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举报
开通vip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传播学重点知识 1、什么是传播?(名)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 1、什么是传播?(名)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 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 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其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领域,二是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④拉扎斯菲尔德: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他与卡兹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尊重,但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收到了批判学者的抨击。⑤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5、传播的主要类型?(名) 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称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6、大众传播:P111 特点:1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复杂的庞大的开支 2信息传播快速、广泛、连续和公开3媒介为机械媒介4受众相当大,不知名,分散,不同。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P113 答:(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功能(了解)。②社会协调功能(沟通)。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③社会化功能(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教育)、④提供娱乐。 (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③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四)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⑴政治功能:①监督(收集情报)②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⑵经济功能:①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信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③开创经济行为         ⑶一般社会功能:①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④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7、传播模式 P59(简) 1.直线模式:由拉斯维尔提出,指出构成此模式的“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模式第一次传播活动明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完全,没有提供一条反馈的渠道,没有揭示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香农-韦弗模式,有香农和韦弗提出,表述为,信源发出信息,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器接收到的信息还原为讯息,传给信宿信,此模式导入了噪音概念,担任缺少反馈环节。2.循环和互动模式:由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基础上提出。这个模式中没有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的主体,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强调了互动性,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德弗勒模式,由德弗勒提出,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扩展了噪音的概念,但没超越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噪音概念有其局限性。 7、什么是传播者(名): 信息的发出者。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信息传递者角色中的一类,把从外部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例如处于信息交流的目的,把信件转发给组织;涉及向下属穿的信息的各种语言交流,如总结会。 8控制研究研究什么?(简)P129 控制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第一点控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因此,在极权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二点主要理论是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和布里特的“潜网理论”。 9、传播者的权利与任务(论) P178 任务:                              权利: 搜集信息                            采访权 选择信息                            报道权  加工、制作信息                      批评权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保密权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安全权 10、传播者概念?(名) 信息的发出者。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11、守门人和守门人理论(必考)(名) 1947年库尔特.卢因(K.lewin)《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 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现,信息总是沿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每个门区都有把关人所处的位置,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作出决定。 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内部控制的一种方式,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产生传播不纯粹的客观中立,是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二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选入并得到报道,三是“把关”过程及其结果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潜网”理论:有布里特提出,它揭示了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过程,因而被称为“潜网”。 12.、布里特“潜网”理论(名) 这张“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它揭示了。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过程,因而被称为“潜网”。 13、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必考) 报刊”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有四点——集权主义传播主义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流通、新闻传播、言论扩散加以绝对的控制。   这种从封建专制思想出发对言论与新闻的绝对控制,扼杀了广大人民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也违背了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该理论主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己见,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能够凭理性鉴别对错、真伪,即“自我修正”;主张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的“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并因而提出“观点的自由市场”。   该理论相比极权主义理论自然是一大进步,但事实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新闻自由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真正受益,大众传媒仍然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控制,而且滥用新闻自由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3、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该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它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应当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没有外来控制的条件下,传播媒介也应该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自律”)。   该理论要求传媒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传媒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一向强调所谓“自由传播”,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实践自己的承诺。 4、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该理论来源于极权主义理论。不过在极权主义理论指导下大众传播媒介和政府是分开的;而在苏联的传播理论中,这二者是合为一体的,政府对大众媒介具有直接的领导权。   由于《报刊的四种理论》是作者在冷战时期而作,他们的分析带有西方学者意识形态的偏见,是含有敌意的,因而错误地把前苏联传播理论视为极权主义理论的延续。 14、阿特休尔媒权利代言人的结论 一切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鼓吹手”。控制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的、世俗的;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党派集团、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三种模式:1、市场模式2、共产主义模式3、进展模式。 15.传播控制:P129 (一)政治控制(二)经济控制(三)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活动的控制(四)受众控制(五)自我控制 16.传播媒介概念:(名) 第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17、传播媒介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论) 微观分析(媒介本体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个体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特点、功用等具体问题。 宏观分析(媒介价值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又可称媒介的社会价值研究、经济价值研究、文化价值研究。 18、媒介发展的特点与阶段(了解) 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动媒介。 19、媒介理论介绍: (一)麦克卢汉:P147(必考) 提出了关于媒介的三个重要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概念。特别是媒介即讯息,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他的观点不过辩证唯物,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他的理论中没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的活动完全是片面的,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主要观点: 1、 媒介即讯息2、 媒介延伸说(媒介是人的延伸)3、媒介冷热说4、“地球村” (二)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P121 1、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2、  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媒介发展与人类文明相协调,偏向于时间的没解释个人的宗教的,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疆的控制;偏重于空间的媒介是大众的政治的普遍的,有世俗化、公平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可加强权利中心对边疆的控制。 (三)、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乔舒亚.梅罗维茨(J. Meyrowitz)美国传播学家, 致力于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的研究。 主要观点: 1、 情境决定论。媒介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变化影响尤为重大,传播情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和制约。2、情境独特论。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大众传播媒介的入侵,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 3、情境合并论。电子媒介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四)、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 主要观点: 1、 媒介霸权 —— 全球传播的中心在美国。全球军事势力范围、全球经济影响、全球政治实力、全球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  媒介失去控制——预警 原因:(1)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物质上的攀比欲望(2)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3)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 对策:(1)公众自我控制个人欲望(2)强化教育,反复向公众灌输不能放弃持久的价值观念 20、受众 受众的概念(名):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传受者。 受众的特点(简):1.规模巨大2.分散新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有同一的行为倾向)。概括为:广、杂、散、匿。 受众的权利有哪些?P178(简) 1、知情权2、交流权3、讨论权4、补偿权 21.受众心理研究(三个选择性会考)(重点) 1. 选择性注意 是指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具体表现为: (1)受众一般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相近的信息,而对不相近者加以排斥; (2)受众一般接受地理位置接近或心理距离接近的信息; (3)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的和喜爱的媒介 2. 选择性理解     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 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具体表现为: (1)受众受到被理解对象内容上的制约,与传者理解的结果相差不多: (2)受众因立场、利益的不同而理解各异,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同一个受众因时间、场合、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信息会产生 不同的理解。 (3)受众会加入主观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即各取所需。 注意事项: (1)信息编码要清晰准确,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作二次传播的 可能,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2)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 能。 3. 选择性记忆 是指受众对强烈刺激大脑的信息如赞成的、反对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加以记忆,否则就加以排斥、遗忘。 (1)选择性记忆具有主观性,记忆的倾向性受受众的需要、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信息传播的环境、形式、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2)受众不但成为信息的接受终端,还可以成为向他人转述信息的传播者。 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对外来的威胁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有一种抑制心理。 具体表现为: (1)不予理睬 (2)驳斥外来观点 (3)歪曲或相反的理解外来信息 (4)贬损信息来源 (5)寻求社会支持自己的态度体系 易得性心理 1973年,施拉姆在《人、讯息和媒介》中提出: 预期能获得的报酬——指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满足程度 需要付出的努力——指媒介易得性的大小(支付经费的多少,接受信息所费时间的多少) 22. 传播效果(名): 1、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传播效果四个阶段的案例与结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  施拉姆P193 研究成果: 1、第一次世界大仗德国投降受到协约国的欺骗。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技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的宣传。 3、 1923年——1932年——60年代佩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成果。 4、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星球大战》广播剧引起的全国大恐慌。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部的调查研究成果。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霍夫兰等人受美国陆军部委托,1942—1947年对二战中军事记录片对军队士兵的劝服效果实验研究------说服性理论 P199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对两次总统竞选的调查。 P196 1944年《人民的选择》提出:(“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两级传播”“舆论领袖”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960年约瑟-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了完整总结。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了受众既有的态度而不是改变态度;   (3)受众态度的改变必须通过中介因素起作用;   (4)传播效果产生会受到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5)传播效果产生还受到媒介条件、舆论环境的影响。 其研究的核心是关于政治或社会性宣传活动的说服性效果,提出了“中介因素”说。 罗杰斯(“多级传播”) 1971年 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是有多级中介环节组成信息传播链。 (创新与扩散理论)经典案例: 1927年——1949年美国推广玉米混合新种。 50-60年代创新和扩散理论的代表是罗杰斯 1962年在《创新的传播》提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五个环节: “知晓——兴趣——评价——使用——确定”     创新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础,而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创新的交流和扩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适度效果论(1960年——1970年) 对过去理论的思考,对新理论的假设: ①过去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过于注重要改变受众的态度和意见,因此效果有限; ②过去研究思路只注意“大众传播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而忽略了“受众对大众传播做了什么”。 ③过去的研究注意的是大众传播的短期效力,而忽视了大众传播的长期效力。 1、使用——满足理论 P185   40——70年代,是典型的受众中心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为达到某种需要的实现和满足而使用媒介。   理论假设:个人对传媒及其内容怀有某些期望,他们是有目的地选择媒体及其内容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 1959年,B.Berelson(贝雷尔森)提出“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卡茨在1959年认为,死亡的将是大众传播的说服理论。 传统的传播研究———(媒介对人们做了些什么?) 现在的传播研究———(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 相关研究: 1、1944年,赫左格对广播连续剧妇女听众的调查; 2、1949年,Berelson(贝雷尔森)就纽约报业发送员罢工所作的“失去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 3、1958—1960年,W.Schramm(施拉姆)、Jack Lyle(李尔)、E.Parker(帕克)在加拿大、美国有关电视和儿童关系的调查研究。 4、1964年,J.G.Blumler(布拉姆勒)、D.McQuail(麦奎尔)对英国大选中电视拥护收看政党选举电视节目理由的研究。 1973年卡茨、布拉姆勒等三人在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种个人使用媒介的需求,将其分为5大类: (1)认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 (2)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 (3)个人整合的需要(Personal Integrative Needs):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 (4)社会整合的需要(Social Integrative Needs):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 (5)舒解压力的需要(Tension Release Needs):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23、议程设置P214 (必考)(论) 1968年、1972年,Maxwell E.McCombs (麦库姆斯)、Donald L.Shaw(肖)对总统选举的研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选民们讨论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地区这一时期主要新闻媒介所要报道的问题。 ①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的信息和所安排的相关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某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②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会与引起受众对这一事物的重视程度 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在社会生活中,常会有许多“议程设置者”,包括权力、利益集团、大众媒介受众舆论都可以进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实质:是媒介控制问题。 原因: (1)1922年,W.Lippman(李普曼)《舆论学》:“大众媒介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象” 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构成再作业”的机构,它所拟造的 “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1958年,Norton Lang(诺顿 朗)最早提出了“议程设定”假说,报纸决定 “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   1963年,Bernard Cohen(科恩)《报业与外交政策》: “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当考虑什么问题时十分成功。” (2)议程设置的方法一般通过   A、媒介内部“把关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来影响制约报道内容的取舍(时空因素、媒介宗旨新闻价值、社会文化规范) B、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舆论操纵来实现。 24、“ 知识沟理论” P229(必考) 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原因: A. 经济条件不同; B. 传播技术不同; C. 资讯储存量的不同; D. 社会接触不同; E. 信息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因素的不同; F.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众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已有知识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愈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利用程度越高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额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意义: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此理论目前主要应用于两个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和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25、 “教养理论”、“培养分析理论” P255 60年代格伯纳在宾夕法尼亚洲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 (Annen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领导的研究。是有史以来对电视效果所作的最长期及最大规模的研究。 所谓的“培养分析”,是形容电视观赏在观众形成社会真实的感觉和观念中的独立作用。电视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他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1)分析电视凶杀、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研究电视上的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论:在现代媒介社会,大众传播是提供社会共识的主要渠道。 “培养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 26、沉默的螺旋 P219 原联邦德国社会学家 诺依曼《重建强大的大众媒介概念》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说。不赞成大多数意见的受众,常对有关论题保持沉默,这一现象会使主导性意见增强,会使沉默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感到孤独,从而接近主导观点,久而久之,保持沉默的人会越来越少.其变化就如同上大下小的螺旋。 原因:   (1)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避免个人陷入孤立状态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人们就要观察周围的一件环境来做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选择;   (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而更显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吃不同意见者转向“沉 默”,如此反复就成螺旋式进程。多数意见、舆论、流行或时尚都呈现出沉默的螺旋式特点;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而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具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大众传播具有共鸣性、累积性、普遍性的特点,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大的效果。 有三个大规模调查研究项目支持此项理论:门德尔松、 麦戈比、法夸尔 1、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全国驾驶员检测 2、大众传播减少心脏病的调查 3、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和前苏联的社会动荡、海湾战争及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
本文档为【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