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举报
开通vip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摘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了美国,受到了世界文坛的关注。同时赛珍珠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赛珍珠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的长期观察和深切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代表说的三代人的中国形象,向西方读者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突...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摘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了美国,受到了世界文坛的关注。同时赛珍珠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赛珍珠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的长期观察和深切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代表说的三代人的中国形象,向西方读者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字:大地 男性 女性 交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获得了文学界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赛珍珠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将近四十年,她以创作的中国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向西方国家介绍古老的中国真实一面的杰出女性。塑造了真实而朴实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对中国认知上的错误。 赛珍珠的人生经历特别而丰富。1892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还在襁褓中的她跟随从事传教士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古老的中国,从此,赛珍珠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圈里,她身边的小伙伴,佣人为她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她喜爱中国菜,喜欢穿中式服装照相,她的汉语水平几乎和中国人一样的流利。赛珍珠的父母特地为她请了一位中国先生当家庭教师,向赛珍珠传授地道的中国儒家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赛珍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有 比较深刻的了解,有很多她喜爱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同时她也喜欢听中国民间艺人讲故事,赛珍珠从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赛珍珠虽然生长在中国,但她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永远摆脱不了“异乡人”的身份,美国才是她真正的家。在中国的生活期间,她的母亲时时刻刻的眷恋自己的祖国,于是母亲凯丽向赛珍珠描述美国的秀丽的风景,讲述美国英雄的故事,唱美国的歌曲,家庭沿袭美国的生活方式,同时,母亲不仅让她学习中国文化,而且还跟随父母学习英文,接受母亲安排的西方基础教育,对赛珍珠进行西方文化的教育。因此,赛珍珠自幼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长大,东西方两种文化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这种特殊的经历对赛珍珠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赛珍珠独特的双重视角和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的四十多年间先后经历的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的时期,赛珍珠与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中国社会的状况,有了深刻的观察与体会。她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面对水旱灾等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勇敢、乐观、自信、 反抗的精神和在人祸面前敢于反抗斗争,冲破封建落后思想的束缚,争取幸福的权利。赛珍珠笔下的农民是善良的,单纯的、也是痛苦的,因此萌发一个动机:要写下“为敬爱的中国农民和老百姓所感到的义愤”,促使她描写中国农民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认为“在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生活素材是我们的中国农民”。的决心以自己的创作来打动读者。她在介绍《大地》写作时说:“故事是久熟于心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我生活中种种耳闻目睹的事情,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可以看出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关注,对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进行赞美与表扬,也充分展示了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是所追求的美学原则,为更好的把握《大地》的主要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这部分放在文献综述里,不要写在这里。引言部分简介一下赛珍珠的生平,强调一下她的中国生活,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历,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她创作的影响,点出论题,她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形象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实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的研究,它研究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甚至跨学科的研究。法国学者巴柔对“形象”的定义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之后,他对此定义做了补充:“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为这两种类型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比较文学形象学,它研究的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家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不是对异国进行了简单的复制性的描绘,而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创作了它(或赞同、宣传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意识形态和文化空间。”赛珍珠以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特殊感受创作了备受瞩目的《大地三部曲》,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因此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一章赛珍珠笔下的男性形象 封建时期的王龙 王龙是赛珍珠小说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在第一部当中小说通过描写王龙与土地情结的关系,讲述了王龙从贫困走向富裕后又走向堕落的人生史。他们的一生经历了旱灾、水灾、蝗灾、匪患、饥饿和疾病 的威胁,但他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抗命运的精神和对土地的热爱,度过了生死难关,使整个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家业兴旺发达。 土地是最重要的东西。有了土地就等有了一切,一切需求都可以从土地中得到满足,以土地为生,渴望丰收是他们生存的保证。赛珍珠以细腻生动的文笔真实的描写了她所理解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且它还抓住了农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刻画了中国人的性格和命运。美国农业学家金(King)曾以土地为基础对中国文化做了表述,他说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丛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 在王龙贫困时期以辛苦劳作求生存,王龙和阿兰辛辛苦苦的耕种土地,他 没有感觉到累,他高兴有了妻子,同时喜悦之情也在于他有了第一个儿子“得了儿子王龙唯恐 天上的精灵降灾,感到土地庙烧香祈求保佑。欣赏儿子的漂亮,刚有得意之时,又担心被空中的妖怪嫉妒,只好采取可笑的保护措施”:他急忙解开衣服,把孩子的头埋进怀里,大声说:“我们的孩子是个没人要的女孩,;脸上还长着小麻子,多可怜呀~还不如死了好呢”。表明中国的农民在思想性格中有狭隘之处,对封建思想的恐惧与担忧,同时在王龙身上表现出来,他害怕命运之神将得到的幸福瞬间收回。 王龙在全家遇到旱灾的日子里,变卖家里所有的家具,拿着换得的钱带领全家人逃荒到南方大城市落脚。在那之前王龙和妻子本本分分的做事和做人,用自己的勤劳努力支撑家庭生活。他们是善良的,正直的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人生。 值得称赞的是,赛珍珠看到中国贫困农民的生存状况及精神世界的同时,更看到农民在试图冲破贫困走向富裕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揭示和思考中国农民当面临人生巨变时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贫困农民王龙凭借他对土地的热爱,艰苦的奋斗和上天对他的“垂怜”使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有了财富之后的王龙因为其生活的富裕在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王龙的心由于水灾的缘故发生巨大的变化,他有足够的金钱维持生活,但他的闲暇与空虚却填补不了生活上的富足,所以王龙开始端详起自己的妻子阿兰。王龙对阿兰的厌恶与离弃,象征是王龙与土地的分离。厌恶的情绪与土地的远离促使他开始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开始寻花问柳,去妓院了寻找欢乐,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不能自拔,于是他看中了妓院里荷花,从她那里享受到了真正男子汉的生活。他变本加厉的娶荷花为妾,花大把的钱讨荷花开心,并且王龙把阿兰最心爱的两颗珍珠要过来,送给了荷花,王龙说:“珍珠是给好看的人看的”。王龙不顾阿兰的感受,可见王龙对阿兰的厌恶与不满。买足够的鸦片给他叔叔家享用,王龙在追求奢侈的生活看到了王家的落败身影。 赛珍珠笔下的王龙可爱可笑可悲的性格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状态的真是写照。赛珍珠在谈到中国农民时曾说:“当我被问及他们是怎样的人时,我无法回答。他们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就只是人而已。我谈论他们跟谈论我的亲人一样”。流露出她对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的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王龙富有之后,不仅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而且渴望向更高的统治者的层面迈进,最终他实现了成为集权利地位金钱为一身的统治者。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 级制度森严,王龙为了满足某种渴望,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一跃成为统治者,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这大概是那个时期农民的梦想吧。 王龙有贫困到富有的经历告诉他:土地就是生命。在他心目中,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东西。他仍然坚信,真正的财富且没人能抢走的东西只有土地,土地在人就在。哲学家柯塞令(count keyser ling)在他的《一位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描述到:“这种地方的人民,无论或生或死,都是轻易不肯背离祖遗田地一部的找他们的行动看来,正仿佛是属于土,并非是土属于人了;而且他们那种死守家园的固执情形,也好像是因为他们的土地,始终不肯放他们离开的缘故。??????他们以为土地在显示着他们祖先的精神,更以为他们勤工的报答和怠慢的谴责,都是在他们祖先的掌握之下。所以这些祖遗的土地,同时也就是他们的历史,更就是他们的备忘录。” 王龙的一生都与土地相关,他的富有全部依靠于土地,从土地中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依靠土地生活,只要他有富余的钱,他想到就是买地。逃荒的年里,全家人濒临饿死的时候,王龙也坚决不卖地,“我的地永远不卖~”这种执着来自于王龙恪守的信念:“一切来自于土地,最终也要回归土地。躺在垄沟里将肉贴在自己的土地上~”的生活造就了王龙吃苦耐劳、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富有的王龙过上了骄奢放浪的生活也同样迷失在奢华与欲望之中,然而由于王龙对土地的狂热唤起了心灵深处的土地情结:“一个比爱情更深沉的声音在他心中为土地发出了呼唤,他觉得这声音比他生活中的一切其他声音都响亮,他脱下长衫,脱去丝绒鞋和白色的长筒袜,将裤脚挽到膝盖,急切而有力的走了出去,他大声喊道:“我的锄在哪里,犁在哪里,种麦的种子在哪里,??????我要到地里去”。王龙回归大地感受着痛苦过后带给他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愉悦。 他在临死之前,听到儿子谈话说道卖地,他失声痛哭:“我们从庄稼地来,一定要回庄稼地去,你们守得住土地,你们就能活下去,谁也不能把你们的土地抢走??????”。王龙长眠于他眷恋的土地,对土地的热爱也得以永存。赛珍珠长期在中国农村的生活经历 王龙远离土地的开始就是人性堕落的开始,赛珍珠试图通过王龙探索中国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模式,通过是对王龙人性发展过程的分析,在赛珍珠看来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奋斗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轨迹,是中国农民走出贫困的一种尝试。最终王龙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不能否认,赛珍珠笔下的王龙是中国渴望变革之路的代表性人物。 具有中西双重文化内涵的矛盾人物王虎 《大地三部曲》中第二部《分家》中的王虎是赛珍珠笔下的又一个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分家》讲述了王龙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了富绅、奸商和军阀。他们对内兄弟明争暗斗,对外相互勾结,生灵涂炭成为统治中国最反动的势力,而这些被金钱权威异化的儿子们,又总在重复王龙的生命圈。通过描写王虎,赛珍珠从另一角度进而探讨武装起义的人们在试图变革人生和中国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 王龙一生与土地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土地是他的挚爱。然而,他的儿子们遗忘了家长兴旺的根源,直至王龙死后,儿子们也脱离了土地。王大成为富商,过上了空虚放荡的生活;王二成为了奸商,处处精打细算,沉迷在近金钱的贪欲里 不能自拔;王虎成了军阀,成为统治一方的霸主。 王龙由于知识浅薄,没有文化而被人嘲笑。他出于面子,决定去送大儿子读书。大儿子不仅不好好读书,反而染上公子哥的陋习,生活糜烂不堪。王龙将大儿子送去南方,但并未改变他的习性,回来之后,接婚生子的王大不满于现在乡下的生活,怂恿父亲买下黄家大院;将父亲留下的,并分得的土地交给王二打理,自己同儿子、儿媳一起一同前往外国租界过上了时髦气派的生活,彻底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 王二是一个狡猾奸诈的,爱财如命的商人和高利贷者。对父亲留下的土地 毫无眷恋之情,土地是他积累财富的工具,,他处处剥削农民,收取高额的赋税,打压和盘剥佃户的可怜收入,投放高利贷,获取更多的财富,满足他的利益熏心。可见像王二这样的奸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到了无可遏制的地步,他们不仅脱离土地,而且带给上的贫苦农民更加沉重的灾难。 赛珍珠赛刻画王大和王二的形象时,持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赛珍珠长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一起,这种特殊的经历使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概况和人们生活的环境有深刻否认观察和体会,她认为中国农民艰难处境的根源之一的作为地主与商人的联合盘剥和巧取豪夺,造成底层农民生活痛苦不堪,同时以王虎为代表的军阀统治也在加剧农民否认负担。 王虎是地主王龙最小的儿子,他的父亲已经为他的前程计划好了:“家里再不需要读书人了,两个就够了,我死了由他照料地里否认事情”。并且王虎在王龙的眼里一直不受重视,由于王龙对王虎的管教宽松,促成了王虎沉默寡言、执着坚毅、渴求独立的性格。王龙一直希望有儿子能继承他守护一生的土地,然而王虎没能按照父亲计划的前程走下去,王虎对“地里的事情”毫无兴趣,甚至因为父辈对土地的热爱而憎恨土地。在分家时,王虎坚决的说“我不要房产也不要地~年轻时,总叫我务农,可我不干,我对地造就腻了~”可见他对土地冷漠的态度。王虎最大的梦想是当兵去打仗,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抱负,最终他“走上了一条军阀的道路”一条与父辈不一样的道路。然而王龙对王虎的安排并没有让他磨灭对人生追求的渴望,他一直在找机会寻求解脱的。终于,王龙纳了王虎心爱的丫头荷花为妻,导致王虎离家出走,从此,踏上了探求人生道路的旅程。 王虎离开家之后就投靠了军队,受到了老司令的重用,但由于老司令地位稳定了就开始花天酒地的生活,让王虎失望不已。他决定离开老司令,而“另立山头”,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土地成为了他事业发展的契机 。他在兄长面前立在宏愿:“我召集起一支大军队,我要成为整个领地的主人,我会越来越了不起,直到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伟大~”他联合王大和王二的财富为后盾,总是盘算着何时借助一场司空见惯的内战,趁旱涝灾害之际,带兵割据,扩充领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赛珍珠指出,正是军阀之间的恶战,使生灵涂炭,使土地失去活力。 在王虎的身上赛珍珠同样倾注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执着与强悍的个性,看到了中国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优秀品质。王虎性格坚强粗矿不同于一般的军阀,他自称“革命队伍”,要“杀那些贪官”,“我可不是强盗、土匪、我也不是强盗头子”,对贫困农民富有同情心,并且替农民惩罚那些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他对手下要求严格,不允许手下抢去豪夺,最终成为一方的军阀霸主。王虎身上所拥有的坚韧不拔、乐观、勇敢、粗矿的品质,正是赛珍珠向西方人传递的一种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扭曲的形象,使西方人看到了中国人勇于挑战,勇敢追求理想说我英雄品质,把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面貌一览无遗的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王虎身上所拥有的美好品质,敢于冲破原有思想禁锢的尝试,赛珍珠是肯定的。但他的失败在赛珍珠看来是必然的,因为走武装斗争和军阀割据道路,想要冲破中国传统落后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中西合璧的新一代人物王源 《大地三部曲》之三《儿子们》中的王源,是赛珍珠着力刻画的理想人物。目的是为了找到赛珍珠理想的中国出路。王源是王虎的儿子,王龙的孙子。长相平平,却与祖母阿兰极为相似,继承了阿兰的庄严、善良与温顺。缺乏反叛精神,他自幼不爱枪兵爱锄头,七岁时被送到军营,军事训练时,他的“脸上似乎显示出一张勉强应付差事的神色而实际上他也许憎恨这一切。相对于军事他更喜欢野外的田野,那儿安静,果树都开花了,很好看,我有时爱和农夫谈谈,听他们讲讲怎么种田”。他喜欢田野,喜欢田野里的安静。王源对土地的热爱就像他的祖父一般,祖辈对土地的挚爱,在父辈那里消散,却在孙辈这里得到了隔代遗传。 王源对土地的喜爱,也并不是按照祖辈的生活方式。他被父亲骗回,安排“逼婚”,为了逃开,他投奔住在海滨城市的大太太家,在那里,他改变了以前的生活方式,渐渐的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圈子中。他学习的科目是农业科技,赛珍珠试图通过塑造王源这一新兴人物来引导农民唤起科学知识,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出路。但是他的实验被爱情与政治合谋所打断,为了逃难,他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在那里王源被这座城市的美好与文明深深的吸引了,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国家的弱小。在西方世界里的所见,特别是司空见惯的歧视,更加坚定了王源报效祖国的决心。虽身在异国,但他仍然意识到:“这泥土不是埋着他祖先的泥土”,所以他带着爱恨交织的情感离开了这个异国。回国以后,他前往南方大城市教授农业技术,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王源把在国外学习的先进技术交给农民们,并试图用外国的优良种子在中国做实验。他对土地的喜爱已经脱离了物质层面的意义,上升到国家的民族未来的高度,同时在奋斗过程中实现立自我价值。 在爱情上,中国的恋爱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源从革命部队回来以后,王虎为他安排了婚姻以完成作为父亲的责任。王虎为了逃避父亲的逼婚逃到海滨城市,在那他的爱情被政治谋杀,让他几乎送了命。去美国之后,王源的爱情因为自身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再次夭折。回国之后,王源与热爱医学的梅林的结合可以说是赛珍珠有意安排的,王源与梅林的结合不仅是因为男女相爱和有共同理想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梅林身上的优秀品质让王源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文中写到:“在这新时代中,他至少已抛弃了血脉的束缚”。他不再像父辈一样顽固守旧的人,他学会利用的“西学”资格为家族利益尽力,同时王源与梅林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无论从价值理念上还是从精神状态上及道德面貌上都预示着对前人的超越。 第二章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形象 阿兰 在中国生活期间,赛珍珠经常与中国的妇女在一起聊天,熟悉她们的生活,因此,赛珍珠多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是十分关注的。中国妇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没有与男人拥有同样平等自由的权利,没有独立的人格,她曾经谈 到:“我发现在我居住的那一带妇女有德行又能干,我认为这是因为男人们小时候被宠惯了的缘故,而女孩从小就知道自己不会被娇生惯养,所以必须能干,不管是何原因,中国妇女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有着比男人更坚强的意志”。中国妇女机智勇敢,善于随机应变,她们虽受到种种限制,却能尽量生活的自由些。她们还是人类中最实际最少幻想的人,对自己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对自己所恨的人深恶痛绝。因此,赛珍珠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妇女形象,可见,赛珍珠对中国妇女问题的关注。《大地》中的是阿兰就是这样一类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阿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小时候被卖到黄家做佣人,受到屈辱和虐待,嫁给王龙以后,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帮助王龙生儿育女,发家致富。 阿兰具有封建社会妇女的传统美德。阿兰十分勤快,出色的打理家庭事务,嫁给王龙后,承担了家里的所以家务,包括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拾柴等。“她干这些活不声不响,并且没人要她这样去做。到了晚上,她要把厨房里的牛喂饱喝足之后才休息”。不仅如此,她还主动帮王龙干农活,“她肩上扛着一把锄头,走到他左边的垄田里,扎扎实实的锄起来。她满头大汗,一脸泥土浑身成了和土地一模一样的褐色”。阿兰十分能干,也十分聪明。在与王龙结婚的当天,阿兰用简单的材料做了一顿十分丰盛的饭菜,得到了客人的赞美和夸奖,同样也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认可。过年时,阿兰用王龙买来的猪油和白糖做了和黄家大院吃的一样的月饼,文中写道:“村里没有别的女人会做有钱人过年才吃到的月饼”。可见阿兰心灵手巧和十分聪慧。阿兰在怀孕期间挺着大肚子还坚持到地里干活,“她挺着大肚子,勉强的弯下腰,割得比他慢多了,她的脸上透出新汗,这是一种新的痛苦和汗水”。阿兰十分善解人意,她全心全意的照顾自己的一老小,照顾公公,协助丈夫干活,养活自己的孩子。看到了大儿子的成亲可以说是完成了她最后的心愿。她最后一段话饱含对亲人的关心:“现在我满意了,儿啊,你要照顾你爹和你的爷爷,媳妇啊,你要照顾你的公公和你的爷爷,你们还要照顾那可怜的傻子”。这段饱含深情的临终遗言可以看出阿兰所具备的传统妇女的美德,同样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赞赏。 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妇女,阿兰是一个忠诚的、沉默寡言的对丈夫有着绝对的服从和忠实地妇女,但是阿兰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妇女,她没有顺从和忍受,她勇敢顽强、勤奋坚韧敢于向不公正的和不平等的社会进行有效的反抗,寻求自我生存的空间。 赛珍珠对中国妇女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中国妇女问题发生的根本 原因男权制度,恪守“男主外,女主内”的教条,这种教条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给女人制定的规则,但阿兰却冲破封建教条主义的束缚,主动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她和王龙一起走出家门,到地里干活,阿兰也一同参与王龙买地的过程;当面临严重饥荒时,阿兰勇敢的宰杀耕牛,她用厨房的大刀,“在牲口的脖子上割了一个很大的口子,就此结束了它的生命”。而王龙却不敢下手。在闹饥荒时,她也功的阻止邻居对她家食物的哄抢。当有人想乘机打劫土地时,王龙不愿意卖地,但又没办法,最终阿兰凭借她的机智勇敢解决了问题。她变卖了家里的所有家具,换得银元 帮助家人逃到南方。在南方逃荒时,她利用儿时的记忆和聪慧搭建了一个窝棚,给全家人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在饥饿面前,阿兰放下尊严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讨饭,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阿兰这种自强勇敢反抗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同时,她在面对生活中和婚姻中的不公平对待时,她也有自己反抗的方式,当她看到曾经在黄家欺负她的杜鹃来到她家时,她质问王龙:“丫 头到我们家来干什么,”这时她不在沉默而是用语言攻击来宣泄她的不满情绪,这种反抗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赛珍珠成功的塑造了阿兰这一形象,是因为她对中国妇女的深刻理解和体会。阿兰的机智、善良、朴实、勇敢反抗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读者。作者塑造阿兰形象时,同样也颠覆了西方文学中关于对中国女性歪曲的想象。阿兰的出现有利于西方人对中国人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同样,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以上部分关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写的比较多,个人的分析和论述较少。 第三章 对赛珍珠笔下人物的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1 2.东西方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面对东西方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英国作家吉卜林曾宣称:“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用不会相遇”完全排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而赛珍珠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东西方交流存在可能而且会达到一种交融的状态。 赛珍珠出生在传教士的家庭并在襁褓中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她的一生都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一方面她深受西方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拥有东西方双重文化身份,因而能够站在两个不同的视角看待的东西文化,打破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固有认知。 赛珍珠是美国人,从小在母亲那里接受的是美国观念和传教士家庭的氛围,使她认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并深爱自己的祖国。正如赛珍珠所说:“我属于美国”。然而,中国也是她的“第二故乡”。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她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她认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点。这种双重文化身份是她能够站在双方的文化立场来审视东西方。赛珍珠向西方国家介绍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中国世界,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赛珍珠从作为西方人的角度对中国的出路问题进行探索,她认为中国人应该挣脱传统落后迂腐思想的束缚,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赛珍珠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应该“互相包容与理解”,东西方文化各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东方人应保持自己文化的精华的前提下以“包容”的态度对西方先进的文化予以吸收和借鉴;西方人也应当以“包容”的态度给予东方文化以宽容,辩证的看待东方文化。赛珍珠提倡的互相包容与理解的交流理念正是异质文化交流的“本质精神”所在。 结论 赛珍珠的一生都与中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怀着对中国的美好祝愿和深厚感情,赛珍珠通过她的作品向西方人展示她所看到的中国,她创作的《大地》通过“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向西方国家介绍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中国世界,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也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歪曲想象。赛珍珠以她独特的双重视角,使她“成为一个对现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有特殊视角的见证人”。成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赛珍珠,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交流做出突出贡献。但是,不可否认,赛珍珠作为异乡人对中国的社会的描述存在不足,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显得颇为牵强,情节内容上与中国实际有不符之处,但我们应该看到赛珍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她 教会我们对异质文化做历史的思考,培养虚心学习的精神。所以被认为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人桥”。 参考文献: [1]《文化相对主义一一赛珍珠的中西方文化观》,姚君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大地三部曲》,[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恋情一一赛珍珠的故事》,刘宏伟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4]《赛珍珠传》,彼得?康著,刘海平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 [5]《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姚锡佩,《当代外国文学》,1896年第3期 [6]《赛珍珠评论集》,郭英剑主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4月版 [7]《我的中国世界》,赛珍珠,尚营林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8]钱剑,东方?赛珍珠?西方,苏州大学,2004.5. [9]孙宗广,大地上的性格:循环怪圈与超越之路,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论文已阅,主体部分还可以,后面的论述没有扣在论点上。你的论点是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其实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容。那么,这种中国人形象是赛珍珠自己虚构和想象的呢,还是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呢,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真正的中国人呢,正是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她写的不真实,所以《大地》这部电影一直没有公映,虽然获了诺奖。其实她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人的。所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的书一定要看,把形象学理论加进去,如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一书,还有《比较文学》一书中的形象学专节。另外萨义德的书一定要看,如《东方主义》,没有理论的高度,都是自我的感受。
本文档为【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0-09
浏览量: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