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电子版

论文电子版

举报
开通vip

论文电子版城乡交叉边缘的“奋斗挣扎” ——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 摘要: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新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同时也是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人”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全面地展现了“城乡交叉地带”丰富斑驳的生活面貌,显现了“边缘人”普遍的伤痛。通过审视高加林的人生历程,可以了解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蕴,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路遥;边缘人;爱情悲剧;理想;现实 目  录 引言    1 —﹑“边缘人”的困惑    1 二﹑注定的爱情悲剧    3 (一)...

论文电子版
城乡交叉边缘的“奋斗挣扎” ——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 摘要: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新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同时也是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人”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全面地展现了“城乡交叉地带”丰富斑驳的生活面貌,显现了“边缘人”普遍的伤痛。通过审视高加林的人生历程,可以了解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蕴,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路遥;边缘人;爱情悲剧;理想;现实 目  录 引言    1 —﹑“边缘人”的困惑    1 二﹑注定的爱情悲剧    3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3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5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引言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展现“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乡土小说,其中或多或少映射出了作者生活的影子。路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延川县城靠打零工为生,过着十分窘迫的生活。当他接受大学教育并成为作家后,回忆起这段特殊的经历,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他说:“时不时想起青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渺茫无知……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旅途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地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1】 从作者的话语中,我们对其在生活上的艰辛与彷徨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正是因为路遥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发现“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独特的题材,才能成功地塑造出高加林这一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出身贫寒却见多识广,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探索拼搏,表现出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人生》中路遥肯定了高加林向往城市的冲动,并揭示了农村青年到城市后能大有作为,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知识青年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对人格解放的探寻,以及对文明的接受和向往。【2】 从高加林对“人生”的探索过程中,深刻地展示了社会各方面诸多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揭露和抨击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警示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社会也应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为青年人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创造条件。正是因为社会各方面的局限,才使得高加林苦苦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边缘人”的困惑 人类认知领域的扩大永远需要勇敢者向与生俱在潜意识挑战,用高度的智慧之烛去照亮那未知的黑域,扩张人生的舞台空间,这样的拓荒者便是“边缘人”。【3】《人生》中的高加林正是“边缘人”的艺术典型。改革开放初期的新生儿——高加林式的农村知识青年,一方面既羡慕城市生活,又厌恶城里人;另一方面既依恋自己的家乡,又极力想逃离。高加林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矛盾心理正是“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产物,这种复杂的心理也正是“城乡交叉地带”的“边缘人”普遍的伤痛。 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他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是黄土地的乳汁哺育他长大成人的,在他身上流淌着黄土的血脉。生活在底层,又长出了理想的翅膀,这样就产生了冲突。【4】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上那个闭塞的村子考入县城高中以后,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知识充实了他,使得他不满于父辈们的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存方式,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想离开农村跻身城市人的行列,但这条探索的路谈何容易? 三年的县城高中生活,使得高加林洗去了身上的泥土味,无论是生活习惯或是生活兴趣俨然已成为城里人,远远脱离了农村人,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青年的熏陶在高加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城市生活图画,使得高加林应接不暇,他努力使自己融入其中,并产生了无数的向往与追求。尽管高考失败后回村当了小学教师,但高加林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可是残酷的现实总是与美好的憧憬背道而驰,大队书记高明楼暗箱操作把高加林从教师职位上撤了下来。在极大的愤懑与不甘下,他成了农民。为了发泄淤积内心的不平和愤怒,他不爱惜自己,用超负荷的劳动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和毅力,他逐渐习惯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外表上看高加林似乎已经成了农民,但从他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城里人的影子。他爱干净讲卫生,面对吃水井的肮脏不堪,他无法像其他村民一样继续舀水,而是想到用漂白粉来进行消毒,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卫生革命。”同样高加林也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在卖馍的间隙还要跑到县里的阅览室涉猎各种书籍。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知识青年应有的才气﹑思想﹑行为方式,可以说高加林是当时农村中新生力量的代表,是农村中年轻的觉醒的一代。同时,在高加林的心中,从未停止过对城市的幻想与渴望,特别是“卫生革命”的风波后,他陷入了极大的苦闷中,逃离这片落后愚昧土地的愿望更加迫切。直至后来,屈辱的掏粪经历后,他心中想要进城的火焰燃烧地更加猛烈。他坚定地对自己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还要在这里扎根生存,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与这里的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再也不要受别人的侮辱与歧视! 作为黄土地孕育的生灵,在高加林的身上也有着剪不断的黄土情结。在他人生失意落魄由教师变为农民后,巧珍姑娘无私的爱情,德顺老汉淳朴忠厚的开导,使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得到抚慰,并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希望,进而对黄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深深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只要自己肯努力,生活依然会眷顾那些勤劳奋进的人,自己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当高加林进城参加工作要离开家乡时,他久久地站着,望着巧珍白杨树一般可爱的身姿,望着高家村参差不齐的村舍,望着绿色笼罩了的大马河川道;一股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人往往就是这样,身在某地时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感情,一旦离开时反而会倍加珍惜和依恋,高加林也是如此。所以说,故乡黄土地就像一根挣不断的红丝带,永远系在他的身上。也许这样的感情到后来高加林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后淡化了,但当“走后门”参加工作被揭发后回到高家村时,面对质朴善良的乡亲们的宽容与理解,他扑倒在黄土地时,这种感情可以说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正如德顺老汉对高加林所言:“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高加林的先赋身份是农民,无论走得多远,他永远脱离不了黄土地这一根基,脱离了这一根基,他的成功只能是空中楼阁,总有一天会彻底坍塌。小说结局高加林最终回归乡土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高加林的人生历程中,他一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苦苦徘徊与挣扎。一方面,他幻想城市的霓虹,期冀逃离落后的农村,摆脱农民的卑下境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另一方面,他又深深依恋生他养他的这片黄土地,有着剪不断的黄土情节。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角色的认同上,他始终处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而在这两种角色的冲突中,他苦苦寻求自己的出路,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 二﹑注定的爱情悲剧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在其人生过程中出现了两位与之关系密切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刘巧珍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却集美貌与善良于一身,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唯一遗憾的是,她目不识丁,外表美丽,内在缺乏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她的想法与做法始终脱离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而黄亚萍则不同,她是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不仅漂亮大方,而且见多识广,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思想,她敢于打破世俗的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优秀的女性,高加林摇摆不定,由开始的与巧珍相恋到后来抛弃巧珍与黄亚萍在一起,最后又与亚萍分手。可以说面对爱情,高加林始终在做思想上的斗争,即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他的这种错误的爱情观注定了他的爱情只能是一场悲剧。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小说一开篇就写到高加林从民办教师的位置上被撤了下来,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了农民,并由此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彷徨中。就在这时,年轻漂亮的同村姑娘刘巧珍向他吐露了多年的爱慕之情。巧珍的温柔与体贴使得高加林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与勇气。可以说,高加林是在落魄时接受巧珍的爱情的,因此,巧珍对于高加林,更多的是人生失意后的情感慰藉,这一爱情从开始便建筑在脆弱的基础上。当高加林后来遇到更好的恋爱对象时,便无情地抛弃了善良的巧珍。这一悲剧从一开始就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主人公高加林虽然生在农村,但路遥把他定位成一个知识青年,他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骄傲。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但这并不是他的理想归宿。他打算几年后通过考试转成正式的国家老师。如果有机会还会离开这片落后闭塞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找寻自己的生存空间。就算是无奈做了农民后仍然幻想着城市生活。在接受了巧珍的爱情后,这种想法虽然被压了下去,但还是会时不时地从脑中迸出。经历了“卫生革命”风波和屈辱的掏粪事件后,他更坚定了进城的信念。纵观高加林的思想路线,他心里始终燃烧着进城的火焰。我们再来看巧珍,她的理想仅限于找一个称心的丈夫结婚生孩子,然后安稳地过完一辈子。她对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脱离农村,当然这与她所能达到的知识层面有关,我们接下来再说。所以,在生存环境的选择上,他们就不属于同一群体,以至于高加林后来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 其次,他们的爱情产生于高加林人生落魄时期,因而高加林对爱情的态度就并非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相互的爱慕之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5】刘巧珍带给高加林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抚慰,“他们的爱情的形成,并不是两个人对生活追求的合力的结合。恰恰相反,本来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只是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了偶然的交叉。他们的爱情契机是:当高加林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幸时,巧珍却把它当做自己幸运的到来。”【6】当高加林与巧珍好了之后,他立马就后悔了,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对待爱情始终与他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情感始终受到理智的束缚。而巧珍选择加林,除了心灵上的爱慕外,也包含着一定的虚荣心和满足心,他觉得自己一字不识却能与才华横溢的教师恋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在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地添加了一些不纯粹的因素,因此是不可能长久的。 再次,在他们的爱情悲剧中,文化程度的差异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作为一个高中生,高加林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他时刻关心中外国际时事,是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而巧珍目不识丁,她身上有的只是传统的农村女性的善良、质朴、勤劳。他们俩之所以能走在一起,只是高加林降低了对恋爱对象的要求,短时间内也许能擦出爱的火花,但慢慢就会被没有共同语言而产生的隔阂消磨殆尽。尤其当高加林成为县委通讯干事后,这时的他需要有一个人能分享他的成就,能与他高谈阔论,在思想上达到共鸣。而这一切是巧珍做不到的。在巧珍的口中只能说出母猪下崽这一类的事情,她不会讲也不可能讲出有关石油能源的问题。因此,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等到激烈的爱情消退后,高加林必然会对巧珍感到厌烦,他也会意识到,巧珍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永远不会成为他理想的知音。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高中生涯中,高加林与黄亚萍就惺惺相惜,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交流问题, 可以说他们在精神上能够达到共鸣与愉悦。在高加林十几年的生活中,他从未接触过黄亚萍这样既漂亮又充满智慧的城市女生,相处后被其吸引也是很正常的。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了农村,黄亚萍留了县城,他俩应该可以说是不可能了。尽管最初黄亚萍还是会时不时地出现在高加林的脑海中,但后来就慢慢淡忘了,遇到巧珍后就更不用提了。但这一切在高加林成为人人羡慕的记者后悄然发生了变化。面对此时的高加林,黄亚萍又勾起了学生时代的记忆,她发现她是爱高加林的,于是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并承诺带着高加林一起去南京生活。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并不满足于只待在这个小县城,他有远大的志向,渴望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舞台上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权衡了一切后,高加林选择抛弃巧珍与黄亚萍在一起。可最后当高加林走后门工作的事被揭发重新被打回农民的身份后,他们却只能以分手收场。在他们的爱情悲剧中,两点因素很重要。 城市是两人爱情的结合地,黄亚萍爱高加林,但这种爱建立在高加林是城里人的基础上,所以当高加林又回到农民的身份后,她退却了,尽管她说仍然愿意跟随高加林回农村,但这毕竟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她爱高加林,却并不爱他的一切,首先高加林的农民身份就不能接受,这样的爱包含额外的附加条件,是不纯粹的。除此之外,她对爱情缺乏正确的认识,自信的认为她爱高加林,高加林肯定也爱她,并以带高加林去南京这样的诱饵换取高加林的爱,而高加林接受她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他们之间固然有一定的爱,但更多的是一场爱情与前途的交易,在进行一场危险的爱情游戏。 黄亚萍爱高加林,那高加林是不是也同样爱着黄亚萍呢?由小说得知不是。在高加林要回到农村时,他终于说出了他真正爱的其实是巧珍而非黄亚萍。与黄亚萍在一起的时候,他脑中会不断浮现出巧珍可爱的脸庞。他一方面心里想着巧珍,一方面又沉迷于与黄亚萍的爱情游戏。高加林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搅乱了自己的生活,毁了自己,同时也伤害了两个深爱他的女人。这种错误的爱情观是不可取的。 所谓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恋爱不是为了摆脱孤独寂寞,更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7】爱情讲究的是忠贞﹑专一﹑责任,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契合和永恒。高加林接受巧珍,或多或少含有排解孤独苦闷的目的,而抛弃巧珍选择黄亚萍又是出于对前途的考虑。高加林的情感始终受到理智的束缚,始终不能以一种纯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情,这是一种错误的爱情观,是不可取的,也是注定会成为悲剧的。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时而梦想变为现实,时而现实又化入梦幻的短暂而又曲折的人生旅程中。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高加林始终以奋斗者的英雄形象出现,他身上体现出的非凡的进取精神和对生活绝不低头的态度实在令我们折服。但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终使得他不得不返回到黄土地时,我们思考,个人在奋斗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又该在个体成功路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正发生激烈的变革,个人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出路。特别是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在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后,更加不甘心做土地的主人,于是不断与命运抗争,希望离开农村跻身城市人的行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高加林第一次遭遇了理想的放逐。之后回村当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对这份工作,高加林十分珍惜和努力,毕竟这是发挥自己才能的唯一平台。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教师位置上认真负责,不断钻研,在地区报上都发表了好几篇散文。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加林被推到了县委通讯干事的位置上,这无疑是他实现理想的大好时机。紧接着在突如其来的灾情中,他更是显示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可以说,在这里高加林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他迅速成为了让人羡慕的对象。见识了省城的繁华与热闹后对自己的前途更感到信心百倍。在高加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顽强反抗,可以说,高加林是一位奋斗者,是农村知识青年中的杰出代表。可正当高加林全身心投入工作准备成就一番事业时,却因别人揭发他走后门参加工作,又被退回了农村。 在高加林这段短暂曲折的人生旅程中,他不仅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被搅得一塌糊涂。当高加林再次回到偏僻的山村并扑倒在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时,我们说他上演了一出悲剧。在高加林的身上,确实具备某些积极进步的因素,他视野开阔,才华横溢,勇于幻想,敢于拼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但是,社会差别的存在,以及社会现象中的诸多不合理,却成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纵观高加林曲折的人生道路,他几乎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显得非常被动。“他的升降沉浮,他的荣辱进退,受着多种潜在力量的支配和左右。”【8】高加林本来在教师职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却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硬是被撤了下来,高明楼无疑在高加林的人生路上给了当头一棒。后来当他的叔父成为地区劳动局长后,马占胜又通过“走后门”的形式,戏剧般地把他推到了县委通讯干事的位置上,看似给高加林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这一切的变数,都不是高加林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被别人牵着走的,这就是社会中的诸多不合理之处。路遥也说:“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正确的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9】就连高加林也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命运的戏剧变化和裙带关系的“特殊”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社会差别,城乡差别,而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存在,即使是优秀的高加林也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果你没有显赫的家世和社会关系,无论你是多么的优秀,也始终跨越不了农村到城市这条鸿沟。高加林命运的曲折离奇向我们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当时社会肌体的腐败以及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合理等等。路遥也呼吁:“社会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10】 高加林身上显示出的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品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的,但他的理想追求却是架空于社会现实之上的。他明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通过走后门的形式得来的,他也知道面前升起的是一道虹,而不是一座桥,但却没有拒绝,他厌恶走后门的同时又汇入了与之同流合污的泥潭。所以,他对理想的追求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也是注定会失败的。他对这种结局早有预感但却一直刻意回避。因此,“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还是德顺爷爷教育得好:“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啊!”德顺老汉用庄稼人的见地,谈了做人的道理。 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固然好,但不能盲目去追求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即使勉强得到,也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惨。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要做社会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找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结语 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11】当现代文明的大潮到来之时,青年农民也会走上人生的岔道口,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更是面临人生的抉择。从城市到农村,再从农村到城市这一曲折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存意识,一种对弱势地位的抗争意识,一种对人生的执著追求精神,这些无疑对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有着巨大的鞭策意义。同时,高加林的人生又是一曲奋斗者的悲歌,他的悲剧应该引起我们新一代的启示: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们要正确把握好自己,以冷静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正确处理爱情﹑理想﹑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不要盲目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遗憾,我们只能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的感到快乐。总之,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告诫我们:在人生的岔道口上,要认清方向,正确定位,谨慎抉择! 参考文献 [1]茹燕.背叛之上的人生超越—高加林形象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81. [2]邵明波,庄汉新.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评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20. [3]叶南客.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8. [4]李忍,方锐.城乡交叉边缘的躁动之心—谈《人生》主人翁—高加林[J].安徽文学,2009,(8):45. [5]李秀清.爱情也需要正确的人生观—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62. [6]刘锋.个人奋斗者的悲剧—评《人生》中的高加林[J].文学界?文学评论,2010,(12):95. [7]黄加成,李燕.徘徊于农村和城市间的“边缘人”的苦痛解析—重温《人生》中的高加林[J].安徽文学,2007,(7) :14. [8]庄汉新,邵明波.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评论(修订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650. [9]路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0—281. [10]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46. [11]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77. Cross The Edg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rd Struggle" - On "Life"in The Hero Gao Jialin Abstract: Lu Yao, "Life " is a new era in the Gao Jialin typical of rural educated youth, but also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wandering in the "marginal people"art classic. Gao Jialin novel by the hero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struggle of the description and 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the "crossroads of urban and rural"rich mottled appearance of life, show a "marginal man" universal pain. Gao Jialin's life by looking at history,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behind it, giving rise to thinking about life. Keywords:lu yao; marginal; love tragedy; ideal; reality
本文档为【论文电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9-1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