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考古

举报
开通vip

夏商周考古名词解释: 1、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考古图 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著,共10卷。书中收录青铜器210件,玉器13件。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37家私人...

夏商周考古
名词解释: 1、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考古图 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著,共10卷。书中收录青铜器210件,玉器13件。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37家私人藏器。书中对每件器物,先绘图形,次摩铭文,并记录器 形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人家以及铭文字数,并加以考证说明。此书为后来著录青铜器开创了一典型体例。 3、《宣和博古图》 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北宋王黼著,共20卷。书中共收器物839件。除沿用《考古图》体例之外,王黼把古代器物进行了分类,并定名,沿用至今。 4、甲骨四堂” 是指对甲骨学做出重大贡献的4位专家,因他们的名字(号)中都带有“堂”字,故称。具体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雁堂,又作彦堂 5、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学术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兼用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数学、天文学、现代科技手段等。对夏、商、周三个王朝进行断代探索的大型工程,为20世纪末中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起因) ① 20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存在“疑古学派”,对司马迁的《史记》所载三代历史持怀疑态度,认为夏禹是神话人物或动物,甚至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② 国外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③ 文献缺乏有关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记载。 (2. 主要研究成果) ① 确定武王伐商的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 ② 确定了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899年4 月21日。 ③ 确定了商代后期和西周诸王的年代。 ④ 推定了夏、商年代的框架。 6.前八后五 商王朝政治中心变迁的次数。语出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八”,指商王朝建国前政治中心先后有8次变迁;“后五”,是指商族建立商王朝后,曾经有5次迁都。 (“前八”是:①契居蕃,②昭明居砥石,③昭明又迁商,④相土东迁泰山下,⑤相土又复归商丘,⑥殷侯(上甲微)迁于殷,⑦殷侯复归商丘,⑧汤始居亳。 “后五”所指:《史记?殷本纪》、《尚书序》、《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不一。一般认为是:①中丁由亳迁隞(嚣),②河亶甲迁相,③祖乙迁邢(庇、耿)④,南庚迁奄,⑤盘庚迁殷。) 7.人殉 人殉就是在奴隶主死后埋葬时,把活着的人埋进墓室中,成为墓主人的殉葬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们相信生死生活相同的思想。奴隶主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仍想继续保留荣耀地位,故把大批奴隶随葬,供自己死后到阴间使唤。在入墓方式上,人殉者身体完整,或活埋,或勒令自杀,或毒死,一般无砍头、腰斩现象。人殉者身份一般为死者的妻妾、亲信、侍从和生前为其支使的奴仆、武士,一般不大可能用战俘或奴隶去作殉葬者。在时间上,人殉活动一般是一次完成,即墓主人死时同时进行。在位置上,人殉者既可以与墓主人穴,也可在大墓近侧,即异穴;一般同穴者多,异穴者少。人殉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齐家文化墓地中 8.人祭 人祭是把人作为祭品来进行祭祀。人祭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祭品,祈求鬼神保护祭祀者或相关人员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和安全。多用砍头来供俸祭祀对象。其人牲大都是战俘(甲骨文记载,人祭用的牺牲多是外族俘虏最常见的是羌人。)或奴隶,很少用死者的亲信侍从去作为祭祀时的牺牲。另外,在时间上,杀人祭祀可在死者埋葬时进行亦可在其死后陆续进行,而主要是死后追祭的。杀祭的活动场所既可在死者墓葬附近,亦可在其它特定场所进行。商代十分盛行。人祭的对象有祭社主的,还有上帝、天地、山川、日月、风雨、鬼神,还有祭宗庙祖先的,尤以祭祖先为主。人祭现象在原社会晚期出现。 9.白陶 是用瓷土(高岭土)做成,但无釉。白陶就是没有上釉的瓷器,即素烧。有的刻纹。陶质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上,一般胎薄,造型比较规整。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光辉杰作,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工艺美术作品,被奉为国宝。 10.硬陶: 硬陶也是用瓷土烧成,但较瓷器粗糙,烧成温度常达800-1000℃,高于一般陶器,胎质硬,扣击声脆。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多有印文,故又叫“印纹硬陶”。印纹硬陶南方十分发达,北方不太发达,但发现较早。至于硬陶起源于北方或是南方,这是目前争论的问题。在南方地区,印纹陶发展到春秋时期达到高峰,至春秋晚期开始走下坡路,汉代后印纹陶逐衰落。 11.原始瓷器: 用瓷土做成,且上釉。烧成温度高,达1200℃左右。质地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其胎有一定的杂质,釉色也不纯正,故称“原始瓷器”。 12.先商文化 先商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商王朝未建立时的商族文化。邹衡先生提出了“先商文化”的命名。(即李伯谦先生所说的“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陶器特征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流行细绳纹、弦纹,常见鬲、甗、橄榄状罐等器形。鬲作卷沿圆唇、无颈、鼓腹。鬲足上有绳纹,且是层层包制。邹衡先生把先商文化分成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等3个类型。 13妇好墓 商代后期贵族墓葬。又名小屯5号墓。因墓中随葬铜器铭文中多见“妇好”而得名。位于小屯村西北,时代为殷墟三期。妇好墓属中型墓,但出土物品是殷墟墓葬中迄今为止最多的,也是迄今唯一青铜铭文能与甲骨文记载相联系的商代王室墓葬。 14.享堂 墓祭之所,在墓葬之上建立房屋在战国时期较为普遍,这种房屋建筑称作“享堂”,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作用是举行墓祭之所。商代晚期应该也存在墓上建筑。在殷墟有3处墓地发现有墓上建筑:一是大司空村M311之F2,二是大司空M312之F3,再就是妇好墓之F1,至少证明再商代已出现享堂,一直延续到明清。 15.亚址墓 又称郭家庄M160,长方竖穴墓,有熟土二层台、腰坑、棺椁。有殉人4个,狗3只。随葬品丰富,时代属于殷墟三期偏晚。因为出土铜器铭文“亚址”二字最多,故其墓主人可能是 亚址族之首领或址族的上层人物。 16.长子口墓 商末周初墓葬。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的太清宫遗址上。因墓中出土铜礼器多带铭文“长子口”而得名。墓平面呈中字形,墓室呈长方形,有棺椁、二层台、腰坑。有殉人14个。时代属于商末周初。墓主人为殷商贵族。推测为微子启。 17.瓦鬲墓: 先周和西周时期墓葬。墓地位于陕西宝鸡市斗鸡台。因墓中皆随葬有陶鬲而得名。这些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均为仰身直肢。其延续时间甚长,大约包括了相互衔连的初、中、晚3期。其中初期的绝对年代超出西周的年代范围,其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早于西周文化。瓦鬲墓的发掘,是在周人发祥地进行的最早的考古工作,对探讨周秦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18.瘪裆鬲 腹部微鼓,弧形裆,裆部内凹,即“瘪裆” 19.土墩墓: 西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其形制与黄河流域的西周墓完全不同,有坟堆而无墓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其上放置随葬品,然后堆筑封土(封土不加夯打),形成一个圆形孤堆,当地人叫“土墩”,故称土墩墓。堆上的花土颜色均匀,土质松软,但经过调伴,墓底铺鹅卵石,可能起着防潮和散水的作用。有的一墩一墓,也有一墩数墓至十几座墓的。一般都没有发现葬具痕迹 20侯马盟书 是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盟书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东南2.5公里秦村西。载有盟誓文辞的盟书,都用朱笔在玉石片上写成。玉石片上绝大多数是圭形。(按:春秋时盛行盟誓活动,当时诸侯或卿大夫为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此项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盟誓时在地面掘坎,而后杀牲取血埋入坎内,并把盟辞放在牲畜上面) 21.族葬制 周代重要的埋葬制度。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制。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埋葬,按血缘关系安排墓位,且家族成员不分贵贱而葬。这种按血缘关系安排墓位聚族而葬的葬法叫族葬制。西周以后,族葬制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发掘证明,族葬制到战国时仍然盛行。 22.块炼铁 “块炼法”,就是把铁矿石在较低温度(约800~1000℃)的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还原法炼成的比较纯净的铁。用块炼法炼成的铁是块炼铁,有较多的杂质。 23.夏家店下层文化 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大体包括今京、津、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辽西等地区。年代相当于商代后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开始于龙山时代末期,延续到夏代和商代前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以夹砂居多,泥质较少。颜色以灰、褐二色为主;纹饰以绳纹居多,另外彩绘陶也十分发达。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青铜文化。不少遗址里发现有只钻不凿的卜骨,可见也有占卜的习俗。墓葬分为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房屋多为半地穴.有围墙或濠沟等防御设施。说明当时的社会正朝着有“城郭沟池”的阶级社会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应该是包括了肃慎、燕亳在内的古代文化。 24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位于燕山山脉以北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北部和辽西地区。 时间大约相当于西周、春秋时期。陶器皆为夹砂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说明当时的青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墓葬分两种:一种是石棺椁墓,另一种是土坑墓。房屋遗迹有两种:一种是半地穴式,另一种是地上建筑。由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诸特征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西周和东周文化,故可推断它应该是包括了“东胡”、“山戎”、“肃慎”在内的“诸戎狄”文化,较大的可能是山戎文化。 25.朱开沟文化 分布范围集中于河套地区和岱海地区,东起岱海地区,西入鄂尔多斯腹地,北达阴山南麓,南至延河水系。年代相当于夏商时代。建筑基址可分地面起建和半地穴式两种,而以半地穴式为主。陶器中灰陶约占90%,也有少量的褐陶和泥质红陶、黑陶。手制为主,墓葬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两种。 26.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就目前所知,包括了今山东全省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陶器器型多子母口、平底、三足器、圈足器,不见尖底器。可分为4个类型:即照格庄类型、郝家庄类型、尹家城类型和安邱堌堆类型。岳石文化的时代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上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二里岗上层一期之间,其中东部地区延续年代可能略晚。岳石文化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东夷文化. 27吴城文化 主要在江西省境内,年代相当于商代。发现的吴城文化遗存,包括大量陶器、铜器、石器。其中石范数量甚多,颇具特色。吴城文化还发现大量刻划文字或符号。陶器以夹砂灰陶、红陶为主,铜器基本上仿中原形制,也有本地特征的。此外,还发现少量刻划文字或符号。主要刻在陶器上,也有少量刻在石范上,各期都有发现。早期的字能认识的不多,但同甲骨文大体属于一个系统。二、三期的文字逐渐接近甲骨文,这也许是因为当时更多地受了商文化的影响。.关于其族属,学术界意见不一。比较而言,是越族之一支可能更符合实际 28. 湖熟文化 在商代主要分布在东至镇江、西达皖南丘陵的长江沿岸地区,即宁镇和皖南地区。到了西周时期,其范围扩展到太湖杭州湾地区。时代相当于商周之际。 ① 遗址一般分布在平地凸起的小土丘上或山脚下,因而常称为“台形遗址”或“山坡遗址”。 ② 流行土墩墓。 ③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皮磨光陶和印纹软陶,也有少量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④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且锛多斧少(越住南斧越少)。 ⑤ 铜礼器可分为两组:一组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相似,有个别可能就是在中原铸造而流入此地。 早期不仿叫先吴文化,而湖熟文化中、晚期可以称为吴文化 29.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地区。时代相当于夏后期到商末周初其性质为古蜀国文化。先后以三星堆遗址群和成都市区为政治中心。发现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典型遗址有三星堆城址,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 简答 1.有关夏商西周春秋的年代范围及年代争议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的年代范围和年代争议中国有可靠的历史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年代,文献记载少且互有抵牾。这个时期最早的夏代以及商代,文献没有具体载明始于何年和终于何年,夏、商更替之具体年代更是不详。后人根据《史记》等史料推断其夏年大概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商年是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关于商王朝的灭亡年代:或者说是武王克殷之年,也可称作西周王朝建立的年代,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约有44种观点,最早的是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早晚年代相差100余年主要有五说: 1.以《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为据,并参证西周金文纪年以及有关古代历法的文献记载,推算为公元前1027年。 2.以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为根据,推算为公元前1122年。 3.史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公元前11世纪。如《中国古代史》教材。 4.考古界一般定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 5.“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成果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 2.夏商周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 大体上,把夏商周时期划分为3大阶段6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武丁之前:青铜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制产生且初步发展。 第1期:夏代: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第2期:商汤—武丁以前:青铜文化有了初步发展,奴隶制国家机器开始加强。 第二阶段:商代后期—西周早期:青铜文化由发展走向高峰,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民族融合大发展。 第3期:商代后期:奴隶制国家高度发展,中国青铜文化达到了顶峰。 第4期: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商代后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新的发展。 第三阶段: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之交:青铜文化趋向衰落,开始走向铁器文化;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 第5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奴隶社会开始衰落。西周王朝的覆灭,表明奴隶制国家已经一蹶不振。 第6期:春秋中晚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开始兴起。 3.50年代以来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 1.殷墟的持续发掘。 2.郑州商城的发掘,找到了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代前期文化(二里岗文化)和商代前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 3.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商代中期白家庄期文化遗存,为探寻隞都提供了珍贵材料。 4.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夏文化和夏代都城提供了丰富材料。 5.偃师商城的发掘,发现了与郑州商城年代接近的商代城址,为研究夏、商文化更替和商代早期都城,提供了难得的实物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 6.洹北商城的发掘,发现了早于小屯殷墟的商代都城遗址,对于研究中商文化和盘庚迁殷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7.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前期城址,为研究商代南土方国(或军事重镇)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8.江西樟树市(原清江县)吴城村发现的吴城文化,为江南青铜文化的研究树立了年代学标尺。 9.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认识了夏商时期蜀文化的面貌,为研究古蜀国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10.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的夏商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11.陕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垣曲商城的发掘,为研究晋南地区的夏商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12.山东青州市(益都)苏埠屯和滕州市前掌大发现的商代大墓,其规模与小屯大墓不相上下,是研究山东地区商文化和方国历史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 13.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商代铁刃青铜铖,把中国用铁的历史提前到商代。 14.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范围遍及京、津、冀北地区,填补了这一地区同时期文化面貌的空白。 15.陕西西安沣镐地区的发掘以及由此而出版的《沣西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建立了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的标尺。 16.对周原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西周宫殿、宗庙基址,同时也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西周甲骨文。 17.山西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发现了晋国早期都城遗址,为研究晋文化树立了一个年代标尺。 18.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墓葬和车马坑,为研究燕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所出土甲骨“成周”二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19.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和李家窑虢都上阳遗址的发现,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考古学文化断代树立了一个年代标尺。 20.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十万片铸造铜器的铜范,还发现了盟誓遗址,出土大量盟书,后汇成《侯马盟书》一书。 21.河南洛阳中州路和东周王城的发掘,建立了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标尺。 22.考古工作者还对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湖北荆州楚都纪南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等两周城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 4.夏文化的含义及有关夏文化的争议 (一):夏文化 所谓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的夏族文化。夏王朝统治下的其它民族文化不属夏文化。夏族建国前的文化不是夏文化,应称作“先夏文化”。同样,夏王朝灭亡后的夏族文化应称作“后夏文化”。夏文化是夏代的夏族文化,这基本上已是现今学术界的共识。  现今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主要观点 (二):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观点众说纷纭。目前有影响的主要有4种:   1.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为夏文化。以安金槐、李仰松、杨育彬为代表。   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以吴汝祚、佟柱臣、李伯谦为代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成果也是此观点。   3.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以邹衡、郑杰祥、陈旭为代表。   4.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以张国硕为代表。    上述观点,3、4目前影响较大。   从上可以知道,关于夏文化的起始年代,目前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1. 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说,以安金槐为代表。 2.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说,以李伯谦为代表。 3. 新砦期说,以张国硕为代表。 4. 二里头一期说,以邹衡为代表。   从上又知,目前有关夏、商文化的分界,主要有以下5种意见: 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说,以郑光为代表。 2. 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说,以安金槐、殷玮璋为代表。 3.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说,以孙华为代表。 4.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晚段之间说,以王巍、杜金鹏为代表。 5.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之间说,以邹衡为代表。 5.二里头遗址的布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翟镇乡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村一带以二里头村南为中心,分布范围南起四角楼村前的古洛河北岸,北到今洛河河道,东过圪垱头村,西到北许村,大约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以上。 布局:该遗址应是一处经过精心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偏东,发现数十处宫殿墓址,年代包括一至四期。分方形和长方形2种,宫殿区四周均有宽达10-20米左右的大路。 宫城:呈长方形,沿四周大路内侧修筑。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墙宽2米,东墙有门道2 个。在宫殿区的北面和西北一带,集中分布着与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主要包括圆形的地面建筑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及其附属墓葬,其中前两者往往伴存。 青铜冶铸作坊区:遗址南部新村西南地,发现有陶范、铜碴、坩埚残片。 陶窑址:遗址北部二里头村西,其它地点也有零星发现,尚不见集中成片的窑址。 骨器作坊遗址:遗址东北部二里头村南、圪垱头村西发现有许多骨料、骨器半成品以及制骨器用的砺石。 另在遗址内部发现数百座墓葬、灰坑、中小型房基、祭祀遗存,其中以圪垱头村西北墓地最为集中。出土铜器、玉器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宫殿区的周围。 6.二里头文化的分期特征和文化类型 分为两大期:二里头文化早期(包括一、二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包括三、四期)。 二里头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有部分黑陶、白陶和少量褐陶、红陶。陶胎较厚。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等。盛行鸡冠耳和花边器口装饰。炊器鼎、鬲相对较少,而以夹砂中口罐为主要炊器。瓦足簋、平底盆、绳切纹小罐(圆腹罐)、豆、澄滤器(刻槽盆)等为常见的器形。觚、爵、盉等酒器比较流行。生产工具中,石铲、石镰大量使用,也有小件青铜工具。卜骨大都有灼而无钻。 二里头文化早期是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保留着浓厚的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遗存作风。如陶器颜色偏深,有部分夹砂和泥质黑陶;折沿、平底器多、圜底器少;纹饰除绳纹外,篮纹也较常见,有一定数量的方格纹。主要器形有深腹罐、盆、鼎、瓦足簋、花边口沿罐等。二期开始出现酒器,如觚、爵、盉、鬹等。有些盆、罐等器形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相似。 二里头文化晚期陶器颜色偏浅,浅灰色较多,少见黑陶;盛行卷沿、圜底或凹圜底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基本不见篮纹、方格纹,器物内壁多有麻点。器物中,有陶鬲。青铜器增 多。大口尊、盆等器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同类器物相似(图3,教材P.31图)。 可分两个类型:二里头型和东下冯类型。 1.二里头类型 二里头类型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其分布主要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西延至陕西东部,其南达湖北长江以北地区,东抵安徽西部。其它重要遗址有郑州洛达庙、巩义稍柴、偃师灰嘴、汝州煤山、洛阳东干沟等。文化特征:普遍常见的是大小不同的浅窖穴,有圆角长方形、方形、椭圆形、圆形等,第四期还有比较规整的深窖穴。 2.东下冯类型 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及其支流浍水流域的临汾盆地和涑水流域的运城盆地,主要遗址有翼城感军、夏县东下冯、襄汾大柴、垣由古城南关等。 7.新砦期的特征及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文化特征:新砦期遗存遗迹目前发展有城墙、大型建筑、壕沟、房屋、灰坑、墓葬和冲沟。其中房屋主要是地面建筑。墓葬有10多座,以长方竖穴土坑墓为主。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和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整个城址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它不仅是河南省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城址,也是目前确认的唯一的新砦期城址。新砦城址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双洎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新砦城址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末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早期。 新砦期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大类。陶色以灰陶为主,部分泥质黑陶,少量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还有极少量的白陶。器类主要有深腹罐、侧扁足鼎、小口高领瓮、折壁器盖、平底盆、折肩罐、折肩瓮、豆、刻槽盆、单耳杯、碗等。器型以平底器较多,三足器次之,圈足器最少,基本不见圜底器(见图7)。   文化性质   首先,新砦期遗存虽然直接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但与其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新砦期出现一批新器物,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新砦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关系比较密切。二者基本器类大致相同。纹饰中的篮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有承继关系,尤其是二里头一期盛行的篮纹加附加堆纹等,在新砦期都已出现。   当然,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也有差别。二里头一期的花边罐、圆腹罐、捏口罐等不见于新砦期,新砦期的乳足鼎、敛口钵、斜壁碗等不见于二里头一期。凡此种种,新砦斯应归入二里头文化系统,可当作二里头文化的最早阶段。 8.谈谈对夏文化的看法 依据现今材料,我们认为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最有可能是夏文化。 1.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和新砦期遗存的年代符合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 2.从分布地域上看,新砦期遗存主要集中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汝河流域,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与文献记载夏王朝的统治区域相吻合。 3.从文化特征上看,二里头文化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而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一期关系密切,与周邻其他族属的考古学文化相联系,二者最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阶级社会、青铜时代和文明阶段,这与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社会形态相吻合。 9.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布局及性质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区西南约0.5公里的塔庄村一带,北倚邙山,南邻洛河,西距汉魏故城11公里,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在其西南约6公里。由大城、小城、宫城和拱卫城组成。在城内发现有宫殿基质、房屋、手工业作坊、墓葬、祭祀和池苑遗址。 性质:偃师商城地据要冲,规模宏大,遗址规格高,文化内涵丰富,其性质绝非一般村落遗址,也非方国小城,其性质应与商王室生活有关。 关于偃师商城的始建造者或性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西亳说,二是桐宫说,三是军事重镇说,四是辅都说。 西亳说:认为偃师商城是汤都西亳。以赵芝荃、安金槐等人为代表。 桐宫说:认为偃师商城是“伊尹放太甲”之地——桐宫。以邹衡先生为代表。 军事重镇说:认为是偃师商城是商代前期的一个军事重镇,以郑杰祥先生为代表 辅都说:认为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接近,二者共存于商王朝前期,都具备都城性质。其中郑州商城是主都,偃师商城是辅都(或陪都、别都)。以张国硕为代表。从城址的规模和布局来看,虽然多重城垣显示出浓厚的军事色彩,但由于这里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城垣设施,有庞大复杂的宫殿建筑群和府库群,城内中北部又有多处贵族和平民居住址以及铸铜作坊等重要遗迹,故可以断言,这里绝非一般的商代聚落遗址,也非所谓的离宫,更不是单纯的军事据点,而应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存。 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是包含有内外城垣的大型城址。建造者有意对城市进行了规划。 布局:宫殿区位于内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在东西1000米、南北900米的范围内,发现数十座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大多位于内城外四周。在城北发现铸造铜器作坊遗址和制造骨器作坊遗址;另在宫殿区商城工作站内发现一壕沟,也应与制造骨器有关。在城西铭功路西侧郑州十四中学院内,发现一处制造陶器作坊遗址。在城东北角外的白家庄、城东南隅、城南、城西都发现有集中的墓葬区,其中白家庄有贵族墓葬。另外,在城西、城东南隅、城西南共发现三处青铜器窖藏坑,出土大量青铜器及其它遗物。 性质:郑州商城范围广阔,遗存丰富,不仅有高大多重的城墙设施,而且还发现多处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和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以及出土有大型方鼎、圆鼎、精美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贵遗物,这些无不说明这里决不是一般的城邑遗址,而应为商代前期的都城性质。 郑州商城到底是谁的都城,现在还有争论。有四种意见: 隞都说:认为郑州商城是仲丁所迁之隞都,二里头遗址或偃师商城是西亳。以安金槐为代表,此外,还有方酉生、殷伟璋等。 郑亳说:以邹衡为代表。认为郑州商城是汤都亳,偃师商城是桐宫。 主都说:认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都具备都城性质,其中郑州商城是主都,偃师商城是辅都。 邢都说:日本人见塚茂树,认为郑州商城是祖乙迁都之邢(庇)。 10.商族起源的争议 关于商族的来源问题,自司马迁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主要有西方说、东方说、河北说、晋南说、辽西说等观点。 1. 西方说 《史记?殷本纪》说契“封于商”。《集解》引郑玄:“商国在太华之阳”。西晋皇甫谧说:“今上洛,商是也。”《六国年表》也认为商人起源于西方。 2.东方说 王国维首创。他考证“商”即今河南商丘,“亳”在今山东曹县。东方说得到当今许多学者的支持。如徐中舒,郭沫若,安金槐则认为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就是先商文化。 3. 东北说 傅斯年指出商族发迹于东北、建业于渤海与古兖州的观点。后来,吉林大学金景指出商人远祖昭明所居之砥石在辽水发源处。商人沿陆路先到河北,继而到河南,最后往西灭夏。随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干志耿等人认为商文化起源于幽燕。 4. 豫北冀南说 丁山认为“漳河”即“滳河”,商人居滳河而得名商。 5. 晋南说 认为商人起源于晋南。以李民、陈昌远为代表。 李民认为,“山西南部是商族的摇篮”,“豫北地区则是商族兴盛发展的历史舞台”。 陈昌远认为契所居之蕃在晋南,把垣曲古城认定是汤之亳都。 11,商前期的方国遗存   殷商时代,在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方国。这些方国有的是商王朝的封国,有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附庸国,有的长期与商王朝作对,有的则对商王朝时叛时服。目前可以确定的方国都城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盘龙城遗址 目前有争论。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是商王朝方国遗存,另一说认为是商代南征的一个军事重镇。学术皆一般倾向于前者。 (二)台西遗址   位于河北藁城台西村。范围较大,其中相当于殷墟一期阶段的材料较其它遗址丰富。台西遗址位于商王朝的北土,既有与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文化相同的地方,又有一些受周围文化影响的特征。 (三) 老牛坡遗址   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主要发现如下: 1.木椁墓边箱形式的出现2.头坑、脚坑和角坑的首见3.殉人之风盛行4.殷墟之外首次发现商代车马坑。有人认为属崇国宗族墓地。年代为二里岗期(下层)至殷墟二期。 (四)垣曲商城遗址   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发现有大型城垣、城壕和宫殿基址,出土有青铜礼器,故其绝非一般村落遗址,应为商代前期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的方国都城。可能为商代亘方方国的都城遗存。 (五)东下冯城址   位于山西省夏县,该城遗址城垣形状不详,虽没有发现宫殿基址,但其有大规模的城垣和城壕,不排除其为某一方国都城的可能性。 (六)府城遗址 该城遗址北距太行山15公里,南至沁河约20公里。有城垣及大型宫殿基址,说明遗址规格较高;文化遗物既与商文化有较多一致性,又有自身特征,故推测其当为商代前期商王朝西北方某一方国遗存。 (七)大辛庄遗址 位于洛南市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部,进行多次发掘。年代从白家庄期延至殷墟文化三期。其中出土甲骨文14片,可识别字34个,年代属殷墟文化二、三期之间。属殷墟之外首次发现卜辞。此属方国都邑性质遗址 12,殷墟的布局 布局: 宫殿区:位于小屯村北到洹水一带,南北280米,东西150米。绝大部分甲骨文出土于宫殿区,以1936年殷墟127坑出土带字甲骨最多,达1.7万片。另外,在小屯东北地、小屯南地、花园庄东地(H3)也分别发现较多的带字甲骨。 墓葬:王陵区在侯家庄、武官村以北的西北岗一带,共发现12座大墓和1座“假大墓”。其中司(后)母戊鼎就出在这里。贵族墓地在高楼庄的后岗、孝民屯村东、宫殿区都有发现。1976年在宫殿区西部,发现著名的妇好墓。另外,大司空村、小司空村、四盘磨、殷墟西区等地都发现有集中的平民墓地。 手工业作坊:发现有铸铜、制骨和制陶作坊。在苗圃北地、孝民屯西地、小屯东北地、薛家庄等地,发现有铸铜作坊遗址。北辛庄南、大司空村东南地发现有制骨作坊,以生产骨 笄为主。在王裕口南地曾出土过大批烧流了的陶器,估计那一有制陶作坊。 防御设施:迄今为止,以小屯为中心的殷墟还没有发现城墙遗迹。只在小屯宫殿区之西面和南面,铲探出两条相互交接的巨大壕沟。两条沟连在一起,全长1700米,北起洹水,向南到花园庄村西南,然后东折与洹水相接。此沟宽约7~21米,深5~10米。壕沟与宫殿区东、北面的洹水河湾,共同构成宫殿区的防御圈。 13宫殿基址 (1)形制与结构:宫殿基址形状各种各样,主要是长方形或近方形,还有凸形、凹形、条形和圆墩形等。 (2) 营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① 建基 一种是依坚而建,不打夯;一种是挖基填土施夯而建;另一种是先平地,再夯筑而建。还有一种在平地上夯打成基而建。 ② 置础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挖础穴,内置础石,上立柱,在柱坑隔间填土夯实;另一种是先把地面实,在地面上置础,础上立柱,即明柱础石。 柱础也有两种:一种是石础。础石多半是河床上的天然漂砾,直径约10~30厘米,厚约10厘米,一般都不加琢磨,把较平的一面向上,以便立柱。 另一种是铜础。又有两种:一种是特制的,呈器盖状,上面平滑稍凸,下面中心微凹,很易放平。直径约15厘米,厚约3厘米。另一种铜础是不呈固定状的铜片。铜础之下往往有一 个平面向上的石础,铜础与石础间还有深约20厘米的灰土,大约是木质之类的支垫物的残迹。柱子则直接立于铜础上,其直径约为15厘米。 ③ 立柱和筑墙 殷墟宫殿的地上部分几乎全无保留,房子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需要复原。大概也是用草盖房。 (3)宗教仪式 ① 奠基仪式 先挖几个坑,举行祭祀,以人和狗埋在坑内,然后再夯台基。 ② 置础仪式 。即在放柱础石的地方,在没立础之前,埋入人或兽(牛、羊、狗),有的础石直接压在其上。 ③ 安门仪式 在门左右前后,挖坑埋人、兽。埋人多是武装侍从,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有的持戈持盾,有的持戈,多作跪状,人数多的有5~6人,其中不少是活埋的,有的还是小孩。 ④ 落成仪式 一般在房基外进行。有些在房基外的祭祀坑有可能是为落成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在宫殿基址中,殉葬人和兽,无非是奴隶主害怕鬼神作祟的迷信心理的反映。通过以上这些仪式,他们天真地认为就可防止死鬼来侵扰。人、兽是保护奴隶主安全,起到维护、震摄作用。 14墓葬及其相关问题 (一)墓葬类型与阶级关系 晚商时期的墓葬发现数量相当多。根据墓室面积的大小,墓道的有无,棺椁的设置情况,人祭人殉情况,随葬品的多少来分析,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大类型。 1. 大型墓 墓室面积在50平米以上,墓坑深度为10米左右。较大的墓葬有东、西、南、北4个墓道,小的有南北2个墓道,有的墓室和墓道长达几百米。都有棺、椁,有腰坑。殉人多则达数百人,少则几十个。在王陵区发现大墓旁有附属的祭祀坑。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大型墓集中分布在武官村、侯家庄北的西北岗一带,在后岗也发现3座大型贵族墓。 2. 中型墓 墓室面积在50~5平方米之间,墓室为方形和长方形,无“亞”字形。一般无墓道或有一墓道(南)。都有棺、椁、腰坑。都有殉人,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几个。一般无附属祭祀坑。在随葬品中有成组青铜礼器、工具、武器,个别有乐器、车马器,不见或少见白陶及大理石雕刻。在后岗、小屯、孝民屯、大司空村都有发现,其中以大司空村M53和妇好墓(小屯M5)为代表。 3.小型墓 数量很多。墓室一般呈长方形,无墓道,面积1~4平方米。一般有棺无椁,一部分也有椁。多数墓有腰坑,多殉狗,个别有1人。随葬品主要是仿铜的陶礼器和陶制生活用品。随葬一件器物者一般是鬲。随葬铜器的墓葬较少,有铜器者一般是觚、爵或戈。 通过以上可知: 大型墓是商王和后妃的墓葬,也有个别是重臣之墓。 中型墓应该是王室贵族和方国高级贵族之墓,是中等奴隶主之墓,也可能有一些与商王有关的人的墓葬。同时,也要看到,商代前期已经出现的贵族内部的等级差别,到商代后期更加明显,表现在随葬器物和殉葬的人数。 小型墓分两种:个别有殉人、随葬青铜礼器者应是最小的奴隶主;而一般只随葬陶礼器的应该是社会上的平民(族众)。在小型中,有一部分是无随葬品的墓。这说明自由民阶层在分化,他们中少数人可能上升为官僚贵族,而为数不少的人则相继破产,不断地加入到贫民的队伍。 无墓室的非正常埋葬者,当是奴隶和俘虏。 (二)人殉、人祭制度的广泛应用 (三)关于墓上建筑 在墓葬之上建立房屋在战国时期较为普遍,这种房屋建筑称作“享堂”,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作用是举行墓祭之所。商代晚期应该也存在墓上建筑。在殷墟有3处墓地发现有墓上建筑:一是大司空村M311之F2,二是大司空M312之F3,再就是妇好墓之F1。 15商代后期的方国遗存 商代后期,方国林立。考古发现的属于商代后期的方国遗存,著名的是山东青州苏埠屯墓地、滕州前掌大遗址和墓地以及河南罗山息族墓地、鹿邑长子口墓、陕西清涧李家崖城址 等。 (一)李家崖城遗址 李家崖遗址位于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崖村。出土遗物与商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许多地方特色,说明李家崖一带应为商王朝时期的某一方国分布区,而李家崖城址可能就是某一方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据史家考证,李家崖古城可能系鬼方方国之都城。 (二)苏埠屯大墓 苏埠屯M1和殷墟商代大墓相似。除殷墟“王陵”外,这还是目前发现商代最大的墓葬。年代大致相当于殷代晚期。由于墓葬本身的规模,加以苏埠屯的位置和文献中的薄姑相近,因此可以推测苏埠屯大墓有可能是殷末薄姑氏君主的陵寝。 (三)信阳罗山息族墓地 墓地出土的26件青铜礼器上,均有族徽“息”字,说明墓主人是商代息族奴隶主。此地墓地跨越殷墟文化二期至四期,相当于武丁至帝辛时期。 (四)长子口墓 商末周初墓葬。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的太清宫遗址上。因墓中出土铜礼器多带铭文“长子口”而得名。时代属于商末周初。墓主人为殷商贵族。有学者认为“长子口”即 “微子启”。 (五)前掌大遗址 位于滕州市南前掌大商代遗址,文化内涵表明可能是某一方国都邑所在。墓地排列有序,有十分罕见的彩绘牌饰,表明墓主人生前当为某方国首领。 16.商代的玉器 商代以前的玉器,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在商代,制玉工艺已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同时,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的应用,促使琢玉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商代前期的玉器发现数量还不太多。到了商代后期,在安阳殷墟和其它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玉器。殷墟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瑰丽多彩。色泽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最多,黄褐、棕褐次之;白色、灰色、黄色的较少;黑色的更少。其质料,绝大部分属软玉,没有硬玉。殷墟玉器种类齐全,一种器物又有不同的形制。大致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和杂器等七类。 ① 礼器:主要有琮、圭、璧、环、璋等。这些礼器除作为佩戴和服饰外,同时做为一种礼器,是经常用于祭祀的瑞宝,或当作统治权力的信物。 ② 仪仗:有戈、矛、戚、钺和大刀等。形制多仿铜器,一般无使用痕迹,推测可能作仪仗用。 ③ 工具:包括手工业和农业工具,这些器物中,除少数镰、纺轮和小刻刀可能是实用外,大部分都无使用痕迹,大概是象征性的,而非实用之物。 ④ 用具:有研磨朱砂的臼和杵,调色的盘,以及梳、耳勺、匕等。这部分器物,都为实用器。 ⑤ 装饰品:数量最多。有头饰,腕饰,坠饰,串珠以及柄形饰、圆箍形饰等。 ⑥ 艺术品:数量较少。一般说来,此类玉器都无孔眼或榫。 ⑦ 杂器:有扳指、玉链、块状或蝉形的玉琀。(另有一些用途不清的器座形器、拐尺形器、匕首形器和柱状、长条状柄形器等) 17、西周、春秋文化分期(重点是陶鬲铜鼎) 1. 西周早期 鬲: 长方或方形,侈口,卷沿,圆唇,腹部微鼓,弧形裆,裆部内凹,即“瘪裆”,裆部较高,尖袋足较为明显,其实足根剖面呈三角形。绳纹饰满器物全身,从口沿至足根。 鼎: 圆腹、直耳,立于口沿上,柱足。与晚商相比,腹部最大径由中部逐渐下移,底部近平,足上带扉棱。 2. 西周中期 鬲: 体形呈方或宽扁形,腹部比早期外鼓,瘪裆不明显(微显)。满身饰绳纹。口沿流行折沿,由圆唇变成方唇。一般有实足根,剖面多呈三角形,有的实足根底部出现了平头足(即截尖)。此外,中期还流行一种仿铜陶鬲,侈口,宽折沿,腹带扉棱。 鼎: 腹部变浅,下腹微外张,最大径在底部,底部近平,兽形足常见。新出现附耳鼎,而方鼎、分裆鼎少见。附耳鼎一般柱足,带子母口盖。 3.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鬲: 体形一种宽扁,一种因实足根加高变方、长。口部变小,折沿钭平,腹部较鼓,足底近平,实足根横剖面呈圆形,足根多为柱状。不见瘪裆。纹饰较粗,流行间断绳纹。仿铜陶鬲出现较多,一般为折沿近平。春秋早期鬲足变矮,低袋足,口沿较短,体胖。上部饰瓦纹,下部饰绳纹。 鼎: 流行大口、浅腹、底呈锅底状。鼎耳大多直立口沿上,附耳鼎数量增多。鼎足几乎全作中间细、两端粗的半筒状马蹄形。鼎腹一般素面,仅见有凸弦纹。 4. 春秋中期 鬲 多为束领式,三足相聚,足根极矮,已接近釜形。上饰绳纹,有的上腹饰瓦纹,下腹饰绳纹。 鼎 继续流行大口、浅腹(相对于春晚,鼎腹则深些)、无盖鼎。鼎耳或直立于口沿上,或旁生于口沿下。此外,新出现了带盖鼎,盖微隆起,都带附耳。鼎足皆作马蹄形(兽蹄形),开始向细高兽蹄形足发展。 5. 春秋晚期 鬲(釜): 足几乎消失,极矮。到春秋晚期后段,鬲足消失,以釜代替鬲。釜壁较直,口沿处有二对称耳纽,圜底,饰粗绳纹。 鼎: 深腹、带盖、附耳鼎流行,大口、浅腹鼎少见。兽蹄形足更加细长。鼎分镬鼎(鼎于)和升鼎(鼎升)。镬鼎是熟牲之器,个体特大;升鼎,即所谓升牲之器。《仪礼?士冠礼》郑 注:“煮于镬曰亨(烹),在鼎曰升”。镬鼎多圜底,升鼎多平底。 18.先周文化的发现 先周文化即西周建立以前的周族文化。周在建立奴隶制国家之前,存在一个本族文化。在夏、商王朝建立的时候,周族也在发展,有自己的文化系统。周族兴起于中国西北部的泾水、渭水一带,即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斗鸡台“瓦鬲墓”的发现最为重要。 瓦鬲墓: 先周和西周时期墓葬。墓地位于陕西宝鸡市斗鸡台。因墓中皆随葬有陶鬲而得名。这些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其中西周和先周墓45座,均为仰身直肢。其延续时间甚长,大约包括了相互衔连的初、中、晚3期。其中初期的绝对年代超出西周的年代范围,其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早于西周文化。斗鸡台瓦鬲墓的发掘,是在周人发祥地进行的最早的考古工作,对探讨周秦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5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在沣西地区进行一系列工作。1959-1960年,在沣西马王村发现两个灰坑,其中H10压在H11之上。H10出土了大量西周早期的“瘪裆”鬲;而H11则出土与“瓦鬲墓”初期相似的陶鬲与陶罐。这样,便从层位上证明了以斗鸡台“瓦鬲墓”初期为代表的周族文化要早于西周早期文化,前者为后者的直接前身。) 先周文化的特征: 其陶质以红褐陶或黑褐陶居多,绳纹细密深陷,全身饰绳纹。墓葬可以分为以随葬陶器为主的陶器墓和以随葬铜器为主的铜器墓两种。陶器墓都是小型或中小型土坑墓,一般有棺而无椁,葬式几乎都是仰身直肢葬。铜器墓一般要稍大一些,有的已属中型墓。从铜器的制作上,可以看出:一类是典型的商文化作风;另一类与商文化作风不一样,而是周人的作风;铜器的发现,说明周族在克商之前已经有了青铜工业。发现有绿松石、玛瑙和串珠项饰,制作非常精致,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还有随葬贝19枚,说明当时与外地已有广泛的商业往来。推测在周灭商之前,周族已进入阶级社会,而不是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 19.西周春秋考古重大发现 (一) 都城地区 1. 丰镐地区其主要收获有: ① 基本上确定了丰、镐的位置。 ② 发现了客省庄二期文化。因为它早于周文化,可作为周文化来源的一个方面。 ③ 通过沣西、沣东的发掘,对西周的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分期,大体上确定了西周考古学的年代标尺。 迄今宗周地区还没有发现西周城址。 2.东都洛邑 东都洛邑地区考古的主要收获有四: 1在今洛阳市区东部发现了大批西周墓葬。 2发现一处很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它代表了西周冶铸业的高度发展水平,填补了我国冶金史研究的空白。 4 确立了东周王城。 5大致确立了西周王城的位置。 同宗周一样,东都地区也未发现西周城址。 3. 周原地区 这个地区的考古工作主要成果有: ①发现了西周大型建筑基址。时代属西周晚期,性质可能是宗庙。 ②发现西周甲骨。周原卜甲文字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确定周原遗址的性质,同时也为研究西周历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④ 发现许多西周铜器窖藏。 (二)中原地区的考古工作 中原地区的西周、春秋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卫、郑、虢等诸侯国起区域。此外,对一些小诸侯国也做了大量工作。 1.卫国 ①辛村墓地 ② 琉璃阁墓地 关于琉璃阁墓地主人问题,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卫国君主墓地。 2.郑韩故城 3.虢都上阳 4.河南境内发现的其它西周城址 ①蔡国故城 ②黄国故城 ③其它城邑 在河南淮滨发现有期思故城(蒋国故城,后为楚期思邑)。 在固始城关一带的北山口,发现一城址(蓼国或番国故城)。分内、外两城,附近发现有侯古堆大墓和万营山贵族墓地。 在淇县县城,发掘调查朝歌故城(卫国) 在淮阳县城关,有陈楚故城。此地初为陈都,后曾为楚临时都城。 在偃师滑城村,发现滑国故城。 在登封告成镇,发现战国阳城遗址。 在宜阳韩城乡,发现有战国宜阳故城遗址。 还有鄢陵故城、辉县共城、濮阳戚城、信阳楚王城(附近有长台关楚墓)等。 (三)齐鲁地区的考古工作 两周时期,东方地区存在着齐、鲁、邾(邹城南10.5公里纪王城)、滕(滕州市西南7公里)、薛(滕州市城南0.5公里)莒、郯、纪、莱、寺阝(长清先人台)等诸侯国。考古工作主要是齐国和鲁国境内展开。 1.齐国都城 2.鲁国在鲁城内西部,发现多处墓地。共清理出128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从墓制、墓修、陶器组合和器形作风等方面考察,这些墓葬明显分属于两种类型: ①甲组墓 年代自西周早期到春秋末期。西周墓墓圹相对较宽,葬式多为仰身直肢,盛行腰坑和殉狗的风气。随葬陶器以鬲、簋、豆、罐、盂为主,流行圈足和圜底器。 ② 乙组墓 年代自西周初到战国。乙组西周墓的墓圹相对较窄,葬式绝大部分是仰身直肢。没有腰坑,不殉狗,随葬陶器只有鬲和罐,不见簋、豆、盂等器物,不用圜底和圈足器。 由于甲、乙两组墓的特点分别与当时山东和陕西地区周代墓的特征相似,可以肯定,两种类型墓,一种是周人文化的风格(乙组),另一种是当地土著夷人文化的风格(甲组)。 这说明在鲁国国都内,统治民族周人和被统治民族夷人的一部分同时居住在一起,并长时期地各自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埋葬制度。甲、乙两组墓的发现,为研究鲁国的历史提供了一 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四)燕晋地区的考古工作 1.燕国 关于燕始封地,即燕早期都城位于今天何处,历来争论很大。目前,大体上存在有4种说法。 ① 天津蓟县说。《史记?燕召公世家?索引》云:“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目前,蓟县还未发现西周遗址。 ② 涞水说。清朝末年,在河北涞水张家洼曾出土一批邶国铜器(见《贞松堂集古遗文》2:22),有人主张邶就是燕(见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1:15)。 ③ 北京说。今北京,古称为蓟。侯仁之据《水经注》记载推定蓟城约在今北京外城之西北部,在燕为上都,辽为南京,金之中都(《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 9)。但目前仍未找到直接的遗迹。 ④ 琉璃河说。认为燕国的第一代诸侯封地在今北京南郊琉璃河镇一带。琉璃河遗址是西周初年燕国始封地的可能性相当大。 2.晋国 有关晋国的考古工作,主要成果有3项: ① 早期晋都研究。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确定晋国的始封地在曲村—天马遗址。 ② 新田故城的发掘 ③ 盟誓遗址的发现;盟誓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春秋时期盛行的盟誓制度的认识,是研究东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南方诸国考古工作 中国南方地区地域辽阔。两周时期,有楚、吴、越、巴、蜀等诸侯国存在。 1.楚国 主要有3项大的收获: ① 寻找楚国早期都城——丹阳 ② 东周楚郢都纪南城的发掘 ③ 毛家咀遗址的发掘 2.吴越 吴越地区零星地发现一些墓葬,如绍兴印山越王陵的发掘。此外,在吴越地区流行一种特殊葬式——土墩墓。最近,在无锡又发现一批越国墓葬,出土大量乐器。 绍兴印山越国王陵:绍兴印山王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陵区规模巨大,木室墓和墓内巨大的独木棺构成了越国王陵的鲜明特色,这种特殊形制的墓室和木棺的发现 ,对深入了解越国的埋葬制度、推动越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土墩墓: 鸿山越墓:出土随葬青瓷乐器500余件,庞大的地下乐器库也体现了当时音乐生活的丰富多彩,填补了东南地区古代音乐文化史料不足的遗憾。 吴越青铜器: 吴越地区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其有3个特点: ① 出土地点分散。 ② 兵器精良。 ③ 具有特殊的器类。 (六)秦都雍城 20西周春秋墓葬分类和分期 1.西周墓葬分类 一般把西周墓葬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 ① 大型墓:发现不多。墓室规模较大,都有椁室和墓道。墓道呈钭坡形,一般有二个墓道。墓室内有二层台,有的有少量殉人,多放在二层台上。墓底多铺朱砂,也有铺石、铺白膏泥的,个别地方有积石(春秋墓常见)。随葬品多放在棺椁之间。此外,大型墓多附有陪葬车马坑。 ② 中型墓:发现较多。一般为长方坚穴墓,个别也有少量甲字形墓。都有二层台,有棺椁,有的有重棺。个别墓有壁龛(战国甚多),多在头壁处。个别也见耳室(汉代以后耳室常见),有的地方有腰坑,坑内往往殉狗。随葬品多放在棺椁之间,一般都随葬铜礼器和车马器,礼器多放在头部。有的随葬车马,有的另附车马坑,有的也有殉人。 ③ 小型墓:一般都无墓道,有的棺椁具备,有的无椁有棺,个别墓无棺而用席子裹尸。一般随葬陶器,稍大些的墓随葬有少量铜礼器。随葬铜器数量少,多是一些兵器之类。少数墓有腰坑,个别的也有殉人。 2. 春秋墓葬分类 一般把春秋墓葬分为两种类型: ① 铜器墓:多随葬铜礼器。这些墓多为长方竖穴土坑,一般无墓道,个别发现有一墓道甚至二墓道。墓中多见积砂、积炭、积石,南方多填以白膏泥。在大型墓旁边,还附有车马坑,有些车马坑仅马无车,或放一些车马器。随葬品仍是放在棺椁之间,随葬玉器一般在棺内。铜器多见鼎、鬲、甗、壶、簠、敦、盘、匜、鉴等,兵器,还有玉器、漆器之类。 ② 陶器墓:面积较小,长方竖穴,有棺有椁,少数仅有棺。有二层台,个别墓中有壁龛。有的地方为屈肢葬。随葬品一般不随葬铜容器,少数墓随葬兵器剑、镞之类和带钩。一般墓都随葬陶器,部分随葬品为明器。大部分的墓有少量玉、石装饰品。 3.墓葬分期   大体上把西周、春秋墓葬分成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6期。   ① 西周早期   包括《沣西发掘报告》第1期墓葬,《浚县辛村》大型墓M21、M42、M2、M1和中型墓M60、M29、M20、M8,北京琉璃河M21、M22、M50、M52、M53、M54   按照墓室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型墓。其墓制形制与商代晚期基本相同。较大型的墓一般有棺椁和一或二个墓道。有腰坑的墓还占一定比例,腰坑内殉狗。殉人、殉马现象常见,并附有车马坑。随葬陶器组合与商晚期组合有很大区别。   ② 西周中期   包括《沣西发掘报告》第2、3期墓,琉璃河M51,《洛阳中州路》M816,长安普渡村长甶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   有殉人现象和腰坑的墓大大减少。陶器组合由鬲、簋、罐、豆向鬲、盆、罐、豆演变。铜礼器出现了“列鼎”制度,3或5个鼎一组。还出现了编钟和簠和盨。酒器觚、爵、斝等组合少见,而食器鼎、簋、甗、盘、匜等组合逐渐增加。   ③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   包括《沣西发掘报告》第4、5期,上村岭虢国墓地等。   一般无腰坑,殉人少见。陶器组合是鬲、盆、罐、豆。铜器为鼎、簋组合,酒器绝迹,盘、匜流行。春秋初期,由于社会动乱,导致“礼崩乐坏”,在埋葬制度上表现为各地墓葬有一定的差别,诸侯国的特点显著。   ④ 春秋早期   包括《洛阳中州路》东周墓第1期。   洛阳地区春秋早期墓葬一般无腰坑,开始流行壁龛,殉人、殉狗现象基本不见。陶器组合仍是鬲、盆、罐、豆,但形制有了变化。   ⑤ 春秋中期   包括《洛阳中州路》第2期。   洛阳地区春秋中期墓葬开始流行曲肢葬,一般无腰坑,无殉人。陶器组合仍是鬲、盆、罐、豆。   ⑥ 春秋晚期   包括《洛阳中州路》第3期。   洛阳地区春秋晚期墓流行屈肢葬。陶器组合开始以鼎代替鬲(少数以釜代替鼎),为鼎、盆、豆、罐或鼎、豆、罐。以盖豆代替无盖豆。 21周代用鼎制度 所谓“列鼎”,即“列鼎而食”。在同一墓中发现的诸鼎,其形制、花纹、铭文彼此相似,而大小则不同,即其尺寸依次递减,陈列起来,形成有规律的序列,即列鼎。列鼎制度是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否使用列鼎和使用数量多少的规定。这种礼制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周代列鼎制度有3方面的规定: ① 对列鼎和其他礼器单、偶数的规定。列鼎只能用奇数,而簋为偶数。 ② 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否使用鼎和使用数量的规定。 ③ 对列鼎内所盛装肉食的规定。不同等级盛装不同的肉食。史料记载略有出入,总概起来是: 九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膚(肤)、鲜鱼、鲜腊 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膚(肤) 五鼎:羊、豕、鱼、腊、膚或肠胃 三鼎:豕、鱼、腊(另说羊、豕、鱼) 一鼎:豕(豚)   用鼎制度举例   考古发现中验证,墓主身份高低不同,使用的列鼎数目是不同的。其中三门峡虢国墓地显示周代墓葬用鼎制度十分鲜明。根据墓葬出鼎的多少和是否有青铜礼器,可将上村岭虢国墓地分为6等: ① 虢君墓。时代皆为西周晚期。   虢季墓:10鼎(7鼎成列)、6簋。   虢仲墓:是虢国墓地中形制最大、规格最高、随葬品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青铜鼎有30余件,有9鼎成列。   ② 七鼎墓2座,为虢太子墓。   M1052出有7鼎、6簋,有2件铜戈,其内上都铸“虢太子元徒戈”铭文。由此可知墓主人是虢国之太子。   M2011出有9鼎,其中7鼎成列。铜斧上有铭文“太子车斧”,知墓主人亦为虢太子。时代为西周晚期。   ③ 五鼎墓4座。出5鼎、4簋、4鬲,各有一车马坑,没有乐器。车马坑内置5辆车、10匹马。此外还出铜兵器若干。   ④ 三鼎墓5座。基本组合为3鼎、4簋、2鬲。有陪葬车马坑,没有乐器。   ⑤ 一鼎或二鼎墓。有的仅出1鼎,有的同出盘、匜,有的同出盆、罐、豆等陶器。都未发现车马器,更没有车马坑和乐器。   ⑥ 无青铜礼器墓。约200余座,随葬陶器,一般是鬲、盆、豆、罐,多数墓都随葬有石戈,无车马器,只有1座发现有马具。一般有棺,个别有椁。  此外,还有无随葬品10座。
本文档为【夏商周考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