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台山南山寺解说词

五台山南山寺解说词

举报
开通vip

五台山南山寺解说词游客们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

五台山南山寺解说词
游客们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 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 好,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讲经9次之意,所以外观7间,这座大殿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了。此殿没有梁柱支撑,殿顶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墙体支撑 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 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 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 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00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 夜色将至,我们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们游览了五台山青庙之首---显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砖,全铜不同时代,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有人说五台山是“一部佛国寺,百座艺术宫”,我觉得很贴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篇二:五台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义特征 五台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义特征郭秀印 10建筑学1班201004030116 摘要∕五台山寺院佛教气氛之所以这样浓厚,就在于一座座佛教建筑依借一个个造境元素,同自然、现实之景观紧密的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调动人的主观情感、内省体验或直觉“顿悟”,因而又融入浪漫主义格调。 关键词∕五台山寺院建筑造境浪漫主义 “淡烟飘渺隔仙台,混沌钟灵始凿开。 霜叶半林红露寺,石碑一片绿封苔。” 这是一首咏五台山镇国寺的诗,从诗学讲,咏寺而不直言寺,以其外景环境烘托之则含蓄。从寺院造境看,寺藏于山中,霜林围而露之,外借淡烟之隔,内靠钟声隐没,则空灵。从心里上逐次诱发宗教之情,于不觉中“顿悟”佛境之深。这种寺院环境,天然人工各半,是对天然环境的充分认识和精巧创造。 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五台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义特征。 一、“淡烟飘渺隔仙台”—利用云雾的“隔”、“断”、“虚”、“出” 这也是五台山诸峰最典型的自然特色。五台山缺乏惊险峻拔,系俯联成片的一个个山包。特征按说在这样的圆缓山头,很难造就出其他名山的那种曲离幽邃境界。但五台山的天然气候清爽,时有飘渺云气弥漫空中。云烟雾霭将平圆的山影横向冲开,剪断山寺,令其如悬空中。山头云气或浓或薄,时明时暗,含含蓄蓄。整个山包就这样锁在云雾中,山色浓绿淡青地变化着,山顶忽隐忽出,即所谓“半陵虚”“云断峰”“出青螺”,而建筑设计者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美,仅于山顶建一小寺,晴天时居于高岑,云气重时则奥妙无穷。这一“隔”,一“虚”,一“断”,一“出”,造成视觉上神奇变幻,山欲飞去,佛在召唤,这就在心理上诱发了“佛教之情”。明代赵梦麟《游五台绝顶》诗就“顿悟”: “安得凌虚生羽翼, 凭高咫尺到蓬莱”. 正反映了这种意境或宗教功能。 “佛教功能”要求寺庙体现其“避世”、“脱凡”精神,营造者也在可以追求。但这从反面刺激提高了人们认识、利用自然美得能力,他们能巧妙借用雨雪阴晴变化来造就建筑环境。五台山中属于此类造境手法者,有五个台顶(尤以东台望海寺、北台灵应寺为佳)、台怀附近的黛螺顶等。 至于菩萨顶,营造者把它送上台怀最高岑,且背依北台。晴空下,菩萨顶威然超俗,北台飞雪时,天空灰蒙一片,从台怀镇远观,菩萨顶好似“空中楼阁”。天山一色,掩去了其四周山绿,唯见金黄庙宇漂浮,似有僧客往来上下,强化了其宗教气氛,真有“僧栖云外楼”之感。 二、“霜叶半林红露寺”—“藏”、“露”之辩证艺术 依然是《南台》这首诗,诗中描写的诗:淡烟飘渺,隔断虚出,循着绰约可闻的钟声寻找庙宇,却阻于一林霜叶。疑惑探奇之中,猛然在林木丛隙发现隐于翠微的佛寺—也许树干间露出红墙丹楹,可能枝叶上托起翼角,抑或是丛绿半掩朱门佛蟠?此刻心灵之探奇,顿作无尽之虔诚(见图1,图2) 这里,有视觉对比,有色彩对比,有点面对比,它体现了寺院与山林的密切关系,是有藏有露,藏然后露的辩证艺术法。从建筑环境看,这是营造者利用自然特点所创造的“意境“,它调动人的直觉和内省体验,追求一刹那间的“顿悟”。 五台诸寺,以镇海寺为此手法之最优代表,它地处丫型地面南端,三面环山,坐西向东,东临大路。香客自路北南行,转过西侧石壁,便见山势奇秀,林木遮天,远近松柏无数,山前山后,林涛阵阵,肉眼难寻佛容。在心理上先给人一个“压抑性”,令“自渐凡胎”。惶恐中香客会沿北山脚伸出的一条曲径挪步而上,绕了两三个弯子,才见佛寺真容,红墙绀殿,在林色一片掩映下,好不诱人。此刻人的心理为之一惊,兴叹不已,先自领悟了佛境之深,卑卑微微,恭恭敬敬地来到沙门前。在此俯视来路,没于纵横交错之林,逼得人只顾向上看,松枝衬青天,有超凡脱俗之境。看山门内,拱洞森然,不知院落几许,但觉寺后山威。这一步步使人滤洗心尘的安排,皆为最终令人俯首诚拜。 前面讲过,营造者利用雨雪阴晴变化来造境,在镇海寺,之所以敢用“霜叶半林红露寺”手法,也还在于考虑了季节变化,即此处松林柏叶,皆常绿植物,春夏秋冬,蔚蔚青青,保证了这种环境气氛之久。 大凡名山古刹,在建筑造境上皆讲究“藏”的意趣。藏,使佛寺远避“尘俗’,显出佛境高深。而有藏必露,这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或手法。“霜叶半林红露寺”诗帮助我们认识了镇海寺这种半露半藏手法,五台山内尚有另两种藏露之法: (1)先抑后扬,先藏后露;以佛光寺为例,在山门前靠松柏照壁、门券作了两次 狭窄藏;山门中半露半藏,到中庭则大露,收到心理上强烈对比效果。但营 造者并未止步于此,大露之后,依据山势布置三层迭上台基,其拱券门洞、 袅袅佛香都有所掩,有所“虚”,人站在云殿之前和远在中庭观望一样,都只 会感到自身之渺小而“佛力无边”。 (2)欲藏先露,藏而有引;以明月池为例,南北大路上,两侧山色清冷,山脚飞 泉作鸣。如果粗心,会以为秃山无物。然细观其上,一个小塔秀立山脊,塔 下尚有石路依稀可寻,几位香客人影的透视变小,都烘托出山高路远长,尽 处有佛香。上得山来,旖旎几道弯,观海寺方才显露出来。小塔即是寺之前 引。欲将寺院深藏山内,先于山端布置一个特征物,作为“前引”,如一条曲 蹬云梯,或一塔相呼? 三、“取高”“求静”的寺院内部空间—建筑“造境”诸元素 前面讲的大笔触风格,“隔”“虚”“藏”“露”多是着力于寺院外部环境,而寺院内部,也要体现清净无为,去欲之精神,其佛教功能是“造静”。其手段一是取高,一是求静。取高是受自然景观的影响,寺基越高,越能像山头那样耸入云空,越能获得悠悠然“佳致”,脱开脚下纷繁世俗,从而洗涤心灰,如以一百零八大台阶徒然而起的菩萨顶,俯视—台怀群寺,平视----青山一色,仰视----清天无尘。 求静是利用各种因素,来“静”化寺院内部空间。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万壑松涛觉海音” “松声在殿庭”-------植物美的利用 植物配置历来是一门艺术。台山寺院、植物美被精巧利用。这里长松落落,挺立孤高,林涛怒吼,有如海音。寺院营造者认识并欣赏这一自然美,充分借用其优美造型、色彩来宜染建筑环境。譬如镇海寺“霜林”半露、松涛阵阵,视觉上遮掩,听觉上悠悠。佛光寺山门前古柏、云殿前双松,对意境刻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如菩萨顶大雄宝殿院内,方方台基上很“庄重”地生有古松两株(见图3)枝蟠然,阴翳天日,盖得本不大的院子阴沉沉,冷清清;风起时树枝低摇,直压人身,正所谓:“云气穿窗牖,松声在殿庭。”在这种环境下,难怪香客会有“天心高莫测。佛力广无垠”之感。 (2)”钟鸣知寺近,只隔数重松。” 钟,是佛寺召集僧人的工具。在香客心目中,有钟必有寺。 钟,与松木、碑石、佛香不同之处,优在听觉。钟声牵引香客“向心”,敲破佛寺寂静,而正在这破了寂静的同时,寺院益显其静,明代《山中杂吟》: “天畔数声钟,听之清思发。 细路何盘折,重轻碧藓封。 钟鸣知寺近,只隔数重松。 树起不见山,云生不见树。” 按诗境中意境,寂静山林,几声樊钟飘过,引人清思,却又让细路盘折、树起重重阻挡视线,只凭听觉去“摸索”。无疑增加了环境之幽秘。虔诚之徒闻钟声而知寺近,钟声便似佛在召唤,由于松高林重,只能循着泥苔小径向“耳边”的佛国净土走去。钟声出色的烘托了山寺气氛,完成了山寺藏与露的功能,使山寺幽上加幽,静中又静。 (3)“曲泉旁引一泓幽”------泉水之造静 泉水是听、视觉兼具的造静元素。山泉清澈,与佛土洁净无尘相符,能直接激发人的宗教之情,自觉洗涤心中尘虑。寺院营造者开泉理水,引泓通幽,用心改创山寺环境。“削壁副联千岭秀,曲泉旁引一泓幽。”这水曲而幽,多少也补济了丛林的幽邃。 把这一泓之幽引入寺内,效果更佳。镇海寺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泉水低流淙淙,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南山寺山脚,一片杨林遮天;一条溪水蜿蜒流长,穿绕林径,随地势高下而分支,局部乃成小瀑布。人在大路上看到的高居山头的寺院,进了林径竟一点“不经眸”,也只能沿着叮咚溪水走出老远,才看见山上双阙及其下“礼拜之路”。 寺院造境手法并非孤立存在、单独运用的。对于一个寺院,“藏”“隔”于外,“静”于内,其佛教气氛是多种造境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五台山这种浪漫主义艺术思想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美学特别是宗教美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中国建筑史》 《中华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 图1 图2 图3篇三:关于妙祥和大悲寺居士的解析(之二)(五台山比丘果戒) 关于妙祥和大悲寺居士的解析(之二) 问:为什么把大悲寺居士判成野鬼教? 答:用对比的方法判断,你们看那个东天目山,那是个典型的野鬼教道场。他们说:只认一个老法师净空,而大悲寺居士们则说:只认一个太阳妙祥。东天目山的野鬼教说:只认一部经、一句佛号,而大悲寺的“溯源”弄到出版证之后,则说:没有出版权和非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都不能看,因为所有佛教流通的经书大多都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释迦牟尼佛没有把“版权”给某一个人,所以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你们只能看他们有“出版权”的书,这和东天目山的只认一部经、一句佛号有什么两样?还有,东天目山以净空的“居士僧团”自称而控制他们的眷属,而大悲寺居士们则用僧团“六和敬”名义来控制他们的眷属。 “只认一个法师”和“只认一个太阳”其实是野鬼教们诱惑信众的招牌,“一部经、一句佛号”和“只能看他们有‘出版权’的书”是野鬼教们用来遮人眼目和说服信众的理论依据,而所谓的“居士僧团”和对居士用的“六和敬”之法其实成了他约束和控制信众们的“戒律”和“规矩”。 所不同的是大悲寺的招牌更有一个“妙祥僧团”为虎皮,这种以出家僧相为团体的招牌,谁也不敢轻易怀疑和识破他们的。因此我看那些人们只不过是“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 全是一群魔子魔孙,专门混进来弄是非,哪是老实念佛的佛教居士?近三十多年来,你们看什么是非不是他们这些野鬼教居士们弄起来的?然而,真正的好师父、好道场的名字他们连听都没听过。所以,那些真正出家办道的人们,一定要远离这些野鬼教居士,现在的居士野鬼教徒很多。 关于妙祥,除了果戒在《解析》之一中讲到的一系列邪迹之象外,其实从他自己讲述的一些现象和境界来看,他在闭关前和闭关期间,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但因为他自师其心,故未察觉而已。至于这些,暂时不提,因为是他自己的事情,这里先给大家讲讲一贯道与五台山的一大因缘。 清朝末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太平教隐匿而分散成先天道、九宫道、一贯道等多种会道门,其中一贯道在东北的势力极其强大,并发展到华北、河南、四川等地。这时候,他们用一百多匹骡马驮着白银,从东北下来到五台山,准备 乘着战乱年代的机会而占领整个五台山,一贯道的教主亲自剃发染衣穿起袈裟,法名叫普济。他们先占领了五台山的南山寺,这个一贯道教主普济和尚就自立一宗叫临济岔宗——南山宗(跟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的南山宗为同一名称)。跟妙祥一样,自制僧团。 与此同时,普济和尚看到战乱年代的僧人,有很多都是因为逃难而出家的,所以戒律、修行等根本无从谈起,于是,这个普济和尚就立即示现持戒苦行之相,称道宣祖师为祖,这也跟妙祥一样,以此来迷惑佛教信众并攻击和破坏北方佛教。这样,他很快就把龙泉寺、金阁寺、普化寺、殊像寺等几大道场全部占领了,并大兴修建,因为他们有经济势力(普济和尚曾经还得慈禧太后的宠爱)。所以到现在这几座寺庙留下来的建筑、石雕等都非常豪华,但都不是佛教的内容,什么封神榜、西游记等全是一贯道的风格。本来普济和尚准备当他们的僧团势力强大之后,要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一百零八所一贯道的寺院,但因为有三个禅师的出现使这个一贯道教主普济和尚没有得逞。 这三个禅师是从南方来的,他们先在台怀镇碧山寺的大门旁边盖了三间茅蓬住下来,然后到处化缘存些银子。那时候的碧山寺也住着几个因为逃难而出家的僧人,他们在庙里收布施抽大烟,他们吸洋烟的钱不够用的时候就去茅蓬找那三个禅师借银子,三个禅师就一直给他们借银子,后来时间久了,借的银子太多了,没法子还了,三个禅师就向他们要碧山寺,他们没办法只好把碧山寺给了禅师们。这样,碧山寺就归茅蓬了,所以从那以后,碧山寺也就叫十方广济茅蓬。三个禅师就这样在五台山保住了第一座十方道场,并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又保住了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等台怀镇的一些主要寺院。 当时,普济和尚的僧俗弟子很多,几乎遍布东北、华北,普济和尚的居士们都攻击那三个禅师,说他们是贪财鬼,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说三个禅师弯腰做人,现在大悲寺居士们也是这样。但因为三个禅师保住了五台山,把普济和尚的一贯道占领五台山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挫败了。到现在,五台山的南山寺还有普济塔,很多游客愚人们竞相朝拜供养,就跟狮子窝的五台老母和台怀镇的五爷庙一样,以文殊菩萨化身的名义代替了佛教的文殊菩萨。 果戒曾经游方行走的时候,还见过他们一贯道等会道门的书籍,里面除了佛教的一些经咒之外,外道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最后落款名是:五台山沙门普济,那些人们还说,他们是弥勒佛的教。 果戒因此从妙祥想到曾经的一贯道教主普济和尚,还有就是因为妙祥为什么会曲解乱讲比丘戒呢?佛教内古往今来只要少有一点成就的僧人,也绝对不会曲解经律的。 “佛制戒律,不约俗人,唯斯一戒,对俗而制”这句话“俗人”本意是指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等;“唯斯一戒”本意是饮酒、淫欲、贪捉金钱、邪命自活等四大患一戒。这在比丘戒的解释中讲得很清楚。但妙祥为什么曲解这句话,说什么唯有不持金钱这条比丘戒的内容可以给在家居士白衣人们讲说呢?而更明显的是他给在家人们讲的内容几乎全是比丘学处的内容,可是他在道源寺给出家人们讲的时候又说:学习经律不必要求明白,否则就是知见 立知,即无明本了。 让我们走遍天下来请教所有的善知识及律师大德吧!如果大家都说他妙祥这些的解释和讲法都对的话,果戒下地狱去! 请问:一位穿百衲衣,苦行头陀行的大修行人,怎么会这样解释经律呢?更在居士信众们面前曲解乱讲比丘戒中的内容,这个正常吗?那些禅堂里面用功稍微好点的师父们,也不愿攀援居士多说话,何况拿比丘戒去攀援。这种来让在家居士们拿比丘戒来攻击和诽谤僧人们的“苦行僧”,只有一贯道的普济和尚。所以,妙祥如果不是普济第二的话,请你们把果戒提到的这些问题都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而且,我看妙祥所谓的头陀苦行,比我们在正规禅堂打禅七轻松得多了,行香坐香,哪支香跑香不出一身汗?从早上四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然而,我们出家人的“苦”,有必要对在家居士们那样宣扬吗?还要用比丘戒给他们解释我们的苦。如果果戒没看错的话,当年普济从东北下五台山是因,如今妙祥从五台山返回东北是果,此乃大弘一贯道之因缘也,大概末法时代因缘如此,谁能奈何他们?而妙祥僧团以后壮大之后,其目标我看还是五台山。 也就是说,五台山等佛教圣地,以后都跟如今印度的金刚座、菩提树等圣地一样,全部被各种“苦行”外道占领,还有裸体外道,人们都说,他们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们呢! 末法时代的众生、总想找个便宜,但总是“祸不单行”,你们再看看下面这些特点:第一、净空说一句佛号、一门深入、研究经论教典是“夹杂”,而妙祥则说:“听话干活、依教奉行”,对经律的内容不必明白,否则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了。 第二、净空等曲解邪说大乘经论来“弘扬佛法”,而妙祥则曲解乱讲比丘戒来“弘扬佛法”。 第三、清朝末年的一贯道教主普济和尚,看到战乱年代大多僧人们不持戒修行的缺点,而示现“持戒苦行”来迷惑佛弟子们,而妙祥则看到现在经济开放时代大多僧人们不持戒修行的缺点,而示现“持戒苦行”来吸引凡愚众生。 第四、三国时代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今妙祥则挟僧团而迷惑信众。 再提醒大家,我们佛教中的历代高僧们,弘宗演教者都敢当,而唯独戒律,若想弘戒,非耆年硕德而行持冰清,且通达三藏权实教典者,谁敢为之!而这个妙祥还说什么五宗并弘,你们连三藏经律都看不懂了,你只能骗那些野鬼教徒们。所以,末法时代,有在家人们如果对经论教理讲说评论,还可以理解,如果对戒律,尤其比丘戒方面,有随便大肆评论讲说者,或者操纵居士们这样做者,绝对是非狂即邪的野鬼邪教所为! 是的,我们承认末法时代大乘佛法的混乱和腐败,大乘根器隐没。退缩到小乘佛法的模式,也许有利于僧团的稳定和清净,对正法久住十分有利,而且现在社会生活条件很好,实行托钵乞食不成困难。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正法的基础上,能真正成就众生的善根和智慧,而不是把众生感动而堕入一种情执,要破除众生的所有执著,不令其落入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里面,这才是佛法的利生目标,如果只是吸引而感动众生,使他们堕入一种个人崇拜和情执之中,则是魔王的教化,不管你示现什么形相,都绝非如来正法。 所以,即能如法持戒托钵修行,又不坏如来大、小乘教法;即能成就众生的善根和智慧令其解脱,又不让他们堕入个人崇拜和情执当中,这样纯洁而理想的僧团和佛法,须要所有出家比丘们的共同努力。但这个妙祥僧团,千万不敢模仿,我们出家人修行的“苦”,根本没必要对在家信众们去宣扬,更何况用曲解比丘戒的方法去给他们解释而感动他们。这是魔王的教化方式,宣扬自己的“苦”和功德,吸引和感动众生,让众生堕入个人崇拜和情执当中,落入一种坚固的意识形态里面,这是堕落和受苦的根本无明(如果不要曲解经律、只用其他方式骗取、坏法也不是厉害)。 如果我们往生之后,后人们来宣扬我们的功德和“苦行”,那才是时候,因为我们已经往生了,对我们来说是无我的,一切功德不受故。只要我们还活着,就绝对不敢这样,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妙祥把经律都曲解误讲,他目前哪有成就的味道? 问: 溯源论坛问“从来佛门无多子”出处何处? 答: 告诉他们拿十万元钱当学费,到网络上去请教别人,会有人拿祖师的原著给他们看的。难怪他们把经律都曲解乱讲!“护法”们都是这点水平,被他们所护的法可想而知。 问: 从哪儿知道妙祥法师在闭关前和闭关期间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答: 是从他们流通的那些书中,妙祥自己说的一些话里面知道的。比如他说:在他闭关的时候有个师父去看他,并拿出钱来供养他的时候,他就马上起嗔恨心恶心人家,然后头痛了一天一夜,最后到厕所里面去闻到一口臭气之后头才不痛了。他自师其心还认为这是他持金钱戒很清净的缘故。这哪是持戒清净的缘故?这是一种境界,很不正常的一种境界。人家拿一张钞票在你面前一晃荡就能让你头痛一天一夜,你说你哪有佛法啊!? 如果说少林寺释永信因为贪金钱,而被金钱摆平了的话,那么你大悲寺的释妙祥不是因为恨金钱,也同样被金钱摆平了吗?所以果戒说,少林寺没有佛法,你大悲寺也同样没有佛法。还说什么五宗并弘,又搞个妙祥僧团并给在家人们曲解乱讲比丘学处等等,不乱搞一摊子才怪呢。所以我看,妙祥和释永信对金钱的恩恩怨怨,跟傅味琴和净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恩恩怨怨一样,他们四个人演唱的两台戏多么相似。
本文档为【五台山南山寺解说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3-06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