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举报
开通vip

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文 陈军 关于“群己”之“己”的考察 “克己复礼”不是要把人的所有情感、欲望全都抑制掉,而是主张“去私”,即去掉那些妨碍正常情感、美好人性发展的私欲 “群己互益”先要识“己”。己,身也;对物而言日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礼?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又,私也,《论语》:“克己复礼。”这是“己”的基本意义。但是,一涉及“群己互益”时,不是简单明确“己”与“群”的对应关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拿什么样的“己”与“群”互益。所谓“互益”就是互利互惠,...

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文 陈军 关于“群己”之“己”的考察 “克己复礼”不是要把人的所有情感、欲望全都抑制掉,而是主张“去私”,即去掉那些妨碍正常情感、美好人性发展的私欲 “群己互益”先要识“己”。己,身也;对物而言日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礼?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又,私也,《论语》:“克己复礼。”这是“己”的基本意义。但是,一涉及“群己互益”时,不是简单明确“己”与“群”的对应关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拿什么样的“己”与“群”互益。所谓“互益”就是互利互惠,互为条件。讲“群”不能忽视“己”;讲“己”不能离开“群”。从“群”的立场中考虑“己”时,不可回避“克己”。 我们知道,《论语》中的“己”,29次使用,主要是己身称代词,如“己欲立而立人”等。含义上容易引起曲解的则是“克己复礼”中的“己”。《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杨伯峻译为:“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为仁由己”的“己”翻译是对的;“克己复礼”的“己”译得模糊,定位欠准。相对于“彼”,“己”是独立个体,不必抑制;相对于“礼”,“己”是私心,抑制它,便是成己、立己也。 长期以来,一直有两解。一是皇侃《论语义疏》为代表:“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一是朱熹《论语集注》等为代表:“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全于我矣。”王守仁以扫除廓清心中私欲为克己,解“礼字即是理字”。“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传习录》)后人往往依皇侃之宽而讥朱熹之窄。今人李泽厚则比较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原则,他说,把“己”看做是私欲方面的心性问题虽“未免狭窄”,但义理上毕竟“深入一层”。他认为,整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克已复礼”(有关行为)为什么是仁(有关心理)?在这个问题引领下,李泽厚认为,这说明孔子将实践外在礼制化作内心欲求,融理欲于一体而成为情(人性,即仁)的具体过程(《论语今读》第317页)。李泽厚指出了“理欲一体”的心理内涵,这是十分重要的认识。重要就重要在提出对“自然人欲”加以改造,从而使人的人性情感合乎“仁”的境界。李泽厚不赞成把“天下归仁”的“仁”解作“仁人”,而解作“人心淳朴,世道清明”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克己”的“己”还是指“人欲”中的“一己之私”为好。“人欲”是大概念,“一已之私”是其中的丑陋的部分。“克己复礼”不是要把人的所有情感、欲望全都抑制掉,而是主张“去私”,即去掉那些妨碍正常情感、美好人性发展的私欲。 综上所述,把“克已”的“己”解作“己身”,这是明确了“克”(抑制)的对象;解作“私欲”,则是明确了所抑制对象的必须除去的人性中的丑陋内容。我试作图示如下: 弄清“己”的多层含义,对于讨论“群己互益的自我完善”十分必要。“群己互益”是一个个体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改造过程,其方向是人格的完善。“群”是由若干“己”构成的文化心理组织。每一个“己”都向往人格的完善,则“群”便有了趋仁的境界;同理,“群”有趋仁之境界,则又更加增添了“己”的完善动力。因此说,“群己互益”实质上就是“群己”的共同成长。 识鉴益“己”之“群”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孔子三“观”,构成了观人“三维”,一是交友,二是处事,三是内心 人之异,具体而微,不可枚举,但都不超出这三维所划定的范围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识人方法论的卓越经验 自我怎样成为益“群”之“己”,换句话说,“己”怎样成就为有益于社会和有益于群体的人,孔子不是空泛地强调意义,而是抓住要害,扣住主因,指点方法与途径。孔子认为,要成就“己”就要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记取教训。“识”人之长短自然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的思想与做法,主要在三方面。 第一,识人方法论。正确处理群已关系,首先是对“群”要有清醒的认识。孔子“识”人方法很多,我认为最有教育意义的是“观过识人”,即由人之过错来认识这个人。为什么,因为“识人”的目的在于后续的“育人”,“识”是为了“育”。这,正是孔子识人方法论的当代启迪。《里仁?第四》:“子曰:‘人之过也,各干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从人的错误看起,“过”的各种各样,反映出人格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来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这不过是“观过识人”的一般情况。还有更复杂的情形。《汉书?外戚传》:“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日:‘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日观过知仁。”这个“过”是违了礼制,但其原因是“厚干骨肉”,因此颜《注》云:“虽违礼制,是其仁爱。”皇《疏》引殷仲堪说:“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容非。”这里点出“直者”与“仁者”,极富启迪意义,也就是“言人之过矣,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焦循说,“各于其党,即是观过之法”。皇侃说:“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刘宝楠认为用这个例子解释“党”字最为明了。李泽厚用“有趣”总评此章。趣在哪里呢,他说:“不是通过观察优点而是通过观察错误,便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爱好、倾向以至个性而分出类别。…‘大概优点常普遍相同,而缺点、错误却可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李泽厚虽未下断语,但他思考的路子与钱穆所想一致。钱穆说:“《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我认为,观“过”而知心、知性,然后由这个人的心性来判断是否有“仁”,更符合孔子所谓“观过,斯知仁矣”的逻辑推断。皇侃说的“耕夫”例,从所从事的工作、业务上来断定其“党”,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于狭窄与表象。其实,心性同类,更是“党”的本质。总之,上述各家的观点汇通之后,我们似可以描述“观过知人”的认识模型了: A是所看到的现实情形;B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原因,一为客观,即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等;二为主观,即人的内心本性;C是最后判断。由此可见,这三个环节都十分重要,而起决定意义的B环节,则尤为费心用力。 不过,要使B环节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又得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A环节“观”。“观”的复杂性,孔子有所强调,这里一并加以探讨。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这,就是孔子识人的“观”的方法论。杨伯峻《论语译注》关于此章的解释与注疏十分恰当明了,他说,孔子的意思是,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就被看清楚了,他怎么能隐藏得住呢,关于“所以”,杨注为“与”,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谁以易之”的”以”同义。这里的“所与”就是结交的朋友;关于“所由”,杨注为“由此行”。杨译为“方式方法”是化“所从由的道路”而来。关于“所安”,杨认为“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杨的理解是,“一个人未尝不错做一二件坏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我认为,孔子三“观”,构成了观人“三维”,一是交友,二是处事,三是内心。人之异,具体而微,不可枚举,但都不超出这三维所划定的范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识人方法论的卓越经验。想到现今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何其偏狭~偏狭,必视学生为物也,不过是静止的、僵化的、单面的、外在的器皿。孔子三维,则是把学生当人,真正是以人为本。多维,必视学生为生命活体,是动态的、生长的、主体的、丰富的生命个体。这里详加阐述孔子“识人”方法论,目的全在于启迪今人改进学生观。 第二,识人标准论。孔子识人的视野是广阔的、多维的,这反映出孔子育人心胸的广阔性和宽仁性,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精髓。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识人的标准是相当严格的,他经常用对举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弟子们具有自进的评价依据。以下分列各条。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是关于做人根本的推论。做人之本,也即“仁”之本,就是孝弟。从教育学角度强调这一章的重要意义,当推钱穆讲得最好。他说:“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读《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精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 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 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参见《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1版,第7页)既点明孔子教育之道,又讲“仁”教之要义,还讲到“孝弟”为先之缘由。钱氏之论,孔子仁教之教学论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讲“团结”与“勾结”的区别;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讲道德法律与田地恩惠的高下;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讲“义”“利”在认识上的对立;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讲胸襟、心态的宽窄与平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讲对待他人意见要有独立的态度。“和而不同”是指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从而使认识上升到恰到好处的境界,却不肯盲从附和;“同而不和”是指小人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不同的意见。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讲对待他人的态度之差异。皇侃云:“君子无从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分析了骄泰之异原自人格不同。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小知”,用小事情了解;“大受”,接受重大任务。处事上的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十分鲜明。总之,《论语》中用较多篇幅来讲人的行为表现,通过“表现”来分析其人格高下。实际上,这既是对“己”的教育标准,也是对“群”中个体的分辨标准。 第三,识人动态论。对“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具有动态性;又,“动态论”又是指识人常常要把几个过程加以前后联系,综合考辨。以下举几个例子。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王充深责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论衡?问孔》)。王充认为白天睡觉算不了大错。朱熹《集注》引“胡氏日”:“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此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其实,我认为,责宰予不勤仅为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由眼前之例讲识人之原则。就是要不断根据这个人的变化来修改对他的评价。“听其言而信其行”并不错,但不够,还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对“行”的观察,非常细致、敏锐,由“行”而揭示做人之本性特征。《公冶长第五》:“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向邻居讨来给人。微生高,鲁人,素有直名者(与女子期桥下,水至不去,抱柱而死者)。微生高直是众人已有的共识,看来不会有错。孔子偏偏抓住他的生活细节来揭其短,深有意味也。朱熹“集注”引程子的话说:“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 引范氏的话说:“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日直。”微生高明明自己没有醋,但不说,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由此可见,孔子之意深在“以微事断之”。“断”什么呢,即重在强调即使一个有高名者的行为也绝对不是标准刻板的,而是时有变化的,更何况一般的人呢,因此,孔子告诫弟子:观“行”要持久,要全面。 以上我们讨论了孔子关于识人的“识”的方法、标准与动态性特点。讨论这些,无非是想从教育学意义上来看孔子识人之“识”的当代价值。孔子识人的常见方法是“观过”,即由人 ”清楚了,再对照标准而教育,目的在于改“过”。改“过”是极为的过失、过错来识之。观“过 艰难的,因此孔子又十分注重识人的动态性。说到底,这是一个全程教人的过程与系列。目的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超越过去,实现成长与进步。这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观过”。“观过”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把每一个受教育的人当做是过失者来尊重,学生有过是正常情形。“过”即是教育跟进的起点,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的育人观。教育的起点就是尊重人的真实性、自然性和过失性,由此而引导人向理想性、完善性和超越性转化。这,就是教育的唯一意义。与之相反,我们当代教育者对学生是“观优”,即由人的优点、长处来识之。“观优”的教育之失是什么呢,就是教育一开始就把学生看做是优胜者来教育。而实际上学生并非优胜,一旦犯过,便感到“反常”,以学生犯过为成长的反常,最严重的教育危害就是让学生立足于虚拟的理想状态来面对自己的真实丑陋,从而失去成长自信。教育并不反对“观优”,恰恰是十分看重扬长避短,长善救失。问题是,教育的起点是把学生先放在“优”处或是“过”处。由“优”入“过”,使成长过程成为十分沉重的日日“纠过”连续剧;由“过”入“优”,则使成长过程成为自我发现不断创“优”的登山路线图。孔子因材施教,这个“材”,既包括“优”,也包括“过”,很多情况下主要是“过”。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发现首在“观过”,而不是“隐过”。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注重选拔学生,靠生源求质量。这,实质上是选材施教。因其材而教,是以受教育者为本,长其善、救其失、促其发展。选其材而教,是以教育者为本,生源优,考分高,成长标志显著,由此而得出教育质量优胜。呜呼,以受教育者质优为前提的教育优质,其真是教育吗, (作者系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本文档为【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4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