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

举报
开通vip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 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 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还要刻苦加钻研,找出规律凭经验。 三角形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 平...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 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 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还要刻苦加钻研,找出规律凭经验。 三角形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 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 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 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 圆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切线长度的计算,勾股定理最方便。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接圆,内角平分线梦圆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要作等角添个圆,证明题目少困难。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基本作图很关键,平时掌握要熟练。 解题还要多心眼,经常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方法显。 切勿盲目乱添线,方法灵活应多变。 分析综合方法选,困难再多也会减。 虚心勤学加苦练,成绩上升成直线。 考好初中数学的四大绝招! 长期参加中考数学阅卷工作,感触颇深。如何在中考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对每个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对你数学成绩的影响也许是几分、十几分、甚至更多。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以下四方面对考生解答中考数学题应有帮助。 一、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二、“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三、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简单题目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较难的题目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四、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去年19题就比20、21要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 初中二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几何辅导资料 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编辑:郭昌文 2002年10月 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一、 在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线段不等关系时,如直接证不出 来,可连接两点或廷长某边构成三角形,使结论中出现的线段在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再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证明,如: 例1、 已知如图1-1:D、E为△ABC内两点, 求证:AB+AC>BD+DE+CE. 证明:(法一) 将DE两边延长分别交AB、AC            于M、N,                      在△AMN中,AM+AN > MD+DE+NE;(1) 在△BDM中,MB+MD>BD;      (2) 在△CEN中,CN+NE>CE;      (3) 由(1)+(2)+(3)得: AM+AN+MB+MD+CN+NE>MD+DE+NE+BD+CE ∴AB+AC>BD+DE+EC                            (法二:图1-2) 延长BD交 AC于F,廷长CE交BF于G, 在△ABF和△GFC和△GDE中有:        AB+AF> BD+DG+GF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 GF+FC>GE+CE(同上)………………………………..(2) DG+GE>DE(同上)…………………………………….(3) 由(1)+(2)+(3)得: AB+AF+GF+FC+DG+GE>BD+DG+GF+GE+CE+DE ∴AB+AC>BD+DE+EC。 二、 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时如直接证不出来时,可连接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的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于这个三角形的内角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 例如:如图2-1:已知D为△ABC内的任一点,求证:∠BDC>∠BAC。 分析:因为∠BDC与∠BAC不在同个三角形中,没有直接的联系,可适当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三角形,使∠BDC处于在外角的位置,∠BAC处于    在内角的位置; 证法一:延长BD交AC于点E,这时∠BDC是△EDC的外角, ∴∠BDC>∠DEC,同理∠DEC>∠BAC,∴∠BDC>∠BAC 证法二:连接AD,并廷长交BC于F,这时∠BDF是△ABD的  外角,∴∠BDF>∠BAD,同理,∠CDF>∠CAD,∴∠BDF+        ∠CDF>∠BAD+∠CAD,即:∠BDC>∠BAC。 注意: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证明不等关系时,通常将大角放在某三角形的外角位置上,小角放在这个三 角 形的内角位置上,再利用不等式性质证明。 三、 有角平分线时,通常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如: 例如:如图3-1:已知AD为△ABC的中线,且∠1=∠2,∠3=∠4,求证:BE+CF>EF。 分析:要证BE+CF>EF ,可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证明,须把BE,CF,EF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而由已知∠1=∠2,        ∠3=∠4,可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利用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把EN,FN,EF移到同个三角形中。 证明:在DN上截取DN=DB,连接NE,NF,则DN=DC, 在△DBE和△NDE中: DN=DB  (辅助线作法) ∠1=∠2  (已知) ED=ED    (公共边) ∴△DBE≌△NDE  (SAS) ∴BE=N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同理可得:CF=NF 在△EFN中EN+FN>EF(三角 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E+CF>EF。 注意:当证题有角平分线时,常可考虑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然后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性质得到相等元素。 四、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延长加倍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如图4-1:AD为△ABC的中线,且∠1=∠2,∠3=∠4,求证:BE+CF>EF 证明:廷长ED至M,使DM=DE,连接  CM,MF。在△BDE和△CDM中, BD=CD  (中点定义) ∠1=∠5  (对顶角相等) ED=MD  (辅助线作法)            ∴△BDE≌△CDM  (SAS) 又∵∠1=∠2,∠3=∠4 (已知)              ∠1+∠2+∠3+∠4=180°(平角的定义) ∴∠3+∠2=90° 即:∠EDF=90° ∴∠FDM=∠EDF =90° 在△EDF和△MDF中 ED= MD  (辅助线作 法) ∠EDF=∠FDM  (已证) DF=DF  (公共边) ∴△EDF≌△MDF  (SAS) ∴EF=M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CMF中,CF+CM>MF(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E+CF>EF 上题也可加倍FD,证法同上。 注意:当涉及到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通过延长加倍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使题中分散的条件集中。 五、 在三角形中线时,常廷长加倍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如图5-1:AD为 △ABC的中线,求证:AB+AC>2AD。 分析:要证AB+AC>2AD,由图想到: AB+BD>AD,AC+CD>AD,所以有AB+AC+ BD+CD > AD +AD=2AD,左边比要证结论多BD+CD,故不能直接证出此题,而由2AD想到要构造2AD,即加倍中线,把所要证的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                          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CE ∵AD为△ABC的中线  (已知) ∴BD=CD  (中线定义) 在△ACD和△EBD中 BD=CD  (已证) ∠1=∠2  (对顶角相等) AD=ED    (辅助线作法) ∴△ACD≌△EBD  (SAS) ∴BE=CA(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BE中有:AB+BE>A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B+AC>2AD。 (常延长中线加倍,构造全等三角形) 练习: 已知△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分别以AB边、AC边为直角边各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5-2, 求证EF=2AD。                六、 截长补短法作辅助线。 例如:已知如图6-1:在△ABC中,AB>AC,∠1=∠2,P为AD上任一点        求证:AB-AC>PB-PC。                    分析:要证:AB-AC>PB-PC,想到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证之,因为欲证的线段之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从而想到构造第三边AB-AC,故可在AB上截取AN等于AC,得AB-AC=BN, 再连接PN,则PC=PN,又在△PNB中,PB-PNPB-PC。 证明:(截长法) 在AB上截取AN=AC连接PN ,  在△APN和△APC中 AN=AC(辅助线作法) ∠1=∠2 (已知) AP=AP (公共边) ∴△APN≌△APC (SAS),  ∴PC=PN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BPN中,有 PB-PNPM-PC(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B-AC>PB-PC。 七、 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 例如:如图7-1:已知AC=BD,AD⊥AC于A ,BC⊥BD于B, 求证:AD=BC 分析:欲证 AD=BC,先证分别含有AD,BC的三角形全等,有几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ADC与△BCD,△AOD与△BOC,△ABD与△BAC,        但根据现有条件,均无法证全等,差角的相等,因此可设法作出新的角,且让此角作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 证明:分别延长DA,CB,它们的延长交于E点, ∵AD⊥AC  BC⊥BD  (已知) ∴∠CAE=∠DBE =90° (垂直的定义) 在△DBE与△CAE中 ∠DBE=∠CAE  (已证) BD=AC  (已知) ∠E=∠E  (公共角) ∴△DBE≌△CAE  (AAS) ∴ED=EC  EB=E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ED- EA= EC- EB 即:AD=BC。 (当条件不足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得出新的条件,为证题创造条件。) 八 、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来解决。 例如:如图8-1:AB∥CD,AD∥BC    求证:AB=CD。 分析:图为四边形,我们只学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 证明:连接AC(或BD)                    ∵AB∥CD  AD∥BC  (已知) ∴∠1=∠2,∠3=∠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BC与△CDA中,  ∠1=∠2 (已证) OD=OD  (公共边) ∠3=∠4 (已证) ∴△ABC≌△CDA  (ASA) ∴AB=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九、 有和角平分线垂直的线段时,通常把这条线段延长。 例如:如图9-1:在Rt△ABC中,AB=AC,∠BAC=90°,∠1=∠2,CE⊥BD的延长于E 。 求证:BD=2CE  分析:要证BD=2CE,想到要构造线段2CE,    同时CE与∠ABC的平分线垂直,想到              要将其延长。                                证明:分别延长BA,CE交于F。 ∵BE⊥CF  (已知) ∴∠BEF=∠BEC=90° (垂直的定义) 在△BEF与△BEC中, ∠1=∠2  (已知) BE=BE    (公共边) ∠BEF=∠BEC  (已证) ∴△BEF≌△BEC  (ASA) ∴CE=FE= 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AC=90°  BE⊥CF (已知) ∴∠BAC=∠CAF=90°  ∠1+∠BDA=90°∠1+∠BFC=90 ∴∠BDA=∠BFC 在△ABD与△ACF中 ∠BAC=∠CAF    (已证) ∠BDA=∠BFC    (已证) AB=AC        (已知) ∴△ABD≌△ACF      (AAS) ∴BD=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D=2CE 一十、 连接已知点,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已知:如图10-1;AC、BD相交于O点,且AB=DC,AC=BD,求证:∠A=∠D。 分析:要证∠A=∠D,可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ABD和△DCO全等,而只有AB=DC和对顶角        两个条件,差一个条件,,难以证其全等,只有另寻其它的三角形全等,由AB=DC,AC=BD,如连接BC,则△ABD和△DCO全等,所以,证得∠A=∠D。 证明:连接BC  在△ABC和△DCB中 AB=DC  (已知) AC=DB  (已知) BC=CB  (公共边) ∴△ABC≌△DCB  (sss) ∴∠A=∠D      (全等本角形对应边相等) 一十一、 取线段中点构造全等三有形。 例如:如图11-1:AB=DC,∠A=∠D 求证:∠ABC=∠DCB。 分析:由AB=DC,∠A=∠D,想到如取AD的中点N,连接NB,NC,再由SAS公理有△ABN≌△DCN,故BN=CN,∠ABN=∠DCN。下面只需证∠NBC=∠NCB,再取BC的中点M,连接MN,  则由SSS公理有△NBM≌△NCM,所以∠NBC=∠NCB。问题得证。 证明:取AD,BC的中点N、M,连接NB,NM,NC。则AN=DN,BM=CM,在△ABN和△DCN中 AN=DN  (辅助线作法) ∠A=∠D  (已知) AB=DC  (已知) ∴△ABN≌△DCN  (SAS) ∴∠ABN=∠DCN NB=N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 在△NBM与△NCM中 NB=NC  (已证) BM=CM  (辅助线作法) NM=NM  (公共边) ∴△NMB≌△NCM,(sss) ∴∠NBC=∠NCB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NBC+∠ABN =∠NCB+∠DCN 即∠ABC=∠DCB。 1.圆中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1)作弦心距,以便利用弦心距与弧、弦之间的关系与垂径定理。 (2)若题目中有“弦的中点”和“弧的中点”条件时,一般连接中点和圆心,利用垂径定理的推论得出结果。 (3)若题目中有“直径”这一条件,可适当选取圆周上的点,连结此点与直径端点得到90度的角或直角三角形。 (4)连结同弧或等弧的圆周角、圆心角,以得到等角。 (5)若题中有与半径(或直径)垂直的线段,如图1,圆O中,BD⊥OA于D,经常是:①如图1(上)延长BD交圆于C,利用垂径定理。 ②如图1(下)延长AO交圆于E,连结BE,BA,得Rt△ABE。 图1(上)                    图1(下) (6)若题目中有“切线”条件时,一般是:对切线引过切点的半径, (7)若题目中有“两圆相切”(内切或外切),往往过切点作两圆的切线或作出它们的连心线(连心线过切点)以沟通两圆中有关的角的相等关系。 (8)若题目中有“两圆相交”的条件,经常作两圆的公共弦,使之得到同弧上的圆周角或构成圆内接四边形解决,有时还引两连心线以得到结果。 (9)有些问题可以先证明四点共圆,借助于辅助圆中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去证明。 (10)对于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问题,往往添作边心距,抓住一个直角三角形去解决。 例题1:如图2,在圆O中,B为 的中点,BD为AB的延长线,∠OAB=500,求∠CBD的度数。 解:如图,连结OB、OC的圆O的半径,已知∠OAB=500 ∵B是弧AC的中点 ∴弧AB=弧BC ∴AB==BC 又∵OA=OB=OC ∴△AOB≌△BOC(S.S.S)                            图2 ∴∠OBC=∠ABO=500 ∵∠ABO+∠OBC+∠CBD=1800 ∴∠CBD=1800 - 500- 500 ∴∠CBD=800 答:∠CBD的度数是800. 例题2:如图3,在圆O中,弦AB、CD相交于点P,求证:∠APD的度数= (弧AD+弧BC)的度数。 证明:连接AC,则∠DPA=∠C+∠A ∴∠C的度数= 弧AD的度数 ∠A的度数= 弧BC的度数 ∴∠APD= (弧AD+弧BC)的度数。                            图3 一、造直角三角形法 1.构成Rt△,常连接半径 例1. 过⊙O内一点M ,最长弦AB = 26cm,最短弦CD = 10cm ,求AM长; 2.遇有直径,常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例2.  AB是⊙O的直径,AC切⊙O于A,CB交⊙O于D,过D作⊙O的切线,交AC于E. 求证:CE = AE; 3.遇有切线,常作过切点的半径 例3 .割线AB交⊙O于C、D,且AC=BD,AE切⊙O于E,BF切⊙O于F. 求证:∠OAE = ∠OBF; 4.遇有公切线,常构造Rt△(斜边长为圆心距,一直角边为两半径的差,另一直角边为公切线长) 例4 .小 ⊙O1与大⊙O2外切于点A,外公切线BC、DE分别和⊙O1、⊙O2切于点B、C和D、E,并相交于P,∠P = 60°。 求证:⊙O1与⊙O2的半径之比为1:3; 5.正多边形相关计算常构造Rt△ 例5.⊙O的半径为6,求其内接正方形ABCD与内接正六边形AEFCGH的公共部分的面积. 二、欲用垂径定理常作弦的垂线段 例6. 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1)求证:EC = DF; (2)若AE = 2,CD=BF=6,求⊙O的面积; 三、转换割线与弦相交的角,常构成圆的内接四边形 例7. AB是⊙O直径,弦CD⊥AB,M是 上一点,AM延长线交DC延长线于F. 求证: ∠F = ∠ACM; 四、切线的综合运用 1.已知过圆上的点,常_________________ 例8.如图, 已知:⊙O1与⊙O2外切于P,AC是过P点的割线交⊙O1于A,交⊙O2于C,过点O1的直线AB ⊥BC于B.求证: BC与⊙O2相切. 例9.如图,AB是⊙O的直径,AE平分∠BAF交⊙O于E,过E点作直线与AF垂直交AF延长线于D点,且交AB于C点. 求证:CD与⊙O相切于点E. 2.两个条件都没有,常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 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 AM⊥MN,BN⊥MN,如果AM+BN=AB,求证: 直线MN与半圆相切; 例11.等腰△ABC中,AB=AC,以底边中点D为圆心的圆切AB边于E点.    求证:AC与⊙D相切; 例12.菱形ABCD两对角线交于点O,⊙O与AB相切。 求证:⊙O也与其他三边都相切; 五、两圆相关题型 1.两圆相交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3.⊙O1与⊙O2相交于A、B,过A点作直线交⊙O1于C点、交⊙O2于D点,过B点作直线交⊙O1于E点、交⊙O2于F点. 求证:CE∥DF; 2.相切两圆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4. ⊙O1与⊙O2外切于点P,过P点的直线分别交⊙O1与⊙O2于A、B两点,AC切⊙O1于A点,BC交⊙O2于D点。 求证:∠BAC = ∠BDP; 3.两圆或三圆相切作_________________ 例15.以AB=6为直径作半⊙O,再分别以OA、OB为直径在半⊙O内作半⊙O1与半⊙O2,又⊙O3与三个半圆两两相切。 求⊙O3的半径; 4.一圆过另一圆的圆心,作____________ 例16.两个等圆⊙O1与⊙O2相交于A、B 两点,且⊙O1过点O2,过B点作直线交⊙O1于C点、交⊙O2于D点. 求证:△ACD是等边三角形; 六、开放性题目 例17.已知:如图,以 的边 为直径的 交边 于点 ,且过点 的切线 平分边 . (1) 与 是否相切?请说明理由; (2)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以点 , , ,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新文章哦 l 刘项原来不读书 (魏伯河) l 高考恢复三十年回顾:几多欢欣几多愁 () l 万宁调研(二)——大茂初级中学 (吴益平) l 如何引导学生"开口说" (梁珠) l 高考改革三十年:在迷雾中寻找方向 () l 我要做太阳 (☆无泪¢泪痕) l 上海是怎样取得高考自主权的 () l 教学拾萃(一) (文昌市会文中心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华春雨)
本文档为【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口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0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初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9-05-12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