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

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

举报
开通vip

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 来源:监狱文化网 日期:2012年10月06日 作者: 白焕然 李翠芳 阅读次数: 5次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内容提要】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思想和孔子主张的“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

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
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 来源:监狱文化网 日期:2012年10月06日 作者: 白焕然 李翠芳 阅读次数: 5次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内容提要】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思想和孔子主张的“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春秋时期 狱政思想 宽猛相济 礼仁结合 德主刑辅 为政在人 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思想和孔子主张的“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一、宽猛相济 “宽猛相济”思想最早是郑国的子产作为治国思想提出来的。 子产(?一前522年)即公孙侨,字子美,亦称公孙成子,郑国贵族司马子国的儿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在改革田制和赋制的基础上,又于公元前536年“铸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把他所制定的新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法律制度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也是对传统“礼治”的一大突破。子产铸刑书,正是适应新兴封建势力的要求,促进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项革新措施。刑书公布后,罪与非罪及对犯罪的处罚都有了比较明确而固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为人们所周知,使得奴隶主贵族任意刑杀的特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打破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礼治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子产第一个提出了“宽”、“猛”兼施的主张。 “宽”,是指“修德”怀柔;“猛”,是指暴力镇压。子产在执政期间,很重视“宽”。他说:“为政必以德”,为政必须“修德”[?]。“德,国家之基地,有德无怀,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是国家的根基,只有“修德”,才能使国运长久。他的“德”包括道德教化和宽惠爱民两个方面。德在实践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宽”。子产主张首先保障显贵望族的稳定,同时放宽对言论的控制,允许国人议政,闻过则改,择善而从。孔子曾多次称赞子产能“惠人”,认为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从子产的言论和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比较开明的人物。 子产在重视“修德”与怀柔的同时,也很重视“猛”。他认为治国必须“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天)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刑在实践中表现为“猛”,即立法严格,执法严厉。 子产对德刑关系的处理,具体表现宽猛结合,以猛为主。因为他认为在缺少"有德者"的情况下,“以宽服民”很难实行,所以主要应该用“猛”。“猛”与“宽”都是不可缺少的统治手段。他把“猛”比做火,由于火性猛烈,使人望而生畏,所以人们就不敢轻犯。他把“宽”比做水,由于水性柔和,易使人疏忽大意而溺死。他认为,实行宽政,固然是最理想不过,但在现实生活中,宽政很难实现。因此,要想维持对人民的统治,就不能丢掉“猛”的一手。他在临终前告诫他的继位者子大叔说:“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这是子产对自己一生从政经验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这种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孔子据此得出了“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结论。法家则主要是继承了他的“以猛服民”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轻罪重罚和“以刑法刑”的重刑主义理论。韩非子说:“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馯马,此不智之患也。”[?]他认为治乱国必以猛代宽,只齐之以德,导之以礼是办不到的。 二、礼仁结合 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对春秋时期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礼治”思想,主张“为国以礼”[?]。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礼大于法,做事可以不合法但必须合礼。《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1]“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合礼而不合法。“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合法而不合礼。在礼与法矛盾的时候,孔子不惜以礼屈法。 孔子主张“礼”与“仁”结合。所谓“仁”,孔子解为“爱人”,[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恭、宽、信、敏、惠”,[15]“刚毅,木讷,近仁”,[1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7]举凡孝、弟、忠、信、恭、宽、敏、惠、刚毅、木讷、温、良、俭、让、忠恕、中庸等美德,统统包涵在“仁”里面。可见,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 孔子纳“仁”入“礼”,强调“礼”“仁”结合,是他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从这一点出发,他主张“为政以德”、“贤人治国”;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主张“德主刑辅”、道德教化、先德后刑,反对不教而杀;主张“宽猛相济”、刑罚适中,反对滥用刑罚。这些思想和主张都是以“礼”“仁”结合的思想为核心,并且深深地指导和影响着当时的狱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三、德主刑辅 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的影响是很大的。 孔子特别重视“德”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8]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处在一定位置上,别的星星都会环绕着它转。当政者如果能“为政以德”的话,四方之民自然会归附。 礼德与刑罚相比,孔子强调的是礼德而不是刑罚。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9]用政令和刑罚这种强制手段来治民,只能使人民暂时免于犯罪,却不能使人民感到犯罪可耻;只有以礼德为治,才能使人民有羞耻之心,而从内心归服。不是孔子主张放弃刑罚手段的结论,相对来说,他更偏重于礼德。它认为礼德是根本。他曾说过:“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意思是,刑罚必须以礼乐为依据,否则就不会得当。孔子认为,刑罚不如礼德,刑罚只能惩办于犯罪之后,而“德化”与“礼教”却能防患于未然,即所谓“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20]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先德后刑,反对“不教而杀”,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孔子总是强调道德教化,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这就是他首倡的“德主刑辅”说。 孔子的“德主刑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重视道德教化。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之中,儒家最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例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1]意思是,当权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面倒。只要当权者能以德行事,老百姓自然会好起来。他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22] 第二,主张“宽猛相济”。孔子重视道德教化,但他并不否认刑杀的必要性。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多盗”,郑国的统治者出兵镇压,“尽杀之”。孔子听说以后,不仅没有谴责郑国的统治者,反而赞扬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礼记?杂记》也记载,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表明,孔子重教化,并不是只讲礼德而不要刑罚,而是主张“宽猛相济”,“德”与“刑”两手交替使用。 第三,提倡刑罚适中。孔子继承了周公的“中罚”思想,,主张用刑要适中。这种主张是从其中庸哲学出发的。孔子对中庸哲学视之甚高。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3]何谓“中庸”?郑玄《礼记正义》对“中庸”中”即中正、中和,“庸”即用也,常也。“中庸”就是“用中为常道”。“中庸”的主要特点就是既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孔子认为“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他主张遇事要“允执其中”[24],要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5]这种中庸哲学在孔子法律思想中的直接体现就是主张用刑要适中。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6]意在强调,断狱:用刑都要合乎中道,要公平正直,不枉不纵。孔子主张“宽猛相济”、“一张一弛”、反对聚敛无度、严刑滥罚,也都体现着中庸哲学。《礼记?大传》说:“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27]这样解释,比较合乎孔子的思想实际。孔子“”的论断,归根到底是从其重民思想出发的,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 春秋时期,伴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出现了一股重民思潮。如随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28]虢国的史器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9] 孔子吸收并发扬了这种进步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0]这是在告诫统治者,为政必须重视民心的向背。人民的力量既能“载舟”,也能“覆舟”。他的“德主刑辅”说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恤刑慎杀,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实行暴政,滥施刑罚,必然要丧失民心,被人民推翻。这种重民思想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后来被孟子和荀子等人继承与发扬,成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四、为政在人 孔子主张的“为政在人”治国思想,直接影响着春秋时的狱政管理。 在治国方法上,孔子重德而轻刑,主张贤人治国。与此相适应,在对“人”与“法”的看法上,他重“人”而轻“法”,极力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相对来说,贬低法律的作用。《礼记?中庸》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31]这就是说:政事的兴废,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政治自然会清明。奸邪当道,政治必然昏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希望于道德高尚的当权者。认为国家的治乱,全系于当权者是否贤明,而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好坏和有无,这是孔子的“贤人治国”论或“人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暴君酷吏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的“人”,并不是指一般人,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2],“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3]。显然,在孔子眼里,平民百姓是无知的“小人”,只能供统治者役使,根本没有资格“>为政”。他还说:“君子不仁者有矣夫。”[34]不仁的君子,当然也不可以“为政”。可见,他认为可以“为政”的“人”,绝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人民群众。他反复赞颂的是尧、舜、禹、汤、文、武之类的大人物。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5]显然,他赞颂的这类人物,是一种被神化了的救世主般的特殊人物。孔子认为,只有这种特殊人物才有资格“为政”。由他们制礼作乐,发号施令,就可以“胜残去杀”,无争无讼,“近者悦,远者来”[36],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总之,国家的治乱,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有无“明君圣主”,只要出一个好皇帝,一切都会好起来。这套理论的弊端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弊端是片面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贬低法律制度的作用,把当权者个人置于法律之上。这就为个人随心所欲、以言代法和以言毁法开了方便之门。 诚然,孔子提倡贤人治国,并不是不要法律,他还说过“君子怀刑”之类的话,意思是,当权者应该关心法度。然而,他既然认定“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事兴废取决于贤者个人的存亡,那么,法律的分量,在他的心目中自然要大打折扣。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前者是说,作为统治方法,德礼优于政刑。后者是说,刑罚必须以礼乐为根据。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否定政刑的作用,但他显然是在扬礼德而抑政刑。也就是说,孔子不仅把当权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而且也把礼德置于“法”之上。固然孔子所说的“礼”有时也包括“法”与“刑”在内,但当“法”与“刑”和“礼”的“尊尊”、“亲亲”原则发生矛盾时,他就不惜以礼屈法,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明显的例证。孔子既然注重伦理,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也就必然提倡“贤人治国”。“礼治”、“德治”和“人治”是孔子法律以及狱政思想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孔子的法律学说对我国古代狱政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注重伦理,并构筑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伦理主义的狱政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所提倡的“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思想,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加工、改造,与封建纲常礼教融为一律,从西汉起,就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在狱政思想领域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 孔子的法律及狱政思想具有两重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些精华与糟粕都来自注重伦理这一基本特点。由于注重伦理,主张“父子相隐”,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不惜以礼屈法;由于注重伦理,片面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具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相对来说,对狱政的作用重视不足;由于注重伦理,主张“贤人治国”,片面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把当权者个人置于法律之上,从而贬低了狱政制度的作用;由于注重伦理,强调家族伦理关系,强调服从,而忽视个人权利。这些都是孔子狱政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不过,孔子狱政思想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由于重视伦理,强调当权者在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方面要严于律己,为人表率;由于重视伦理,重视犯罪预防,主张先教后诛,先富后教;主张“为政以德”、“省刑薄赋”,反对暴政苛法和聚敛无度;道德万能论虽不足取,但重视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这在以后的狱政管理中,还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档为【论春秋时期的狱政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98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