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

举报
开通vip

初三语文文言文初三语文文言文 科目:语文 年级:初三 教师:白小洁 第一学期第一周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准确理解本单元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掌握本单元的重要文学知识。 3、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有关段落,积累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的意义及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

初三语文文言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 科目:语文 年级:初三 教师:白小洁 第一学期第一周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准确理解本单元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掌握本单元的重要文学知识。 3、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有关段落,积累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的意义及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三、德育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怀,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2、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单元学习内容: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一种文体,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的兴衰事迹。陈涉出身在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为“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千百年来且不说有多少文人贤士论事行文引用“桃源”事典,就是专人独篇吟咏其趣其旨的诗文作何止千家,物换星移,“世外桃源”一语,已成为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存活在悠悠历史和欣欣现实之中。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条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山水写意画,因为这里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述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览物之情”;议论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然而是通过着力描写来引发议论,突出主题的。在语言形式上,大抵是用散文论、叙,以骈句描绘,骈散兼行,被古文家尹洙评为“传奇体”。 《醇翁亭记》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他的主要笔墨,用于描绘 1 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景色以及他和滁人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单元学习方法: 1、课前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作者及作品反映的时代、地域有所了解,这样能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2、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文单元的作品都是文言文,对文章中的经典名句要动笔摘录,课业劳顿之时心追口诵,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动笔写下随想,会使你的思维日渐缜密。 3、学会用“圈、点、勾、注”等方法来阅读文章。 ?单元阅读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特别是文言诗文的学习更应重视。当然,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要高。要读得顺畅、流利,不掉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在读中去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作品的感情,领悟文笔的奥妙。对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反复诵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择其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阅读、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古今汉语的差异,尤其是词汇的演变。因此,学习本单元首先应从字词句的解释入手,疏通文意,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同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与虚词,理解实词变化和活用的规律,熟悉一般文言句式的特点,以此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信息: 综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常见题型及命题特点: 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考查的内容较大,难度较低。 2、填空题,一般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作概括表述。 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 ?中考题解读: 关于文言文句的翻译 下面先来看看中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情况: 一、文段《桃花源记》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及评分标准】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2 二、文段《出师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答案及评分标准】 (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每句2分。(1)基本意思答对给1分,“亲”“远”“所以”都译对给1分;(2)基本意思答对给1分,“痛”“恨”都译对给1分。〕 在中考考场上,面对这类题目,大多数同学往往认为意思差不多就可以得满分,常常是不做认真推敲就匆忙下笔,结果可能疏漏小的细节造成丢分。其实,文言文语段阅读最基础、最关键的是文言的翻译,我们要花大力气从这个点上突破: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这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贯”七个字。 1、对,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顺序,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捕蛇者说》的“„„专其利三世矣”就可对译为现代汉语的“„„享有这种好处三代了。” 2、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代替今天已不采用或意义已转变的词。如《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中的“把”可用“端”代替,“临”可用“面对”替换。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号、帝号、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如“庆历四年春”中“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就不必翻译;再如“孔子东游”,“孔子”就不能译,如果译成“孔先生”,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4、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起语法作用,如果翻译时保留下来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这类词翻译时就应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的发语词“夫”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3 5、补,就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省略句。如《陈涉世家》中的“„„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应该先补后译,即先补为:“„„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然后译为“独守丞跟(他们)拼杀(在)谯门中。” 6、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就应倒置为“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呢,”《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应先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然后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7、贯,就是将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就运用了《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射虎的典故,可译为:“替我告知全城的人,随我出城打猎,看我和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射杀猛虎。”《醉翁亭记》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就运用了比喻修辞,翻译时就须灵活处理,可译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中考过程中,只要我们按照文言翻译的原则,灵活运用这七种方法,就会使自己少丢分,甚至不失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天又雨,公将焉之,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答案与解析】 1、?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关键词:雨,焉,之) ?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关键词:虽,乐,岂,一,会) 十六、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识记并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4、体会本文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整体阅读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合作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 4 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的创作。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行事影响到全国政局,为立国之本,又实为后代纲纪,其传称本纪;王侯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传称世家;列传则是人臣之传,意思是“序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陈涉并非王侯,他出身卑微,即所谓“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他之所以被列为“世家”,是因为他敢于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如此之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陈涉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2、文言知识汇释: ?通假字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 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 ?一词多义 尝之而甘于口(动词,品尝) 尝 尝与人佣耕(副词,曾经)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之 忿恚尉,令辱之(代词,指吴广)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苟且,不严肃) 苟 苟富贵,无相忘(连词,倘使) 天涯若比邻(动词,像、如、好像) 若 若为佣耕(代词,你) 天若有情天亦老(连词,如果、假如) 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安定、安全) 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名词活用作动词,苦于„„) ( 失期,法皆斩(名词作状语,依法)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作状语,用丹砂的意思) ( 尉果笞广(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 功宜为王(名词作状语,意为按功劳) ( 5 ?文言句式 倒装句 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句。译时将“以尉首”提到动词“祭”前做状语,即“以尉首祭”) ?固定句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句为“„„者„„也”式判断句,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3、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以前,我国已有前代的记载,这些记录,是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出现的,各个叙述者的历史观点极不一致,又受视野的限制,记载的面也很狭隘。因此在秦汉统一全国,特别是在西汉统治比较稳定以后,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对以往复杂而又不统一的历史记录做一番综合整理,便亟待进行。司马迁任太史令时,一方面,对皇家所藏的大量古代文献和朝廷档案,加以整理;一方面根据早年遍游名川大山的实地见闻,对文献资料加以订补。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到征和二年(前91)左右基本完成。 《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上是编年式的;表,用简明的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世家,记载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司马迁人物撰史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第一部综合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在史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它不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使历史的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可寻,记录面要比封建社会中其他的“正史”要宽广得多。同时它不仅注意政治,也注意到了经济和文化。全书“太史公曰”的论赞部分,或为某些历史事件、人物作总结,或补充正文以外的重要史实,并非空洞的议论或褒贬。《史记》中有鲜明的爱憎,对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歌颂,有批判;但它的爱和憎,歌颂和批判,都不可能脱离封建阶级的眼光。 4、布局谋篇: 本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全文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陈胜、吴广,着重介绍陈胜是个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胜、吴广举行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策略和舆论准备。 第三部分(第3段):主要写陈胜、吴广举行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探究导学: 1、疑难探究: 怎样理解陈涉的“鸿鹄之志”, 陈胜所说的“鸿鹄之志”,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就是要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摆 6 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在谪戍渔阳途中,他看到因雨失期而被置于死地的900戍卒是一支可依靠的力量,并充分估计到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愤恨情绪,于是跟吴广商量,确定了“举大计”的方针策略。他清楚地知道,起义有失败的可能,但他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中间举大计的过程,“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号召,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舆论准备,起义计划的实施等,都可以看出他胸中有丘壑。结尾写起义成功,陈胜被立为王,正是他“鸿鹄之志”的体现。 2、精彩语句赏析: ?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中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这句话表现出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段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这句话表明了陈胜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领袖。 3、思考探究: 问题1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剖析: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沉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刻残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间接原因是老百姓承受不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正如文中所说“天下苦秦久矣”。 问题2 第一段中“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陈涉的,这与下文的两句对话对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 剖析:一个是行动――“辍耕之垄上”;一个是神志――“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了陈涉年少时对受压迫和剥削的雇佣生活的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表明了他有远大志向。“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更展现其远大志向。 问题3 综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剖析: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的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吴广的非凡才能。 4、写法探究: (1)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2)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7 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手法。开头写陈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这一动作,就表现出了一个有大志不甘于平庸的年轻人形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话都表现了一个胸有大志、想一展宏图的年轻人的形象。他有见识,看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看到了可以依靠的力量,他慷慨激昂的语言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作者运用这些语言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课后巩固练习: 1、《陈涉世家》选自《 》,作者是 (朝代)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和 家,全书共 篇,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对这部书的评价是:“ 。” 2、这篇课文生字较多,请你给下列生字注音,看看你掌握的如何。 辍( ) 怅( ) 嗟( ) 鸿鹄( ) 罾( ) 恚( ) 笞( ) 稷( )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 辍耕之垄上 ((( 等死 比至陈 固十六七 ((( 4、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卜者知其指意。 通 含义: (2)固以怪之矣。 通 含义: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 含义: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含义: 5、请你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的不同。 (1)陈涉少时 古义: 今义: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 今义: ( (3)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 6、本文有许多长句,朗读时必须正确掌握停顿,才能把句意表达得明白。请你用“/”划分下边各句中该停顿的地方。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并解释。 (1)置人所罾鱼腹中 ( (2)陈胜王 ( (3)将军身被坚执锐 (( (4)天下苦秦久矣 ( (5)功宜为王 ( (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8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天下苦秦久矣。 【参考答案】 1、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史学 文学 130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chuî chàng jiē hïng hú zēng huì chī jì 3、估计 逃跑 到 同样 等到 必然,一定 4、(1)“指”通“旨” 意思,意图 (2)“以”通“已” 已经 (3)“唱”同“倡” 倡导 (4)“被”通“披”穿 5、(1)年轻 跟“多”相对,数量小 (2)亲身、亲自 身体 (3)逃亡 死 6、(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点拨:做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间停顿;?在谓语动词和宾语部分之间宜作停顿;?一些关系紧密的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不宜轻易停顿;?一些固定读法、固定结构不能拆开停顿。 7、(1)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4)苦,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苦。 (5)功,名词作状语,按功,论功劳。 (6)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假如有一天富贵了,大家不要互相忘记。 (2)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3)天下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中考题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会天大雨 (2)度已失期 (( (3)上使外将兵 (4)楚人怜之 (( 2、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 羲之之书晚乃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9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 【参考答案】 1、(1)适逢,恰巧遇到 (2)推测,估计 (3)带领,率领 (4)爱怜 2、C 点拨:C项和例句中的“乃”是“于是”的意思。 3、(1)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走了。点拨:或,有人。 (2)如今果真把我们这支队伍假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作为天下的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点拨:“唱”同“倡,”倡导。 4、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超人的才略胆识。 十七、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学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记叙方法。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整体阅读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败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曾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当时士族地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八十余天即辞官归隐,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再未出仕。作《归去来兮辞》以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的情景。他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朴实自然又极为精练。其中的优美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及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桃花源诗》的序。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当时的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门阀制度极其严格,使陶渊明空有才华,“大济于苍生“的远大抱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所以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一定的感受,十多年的躬耕田园生活,使他更理解农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他便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文言词语汇释: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 10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滋味好)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 不足以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 诣太守,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 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 ?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shě,动词,舍弃) 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shâ,名词,房子) 师每休舍(shâ,动词,住宿、休息)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不复出焉(状语后置句。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译时应移到“出”前做状语)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地(判断句式也,语气词,表判断) 3、布局谋篇: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作者以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议论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思路,内容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其中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在奇妙变幻之中又让人觉得入情入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4、5段):写再寻桃花源,留下了虚无缥缈的结局。 ?探究导学: 1、疑难探究: (1)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仙境般的理想社会, 这要从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思想说起。东晋末年,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的家乡(今江西九江一带),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人民渴望过上安定和平、没有压迫剥削、远离战火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的东晋王朝,门阀制度严格,使陶渊明这样的有才有识之士欲报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归隐田园,因而他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深刻的感受,对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作者借助一枝笔塑造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借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11 (2)怎样理解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他们对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我们知道,他们深受战争所害,憎恨战争,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远离战火与压迫的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听到渔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桃花源外面的情况,知道外面的社会黑暗腐朽,仍然战火不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此深表同情和惋惜,但他们不希望被外界所打扰,不希望和平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害怕生活在外面战乱纷争、动荡不安、苦难重重地社会中去,因此,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3)怎样理解文章既写了渔人带人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又写刘子骥“欣然规往”, 文章写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果已经暗示了桃花源是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又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也无结果,用与作者同时代的一位有名的真实人物也想去探访桃花源,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进一步渲染了作品中神奇莫测、虚虚实实的气氛,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2、精彩语句赏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很美的境界:这里有清澈的溪水,有嫩绿的鲜草,有粉红的桃花,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真可谓人间仙境。这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重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概括地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田园风光和社会人事,描写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自然景象到生活情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作者描绘的这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一句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汉王朝都不知道,更不必说魏和晋了。古朴的桃花源人目无古今,这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失望的寓言式的艺术折射。 3、写法探究: (1)学习本文曲折跌宕的构思和层次清晰的结构。 作者写渔人的行进过程,水路行船,忘路之远近时,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呈现一个神奇美丽的桃花林仙境,桃花美景使人不由喜上心头。“林尽水源”,见有一山,山有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些许光亮,使人顿生疑虑;渔人舍船入山洞,“极狭”“才通人”,正感有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这一神来之笔,使人看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这里没有战乱 、剥削,人民安居乐业,使人不由惊诧不已,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欲复寻这个神仙般的境地时,先前所做的标记全部消失,“不复得路”,令人迷惘不已。作者运用这种曲折跌宕的笔触,使读者的感觉不由自主地随之变化。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种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使作品产生了摄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作者写桃花源地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一条不知多长的溪流,再写溪流两岸不知长宽的大片桃林,然后写挡住去路的大山,仿佛到了山穷水尽之地,仔细一看,高山有一个可以进入其中的小洞口。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 12 高山、洞口,洁净、奇异、清新、美好,人间少有,足显其神奇,它隔断了现实社会的喧嚣污秽,突出了桃花源的隐蔽幽深,不易被发觉。进入桃花源后,先写辽阔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路,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等田园风光;然后写人民的穿着、劳动、情操、意趣等社会风尚。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美景到社会人事风俗,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层次脉络极其清晰。 (2)学习本文对生活意境描写的方法。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创造出可见可闻而又使人感动的那种境界。《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形象化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尽管这种理想境界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但作者却又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 (3)学习本文语言运用的特色。 陶渊明善于运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事情,如话家常;描绘事物,如面对朋友。本文的语言特色,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语言运用准确,言简意赅。 在文章开头,仅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9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又如桃花源人“问所从来”,仅用“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再如渔人到太守那里报告所见桃花源的种种情况,也只用“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时的一切见闻。 ?仔细推敲,用词精当。 本文语言的运用绝非信手拈来,而是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例如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个字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陌生的渔人的惊异情态再如写出口“仿佛若有光”,“仿佛”一词用得灵活而贴切,描绘出光线极弱,不甚分明,突出山口很小,洞口若明若暗,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又因为桃花源是虚拟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不确定的词,这就给读者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这都是作者善于推敲、用词精当的效果。 ?语言通俗平易、朴素自然 如第一段中写桃林美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明白如话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而且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了桃林的茂密、桃树的多而纯、桃林地面的美,而且还有花瓣纷纷坠落的动态美,甚至还能嗅到花草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而作者恰恰运用了接近口语化的语言,使我们有如此之多的美的享受。 ?课后巩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 怡然自得( ) 诣太守( ) 郡下( ) ((( 芳草鲜美(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 此中人语云( ) 间隔( ) (( 13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缘溪行: 欲穷其林: 悉如外人: ((( 咸来问讯: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病终: ((( 3、本文的作者 , (朝代)人。由本文而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的成语是 。 4、作者描写的桃花源中秀美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这些句子你记住了吗,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 。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 。 , ,有 之属。 5、用现代汉语译出下面的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具答之。 7、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的不同。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 8、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 (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9、课文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 1、huî kuàng yǎn yí yì jùn xiān qiān mî tiáo yù jiàn 2、顺着 穷尽 全,都 全,都 值得 不久 点拨: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3、陶渊明 东晋 世外桃源 4、(1)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1)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点拨:复,又 (2)桃源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点拨:“其中”,是指桃源中。“外人”,指桃源外的人。 (3)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点拨:闻,听说。 6、(1)“要”同“邀”,邀请。(2)“具”同“俱”,完全,详尽。 7、(1)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2)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4 8、(1)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渔人 (2)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点拨:文言文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9、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点拨: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为表现环境本身,而且还用来衬托文章中的人物,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2008年太原市中考题例: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 9(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第二空只答“隋炀帝”不得分。每空1分,共2分) 1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1)题每个分句1分,(2)题前两个分句1分,后一个分句1分, 15 每小题2分,共4分)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观点1分,结合古代作品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16
本文档为【初三语文文言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