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举报
开通vip

地质灾害论文地质灾害论文 土地荒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目 录 前言………………………………………………………………………………………. ..... 3 ………………………………………………………………………… 3 …………………………………………………………………………… 4 …………………………………………………………………………… 5 ……………………………………………………………… ……….. 6 …………………………………………………………………………………......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土地荒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目 录 前言………………………………………………………………………………………. ..... 3 ………………………………………………………………………… 3 …………………………………………………………………………… 4 …………………………………………………………………………… 5 ……………………………………………………………… ……….. 6 ………………………………………………………………………………….................. 8 ……………………………………………………………………………………...... 9 2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 而且还将祸及子孙。对于荒漠化出现原因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和必然结果,在地质历史时 期,荒漠化和沙漠变迁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即气候—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导致旷日持久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建设规划将防治荒漠 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近50年来,国家先后4次召开全国治沙会议,陆续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等重要文 件。并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 关键词: 3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 土地总面积达二百六十三点六二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沙化土地一百七十三 点九七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一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 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五百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有近四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 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治理,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力争到 二0一0年,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明 显改善;到二0二0年,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 到治理,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 本得到治理,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比较发达的沙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 化体系,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有明显改善,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作出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 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 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 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 地面积。 虽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 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孙。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 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土地 荒漠化、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衰退土地生产力,威胁江河安全,而且加剧沙区贫困。 2003年,中国重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在我国西部12省、市、区面积达687.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的71.65%,人口数为3.5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41%。 西部现有耕地5014.17万公顷,约占西部总土地面积的7.3%,占全国耕地的32.25%。西部生产了占全国26.28%的粮食、22.84%的油料、28.58%的棉花、15.67%的麻类、59.53%的烟叶和18.20%的蔬菜、瓜类。退化耕地占西部耕地面积的40%,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耕地占52%。 我国5大牧区均分布在西部,天然草地的总面积为33144万公顷,占西部土地总面积 的48.2%,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4.37%。由于草原开垦,可利用草场面积尤其是优质 牧场的面积不断缩小,超载过牧严重。目前90%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地退化之中,其 中,中度退化的草地面积达到1.3亿公顷,并以每年1.9%的速度扩大。 4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西部林业用地14324.83万公顷,约占20.8%。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改变统计标 准后部分郁闭度0.2—0.3的疏林地统计为有林地,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3—1976年间第一次清查的6.8%提高到1994—1998年间第五次清查的9.8%。但森林的质量仍在下降, 表现为天然林遭受破坏,成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生态功能削弱。 沙漠化在内蒙古草原、西北、青藏高原严重发展,并导致近年西北和华北强沙尘暴天 气频繁发生。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长城沿线土地的旱作垦殖使农牧交错区成为沙漠化强烈发展地 区;草原牲畜超载过牧使草场退化,进而沦为沙漠化土地;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集中在河 流下游绿洲与沙漠过渡带,主要原因是内陆河水资源调配不当,上游盲目扩大绿洲,截用 水资源,使下游断水,下游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环境全面旱化引起的。 中国三北地区共有荒漠化土地195.34 万平方公里(扣除重复计算量)。其中,沙质荒漠化(包括沙地,但不包括沙漠)土地面积90.77万平方公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 11.48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12.65%;中度和轻度沙漠化面积为35.48万平方公里和28.2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9.09%和31.1%。沙质荒漠化以内蒙古最为严 重,占荒漠化面积的61.21%。其次为新疆和青海,分别占荒漠化面积的15.97%、11.05%。 三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98.59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地区52.39万平方公里,中度-严重水蚀荒漠化计21.8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荒漠化总面积的41.8%。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水蚀荒漠化面积分别为18.6万平方公里和27.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水蚀 荒漠化总面积的18.87%和27.99%。水蚀荒漠化以内蒙古、陕西、山西和甘肃最为严重,占 荒漠化面积的70%以上。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 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 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 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 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荒漠化并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和必然结果,在地质历史时期,荒漠化和 沙漠变迁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即气候—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导致旷日持久的干旱是荒漠化 的主导因素,中国的沙漠形成和演化从中生代就开始了,而人类历史时期的以来的荒漠化, 只是沙漠长期演变过程中新近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基础上起加速加 剧作用。干旱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源是土地荒漠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具备上述基本条件 后荒漠化具体发展中还受到诸多因素约束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地表圈层荒漠化影响。 1、气候因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再加上山地和高原的阻挡海 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干旱的气候条 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再加上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异 常,极易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这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5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草原被进 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 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 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 樵采活动加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 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 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 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 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 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 一个十分严重的原因。 有资料表明,土地沙化正急剧缩减着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国土。许多地方因 沙漠化趋势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而土壤肥力的自然恢 复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间。如果用人为措施恢复土壤的肥力,需 要的投入量难以计算。 沙漠化对农业的危害特别大。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 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 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沙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 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 亿吨来自沙漠化地区。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沙漠化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 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沙漠化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飞机正 常起飞和降落。 风沙活动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由此产生的灾害威胁居民安全。 根据监测,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是微小颗粒物,这与沙漠化密切相关。 沙尘污染着广大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了人民健康。 沙漠化加深了贫困程度,扩大了地区差距。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 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 2%,是东部地 区的1/5。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 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强烈发育的地区之一,本地区沙漠化比较严重,新中国 成立以来虽然高度重视沙化防治工作,但是大部分地区沙化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以更大 速度继续发展。大部分沙化土地分布区的平均增长率为1.1%—3.5%,土地沙化虽然不会造 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但对国土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危害,首先 土地沙漠化破坏地表土层结构,使细粒物质和有机质大量损失导致地力下降土壤贫瘠植被 退化耕值和放牧条件恶化,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草原植被退化覆盖度下降优良本科 和豆科牧草持续减少,牧草营养价值下降。产草量和畜载能力不断下降。强烈风沙活动还 有时淹没铁路、公路甚至掏蚀路基,因此包兰铁路以及一些公路的交通遭受严重影响。甚 至因沙灾停运,风沙活动还常淹压房屋、渠道、塘坝、水井。使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土地沙漠化是阻碍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首要因素,综合内蒙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主要灾害 区资料,不少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一些地区甚至完全丧失,严重灾害区的主要 农牧业产品产量及农业产值徘徊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 6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该地区以土地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脆弱,加上气候以及交通通信等条件 影响,这里一直处于贫瘠落后状态。农业工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全 国平均水平。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GDP和GDP增长率都比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设施,但严重的地质灾害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 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超载过牧,在内蒙古草场大面积沙化,退化,牧民为了提高羊绒产量获得更多的 利益,通过多养来增加收入。草场得不到 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建设规划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近50年来,国家先后4次召开全国治沙会议,陆续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 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先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21世纪 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并颁布 了《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2002年1月开始 实施《防沙治沙法》。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国家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完善了各级 政府领导协调机构,强化防治荒漠化的组织保障。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防治荒漠化法 制建设,通过了《防沙治沙法》,基本形成了由防治荒漠化专门法律与相关法律、国家法 律与地方法规相结合的防治荒漠化法律法规体系,国家通过实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 案》,有效地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加速了荒漠化 土地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一些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初步得到 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国家将荒漠化防治科 学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专项计划。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全国荒漠化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 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了全民防治荒漠化意 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国际合作,先后主办了《联合国 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了区域专题网络建设,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进行合作,探索建立在公约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001年,国家将林业生态工程系统整合为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与此同时,实施了草原保护“八大工程”;对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重点布 局;在有风沙危害的铁路沿线实施了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和治理沙害工程;开展了全国荒漠 化监测工作;将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纳入科技攻关内容;国家制订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 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八七” 扶贫计划,使一 些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林茂、粮丰、草多、 畜旺的喜人景象。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防治 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 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 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覆盖了我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构筑了中国防沙治沙工程的主体框架。针对中国水蚀荒漠化特点,近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重点布局,实施了 黄河中游减沙工程、农牧交错区防沙治沙工程以及内陆河流域生态绿洲恢复等工程项目。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生态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7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国家实施了草原保护“八大工程”,包括封育围栏、划区轮牧、人工种草、飞播牧草、 改良草场、建设草原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草原类自然保护区、治虫灭鼠等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及灌溉条件、人工封育及造林种 草、林粮间作、建立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等综合措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 力的同时,治理荒漠化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荒漠化地区蕴藏有大量的稀有生物资源,通过多种经营,开发利用沙区特有植物资源,推动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群众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 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2、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 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的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 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 干旱少雨的环境。 3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在农作区推广节水灌 溉农业;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区要合理分配各河段的水资源。 4、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农林牧用地的规划,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农牧民的薪柴大多取自周边自然 环境,如果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当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难以实现 的,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有多种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8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地质 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 会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虽然土地荒漠化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对社会发展有 着深远的影响。只要我们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就可以有效的治理土地荒漠化。而不是阻 碍经济发展屏障。 9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质灾害论文 1北京荒漠化模拟与评价 陈建平 著 地质出版社出版 2地质环境经济学 张卫东 著 地质出版社出版 3黄河上游新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马演生 著 地质出版社出版 10 第 1 页 共 10 页
本文档为【地质灾害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