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杨小亮 李奋娜 一、关于“金融脱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 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产生了所谓的“金融脱媒” 现象。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 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 “金融脱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概念始于上世纪60...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杨小亮 李奋娜 一、关于“金融脱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 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产生了所谓的“金融脱媒” 现象。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变革方向已趋 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 “金融脱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概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没有一个统一的 概念,但基本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金融脱媒又可称为“非中介化”, 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 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唐旭等人研究认为,金融脱 媒狭义指存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 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之上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 的现象。广义指不仅是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 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 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 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 相关政策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的逐步落实,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基本确立并将加速发展。 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银行储蓄 是居民金融投资的基本渠道。资料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达35.5亿元,特定存款机构有2.4万亿,股票市场市值仅3万多亿,中央登记公司登记的债权6.8万亿。从表1也可以看出,到2005年底,银行贷款的占比 1 仍然高达78.1%,其他融资额占比很低。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完善造成资源配置的 不完善,信贷过度集中于银行,同时风险也集中于银行。 72.8% 7.6% 79.6% 85.1% 82.9% 78.1% 12.3% 0.8% 4.0% 3.9% 5.2% 6.0% 14.4% 1.6% 15.3% 10.0% 10.8% 9.5% 0.5% 0.1% 1.3% 1.0% 1.1% 6.4% 注:2005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68%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脱媒。20世纪在美国的各类主要金融 机构中,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资产起初占比也很高,1900年高达81.1%,但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包括养老金、共同基金、货 币市场基金等在内的基金和投资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则迅速提高,90年代末已经超过商业银行(见表2)。 81.1 64.8 57.9 58.3 56.2 46.9 - - 40 - 36 23 0 4 12.6 16.5 21 25.9 13.8 27.2 23.8 18.9 16.1 19.3 国内“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有“苗头”,是大势所趋,但尚未脱媒。近年来,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 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我 2 们可以先看看下面两组数据,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年报显示,四家银行债券 资产2004年末比2003年末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工行、农行、中行 和建行2004年债券投资余额分别从上年的10917.81亿元、5929.32亿元、7547.67亿元和3309.36亿元,上涨到12354.19亿元、7758.92亿元、9823.37亿元和8239.71亿元。另有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0%;仅2003年到2004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金融脱媒”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 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 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 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 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 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1、制度变迁促发金融脱媒。现阶段,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融资 格局使金融风险不断向商业银行集中,同时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也降低了整体金 融市场的融资效率。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制度、政策调 整,来重构合理的金融市场融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在中央银行的主 导下,从银行、证券等多维度密集出台了促发金融脱媒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推 出企业短期融资券、基金发行、金融债券等,其目标是提高直接融资的占比, 分散目前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 股票市场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及公 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制度瓶颈制约正在得 3 以逐渐缓解,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机遇,股市的融资功能将得以 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 3、国外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 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 力的冲击。 4、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 深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 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 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将逐步弱化,比重将逐步下降。另一方面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的单纯“被动负债”模式和“存款立行”方针显然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存 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将有效约束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 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 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 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 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 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 速,规模越可观。 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 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 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 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 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 4 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 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 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 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 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 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 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 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 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 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 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 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 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 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 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 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 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 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 选择。 一是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 5 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 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 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 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 二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 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三是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 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 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四是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较 主板市场宽松,适合治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 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 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面对金融脱媒态势的不断深化,加快变革,早日实现由传统银行向现代商 业银行的飞跃,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解决理念问题。目前,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和中层的经营理念还比较 传统,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理念上尚未迅速转变和完全接受。因此“金融脱 媒”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 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 并重转型。 二是要解决实质性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两个关键、实在的 因素是人和部门。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 6 银行转型。要实施组织架构的创新,稳步推进垂直的运作方式,实现高效运营 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要实施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协 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带动全行 人力资源机构转变,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三是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 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 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客户结构调整方面, 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 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 四是加强金融产品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 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从被动式的 资产负债管理向主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从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向定性、 定量并重的风险管理转型。 五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必须向全能化经营道路发展,立足我国金 融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推进综合经营:大力发展现有金 融混业业务;积极实践创新的综合经营业务;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 培育和加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功能;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 选择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综合经营试点。 六是打造强大的银行资金链,缓解借方非中介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 经开始探索通过发行金融债等进行主动负债,通过开发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 性产品、年金管理产品来实施产品型负债,通过发行次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 获得资本性资金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 7 8 9 10 11 12 13 14
本文档为【关于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