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举报
开通vip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一、有机茶园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树病害按照危害部位可分为叶病、茎病和根病。叶病是指发生在茶树芽叶上的病害,常见的种类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茎病是指发生在茶树经杆上的病害,通常见到的有茶树地衣、苔藓和寄生性植物等;根病是指发生在茶树根部的病害,常见的有茶苗根结线虫等。由于茶树的收获部位是嫩梢,因此叶部病害的危害性相对较大,特别是茶树芽梢上的病害,对产品和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 1.1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又名点星病,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芽叶病害,在我国各茶区均...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一、有机茶园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树病害按照危害部位可分为叶病、茎病和根病。叶病是指发生在茶树芽叶上的病害,常见的种类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茎病是指发生在茶树经杆上的病害,通常见到的有茶树地衣、苔藓和寄生性植物等;根病是指发生在茶树根部的病害,常见的有茶苗根结线虫等。由于茶树的收获部位是嫩梢,因此叶部病害的危害性相对较大,特别是茶树芽梢上的病害,对产品和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 1.1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又名点星病,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芽叶病害,在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多分布在高山茶园。主要危害春茶和夏茶的嫩叶、新梢,影响新梢的生长,病叶加工的成茶味苦、色浑、易碎。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 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 (2)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减少翌年发病来源。 (3)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4)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1.2茶饼病 茶饼病又名茶叶肿病,常发生在高海拔茶区,危害嫩叶、嫩梢、叶柄,病叶制成茶味苦易碎。 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 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防治措施: (1)茶饼病可通过茶苗调运时传播,应加强检疫。 (2)勤除杂草,茶园间适当修剪,促进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 (3)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摘除病叶,可有效减少病菌基数。 (4)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5)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1.3茶炭疽病 茶树炭疽病各产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当年生成叶,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原称茶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借雨水飞溅传播。已经有多种有效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发病规律:分布于全国各产茶省(区)均有发生,但以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发生较重。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 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 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 (2)适时用药防治,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100倍液。 (3)非采摘期用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1.4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又称叶枯病,是常见成叶、老叶病害之一,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病害发 生严重的茶园呈唱片枯黄色,叶片早期脱落。枝梢枯死,幼龄茶树则可整株枯死。 症状:为害叶片,新梢、枝条和果实上也可发生。老叶和成叶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为黄褐色水浸状,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褐色,一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渐变灰白色,边缘黄绿色,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和芽上的病斑褐色、圆形、以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枯死。嫩枝发病后引起回枯,并向下发展到枝条。枝条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圆形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黄褐色,圆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 发病规律:茶云纹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发病组织或土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落叶中越冬。竖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遇水萌芽,从茶树表皮或伤口侵入,经过5~8天出现新病斑,孢子随风吹、雨溅传播。全年除严寒外,均能发病,以高湿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由于本病的病原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凡茶树树势健壮,抗病性极强;相反茶树生长衰弱,抗病性极弱。在夏季凡土层浅薄,茶树根系发育不良,或幼龄茶树根系尚未充分发育,均会因水分供应失调,叶片上出现日灼班,而病菌随机侵染。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等致使树势衰弱,均有利于发病。台刈、密植茶园及扦插苗圃,发病也较重。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种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等较感病;而小叶种则较抗病。 防治措施: (1)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减少翌年发病来源。 (2)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茶树抗病力。 (3)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4)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5)采用植物提取液防治。 1.5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全国各茶区,常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使茶叶产量下降。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时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 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致病。本病在茶树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而以夏秋季发病为盛。温度在25~28℃、相对湿度在80%~85%时适于本病流行。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病害发展迅速。常年荫蔽高湿或排水不良的茶园,或管理粗放树势变弱的茶园,或机采、强采,或虫害严重的茶园,本病发生均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凤凰水仙、湘波绿、云南大叶种易发病。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抗性品种或耐病品种。 (2)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及时排除积水,合理施肥,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1.6茶圆赤星病 茶圆赤星病是茶树芽叶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区的茶园,全国名茶区均有发生,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和云南等产茶省发生较为普遍,全年主要在春茶期发生严重。 症状:主要为害成叶和嫩叶,嫩茎、叶柄也能受害。被害部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小型,大小0.8—1.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边缘有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菌丝块),潮湿时,其上有灰色霉层(子实层)。一张叶片上病斑数从几个到数十个,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并蔓及叶柄、嫩梢,引起大量落叶。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块在茶树上病叶及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嫩叶、成叶、幼茎,经几天潜育,产生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情不断扩大,该病亦属高温低温型病害。相对湿度高于80%,气温20℃易发病。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重,秋雨时节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湿的茶园及高山多雾的茶区易发病。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过度,造成茶树衰弱的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龙井茶、毛蟹、黄叶早等抗病;白毛茶、云台山大叶种、凤凰水仙易感病。 防治措施: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选栽抗病品种,逐渐淘汰感病品种。 (3)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初侵染源。 (4)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洒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1.7地衣和苔藓 地衣和苔藓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分布,以阴湿的衰老茶园中发生普遍。地衣和苔藓附生在枝干上,使茶树树势更趋衰老,产量下降,并为害虫提供越冬和藏匿的场所。 症状:地衣平铺在茶树枝干表面,多为青灰色,外观呈叶状、壳状或枝状,有的紧贴而难于剥离。苔藓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外观呈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被害茶树生势衰退,新芽抽生能力差,甚至枝干大部分或全部被其覆盖,致部分枝条枯死乃至全株死亡。 发生规律:地衣、苔藓以营养体附着茶树枝干上越冬。翌春,当气温回升至10℃以上又开始生长,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繁殖蔓延。一般在5、6月温暖多湿季节生长最盛,夏季酷暑生长缓慢,秋季温湿适宜又复扩展,冬季低温生长停息并转入越冬。其发生跟树龄、树势、茶园地形、土质关系密切。通常10年生以上的衰老茶树受害重,并随着树龄的增加受害越重。凡管理粗放、采摘过度、病虫猖獗、土壤瘠薄、土质粘重、阴湿郁蔽的茶园受害重。 防治措施: (1)加强肥培管理,及时中耕除草,修剪疏枝。 (2)人工刮除。 (3)喷施15-20%石灰水或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4)喷施碱液(6公斤苏打,2-3公斤石灰和100升水配制)防治。 1.8茶苗根结线虫病 茶苗根线虫病是茶树油面上的一种威胁性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产茶省。茶树实生苗偶扦插苗感染根结线虫病后,可导致地上部分发黄,树势衰弱,严重时恢复导致幼苗的死亡。 症状:主要加害l~2年生实生苗或扦插苗幼根。3年生以上的茶苗通常不发病。病苗的主根和侧根形成瘤状物,小的如菜籽,大的如黄豆,表面粗糙,黄褐色。病根畸形,常无须根。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病株地上部生长衰弱,黄化矮小,严重时大量落叶,甚至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地育苗和种植。这是茶苗根结线虫的防治关键,在种过花生、番茄及其他茄科等植物的土地上不宜种植茶苗。 (2)翻耕翻晒土壤。使用前作为寄主作物地育苗和植茶,在种植前两个月翻耕土壤,使线虫在烈日暴晒下死亡,每10天翻耕1次,以彻底杀灭线虫。 (3)茶苗检疫。新区种植用茶苗应严格检疫,注意茶苗条根系有无颗粒状物,防治由病区传入此病。 (4)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茶苗根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5)使用根结线虫捕食性真菌防治。 二、有机茶园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茶树的害虫种类很多,根据取食方式和危害部位可分为食叶类害虫、吸汁类害虫、钻柱类和地下害虫等。食叶类害虫是通过取食茶树叶片为害茶树,吸汁类害虫是通过刺吸茶树汁液危害茶树,钻柱类和地下害虫则是通过取食茶树树干、果实和根茎危害茶树。茶园中以食叶类和吸汁类害虫居多,其中的小绿叶蝉、以茶尺蠖为代表的部分鳞翅目害虫和螨类是茶叶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2.1食叶类虫害 2.1.1茶尺蠖 茶尺蠖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是中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 危害情况:初孵幼虫经半日后停息在嫩叶上取食。l龄幼虫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致叶面成褐色点状凹斑;2龄则从嫩叶边缘向里咬食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往往连叶脉、叶柄一并食尽,3~5龄幼虫每头平均取食叶面积62.6c㎡。幼虫畏阳光,晴天—日间多躲在叶背或茶丛荫蔽处,以尾足攀着枝干,体躯离枝,形似一枯枝,清晨、黄昏取食最盛。受惊动后可吐丝下垂。 发生规律:浙江年生6~7代,安徽、江苏5~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生1代,10月后以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羽化进度不一,发生代数多、不整齐,除一、二代尚可分清后各世代重叠。各世代生活历期因 气候不同而异。浙江杭州一代均温18℃约56天,二代均温21℃约41天,三代均温26℃约34天,四、五代均温28℃约30天,越冬代长达6个月。 成虫多于黄昏至天亮前羽化,白天平展四翅,静息于茶丛中,受惊后迅速飞走。傍晚开始活动,雌虫飞翔力弱,雄虫活泼,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 茶尺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其猖獗发生常有间隙现象,气候和天敌对其影响较大。冬季若特别寒冷则越冬蛹死亡率高,翌年虫口基数减少,发生较轻。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该虫发生,为害重。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卵的孵化,如气候干旱,相对湿度低于75%卵的孵化和成虫羽化率降低。避风向阳及小气候较温暖的阳坡茶园,一代茶尺蠖发生早且重。平地茶园常较高的茶园发生重。砂质壤土较粘重板结土和砾质砂土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1)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秋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2)1-2龄幼虫期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500-1000倍液。 (3)药剂防治:喷施Bt制剂500-1000倍液或用。 (4)植物源农药防治:2.5%鱼藤酮150-200 ml/亩(300-500倍);0.36%苦参碱50-75 ml/亩(1000-1500倍)。 (5)生物性信息素诱捕灭杀:船型诱捕器,1-2套/亩,20-30天更换诱芯。 (6)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7)生物防治:对1、2、5、6代茶尺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8)天敌防治:茶尺蠖天敌主要有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可在茶园中释放天敌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重口数量。 2.1.2茶毛虫 茶毛虫是中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 危害情况: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幼虫蛟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茶毛虫幼虫、成虫体上均具毒毛、鳞片,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 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在湖南一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 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6-7龄,具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措施: (1)人工摘除越冬卵块,孵化后摘除群集的虫叶;结合清园,中耕消灭茧蛹。 (2)幼虫期喷施茶毛虫病毒制剂500-1000倍液。 (3)喷施Bt制剂500-1000倍液。 (4)植物源农药防治:2.5%鱼藤酮150-200 ml/亩(300-500倍液);0.2%苦参碱50-75 ml/亩(1000-1500倍液)。 (5)生物性信息素诱捕灭杀:注塑三角型诱捕器,1-2套/亩,20-30天更换诱芯。 (6)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2.1.3茶刺蛾 茶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的一种昆虫。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咖啡、柑橘、桂花、玉兰等多种植物。 危害情况:幼虫栖居叶背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枯黄半透膜,中龄以后咬食叶片成缺刻,常从叶尖向叶基锯食,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叶片。幼虫多食性,是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 发生规律: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三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且常以第2代发生最多,为害较大。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单产,产于茶丛下部叶背。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向上取食叶片成缺刻。幼虫期一般长达22~26天。 防治措施: (1)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秋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2)药剂防治:喷施Bt制剂500-1000倍液。 (3)植物源农药防治:2.5%鱼藤酮150-200 ml/亩(300-500倍);0.36%苦参碱50-75 ml/亩(1000-1500倍)。 (4)生物性信息素诱捕灭杀:船型诱捕器,1-2套/亩,20-30天更换诱芯。 (5)喷洒茶刺蛾病毒制剂1000倍液。 (6)灯光诱杀:利用茶刺蛾成虫的趋光性,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2.1.4茶毒蛾 茶毒蛾,鳞翅目毒蛾科黄毒蛾属的一种昆虫,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分布在中国国内各产茶区。寄主主要有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 危害情况:茶毒蛾幼虫以食叶为主,一、二龄幼虫有群集习性,多群集在茶树叶片背面,吃食下表皮和叶肉,而仅留上表皮与叶脉,使被害的茶树叶片成为半透明网状膜,不久即枯黄。三龄幼虫始食全叶,常群迁到树冠上部为害,同时吐丝结网。四龄幼虫食量逐渐增加,到五、六龄时幼虫食量大增,待吃完全株茶花的叶片后,即迁移至别处继续为害,其后果很为严重。 发生规律:多数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块附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虫群集性强,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 防治措施: (1)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集中杀死,同时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结合清园,中耕消灭茧蛹。 (2)幼虫期喷施茶毛虫病毒制剂500-1000倍液。 (3)生物农药防治:喷施Bt制剂500-1000倍液,湿度大的天气,喷施0.2-0.5亿孢子/ml的白僵菌孢子液 (4)植物源农药防治:2.5%鱼藤酮150-200 ml/(300-500倍液);0.2%苦参碱50-75 ml/亩(1000-1500倍液)。 (5)生物性信息素诱捕灭杀:注塑三角型诱捕器,1-2套/亩,20-30天更换诱芯。 (6)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2.1.5茶衰蛾 茶衰蛾又名茶背袋虫、袋蛾等,是茶树上的一种食叶类害虫。在我国各产茶区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以幼虫负囊在叶背面取食茶树嫩叶为害,可影响茶树生长势和茶叶产量。 危害情况:分布于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省。寄主于茶、油茶、柑桔、苹果、樱桃、李、杏、桃、梅、葡萄、桑等百余种植物。寄生早虫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发生规律: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 防治措施: (1)采茶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注意保护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天敌昆虫。 (3)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诱剂装置诱杀雄蛾。 (4)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5)植物源药剂防控:用雷公藤、闹羊花、鱼藤酮等植物提取液喷杀。 2.1.6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是我国茶区夏茶期间的一种重要害虫,以成虫咀食新梢嫩叶,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危害情况:成虫咀食新梢叶片,自叶缘咬食,呈许多不规则缺刻,甚至仅留主脉,对夏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严重时茶园残叶秃脉,影响产量,损伤树势。其幼虫栖息土中咬食须根。近年来该虫在福建部分茶园成灾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1代,多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闽东地区(福安) 3~4月越冬幼虫陆续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分批出土,5月是成虫盛发期,为害产卵盛 期在5月上旬~6月间。成虫终见期在8月间。在一天中以16~20时取食最烈,主要食害新梢嫩叶,自叶缘咬食,呈许多半环形缺刻,甚至仅留叶脉。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具假死性,卵散产于树下松土间,多数分布在根际周围。平均每雌可产200多粒。幼虫在土中取食寄主须根。成虫寿命9.4~58.3 d,最长的123d,卵期一般9 d,最长的14 d。 防治措施: (1)结合茶园中耕与秋季施基肥,消灭虫蛹。 (2)利用成虫假死性,地面铺塑料薄膜,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 (3)幼虫期每亩施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1-2 kg或成虫期每亩喷菌0.5-1 kg。 (4)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粉菌,每亩1-2 kg拌细土施土表面。 (5)在茶园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杀成虫,10-15亩安装一套。 2.2吸汁类虫害 2.2.1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半翅目,叶蝉科,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其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 危害情况:小绿叶蝉一年发生8-12代左右,且世代交替。严重为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为害后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1代。多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在华南可以以各虫态越冬。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每雌产卵量10一30粒。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 期5—6月及9— 10月;高山茶区该虫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7—9月。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危害。 (2)湿度大的天气,喷施0.1-0.5亿孢子/ml的白僵菌孢子液。 (3)秋末采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封园。 (4)用植物提取液喷杀:2.5%鱼藤酮150-200 ml/亩(300-500倍液)喷杀。 (5)信息素粘板诱捕:15-20套/亩,20-30天更换诱芯。 (6)生物农药:艾绿士乙基多杀菌素5-6 ml/亩喷施。 2.2.2茶蚜 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称蜜虫、腻虫、油虫。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等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 危害情况: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 发生规律:茶蚜在安徽一带茶区一年发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华南地区以无翅蚜越冬,甚至无明显越冬现象。当早春2月下旬平均气温持续在4℃以上时,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达到孵化高峰,经连续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危害高峰,此后随气温升高而虫口骤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第二次危害高峰,并随气温降低出现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产卵高峰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趋嫩性强,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炎夏锐减,秋季又增多。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受害芽叶萎缩,伸展停滞,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影响,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气温16-25℃、相对湿度在70%左右的晴暖少雨的条件下繁育。 防治措施: (1)分批多次采茶抑制虫口发生。 (2)用植物提取液喷杀:2.5%鱼藤酮150 ml/亩(500倍液)喷杀。 (3)天敌防治:天敌红点唇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蚜茧蜂等 2.2.3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是我国茶区发生范围较广的一种吸汁累茶树虫害,一有偿刺吸成叶和老叶为害茶树,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煤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 危害情况: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孤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成虫产卵于叶背,初孵若虫爬后,即固定吸汁危害。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台刈、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抑制其发生。 (2)生物防治:应用韦伯虫座孢菌菌粉0.5-1.0 kg/亩喷施或用挂菌枝法即用韦伯虫座孢菌枝分别挂放茶丛四周,每平方米5-10技。湿度大的天气喷施粉虱真菌制剂500倍液,或喷0.1-0.3亿/ml的孢子液。 (3)矿物农药防治: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杀。喷药时茶丛中下部的叶背要喷湿。 (4)注意保护黑剌粉虱寄生蜂和瓢虫。 2.2.4红蜡蚧 红蜡蚧为同翅目,蜡蚧科。分布于中国的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华北及北方温室。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害。 危害情况: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害。雌虫多在植物枝杆上和叶柄上危害,雄虫多在叶柄和叶片上危害,并能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退,树冠萎缩,全株发黑,严重危害则造成植物整株枯死。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植物枝杆上越冬。虫卵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初孵若虫多在晴天中午爬离母体,如遇阴雨天会在母体介壳爬行半小时左右,后陆续固着在枝叶上危害。 防治措施: (1)新茶园种植的苗木要加强检疫,阻止苗木携带介壳虫进入茶园。 (2)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茶树抗虫力。 (3)对目标明显的红蜡蚧,采取人工刮除。 (4)修剪下的虫枝,置于远距茶园的空地,待寄生蜂飞回茶园。 (5)若虫孵化盛期用植物源农药(苦楝、光叶桦)喷杀。 (6)秋茶后用波美0.5度的石硫合剂封园。 2.2.5茶黄蓟马 茶黄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嫩叶汁液为害茶树,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浙江等地。 危害情况:成虫和若虫锉吸茶树嫩叶汁液取食,受害叶片在叶背主脉两侧呈现两条至多条纵列的红褐色条痕,叶正面则相应凸起,后期芽叶萎缩,叶片向背面纵卷,僵硬变脆,严重影响茶树生长。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多代。此虫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茶区,无明显越冬现象,12~2月冬季仍可在嫩梢上找到成虫和若虫,但在浙江、江西等偏北的茶区,以成虫在茶花中越冬。在南部茶区,一般10~15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成虫产卵于叶背叶肉内,若虫孵化后锉吸芽叶汁液,以2龄时取食最多。蛹在茶丛下部或近土面枯叶下。成虫活泼,善于爬动和作短距离飞行。阴凉天气或早晚在叶面活动,太阳直射时,栖息于茶树下层荫蔽处,苗圃和幼龄茶园发生较多。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采用抗性品种,搞好肥培管理,清洁茶园,分批及时采茶,可以带走 在新梢上的卵和若虫,有利于压低虫口基数。 (2)物理防治:利用茶黄蓟马的趋色性,用黄色粘板诱集粘杀。 (3)生物农药防治:用艾绿士乙基多杀菌素5-6 ml/亩喷施。
本文档为【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1-2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