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举报
开通vip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西安音乐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系 别:舞 蹈 系 专 业:舞蹈编导 学生姓名:马玉如 学 号:10091070 指导老师:高莎 完稿日期:2014年 4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西安音乐学院 本科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下载关于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系 别:舞 蹈 系 专 业:舞蹈编导 学生姓名:马玉如 学 号:10091070 指导老师:高莎 完稿日期:2014年 4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胶州秧歌的概述.................................................................................................... 1 (一)胶州秧歌的内涵......................................................................................... 1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2 (三)胶州秧歌的特点......................................................................................... 3 (四)胶州秧歌的种类......................................................................................... 3 二、胶州秧歌中拧的形态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 4 (一)“拧”的来源 ................................................................................................. 4 (二)“拧”的形态特征....................................................................................... 5 (三)“拧”的表现形式....................................................................................... 5 (四)“拧”的审美特征 ......................................................................................... 5 三、透过作品看胶州秧歌中“拧”在作品中的表现 .................................................. 6 四(拧的形式的作用.................................................................................................... 9 (一)“拧”的重要性........................................................................................... 9 (二)胶州秧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9 (三)胶州秧歌的形式多样............................................................................... 10 结语:.......................................................................................................................... 10 主要参考文献.............................................................................................................. 12 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 内容摘要: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山东地区广为流传,近三个世纪的历史只有文字记载。舞剧结合胶州的人文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开始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艺术生命不断,久盛不衰。本文通过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的概述以及形成过程的考究,着重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胶州秧歌“拧”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作品对“拧”的艺术形式作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 拧 一、胶州秧歌的概述 (一)胶州秧歌的内涵 胶州秧歌是在南乐县山东大汉民间舞蹈形式流传,是歌曲,舞蹈,戏剧相结合的年轻歌剧。这种舞蹈已经二百年的历史,有“扭断腰”,“三道弯”,“地秧歌”之称。胶州民间艺人的女性角色有三个不同的个性,即:翠花,扇女,小嫚,她们有着不同的动态舞蹈,将其特点融合,形成舒展大方,热情聪明,明快泼辣的舞蹈。胶州秧歌也有一个“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了,胶州秧歌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 1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在当地民间艺人自发的参与,自然流变的农民广场艺术是胶州的“原生型”萌芽。它是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开朗奔放,其独特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之称的山东三大秧歌风格特点。 2006年,胶州的“原生型”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胶州的“原生型”秧歌在漫长的时空中自然生长发育, 在新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又面临新的历史机遇。50、60 年代“原生型”的胶州秧歌曾复苏, 兴盛一时,“原生型”是产生胶州当地文化、背景和发展起来很长一段时间积极消化和吸收人类的各种文化因素在与其他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本身并变化在不断地被派生,它不断地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人心,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这是文化的基础,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是打造优雅的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底蕴和先决条件。 胶州秧歌本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完善在清朝中期已初步形成比较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在20世纪作为一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胶州秧歌在农村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并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并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进入21世纪新时代,随着传输介质和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新一轮的发展和变革,胶州秧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以广场舞或者其他娱乐形式出现,但是也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并且早在20世纪胶州秧歌就被列入教学项目,并且在教授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舞蹈元素使其以新的面 2 貌符合当代的审美需求。 (三)胶州秧歌的特点 胶州秧歌在形态动律和风格上可分为普通型:鼓子秧歌和沿海型:胶州秧歌,海阳秧歌。本地艺术家与旧的胶州风格特点“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行动规律和魅力,此特点是动态的,灵活的脚后跟拧动波及膝盖,腰,臂,肩,整体的律动,这是胶州秧歌动律中妩媚柔韧的女性形象是最符合传统理想中完美女性的特征。有人说胶州秧歌中的“拧”的动作源于稻田劳动的动态"秧歌之所以称“秧歌”,这点也表明了秧歌与种植水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扭断腰”,被称为舞蹈动作中的“三道弯”,“弯”即是曲线,是“拧”动作所形成的身体曲线,形成“扭曲”动态规律的特点是“三弯九动十八态”体现在脚下脚跟着地,是动态规律的终极形式,脚尖带动外捻,脚外侧着地的“三道弯”伸展带动身体,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移动步行,在扭动腰部就是这个道理,再加上使用了中国传统的道具,扇子和手帕的手部动作与变化更能反映女人千娇百媚的国家特有的动律及动作,包含了深沉的内在韵味,这是填补妇女在胶州魅力的典型姿势的作用。作为胶州秧歌一大特色的“拧”,是以腰为轴,由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四)胶州秧歌的种类 胶州秧歌,以女性表演最具特色。女性在胶州秧歌中有三种人物, 3 即“翠花”、“扇女”和“小嫚”,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 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更大幅度的摆动手臂,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扇子及手帕上下翻飞,如春风拂柳体态轻盈,阿娜多姿,两手臂架肘,如蝴蝶飞舞,给人特别活泼灵巧的感觉。 二、胶州秧歌中拧的形态的表现形式 胶州秧歌的动作形态,可以用“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来形容,“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动作形态。“拧”的动作特点使得胶州秧歌形体线条都趋于优美,但是又不是矫健挺秀,表达的是一种挺秀奔放的性格形态,柔美与劲健的结合的性格特征。当然,“拧”并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通过与“碾、扭、抻、韧”共同结合,身体各部分按照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的。 (一)“拧”的来源 “拧”是物体在空间运动的一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种是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拧动,另一种是对抗性的拧动。在儒学精神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胶州人民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这也就出现了女性舞蹈动律的“三道弯”体态,而这种体态又是在拧、碾的同时形成的。因为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自上而下的的拧、碾,由此延伸到腰,引起肩和髋与其相反方向的扭动,在这种对抗性的拧动中就形成了整体线条上的流动中的“三道弯”体态。山东的胶州地区受齐鲁文化和生活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头部动态最有代表性的腆腮的动态,而且这个腆腮动态的本身就是三道弯中的一道弯,通过这个动态,把胶州女性害羞 4 含蓄、温柔多情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拧”的形态特征 “拧”动的动韵特点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立感走向呈相反方向的拧动所形成,不管是什么形式,这是基于上下身体全都是靠腰部来扭动,从而制约手臂的摆动和重心多方向移动。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则,胶州秧歌的快、慢伸展的力的形成,限制移动身体重心,重心改变了部分身体的约束,并迫使身体产生一些变化,因为胶州风格特点和伸展限制了身体,“所以说,力的作用也是决定其风格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也正是胶州秧歌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动韵特点。 (三)“拧”的表现形式 “拧”在胶州秧歌中是一个很普遍的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中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都有这个动作的体现,用体态曲线来表示人物的性格和神态,在“三道弯”中,“弯”即是曲线,是“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扭”的动律特点是“三弯九动十八态”最终的形态动律体现,是在脚下由脚跟着地,脚尖带动外捻接脚外侧着地的主动部位基础上,带动身体由下而上逐渐形成的“三道弯”舒展舞姿,动在脚下,扭在腰眼就是这个道理。 (四)“拧”的审美特征 最为显著的是,胶州秧歌体现了过去民间对女性的审美状态。胶州秧歌的典型形态三道弯的形成建立在女性角色“拧”之上。腰部的“拧”,其实是在舞蹈的过程中强调出女性的第二性征——胸、臀。在过去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情况下,“反串”的男艺人们 5 需要重点模仿女子的走路方式,把握女子的身体形态特征,有意识地夸张或典型化。“含蓄”也是其女性审美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三道弯”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一,腿脚的交叉和膝盖的并拢,保证女子裆部的不外露。李在蕙和李淑秋都共同强调: “脚一定是丁字位站( 立) ,膝盖在扭的时候要夹紧,女人一定不能露裆。”?其二,腰、胯、胸向各自方向的“扭”,着力突显女性的第二性征,在动态中表现女子的妩媚。既要突出女性的性征以表示角色的身份,又符合其观众群的审美—— “含蓄”之美。因此,“妩媚”和“含蓄”这两个对立的审美因素,共同构成了女性角色“粉面含春,欲语还休”之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女性的审美,是一种世俗的审美。翠花( 女角) 与鼓子( 男角) 有相互调情的小戏,扇女( 女角) 与棒槌( 男角) 也有相互逗趣的戏份。可以说,胶州秧歌中的女性,并非高不可攀的大家闺秀,而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女子。对女性的审美,往往也带着一定的性心理体验。从清代宋观炜的“几度相逢还一笑,今年春色属谁家”《翠花》中可见,通过“逗”和“戏”,观众得到了与女性亲近、打闹的兴奋感和满足感,弥补了平日里“男女授受不亲”的压抑心理。原生胶州秧歌“三道弯”之美,是世俗之美,体现出传统社会民间对女性的审美。 三、透过作品看胶州秧歌中“拧”在作品中的表现 胶州秧歌的“拧”在舞蹈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一片绿叶》中就有不乏对“拧”的表达,编舞者对扇子的创新使用,将折扇做出改变,将普通人演变成枝繁叶茂的一片绿叶,并全面融入胶州的 6 “胸前抱扇”,“推扇”,“8字绕扇”、“碾步”的动作要素,抓住胶州秧歌“扭 ”和“拧”的动作特点,以及固有的拉伸韧劲,将一个普普通通的树叶和一个柔美的女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现代舞蹈与原始素材整合呼吸变化的动作和强度的变化,增加动作、力量的对比范围,使动作流畅自如有张有弛,还有很多旋转和动作的重心倾倒的转换,舞蹈出现一个显著拉伸拧的动态,由身体的“抱扇”,“绕扇”和“划圆”的动作带动,突出表现女性的渴望和绿叶的摇曳,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并且在《一片绿叶》中“扭”和“拧”的动作特色存在分庭抗礼之势,表演者通过身体的延伸与蜿蜒来表达“拧”的动作特色,将身体化为表演的道具,通过身体线条的弯曲柔和和线条柔美来表达绿叶飘落的柔情和劲健挺秀,奔放洒脱。同时“扭”的动作承接,也使得整个舞蹈更加大气自然,运用胶州秧歌里的“胸前抱扇”、“推扇”、“8字绕扇”、“碾部等动作,抓住胶州秧歌“扭”和“拧”的动作特点,清晰地刻画了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可见“扭”和“拧”的动作支点并不同,“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的支撑,而“拧”是以腰为动力向外旋转。 又例如《扇妞》是胶州秧歌新发展的极富代表性的作品,舞蹈是一种具有“古典”审美特征的优秀作品。舞蹈充分吸收“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嫚的舞蹈元素,舞蹈以“胶州秧歌”的小戏作品“小嫚持团扇”为元素,捕捉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巧玲珑、得宠娇柔、 7 喜逗表露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反握团扇”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并用此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的小嫚形象在舞台有了完美的呈现。 在舞蹈表演中,扇妞将胶州秧歌中“小嫚扭”的精髓紧紧把握;此时的扇妞,扇舞得更加夸张、更加即兴、更加流韵,那身姿与扇、手势与扇、笑容与扇乃至眼神与扇,层层透析出“传神”的意蕴。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抻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轮番地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上而下的“三道弯”形体展示,把胶州秧歌“古典型”的元素“三弯、九动、十八态”牢牢抓住,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让手中的扇如彩蝶飞舞、缤纷万千,扇妞的独舞就这样在逗人的欢乐中被烘托得淋漓尽。 表演者充分吸取“胶州秧歌”扇女和小嫚的舞蹈语汇,用心去领悟角色、用 情去贴近角色、用意去传递角色,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角色。并把最最本质 的元素在舞蹈创作中发挥到极致,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 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同样“小嫚扭”也便成了“胶州秧歌”最有特色的舞蹈 动作之一,它不仅扭出了胶州秧歌的美,也扭出了胶州秧歌的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8 这部具有“古典”情怀的作品,不仅显示出编导者的创意所在,更能体现胶州秧 歌的艺术表现力趋于完美,这是这部作品给观赏者的启示之所在。 四(拧的形式的作用 (一)“拧”的重要性 “拧”是胶州秧歌身体的律动特点,以腰为轴,身体向外拧成“三道弯”体态。胶州秧歌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拧”上,这也是“三弯”的特点。“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与音乐的配合上,这种节奏特点与秧歌的音乐有很大关系,秧歌的音乐大量运用附点节奏音型,这种节奏时值恰好表现出胶东秧歌舞蹈动作速度的不等量、不均匀的特点,“拧”同时也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心态特征。 (二)胶州秧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舞蹈文化向来是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胶州秧歌发源于齐鲁境内,儒文化对中华女性的制约、熏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所形成的特殊心态,再有儒文化故土流传下来的舞蹈文化所撞击,所以很是协调默契,汉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与齐鲁之邦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动律相汇,魅力也就自然尽在其中了。而通过“拧”这个动作则生动表现出胶州人民的那种健壮、泼辣、朴实、爽朗而又幽默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在表演上她继承了传统舞蹈形神兼备的特点,她情神并一,形情并茂,以情而动,因情而舞,在艺术感染力上,因植根乡土,反映大众,有丰富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在“拧”这个动 9 作的展示上,则赋予了胶州秧歌更为灵活的情感表达,它使得舞蹈演员的动作更灵活矫健,形成收伸、强与弱的鲜明的对比的动感特点,使得舞蹈的情感表达更细腻,更具观赏性。“拧”的表达使得胶州秧歌欢快奔放且婀娜多姿,尽展其魅力,有利于刻画人物情感和内心形态。正是“拧”这个动作形态的表达使得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更具特色,也体现了胶州人们的独特精神风貌。 (三)胶州秧歌的形式多样 胶州秧歌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角色,即:翠花、扇女、小嫚,她们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的动态,将她们的特点融为一体就形成舒展大方、热情灵巧、明快泼辣的舞姿。胶州秧歌还具有“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结语: 胶州秧歌以其“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专业舞蹈团和舞蹈学校开始重视,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律动,在最复杂的舞蹈中表现人物最丰富情感的节奏规律,除了其作为丰富的胶州舞蹈作品出现外,作为一种舞蹈,以及民间舞蹈元素,如何更好地保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胶州秧歌已被列为一个专业的舞蹈团和舞蹈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我认为,她除了秉承传统风格与传统的元素,而且还要紧跟教学的步伐,应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博众家之长补我之短,持续创新,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 10 层面的需求,经过整理、加工、提高、升华后,将其纳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使得它成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对于胶东秧歌的继承和发展既要把握本质,体现精髓,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性的发展,又要结合新时代审美的变化,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突破,创新,敢于发展,敢于创新,同时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与“大艺术”的审美观念,相信胶州秧歌这朵生长在民间的艺术奇葩,定会出现“别样红”的景象。 胶州秋歌未经雕琢的乡土气息和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其最显宝贵的内涵是歌、舞、乐、戏的综合性艺术共融于一体。而秧歌小戏是胶州秧歌的核心部分。因此,对于胶州秧歌的抢救和保护的重点应该是以小戏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抢救和保护,但日前的各项保护传承仍然把重点放在胶州秧歌舞蹈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胶州秧歌整体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重点填补对于胶州秧歌音乐、小戏特征和文化特性的研究,才能使胶州秧歌的保护传承得以全面、具体的铺开。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兼容性、开放性、传承性和智慧变革性的农耕文化型民间艺术形式,其微调式的民间唱腔曲调多变,吹打乐中附点式节奏型和精妙的转调手法的运用,独具地方魅力,由于表演者对有限音乐材料的即兴演绎,使胶州秧歌音乐能够从自然质朴的表演中呈现出柔媚多姿、洒脱多变的风格,彰显了胶州地区智慧变革,自由开放的文化特质,这是胶州秧歌音乐的神韵所在。随着国家不断增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的复兴发展,其重要性指日可待,各舞蹈家们所从事的舞蹈,作为事业的一部分,愿意用自己微薄的民 11 间艺术形式,以重振其努力,本人也相信,“胶州秧歌”将迎来她美好的春天。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曼姝. 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 杨春雪.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1 [3] 孟中华. 胶州秧歌在小学的传承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 赵娜. 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刘慧芳. 胶州秧歌音乐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D]. 青岛大学 2010 [6] 苏榕. 山东胶东地区秧歌音乐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12
本文档为【浅谈胶州秧歌中对“拧”的形态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21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