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

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 论 文摘 要 《小学集解》 是清初理学名臣 张伯行编纂的 一部蒙学著作。 这本书汇集了张 伯行 数十年诵读 朱熹 《小 学》 一书 的心得 。 《小 学 》 是儒 家之 学的 初入 门径 之书 , 或理学思想的基础教育书。 它 强调通过内心世界的修省, 获得对于世界和社会的 认识 , 同时 , 也具 有了 治理 社会 的能 力 。 而张 伯行 的注 受 时代 的影 响, 附有 了新 的内 容, 更加 强调 学者 从实 践中 , 培养 良好 的品 德。 注文 中对 内容 的阐 发反...

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
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 论 文摘 要 《小学集解》 是清初理学名臣 张伯行编纂的 一部蒙学著作。 这本书汇集了张 伯行 数十年诵读 朱熹 《小 学》 一书 的心得 。 《小 学 》 是儒 家之 学的 初入 门径 之书 , 或理学思想的基础教育书。 它 强调通过内心世界的修省, 获得对于世界和社会的 认识 , 同时 , 也具 有了 治理 社会 的能 力 。 而张 伯行 的注 受 时代 的影 响, 附有 了新 的内 容, 更加 强调 学者 从实 践中 , 培养 良好 的品 德。 注文 中对 内容 的阐 发反 映了 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清代的 发展情况 。 从 《小 学注 解》 在当 时的 传播 来看 , 置于 思想 史视 野来 加 以关 注, 其研 究意 义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尚缺少对于这 方面的探讨。 本文主要就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 主要 对 《小 学集 解》 的成 书经 过、 著者 意图 、 体例 特点 , 以及 刻印 流传 过程和版本的基本情况及 相关的文献记载加以认真仔细的爬梳整理 。 二、对文献的内容加以深入的分析。 在研 究著 者思 想 的同 时, 将之 置 于 南 宋以降以朱子之学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考虑, 并归纳和判 断其思 想和学术价值。关键词 :张伯行 小学集解 文献价值 思想史价值 ABSTRACT “Interpretations Of Xiaoxue” is an enlighten book written by Boxing Zhang who is a famous minister and moralist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It bringing together Boxing Zhang’s experiences about “Xiaoxue” after he read it for decades. Xiaoxue is a book lead to Confucianism ,or a book which contains basic moralistic theory. It emphasizes that we have to constraint ourself in heart ,then get th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we get power to manage the societyThe interpretations written by Boxing Zhang have new content in the period, which emphasize cultivating virtue by putting into practice. The interpretations about original tex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s represented by Zhus’ theor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important to discuss it in the period of history of thought as it propagated. At present, it havn’t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 this book from two aspects: First, clearly reviews the compiling process, the goal of writer,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of the book, and the different editions during its coming down courseSecond ,analysis in depth about the content. Discuss the goal of the writer and take consider the background of Zhus’ theory after South Song. Then try to judge its Value in Literature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Key words : Boxing Zhang ,Interpretations Of Xiaoxue , Value in Literature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张伯行与《小学集解》???????? ????????????3 第一节 张伯行其人、生平、仕宦经历?? ?????????????3 第二节 《小学集解》的成书过程及版本?? ????????????5 第二章 关于历史上的蒙学著作及《小学集解》的内容 ??????????9 第一节 历史上的蒙学著作 ??????? ???????? ?????9 第二节 《小 学集 解》 的体 例、 基本 内容 ?? ?? ? ?????????12 第三章 《小 学集 解》 的编 纂主 旨???????????????????18 第一节 编纂 《小 学集 解》 的动 机???????????? ?????18 第二节 张伯行纂书的理念 ?????????????? ?????19 第四章 《小 学集 解》 的价 值? ?? ?? ?? ?? ????????????22 第一节 《小 学集 解》 的文 献学 价值???? ????????????22 第二节 《集 解》 反映 的张 伯行 的理 学思 想 ?????????????26 第三节 《小 学集 解》 在思 想史 上的 意义 ?? ?? ? ?????????30 结 语 ??????????????????????????????39 附 录 1 ?????? ??????????????????????40 附 录 2 ?????????????????????????????41 参考文献 ?????????????????????????????43 后 记 ??????????????????????????????46 前 言 清代理学名臣张伯行编纂的《小学集解》 ,是一部在清 代中期广为流传的 蒙 学著 作。 康熙 五十 年, 张伯 行积 数十 年诵 读理 学基 本著 作的 心 得 , 就著 名理 学家 朱熹 编纂 的 《小 学》 详加 注解 , 并在 序言 中谆 谆告 诫云 “俾 学 者 切己 体认 , 见 得 做人的样子,勿徒视为课试之资” ,这番话显而易见是含有深意的。 张伯行毕生注释理学著作多种, 如 《近思录集解》 、 《小学集解》 等, 皆 成书 于康熙五十年前后, 其时他已届花甲之年。 集解类著作, 名义上是对典籍作汇注 的工 作, 其实 , 个人 的心 得体 会亦 由此 可见 , 更何 况张 伯 行的 集解 体例 , 往往 就 是附加了他本人的理解, 包括对书中内容的阐发。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小学集 解》 一书 亦可 视作 张伯 行的 著述 , 至少 在了 解清 代中 期理 学思 想的 发展 方面 , 是 大有裨益的。 近年 来, 学界 在对 朱熹 《小 学》 的研 究方 面出 现了 不少 成果 。 比如 , 着力 史 料考证研究方面的, 代 表性成果如蔡雁彬的 《朱子小学流衍 海东 考 》 对于 《小 学》 在朝 鲜的 传播 进行 了详 细考 证; 徐德 明的 《朱 熹著 作版 本源 流考 》 中对 于 《小 学》 的版 本进 行了 考察 。 另一 类是 从教 育学 的角 度进 行研 究, 虽非 专题 性的 研究 , 在相关的论文或著作中被提及, 如张金慧的 《宋代道德类蒙学教材的特点研究》 、 姚郁 卉的 《朱 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 , 陈学恂主编的 《 中国教育史研究》 、 毛 礼锐 等主 编的 《中 国教 育通 史》 、 李国 钧等 主编 的 《中 国教 育制 度史 》 等。 此外 , 鄢建江的《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研究《小学》的一部专著, 作者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将 它和 国外 的 《麦 加菲 读本 》 加以 比较 , 着重 从道 德 教育理论的角度来展开讨论。 相比起来, 尽管朱熹的 《小 学》 在明清时期已经出 现了数种注解之作, 上述研究成果多未有涉及, 遑论有关 《小学》 注解的专题研 究之作了。 无论从教育史抑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 《小学》 的注解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第一 , 明清 时期 是理 学思 想发 展的 一个 重要 时期 , 而此 时的 蒙学 之书 , 已远 不止 1识字课本的简单作用, 包括了道德、 伦理和政治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实际上也就 是儒家之学的初入门径之书, 或理学思想的基础教育之书。 从 《小学注解》 在当 时的 传播 来看 , 置于 思想 史视 野来 加以 关注 , 其研 究意 义之 重要 , 是显 而易 见的 。 第二,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来看, 《小学注解》的编纂、 刻印流传,以及作者的 编纂 体例 等, 亦有 着时 代的 显著 特点 。 而以 这种 方式 流传 的理 学基 本文 献, 恰恰 反映了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的流播特点。 以上两点,便是本论文选题的主要意义所在。 论文的研究方式以及路径亦分为两部分。 一、 作为 对一 种文 献的 专题 研究 , 主要 对 《小 学集 解》 的成 书经 过、 著者 意 图、 体例 特点 , 以及 刻印 流传 过程 和版 本的 基本 情况 及相 关的 文献 记载 加以 认真 仔细的爬梳整理,以期尽可能探究其原初的事实。 二、 对文 献的 内容 加以 深入 的分 析, 在研 究 著者思想的同时, 将之置于南宋 以降以朱子之学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考虑, 并归纳和判断其思想 和学术价值。 显然 , 对于 《小 学集 解》 涉及 的思 想内 容 , 关联 到对 理学 乃至 儒学 思想 的基 本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问题。对于一个入门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面临如此挑战, 我唯有努力为之而已。 然由于学识浅陋, 我的探讨, 恐怕也只限于一般性的论述。 偶有一得之见,或仅不成熟的见解而已,尚祈诸位老师不吝赐教。2第 一章 张 伯 行与《 小学 集解 》 第 一节 张 伯行 其人 、生平 、仕 宦经 历 张伯行 (1651-1725 ) , 字孝 先, 号恕 斋 , 后来因体悟到朱子所言为学要在于 一“敬”字,故更号为敬?。 张伯行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始祖彦实公为明洪武中的仪封文学, 其曾 祖父张自新、祖父张醇、父亲张岩均为邑庠生。堂弟张星经常与当地学者周?、 冉觐 祖、 侯运 昌讨 论学 术, 曾经 手钞 濂洛 性理 书及 先儒 精语 以自 我勉 励。 张伯 行 七岁 入学 , 受其 父影 响, 对程 朱理 学很 感兴 趣, 据说 每过 书肆 , 便会 留意 关注 是 否有周张程朱之书。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 ,张伯行以殿试三甲第八十名中 进士后,并未马上做 官, 而是 在家 读书 七年 。 期间 广读 《小 学》 、 《近 思录 》 、 程朱 《 语类》、 文集 , 把 它们当做入圣学的 门径 , 对程 朱理 学更 是信 奉不 已, 口诵 手钞 濂、 洛 、 关、 闽之 书。三十一年 (1692 ) ,考授内阁中书,三十三年改中书 科中书舍人。 是年冬, ? 丁父忧而归故里。 张伯行丁忧守孝期间, 在家乡设立义学, 这是他践行理学思想, 推广程朱学 说的一个重要实践。 张伯行 延请孝廉绳其相、 兰阳进士傅其凡 为义 学师 。 三十 七 年 (1698 ) ,在张伯行力促之下,仪封的请见书院建成。 康熙 三十 八年 (1699 ) 六月 , 仪封黄河大堤决堤 , 在受命处理整治的过程中, 张伯行表现出了 出色的治 河才能,次年,得到 河南道总督张鹏翮的荐举效力河工, 上《治河条议》 ,先后 督修黄河南岸堤、抢护马家港东?、督催高堰石工虾须沟河。 康熙四十二年 (1703 ) , 张伯行被 授 官 山东济宁道。 是 年, 山东因受灾出现 大面积饥荒。 张伯行遂从河南老家运钱粮赈济灾民,并缝制棉衣,给灾民御寒, 百姓 赖之 以存 。 康熙 下令 赈灾 后, 张伯 行不 顾山 东布 政使 要弹 劾他 妄作 主张 的威 胁, 拿出 仓谷 两万 多石 赈济 汶上 、 阳谷 二县 。 张伯 行在 山 东期 间, 还捐 出自 己的? 据张师载、 张师? 《张清恪公年谱》上卷, 乾隆二年刻本。 《清 史稿》 卷二百六十五 《张伯 行传》 并未标 明具体年份,据此可补正史的不足 。3俸禄用于兴建清源书院和夏镇书院。 四十四年 (1705 ) 复建 济阳 书院 。 四十 五年 , 迁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 ,擢福建巡抚。在福建 期间,张伯行做了很多 ? 事: 劝置 义仓 , 题请 买米 平粜 , 禁米 入海 ; 建鳌 峰书 院, 刊布 《正 谊堂 丛书 》 ; 除永 安县 盗, 地方 遂安 ; 辟除 迷信 , 毁福 州五 神祠 , 设义 学, 祀朱 子于 其中 ; 禁 止贫 苦人 家卖 幼女 为尼 , 令其 赎 回, 实在 家贫 的 则由 官 府帮 忙赎 回。 四 十八 年 (1709 ) ,调江苏巡抚。三月至东林书院讲学,招高愈、 钱仲选、顾培、顾鏊等 于其 中讲 学。 五十 年 (1711 ) 十月 , 顺天 科考 案发 , 张伯 行奉 命调 查。 五十 二年 (1713 ) ,建紫阳书院。后又历仓场侍郎、顺天乡试正考 官、户部右侍郎等职, 雍正元年官至礼部尚书, 雍正三年 (1725 ) 卒, 享年 七十 五 岁, 赠太 子太 保, 谥 ? “清 恪” 。 从张伯行的经历可以看到, 在他 的一 生中 , 崇奉 理学 , 创 办书 院, 广泛刊刻 理学书籍, 即积极兴学的活动, 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他的思想显然对他的后人也 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他给儿子取名, 一为师?, 一为师载 , 无疑就是以著名的理 学思想家张?和张载作为人生楷模。 张伯行的长子张?举业不中, 即赴部考授州 同。次子张师载,字又渠,号西铭,晚号愚斋,为官政绩 较多。 “康熙丁酉举孝 廉, 以荫 补户 部员 外。 旋守 扬州 , 两任 河东 道、 擢豫 章臬 , 所在 有政 声。 由是 内 而通 政副 使, 宗人 府丞 、 仓场 侍郎 , 外则 协督 河南 、 安徽 巡抚 。 以河 决罢 职, 家 ? 居恬 如也 。 丙子 夏, 起授 兵部 侍郎 , 嗣以 大司 马总 督漕 务, 调 河东 河道 总督 。 ” 他喜 好读 书, 深得 理学 家 “内 圣外 王” 的真 谛 , 把自己所读之书用于治理社会的 实践中,并不是一味读书的书呆子,显然是得到了张伯行的真传。 张伯行的家族在明清时期名人辈出, 于 《仪封县志》 中 《勋业》 《儒林》 《文 学》 《忠 烈》 《信 义》 中多 可见 其族 人的 传纪 。 由此 亦可 见张 氏一 族在 当地 颇具 有 ? 影响力。 ? 张伯行所刻书,出书时间不一,陆续刊刻,多为康熙年间,严格说来,算不得一部丛书。钱泰吉在《甘 泉乡人稿》 卷九中说: “张清恪所刻书, 未有总目 , ?石以清恪所居, 名之曰《正谊堂丛书 》 。 ” 或 其所刻书 被称为《正谊堂丛书》自此始。 ? 据张师?、张师载撰《张清恪公年谱》 ,乾隆四年刻本 ? 《仪封县志》卷十《人物志?勋业》 ,见《兰考旧志汇编(中册) 》 ,第 921 页 ? 康熙《仪封县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志 ?卓行传》有张自新、张醇 、张岩传。 《兰考旧志汇编 (中册) 》汇 编的《仪封县志》卷十《勋业》中有张伯行 、张师载传, 《儒林 》张星传, 《文学》张景泰传, 《忠烈》张世 贞传, 《信义》张宗良、张师?、张庆初传。4在学 术上 面, 张伯 行为 了弘 扬程 朱理 学, 于抚 闽期 间, 汇刻 了宋 元明 三朝 儒 先遗 书, 分为 : 立德 部文 集、 立功 部文 集、 立言 部文 集、 气节 部文 集、 名儒 粹语 部五 部, 数量 多达 五十 五种 , 其中 包括 《周 濂溪 集》 、 《许 鲁斋 集》 、 《诸 葛武 侯文 集 》 、 《文 文山 集》 、 《伊 洛渊 源录 》 、 《道 南源 委》 、 《读 朱随 笔 》 等。 自著 书十 六种 , 有: 《道 统录 》 、 《二 程语 录》 、 《朱 子语 录》 、 《濂 洛关 闽书 》 、 《近 思录 》 、 《广 近思 录》 、 《困 学录 集粹 》 、 《小 学集 解》 、 《濂 洛风 雅》 、 《学 规类 编》 、 《养 正类 编》 、 《居 济一 得》 《正 谊堂 文集 》 《正 谊堂 续集 》 、 《唐 宋八 大家 文钞 》 、 《续 近思 录》 。另 著 有 《白 鹿洞 学规 衍义 》 、 《小 学衍 义》 、 《四 书正 宗》 、 《学 易编 》 、 《困 学录 》 见于 张 ? 伯行的年谱但未付梓, 《三朝名臣言行录》已散佚。 第 二节 《 小学 集解 》的成 书过 程及 版本 《小学集解》的 撰写实践,目前 尚未得到确切的文献记载。 据 《张 清恪 公年 谱》 云 , 康熙 二十 四年 夏四 月 , 张伯行构园于南郊 , 读 《小 学》 、 《近 思录 》 、 程朱 《 语类 》 、 文集 , “恍 然曰 : ‘此 孔孟 正传 也, 入圣 门庭 尽在 此矣 。 ’乃 于濂洛关闽之书,口诵手钞,仡仡如将不及嗣 。后官闵 、官吴所辑诸 ? 书, 大半 于家 园读 书时 裁定 者也 。 ” 张伯行在做官前有七年闭门读书, 当时他就 对 《小 学》 、 《近 思录 》 、 程朱 《语类》、 文集等理学著作赞不绝口, 潜心研习, 由 此看 来, 《小 学》 显然 是张 伯行 早年 便加 以关 注, 并作 为 “入 圣门 庭” 的基 本读 物,常年置于手边,时时加以翻阅诵读,或者作为弟子课程习诵的 读本。 再从《小学集解》的体例来看, 《小学》全书分内、外 两篇,合三百八十五 章, 逐条 下添 加释 文。 而释 文的 内容 , 又采 自经 史诸 典, 依此 推想 , 不排 除为 在 教导弟子或就学少年的过程中,逐年辑录,累年而成的成果。 所以 , 由上 述两 方面 的情 况来 看, 我们 不必 亦不 可能 推算 一个 撰作 的时 间节 点,而将序言的时间,视作《小学集解》的定稿之时。 ? 据钱泰吉《甘泉乡 人稿》卷九,清同治十一年光绪刻本 ? 张师?、张师载撰《张清恪公年谱》上卷,乾隆四年刻本5张伯行于康熙五十年五月作序, 而全书的 大致定稿 时间 , 据 《张 清恪 公年 谱》 所记 , 则为 康熙 五十 一年 十一 月 (1712 ) 。 及至 十多 年后 , 即雍 正九 年 (1731), 李兰 序曰 : “仪 峰张 先生 当文 教翔 洽之 日, 以正 人心 、 厚风 俗为 己任 , 本程 朱心 法, 手订 宋明 大儒 诸书 刊布 海内 , 为后 学津 梁者 人人 得而 读之 。 独所 著 《小 学集 解》 , 未付 剞劂 。 兰忝 门下 , 得与 校订 爰命 梓人 公诸 同好 , 世必 有爱 而珍 之 ? 者。” 由这 段材 料, 我们 可以 得出 《小 学集 解》 于雍 正九 年之 前 已经 成书 , 但 也 并 未由张伯行本人刊行,而是在他 去世 后 ,由李兰校订梓行的。 李兰是张伯行的学生, 字汀倩, 号西园, 乐亭县人。 父母早逝, 是个有名的 孝子。康熙五十六年(1917 年)在顺天乡试中中举,受到了考官张伯行等人的 赏识,第二年得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常授翰林院检讨,雍正元年(1723 年)十 一月又任 日讲 起居 注官 , 掌修 国史 。 先后 主持 了一 场乡 试 , 两场 会试 , 选拔 了大 量人 才。 不久 提升 户科 给事 中, 后外 补江 西都 粮副 使, 调任 湖南 按察 使, 布政 使、 署巡 按, 又任 安徽 布政 使。 为官 期间 , 一直 清正 廉洁 , 为百 姓做 了很 多好 事, 受 ? 到了百姓的爱戴。 目前所知的《小学集解》最早的本子为雍正年间的 安定书院本。 据尹 会一 所撰 《困 学录 集粹 序》 : “筮 仕后 , 得悉 仪封 张清 恪先 生德 望, 每 以未见遗编为憾。 嗣官维扬, 获交仲君又渠。 幸读先生诸书。 已重锓 《近思录集 ? 解》于安定书院,与《小学集解》并授扬人士。” 据《清史稿》记载,尹会一 是在雍正九年的时候,调任 扬州知府。在此期间 ,他认识了张伯行次子张师载, 有幸读到了《小学集解》,并在安定书院以之传授与扬州学子。 由此 可知 , 《小 学集 解》 在雍 正年 间已 有刻 本 , 但安 定书 院是 否为 该书 的第 一刻印地,尚缺乏史料佐证。 ? 张伯行《小学集解》李兰序,正谊堂全书本 ? 参考 《清安徽布政使李兰墓碑》 (孟庆海主编《唐山碑刻选介》第一辑,第 346 页) ? 尹会一, 《健余先生文集》卷二,清畿辅丛书本6另据 清光 绪 《永 平府 志》 卷第 五十 八记 载, 李兰 次子 李掖 垣受 到其 父亲 影响 , ? “谓人之立身以《小学》为本,重刻《小学集解》一书。” 李掖垣乃乾隆时期 的人,故推测乾隆年间应该有《小学集解》的重刻本。 迄今雍正年间李兰刻的 《小学集解》 ,以及后来他的儿子 李掖垣重刻的乾隆 年间的原本 , 皆已 不复 见。 根据 我 的版本 调查 , 现在 见到 的版 本 都是道光同治以 后的本子。 梳理各种书目里的 记载情况为 : 1. 清道光三十年 (1850 ) 大梁学署刻本,清窦?批(陈力编撰《四川大学 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 2. 山东刻本 、 正谊堂本(《八千卷楼书目》卷十?子部?儒家类) 3. 同治 四年 (1865 ) 晋阳 藩署 重刻 本。 内封 题 “同 治乙 丑秋 重刊/ 小学集解 /晋阳 藩署 刊板 “。 卷首 依次 有朱 墨 “御 制小 学序 ” , 署 “雍 正五 年十 二 月初三日,臣临天龄谨录”;“小学集解序”四篇,署“康熙五十年辛 卯蒲月?旦仪封后学张伯行题于姑苏之正谊堂”,次署“雍正九年岁在 辛亥春三月受业乐亭李兰谨序”,次署“咸丰元年八月既望大兴 俞长赞 记”,次署“同治乙丑仲秋月山右乌河田雨公谨序”;“重刻小学集解 序”,署“同治四年乙丑仲夏山左王榕吉谨识”;“小学辑说”;“小 学书 题” , 署 “仪 封张 伯行 孝先 先生 纂辑 , 受业 李兰 汀倩 甫校 订” ; “小 学题 辞” 。 卷末 有 “小 学集 解校 勘” ; 次有 跋, 署“ 长乐 林天 龄谨 跋” 。 钤有“小山”印。(李国庆编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 书录》) 4. 同治六年 (1867 )湖北书局刊。(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 学书目稿)》) 5. 广雅书局丛书 本 (《中国丛书综录》) 6. 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同上) 7. 羊城富文斋刻本 (属于《蒙养初基》丛书,见《中国丛书广录》) ? 游智开修,史梦兰纂, 《永平府志》卷五十八,清光绪五年本7张伯 行的 《小 学集 解》 现存 的本 子主 要为 清末 各大 官书 局所 刻, 于学 苑汲 古 ?? 高校古文学资源库中能查到的有: 1. 道光二十七年 (1847 )求是轩重刻本,藏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四 册 2. 道光三十年 (1850 ) 大梁学署刻本,清窦?批,藏四川大学 3. 同治四年 (1865 )晋阳藩署重刻本, 两 册,藏河南大学 4. 同治五年 (1866 )福州正谊书院重刻本。左宗棠为了纪念张伯行,在他 升任闽浙总督时广寻张伯行所刻的先儒遗书,于同治五年成立正谊堂书 局, 让 人 专门对所搜访到的书籍进行校勘、 刊刻, 重刻 了 《正 谊堂 全书 》 , 后同治九年福州将军应桂将之改名为正谊书院。现藏上图,二册。 5. 同治六年 (1867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三册,藏上图、复旦、华师、四 川大 学、 南京 大学 、 北京 大学 。 四川 大学 的 《小 学集 解》 有 “赵 国玺 印” 、 “小溪”“渭宾”“润州赵氏”“丹徒赵氏珍藏”“赵”等朱印。 6. 同治十年 (1871 )中湘文光堂本,4 册,藏山东大学 7. 同治十一 (1872 )年广州郡署刻本,藏复旦、南京大学,四册。 8. 同治十一年 (1872 ) 江西抚署重刻本,藏上图、北京大学,三册。 9. 光绪七年 (1881 )九江慈幼堂刻本,藏吉林大学图书馆,四册 10.光绪八年 (1882) 湖南书局刻本,藏吉林大学图书馆,五册。 11.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广雅书局重刻本,藏上图,四册。 12.民国九年 (1920 )广雅书局丛书本,藏上图 13.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8第 二章 关 于 历史上 的蒙 学著 作及 《小 学集 解 》的 内容 第 一节 历 史上的 蒙学 著作 对 《小 学集 解》 进行 研究 , 有必 要对 于历 代的 蒙学 教材 , 尤其 是宋 元以 来的 伦理道德类蒙学教材进行对比。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早就意识到儿童教育重要意义的民族, 两千年前的 《周易》 上就 有 “蒙 以养 正” 的阐 述。 因为 重视 儿童 的 启蒙 教育 , 在 古 代文 献中 , 很早 就 出现了一系列专为儿童教育用的蒙学教材,后世出现的如 《千字文》 、 《百 家姓 》 等, 更是在民间长期流传。 周秦汉时期的蒙学教育, 以识字为主, 因此教材多为字书。 周宣王太史作的 《史 籀》 十五 篇教 授大 篆, 是最 早的 字书 , 也是 最早 的蒙 学教 材, 现已 亡佚 。 秦 李斯 作 《仓 颉》 , 赵高 作 《爰 历》 , 胡毋 敬作 《博 学》 , 均取 材于 《史 籀篇 》 , 后在 汉时被闾里书师并为 《苍颉篇》 。 司马相如 《凡将篇》 , 史游 《急就篇》 , 李长 《元 尚篇 》 ,扬 雄《 训纂 篇》 ,均 为字 书。 其中 , 《急 就篇 》对 后世 影响 较大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蒙学教材也以字书 为主,如《杂字指 》 、 《要字苑》 《要用 杂字 》 《杂 字要 》一 类的 杂字 书, 可惜 多已 亡佚 ,但 对后 世的 字书 影响 很大 。又 出现了蔡邕的《劝学》一卷,晋束皙的《发蒙记》一卷,晋顾恺之的《发蒙记》 一卷,梁周兴嗣的《千字文》一卷。其中《千字文》流传最久,传播也最广。 隋唐五代的蒙学教材多 为骈文韵语, 便于儿童 记忆和学习 , 比较 有名 的有 《开 蒙要 训》 、 《太 公家 教》 、 《兔 园策 》等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 李瀚的《蒙求》 ,内容 涉及我国古代天文、 地理、 历史、 神话、 医药 、 占卜、 民族、 战争 、 动物、 植物 等各个方面,以“类而偶之,联而韵之”的四言诗形式出现, 因便于儿童学习, 对于后世各种蒙求类书籍的编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事业取得高速发展的时期。 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 应用 , 书籍 的种 类和 数量 都有 极大 的提 高。 学术 思想 方面 , 程朱 理学 的产 生和 发 9展, 亦在 出版 物的 内容 产生 了深 远的 影响 。 因此 , 南宋 以 降至 元明 清诸 王朝 , 蒙 学教材的种类和数量较前几代出现了质和量上的飞跃, 内容形式趋于多样。 宋元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种大类: 一是综合类教材, 以识字为主, 兼顾历史典故、 名人名言、 经史诸子、 动植 名物、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新出现的有北宋初成 书的《百家姓 》 ,王 应 麟的《三字经》等。 二是伦理道德类教材, 为传播理学思想, 培养孩子伦理道德观念和修身处事 态度而编写的一类教材, 多以四书五经、 贤人言行、 周敦颐张载二程等宋代理学 家的著述为内容。 如 《名贤集》 , 朱熹的 《小学》 、 《训蒙诗》 , 程端蒙 《性理字训》 , 吕本中的《童蒙训》 ,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三是历史类教材, 以讲述历史经过、 历史故事为主, 教授 历史知识。 有如王 令的《十七史蒙求》 、胡寅的《叙千古文》 、刘?的《两汉 蒙求》 、黄继善《史学 提要 》 、萧 良《 龙文 鞭影 》等 。 四是起居礼仪类教材,教导日常的起居礼仪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如朱 熹的《童 蒙须 知》 、 真德秀的《家塾常仪》 、高贲亨的《洞学十戒》等。 五是家训类启蒙教材, 以家训的形式教导礼仪、 伦理、 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 知识。如司马光的《家范》 、袁采的《袁氏家训》 、叶梦得的《石林家训》等。 六是名物类教材,介绍各种名物类知识。如方逢辰的《 名物蒙求》 、王应麟 的《小学绀珠》等。 从上述蒙书的内容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蒙学教育的认识愈益深刻, 不再限于断文识字的功能, 逐渐地融入了道德、 伦理方面的内容。 这恰恰 和南宋 以来 , 理学 思想 的发 展是 完全 合拍 的。 在理 学家 看来 , “然 学之 道, 必先 明诸 心, ? 知所 养, 然后 力行 以求 至, 所谓 自明 而诚 也。 ” 所以 , 南宋 时期 的理 学家 朱熹 就 曾经亲自动手,编纂过一部《小学》 ,因为其涵义丰富, 在明、清两代,出现了 多家注解之作,影响深远。 由张伯行编纂,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的《小学集解》 , 就是诸多合注集解著? 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卷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41 页10述之中的一部。 显而 易见 , 在古 代许 多蒙 学教 材中 都有 对于 儿童 伦理 道德 的说 教, 这当 然与 蒙学类著作的基本功能相关。例如: 《千 字文 》 中说 “恭 惟鞠 养, 岂敢 毁伤 ?女 慕贞 洁, 男效 才良 。 资父 事 君, 曰严 与敬 。 孝当 竭力 , 忠则 尽命 。 乐殊 贵贱 , 礼别 尊卑 。 上和 下睦 , 夫 唱妇 随。 外受 傅训 , 入奉 母仪 。 诸姑 伯叔 , 犹子 比 儿。 孔怀 兄弟 , 同气 连根 。 交 ? 友投 分, 切磨 箴规 。 ” 对父 母、 君臣 、 夫妻 、 亲戚 、 朋友 应该 的相 处模 式作 了简 要概括。 《三 字经 》 : “三 纲者 , 君臣 义, 父子 亲, 夫妇 顺。 曰仁 义, 礼智 信, 此 五常 , 不容 紊。 父子 恩, 夫妇 从。 兄则 友, 弟则 恭。 长幼 序, 友与 朋。 君则 ? 敬,臣则忠。??” 点出了三纲五常的基本守则,并教导孩子不能违背。从上 述内 容看 , 这些 童蒙 书籍 只是 列出 了伦 理道 德的 基本 准则 , 没有 就其 内容 进行 具 体的扩展和延伸。 而唐代以前并没有形成专门的道德类蒙学教材, 伦理教化的内 容只是蒙学书的一部分,且较为概括。 这种情况,到了唐代的 《太 公家 教》 ,才开始 有了 明显 的改 变。 现代 学者 的 研究表明, 《太公家教》 “是一部专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 它的出现标 ? 志着道德类蒙学教材的产生。 ” 它是以古代典籍中的嘉言和格言、 谚语结合起来 讲授封建伦理道德和处事原则。 自它以后, 专门的道德类蒙学教材开始多了起来。 特别 是到 了, 宋代 , 理学 家们 出于 教化 的目 的, 更加 注重 对蒙 学教 材的 伦理 道德 教育 的关 注, 于是 出现 了 《小 学 》 、 《 少仪外传 》 、 《 戒子通录 》 等一 系列 伦理 教化 的蒙 学教 材。 在这 些蒙 学教 材中 , 具体 情况 又各 不相 同。 有的 注重 阐述前人先贤 的事迹,来对孩子进行 伦理 道德的熏陶和 教育,如 吕本 中 的《 童蒙 训》 、刘 清之 的 《戒 子通 录》 等; 有的则主要是 从家 庭生 活、 社会 交往 等实 践的 角度 , 来 阐述 自己对伦理道德、 伦理教育的一些看法,以期达到改善社会风化的目的,如吕祖 谦 的 《少 仪外 传》 等。 总而 言之 , 这些 宋代 的有 关伦 理教 化的 蒙学 类教 材对 于宋? 徐梓、王雪梅编: 《蒙学辑要》 ( 《蒙学便读》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4-25 页 ? 李逸安译著: 《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8、9、12 页 ? 张金慧: 《宋代道德类蒙学教材的特点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06 年 5 月,第 5 页11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起到了异常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专门的伦理 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 目的性更加明显和具体。 以 《小学 集解》 为代表的这些蒙 学教 材通 过大 量实 例, 即 蒙学 教 材中 所写 的那 些 道德 优 良的 贤人 义士 的 所作 所 为, 给儿 童作 出示范 , 以期 他们 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向 先人学习, 逐步培养起 儒家那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 第 二节 《 小学 集解 》的体 例、 基本 内容 上文就历史上的蒙学著作进行了简要回顾, 下面就 《小学集解》 这本书具体 展开讨论。 一.张伯行《小学集解》的体例 该书的体例如下: 全书分内、外两篇,总三百八十五章 , “章”即段落之意, 摘录前贤名 言 、 事迹 等而成。 (一) 于每卷卷目之下列出本卷所收文献总条数及本卷各小类条目数。 如卷三 “敬身” , 卷目 下记 载: “凡 四十 六章 。 心术 之要 十二 , 威仪 之则 二十 ? 一, 衣服 之制 七, 饮食 之节 六。 ” 朱熹 把 “敬 身” 这卷 分为 心术 之要 、 威仪 之则 、 衣服 之制 、 饮食 之 节四 部分 。 张伯 行在 卷首 就把 该卷的主要内容及所分 各小类 之 下的 条目数都罗列清楚了 ,有利于初读此书的人对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 (二) 完整引用各条原文,注释先叙明出处,再解释字词,最后解释句意并加 以阐发。其中,出处和字词解释常常省略。 所谓完整引用各条原文,是相对于 《小学》 的其他 注本 来说 的。 《小 学》 中 所引的古代圣贤经传及嘉言善行的文献有的比较长, 一般的 《小学》 注本会把原 文拆开,分成几段解释。而张伯行是把原文引完,再进行注释。 如卷五“嘉言” 第一条引了张载关于从小就要教导小儿安详恭敬的一段话, 全文共135 字 , 陈选 的 《小 学集 注》 是 把原文拆 分为 四段 来逐条 解释 , 而张 伯行? 张伯行《小学集解》卷三,正谊堂全书本12是全 文引完之后再 进行 解释 。 两种 注释 方法 各有 其优 劣: 把原 文拆 开再 进行 注解 , 蕴含的信息量少, 阅读量相对减少, 读者看起来比较轻松省力 , 且一目了然, 缺 点是把文意也切割了; 把原文引完再注释, 其解释的文意比较一贯, 能 更集中地 阐述 事实 、 讨论 道理 , 缺点 是资 料以 大段 的形 式出 现, 读 起来 太长 , 容易 前读 后 忘,产生倦怠感。 (三) 除第 一卷 , 每一 卷于 各小 类划 分处 , 再对 上一类所列的文献就其 内容进行 细致 的划 分, 并对 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 进行阐释 , 便于 读者 更好地理解 。 如卷 二 “明 伦” 分 为父 子之 亲、 君臣 之义 、 夫妇 之别 、 长幼 之序 、 朋友 之交 、 通论五目。在“父子之亲”这一类结束时,他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到: ?凡 三十 九章 。 首四 章明 事亲 之礼 , 次六 章明 凡为 人子 之礼 , 次五 章明 敬亲 命之 礼, 次五 章明 广爱 敬之 礼, 次三 章明 谏诤 之礼 , 次二 章明 侍疾 之礼 , 次二 章 明谨 身之 礼, 次六 章明 祭享 之礼 , 后三 章著 不孝 之罪 以儆 人, 可为 曲尽 而无 遗矣 。 而其至要,在爱亲、敬亲两大端,其指归则尤重在敬身以敬亲也。中引《孝经》 许多 不敢 字, 皆敬 心之 不在 自己 者, 曰不 敢毁 伤, 曰不 敢恶 , 不敢 慢。 至于 不骄 、 不危 、 不溢 、 不敢 服、 不敢 道、 不敢 行, 忠顺 不失 , 皆战 战兢 兢以 守此 身。 斯能 尽, 爱敬 以孝 其亲 矣。 至于 此条 明父 子之 亲而 不言 父道 者 , 盖 父 慈者 多, 子孝 者 少。 又因 子道 而兼 明妇 事舅 姑之 道, 人子 尽孝 以刑 于家 , 使为 妇者 同心 孝顺 , 方 完子 之职 分。 乃家 庭日 用长 行之 要。 师之 所以 教, 弟子 之 所以 学, 皆当 于此 体察 ? 而力 行之 也。他对 “父 子之 亲” 这一 部分的内容又进行了具体分析: 前四章讲侍奉 父母的 礼仪 , 次六 章讲 为人 子女 应该 遵守 的礼 仪, 次五 章讲 要尊 重遵 守父 母舅 姑的 命令 , 次三章讲谏诤父母的礼仪, 次二章讲父母生病时 子女 应该 做的 , 次二 章讲 人子 贵 在始终如一地坚守父道, 次六章讲祭祀时的礼仪, 最后三章讲不孝的罪 过。 他认? 张伯行《小学集解》卷二,正谊堂全书本13为“父子之亲”的中心是在于爱亲、敬亲这两点上,其指归是在于敬身以敬亲。 人子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拘束自己的言行、 端 正自 己的 心术 , 做到 这些 , 就是 对 父母 的孝 顺。 张伯 行分 析这 一节 之所 以只 讲人子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 却没有讲 父母对待孩子应遵从的礼仪规范, 是由于慈爱的父母很多, 但是孝顺的子女很少, 因此要规范子女的行为。而由讲子女的孝顺之道,兼论及媳妇侍奉舅姑的规范, 则是要由人子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 督促媳妇也对父母尽孝, 其实也是人子 表达 孝顺的一个方面。 二.正文及注文的资料来源分析 正文 部分 , 朱熹 《小 学》 内篇 以儒 家 经 书为 主, 其中 包括 《列 女传 》 、 《周 礼》 、 《弟 子职 》 、 《论 语》 、 《孝 经》 、 《尚 书? 舜典 》 、 《左 传》 、 《国 语》 等及 《礼 记》 之 内则、王制、学记、乐记、祭义。 ? 具体条数见下表 : 书名 总条数 分布卷数 《礼记》 108 卷一、二、三、四 《论语》 卷一、二、三、四 54 《孝经》 卷二 12 《孟子》 9 卷二、三、四 《左传》 卷二、四 6 《列女传》 卷一、四 5 《国语》 卷二、三、四 5 《说苑》 卷二、四 3 《史记》 3 卷四 《大戴礼》 2 卷二 《弟子职》 卷一 1 《家语》 卷四 1 《尚书?舜典》 1 卷一 《周礼》 卷一 1 《淮南子》 卷四 1 《虞书?尧典》 卷四 1 《战国策》 卷四 1 《高士传》 1 卷四 《法言》 卷四 1 ? 内则、王制、学记、乐记、祭义等条数均算入《礼记》类中。14《丹书》 卷三 1 由上表可以看出《礼记》 、 《论语》在 内篇中占的比例最大,可以说《小学》 也是一本反映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儿童礼仪教科书。 但是 《小学》 的 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使儿童崇尚和学习那种制式的礼仪规范, 而是要在 这种平常的 ? 日常 礼仪中培养心性,使儿童“于幼?之时,欲其习与智 长,化与心成” ,由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爱 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些 “下学” 中, 达到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上达” 。 外篇则多以二程、 张载等理学家的言行以及古代先贤的言行为主。 具体来源 有《 汉书 》 , 《后 汉书 》 , 《晋 书》 , 《魏 书》 , 《南 史》 , 《北 史 》 , 《列 女传 》 ,颜 之推 的 《颜 氏家 训》 , 程颐 程颢 的 《二 程遗 书》 、 《二 程粹 语》 、 《二 程文 集》 , 马永 卿的 《元 城语 录》 ,吕 祖谦 的《 少仪 外传 》 ,吕 大临 等的 《吕 氏 乡约 》 ,司 马光 的《 书 仪》 、 《家 范》 、 《资 治通 鉴》 , 刘清 之的 《戒 子通 录》 , 吕本 中的 《童 蒙训 》 等。 其 中记载的言行事迹,按朝代分:先秦两汉20 条,魏晋 12 条, 隋 唐 22 条,五 代 13 条,宋 108 条。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自汉至宋淳熙十四年名人的嘉言善行,其中宋代部分居 多,实现了述古与论今的有机结合。 “注 家通 例, 并不 指明 语之 来源 , 或于 一段 之中 , 抽出 数字 半句 , 或改 易文 ? 字, 甚至 合语 类数 句与 文集 数句 为一 条。 以致 丧失 本来 面目 。 ” 张伯行自称他的 ? 《小学集解》是“集诸家注释善本而融汇之” ,其注释中并没有表明其注释来 源, 故检 查起 来比 较麻 烦。 不过 可以 肯定 的是 , 张伯 行对 于字 词的 注释 有相 当一 部分参考了陈选的《小学集注》 (也称为《小学句读》 ) , 因为两者之间 有时完全 相同或相近。 在诸多《小学》注中,影响最大的是 明陈选的 《小学集注》 ,明清以后很多 《小学》注本均是在陈选注的基础上加以删订的,如明程 愈的《小学集说》 、 清 代高 愈的 《小 学纂 注》 和王 建常 的 《小 学句 读记 》 等。 陈选 的注 文, 叙述 比较 简? 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书题》 ,正谊堂全书本 ? 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3 页。 ? 张伯行康熙五十年序,见《小学集解》 ,正谊堂全书本15? 明, 论述明白晓畅, 便于孩童理解, 所以自刊行以来, 陈选的《小学集注》比 其他注本流传要广。 但他的注释中自己的论述较少, 解释句意的部分多选自朱熹、 饶鲁 、 真德 秀、 程颐 、 程颢 等人 的语 录文 集、 吴讷 集解 本以 及 《四 书集 注》 中马 融、何晏等的解释。 张伯行在字词的部分有参考和引用陈 选的《小学集注》 ,而 在句意的部分,张伯行多有自己的衍义挥发。 以同治五年正谊堂全书本 分析,张伯行的《小学集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张伯 行原 序、 李兰 序、 《小 学 书题 》 、 《小 学 题辞 》、 《小 学辑 说 》 , 正文 部分。 ? 《小学书题》 实为朱熹作的《题小学》,它与《小学题辞》一起,被收录 于 《晦 庵先 生朱 文公 文集 》 卷七 十六 , 是对 朱熹 创作 《小 学》 的写 作意 图和 道德 教育思想的总体概括。 《小 学辑 说》 , 原本 题作 《纲 领》 , 后 来张伯行认为 不太 恰当 , 遂 改为 《辑 说》 。 收录了包括宋程颐、 吕大临、 朱熹、 吕祖谦、 陈淳、 李方子 , 元许衡、
本文档为【张伯行《小学集解》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24
浏览量: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