生豪与《莎士比亚全集》 张建安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著名翻译家。 在我的书桌上,朱生豪的遗像静静地平放着。 他身着长袍,留着分头,年轻潇洒,目光中透露出坚毅的神情。 如果可以穿过时光隧道,让我回到20世纪30年代,面对年轻的他,我会自愧不如。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仍在为自己的一己之事劳禄奔走,而朱生豪20多岁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一项艰巨的国家使命——呕心沥血、用生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朱生豪在刚迈入青年行列不久,他的生命便不期然地进入最后的10年岁月。 1912年,朱生豪生于浙江嘉兴。幼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年龄稍长,同时学习国文、英文,成绩俱佳;17岁入之江大学后,中英文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33年之江大学毕业,先在《之江校刊》英文部任主任编辑,接着赴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与编撰《英汉四用辞典》。 1935年,朱生豪一度沉浸在悲伤寂寞的情绪中。编辑室内一片萧条,而整个社会处处充满了黑暗,让这位清高而又才情横溢的年轻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他想辞职,但心中很是迷茫,自己该干什么呢?本来,他是有非凡的抱负的,他曾写诗:“看纵怀四海,放志寥空!”可是现在,他的志向得不到施展。本来,他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他虽然沉默寡言,一年都说不了几句话,但在给爱人的宋清如的信中,曾写下无数快乐的言语、美好的追求,然而现在,他却无法快乐起来了,他告诉宋清如:“总之是一种无可名之的寂寞,一种无事可做,即有事而不想做,一切都懒,然而又不能懒到忘却一切,心里什么都不想,而总在想着些不知道什么的什么。……因为我知道我是无用的。是所谓彷徨吧?无聊是它的名字。”[1]“如果到三十岁我还是这样没出息,我真非自杀不可。”[2] 这个时候,机会来了。上海突然掀起一股翻译推介外国文艺的热潮,世界书局张罗着翻译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十分欣赏朱生豪,在他的提议下,朱生豪准备独自承担为世界书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任务,并与书 局签订合同。当时,他只有23岁。他之所以翻译莎剧,一方面是由于他太喜欢莎剧这一颗世界文学史上的明珠,并把这一翻译事业当作他摆脱迷茫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他把译莎看成是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当时,日本人便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士比亚全集都没有译本。 思想进步的朱生豪要给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也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3] 从此,朱生豪开始他最辉煌也是最艰难的事业。他曾把翻译莎剧看作是最喜欢的事:“真的,只有埋头于工作,才多少忘却了生活的无味,而恢复了一点自尊心。”[4]当他将《威尼斯商人》的第二次修改稿誊清,寄给宋清如抄写修正时,说:“无论我怎么不好,你总不要再骂我了。因为我已把一改再改的《威尼斯商人》正式完成了,大喜若狂……”[5] 然而,在这项工作中更多的是艰难。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他身上,他“巴不得把全部东西一气弄完,好透一口气。因为在完成之前,不得不维持猪狗般的生活,甚至不能死”。[6]他每天匆匆赶路,简直像赛跑一样,为翻译莎剧忘记了一切。“即使我有爱人在上海,人家那样并肩漫步的幸福,我也享受不到。”[7]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翻译时丝毫不敢大意。中国有多少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家、翻译家,均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了莎作的翻译。更遑论要翻译好莎士比亚全部的作品,该是多大的一项工程! 莎氏原著中有许多看似容易实则为难的地方,朱生豪更需要细致琢磨,反复推敲。翻译决不比创作容易,而翻译莎剧更需要呕尽心血,毫不苟且。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太笨了,“就是在初中二年级门门功课均不及格的时候,也要比现在聪明些。”为此他感到异常痛苦,“希望魔鬼进入我的心”。有时候,他又变得特别聪明,工作速度“像飞机那样快”。[8] 朱生豪对莎剧的迷恋已达到着魔的地步。宋清如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道:“八一三的炮火,日敌在半夜里进攻,把他从江山路赶了出来。匆忙中他只携着一只小小的手提箱,中间塞满了莎氏剧全集、稿纸、一身单短衫出来……他姑母见他把衣服被褥整个儿的全部财物都给丢了,气得直骂,他却满不在乎,只管抱着莎士比亚,过他的日子。”[9] 战乱给朱生豪的翻译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其中,在1937年的“八一三”战事中以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朱生豪所译作品两度几乎全部丢毁。朱生豪并不因此灰心,1942年开始,他又一次竭尽心力地翻译莎作。 命运在跟这位中国人的好儿子作对。由于兵荒马乱,朱生豪虽一度在《中美日报》编辑部工作,但不久就失业了。他携妻子回到嘉兴老家,在东米棚下定居下来。这时,他表现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气节,宁愿贫穷至死也不为伪政权效力,“到敌伪手里去要饭吃,我宁愿到妈妈那儿去(指宁愿去死)”。 艰苦的工作再加上贫穷的生活,朱生豪的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得病。他于1944年春季给弟弟朱文振写下最后一封信,信中说起当时的心境:“这两天好容易把《享利四世》译完,精神疲惫不堪,暂停工作,稍事休息……这一年来,尤其是去年九月以后到现在,身体大非昔比……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的 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登山。幸喜莎剧现已大部分译好,仅剩最后六本史剧。……不管几时可以出书,总之已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终日伏案,常有腹泻,不知还能支持到何时!”[10] 用执著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朱生豪与病魔抗争,继续翻译作品。他的夫人宋清如则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全力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同年4月,朱生豪编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卷,写完《译者自序》、《第一辑提要》、《第二辑提要》、《第三辑提要》,并打算在年底翻译完全集。 《译者自序》凝练了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及其翻译的总体认识,并叙述了自己翻译莎剧之经过及所本之原则,诚为其生命精华之所集,不可不读。故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录下,以求读者对朱君之为人为文均有较深认识: 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过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复与近代思想诸多抵牾;歌德去吾人较近,彼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然以超脱时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彼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弗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 中国读者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篇,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竞之志。及三十一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专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案译者撰此文时,原拟在半年后可以译竞。讵意体力不支,厥功未竞,而因病重辍笔),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遏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思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恰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杂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独占;倘因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11] 在各《提要》中,朱生豪则展示了他对莎剧具体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在早期杰作《仲夏夜之梦》里,莎氏运用他丰富的诗人的灵感,展开了一个抒情的梦想的境界,在这世界中游戏追逐的神仙和人类,除了为恋爱而苦闷之外,都是不识人世辛酸为何物的;那顽皮刁钻的仙童迫克,也就是永久的青春的象征。《威尼斯商人》、《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都是莎氏第二期的作品。……从热情的仲夏夜的幽梦,到感伤怀旧的负曝献谈,这不但显示了莎氏整个创作生活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人生的全面。”[12]他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作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悲剧,也是继《所罗门雅歌》以后一首最美丽悱侧的恋歌。但他又称:“命运的偶然造成这一对恋人的悲剧的结局,然而剧终的启示,爱情不但战胜死亡,并且使两族的世仇消弭于无形,从这一个意义上看来,它无宁是一本讴歌爱情至上的喜剧。”[13]朱生豪非常推崇《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认为:“在这些作品中间,作者直抉人性的幽微,探照出人生多面的形象,开拓了一个自希腊悲剧以来所未有的境界。……”[14]而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次要的作品,朱生豪也予客观的评论,认为:“即使在这些次要的作品之中,我们也可以随处发现灿烂的珠玉;同时为了认识莎氏整个的面目起见,这些作品更不容我们的忽视。”[15] 写完《自序》与《提要》,朱生豪继续翻译最后的作品。6月初,朱生豪译到《享利五世》第二幕时,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他不得不暂时搁笔。由于经济困难,他不愿意花钱看病。宋清如看丈夫全身抽搐,高烧不退,无法支持,便不顾丈夫的反对请来名医诊疗,这才知道丈夫竟患上严重的结核病,性命难保。 朱生豪知道有生之年将无法译成莎氏全集,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16]同时嘱咐妻子转告二弟,希望文振能续完他未及完成的五部半史剧。12月25日。朱生豪在病痛中用英语高声背诵莎剧。第二天中午,宋清如正在哄孩子睡觉,朱生豪忽然喊她,叫道:“小青青,我去了。”宋清如赶紧跑到丈夫的身边,眼看着丈夫呼吸越来越急促,不到两分钟,朱生豪含怨离世。正如他在《译者自序》中所说:“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小精力,殆已尽于此矣。”[17]朱生豪去了,年仅32岁,然而他的名字将与他的精神一起,流芳千古。 台湾大学教授虞尔昌说:“1947年秋,我国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的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18]黄竹坪回忆:“译本出版后,我在之江校友会工作,有国外校友来信说其所译莎剧全集,美国文坛为之震惊,认为中华人不会有这样高质量的译本。”[19] 曹禺在《有朋自远方来》一文中指出:“像朱生豪,更是把翻译莎士比亚作为终身事业。”李赋宁先生在《浅谈文学翻译》一文中提道,“通过再现莎士比亚无韵诗体的口语节奏,朱生豪先生使自己的序言获得流畅、自然的效果”。“另一方 面,朱先生的通畅、自然的序言又能紧扣原文,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也指出:“朱生豪译笔流畅,文词华瞻,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译著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卞之琳则说:“他译笔流畅,为在我国普及莎士比亚戏剧做出了最大的贡献。”[20] 现在,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版)是在朱生豪译本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校核补充和补译而成。经过莎学专家方平、吴兴华、章益、方重、杨周翰、张谷若、梁宗岱、黄雨石等人的补充和加工,《莎士比亚全集》更加优秀。 在中国,朱生豪和莎士比亚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名字。“朱生豪先生是引领我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这不仅是浙江传媒学院洪忠煌的切身感受,也是前来参加“朱生豪与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的众多学者的心声。 11月21日下午,刚刚参加了朱生豪故居修复开放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和朱生豪研究者聚集在嘉兴市沙龙宾馆多功能厅,朱生豪与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发言的21位专家学者对朱生豪的译作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分析了朱生豪译莎的特点。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北塔觉得应将朱生豪的翻译 质归为诗体,虽然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没有押脚韵,但文字中却充满诗意诗趣,实是诗而不是散文”,他的佐证是:1947年出版的朱生豪所译《莎士比亚戏剧集》自序中,朱生豪自己说是“不拘泥于字句之类的诗行”。 朱生豪译莎的原动力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钧在发言中评价了朱生豪先生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同时分析了朱生豪之所以能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完成译莎重任,除了源于本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和深刻领悟之外,还有诸多重要原因,“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促成朱生豪完成这一重任的原动力~”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理事、《中国莎学》副主编李伟民也提出,“朱生豪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时候,还主要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或者说„兴趣?使然,那么他在日军严酷封锁的清乡区,第三次在贫病交加之中进行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时,„兴趣?就已经转化为一种具有爱国主义的„文化使命?了。” 写不完的朱生豪 “雨果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如今我们觉得是写不完的朱生豪~”《朱生豪传》作者、浙江大学的吴洁敏和朱宏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朱生豪故居能够修复开放,是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们从1987年开始写作《朱生豪传》时,曾面临很大 的困难,甚至连宋清如女士都觉得难度颇大,毕竟朱生豪先生留下的资料太过有限,但两人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动,欲罢不能,“朱生豪是个谜,我们很想了解他,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经过多次走访,终于完成为翻译家所做的第一本传记,“写到最后两章,我们是含着泪写完的。”如今,传记出版已快20年,两人又搜集了不少资料,准备再写朱生豪,“我们常有写不完的朱生豪之感。” 以另一种方式服务 谈到朱生豪故居修复开放,朱生豪之子朱尚刚说:“父亲以另一种方式为家乡为祖国服务。”而他作为名誉馆长,也希望“在这种方式中尽一点力量”。在故居中,他展示了几年来搜集整理的父母亲的资料。1997年母亲去世后,朱尚刚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很受感动,开始着手父母资料的整理,“尽可能把搜集到的东西都整理出来”。《朱生豪情书》搜集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300多封书信,《秋风和萧萧叶的歌》搜集了父母留下来的100多首诗,“父亲当年在给母亲的信中,表示过想和母亲合出一本诗集。” 在整理的过程中,朱尚刚萌生了给父母写传的念头,但他也有顾虑,毕竟已有《朱生豪传》在前,但《诗侣莎魂》还是在他的努力下写完了。这本父母的合传,“把父母的资料尽可能保存了下来,除了文字资料,还有一些生活事件。我很后悔在母亲去世后才考虑写这本书,但经过对父母朋友的走访,总算把父母的资料抢下来一部分。一件大心事放下了,否则再过几十年,这些东西就真的湮没在历史中了。”朱尚刚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方便。 朱生豪 [1912-1944]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共译莎剧31部半。 译者自序: “余笃嗜莎剧, 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二十四年(1935年)春,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剧版本,及诸家注释本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唯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冕,以酬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1942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摒绝外务,始得专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此矣”。 生平简介: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 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 1933年7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题记》。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8月26回嘉兴,继续莎译。11月18日嘉兴沦陷后避难乡下。1938年下半年重返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1939年冬去《中美日报》馆任编辑。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1942年初失业。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因要照顾幼弟,至年底,再返嘉兴定居。他闭门不出,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继续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中,译出莎剧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缀,在1943年一年译出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成绩惊人~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终在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不渝的爱情: 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事业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也是要归于爱妻的支持。 “ 我把我的灵魂封在这封信里.你去旅行的时候,请把它 随身带在口袋里,携带它同去玩玩,但不许把它失落在路上.” 《寄在信封里的灵魂》 1937年和1941年,朱生豪的译稿曾两度在日军炮火中被毁。为了躲避日军的骚扰,宋清如和朱生豪婚后即去了常熟宋清如老家。译莎是劳累而紧张的,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朱生豪曾对宋清如说:“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表达了他对婚后生活和爱妻的‎‎欣喜之情。为了调剂工作和生活节奏,他俩根据自己的爱好,一起选编了《唐宋名家词四百首》作“课间休息”。然而,常熟是日军清乡区,朱生豪化名朱福全,从不上街,还是随时面临威胁。1943年1月,朱生豪和宋清如带着莎氏全集,来到了嘉兴东米棚朱生豪老家。一张榉木帐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就是全部工作用具。每月上旬,总先把米买好,其他开支能省的一律省去。例如,刷牙用盐代替牙粉,朱生豪头发长了,便由宋清如用剪刀修剪。宋清如负责每天的烧饭、买菜、洗衣。偶有空闲,便帮工做衣,补贴家用。尽管生活拮据,但宋清如所带来的家庭安详、和谐和精神慰藉,成了朱生豪潜心翻译的重要支柱。一次,宋清如有事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在雨中站在门口青梅树下等候,捡一片落叶,写一首诗,“同在雨中等待,同在雨中失眠……”宋清如回来,心疼得流泪。朱生豪对闭户译作的投入到达了“足不涉市,没有必要简直连楼都懒得走下来”的地步。在极低微的收入中苟延残喘。家里没有钟,起床以天明为准。电灯当然没有,灯油也是省着用。 朱生豪在翻译到《亨利四世》时,突然肋间剧痛,出现痉挛。经诊治,确诊为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朱生豪生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二弟的:“这两天好容易把《亨利四世》译完。精神疲惫不堪……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爬山。幸喜莎剧现已大部分译好……已替中国近百年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不知还能支持到何时~”1944年11月底,朱生豪病情加重,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了。他对日夜守护他的宋清如说:“莎翁剧作还有5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临终前两天,他告诉宋清如大便失禁了。宋清如一看,全是鲜血。当宋清如给他擦洗身体时,朱生豪喃喃地说:“我的一生始终是清白的。”就在这天晚上,宋清如听到朱生豪叫了声“清如,我要去了~”宋清如连忙大声呼叫,他才渐渐苏醒。清如也泪如雨下,告诉他哪怕相聚一分钟,也是宝贵的。24日中午,朱生豪两眼直视,口中念着英语,声音由低渐高,宋清如辨出他在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26日中午,朱生豪忽然叫道:“小青青,我去了~”这一年,朱生豪和宋清如都只有32岁。 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人生以及这至死不渝的爱情,才有了朱生豪如此绚烂的翻译作品。以下是朱生豪版《哈姆雷特》中的几段节选,供大家欣赏。 ! Hamlet: … A little month, or ere those shoes were old With which she followed my poor father?s body Like Niobe, all tears---why she, even she… 哈姆莱特: …...短短的一个月以前, 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 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 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 她就, 她就----- ! Hamelet: …let her not walk I?th „sun. conception is a blessing, but not as your daughter may conceive. Friend, look to?t… 哈姆莱特: ……不要让她在太阳底下行走; 肚子里有学问是幸福, 但不是象你女儿肚子里有的那种学问。朋友, 留心哪。……
本文档为【朱生豪生平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2-1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