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

举报
开通vip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 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电网面临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实践,建设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要...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 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电网面临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实践,建设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要求。适应大规模间歇式能源、高密度分布式电源等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等跨越式发展,支撑电动汽车的发展,迎接储能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机遇,面对用户多元化用电需求对配用电技术提出的新挑战,提升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节能减排能力,解决电网发展对关键技术和装备提出的更高要求。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部启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重点攻克关键技 1 术、形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系、完成示范工程、实施推广应用。 按照该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安排,发布“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申请指南。此次针对大规模集中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高密度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支撑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大容量储能系统、智能配电与用电技术、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智能输变电技术6个方向,设置21个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5亿元。课题执行年限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限3年。 二、指南内容 方向1:大规模集中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 课题1: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重点突破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的集群控制策略与控制系统研发,建设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 (1)单台风电机组、光伏电池组的出力概率分布、波动特性研究。研究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随风速或辐照强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动特性与概率分布。 (2)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出力的时空分布和出力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分析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出功率季节性变化与日变化特点,及其短时变化规律,结合工程示范研究大型风电基地与光伏发电基地出力的时空分布特性。 2 (3)研发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提出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原则,结合工程示范,研究符合国家和电网相关标准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策略,研发集群控制系统。 (4)建设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或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 (1)开发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控制对象为千万千瓦级及其以上风电场群或百万千瓦级及其以上光伏电站群,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2)集群控制系统能够与已有的发电出力预测、发电出力在线检测、电力调度系统、信息通信系统等系统实现无缝连接。 (3)集群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应符合国家及电网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系统可用率不低于99.9%。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备示范条件的电网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4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2:间歇式能源发电多时空尺度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 3 课题目标: 开发新能源发电实时监测系统;建立新能源电站出力特性分析平台。大规模新能源年度、季度、月度调度模型与分析算法。开发新能源电站日前与日内调度模型,研发决策支持系统。新能源大区域消纳的框架体系及系统自动化方案。新能源发电多时空尺度协调调度系统。实现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示范工程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1)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及其出力特性分析。研究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技术;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研究年度、季度、月度、日前、日内新能源电站出力特性。 (2)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对调度计划影响研究。研究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的运行方式对电网发电计划、电网潮流、调频、备用安排的影响;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约束下,研究不同空间范围内新能源年度、季度、月度调度计划。 (3)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发电日前与日内调度策略与模型。研究新能源发电短期和超短期预测误差对备用容量的配置影响;研究新能源电站日前与日内调度策略;建立新能源电站日前与日内调度模型。 (4)新能源消纳的框架体系研究。新能源发电调度管理体系研究;新能源发电调度体系与调度模式研究;省级、区域、国家级范围内逐级新能源消纳的框架体系。 4 (5)多时空尺度新能源协调调度策略模型研究。研究新能源发电空间、时间尺度协调调度模型,研究新能源发电与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协调; (6)多时间空间尺度的新能源调度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考核指标: (1)开发多时空尺度新能源调度系统适于省级及以上电网,实现目标电网范围内新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新能源发电的年度、季度、月度、日前和日内的调度、新能源发电与电网安全的协调控制,软件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示范工程应用于省级及以上电网,所调度的间歇式新能源电站不少于20个,装机容量占所调度系统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不小于5%。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电网企业牵头,联合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3:大型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接入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5 突破柔性直流输电在大型风电场接入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提升和完善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能力,促进柔性直流输电产业链的发展。提升电网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应用于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分析与建模仿真技术。应用于大型风电场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数学建模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稳态运行特性和暂态稳定性;开发相应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 (2)研究大型风电场使用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研究应用于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系统故障分析及保护策略。 (3)开展应用于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适用于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及调制方式;主电路参数优化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方法;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设计。 (4)开展应用于大型风电场并网的柔性直流输电核心装备研制与示范工程。百兆瓦级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研制;高速控制保护系统研制;关键设备成套设计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 (1)开发的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能够完成包含1200个子模块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仿真试验。 (2)开发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装置实际应用于示范工程, 6 该示范风电场接入工程的容量不小于100MW,直流侧电压为?30kV~?300kV,交流侧电压为35kV~500kV。 (3)开发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可用率不低于95%,强迫停运次数不多于2次/年。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电网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3: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4:间歇式能源并网规划与随机全过程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提出间歇式能源并网仿真分析实测模型建模方法;提出电源、电网协调规划方法;开发出间歇式能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系统,并在实际工程中验证;提出基于概率分析的随机评估方法,开发出间歇式能源并网规划及运行随机评估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间歇式电源基础数据、模型及参数辨识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数学模型与外特性的相互影响;研究间歇式电源模型参数实测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等值模型的参数实测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 7 的实测模型与仿真技术。 (2)研究间歇式能源与电网的协调规划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并网对电网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适应间歇式电源接入的电网规划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发展规模与输电规划及电网适应措施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间歇式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分析理论、方法和评价指标。 (3)研究间歇式能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间歇式电源多时间尺度数学模型;研究间歇式电源场群数学模型空间聚合技术;研究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和中长期混合建模与仿真技术;全过程仿真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 (4)研究间歇式电源接入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容量可信度分析方法;研究电力电量平衡技术;研究随机生产模拟技术;研究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力系统随机评估方法。开发间歇式能源并网规划及运行随机评估系统程序。 考核指标: (1)所建立的间歇式电源的实测参数模型适用于接入电网电压等级110kV以上的风电机组/风电场、光伏电站的机电动态过程仿真应用,能够模拟正常运行及故障状态下的动态特性,仿真与实测结果偏差小于10%。 (2)所开发的间歇式能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系统的仿真规模不小于20000节点,覆盖10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能实现电磁暂态、机电暂态、中长期全过程混合仿真,可仿真全天24小时电力系统动态特性。 8 (3)所开发的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并网规划及运行随机评估系统的适用电网规模不小于20000节点,电压等级覆盖1000kV及以下,风电规模达到1.5亿千瓦,光伏电站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具备容量可信度分析、电力电量平衡、随机生产模拟等功能,能够计算间歇式电源并网的供电可靠性指标。 (4)所开发系统必须经过实际工程验证,通过对包含千万千瓦级风电场、数十万千瓦级以上光伏电站实际电力系统仿真,验证其性能达到预期指标要求。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备研究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独立或联合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4。 课题执行年限:3年。 方向2:高密度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课题5: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 课题目标: 发展适应高渗透率间隙性能源接入电网的综合规划方法,突破提高区域电网接纳间歇性能源能力的关键技术,提出时空互补的区域电网间歇性能源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掌握风、光、储、水等 9 多种能源多点接入互补运行技术,发展含高渗透率间歇性电源的区域电网防灾技术和应急机制,建立含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仿真平台,建立区域电网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高渗透率间隙性能源特性及其并网对电网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提出适应高渗透率间隙性能源接入电网的综合规划方法;研究提高区域电网接纳间歇性能源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时空互补的区域电网间歇性能源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 (2)研究风、光、储、水等多种能源多点接入互补运行技术;研究含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防灾技术和应急机制; (3)利用数字仿真系统,开发含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仿真平台;实现含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完成含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综合仿真试验平台的开发,能仿真间歇性能源渗透率不小于30,的电网的各种运行工况;具备仿真至少10个风电场(或光伏电站)、3000个节点、360回交流线路规模系统的能力。 (2)建成区域电网示范工程,其间歇性能源渗透率应达到20,以上,系统中枢点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9.999,,频率合格率不低于99.99,。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备示范条件的电网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 10 校和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4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6: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系统并网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 课题目标: 全面突破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系统的并网稳定控制、电能质量调节和系统安全保护三方面的关键技术及设备,形成高密度建筑光伏系统与配电网协调运行技术体系,为建筑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关键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 (1)重点研究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并网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 (2)开展功率可调节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稳定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综合调节技术、新型孤岛检测与保护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研究; (3)研制不同储能系统的高效率智能化双向变流器、新型集中与分散孤岛检测装置、分散计量测控系统和中央测控系统等关键设备。 考核指标: 11 (1)光伏装机总容量?10MWp,并网电压等级在380V至35kV,在系统中建设总容量不低于500kW的功率可调节光伏电站,配套建设1MWh储能站; (2)所研制的自同步电压源双向变流器的效率?95%,输出电压谐波总畸变率<2%,输出电流谐波总畸变率<4%,输出电压380V?10%,以自同步电压源方式并联的双向变流器数量4台以上; (3)研制电能质量中央调控系统,在关键观测点的电流谐波总畸变率?5%;建成电能质量补偿系统,保证示范工程的电能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4)所研制的孤岛检测保护装置的孤岛保护动作时间?40ms,配电网继电保护装置满足光伏电源并网后的双向特性要求。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申报单位应在光伏系统研究与控制逆变设备开发研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有丰富的实际光伏系统工程经验,并落实10MWp级以上光伏依托工程。课题申报应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2。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7: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关键技术研发 课题目标: 12 提出微网结构设计理论及微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几种典型的微网结构,开发微网规划设计软件;构建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提升微网的研究实验能力;攻克微网多电源协调控制、运行模式切换等技术难点,实现微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及不同运行模式的有缝和无缝切换;掌握能量型储能和功率型储能装置的互补优化控制技术,提出考虑能量集中调度和需求侧响应的微网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微网的优化运行,建设微网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微网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支持系统、运行控制技术; (2)建设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 (3)开发微网中央运行管理系统; (4)建设微网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 (1)开发的微网规划设计支持软件可进行不同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容量优化配置分析,并可对微网结构进行优化。 (2)建设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可模拟多个电压等级、多种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类型的微网系统。 (3)建设具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微网示范工程,系统容量不小于1MW,分布式电源中间歇式能源比例不小于50%,内部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电能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可实现并网/孤岛运行模式的无缝切换。 13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申报单位应在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研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课题申报应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3。 课题执行年限:3年。 方向3:支撑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 课题8: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系统及工程示范 课题目标: 掌握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掌握电池梯次利用及成组的原则和策略;提出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设计方案和运行方案;建成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运行特性分析,研究电池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 (2)研究电池梯次利用的筛选原则和成组方法,提出电池更换站电池梯次利用方案; (3)研制电池更换站多用途变流装置,开发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监控平台软件; 14 (4)建设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 (1)多用途变流装置的功率不小于20kW,直流电压的输出偏差小于0.5%,充放电电流偏差小于1%,最大效率不小于95%,注入电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小于5%。 (2)监控平台软件能够实现一体化充放电站与储能站内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实现电池更换站运营监控和储能系统并网控制功能。 (3)完成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储能系统规模不小于1MW/2MWh,日充电服务能力不小于50辆次。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申报单位应在储能技术、电网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研发和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课题申报应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9: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研究 课题目标: 掌握电动汽车充电的功率需求和能量需求特性,掌握电动汽车充 15 电对电网的影响,掌握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研发有序充电控制器,建成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对规模化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特性和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 (2)研究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控制方式和控制策略;开发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 (3)建立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对规模化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进行评估。 考核指标: (1)提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预测方法,给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间、空间分布的特性;完成电动汽车对电网影响的定量评估,提出评价指标和相关改善措施。 (2)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监控电动汽车数量不小于20000辆。 (3)建成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在系统监控范围内,保证实际充电功率与系统控制目标值的偏差不大于10%,同时保障与用户充电需求目标值的偏差不大于10%。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以电网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16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15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2。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0: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研究 课题目标: 掌握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开发出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机、智能车载终端、充放电直流电能表、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建设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验证系统,验证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可行性。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方式;研究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 (2)研发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机、智能车载终端、直流电能表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 (3)建设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验证系统;开展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 (1)建立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数据模型及通信协议。开发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系统应能与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进行信息交互,能够根据配电网实时状态智能控制电动汽车充放电过 17 程,系统能监测电动汽车的数量不少于20000辆。 (2)充放电直流电能表可计量正、反向有功总量及各费率电能,准确度等级不低于1.0级。 (3)电动汽车智能车载终端具有与车辆及互动协调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具有采集电池充放电关键数据的能力;具有执行远程指令的功能。 (4)智能充放电机的最大功率应不小于5kW,最大效率不小于95%,充放电流偏差不大于1%,直流电压偏差不大于0.5%,注入电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不大于5%。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由电网企业牵头,联合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研发和建设、动力电池、分布式电源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的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15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2。 课题执行年限:3年。 方向4:大容量储能系统 课题11:大容量储能系统的设计及其监控、管理、保护技术 课题目标: 突破锂电池储能装置大容量化及储能系统大规模化集成技术,研 18 制大容量电池成组模块、电池管理装置、电池储能装置标准单元、储能系统规模化集成监控及保护系统等关键设备,开发大容量储能系统设计软件、储能系统集控软件等,制定大容量储能装置及其控制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引领储能电池成组装置、大容量储能系统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的产业化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基于锂电池储能装置的大容量化技术。电池成组动态均衡技术、电池组模块化技术、基于电池组模块的储能规模放大技术、电池系统管理监控及保护技术。 (2)研究电池储能系统规模化集成技术。大功率储能装置及储能规模化集成设计方法、大容量储能系统的监控及保护技术、储能系统冗余及扩容方法、储能电站监控平台的开发。 考核指标: (1)开发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单体电压测量误差小于2mV,电池系统储能剩余容量(SOC)测算误差小于5%,同一电池系统内电池模块之间平均温差小于5?,同一模块内温度场最大差值小于2?; (2)开发5kW/10kWh量级的标准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循环寿命不低于3000次(或不低于电池单体寿命的80%);并基于电池标准模块,开发250kW或500kW电池储能标准单元,能量转换效率不低于90%; (3)开发电池储能电站监控与保护系统,可实现20MW及以上储 19 能电站的集中监测、控制、保护。支持储能电站中各电池本体、电池模块、储能单元等的运行状态主要参数的监测、分布式控制及保护功能; (4)开发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设计软件,适用于百千瓦储能装置结构设计到百兆瓦储能电站集成设计。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研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课题申报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备厂商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3。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2:多类型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及示范 课题目标: 提出多类型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开发多类型储能系统能量状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研制储能系统集群控制、接入装置等关键设备;开发完成基于分布式控制方法的多类型储能装置协调控制软件;将开展多类型储能平抑新能源波动的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多类型储能系统性能,挖掘其特性互补机制;开发多 20 类型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 (2)提出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选择准则以及优化协调控制理论体系; (3)开展基于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1)建立含锂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和钠硫电池储能、飞轮储能以及超级电容储能等多类型储能系统模型,要求与实际储能系统运行数据及特性相吻合,误差不大于5%; (2)实施多类型储能系统用于平抑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的示范工程,所含储能系统种类不低于三种,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容量配比不低于15%,且总出力波动率小于2%/分钟以及7%/30分钟;或实施多类型储能系统用于独立电网系统的示范工程,其中新能源发电容量比例不低于50%,储能系统种类不低于两种,用户负荷不低于1MW,且负荷侧的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8%,电压波动小于7%,频率波动小于0.5Hz。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申报牵头单位应在大容量电池储能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储能本体及储能系统的试验与检测平台。课题应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3:储能系统提高间歇式能源接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建立储能/新能源联合运行的分析模型,提出储能系统在不同应用模式下的容量配比方法;开发储能电站的能量管理技术和运行控制软件,并应用与风/储示范工程;提出储能系统与间歇能源的广域配置准则,开发储能系统广域配置软件和优化软件。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大容量储能与新能源发电出力互补机制;研究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容量配置技术及优化方法; (2)研究储能电站提高间歇式新能源接入能力应用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 (3)研究储能电站的多点布局方法及广域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 (1)建立大规模储能系统/新能源联合运行仿真平台,具备储能系统能量管理、与新能源联合运行协调控制功能,建模数据需来源于百MW级风电场、MW级光伏电站实际运行数据,所得结果要通过实际工程进行验证; (2)所开发的储能系统/间歇性能源广域配置计算软件,可计算储能在平抑短周期、长周期波动,减小计划出力偏差等不同应用模式 22 下的容量配比; (3)开发大规模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和控制系统,能在线实时计算20MW及以上储能电站的出力指标,优化分配30台以上储能单元的出力方案,算法计算周期20ms;控制实现单元出力偏差小于1%,整站出力偏差小于3%;并在大型储能/间歇性能源联合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由电网企业牵头,联合在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研究方面具有良好基础的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2。 课题执行年限:3年。 方向5:智能配电与用电技术 课题14: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突破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分析与仿真、安全预警、故障定位、快速恢复供电技术,研发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关键设备及系统,提高配电网供电安全可靠性,增强配电网应急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框架、自愈控制模型、自愈控制 23 模式;研究支持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研究自愈控制的分层、分布控制理论及方法。 (2)研究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系统分析、仿真与试验技术;研究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电能质量的智能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 (3)研究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在线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方法;研究非健全信息条件下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与恢复供电支撑技术;研究智能配电网快速、灵活的网络重构方法;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灾害预案和黑启动方式。 (4)研究智能配电单元统一支撑平台技术;研究具有分布智能的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保护设备;研究复杂配电网二次保护与自愈控制的协调策略;研发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建设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 (1)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智能配电系统分析、仿真与试验平台,系统规模支持不少于200个分布式电源、1000条配电线路、10000个负荷节点以上;构建基于真型设备的物理模拟与数字仿真试验系统。 (2)智能配电单元统一支撑平台及系列保护测控智能终端可用率不小于99.8%。 (3)研发适合大中城市中心区或重要负荷区的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系统规模可覆盖变电站30座以上、10kV线路500条以上, 24 电网事故预警正确率达到90%以上、电网事故预防控制正确率达到90%以上、电网事故应对正确率达到100%、电网事故后供电恢复响应时间不超过1分钟。 (4)建设大中城市中心区或重要负荷区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示范工程,可控规模达到110kV变电站2-4座、10kV线路40-80条、10kV线路分段装置、配电站/配电变压器300-500个,自愈控制正确率达到98%。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有完成示范工程能力的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5: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目标: 突破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核心技术,构建友好互动的电能交换平台,实现即插即用、灵活互动的供用电模式,支撑阶梯电价、分时电价等节能减排政策;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体系架构,包括高级量测体 25 系、智能用电交互终端、用户互动服务、需求侧管理、分布式电源管理、智能用电检测与仿真等方面。 (2)研究智能用电高级量测系统及终端技术。研究智能用电高级量测体系下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的业务模型、接口技术;研发智能用电高级量测系统;研究智能用电交互终端、家庭用电控制设备、智能插座关键技术。 (3)研究用户用电环境(特别是城市微气象)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负荷特性以及对用电交互终端、家庭用电控制设备的影响。 (4)研究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研究双向互动营销业务流程与运作模式;研究需求响应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用能系统能效评测与管理技术;研究智能用电信息交互技术、信息展现技术;研究双向互动支撑技术平台关键技术。智能用电设备与电网互动模式、控制策略及控制模块。 考核指标: (1)提出我国的智能用电高级量测体系标准,研发适合大中城市规模的智能用电高级量测系统,满足百万用户接入需求; (2)智能用电交互终端具备用电设备监控与管理、缴费(预付费)、智能家电控制、水/电/气表抄收、互联网服务、互动化等功能;支持有线/无线通信接口;交互响应时间不大于1秒。 (3)家庭用电控制设备及智能插座可用率不小于99.9%。 (4)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支撑平台能够支撑在线用户容量1000 26 万、并发用户数1万户,互动化响应时间不大于1秒。 (5)城镇社区规模的智能用电小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合计智能用电用户数不少于1万户,可削减高峰负荷8%,家庭电能消耗降低5%以上。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有完成示范工程能力的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6: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支撑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目标: 为智能配用电系统运行监视、控制和管理提供先进支撑技术;突破配用电系统高可靠分散通信技术,解决智能配用电系统大范围、多测量点通信技术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体系与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电网信息体系架构;研究配用电系统统一信息模型;研究智能配用电分层分布式通信网络体系架构。 (2)研究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研究配用电系统 27 海量数据的采集、交换、通信、存储与共享机制;研究配、用电系统缺失信息的数据挖掘和推断方法;研究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实时数据与非实时数据的管理、整合、检索和利用技术。 (3)研究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架构及互操作技术;研究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研究智能配用电业务信息集成与交互技术;研究智能配用电信息安全技术。 (4)研究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研究面向智能配用电系统多点分散的多种宽带通信方式的组网技术;研究智能传感网络高性能、低能耗、低延时、安全可信的数据通信协议栈和路由组网技术;研究基于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多网融合技术;研究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综合网管技术。 考核指标: (1)完成配用电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制,软件的接入应用的连接数量不小于1000个,并发在线用户不少于5000个。 (2)至少完成2个智能配用电通信工程,重要用户检索信息速度小于2秒,组网规模不少于1024个节点,通信可靠率大于98%。 (3)研制系列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在机械外力作用和电缆负载时光纤附加衰减分别不大于0.1dB/km和0.5dB/km,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应用达到100km以上。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有完成示范工程能力的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28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5: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7: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研究 课题目标: 突破智能配电网高可靠高效供电集成技术、智能用电集成技术,实现智能配电设备、通信系统、高级量测系统、信息支撑平台、自愈控制系统的技术集成创新,显著提高配电网供电安全可靠性、供电质量,降低配电网损耗,提高配电网接纳新电源的能力,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友好互动。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规划优化理论及方法;研究智能电网园区供电模式优化方法; (2)研究配电一次设备与智能配电终端的融合与集成技术;研究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研究智能用电小区用户能效管理系统与智能家居的集成技术;研究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建筑用电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 (3)研究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29 提高配电网接纳间歇式电源能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配电网负荷管理的优化调度方法,研究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综合能量管理技术。 (4)应用项目成果,建设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建设内容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配电自动化、自愈控制系统、节能调度系统、电能质量监测和控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小区/楼宇、通信信息网络及电网智能运行可视化平台等。 考核指标: 建设1-3个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园区用户数约为2~5万;可再生能源比例不低于20%,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99%,综合线损率低于3%,综合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9.9%。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申报应由具有完成示范工程能力及配电自动化工程经验的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方向6: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智能输变电技术 课题18: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风险评估、故障诊断与调度技术 30 课题目标: 建设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一体化支撑平台,为智能电网提供灵活开放的信息化结构和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撑;开发自适应外部环境的大电网安全运行风险评估与控制决策系统;开发支持多种并行计算体系结构、具有良好计算效率和收敛性的节能优化调度系统,并在省级以上电网进行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1)电网智能调度一体化支撑关键技术。研究适应大电网安全与资源优化配置一体化智能调度支撑体系架构,研究电网智能调度全景信息和一体化支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大电网广域综合信息的智能快速统一建模关键技术。 (2)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风险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智能电网运行状态感知技术、大电网智能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 (3)多级多维协调的节能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研究“空间、时间、目标”三维统一协调的节能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多级调度一体化的安全经济协调优化技术和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考虑多预想故障安全稳定约束的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电压稳定联合协调优化调度模型,实现安全稳定和节能环保的协调优化。 考核指标: (1)电网智能调度全景信息和一体化支撑平台,支撑省级以上多级调度中心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系统监控模拟量可达到20万个, 31 状态量可达到100万个。 (2)省级以上电网状态感知的可用率大于95%,准确率大于90,;故障诊断的故障类型判断准确率大于90%。电网计算节点数可达到2万个。 (3)节能优化调度软件支持电力市场、节能环保等多种发电调度模式,大规模电网短期安全约束优化调度支持2000台以上机组,计算时间不超过15分钟。 (4)所开发系统需在省级以上电网中示范应用,验证各项性能指标满足预期要求。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大电网分析控制和调度自动化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课题应联合电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5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19:提升电网安全稳定和运行效率的柔性控制技术 课题目标: 建立高效的调度计算平台,实现系统综合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复杂电力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适应大电源集中外送的低 32 频振荡控制技术,开发出低频振荡在线监测与扰动源定位系统。提出大规模机群外送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解决措施。建设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试验平台与示范工程。开发交直流混合系统多直流智能协调集中控制功能软件,并通过数模混合仿真或实际工程验证其有效性。 主要研究内容: (1)综合安全分析技术。研究在线安全分析并行计算平台的协调优化调度技术,研究复杂形态下的在线安全稳定运行综合安全的指标、评价方法和实现架构。 (2)大电源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研究大电源集中外送励磁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低频振荡在线监测与扰动源定位技术等新技术提高系统阻尼,研究次同步谐振/次同步振荡的在线监测分析预警及阻尼控制技术。 (3)大电网交直流智能协调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广域信息的换流站落点集中条件下的交直流并联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和策略;研究基于广域信息的多回直流输电系统频率功率调制、低频振荡抑制、功率相互支援等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协调控制技术和策略,以及交直流混合大电网智能协调控制技术和策略;研究基于广域信息的故障后交直流系统紧急控制策略;开发交直流混合系统多直流智能协调集中控制功能模块,并通过数模混合仿真或实际工程验证其有效性。 考核指标: (1)开发大电网综合安全分析软件系统,实现分钟范围内(?5 33 分钟)3万节点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计算能力和决策支持计算能力;在线系统连续运行可用率达到99%。 (2)建设大电源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试验平台与示范工程,应用阻尼控制技术后,至少提高外送功率能力20%;适用于外送功率7000MW以上、输送距离600km以上、最高电压等级1000kV系统。 (3)开发大电网交直流智能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多回直流线路的协调控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提高系统输电能力10%以上。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课题应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20: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 课题目标: 提出高压开关设备各类传感器及其植入和接口技术规范,提出集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扩展功能的高压开关设备智能组件设计标准和质检标准,掌握高压开关设备选相合闸控制技术,建立起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智能开关设备得到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34 (1)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技术方向及应用研究,包括:传感器接口及植入技术,电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设计技术,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智能化实施方案。 (2)智能组件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集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智能组件硬件结构体系和融合设计技术,变电站强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和干扰抑制技术,智能组件内各智能电子装置(IED)的交互信息技术及交互信息模型标准,智能组件内各IED的技术规范及接口标准,智能组件的组网策略和通信优化控制技术,智能组件检测技术和标准体系,智能组件与智能开关设备的有机集成技术。 (3)智能开关设备用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适用于气体介质的压力与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红外定位温度、声学、局部放电信号等传感器及接口技术,各类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检验标准。 (4)高压开关设备状态测评与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开关设备运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状态的智能评测和预报技术,智能开关设备与调控系统的信息互动技术,开关设备的程序化和选相合闸的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 (1)智能预报可靠性状态,预报值与专家评估的一致性不低于80%;智能报告运行状态,报告值的不确定度能够满足调控系统的要求;支持对节点信息的连续监测,智能预报自身保护状态;支持电寿 35 命和机械寿命预测; (2)支持智能选相合闸控制,平均时间偏差1毫秒,样本标准方差不大于1毫秒;基于智能图像识别验证技术支持程序化操作;支持与调控系统的信息互动、优化电网运行控制;建立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3)在不少于10个220kV和500kV变电站应用,实际应用的智能开关设备总数不少于20台。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应联合设备制造企业、电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申报。 课题经费: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课题2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与全寿命周期管理 课题目标: 建立集成高压设备对象的资源属性和本体属性的一体化全景状态测量模型和全站或区域的电网状态监测模型;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全景状态监测评估与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实现输变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主要研究内容: 36 (1)研究高压设备基于RFID、GPS及状态传感器的一体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的智能监测模型,建立输变电设备智能测量体系下的全景状态信息模型;研制具有数据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联网能力、信息交换和自治协同能力的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 (2)研究基于IEC标准的全站设备状态信息通讯模型和接口体系构架,研究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和自动化信息的集成关键技术,研制标准化全站设备状态采集和集成设备关键技术。 (3)研究输变电高压设备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研制输变电区域内多站的分层分布式状态监测、采集和一体化数据集成、存储、分析应用平台。研究在输变电状态数据中心基础上的智能输变电高压设备的可靠性评估技术以及基于模型、实时状态、指标、过程及记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用化技术。 考核指标: (1)开发多物理量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可靠性评估、风险评价及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并在1~2个省/地级电力公司示范应用,接入变电站不少于10个。 (2)将物联网技术用于电力设备物流管理,提高设备信息互联能力,提高状态检修效率10%,实现主设备停运率(次/百台•年)降低10%以上。 承担单位基本要求: 课题牵头单位应在输变电设备检测、设备管理和物联网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课题应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申报。 37 课题费用: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1500万元,要求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 课题执行年限:3年。 三、注意事项 1. 课题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 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 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 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38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 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863计划课题或项目。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7. 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 39 否则不予受理。 8. 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 申请程序和要求: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 10. 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 月 日。 11. 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 话: 地 址: 邮 编: 40 41
本文档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课题申请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