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地理科学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34学时 6.总学分:2分 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知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江河湖沼演变、水陆交通的演变、人口与移民、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等主要内容及特点,尽全时空认知各种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

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地理科学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34学时 6.总学分:2分 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知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江河湖沼演变、水陆交通的演变、人口与移民、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等主要内容及特点,尽全时空认知各种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课程内容 导言(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1、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规律和原因。 1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气候变迁的大势 二、气候变迁规律 三、影响气候变化的四大因子 第二节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第二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化的总体趋势、长江变迁的大势,认知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规律、原因和影响。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认知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第一节 郡县制的确立与划分 一、分封制 二、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 州、道、路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635646982_0的形成和演变 一、州制的演变 二、道、路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第三节 行省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元代行省制的确立 二、明朝省制的演变 三、清朝行省制的发展 四、民国时期省制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一、行政体制的共同特点 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第五节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政治关系 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 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第六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 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 第四章 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分布变迁(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演变及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和变迁,认知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 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与演变 二、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原因 第二节 中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和变迁 一、战国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时期 3 四、明清时期 第三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 一、中国古代主要城市选址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与社会关系 三、古代农村市镇分布演变的趋势 第五章 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演变(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陆路交通、大运河交通、海上交通的演变与发展,认知西北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第一节 历史上的陆路交通 一、先秦时期的陆路交通线 二、秦汉时期的交通网 三、秦汉以后主要交通路线的发展 四、近代(鸦片战争后)陆路交通 五、丝绸之路 第二节 历史上的大运河交通 一、沟通江、淮、河、济的运河 二、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运河 三、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历史上的海上交通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上交通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上交通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海上交通 四、水陆交通与经济区域的发展 第六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分布、历史时期典型移民事件,认知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历史人口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正确对待历史时期户口统计 4 三、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 二、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 三、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 一、横断山民族移民走廊 二、北方移民与客家文化 三、“江西填湖广” 与“湖广填四川” 四、走西口、闯关东、移台湾 第七章 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风俗文化分区及其形成 差异的原因、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僧人及寺观的分布、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认知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的趋势及其原因。 第一节 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 一、人才分布变迁 二、学院的分布变化 三、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第二节 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一、汉唐时期 二、宋元明清时期 第三节 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唐宋明清时期 第四节 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风俗文化区的演变 二、中国风俗文化差异的原因 5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考察、论文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置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培养和训练学生才、学、识三方面的能力。尝试展开适当有益的课堂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课,平时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中检查以布置小论文为主,期末考查布置小论文或课堂作业等。 六、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6]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8]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9]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 [1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社科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14]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5]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1981年. [16]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17]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 [18]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19]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0]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22]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24]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6]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 [28]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7]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赵世瑜.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0]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二) 论文类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2. [2]王铮.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4. [3]满志敏等.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2. [4]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 [5]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5. [6]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历史地理,12辑. [7]邹逸麟.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历史地理,13辑. [8]石忆邵.中国集贸市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地理研究,1993,3. [9]史念海.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2. [10]韩茂利等.中国古代状元的地理分布背景.地理学报,1998,6. 7 8
本文档为【教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