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举报
开通vip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2006年3月 第l6卷第2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JournalofGuangxiYouthLeadersCollege Mar.20o6 Vol_l6No.2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李晓明 (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一个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贫困理论流派.主要有要素短缺论,智力低下论,贫困文化论,环境成 因论,素质贫困论,功能贫困论,社会排斥论,能力贫困论等观点.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流派 中田分类号:F065...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2006年3月 第l6卷第2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JournalofGuangxiYouthLeadersCollege Mar.20o6 Vol_l6No.2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 李晓明 (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一个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贫困理论流派.主要有要素短缺论,智力低下论,贫困文化论,环境成 因论,素质贫困论,功能贫困论,社会排斥论,能力贫困论等观点.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流派 中田分类号:F065.2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8—5254(2006)02—0075—04 TheTheoryof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Poverty:AnOverview LIXiao—ming (WuzhouTeachersCoUege,Hezhou542800,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povertyis811importantoneinthe Westinrecentyears.Thistheoryincludesthe followingmainviewpoints:essentialfactorshortage,poorintelligence,pove~yculture,envi ronmentfactors,qualitypoverty,socialreje tion,abilitypove~y,etc. Keywords:poverty;intergenerationaltransmlssion;school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反贫困理论研究和 反贫实践中兴起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理论流派.英美 等国的一些贫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专家,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 东南亚地区,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芬兰,美国等国家社 会底层阶级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井取得了一些 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反贫 困战略和政策的制订与实施.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在我国尚未 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国外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进行梳理和述介 是必要的. 一 ,贫困代际传递概念 "代"的概念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借用到社会学中, 便具有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示人类自身 繁衍过程中祖辈,父辈,子辈等代际之间的关系;其社会属性 是指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 群.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 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 的"代沟".在后代与前代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同时,更多 地表现出在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 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就是"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Poverty)概 念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 的.美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 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承现象.从而于2O 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贫困代际传递 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 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 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井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 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 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 前代的贫困境遇. 对贫困代际传递概念也存在多种解释.斯坦因伯格 (Stenlmrg,2oo0)就提出了三种相关性解释,即:与文化行为相 关,与政策相关,与经济结构等因紊相关.?第一种解释强调 文化行为因素,与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1965,1969)的 观点相类似.刘易斯在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后认为.贫困代际 传递以具有各种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和心理的特征为表征.例 如,缺乏适当的学校教育.穷困的经济境遇,猜疑和缺少社会 活动的参预,或者缺乏除了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资源. 收稿日期:2005—10—23'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4一),男,湖南安化县人.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高级 政工师,法 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 75 经济研究 构成贫困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代际传递.一个坚固的核 心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可产生强烈的相互依赖和信任关系, 这样可以使年轻一代从年老的一代那里继承其价值观,态度 和习俗,从而确保贫困文化代际传递.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解 释特别强调了福利依赖的代际传递性.米德(Mead,1992)认 为,依赖福利的家庭陷入贫困陷阱是因为长期接受福利救济 已经使这些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改变了价值观.?第三种解释 强调了经济结构因素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 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贝克尔与托马斯的研究(Beeker& Tomes,1986)强调了贫困与劳动力市场的关联.?他们的研 究显示,缺乏经济资源阻碍了儿童人力资本的发展,也由于 人力资本低,孩子们缺少找到好工作的能力.同时,贫困父母 与非贫困父母相比缺少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Coletnan, 1990).?威尔逊(Wilson,1987)指出,贫困代际传递和城市下 层阶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大批制造业迁出城市 中心区,使他们失去了城市中心制造业的工作,这使他们减 少了摆脱贫困的机会.?也有研究表明,贫困父母存在与贫 困代际传递相关的非经济资源.如学校教育和家庭结构.由 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影响他们鼓励和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 适当的教育.家庭结构也是造成贫困本身及其代际传递的一 个基本因素.如家庭中兄弟姊妹多,或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导 致孩子贫困,缺乏营养和监管甚至缺乏行为榜样等,这些因 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成人后的贫困.在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中,儿童贫困(childpoverty)也是一个核心概念.儿童贫困意味 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接近资源的机会,而这些资源对他 们的成长和摆脱贫困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资源主要 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物质,环境和政治等资源.儿童贫困也 不仅仅是因家庭经济困窘而不能享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同 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发展机会的匮乏,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 贫乏,表达自己要求和希望的权利缺乏,以及参与权利的缺 失等.儿童贫困既是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贫 困代际传递的结果. 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 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分 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人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 其趋势.得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结论:即随着资 本积累而产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 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 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 累."?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 根源和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指明了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命 运的根本出路——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第一次指明了工人阶级的贫困代际传 递问题——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 与后代无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受贫穷困扰的命 运,贫困将在工人阶级及其家庭中代代相传. 社会分层学家认为.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 阶层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 76 YJ 决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型社会).在这 种社会中,子女主要继承着父亲的阶级位置,阶级继承是社 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阶 层位置主要取决于自己后天的努力(如自己通过学习所获得 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等),这个社会就是开放型社会(或 现代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子女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自己后 天努力取得的人力资本所决定.社会学中的代际流动理论认 为,贫困的世代相传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中代际之间垂直 流动率及流动机制的问题.在一个社会流动率较高的"开放 社会"中,个人有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穷人及其子女也可 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反之, 在一个流动率较低的相对"封闭社会"中,穷人的子女也成为 穷人的可能性则大得多?.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与邓肯(O.D.Duncan)认 为,一个人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它可能受个人的天赋才能, 后天努力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一代的社会不 平等现象可能全部或部分地在下一代中再现.为了测量与把 握这一再现程度与过程,他们在1967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 结构》一书中,以"16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父亲的受教育 水平"为先赋性变量(继承性因素);以被访问者(年龄在20— 64岁的男性)获得的"受教育水平","初职职业地位"和"目前 职业地位"为自获性变量(后致性因素),并以邓肯发明的社 会经济指数量化了父亲与被访问者本人的职业地位,以路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递归模型计算了各个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个人 "目前职业地位"的影响这一"地位实现模型"可用来反映父 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对子女成人后所取得的社会地 位的影响程度.但是,这一分析模型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 是该模型的阶层测定将不平等结构纳入了一个简单的等级 秩序之中,而现实中的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同时 该模型缺乏对社会结构影响因素的考虑,表现出一种个体还 原论的倾向.二是该模型采用的路径分析技术假设太多,无 法处理复杂因果关系问题,以及该模型忽略了地位获得过程 对时间的依赖性. 从国家层面对贫困代际传递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Ra印ar?Narkse).他在 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考察了 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根源.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贫困,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造成的,其中."贫困的恶性循环" 居于支配地位.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 "低收入——低储蓄水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 产出——f瞰入"的恶性循环;从需求上看,存在"低收入—— 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的恶 性循环.纳克斯认为.产生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 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 {氐收入和贫困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 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 穷.这是—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 尔逊(R?R?Nelson)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 论》一文中,也提出了与"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相类似的"低水 经济研究 平均衡陷阱"理论.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他认为,贫困 是一种自我维系的循环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人均收 入处于维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只要人 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理论值,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 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逼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 固定不变.在—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齐 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在这个陷 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 长所抵消.这种均衡也是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大规模 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低 水平均衡陷阱".纳克斯,纳尔逊的理论都把持续性贫困看成只 是经济欠发展的缘故,强调贫困的存在只因为缺乏资本投资. 他们过分强调了储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具有片面性. 从文化角度讨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是美国着名人类 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1959年,他在《五个家 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 "贫困文化"(thecultureofpoverty)的概念,并从社会,社区, 家庭,个人等层面对其作了系统研究.他在对贫困家庭和社 区的实际比较研究中,发现社会文化是贫团司题产生的重要 原因.他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与其他 社会成员在社会文化方面是相互隔离的在长期的贫困生活 中.穷人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文化体系,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价值观 念体系.如贫民窟中会形成特有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还使 生活于其中的人形成特殊的生活方式(如赌博,举债,靠典当 度日等)和行为方式(如自我控制力较弱,自暴自弃等).这是 一 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文化一旦形成, 便会对"圈内"的人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贫困者 的后代产生影响.贫困文化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逐渐脱离社会 生活的主流.在封闭的状态下.不断复制着贫困贫困文化论 者试图从穷人自身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把贫困归咎于穷人在 智力上和文化上的缺陷;将贫困的主要责任推给穷人,认为 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从而完全忽视了结构性因素的 影响.为一些社会强势集团谴责穷人提供了口实. 近年来,不少西方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对贫困代际传递问 题十分关注.除了继续从传统的社会代际流动,贫困文化,经 济收入等方面研究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之外,还分别从权利的 缺失,公共参与,政治资源,环境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社会资 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结构,家庭规模与结构,儿童劳动, 儿童贫困,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社会安全网的构建,种族,性 别,遗传性疾病等方面,拓展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视 角,并取得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多 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讲,其中较 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8种: 1.要素短缺论.美国着名学者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 穷》一书中提出,贫困的原因在于要素的短缺.他所说的要素 主要是指脱贫致富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如资本,资源,科学 技术等.并由此派生出资本短缺论,资源短缺论,科技落后论 YJ 等等观点.经济学者倾向于从经济要素配置角度研究贫困性 质,认为贫困是贫困者对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 不能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贫困地区资金和土地都是短缺要 素.贫困农户所能够控制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因此,用 人力投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来扩大或 维持土地产出和物质再生产.以保证最基本生活消费需求, 成为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基本模式.由于贫困地区技术条件 的限制.农民增加劳动投入的方法通常是延长劳动时间或者 增加劳动人口.人口增加不仅直接降低生活水平,而且使得 短缺的生产要素更为短缺,达不到正常积累点,贫困无法缓 解贫困农户陷入生产要素流程的恶性循环或低水平资源配 置均衡.要素短缺论虽有一定解释力.但忽视了文化和社会 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2.智力低下论.1973年.理查德?赫伦斯坦曾提出,穷 人的智商要低于不贫困的人.而他们又常常同智力较低的人 结婚,因此生育出低智力的孩子.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因为智 力的原因.在1994年《钟形曲线》一书中,赫伦斯坦和查尔斯 ? 莫雷重申了这种遗传学观点,将低智商和贫困,福利依赖, 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这一令人怀疑的理论观点成为某些人 指责穷人的口实. 3.贫困文化论.根据奥斯卡?刘易斯以及爱德华?班菲 尔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穷人已经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贫困 现象的持续加强和循环发生是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 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仰和行为方 式.包括冷漠,屈从和宿命论的态度,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倾向即刻的满足而不是节俭,早期性体验和导致的意外怀 孕.不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权威——无论是警察,学校, 政府或社会机构等任何形式——的不信任.当孩子长大成人 后.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倾向使他们难以进入社会的主 流.贫困文化既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又是贫困代际传递 的结果.他们试图分析贫困者在文化,价值观上与其他人有 什么不同,而后,这些差异又被错误地界定为造成贫困代际 传递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结果?.贫困文化虽然存 在,但他们将贫困完全归因于有缺陷的亚文化价值体系,忽 视了造成贫困的社会结构力量的持续影响.这种主张贫困的 原因在于贫困者个人的观点,在国外已受到质疑. 4.环境成因论.认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是贫困 的根源将持续性贫困归因于贫困者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 关系的失败.要么以—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前提认为贫困人口 过多,要么以一定的人口数量为前提认为现有自然资源贫乏 ?.显然,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事实上,尽管在大多数贫困 地区确实存在着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人口过多造成的过度垦荒 引起环境退化以及自然环境超载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等,但这些并不能充分解释贫困地区的长期性贫困成因.因为 在人口与环境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很多地区,人们并不贫困;贫 困的地区中也有富裕者,而且对发达地区存在的贫困不能解 释.不利的自然环境虽然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 用,但环境决定论的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 5.素质贫困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贫困的真正原因 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 和收入的多少,而是"人的紊质差"——即人们从事商品生产 经济研究 和经营的能力差.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Inkeles)主 张.不发达国家应当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个 人现代性,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素质贫困观"曾被 广为接受并在学界,政界和市民态度中流行.与之相应的大 众话语是,既然穷人懒,素质差,那么扶贫是扶懒,保护落 后.相应的政策话语是,扶贫牺牲了效率,扶贫本身的合理性 值得怀疑.这一观点采用一种单线因果决定论来分析社会, 经济这样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失之偏颇;而且.将贫困根源 归咎到人的素质差时,其原因又返回到了基础设施薄弱,经 济要素水平低,资源条件约束.陷入循环论证. 6.功能贫困论.功能贫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着名 哲学家斯宾塞的影响.但与斯宾塞的思想又不完全相同.斯宾 塞认为,富^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 别人更强,更优秀;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适应自己生 存环境的能力,是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结果.功能贫困理论认 为.贫困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功能和一种需要.功能贫困理论的 着名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J?甘斯(He-n?J?(;arts) 指出:一方面.贫困者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他们天赋较低, 或者是由于他们不愿意为接受较高的教育培训而付出代价.因 而只能担当—些重要程度较低的职位,低职位决定低工资.低 工资决定他们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贫困自身的存在对整 个社会也有积极的作用;它发挥着某种有利于社会正常运转的 功能.有助于保持社会效率?. 7.社会排斥论.英国学者PeterTownsend在1979年提出 了"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的概念.认为当个人,家庭 和社会集团缺乏必要的资源.不易获取食物,参加活动,拥有 公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条件,社 会习惯和活动之外时.即为贫困@.与"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相联系,"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主要是指一 个社会成员被排斥在一般社会大众所应享受的各种社会经 济待遇之外@.但是,社会排斥只是描述了贫困阶层被歧视, 被剥夺的过程和现象,对造成"社会排斥"的原因和结果缺乏 深入的分析. 8.能力贫困论.印度着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 (Sen.Amartyak)在其代表作<贫困与饥荒》和《以自由看待发 展)两书中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 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 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 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 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 于他的所有权(所有权是权利关系之一).以及他所面临的交 换权利映射(exchangeentitlementmapping),而饥饿的直接原 因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一个人所具有的交换权利就其本 质而言,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经济 中的生产方式",但同时也依赖于"市场交换"以及"国家所提 供的社会保障".他主张,应该改变传统的以个人收入或资源 的占有量为参照来衡量贫富.而应该引入关于能力的参数来 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核心意义是必须考察个人在实现自 我价值功能方面的实际能力,因为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 根源@.同时,森提出.只有能力才能保证机会的平等;没有 78 ZJYJ 能力,机会的平等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真正的机会平等必 须通过能力的平等"才能实现?.森的"能力贫困理论"的一 大贡献是强调解决贫困和失业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能 力.而不是单纯发放失业救济.但是.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只 强调主观的能力,却忽略了客观的机会.而且.如果说个人能 力的增强主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话.那么.机会和权利 的提供,增加和保障,则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由此,有 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权利贫困论",认为森的"能力贫困 论"忽视了从权利角度去观察社会排斥.穷人不一定是由于 个人能力不足而受到社会排斥,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权利不足 和机会缺失而陷入贫困陷阱不能自拔. (二)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具体原因,"国际持续性贫困 研究中心"的KarenMoore等专家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 结.他们认为,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紊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方面: 1.人口与健康因素:(1)父母或监护人的性别,年龄,健 康状况,教育和技能水平,意愿,态度与品质等;(2)家庭结构 和儿童数量及出生秩序;(3)流行性或遗传性疾病;(4)生育 和养育过程(包括产妇及婴幼儿保健和营养);(5)伤残与智 障;(6)儿童受教育程度与心理素质. 2.政治性因素:(1)基层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2)国家 发展战略与扶贫策略;(3)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以及参 与决策的权利与机会;(4)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5) 教育体制与投入机制. 3.社会与文化性因素:(1)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安全网 的质量,获取的途径与机会;(2)家庭或社区的传统,风俗,规 范与价值观;(3)歧视与偏见(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成份,社 会阶层,阶级,民族,语言,身体外貌等);(4)家庭社会网络资 源;(5)贫困文化;(6)历史性因素(包括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 各项政策的影响). 4.经济因素:(1)劳动力市场(含儿童,青年,老人进入劳 动力市场的机会);(2)低生产力与简单生产工具和生产方 式;(3),家庭经济收入;(4)缺乏科学技术,技能和信息;(5) 农产品市场状况及距离市场的远近;(6)土地资源的数量与 质量;(7)税费负担及其它经济负担. 5.生活环境因素:(1)低质量的自然资源;(2)环境退化; (3)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4)交通通讯条件; (5)医疗卫生设施;(6)社区安全与家庭暴力;(7)社区归属 感;(8)偏僻程度. (三)关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方面,不少学者提出 了很多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减少社会排斥,保障穷人的各项社会权利对贫困家庭 的广泛支持.提供健康服务与教育.为成人尤其是母亲提供 教育与技术培训.对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缩小城 乡差别.实施儿童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调整扶贫战略,提高扶贫绩效. 总之,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一 种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这一理论对贫困本质 及贫困发展趋势的理解有其独特的视角.学习借鉴这一理 论.为我们调整反贫困战略,寻求对贫困者在社会政治权利 的分享,经济机会的获得,受教育权利的保证,社会安全网的 构建等制度体制层面上加以创新.作出公平公(下转84页) 写作研究 的'生命之花',而巴金也用他的生命历程证明,'生命之花' 的核心是奉献""这个不善言表,心底却又有一团火的年青 人,将他的感情,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全部倾注在文字中" "最不喜欢张扬过生日的巴金,却是中国文坛生日过得最为 张扬的人.这就是巴金的人格力量,巴金在人们心中的地 位."这些话语发人深省,对读者多么富有启迪的效果!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亲爱的朋 友,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 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 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 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这一段抒发,是作 者点题之笔: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 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地保卫着祖国,才有我们的和平建设 和幸福生活.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报道了一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 斗的植树老人潘从正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作者以饱蘸激 情的笔写道:"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 狂风把网撕破了,它重新开始;接着又来一阵风,网又破了, 它仍然继续织下去;一次,再次,三次,生命不息.吐丝不止… … .这不正是'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写照 吗?这不正是他一生命运的缩影吗?" 这些精当的点评,犀利的见解.使人物的精神得到进一 步的升华.人物优秀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凸现,使整篇通讯 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由此可见.要把通讯中的人物写得真实感人,就必须抓 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时代精神,写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风貌.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关键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以 人物的思想打动人,感染人.因为人的行为不是平白无故产 生的,而是受其思想支配的,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把人物的思 XZYJ 想跟事迹结合起来表现人物,那就是一个真人.一个活生生 的人. 再现人物形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注意写出人物的 气质与特征.不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二要处理 好典型人物与群众的关系.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先进 人物不是孤独一枝,他与周围群众有着血肉的联系.先进的 典型是在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不要抬高一个,压低一片.三是 要注意处理好人物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关系,再伟大的 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所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 才丰满,才真实可信. 参考文献: 【1】人物通讯写作技巧IEB/OL].北京载育培训网. f2】特稿中的人物和故事【J1.新闻记者,2001,(5). 【3】写好当代的典型人物报道【J】.新闻记者.2004,(6) 【4】冯健.通讯写作六议【EB/OL】.教育网. f5】程家驹.营星光.突破典型报道的传统模式【J】.军 事记者.2003.(5). f6】穆膏.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N】.人 民日报.1966—2—7. f7】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fN1.新华社,1951—4一l1. 【8】穆膏,陆拂为,廖由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fN】. 人民日报.1978—3—14. 【9】穆青,陆拂为.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fN】.人民日报, 1979—4—25. f1O】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J】.人民文学,1963,(7) (8). 【l1】赵兰荚.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fEB/OL】.新华 网 (上接78页)正的制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政策安排,保障贫困者的发展机 会与各项社会权利,构建和谐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借鍪. 注释: ?Sten—AkeStenborg,(2ooo).InheritanceofWelfareRe. cipiency:AnIntergenerationalStudy0fSocialAssistanceRecipi— encyinPostwarSweden,"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62(1), P228—239. ?LawrenceM?Mead,TheNewPoliticsofPoverty:11Ie Non—WorkingPoorinAmerica.NewYork:BasicBooks.1992o ?BeckerC,~ry,NigelTomes,"HumanCapitalandthe RiseandFallofFamilies."JournalofLaborEconomics4(3).1— 39,1986.. ?JamesS.Coleman.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Belknap Press.Cambridge.l99O. ?WilliamJulius.Wil?n.TheTrulyDisadvantaged:The innerCity,theUnderelassandPublicPolicy.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Chicago,1987o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 7O8页. ?PeterM.BlauandOti8D.Duncan,TheAmerican0ccu- pationalStructure.N.Y.TheFreePress.1967,P6o ?郭晓君.《贫困文化:内涵与界定>.<人民日蟆罚?004 年O3月16日第九版. ??(美)文森特.帕里罗等着,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 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10,598—600,233— 234页. ?(美)荚格尔斯(Alexlnkeles)着.殷随君译,<人的现代 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l一8页. @PeterTownsend,PovertyintheUmtedKin#om:ASurveyof HouseholdResourcesandSmndardsofLivingBerkeleyandLos 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9.P3lo (DBillJordan.ATheoryofPovertyandSocialExclusion. Cambridge:PolityPreBs.1996.P1—39. ?Amartya.K.Sen,"CapabilityandWell—Being,"inThe QualityLife,eda.MarthaNussbaumandAmartyaSen,Oxford: ClarendonPress.1993,P30—5O. qAmartya.K.Sen,InequalityReexamined,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P7. ?DavidHulme,KarenMooreandAndrewShepherd. (2001),Chronicpoverty:meaningsandanalyticalframeworks. CPRCWorkingPaper2,ChronicPovertyBeseamhCentre,Uni— versityofManchestero I 茸 番
本文档为【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