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考研笔记 绪论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

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考研笔记 绪论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观点是: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利。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2,社会责任论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 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 2) 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 3) 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 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 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而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 1 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3,发展新闻学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 4,党报理论 最早起源于前苏联,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2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5.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1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 3传递手段多样了 6.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邮件和手机短信);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现在再加上网络媒体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 两种新闻定义 1、新闻: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第三节 新闻本源 1.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3.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第四节 新闻要素 1.新闻五要素:who(发生新闻的主角)、 what(发生的事情)、 when(发生的时间)、where(发生的地点)、 why(发生的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3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第五节 新闻类别 1.以新闻内容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1突出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2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1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信息(新闻学里指狭义信息) 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与人类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第二节 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最基本特点: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也决定了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 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信息与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需要第四节 信息与新闻工作 1.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信息对新闻业务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综合评述: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4.加强全方位报道(全方位报道: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第四章 新闻与宣传 第二节 新闻与 宣传 1.宣传和新闻 A.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B(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 5 职能:传播一定的观念。 最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1.出发点不同: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追逐受众; 新闻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在宣传前,有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 .传播方式不同:宣传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重复进行; 信息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 4.传播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二、 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传播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这7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7个因素: 1.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有时还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2.宣传对象:宣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和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在宣传效益中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4.宣传场合:分为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1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2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思想较复杂,较难取得预期效果 5.宣传时机:局势动荡时期,宣传容易吸引受众;局势平稳时期,强化宣传容易被接受。 6. 宣传动机: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7.宣传方法: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手段、技巧。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舆论的基本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群 2.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3.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4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现代社会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大众传媒 2..舆论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舆论的个性特点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都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6 2.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舆论客体的多元以及舆论本体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舆论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主观倾向。 二 、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 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这种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包括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 2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包括: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舆论形成过程: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公开表达。 2.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媒介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媒介设置的议题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为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3 .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是媒介对舆论最积极的作用方式,是其强大影响力最鲜明的体现 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 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1.口头新闻:简便、有广泛群众性。但保真性差、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迅速,但传递复杂信息比较困难 3. 书信新闻: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4. 印刷媒介 5. 其他传播方式: 1 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 2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木牌上,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3悬书、揭帖:悬书出现于战国时代郑国。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揭帖由悬书发展而来,用毛笔写在之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是新闻加评议。 7 6.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共同点: 1.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 2 .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 3 .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4.总的说来,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面向大众的报纸,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大工业生产发展,带来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创造了读者群 1. 2. 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新闻采访容易,报刊发行集中又方便,保证了销路 3.交通工具和道路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 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6.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在激增,需求信息的人在激增。 第三节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1、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广播电台):以无限电波(或导线)所传递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2、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特点是不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 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福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1665.11.16英国《牛津公报》(单页双面印)、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四开单张双面印)。 周刊和日报的产生,因其整个过程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使报纸正式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新闻事业。 3、广播电台的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8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4、电视的发展。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1953年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中国1958.5.1成立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 第四节 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媒体 1、网络新闻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拷贝阶段;第二阶段是加工整合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独家原创阶段 2.网路新闻基本长处:?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 3.网络新闻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是权威性和可信度;其次是数量与质量;再次是原创性和严肃性 第五节 媒体融合 1,媒体融合:狭义上,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登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上,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一体化;在信息传输渠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2.媒体融合的影响: ?媒体融合带来了媒体结构的转变; ?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新的课题 ?媒体融合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六节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第一、邸报。 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 9 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 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 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第二、近代中午内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1.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一,.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新闻媒介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的核心):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投资或集股兴办。 ?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以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 基本特点: ?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的电台电视台为代表 基本特点:?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除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以法国80年代中期的电视一台、二台、三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最具代表。 基本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的宣传机构;?节目严肃但呆板 二.从国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看 1以中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新闻媒介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委确立新闻媒介具体的编辑方针 (4)党和政府从多方面支持、扶持新闻媒介 2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和政府,基本上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除美国以私营独占媒体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私营、公营并存的格局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杂志无需登记,可自由创办。电台电视台创办须经严格审查,但只要资本雄厚,一般都能批准 3 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基本特点: 10 ?多种所有制并存 ?大多数媒介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把支持国家发展尤其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目标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分工精细,人们对信息需要日益迫切,刺激新闻事业发展 生产力水平提高,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提高,读者群增大 2. 3.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增多,新闻事业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经济科技的发展,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第三节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1、报纸特点: —下功夫发掘新闻事件的内在本质 长处:1) 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缺点:1)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差; 2)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及广播、电视广泛; 3)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特点: —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 长处:?迅速及时,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 缺点:?一瞬即过,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不易保存;?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3、电视特点: —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有节目主持人的节目 长处?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 缺点:?长于报道外在看得见的动态新闻,而对复杂体裁做深度报道比较困难 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收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4.三者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受众。 报纸应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 广播应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 电视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节目 11 第四节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受众的分众化、小众化。 电视的频道专业化、电台的频率专业化 三.以办报方针分类 1 .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内容以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 2.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内容迎合读者。竭力争取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 .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利益,经济上作为信息产业独立经营,政治上有既定的 3 目标 2. 以报纸内容分类 在我国和有些国家: 1 综合性报纸:面向整个社会,刊登各方面新闻,向读者提供世界、国家过本地区的综合情况 2 专业性报纸: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 在西方国家: 1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一般不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 2 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界哨位主要内容,往往有很多黄色新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读者对象 3.以阶级属性分类 1无产阶级报纸:自觉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办报 2资产阶级报纸:自发地或自觉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以资产阶级思想指导办报 4.以发行范围分类 1全球性报纸:面向全世界发行,并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影响,大量刊登世界各国重大新闻事件 2全国性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大量刊登世界和全国性的新闻 3地方性报纸:在本国以一个区域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 5.以出版时间分类 1日报:每天出版一次,一般上午发售,多以硬新闻为主,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或本地的重大新闻 2晚报:每天下午发售,比日报有更多趣味性 3周报:既有报纸的特点又有杂志型内容,往往在报道深度上下功 6.我国报纸的类型:共产党县、市级以上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其他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报纸大体构成:新闻、言论、副刊、广告) (1)新闻:分为消息和通讯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12 (2)言论:?新闻评论:配合当天报纸上的新闻而发的评论,简明扼要的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报纸上的部分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都属于新闻评论。 ?时评:以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解释其内含的意义、性质,引发公众的关注。报纸上的部分本报评论员、言论专栏多为时评。 ?政论:阐释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重大举措,或者就某一重要事件阐明本报立场、态度。 (3)杂交品种: ?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亲切、具体、形象,是新闻特写的长处 ?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评述 ? 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关于调查报告关于XX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 :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 ?深度报道:也是新闻与评论的杂交。他抓住重大或令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以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其利弊得失、是非曲直。 ?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2.新闻的表现形式西方(以美国为例)的新闻分类: ?纯新闻:又称客观性新闻。迅速的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的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 ?解释性报道:又称新闻性分析,围绕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其发生原因,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调查性报道:有些称“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特稿:他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描述 二.广播的新闻文体(广播的节目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 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新闻文体(电视节目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 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在英文系开办新闻专业课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办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办新闻系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 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13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 响力. 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 ?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 ?从所有制方面来看: 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 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3.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14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 ?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 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许多积极的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4)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二.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 1.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2.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3.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1.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是商品,这一属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认识到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 1 .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2.媒介产品的商品性使得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3 .要求加强媒介产品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3.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为扩大销售量,单纯迎合读者,产生色情、暴力等内容。 4.在我国商品原则如何把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新闻工作的是党性原则,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前提下考虑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决不能让价值规律完全支配我们的新闻工作,决不能为扩大发行,多获利润而不择手段 15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1.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3.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并不等于所有新闻媒介表现出来的阶级性是同等程度的。 不同的媒介,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按办报方针分类,举例说明: 1 商业性报纸:资本家很少自觉考虑本阶级长远整体利益,追求超额利润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他们没 有明确政治主张和宣传纲领,或把政治观点故意搞得含糊不清;或避开敏感政治问题;或兼容并包,让各种观点同时出现;或随着风转,用时髦政治观点讨好读者 2 .政治性报纸:以政党、政府的政治纲领、行动纲领作为自己的宣传纲领。这种纲领集中反映一个阶级的利益。因此毫无疑问地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3 .企业性政治报:既追求政治目标,又追求经济利益,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有财团作靠山,倾向于一个政党,或追随政府政策,这就是报纸比较鲜明地显示出倾向来 4.了解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目的: 1.教育新闻工作者站稳立场,保持清醒头脑 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不能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寄予幻想,认为他们会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 2. 5.阶级性如何表现在报纸上: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6.在强调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报纸内容时,需要防止简单化、绝对化,不能把新闻工作中的一切问题统统提到阶级立场上认识 7.新闻事业有阶级性,不等于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只有在反映涉及各阶级利益的重大事件时,新闻才会带上阶级性。 8.我们既要有阶级意识,又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第五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体系的特点: 1.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 2.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 5.体制: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运行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6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新闻事业的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 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2、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 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2.新闻媒介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一.设计新闻媒介最主要的工作: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 二.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 1、 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介。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这个类型的。 2、 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而且还有许多亚类。如: ?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参考消息》《报刊文摘》等。 ?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等。 3、 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大众化通俗媒介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属于此。《太阳报》等。 4、 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属于这一类。 5、 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17 三.决定功能定位的因素:从媒介内部讲——新闻媒介主持人所制订的方针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媒介外部讲——一个区域内媒介构成和受众的状况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1.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2.西方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例证:约瑟夫.克拉珀 《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 中的说明 1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2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 1 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2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间接的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3.西方新闻界对效果研究的三个角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角度 1)魔弹论: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2)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括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三个阶段 3)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闻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2 社会学角度 1)二级传播理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18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2)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3)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3社会心理学角度 1)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主要观点: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大众传媒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来一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存在,并对创新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第五节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作用和任务 1.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江泽民同志于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以此来指导人民的工作 3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 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5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6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7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19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也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一(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3、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3、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二(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制作信息。第三步,发布信息 总的来说,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传播信息是媒介最基本职能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 ?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使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功能 3.实现个人的现代化:理解、导向、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体现在: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一(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1、发布政治信息 2、宣传政治主张3、进行舆论导向 二(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2、参与政治决策;3、塑造政治文化;4、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 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活跃、也最具活力的。 一(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20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 1、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登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的 就业机会。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一(主流媒体呵护主流文化 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2、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基本特征是易于普及,及时消费 3、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正是大众传媒所长。 三(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2、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3、大众传媒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 2、“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媒介的力量体现在:?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政策;?影响吸引外资;?影响对外贸易 第九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的定义 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 21 2.取代报刊实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 3.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第四节 新闻法规 1.世界各国新闻法规的形式: 1 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 2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 3 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法规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正的新闻自由。 3.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的限制:国家安全法、诽谤法、隐私法 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或缺的条文 1 2新闻诽谤 1)诽谤的对象:个人、某个特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 2)西方国家诽谤罪确认标准: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3)我国判定媒介侵害名誉权的标准: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 4)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 3隐私权分类:一是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二是公开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三是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四是未得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媒介管理:既指国家对媒介的管理即媒介的宏观管理,也指媒介内部的管理即媒介的微观管理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裁员。 22 这一切决定了他们运作商业化的特点。 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以营利作为最终目标;?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欧洲各国实行该体制原因: ?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和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 ?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 实施双轨制,初衷是把竞争制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大大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对本国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 问题:一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倾向让美国的电视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电视连续剧充塞修电视台。二是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特点:?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第二节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包括三个层面: ?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那就是出版、播出的许可制度 ?内容层面的管理; ?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1、 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一般来说,私营的新闻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新闻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由的新闻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 董事会领导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算然也投票表决各种议案,但票数以股份数量计算。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拥有最大权力。 ? 社会化领导制 特点: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的理事会有广泛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23 ? 政府领导制 特点:政府通过其的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由它们再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 2、 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媒介采用政府领导制,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是新闻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 ? 社长负责制 特点: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 ? 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时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 ? 行政负责制: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 3、 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业务机构设置基本要求: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分层授权,责权合一;分工明确,反应神速。 4、我国新闻媒介业务机构 报社业务机构设置特点: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报社就有相应的部(科)。 第十一章 传媒业经营 第一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普遍服务的原则:普片服务的基本要义是公平、公道地为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而不考虑其成本 ?编营分离原则:新闻生产和经营必须分开 ?受众中心的原则 第二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赢得市场份额长远战略:一靠传媒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靠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第三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集约化: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专业化:主要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所以,也可称频道化、频率化 ?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 新闻媒介经营的范围包括:报刊的发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质供应。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 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的对象。媒介和受众最终定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受众是消费者;?受众是公民 24 二、受众对媒介的决定性影响 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 ?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1、 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 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 隐蔽性。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2.当代中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第四节 受众的细分 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1.按接触媒介类别: 2.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接触新闻媒介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不稳定受众: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种群数量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争取扩大稳定受众群是所有新闻媒介的努力目标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按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媒介比较固定、明队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和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边缘受众:不是媒体及其栏目确定的传播对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也有可能对这类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体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的特定受众定位 3.媒介受众定位的过程: 25 1最关键步骤: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2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即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群,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争取把潜在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4确立核心受众的主要因素: 受众区域定位:一旦确定某区域受众为核心受众,就主要以他们的需求作为媒体筹划、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受众职业身份定位:不同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受众年龄定位: 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五节 受众的权利 ?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分为两部分: 第一,使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形式的舆论监督权 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 无中生有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26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 4.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 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5.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6.合理想象 7.新闻失实呈现的特点和趋势:?新闻失实趋向常态;?故意性失实的比例增大;?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 第二节 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2.新闻指导性对受众影响的主要表现: 鼓舞: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来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 示范:向亿万群众提供一个个值得仿效的榜样,向社会提倡一种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指引前进的方向 论证:用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事例来论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从而使人们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启发:介绍先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生产措施,从而给人们新的启发,指导人们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举一反三,开创本地、本单位工作、生产的新局面 解释:对于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评估,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善恶,阐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意义,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并作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策参考 预测:从概括当前的中种种变化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来预测社会或某一系统、某一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警戒:提供各种典型的案例,向人们敲响警钟,防止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对我们的侵蚀,警惕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及其他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关于寓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 27 ?关于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关于把指导性寓于服务性之中。 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地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 ?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是,要用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4、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是: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 ?计划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是多侧面地印证: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 ?市场经济年代新闻的指导性 特点是:诠释信息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着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律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 5、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 ?改变公告式、命令式的做法 ?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表现在:a.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某一政策规定时,往往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b.抓住一点,不及其余;c.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d.在先进典型的宣传中,往往强调革命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1.新闻事业群众性的含义: 1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受众需要包括什么内容: 1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了解一切与受众有关系的、引起他们关心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 2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受众关心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正确地分析和解释 28 3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和建议,运用新闻媒介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 4了解新的知识 5得到娱乐、丰富业余生活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一件改进报纸工作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指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性报道,指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2.新闻事业战斗性的表现: 1揭露、打击一切敌对阶级分子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等不法行为 2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行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 3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4鲜明、及时地提出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并着手研究、解决 3. 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3、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果 4.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地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1)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 29 2)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 3 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1)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 2)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 3)适宜,就是批评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1)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投书者代为保密;批评者如受到打击迫害,新闻单位应给予 支持,为之伸张正义,知道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2)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辩权利:对批评稿中的失实部分马上更正,如果基本事实失实,报纸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 并和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必要时应刊登被批评者的申辩文章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6.批评不慎而造成的伤害:批评不实、批评失当和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1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2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公开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中央、上级党组织决议的文章;不得公开批评关系到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对任何违背中央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言行展开斗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3 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一切脱离、干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就是背离了党的路线,也就背离了党性原则 3.贯彻党性原则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无产阶级政党报纸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4.党的新闻事业要名副其实地成为党的喉舌,就必须在合乎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因: 30 1新闻事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工作要求 2在党的新闻事业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 3各个新闻媒介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就需要有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 4中央的方针政策当然是适应全国的,各地必须宣传、贯彻。但各家新闻单位在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中,要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报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5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深入实际,即使地去发现,准确地判断,巧妙地加以宣传 第 十四章 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学关注于选择事实 1.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2.稿件的分量:新闻稿中事实的重要程度,“有分量”是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发表 3.新闻敏感:迅速判断事实的价值的本领,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第二节 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思想主要标准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因此要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阶级性是指新闻单位对事实的选择和阐述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这些元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 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 针对性 ? 普遍性 ? 典型性 ? 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许公开传播。 补充: 5.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6.“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31 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告诉记者反常的事情才使有用的新闻,而正常的事情不能成为新闻。 对这句话的评价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从积极方面讲,它反映了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能吸引受众 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吸取它积极的一面,而防止消极的一面 第十五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一节 新闻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业功能:?新闻业首先是为社会总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信息支持 ?新闻业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新闻也还在促进整个社会系统进步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 ?职业理念:涉及新闻业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 ?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 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的精神。 2) 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3) 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4) 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5) 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第十六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30年的四次跨越 一、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979-1982) 于是,在"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帜下,中国新闻界全面恢复四、五十年代的老传统:实践界以五十年代的模式办报,学术界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课题。这场"拨乱反正"在全国新闻界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基本共识: 32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也刊登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在这段时期,对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刊物的最大篇幅。 3、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的主体 4、纠正了历史的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新闻规律"究竟有多少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新闻传播也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这才是在此期间的全新观念。 二、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 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 ?其次是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 ?再次是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预测性报道、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特征的深度报道、全方位扫描的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再如,会议新闻改革,过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现在记者则懂得并尽力跳出会议抓新闻;头条新闻改革,不少报纸打出"不拘一格选头条"的口号,把信息量大、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 这一切,都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922年以后开始)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点。当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可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1992年以后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 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四、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1996年开始) 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 33 ?适度的市场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十来家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支柱, 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从粗放型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增长,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增长,这就是集团化平台上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 合。 ?从小儿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措施: ? 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第二节 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 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二、 从观念跟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三、 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四、 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盘活存量,就是采取各种方式,整合资产,利用 好现有的资产,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一、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的角色转化;?受者的角色转化;?媒介风格的转化 四、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34 ?受众的分化;?媒体的分化 五、 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深层的社会原因;?转化的途径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 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下面是余秋雨经典励志语录,欢迎阅读。 不需要的朋友 可以编辑删除~~ 关于年龄 35 1.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带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2.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3.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4.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正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 5.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6.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 7.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 8.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9.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 10、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11、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12、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13、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 36 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14、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15、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关于人生 1.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2.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3.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4.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5.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6.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7.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8.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9.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37 10、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11、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12、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3、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14、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15、几乎每一个改革探索者都遇到过嫉妒的侵扰,更不要说其中的成功者了。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关于文化 1.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2.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 3.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4.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5.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6.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7.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38 8.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9.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民众突然对韩国的电视剧,对超女表现出那么单纯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10、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11、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12、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 13、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14、中华文化的三大优点:一、不喜远征。中国人不会举一国之力去攻打远方之国。二、不喜极端。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会努力寻找一个中间点,规避极端三、不喜无序。中国一直处于集权统治的状态中,习惯所有的事务都在管理之中,中国失控的时候是很少见的。 关于爱情 很多女孩子觉得责任感不太重要,男人没有责任感反而给了女方一种权利。其实对男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没有责任感可怕地呢?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 爱情非常珍贵,不仅值得用斗争来保卫,而且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值得。 其实,未经艰苦寻找的草率结合,对她也是不尊重。她和你一样,都有寻求深刻爱情的权利。 每一男女都处在自转之中,当一个男人最散发魅力的一面转向了一位女人,而这女人最美好的一面也刚好朝向了这个男人,那么爱情就挡也挡不住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自转的方向和速度,相对于那个有可能出现或已经错过的异性,总要有偏差,所以老有人找不到自己的爱情。 2、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着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所以爱是一瞬间的礼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结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爱情的。 6、爱情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39 7、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爱情也是如此。 8、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付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 9、说了那么多旳——“如若你不在,我等待你归来。”也比不过你一句——“我不会等,我去找你!” 关于友情 1.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2.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3.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4.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5.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6.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7.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8.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 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9.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10.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 40 11.“君子之交谈如水”,这种高明的说法包藏着一种机智的无奈,可惜后来一直被并无机智、只剩无奈的人群所套用。怕一切许诺无法兑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之间。有人还曾经借用神秘的东方美学来支持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样一来,友情也就成了一种水墨写意,若有若无。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友情和相识还有什么区别? 12.强者捆扎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贴友情,都是为了防范友情的破碎,但看来看去,没有一个是好办法。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办法都过分依赖技术性手段,而技术性手段一旦进入感情领域,总没有好结果。 13.万不能把防范友情的破碎当成一个目的。该破碎的让它破碎,毫不足惜;虽然没有破碎却发现与自己生命的高贵内质有严重羝牾,也要做破碎化处理。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14.该破碎的友情常被我们捆扎、粘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却又常常被我们捏碎了。两种情况都是悲剧,但不该破碎的友情是那么珍贵,它居然被我们亲手捏碎,这对人类良知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15.其实,世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这两片树叶贴得很紧?本有差异却没有差异准备,都把差异当作了背叛,夸张其词地要求对方纠正。这是一种双方的委屈,友情的回忆又使这种委屈增加了重量。负荷着这样的重量不可能再来纠正自己,双方都怒气冲天地走上了不归路。凡是重友情、讲正气的人都会产生这种怒气,而只有小人才是不会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们一旦落入这种心理陷阱往往很难跳得出来。高贵的灵魂吞咽着说不出口的细小原因在陷阱里挣扎。 16.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无边的红外线探测仪,能把一切隐藏的角落照个明明白白。不明不白也不要紧,理解就是一切,朋友总能理解,不理解还算朋友?但是,当误会无可避免地终于产生时,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点,这对被疑的一方而言无异是冤案加身;申诉无门,他的表现一定异常,异常的表现只能引起更大的怀疑,互相的友情立即变得难于收拾。 17.友情本是超越障碍的翅膀,但它自身也会背负障碍的沉重,因此,它在轻松人类的时候也在轻松自己,净化人类的时候也在净化自己。其结果应该是两相完满:当人类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时,友情本身也获得最充分的实现。 18.现在,即便我们拥有不少友情,它也还是残缺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还残缺。世界理应给我们更多的爱,我们理应给世界更多的爱,这在青年时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到了生命的秋季,仍然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但是,秋季毕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洒上寒露,友情的渴望灿如枫叶,却也已开始飘落。 41
本文档为【第三版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7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