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举报
开通vip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SY/T5481—200×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SY/T5481—200×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 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 基础工作 3 3.1 收集的基础资料 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 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 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 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 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 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 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 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 i)前人研究成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图件等; 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 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 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 1 SY/T5481—200× 料; c)CMP面元覆盖次数图; 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 e)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 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 g)三维工区内的特殊处理资料。 3.2 基础资料的整理及检查 3.2.1 识别地震资料的极性 a)野外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中初至是上跳还是下跳; b)收集处理中的单炮显示,初至的上跳或下跳资料。 3.2.2 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 a)应采用胶片或塑料薄膜作底图; b) 测线位置图上应正确标注方里网、测线名称、测线起止点桩号、井号及主要地名地物; c) 方里网、测线起止点与拐点、井位等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 d)测线交点在图面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 e)测线位置图上应有整桩号,以1cm或2cm分格,在图面上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 f)测线分格后的累计长度应与测线总长度一致,在图面上表示的位置误差不大于1mm。 3.2.3 时间剖面的初步整理 a)二维时间剖面上应注明交点位置及相交测线号、桩号(或CMP)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 b)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有关井的位置、轨迹、钻井地质分层及完钻井深。井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 c)对于山地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测线穿过地层出露区的地质界线、地层产状及断层位置; 3.2.4 利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解释时的资料整理 3.2.4.1 加载前资料整理、检查应包括用于解释工作站加载的测量成果、地震磁带、钻井、测井资料等。 a)二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 1) 二维工区的坐标范围; 2) 每条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 3) 必要时整理检查每条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及静校正量; 4) 地震测线总条数,每条测线的线名、总道数、道间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以2 SY/T5481—200× 及不少于两个点的炮道对应关系; 5) 每条测线的数据类型、磁带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要加载的时间范围; 6)每盘地震数据磁带的磁带盘号、测线条数、测线名及排列顺序、磁带总盘数; 7)应特别注意每条测线的处理时间、处理单位、处理员及出站时间是否与所使用的纸剖面一致。 b)三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 1) 三维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必要时应计算出测线的方位角及每条测线实际起止坐标; 2) 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 3) 测线的最大、最小线号,条数,线增量及纵测线方向上最大、最小CMP号及实际的最大、最小CMP号,道增量,线道显示方向; 4) 地震数据的类型、磁带记录格式、记录密度、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间范围; 5) 每盘磁带的磁带盘号、每盘磁带的起止线号或总CMP号及磁带总盘数。 c)钻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 1) 井号、井类型、井位坐标、补心高及补心海拔; 2) 井轨迹资料; 3) 钻井分层数据; 4) 每口井的时深转换关系数据。 d)测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 1) 数据来源?测井公司、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原始带、处理成果带、用测井曲线数字化的数据); 2) 数据磁带记录的内容、井号、井深范围、磁带记录格式、井的数量、磁带盘数及顺序编号、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深度采样间隔。 3.2.4.2 加载后资料的分析检查内容应包括 a)屏幕上地震测线位置底图应分析的内容? 1)二维工区:将键盘输入的炮道关系等原始数据与原始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对比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2)三维工区:首先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工区建立后计算的线、道号与实际工区是否完全一致; b)屏幕剖面检查 1) 对于二维地震资料,起止炮道号、道数、剖面长度、反射特征、反射时间、不正常道 3 SY/T5481—200× 的位置、测线交点等应与纸剖面一致; 2) 对于三维资料,要求加载的垂直剖面、时间切片与纸剖面及时间切片的特征一致; 3) 对于井资料,井号要正确无误,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数据要齐全,曲线名正确,井曲线与井分层、地震分层、地震反射特征要有正确的对应关系。 3.3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按SY/T 5938的规定执行。 3.4 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 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按SY/T 5933的规定执行。 3.5 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3.5.1 利用声波测井、VSP资料、地震测井、速度谱及岩芯测试等资料,提取各地质层位不同岩性段的层速度。 3.5.2 研究层速度、平均速度在横向的变化规律,以满足各种解释工作的需要。 3.5.3 应用各种速度信息,分析、综合、提取适合于时间构造图空间校正或时深转换的均方根速度和平均速度。 3.5.4 对作出的速度场应作如下分析 a) 对速度场的变化趋势要从地质上分析是否可靠、合理; b) 利用井资料对速度场进行分析。 3.6 地震剖面地质效果初步评价 地震剖面的地质效果评价分为三级: a) 一级剖面: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楚,层次齐全,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的在80%以上。 b) 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层次齐全,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浅、中、深主要反射层尚能进行对比追踪的在50%以上。 c) 三级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层次不全。 4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4.1 选取基干剖面进行标准层的确定、解释。 4.2 地震波的对比解释 4.2.1 使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剖面相互参照进行解释。 4.2.2 在反射波对比追踪的同时,还要识别出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多次波及其它各种性质的地震波。 4.2.3 对比不同方向的剖面,判断和识别侧面反射波。 4.2.4 识别出不整合、超覆、尖灭及异常体。 4 SY/T5481—200× 4.2.5 运用波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的各种特征,以目的层为重点,浅、中、深层全面解释对比,同时要注意层间构造。 4.2.6 用叠偏剖面解释时,以水平叠加剖面交点闭合为基础,使地震反射层的相位达到一致。 4.2.7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交点应作好层位闭合标记,波组对比及波形对比闭合差应不大于1/2相位。 4.2.8 山前冲断带的剖面解释,应采用常规解释与构造模式相结合,解释方案应平衡、合理。 4.3 断层解释 4.3.1 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剖面上,根据反射层的断层识别标志确定正断层和逆断层; 4.3.2 在剖面上,断层上、下两盘的断点位置应有明确的标记; 4.3.3 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 4.3.4 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及控制应分三级,即: a)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 b)二级断层为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 c)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的断层。 4.4 采用解释工作站解释时的注意事项 4.4.1 充分利用解释工作站特有的显示功能与解释技术,对层位、断层及特殊地质体作出合理的解释。 4.4.2 解释工作站处理功能的应用 a) 充分利用解释系统的处理功能,改善目的层段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 b) 以过井剖面为基准,在目标区进行地震资料属性的一致性处理,以减少地震信息的闭合差; c) 有针对性的处理属性剖面,在解释中注意参考应用。 4.5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地质分析内容 4.5.1构造特征分析:包括盆地(坳陷)的性质、区域构造特征、二级构造带划分及特征、局部圈闭特征; 4.5.2断层特征分析:断层的性质、级别、空间组合,以及对沉积和构造的控制作用。 4.5.3地层沉积模式:地层的赋存与厚度、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合理解释特殊地震反射结构(信息)的地质属性。 4.5.4充分使用各种地震信息,合理预测圈闭部位的储层、盖层、顶板层、底板层及其空间配置关系。 4.5.5分析圈闭形成条件、圈闭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 SY/T5481—200× 4.6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 4.6.1 时间构造图的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或勘探程度)和地质任务来确定。 4.6.2 用叠偏剖面成图时,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均要读数、上数,以主测线数据为主,参考联络测线数据勾绘时间构造图。 4.6.3 时间读数标注 a)测线交点、断点、超覆点、剥蚀点、尖灭点、产状突变点及整桩号分格处均应标注读数。在构造关键部位,应适当加密读数; b)时间读数应标注在测线分格线右侧,且读数垂直于测线,读数误差不大于5ms,不可靠反射层及换算层数据应加括号。 4.6.4 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 a)断点标记应垂直测线,不可靠断点应注明,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 b)时间构造图上的断点位置与时间剖面上的断点位置误差不大于1mm;上、下盘应标明掉向; c)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 d) 大比例尺成图时,断层应用双线表示。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正断层下降盘为粗实线,逆断层下降盘为粗虚线。正断层掉向在粗实线上标注。逆断层掉向在粗虚线上标注,断面倾向在细实线上标注。 4.6.5 等值线的勾绘 a)等值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一般应大于测线交点平均闭合差的三倍,构造和非构造圈闭的高点处应加密等值线,并以点划线表示,但同一张图不允许用两种等值线距; b)等值线的勾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一般情况下,等值线偏离数据的位置应小于线距的三分之一; c)不可靠等值线用虚线表示; d)在逆断层上、下盘之间,下降盘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表示,上升盘等值线仍用实线表示。小比例尺成图时,断层一般采用单线表示; e)断层上、下盘的等值线应与断层掉向及落差符合。 4.6.6 各种地质现象,如超覆、削蚀、尖灭等符号应标注正确,平面图与剖面图位置误差不大于1mm。 4.6.7 对解释工作站做出的时间构造图应进行适当的修饰,但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6 SY/T5481—200× 距的三分之一。 4.6.8 时间构造图等值线要匀称、圆滑,构造轴线走向应符合区域构造走向规律。 4.7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编制 4.7.1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比例尺与时间构造图比例尺一致。 4.7.2 根据速度变化规律选取适当的空间校正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4.7.3 对空间校正点的要求 a)空间校正点的密度应根据构造形态决定,在高点、凹点、断点及时间等值线密度大的地方,校正点应适当加密; b)空间校正点的偏移矢量应指向上倾方向;使用叠偏剖面所做的时间构造图空校时,偏移矢量应垂直于测线并指向上倾方向; c)偏移矢量长度与偏移数据位置之差不大于1mm。 4.7.4等高线(或等深线)距视作图比例尺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 4.7.5 等高线(或等深线)、断层及各种地质现象的勾绘要求和表示方法与时间构造图相同。 4.7.6断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同一条断层在各层构造图(或深度图)上位置叠合不得相交。 4.7.7 构造图(或深度图)、时间构造图应与时间剖面的解释相符。 4.7.8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对构造图(或深度图)进行修正。 4.7.9 在有倾角测井资料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倾角测井资料修正构造图。 构造图(或深度图)与钻井深度误差的要求按SY/T 5934的规定执行。 4.7.10 5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1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程序 5.1.1建立骨干剖面 在三维工区内,通过层位标定,选择全部连井剖面及控制性典型剖面,建立骨干剖面网络,进行初步解释。 a) 通过骨干剖面结合部分时间切片,了解各目的层和各岩性段的反射特征、资料品质,了解主断裂落差变化、分布及延伸方向; b) 了解各目的层的构造形态、高点位置、断块特征、构造复杂程度、构造带的初步特征及控制因素; c) 制作目的层的构造纲要图和断裂系统图。 5.1.2 解释 通过建立骨干剖面,确定目的层及主要岩性段,进行精细的对比和解释工作。 5.1.2.1纵、横剖面的解释 a)在层位追踪时,应注意同一作图层位相位(或极性)一致; 7 SY/T5481—200× b)主要岩性段对比中,应掌握各岩性段反射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 c)在一个断块内应注意反射特征的变化; d)在主要构造部位,纵剖面使用率不少于总数的1/2,1/4,而横剖面的使用率不少于总数的1/4,1/8; e)不应漏掉落差大于半个相位的断层。 5.1.2.2 时间切片的分析和应用 a)识别断层、背斜、断块高点及岩性变化等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切片上的显示特征; b)使用时间切片进行目的层追踪时,应与纵、横向垂直剖面上所追踪的相位(波峰或波谷)严格一致。 5.1.2.3 在时间切片及不同方向的剖面上,同一断层面应闭合。 5.1.3 解释的检查和信息反馈 a)充分使用任意方向线,检查圈闭、断层的落实程度; b)在构造和岩性的解释中,对高点位置、范围、面积进行检查; c)对所有探井的层位对比、解释精度(钻探深度、井中钻遇断层位置、落差、断层倾角等)进行检查; d)对主断裂、次一级断裂、小断层(包括断裂位置、断裂组合、断层落差、延伸长度等),进行检查; e)为了解决某些特殊的地质问题,可提出部分或全部三维资料做重新处理。 5.1.4 新技术的应用 在三维地震解释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以提高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效率及成果精度。 5.2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 5.2.1 使用时间切片勾绘等时间线的位置与波峰或波谷的最大值相一致。 5.2.2 在解释断层时,不能漏掉落差大于半个相位以上的断层。使用时间切片,则要求时间切片上的断层位置与地震剖面上的断层位置相一致。 25.2.3 一般不应漏掉幅度大于10ms、面积大于0.2km的构造圈闭。 5.2.4 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应与时间切片上显示的组合特性一致。 5.2.5 不应漏掉延伸长度大于10个CMP的断层。 5.2.6 对解释工作站做出的时间构造图应进行适当的修饰,但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距的三分之一。 5.3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编制 在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应利用空变速度场对时间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做出构造图(或深8 SY/T5481—200× 度图) 。 5.3.1 构造图(或深度图) 断层的级别、断层延伸长度、断层组合、掉向应与时间构造图一致。 5.3.2 等高线(或等深线)勾绘合理、符合地质规律。 25.3.3 不漏掉幅度大于15m、面积大于0.2km的构造圈闭。 5.3.4 三维资料的构造图(或深度图) 对井深度误差执行SY/T5934的规定。 5.4 作图比例尺 5.4.1 根据任务要求而定,一般以1?10000或1?25000为宜。 5.4.2构造图(或深度图) 的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根据地层倾角大小而定,1?10000比例尺的构造图(或深度图),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一般为10m,25m;1?25000比例尺的构造图(或深度图),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一般为25m,50m。 5.5 时间构造图、构造图(或深度图)的可靠程度 5.5.1时间构造图和构造图(或深度图) 的可靠程度分为可靠、不可靠两种。 5.5.2 凡资料品质好、作图层位能可靠对比的属可靠级,等值线用实线表示。 5.5.3 资料品质较差、作图层位不能可靠对比的属不可靠级,等值线用虚线表示。 5.6 时间构造图、构造图(或深度图)的断层、等值线表示方法按4.6.4及4.6.5执行。 6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合理性的确认 6.1 地震地质层位解释方案 a)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合理; b) 不同断块、同一层位的相位解释合理; c) 不整合面解释合理。 6.2 断层性质、断层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展布特征 a) 断层性质解释合理; b) 断层对构造的控制作用解释合理; c )断层的断开层位、落差解释合理; d) 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及对油气的封堵作用解释合理; e) 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合理。 6.3 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 a) 构造的落实程度及可靠性; b) 构造的形态、轴向、高点在平面上的展布符合地质规律;构造与其控制断层的关系合理; c) 深、浅层构造高点的继承性或高点位置的平面变化符合地质规律。 7.层序地层解释 7.1层序地层研究目的 9 SY/T5481—200× a) 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 b) 了解生、储、盖地层的分布及空间组合关系; c) 为盆地、区带的含油气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d) 目的层段储层物性分布,非构造圈闭的分布及含油气性评价提供资料; e) 进行沉积微相分布方面的探索。 7.2资料准备 a) 选择若干条穿越盆地(凹陷)并延伸至边缘的基干区域地震剖面,剖面应过较多的参数井或探井,并与地质露头剖面相连; b) 钻井、测井资料、周边露头区的地层剖面、岩性、岩芯及古生物等资料; c) 区域构造资料。 7.3层序和体系域解释 7.3.1钻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 a) 综合盆地各部位的测井曲线组合岩性变化特征及生物地层信息,判别层序界面,确定层序和体系域地层单元(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陆架边缘体系域); b) 识别出最大海(湖)泛面; c) 根据层序界面性质和层序内体系域组成判别层序类型(I类层序不含陆架边缘体系域,II类不含低水位体系域); d) 作准层序分析和相应的岩相描述; e) 钻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对比剖面。 7.3.2地震层序和体系域解释 a) 利用地震剖面中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削截、顶超、上超、下超、视削蚀)确定不连续界面、解释出层序、体系域地层单元和最大海(湖)泛面; b) 综合钻井资料层序、体系域解释,在区域地震剖面上完成层序、体系域界面确定和层序、体系域地层单元解释; c) 对层序及体系域作地震相解释; d) 根据各地震相单元的地震反射参数(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地震相单元外形等)作沉积体系或沉积环境解释; e) 在分辨率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准层序解释。 7.4层序地层图件 a) 年代地层图; b) 区域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图; c) 层序(体系域)层速度平面图; 10 SY/T5481—200× d) 层序(体系域)砂泥岩百分比图; e) 层序(体系域)地层视厚度图; f)层序(体系域)地震相分布图; g) 层序(体系域)沉积相(体系)图; h)目的层段储层物性预测图。 7.5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7.5.1单井划相 a) 以钻井取芯资料为基础,综合相应的录井资料,分析目的层段的岩性组合,原生沉积构造、层理、矿物成份、粒度、磨圆度,分选性和古生物组合等资料,进行微相划分; b) 对同一油区,同一层段多口井岩芯和录井资料分析,建立目的层段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式图; 7.5.2测井相研究 a) 将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式图中的岩性、岩相组合等特征与相应层段的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电阻率、倾角)曲线组合特征建立对应关系; b) 分析测井曲线形态(钟形、漏斗形、平直形、桶形、月牙形)以及它们纵向和平面的组合特征,判定沉积微相分布; 7.5.3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中地震信息分析 a) 高精度层位标定,标定目的层段相对应的地震反射段; b) 地震信息的提取(振幅、相位、频率、相干性、层速度等); c) 地震信息平面图编制。 7.5.4预测有利的微相区 a) 用钻井资料对地震信息进行储层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率)进行标定; b) 地震信息解释(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图; c) 目的层段沉积微相图。 8.非构造圈闭解释 8.1非构造圈闭类型 a)地层圈闭; —超覆地层圈闭; —不整合削蚀地层圈闭; —地层尖灭圈闭。 b) 岩性圈闭; —礁体、盐丘圈闭; 11 SY/T5481—200× —扇体、三角洲砂体、河道砂、浊积砂体等; —火成岩圈闭。 c) 古地貌残丘(潜山)圈闭; d) 异常压力圈闭。 8.2资料准备 8.2.1使用保持振幅处理的地震资料,有条件时应使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8.2.2层序、体系域研究成果,邻区的钻井、测井资料及区域地质研究成果。 8.2.3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其它资料 a) 地质模型及正演剖面; b) 波阻抗剖面(数据体)、道积分剖面; c) 地震属性剖面; d) 相干体处理剖面(数据体)。 8.3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解释要点 8.3.1地层圈闭 a)目的层段的标定; b) 超覆点、尖灭点、相变点、剥蚀点准确位置的识别; c) 圈闭顶、底面相应反射目的层识别和追踪; d) 储层物性横向变化; e) 圈闭的顶、底板地层的岩性预测。 8.3.2岩性圈闭 a) 岩性体精细标定; b) 岩性圈闭顶、底反射的识别和追踪; c) 储层物性横向预测; d) 围岩岩性预测。 8.3.3古地貌残丘(潜山)圈闭 与8.3.2相同。 8.4非构造圈闭解释程序与要求 参照4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5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相应规定。 8.5非构造圈闭图件 a) 圈闭所在层系的地震相、沉积相图; b) 非构造圈闭顶面形态图; c) 非构造圈闭底面形态图; 12 SY/T5481—200× d) 地层圈闭的顶、底岩性图; e) 圈闭储层厚度图; f) 圈闭储盖组合及油源分析图; g) 预测油藏剖面图; h) 完成目标地质任务所需的其它图件。 9 储层特征横向预测及油藏描述 9.1 基础资料的要求 必须使用保持振幅处理的地震资料,有条件时应使用经过高分辨率处理的地震资料、VSP资料、地震反演资料、经过环境校正的测井资料、测井储(油)层参数处理成果资料及解释成果资料、岩芯测定的物性参数(速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等。 9.2 研究内容 9.2.1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或VSP资料研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并进行精细储层标定。 9.2.2正演模型的应用 利用正演模型对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研究,指导储层预测或验证其解释结果。 9.2.3 地震反演 9.2.3.1 测井资料一致性处理 选取资料较好的井作为标准井,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一致性处理,以消除不同测井仪器、不同测井时间造成的测井资料幅值的不一致性。 9.2.3.2 波阻抗反演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进行波阻抗反演,并提供相应的质控图件。 9.2.4 储层的几何形态描述 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测井、钻井资料对储层的空间几何形态作出描述,包括储层的顶面形态、底面形态、储层厚度、有效储层厚度等。 9.2.5 储层物性参数预测 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岩芯分析资料及地震资料,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作出预测。 9.2.6 储层的含油气性或含油气范围的预测 a)对亮点、暗点、平点的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含油气性或含油气范围预测; b)有条件时,应使用AVO技术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 c) 综合利用多种地震信息,采用适合于目标区的预测方法对含油气范围或地质目标的含油气性作出预测。 9.3 成果图件 13 SY/T5481—200× a)精细储层标定图; b)大比例尺的储层(组)顶面构造图(或深度图),必要时需作出底面构造图(或深度图); c) 储层(组)厚度图、净产层厚度图、有效储层厚度图; d)一致性处理前、后测井资料直方图; e)波阻抗初始模型连井剖面图; f)反演曲线与测井曲线对比图; g)储层参数(如孔隙度、泥质含量)平面图; i)含油气范围预测图; j) 油藏剖面(或油藏模式)图。 10 综合解释 根据不同地质任务要求,在上述地震解释工作完成后,必须结合地质钻井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地质解释。 10.1 研究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及热演化史并制作相应图件。 10.2 圈闭及成藏条件分析。 10.3勘探部署建议 10.3.1 井位建议。 10.3.2 提出下一步地震及非地震勘探部署、资料重新处理建议及进一步解释的工作重点。 11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的检查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的检查见附录A 12 资料备份 12.1 原始资料备份 所加载的各种资料经检查全部合格后,为防止解释过程中数据丢失或破坏,应在进行解释之前进行一次工区原始资料的备份,并注明项目长、参与加载、检查、备份人姓名,加载及检查时间,连同测线位置图、资料加载参数表等一起入库。 12.2 解释成果的日常备份 在正常上机解释过程中,应每周备份有关处理成果、解释的中间成果数据及有关动态环境文件和数据库内容,以减少因意外因素造成的损失;如遇系统维护、软件升级及其它对解释工作有影响的事件发生前,应备份工区内所有数据。 12.3 解释成果的最终备份 解释项目完成后,应备份整个工区的所有数据及与本项目有关的所有子目录。并写清项目完成时间、项目长、各个目标区或层位的解释人、备份人、文件名及对应的中文文字说明,经上述人员签名后连同备份数据一同入库。 14 SY/T5481—200× 12.4 成果汇报图片的备份 解释项目完成后,应备份整个项目汇报图片文件,标注项目名称、完成时间、项目长姓名、 备份人姓名 ,并提交有如下内容的表格:文件名、文件格式、中文说明、图片在报告附图中的图号 和图片制作完成人,经项目长审查合格后一并入库。 13 成果报告编写内容 13.1 二维地震区域概查、普查阶段解释成果总结报告 13.1.1 概况 a)工区位置、勘探现状、任务来源及地质任务; b)工区地质概况; c)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任务完成情况和地质效果; d)资料采集情况,包括工作量及质量、试验工作和采集方法; e)资料处理情况,包括工作流程、质量及工作量、主要处理参数及处理效果。 13.1.2 资料解释 a)层位确定、波组特征; b)速度参数的选择及使用; c)二级构造带及主要断层描述; d)地震地层解释; e)岩性解释及地震信息的使用和分析; f)各种图件编制方法及精度。 13.1.3 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a)地层特征及分布; b)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c)烃源岩及资源量预测; d)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e)二级构造带及评价; f)参数井(预探井)井位建议。 13.1.4 结论与建议 对本工区的技术措施和地质认识进行总结,对今后勘探部署和工作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3.1.5 主要参考文献 列出解释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文献和资料。 13.1.6 附图及附表 13.1.6.1附图 15 SY/T5481—200× a)地震测线位置图; b) 层位标定与区域地震地质解释的主干剖面图; c) 基底结构与构造区划图; d) 地层综合柱状图; e)目的层系的时间构造图和构造图(或深度图); f)主要层系的等厚图; g)地震地层分析(地震相、沉积相)平面图; h)综合评价图; i)勘探部署、井位建议及相关图件。 13.1.6.2附表 a)工作量、原始资料质量、剖面质量及地质效果评价表; b)断层要素表; c)圈闭要素表。 13.2 二维地震勘探详查、细测解释成果总结报告 13.2.1 概况 与13.1.1 a、b、c相同。 13.2.2 资料解释 a)层位标定; b)速度场研究; c)断层及局部圈闭描述; d)岩性解释及地震信息的利用; e)反演技术的应用及效果。 13.2.3 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a)深化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及热演化史的研究; b)目的层段的沉积环境、物源方向、有利区带分析及物性预测; c)圈闭的含油气性综合分析; d)油气藏及分布规律; e)井位建议。 13.2.4 结论与建议 对本工区的技术措施和地质认识进行总结,对今后勘探部署和工作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3.2.5 主要参考文献 列出解释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文献和资料。 16 SY/T5481—200× 13.2.6附图及附表 13.2.6.1附图 a)地震测线位置图; b)过井剖面层位标定图; c)主要目的层(或储层)顶或底的时间构造图及构造图(或深度图) ; d)各目的层(或储集层)的等厚图; e)目的层岩性、岩相、物性分析图; f)反演剖面图; g)圈闭、地层、岩性含油气分布图; h)含油气远景评价及钻探部署图。 13.2.6.2 附表 a)工作量、原始资料、剖面地质效果评价表; b)断层要素表; c)圈闭要素表; d)对井误差表; e) 井位建议表。 13.3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总结报告 13.3.1概况 a)三维地震工区的地理、区域构造位置、面积、地质任务; b)勘探程度简介; c)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 d) 任务完成情况及地质效果。 13.3.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成果 a)层位标定、层位对比追踪等; b)速度研究及时深转换精度; c) 局部构造、断块、断层落实程度; d)储层特征横向预测及油藏描述。 13.3.3 储量预测及井位建议 13.3.4 结论和建议 对本工区的技术措施和地质认识进行总结,对今后勘探部署和工作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3.3.5 主要参考文献 列出解释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文献和资料。 17 SY/T5481—200× 13.3.6 附图及附表 13.3.6.1 附图 根据项目要求,提供下述全部或部分附图。 a) 平均速度平面图或时深转换关系曲线; b) 时间构造图; c) 构造图(或深度图) ; d) 非构造圈闭深度图、厚度图; e) 储集层横向变化平面分布图或厚度图; f) 储层物性参数及油藏参数平面预测图; g) 其它有关分析图件。 13.3.6.2附表 a)断层要素表; b)圈闭要素表; c)对井误差统计表; d) 井位建议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18 SY/T5481—200×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的检查 A.1 检查制度及方法 A.1.1 分级检查制 A.1.1.1 一级检查,由专题(项目)组长负责组织该项目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检。 A.1.1.2 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工程师组织人员对承担的项目,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A.1.1.3 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地震资料解释进行检查。 A.1.2 检查方法和检查率 A.1.2.1 一级检查由项目(专题)组长组织全体人员对全部资料进行自检和互检,做好记录,并及时整改,将检查结果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备案保存。 A.1.2.2 二级检查,针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主要环节、主要步骤进行全面检查,其检查率不低于全部资料的30%。将检查结果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备案保存。 A.1.2.3 三级检查,被检查单位提供质量检查结果的基础上,主管部门对重点地区、重点构造带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主要环节、主要步骤的质量进行系统检查,检查率不少于被检查区全部资料的20%,并记录检查结果,建立检查档案,落实整改措施。 A.2 检查内容及要求 质量检查的各种内容及要求见表A.1,A.13。可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选取其中主要内容进行检查。 A.3 检查结果的评价 A.3.1 按本标准规定执行各级检查组织的负责人,应根据各自的职责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质量检查,并应达到检查的数量。 对检查出的问题按具体情况决定整改或返工,并在整改或返工完成后及时组织人员复查。达到标准的按合格成果计算,仍存在问题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写出处理意见。 各级检查执行者未按标准执行检查或达不到检查数量,要对负责检查的成果的质量负责。无论是自检、互检、抽检的资料,其检查结果均如实记录并妥善保存。 A.3.2 地震资料质量检查评分办法: a) 进行地震资料检查时,使用表A.1,表A.13; b) 每张表格的实际得分也称为单项得分,总平均分为实际检查表格数量的累积得分之和除以表格数量; c) 质量检查中,视实际情况可抽取其中部分表格内容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仍可作为质量评分的依据。 A.3.3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等级: 19 SY/T5481—200× a) 一级?单项检查分数均不低于80分,且检查总平均分在90分以上者; b) 二级:单项检查分数均不低于70分,且检查总平均分在80分以上者; c) 三级:单项检查分数均不低于60分,且检查总平均分在65分以上者; d) 四级:凡达不到三级质量标准的为四级(不合格)。 表A.1 地区原始资料收集情况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20 SY/T5481—200× 序项目 检查要求 满足需要 较满足需要 不满足 满分 得分 备注 号 需要 齐全、准确,正式成 3.1.1规定的内容及 二1 果。 100,80 80,70 70,50 100 3.2.4.1中a、c、d所维 规定的内容。 三齐全、准确,正式成 3.1.2规定的内容及 维 果。 100,80 80,70 70,50 100 3.2.4.1中b、c、d所2 规定的内容。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表A.2 地区测线位置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标准 总数 数 数 率% 测线起止及拐点坐误差小于0.5mm。 10 差错 1 率每标 、交点位置 一个 百分方里网、井位、主要误差小于0.5mm。 30 2 点扣地物坐标 一 分,测线起止点桩号、测标注正确。 20 3 基础线名、井名、井符号数据 错扣及主要地物 满数据、厘米分格点 误差小于0.5mm 。 20 4 分。 两交点之间桩号差 等于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误 20 5 差小于0.5mm。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表A.3 地区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质量检查表 21 SY/T5481—200×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检查序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满分 扣分标准 得分 备注 内容 号 基础资料 地表高程、基准面、低、降速带表按是否满足标在使用合 1 20 层调查数据、钻井地质综合柱状定要求打分。 成记录标 图、地质分层数据、综合测井曲定时,将 线、完井报告、地震测井成果、井 检查1、 旁时间偏移剖面(或叠前深度偏移 2、3、6 剖面)等资料齐全。 四项内 合 合成记录的 测井资料应做环境校正、时深转换按制作方法的2 30 容;当用成 制作 速度符合地质规律、子波的主频、合理性打分。 VSP标定记 相位与极性应与地震剖面一致;声时,将检录 波测井质量不好或无声波测井时,查4、5、标 可用电阻率曲线制作合成记录或直6三项内定 接用深时转换过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容。同一 定。 口井有两 标定方法 根据低降速带资料和平均速度对合按标定方法是3 30 种资料 成记录的零线进行校正;先对标准否正确打分。 时,应分 层标定,然后依次对其它层位作出别检查、 标定。 分别计 基础资料 除收集序号1中的资料外,还应收按是否满足标4 30 分。 集零井源距VSP速度资料、上行定要求打分。 V 波、下行波正、负极性剖面及走廊S 叠加正、负极性剖面。 P 标定方法 应对低降速带、浮动基准面、地表按标定方法是5 50 标 高程等因素造成的时差进行校正;否正确打分。 定 采用VSP资料桥式连接方法 标定质量 全区主要标准层的波形符合率不低按是否符合标 6 20 于60%;主要目的层的标定误差不准要求打分。 超过半个相位;多井标定时全区必 须统一。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2 SY/T5481—200× 表A.4 地区剖面解释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剖面的地质评价 评价合理记录齐全。 10 1 交点及相交的测线位置误差小于0.5个CMP间 2 号、桩号位置 距;标注正确 。 10 井位、地质分层及位置误差小于0.5个CMP间 10 3 差错完钻井深标注 距;深度准确 。 率每偏离测线的井位标投影到剖面上的位置正确、 5 4 一 个 注 距离标注清楚 。 百分断层、超、尖、剥解释合理、无遗漏;标注清 10 5 点 扣 等地质现象 楚 。 一 分 反射层对比解释 反射层对比解释合理,符合 6 地质规律,追踪相位一 致 。 25 测线交点闭合 有闭合标记,相位一致。 10 7 断层、断点标注 清楚、断层分级正确 。 10 8 水平剖面与叠偏剖目的层解释相位一致、合 10 9 面 理 。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3 SY/T5481—200× 表A.5 地区 地震反射层时间构造图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数据 取数准确,读数误差小于 差错1 1mm表示的时间值;标注在 率每 分格线右方;不可靠数据加20 一 个 括号标注;断层上、下盘数百分 据齐全 。 点 扣 一 分 等值线 等值线间距应大于平均闭合 2 差的三倍并勾绘合理、符合 本 地质规律;用虚线表示不可 表 靠等 值线;用点划线表示 适 加密等值线;逆断层下降盘25 用 被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于 等 值线标注正确;等值线手 偏离数据的位置小于1/3线工 距。 解 断层 平面与剖面位置误差? 3 释 1mm;标注断层线分级正 成 确;上、下盘等值线与断层 图 掉向及落差符合;不可靠断25 层线用虚线表示;组合合理 并与钻井吻合;延伸方向合 理。 超、尖、剥地质 使用符号正确,标注清楚; 4 现象 与剖面一致;平面图上标注20 位置误差?1mm。 图名、图例、责 齐全、正确、整洁。 10 5 任表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4 SY/T5481—200× 表A.6 地区 地震反射层构造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速度资料 依据充分,数据正确。 15 差错 率每本 2 空校方法 方法合理,符合本区速度变 一 个 表 化特点。 15 百分适 3 空校数据点 位置准确、矢量长度与偏移 15 点 扣 用 数据之差?1mm。 一 于 4 目的层对井误差 符合SY/T5934的要求。 分,手 15 1、工 5 断层 不同层构造图叠合,断层合 10 2、解 理 。 6、8 释 6 等深线 勾绘合理;虚线表示不可靠 15 项 根成 等深线,点划线表示加密等 据情 图 深线 。 况 酌7 超、尖、剥地质现象 使用符号正确,标注清楚。 情扣 10 分。 8 图名、图例、责任表 齐全、正确、整洁。 5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5 SY/T5481—200× 表A.7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二维地震资料加载及解释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基础数据 键盘输入数据(测线起止点 差错 与原 及拐点坐标、井位坐标等加率每始数 载使用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一个据一 一致。 百分 致 点扣2 屏幕显示剖面与纸剖面测线名、道号注释、道间 与原 一是否一致 距、测线炮道关系、交点桩始数 分,号、反射特征、反射时间等据一 第 应与纸剖面一致。 致 1、23 井名、井符号 正确。 10 项有4 剖面地质评价 有记录及评价结果。 10 错不5 地质分层及完钻井深 地质分层及完钻井深标注正 10 得分 确。 6 测井曲线、合成记录的合成记录制作合理;层位标 10 显示 定方式直观、合理;依据充 分,吻合程度符合标准要 求。 7 层位及断层解释 对比原则明确,依据充分, 20 符合地质规律,断点位置准 确。 8 水平与叠偏剖面的使用 层位解释相位一致、断层解 10 释对应关系合理。 9 交点闭合 水平叠加剖面?层位及主要 10 断面应闭合。 叠偏剖面?层位闭合差合 理,主要断层对应关系合 理。 26 SY/T5481—200× 10 彩色显示选择 直观、视觉效果好、层次分 10 明;追踪层位明显。 11 各种地震信息应用及显充分、合理、说明问题、目 10 示 的性强。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表A.8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三维地震资料加载及解释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资料检查差错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基础数据 键盘输入数据(工区四角点 差错与原始数 坐标、井位坐标等加载使用率每据一致 的原始数据)与原始数据一一个 致。 百分 点扣2 屏幕显示剖面与纸测线名、道号注释、道间 与原始数 一剖面是否一致 距、反射特征、反射时间等据一致 分,应与纸剖面一致,水平切片 第的显示与出站时纸切片的显 1、2示一致。 项有3 井名、井符号 正确。 5 错不4 剖面地质评价 有记录。 5 得5 地质分层、完钻井地质分层、完钻井深标注及 10 分。 深及斜井轨迹 斜井轨迹正确。 6 合成记录制作,层合成记录制作方法合理;层 位标定,测井资料位标定方式直观、合理;依10 与剖面综合显示 据充分,吻合程度符合标准 要求。 7 层位及断层解释 对比原则明确,依据充分, 30 符合地质规律。 8 水平切片与剖面的层位解释一致、断层展布及 15 使用 断点一致。 9 交点闭合 层位及主要断面应闭合。 10 27 SY/T5481—200× 10 自动追踪 用于信息提取的层位应使用 5 自动追踪,相位一致。 11 彩色显示选择 直观、视觉效果好、层次分 5 明;追踪层位明显。 12 各种地震信息应用充分、合理、说明问题、目 5 及显示 的性强。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表A.9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二维 层时间构造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资料 检查 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等值线 作图参数选取正确;等值线 差错 间距合理、交点平均闭合差 率每 ?1/3等值线间距; 20 一个 勾绘合理、无人为缺陷;等百分 值线数值标注正确。 点扣 一2 断层 断面正确、组合合理。 30 分, 3 超、尖、剥 标注正确。 11项 地质现象 15 根据4 平面、剖面 断点、特征点的时间误差 情况 对比 〈1/3等值线;位置误差 30 酌情 ?1mm,形态一致。 扣分 11 图名、图 齐全、正确。 5 例、责任表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8 SY/T5481—200× 表A.10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二维 层构造图(深度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资料 检查 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速度参数 速度参数选取依据充分。 20 差错 率每2 空校方法 正确。 20 一个3 等值线 等值线间距合理、满足精度 百分要求;勾绘合理,无人为缺 点扣 陷;等值线数值标注正确;20 一对井深度相对误差符合 分, SY/T5934的规定。 1、4 断层 组合合理;纵向各层图叠合 2、7符合地质规律;断层分级、 项根合理,标注正确。 20 据情5 超、尖、剥 标注正确,与钻井符合。 10 况酌 地质现象 扣分 6 基准面 选取正确。 5 7 图名、图 齐全、正确。 5 例、责任表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29 SY/T5481—200× 表A.11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三维 层时间构造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资料 检查 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等值线 作图参数选取正确;等值线 差错 间距合理、勾绘合理、无人 率每 为缺陷;等值线数值标注正30 一个 确;与时间切片形态一致。 百分 点扣 2 断层 断面正确、组合合理;不漏 一掉落差大于一个相位、延伸 分,长度大于10个CDP的断层;30 第3与时间切片断点吻合。 项 3 超、尖、剥地标注正确;与钻井一致。 15 根据质现象 情况 4 平面、剖面 形态一致。 20 酌情 对比 扣5 图名、图 齐全。 5 分。 例、责任表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30 SY/T5481—200× 表A.12 工区人机联作工作站三维 层构造图(深度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资料 检查 差错 差错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总数 数 数 率% 标准 1 时深转换速 速度参数选取依据充分、合 20 差错 度 理。 率每 一个2 等值线 等值线间距合理、满足精度 百分要求;勾绘合理、无人为缺 点扣 陷;等值线注释正确;形 一态、高点与时间构造图基本 分,一致;对井深度误差符合30 第5、SY/T5934的规定。 7项 3 断层 组合合理;纵向各层叠合符 根据合地质规律;断层分级合 情况 理,标注明显。 30 酌情4 超、尖、剥 标注正确、与钻井符合。 10 扣 地质现象 分。 5 基准面选取 正确。 5 31 SY/T5481—200× 6 图名、图 齐全。 5 例、责任表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表A.13 非构造圈闭工业制图质量检查表 单位? 室主任? 组长? 作图人?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可靠 较可靠 不可满分 扣分得分 备注 靠 标准 1 识别特征的可超覆、剥蚀、尖灭点是20,15,5 5,0 靠性 否可靠。 15 20 该 质 各种岩性体、古地貌外20,15,5 5,0 量 型及顶面是否具有外型15 检 标志。 查 2 制图精度及可拾取相位的准确性; 30,20,10 10,0 表 靠程度 特征点的准确性; 20 只 速度场的合理性。 30 适 3 图件编制齐全 按8.5规定的内容完20,15,5 5,0 20 用 成 。 15 于 4 利用特殊处波阻抗剖面。 6,4 4,2 2,0 检 理、模型正演 层速度剖面。 6,4 4,2 2,0 32 SY/T5481—200× 资料验证可靠模型正演。 6,4 4,2 2,0 30 查 性 某 其它各种属性。 6,4 4,2 2,0 一 含油气判别。 6,4 4,2 2,0 圈 闭 。 检查单位? 检查组长?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总分? 33 SY/T5481—200× 《车辆制冷与空调》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 《车辆隔热壁》、《制冷方法与制冷剂》、《蒸汽压缩式制 冷》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隔热壁的传热系数,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隔热壁的传热系数指车内外空气温度相差1?时,在一小时内,通过一平方米热壁表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可以概括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温差传递的热量。 它可以表示出车体隔热壁允许热量通过的能力,愈大,在同样的传热面积与车内外温差的情况下,通过的热量就愈大,隔热性能就愈差。 2. 热量是如何从隔热壁一侧的空气中传至另一侧空气的, 答:热量从隔热壁一侧的空气中传至另一侧的空气中,其传热过程可以分为: 1)表面吸热——热量从一侧的空气中传至隔热壁的一侧表面; 2)结构透热——热量从隔热壁的一侧表面传至另一侧表面; 3)表面放热——热量从隔热壁另一侧表面传至另一侧的空气中。 3. 如何改善隔热壁的性能, )减少漏泄;答:(1)尽可能减少热桥;(2)不同材料必须完全密贴;(3 (4)选用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 4.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 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 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 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数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 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常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5. 蒸发器内制冷剂的汽化过程是蒸发吗,蒸发与沸腾有什么区别, 答:是。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是汽化的又一种形式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 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液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34 SY/T5481—200× 6. 制冷剂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热力状态是如何变化的, 答:制冷剂蒸汽由蒸发器的末端进入压缩机吸气口时,压力越高温度越高,压力越低温度越低。制冷剂蒸汽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过热蒸汽,压力由蒸发压力P升高到冷凝压力P。为绝热压缩过程。外界的能量对制冷剂做功,使得制0k 冷剂蒸汽的温度再进一步升高,压缩机排出的蒸汽温度高于冷凝温度。 过热蒸汽进入冷凝器后,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先是散发出一部分热量,使制冷剂过热蒸汽冷却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等温条件下,继续放出热量而冷凝产生了饱和液体。 饱和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元件,由冷凝压力P降至蒸发压力P,温度由tk0k降至t。为绝热膨胀过程。 0 以液体为主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不断汽化,全部汽化变时,又重新流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排出,进入下一次循环。 7. 制冷剂在通过节流元件时压力降低,温度也大幅下降,可以认为节流 过程近似为绝热过程(即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那么制冷剂降温时的 热量传给了谁,用于干什么, 答:这个过程中热量传给了自身,使部分制冷剂液体汽化成蒸汽。 8. 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理论循环假定: ? 假设进入压缩机的为饱和蒸汽,进入节流阀的为饱和液体; ? 假设压缩过程是等熵过程,节流过程是等焓过程; ? 假设蒸发与冷凝过程无传热温差; ? 假设除两大换热器外,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 假设制冷剂无流阻损失。 ? 9. 什么叫液体过冷,液体过冷对循环各性能参数有何影响,、 答:过冷液体:当冷凝剂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体后,如果液体继续向外放热,制冷剂的温度就会低于饱和温度(对应于冷凝压力的冷凝温度),低于饱和温度的制冷剂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液体过冷对循环各性能参数的影响: ? 使单位制冷量增大; ? 使单位容积制冷量增大; ? 单位功保持不变; ? 使制冷系数增大。 总之,制冷剂液体的过冷有利于制冷循环,可提高制冷循环经济性。 10. 试写出制冷剂R11、R115、R32和R12、Rl2B1的化学式。 答:R11: CFCL R115: CFCL (注意区分:R1150:CH) 32524 R32: CHF R12: CFCl 22 22 35 SY/T5481—200× Rl2B1:CFCLBr 2 11. 试写出CF3Cl、CH4、CHF3、C2H3F2Cl、H2O、CO2的编号。 答: CFCL:R13 3 CH R50 4: CHF:R23 3 CHFCl: R142B 232 HO:R718 2 CO:R744 2 12. 写出与下列制冷剂的符号规定式相对应的化学分子式(要求写出过程) (1)R22 (2)R134 答:(1)R22符号规定式通式为R(m-1)(n+1)x m-1=2 n+1=2 x=2 所以m=1 n=1 x=2 符号规定式通式为:CHFCI mnxy y=2m+2-n-x=2+2-1-2=1 所以R22的符号规定式为CHCIF2 (2)R134符号规定式通式为R(m-1)(n+1)x m-1=1 n+1=3 x=4 所以m=2 n=2 x=4 符号规定式通式为:CHFCImnxy y=2m+2-n-x=4+2-2-4=0 所以R134的符号规定式为CHF224 13. 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有何区别, 答: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区别: 在实际循环中存在: (1)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力压降; (2)蒸发器出口蒸汽过热 (3)冷凝器出口液体过冷; (4)压缩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不等熵。 与理论循环相比,实际循环单位实际压缩功增大,而压缩机实际输气量减 小。 14. 什么叫有效过热,什么叫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对哪些制冷剂有利, 对哪些制冷剂不利, 答:有效过热:即吸入蒸汽的过热量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内的吸热。如果吸 入蒸汽的过热发生在蒸发器本身的后部,或者发生在安装于被冷却室内的吸气 管道上,或者发生在二者皆有的情况下,那么因过热而吸收的热量来自被冷却 36 SY/T5481—200× 空间,如吸入蒸汽的过热热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或客车室内的西热,因而产生了有用的制冷效果。这种过热称之为“有效”过热。 有效过热对R502 R600a R290 R134a等制冷剂有利,而对R22 和Nh3等制冷剂不利。 有害过热:吸入蒸汽的过热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外。由蒸发器出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在通过吸入管道进入压缩机前,从周围环境中(如冷藏货物间之外)吸取热量而过热,制冷剂所增加的吸热量Δq0r并没有对冷却对象产生任何制冷效应,即没有提高制冷装置的有效制冷量,习惯上称这种过热为“无效”过热。在这种吸气过热时,过热度越大,制冷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越多,冷凝器的热负荷也增加越多,故称之为有害过热。蒸发温度越低,有害过热越大。 15. 什么是回热循环,它对制冷循环有何影响, 答:回热循环就是让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蒸汽和高温制冷剂液体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使液体过冷,气体过热的循环。 回热循环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1)可以保证制冷装置的压缩机运转安全; (2)可以减小节流热损失。 16. 蒸汽有害过热对循环各性能参数有何影响,减小蒸汽有害过热的措 施是什么, 答:蒸汽过热对循环各性能参数的影响: 单位质量制冷量q0不变; 单位理论功增大; 制冷系数减小; 单位容积制冷量减小; 冷凝器的热负荷增加。 减小蒸汽有害过热的措施:吸气管路用隔热材料包扎起来。 17. 什么叫过冷度,什么叫过热度, 答:过冷度:饱和温度与过冷液体的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过热度:过热蒸汽的温度与饱和蒸汽的温度之差称为过热度。 18. 蒸汽压缩制冷用制冷剂是如何分类的, 答:按化学结构分有: 无机化合物(如R717等);碳氢化合物(R600a、R290等)。?氟里昂(R22、R134a等);?多元混合溶液(非共沸溶液有R407C等,共沸溶液有R502等);按蒸发温度和冷凝压力分有:?高温低压制冷剂;?中温中压制冷剂;?低温高压制冷剂。按可然性和毒性分,分不可然、可然、易燃、低毒、高毒等组合类别。 19. 何为CFC类物质,为何要限制和禁用CFC类物质, 答:CFC类物质就是不含氢的氟里昂。CFC物质对大气忠的臭氧和地球高空 37 SY/T5481—200× 的臭氧层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会导致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还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和禁用CFC类物质的使用和生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环保的紧迫任务。 20. 冷凝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变化分别对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有何影 响, 答:当蒸温度一定时,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则节流损失增大,制冷量减少,而轴功率增大,制冷系数降低;冷凝温度下降,则节流损失减小,制冷量增加,功耗减少,制冷系数提高。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随着蒸发温度的下降,压缩机制冷量减少,而轴功率与制冷系数视情况而变。也减少。冷凝温度不变时,制冷机在不同蒸发温度下轴功率是变化的,而且与未变化前的蒸发温度有关。当t由室温逐渐下降时,e 制冷机的轴功率逐渐增大,t下降到一定值时,轴功率会达到最大值。如果蒸发e 温度t继续下降,轴功率逐渐减小。 e 二. 画图及说明 ,(画出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图及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压焓图和T-S,并说明其循环过程。 答: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图间图1。 压缩机的可逆绝热过程是等熵过程,节流过程常可看作为等焓过程,则循环可用如下P-H和,-S图表示。图2 为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压焓图和T-S。 冷凝器 压缩机 节流阀 蒸发器 图1 38 SY/T5481—200× 图2 ,(画出蒸汽压缩制冷回热循环的P-H图和,,,图。 解:单级蒸汽压缩制冷回热循环的P-H图和,-S图如下图所示: 三. 计算题 ,(假定循环为单级压缩蒸汽制冷的理论循环,蒸发温度t0=,15?,冷凝温度为30?,工质为R12,试对该循环进行热力计算。 (根据R12的热力性质图表,查出有关状态参数值: h1=345.8 kJ/kg v1=0.09145 m3/kg h3=h4=228.6 kJ/kg h2=375.1 kJ/kg t2=57?) 解:该循环的压焓图如下所示: 1 单位质量制冷量 q=h,h=345.8-228.6=117.2 kJ/kg 0153 2 单位容积制冷量 q= q/ v=117.2/0.09145=1281.6 kJ/M V01 4 单位理论功 w=h2,h1=375.1-345.8=29.3 kJ/kg 0 5 制冷系数 ε= q/ w=117.2/29.3=4.0 00 6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h,h=375.1-228.6=146.5 kJ/kg k23 39 SY/T5481—200× 4-1,(有一氨压缩制冷机组,制冷能力Q为4.0×10KJ?h,在下列条件工0 作:蒸发温度为-25?,进入压缩机的是干饱和蒸汽,冷凝温度为20?,冷凝过冷5?。试计算: (1)单位重量制冷剂的制冷能力; (2)每小时制冷剂循环量; (3)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热量; (4)压缩机的理论功率; (5)理论制冷系数。 5解:查表得到制冷剂氨在-25?时的P0=1.51585×10 pa,20?时的压力为Pc=0.85737 Mpa,15?时的压力为0.728785 Mpa。 首先在P—H图(或T—S图)上按照已知条件定出各状态点。 -1查得 H=1430KJ?kg 1-1 H=1680KJ?kg 2 冷凝出来的过冷液体(过冷度为5?)状态3 的决定:假设压力对液体的焓值几乎没有影响,从状态3沿着饱和液体线向下过冷5?,找到3 ,用此点的焓值近似代替3 的焓值,由于过冷度是有限的,实际上3 和3 很接近,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3 ?4仍为等焓膨胀过程, -1 H=H=270kJ?kg 3`4-1 制冷能力 q=H-H=1430-270=1160KJ?kg 014 4Q4,10,10 制冷剂循环量 G,,,34.5kg,hq11600 冷凝过程即2?3 ,放出热量Q=(H-H)G=34.5(270-1690)=-32-148645KJ?h G(H,H)34.5(1680,1430)21N,,,2.40kW压缩机功率 36003600 H,H1430,270116014,,,,,4.64制冷系数 H,H1680,143025021 ,.有人设计了一套装置用来降低室温。所用工质为水,工质喷入蒸发器内部分汽化,其余变为5?的冷水,被送到使用地点,吸热升温后以13?的温度回到蒸发器,蒸发器中所形成的干度为98%的蒸汽被离心式压气机送往冷凝器中,在32?的温度下凝结为水。为使此设备每分钟制成750kg的冷水,求 1) 蒸发器和冷凝器中的压力; 2) 制冷量(kJ/h); 3) 冷水循环所需的补充量; 4) 每分钟进入压气机的蒸汽体积。 解: 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蒸发器内5?水的饱和蒸汽压(1) 55p=0.00872×10Pa,冷凝器的温度为32?水的饱和压力p=0.0468×10Pa 12(2) 本装置依靠5?的冷水从室内吸热,从而升温至13?来降低室温,故本 40 SY/T5481—200× 装置的制冷量为 Q=G(H,H)=GC(T,T) 02562P56 =750×4.184×(13,5) =25104(kJ/min)=1506240kJ/h (3) 对蒸发器作质量衡算 G=G,G (1) 132 对蒸发器再作能量衡算 GH=GH,GH (2) 153126 联立方程(1)和(2)求得G,即为冷水循环所需的补充量 3 750()HH,56 G= 3HH,15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 H(t=5?,x=0.98)=2460kJ/kg,H(t=13?的饱和水)=54.(kJ/kg) 15因此 25104G==10.48(kg/min) B246054.6, 3(4) 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5?时的饱和蒸汽比容υ=147.12m/kg;g35?时饱和水的比容υ=0.001m/kg,则干度为0.98的蒸汽比容 f3 υ=υx,υ(1,x)=147.12×0.98,0.001×(1,0.98)=144.18(m/kg) gf 最后得到每分钟进入压气机的蒸汽体积为 3 V=Gυ=10.48×144.18=1511(m/min) 3 41
本文档为【地震资料解释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22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5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