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

举报
开通vip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 孩子越小,照顾他的家长可能就越多,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外,个别家庭还会请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他们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中的身份角色和责任义务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与方法都会有 所不同。了解家长的这些特点及其对教育孩子的影响,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针对性与效率。 一、与妈妈沟通的侧重点 张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对幼儿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可是她很害怕与孩子的...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
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 孩子越小,照顾他的家长可能就越多,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外,个别家庭还会请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他们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中的身份角色和责任义务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与方法都会有 所不同。了解家长的这些特点及其对教育孩子的影响,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针对性与效率。 一、与妈妈沟通的侧重点 张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对幼儿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可是她很害怕与孩子的妈妈沟通教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尤其是在与她们交流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特点时,张老师更加紧张。因为她发现现在的妈妈们育儿水平都很高,知道很多的幼教知识,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套一套的,而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紧密,还没有充分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此,她总是回避与妈妈们的沟通。她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但又把握不好与她们沟通的方法,她十分迫切地想尽早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作为初人职教师,张老师遇到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要想尽快走出与幼儿的妈妈沟通的尴尬局面,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观察和分析当代年轻妈妈的基本特点,并 把握与她们沟通的基本站位与策略。 (一)当代年轻妈妈的特点 理解当代年轻妈妈的社会背景,把握她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增强与她们沟通的针对性。当代年轻妈妈有五个新特点: 1.以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主体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当今幼儿家长的主体。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具有生活条件优越、文化学历水平高、眼界开阔、思维灵活的优势,也是追赶时尚潮流的新生代。很多年轻父母对早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愿望,他们自学水平高,会主动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了解大量的早教信息和知识,他们不再是一味顺从教师意见的传统家长,他们希望与教师建立平等、开放的沟通关系。 2.涌现出很多“网络达人” 在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影响下,年轻妈妈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网络育儿的潮流中。早教论坛、亲子日记、妈妈博客、父母群……各种网络途径使年轻的妈妈们获得了丰富的育儿知识与信息。遇到育儿难题时,她们通过网上发帖,足不出户,就能与其他家长充分地交流早教经验。因此,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年轻的妈妈们获取育儿知识最常用的渠道。但是网络上传播的个人育儿经验并非都是科学的,有些是似是而非的道理,有些甚至是伪科学,如果没有系统和牢固的专业 知识与理论对之进行分析与辨别,会给科学的早期教育带来混乱。可见,育儿知识和经验网络化既有利也有弊,引导幼儿家长趋利避害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新课题。 3.有追求个性化育儿的倾向 在当今社会,人的个性发展得到鼓励和支持,很多年轻的妈妈们也注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但这需要家长们对个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妥善处理好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不少家长忽视社会性发展对孩子个性形成的重要性,还有的家长把个性片面地看成是与众不同或者另类,对孩子的“个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使得个性化教育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局面。而幼儿园属于集体环境,需要培养孩子形成一致的生活规律、游戏规则和学习习惯,如果孩子过分自由、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就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环境。有的家长认识不到孩子这种“个性”的缺点并且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与建议,就会给科学的个性教育带来难题。 4.与祖辈家长的教养观念与方法明显不一致 在我国,上班族妈妈产假结束之后,照顾孩子的重任大部分都由孩子的祖辈家长承担。很多妈妈对祖辈家长带养孩子既有依赖心理又不满意,她们一方面找不到比祖辈家长更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又觉得祖辈家长按照传统经验带养孩 子,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一些教养观念与方法不一致,于是与他们产生了教育冲突与矛盾。事实上,并不是说老年人的观念都是落后于时代的,年轻人的观念都是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很多传统的价值观与家庭美德还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年轻的妈妈要尊重老年人,学习他们的一些教育观念。直接在孩子面前“批判”祖辈家长,一方面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对孩子的家庭伦理教育;另一方面闲置了老年人的教育资源,使很多家庭美德得不到传承。 5.与保姆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我国女性就业率达到70%以上,远远高出美国和日本。此外,在就业的年龄段方面,我国女性的就业年龄曲线为A 形,即年龄轻和年龄老时就业率低,中青年时就业率高。而美国和日本的女性就业年龄曲线则呈现M形,即在生育期内有一段时间退出职业岗位。A形就业年龄曲线导致年轻妈妈在养育子女和工作上的双重负担。为了确保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有限的升职和进修的机会,雇佣保姆是很多职业女性产假结束之后的选择,这样一来能否与保姆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家长来说,保姆是否来得突然、走得突然或者换得频繁,对他们的影响似乎无足轻重。但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很强的吸收性,与保姆曾经相处的时光会成为他们成长 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体验。如果家长与保姆相处不融洽,可能会导致保姆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好,进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与年轻妈妈沟通的侧重点 当代年轻妈妈出现的新特点,是教师分析她们的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依据,为教师选择适宜的沟通内容与沟通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年轻妈妈沟通有以下五个侧重点: 1.建立平等、开放、智慧的沟通交流关系 教师需要培养自己开放的心态,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熟练地使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关注年轻妈妈的育儿时尚和流行话题,要尊重她们已有的经验和观念,以平和的态度与她们平等地沟通,建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交流关系。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锻炼和提高与家长交流的艺术,以良好的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家长的信任。这样教师才能在家长工作中做到引导与服务相结合,交流与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工作的多种功能。 2.坚持主流教育思想,积极引导非主流教育观念 家长是一个没有组织机构的松散群体,因而许多年轻妈妈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呈现出朴素、自发、芜杂的原始样态,其中有科学成分,也有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成分,这样就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化的教师为家长提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帮助,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 南,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主要思想武器,坚持主流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家长群体中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教育观念。 非主流教育观念并非完全错误的理念形态,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产生的、缺乏专业思辨的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它对家长教育行为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但总的来说具有误导作用。根据实践观察与调研访谈,当前家长的非主流教育观念主要涉及的范畴有:不能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以家长为本位或者儿童为中心的片面价值观,以及片面推崇西方的自由主义或自然主义教育等。这些范畴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包括:认为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赏识教育过度;把特色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给孩子报兴趣班等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片面追求知识教育;认为自由是孩子的第一需要,等等。这些问题让许多年轻的妈妈们纠结不清,是教师与家长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3.引导年轻妈妈把个性化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相结合 总体来说,年轻的妈妈们追求个性化教育符合科学幼教的导向,但是教师需要帮助家长把个性化教育与社会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日常带班的过程中,不但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教研活动,而且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具体言行,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把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在幼儿园 发生的具体事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做会让家长从中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进一步了解到孩子在集体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是其在家里不曾出现或者很少出现的,从而为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尤其是社会性表现提供了真实的参考,这将有利于引导家长把个性化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相结合。 4.提醒妈妈与祖辈家长平等地探讨教养观念与方法 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哪些传统的家庭美德需要我们向孩子传授、怎样传授,以及哪些新的育儿观念和做法需要我们学习、怎样学习等,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平等地商讨,谁都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当做绝对正确的标准。所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两代人,要善于吸取对方的可取之处,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两代家长在沟通时还需要相互尊重。一些古训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如“明着敬老,暗着爱小”、“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当面教子,背后劝老"等,这些经典的沟通经验具有调节家庭关系的功效。由于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员比较多,如果彼此心理上存在隔阂不利于对孩子实施一致的家庭教育。所以,做好隔代家教需要以“家和万事兴"为基础,整个家庭温馨、和谐的氛围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5.提醒妈妈与保姆建立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的关系 保姆与雇主本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为解决彼此的 现实困难互帮互助。但是由于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因素,两者之间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摩擦。从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受教育者来说,年轻父母要特别加强教育意识,积极地化解与保姆的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位妈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家里请了保姆帮忙照顾孩子,但她们约定的是小时工服务关系,即只要妈妈下班一回家,保姆就可以离开了,即使有点家务活没有做完,要么妈妈接着做,要么保姆第二天来做。其实,家里的房间很宽裕,那么为什么没让保姆住在家里呢?这位妈妈说:“如果我在家,必然会指使保姆做这事、做那事,这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如果孩子学会了理所当然地对别人发号施令,就显得没有教养了。”年轻妈妈主动与保姆营造良好的关系,会让孩子的早期教育环境更加积极有益,而与保姆关系不和、频繁地更换保姆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保姆作为孩子的“临时家长”或者“代理家长”,年轻父母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保姆履行她的“家长角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自己承担的家长角色。在孩子的早期生活经验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其他任何家庭关系所不能替代的,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与性格的基础。年轻父母不要以为既然花钱雇佣了保姆,就把孩子交给保姆不管了,这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缺失,进而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不良影响。 二、与爸爸沟通的侧重点 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薛老师说她的班里有一位“超级奶爸”,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备至,也非常关心早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孩子有一点小小的委屈,他都会责怪教师对孩子不够关爱。马老师说自己班里也有一位非常细心的爸爸,天天给女儿梳小辫,但还不至于像“超级奶爸”那么难以合作。其他教师则说自己班里的情况正好相反,关心早教的大部分家长是孩子的妈妈或者奶奶,孩子的爸爸很少来接送孩子,也很少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她们特别希望孩子的爸爸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幼儿的爸爸群体的个别差异也很大。那么怎样有针对性地与不同幼儿的爸爸加强沟通,提高家园共育效果呢? (一)当代年轻爸爸群体的主要类型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位父亲的角色意识不同,所以年轻爸爸群体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四大类型。 1.不管型爸爸 不管型爸爸只注重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与经济保障,认为养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事,自己则不管不问;也有的爸爸是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诸如家长会或者家长开放日之类的事情,这些爸爸很少参加,即使有时他们 与妈妈一起来,也主要是旁观者。平时有关幼儿园的事情,教师也很少能够与“不管型爸爸”进行沟通,这样的爸爸基本上“淡出”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2.严管型爸爸 严管型爸爸属于传统权威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以规则、教条和家长的意志为主,比较严厉、较少宽容,不太顾及年幼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爸爸对孩子表扬少、批评多,尤其是孩子犯了错误,容易采取指责、恐吓甚至惩罚等负面教育的手段,孩子也比较敬畏他们。事实上,严管型爸爸也很爱孩子,只是爱的方式难 以被孩子接受。 3.溺爱型爸爸 溺爱型爸爸性格温和,比较有耐心,在生活起居方面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护很周到,对孩子比较宽容,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容易迁就孩子的各种需要,并相信“树大自然直”。这样的爸爸如果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会对男孩子特别疼爱;如果存在“女孩富养"的观念,就会对女孩子特别疼爱。还有的爸爸溺爱孩子是因为补偿心理,觉得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所以就对孩子百依百顺。 4.伙伴型爸爸 伙伴型爸爸属于新型的好爸爸,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强,乐于担当父亲的角色。这类爸爸往往性格开朗,有活力、有 童一心,会游戏、爱运动,喜欢带领孩子一起玩耍嬉戏,而且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意愿,常常发挥想象力和幽默感逗得孩子哈哈大笑,父子(女)关系自然放松,同时对孩子爱而不溺、娇而不纵。教育孩子时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同时注重管教的态度与方法不伤害孩子,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二)与年轻爸爸沟通的侧重点 每一类型的年轻爸爸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教师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时候需要因人而异。 1.向不管型爸爸宣传父亲参与早教的意义 不管型爸爸首先在观念上对父亲参与早教的意义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加强宣讲,使这类爸爸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孩子早期成长的意义。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父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是非常重要和不容忽视的。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由于母亲具有过度保护、喜爱整洁、好静不好动等特点,孩子的许多“恶作剧"和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被禁止,如爬树、堆沙、玩泥巴、踢球、与同龄儿童追逐打闹等,他们只被允许玩一些小动作、小范围、比较安静的游戏,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性情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父亲通常则鼓励孩子冒险、探索,玩一些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游戏,这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和热情、开朗性格的培养都 是很有益处的。孩子入学之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分数和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孩子考试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脾气急躁,缩减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让其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来;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亲近父亲的孩子还容易获得诸如适度沉默、幽默诙谐、尊重他人隐私、抗挫折能力强等优秀品质,这对孩子的交友及社会性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父爱不可替代与工作比较忙碌确实是当下父亲遇到的难题,但是教育效果并不是完全由时间长短和距离远近决定的,高品质的父爱是最关键的。 (1)父亲的教育要用心。如果父亲把孩子的事情排在自己的日程表里,他总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即使在外出差应酬,也可以见缝插针与孩子沟通谈话,给孩子说心里话的机会,并交代孩子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妈妈,让孩子感受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温暖。对于孩子来说,深厚的父爱蕴藏在他们心里会产生积极的成长力量。 (2)父爱的榜样力量。作为父亲,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中都可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比如,在家里多分担一些体力活,并给孩子提供当小助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带头照顾好家人,第一个进门为家人开灯,最后一个出门检查门窗,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出门主 动让座、排队等候,开车礼让行人、堵车不骂人等。榜样会对孩子发挥行胜于言、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3)尽量来园接送孩子,参加幼儿园的活动。爸爸要尽量参加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或者其他重要活动。爸爸出现在幼儿园会让孩子感觉非常快乐与自豪!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做了父亲和做了母亲,这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即这是一次父亲意识与母亲意识的降生。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母爱和父爱应该同时到位,任何一方都不要迟到,更不要缺席。 2.帮助严管型爸爸树立亲和的父亲形象 严管型爸爸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严厉"的言行对管教孩子有效。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可以立即阻止孩子的行为,还可以引起孩子的重视,加深孩子的记忆,省得家长哕唆唠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有效的教育方法未必就是科学的方法。比如,打骂、恐吓、欺骗、物质诱惑等教育方法,对于阻止孩子出现家长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或者引发家长期望的某种行为,有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以上教育方法对孩子都是负面示范。一方面,孩子可能会模仿这些方式与他人交往;另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为了避免家长的严厉批评或打骂惩罚,或者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孩子可能会采取逃避、假装、撒谎等方式来应对家长,并因此 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严管型爸爸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犯的错误。犯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家长应该首先给予理解与宽容,接着给予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积累成长经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无意犯错是可以原谅和接受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孩子是有意犯错、故意对抗,这时家长就难以忍受了。事实上,孩子越是有意犯错,越说明他们积累了很多心理困惑,而且没有找到表达自我的正确渠道,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过于严厉与故意犯错有着密切的因果循环关系,家长越严厉,孩子越难以放松地表达自我,越有可能通过其他不合理的渠道发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又进一步引发了家长的严厉态度。 帮助严管型家长澄清认识误区是改进其教育方法的思想基础。但是仅仅指出家长的误区还是不够的,长期依赖严厉手段的家长往往教育方法单一,教!J币还要帮助这类家长学习并掌握替代严厉手段的其他教育方法,如直率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等。严厉型爸爸可能认为自己的爱藏于心底,不愿意表达出来,而对于幼儿来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就不是爱,让孩子去体验曲折的、深藏不露的爱是困难的。所以,爸爸要直接对孩子说“爸爸爱你"、“你是爸爸最亲的宝贝",并经常拥抱、亲吻、抚摸孩子。爸爸要 放下心中可能存在的长辈威严意识,注意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注 意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 3.帮助溺爱型爸爸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溺爱孩子最容易发生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身上。事实上,由于家长性格和家庭环境的差异,以及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文化背景,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家务活动和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中,溺爱现象也会发生在爸爸身上。有的爸爸比妈妈更细心、更有耐心,比妈妈更宽 容甚至纵容孩子。 宁宁,4岁,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师,他们的家庭是与传统的“严父慈母”类型恰怡啼3反的“严母慈父”型。爸爸慈爱宽容,妈妈理性严格,他们对宁宁的教育方式也同样有这样的差别。爸爸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自从有了宁宁以后,工作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照顾宁宁,与她一起做游戏,无论宁宁提出什么要求他都满足。只要他在女儿身边,他就不让宁宁哭一声。而宁宁的妈妈并不是不温柔,也不是对孩子不好,而是觉得对孩子应该有所要求,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让她怎么样。于是,夫妻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出现矛盾。一天,宁宁又发脾气了,她一脚把小椅子踢翻了,妈妈让宁宁扶起小椅子,宁宁不干,妈妈就嚷她,她就大声 哭,爸爸听见了赶紧从书房里出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后,就对宁宁妈妈说:“不就是一把小椅子吗?!顺手扶起来就得了,至于让孩子哭成这样嘛!”说着就去哄宁宁了。妈妈见爸爸总是这么迁就孩子,觉得女儿变得越来越不好调教了。她与宁宁的爸爸沟通了很多次,他总是说:“小女孩娇气点是正常的,长大慢慢就好了。” 针对溺爱型爸爸,教师除了宣讲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意义以外,还要帮助这类爸爸明确迁就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他们自己避免溺爱孩子提个醒。 (1)放纵孩子。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理应得到家长的特殊照顾,但是孩子也应该学会承担一份责任,学会感恩与分享等。比如,妈妈帮助自己了要学会说“谢谢",自己做错了事情要知道说“对不起”,别人惹自己不高兴了要学会原谅,好吃的食物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在爸爸妈妈打电话时要保持安静,乐意配合家长对自己的管教,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助于培养孩子平等、宽容、感恩的意识与平和的性情。 (2)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总是担心不满足孩子就会惹孩子不高兴,甚至会伤害孩子,所以轻易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甚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结果导致孩子形成不珍惜物品、不体贴他人的不良习惯。实际上,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固然会惹孩子不高兴,但不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伤害孩子的是对他们百依百顺。 (3)祈求哄劝孩子。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即使家长迁就溺爱孩子,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最初孩子只是用撅嘴、生气、轻微哭泣的方式表达不满,随后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用大声哭闹、长时间对抗、拒绝吃饭、摔撕东西、就地打滚等手段要挟家长。有的家长“坚持不住”了,就开始祈求孩子,孩子迫使家长满足自己的手段因此“升级”,家长的教育威信也大大降低。因此,家长以祈求、哄劝、投降、依从等方式换得孩子的欢心与家庭的和平是不可取的。 (4)对孩子过度保护。家长溺爱孩子的一个心理动机是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心理上忍受不了孩子有所疼痛、有所委屈,家长的这种心态会让他们特别担心孩子出危险,于是采取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这属于家长的心理调试问题,需要家长客观认识和重新评价危险存在的意义。危险时时处处都可能存在,有时是躲不开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紧急应对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两个小朋友同样是没坐稳从小椅子上摔了下来,一个小朋友爬起来就没事了,另一个小朋友却摔成骨折。孩子的发育成长规律就是这样:越保护越缺钙,越锻炼越结实。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抵抗危险的能力。 (5)偏袒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也是一样,会有缺点和短处。而迁就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偏袒孩子。比如,孩子欺负人了,家 长若无其事地放任孩子;被欺负的孩子及其家长找来了,家长不但不正面教育孩子,反而袒护自己的孩子。有时妈妈管孩子,爸爸就护着:“不要太严了,孩子还小呢。”或者说:“你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呢,孩子大了自然会好。”这些“避难所”和“保护伞”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性格。 4.让伙伴型爸爸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伙伴型爸爸具有“孩子王”的特点,是孩子的“玩伴”,他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无拘无束,是孩子快乐而又放松的依恋对象。伙伴型爸爸通常还是“幽默型老爸”,很容易把孩子逗得开怀大笑,不仅能够使孩子从中感受到幸福,而且也在孩子心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伙伴型爸爸会接纳孩子的个性特点,但是并不纵容孩子,而是在与孩子的生活互动和游戏玩耍中建立规则与自律意识。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愿望或者做错了事情,伙伴型爸爸会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同时开导孩子,讲明道理,既不吓唬孩子也不贿赂孩子,培养孩子坦然面对现实的态度与勇气。这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自然放松又自律独立。 伙伴型爸爸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好爸爸,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样的家长,并组织相关的活动在全班幼儿的家长面前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1)组织班级家长参与“我是一个好爸爸”的征文活动。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和鼓励父亲参与早教的 意识。教师把征文打印出来,做成展板,给家长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孩子的爸爸们在关注和参与征文活动的过程中,会了解其他父亲的想法和做法,从而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自己的父亲角色。其中,“好爸爸"形象的自然涌现,成为家长们的学习榜样。 (2)利用多媒体宣传伙伴型爸爸与孩子的亲子游戏。征文活动有利于培养家长的新观念,但是仅仅有新观念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与之搭配的好方法,而且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文字叙述不如视频文件生动形象、便于模仿,因此,教师可以主动与伙伴型爸爸沟通,把他们平常与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活动拍成DV(Digital Video的缩写,即数字视频),然后利用家长会的时间播放给家长看,方便家长直接模仿学习具体的父子(女) 游戏方法。 (3)专门设计父亲参与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分类进行,分别针对母亲、父亲、祖辈家长或者保姆开展,强化父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专门与伙伴型爸爸沟通,让他们在开放日活动中承担助教或者志愿者的角色,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深度与水平。如果有的父亲确实来不了,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他理解爸爸工作繁忙的处境;另一方面可以把现场的活动拍成DV,让孩子拿回家给爸爸看,促进爸爸在自己的日程表里安排参加孩子幼儿园活动的时间,争取在孩子珍贵的童年生活中多多留下爸爸的参与足迹。 三、与祖辈家长沟通的侧重点 新学期开学了,教师发现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下降了,上学期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的小朋友现在一动不动地等着老师喂饭、穿衣。原因是在假期里爸爸妈妈要上班,请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孩子。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穿衣、脱衣也是一样,爷爷奶奶还没等孩子动手,就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完了。教师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祖辈家长照顾孩子容易包办代替,这给教师培养孩子的生活常规、巩固孩子的自理能力带来了烦恼。那么怎样帮助祖辈家长减少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呢? (一)祖辈家长带养孩子的三大特点 祖辈家长帮助年轻的父母带养孩子,是中国家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祖辈家长带养孩子既有利也有弊,教师对此要有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以便提高自己对隔代教育特点的认识与分析水平。 1.给家庭和孩子带来很多益处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上班族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带养孩子,又由于令人满意的保姆比较难寻,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许多祖辈家长义无返顾,帮助照看和教育孙子、孙女。隔代养育解放了年轻的父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干事业,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出现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家有老人是个宝” 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 隔代养育还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退休年龄相对提前,退休以后老人们往往会不适应突然清闲下来的生活,容易生病。含饴弄孙给老年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让他们重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 隔代养育还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和忙碌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照顾孩子的生活更加细致周到,有更充足的时间倾听孩子,更有耐心与孩子沟通,情绪更加安祥平和,这些优势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2.隔代养育的矛盾比较突出 因为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各有各的生活年代、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代人在日常生活习惯、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方面产生矛盾与冲突。比如,有的妈妈对孩子说:“别听奶奶的,她的观念过时了。”有的奶奶对孩子说:“别听妈妈的,你爸爸小时候就是奶奶教的,奶奶都是为了你好。”两代人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会造成一些孩子有“两面派”的倾向,不利于孩子形成明确的规则意识和稳定的行为习惯。 3.在教育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隔代养育的矛盾是自然产生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年轻父母会说:“老人把孩子带得健康安全就可以了,其他就不用管了。”有的妈妈直接对老人说:“您管生活,我管教育。”有的老人则“甘居二线”,常听他们说:“毕竟是人家的孩子,咱们只管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别管人家的家务事。”因此,很多情况下,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和干预处于“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的尴尬境地。祖辈主动放弃教育的权利,使教师在家园合作方面也增加了困难。如果遇到幼儿园开家长会或者教师要与家长商量事情,教师常常叮嘱孩子:“爷爷奶奶不管事,让你爸爸妈妈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祖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所处的被动地位。 (二)与祖辈家长沟通的侧重点 由于很多祖辈家长年事已高,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幼儿教师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态度要礼貌、亲切,指导教育方法时要具体、形象、到位、具有可操作,较少抽象和空洞的说教。 1.向祖辈家长宣传“生活即教育”的教养观念 在有些祖辈家长的潜意识里,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完全分割开的,因此他们认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环节不需要教育,只要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缺乏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教育观念。祖辈家长作为学龄前幼儿的主要看护群体,教师要向他们宣传“生活即教育”的教养观念。比如,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与营养 问题,也关系到孩子的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以及交往态度的形成。不少孩子的任性行为就是被“喂”出来的。再比如,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有些祖父母总是许诺“吃了这口饭,就给你买玩具”,使孩子下意识地将“吃饭”作为一种要挟家长的手段。结果孩子可能吃了不少饭,可性格也变得更加任性了。即使以后孩子能自觉吃饭了,早期养成的不良心理和习惯可能依然存在。此外,教师还可以向祖辈家长宣传“教孩子学习自己端碗、拿筷、进食等简单的技能,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发育”。科学家研究表明,用筷子夹食物,牵涉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 条肌肉的运动。而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联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 0倍,而肌肉活动刺激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 除了吃饭以外,喝水、按时睡觉与起床、穿脱衣服、收拾玩具等生活环节都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祖辈家长带养孩子的具体情况,分别诠释其中的教育意义,帮助祖辈家长掌握“养中有教、教中有养”的教养观念与方法。 2.传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具体操作方法 家长教育孩子也有一定的惯性,容易沿袭孩子小时候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事实上,孩子每天都在悄悄地成长,只要 家长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他们的能力通常都能得到锻炼与增强;但是如果家长一直把孩子当做长不大的“小宝宝”、“小婴儿”,孩子的发展就被束缚了。教师通过向祖辈家长传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具体操作方法,能有效地避免家长只是在观念上到位,在方法上却不到位的问题。 (1)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持续的锻炼会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孩子天生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因为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完全准备到位,如果孩子坚持自己尝试,有的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孩子,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地就变得被动等待家长包办代替了。因此,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孩子做不好、不熟练、帮倒忙,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动手操作,逐渐地,孩子会蕴积强大的自主成长的内在力量。 (2)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孩子经常会求助家长,家长不要拒绝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动手动脑,要经常启发孩子:“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家长要始终视孩子为成长的主人,视自己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助手,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3)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孩子在生活中的许多技能的习得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导,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替代孩子。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自己做; 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独立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于半独立模仿状态。比如,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等都可以家长做一半,孩子做一半。要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心智成长。 (4)勤快的家长有时要巧妙地装懒。俗话说:“懒人是勤快人培养出来的。一个懒人和一个勤快人,懒人更懒,勤快人更勤快。”这种情况在家庭生活中很常见。一个懒丈夫背后通常有一个勤快的妻子。同样道理,一个不爱动手的懒宝贝背后通常有一个勤快的家长。所以,手脚麻利的家长有时可以装懒,“支使”孩子为爸爸妈妈递个东西、打个下手,培养孩子陕乐地助人与合作意识。 3.为祖辈家长开设“隔代养育聊吧”,拓展他们的教育视野 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因此祖辈家长成为影响年幼孩子的行为习惯与性格特征的重要人物之一。祖辈家长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读书,同时生活圈子又很狭窄,教育视野受限,所以关注和提升隔代教育的水平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除了与祖辈家长进行个别沟通以外,还可以开设“隔代养育聊吧”,为祖辈家长群体交流育儿经验与困惑搭建平台。 教师需要调查和收集祖辈家长的主要育儿难题,然后对 问题进行整理,找出共性的话题供集体交流,至于个别的话题可以进行个别交流,也可以拿到祖辈家长会上供大家共同讨论、想办法。最后,总结和打印出来祖辈家长会的讨论结果,张贴在教室外面的家园联系栏,让广大父母家长也知晓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酸甜苦辣,唤起父辈对祖辈家长的理解与尊重,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与保姆沟通的侧重点 每天放学后,都是保姆接平平回家。最近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天黑得也晚了。幼儿园放学早,放学后平平不愿意回家,想在幼儿园多玩一会儿,可是回家晚了会耽误做晚饭的,于是保姆就跟平平说:“如果你现在跟阿姨回家,阿姨口袋里有好吃的东西给你。”平平见有零食吃,就高兴地答应了阿姨的要求。久而久之,好吃的东西成了阿姨管教平平的“法宝”。教师心里有些疑惑,便主动与阿姨沟通:“你对孩子挺好的,还自己花钱给平平买东西吃。”阿姨轻松地说:“只要平平听话就行,花不了多少钱。”还拿出一粒彩色糖果让教师看,教师一看就知道是小摊上卖的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小零食,便告诉保姆这种不健康的食品对孩子身体的危害。保姆开始担心起来:“老师,我以后不给孩子买了,你千万别把这件事告诉平平的妈妈,否则我的工作就没了。”说完又“唉”了一声。教师问怎么了,她说:“不给孩子买东西,她就不听话,我又不能打她骂她,哄她又不听,怎么办呢?”教师这 时意识到保姆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需要自己的帮助,应该找时间与保姆进行深入的沟通。 (一)当代保姆的三大特点 虽然保姆是孩子的辅助教育者,但她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要掌握保姆的基本特点,重视与保姆的沟通。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对保姆的个人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保姆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这样三个特点: 1.文化与学历水平有限,教育孩子不自信 目前,我国的家政服务行业普遍门槛比较低,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和学历水平不高,虽然有些保姆经过短期培训具备儿童护理的一些常识,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同时保姆对自己也不够自信,再加上有些雇主不够尊重和信任保姆,会加剧保姆的自卑感。自卑会束缚保姆的思维与手脚,使他们不敢尝试有益的行为,在教育方法上保守、呆板,难以适应孩子快速成长的节奏。同自卑相比,自信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自信的保姆也会比自卑的保姆为孩子提供更加主动和有益的教养环境。 2.健康与安全责任压力大,教育意识薄弱 在为孩子聘请保姆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保姆只要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让孩子吃饱、穿暖、睡好,别磕着碰着就 行了。平时孩子稍微有些闪失,家长就容易认为保姆没有尽到自己的基本职责,因此保姆的责任压力很大,很容易对孩子过度保护。事实上,对任何人来说,责任压力一旦产生,就会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不自觉地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比如,在情绪上反应为紧张、焦虑、倦怠、沮丧、悲观等;在认知上反应为感觉迟钝、注意力狭窄、思维僵化等;在行为上则反应为刻板、重复、缩手缩脚。当保姆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她们容易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导致保育的压力大于教育压力,因而教育意识薄弱。 3.知识与经验不足,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有的家长认为保姆只管孩子的生活,不用管孩子的教育,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生活与教育是分不开的,良好的早期教育就是融合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另一方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都有一定的教育心得,教育水平也可以在不断的反思、商讨和尝试中获得提高。保姆在接触孩子的具体过程中会不断地积累积极的教育经验,闲置保姆的教育资源对与之朝夕相处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损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保姆其保育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育意识,雇主又比较信任保姆,这些保姆在照看孩子的时候会努力做到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但是可能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需要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比如,案例中平平的保姆积极想办法解决孩子贪玩不回家的问题,然而方法 欠妥,当知道自己的方法不科学以后,她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这时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 (二)与保姆沟通的侧重点 由于大多数保姆的知识和阅历有限,所以教师与保姆的沟通侧重点应放在激发保姆的教育意识和教育信心,并向她们传授实用的教育知识与方法上。 1.树立与保姆沟通的责任意识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与保姆曾经相处的时光成为他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体验。本来是三口之家,只是偶尔有爷爷奶奶或者亲戚出现,孩子已经熟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但是现在来的这个人是谁?她有什么特点?她在我的家里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怎样与之相处?爸爸妈妈待她与我待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都是孩子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体验,影响着孩子的观念、态度、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状况。因此,既然保姆成为孩子家庭生活中的一名成员,成为与幼儿园发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群体,教师与保姆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比保姆更直接、更实际、更便捷地学习怎样教养孩子了。教师与年轻的保姆保持和谐、友好、有知性、有修养的关系,不但造福保姆所服务的家庭和孩子,而且这些保姆将来也要做妈妈,还将造 福她们的家庭和孩子,可以帮助今天的“小姐姐”变成明天的“好妈妈”。如此一来,教师与保姆的沟通就更有意义了。 2.尊重保姆,增强保姆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保姆在雇主家里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即使保姆没有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但是自尊心与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如果教师尊重保姆,对保姆平等相待、以诚相待,像对待普通家长一样主动关心和帮助保姆,会极大地满足保姆的自尊需求,有利于促进保姆的心灵成长。主动与保姆沟通,让保姆心态放松、自然交流,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许多关于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的信息,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打下基础。 有一位教师发现她所在班的一个孩子每次都是由保姆接送,家长开放日也很少见其父母前来。但是保姆不爱说话,也不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孩子也很胆小,总是旁观。教师于是主动邀请保姆与孩子参加活动,保姆就问孩子:“你去不去?”孩子抱着保姆的腿不动,不跟老师游戏。保姆尴尬地笑着说:“这孩子认生……”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尝试与保姆交流。先和保姆聊了一会儿家常,接着转入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保姆说:“孩子的父母平时工作太忙,下班回家以后挺累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有时,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在家完成,很少与孩子一起玩。如果孩子哭闹起来,她的父母就会责怪我没有把孩子哄好,或者无条件地对孩子 做出妥协,他们对我的要求也是只要别让孩子磕着、碰着,不哭不闹就行。”教师问:“那您是怎么想的呢?”保姆说:“我没有什么想法,别人让我照顾好孩子,我只要尽力就行了。”教师高兴地说:“有您这句话就好办了。既然每次都是您带孩子来幼儿园,您就把我当成是你的朋友,怎么样?”保姆高兴地说:“可以!谢谢老师!”教师与保姆渐渐熟悉以后,保姆变得大方自然许多,愿意带领孩子一起参加游戏,孩子的旁观与胆怯状况也少了,开始大胆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 3.帮助保姆履行“代理家长”的角色 有的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相处时间短,到幼儿园了解孩子的机会也不多,保姆成为孩子的“代理家长”,教师与保姆的有效沟通成为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家园联系的过程中,很多保姆处于辅助地位,只是做一个“传话筒”,把教师的要求与交代原封不动地传给家长。从父母作为孩 子的主要监护人角度来说,保姆的“传话筒"角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只是简单地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传话"、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告状”,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与保姆之间关系的紧张。同时,当保姆也察觉到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传话筒”之后,主动教育孩子的意识也会下降,“代理家长”的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要以为保姆文化水平低就不懂家庭教育。事实上,文化水平与家教水平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有的保姆对教育孩子就很有见地,有的保姆比较聪明,善于总 结教育经验。因此,教师除了让保姆传递信息以外,还要直接关注保姆照顾孩子的言行,以亲切的口吻和平等的态度指导保姆履行“代理家长"的角色。教师要帮助和支持保姆成为家庭教育的有心人,与此同时,教师与保姆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真诚和深厚。 4.提高保姆的阅读水平,帮助保姆增长育儿知识 有的保姆上学时间较短,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有的保姆甚至与某些中、大班幼儿的识字和阅读水平相当。教师可以利用保姆的这一特点,鼓励幼儿当保姆的“小老师”,保姆当孩子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或者“小同学”,营造融洽的互帮互学氛围。如果幼儿的家庭比较配合,教师还可以发动家庭成员帮助保姆学习一些常用的字词,日常生活中的图书、商标、报纸、杂志、广告等都可以成为保姆的识字教材。保姆成为一个有上进心、渴望学习知识的人,对孩子的好学、乐学精神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也有一些保姆上过初中和高中,识字不成问题,但是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给这类保姆推荐班级图书架上的儿童图书或者家教类图书,每过一段时间,问问保姆看了书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心得体会,这样一方面对保姆阅读起到敦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保姆阅读指点迷津,帮助保姆增长育儿知识。 5.为保姆传授生活中的教育小窍门 保姆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她们所缺乏的教育常识和教育技能经由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可以很快得到弥补。根据保姆照顾孩子安全责任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跟保姆细致地讲解日常穿衣、吃饭、睡眠、如厕等生活环节的卫生、保健和护理知识,还需要向保姆讲解户外活动和游戏锻炼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放弃户外活动机会,并教给保姆一些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和亲子游戏。教师也可以教给保姆如何指导孩子的绘画和手工活动,引导保姆回家与孩子做一些美术活动,既能丰富孩子的家庭生活,也丰富了保姆的教育方法。
本文档为【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3-19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