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举报
开通vip

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社会创新能力杂谈之一 上个世纪的后三十年,全世界都被所谓的东亚奇迹吸引,前有“四小龙”后有“四小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创造了令世人难以置信的持续高增长。然而,1997年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波及并重创了整个东亚经济。 在反思东亚金融危机时,克鲁格曼指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 那次危机我国幸免于难,然而居安思危,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性质,思考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持续。 自索洛以后,经济学家们...

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 社会创新能力杂谈之一 上个世纪的后三十年,全世界都被所谓的东亚奇迹吸引,前有“四小龙”后有“四小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创造了令世人难以置信的持续高增长。然而,1997年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波及并重创了整个东亚经济。 在反思东亚金融危机时,克鲁格曼指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 那次危机我国幸免于难,然而居安思危,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性质,思考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持续。 自索洛以后,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增长归结为两类因素。其一为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力的投入;其二为效率的提高,即更有效地利用所投入的要素。学者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评估资本和劳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不能用资本和劳力贡献来解释的部分即归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即经济系统的效率。 我们先来直观地看看要素投入的效率。 产出/固定资产/产出/劳固定资产年 年 劳力 劳力 力 /劳力 1969 0.042 0.036 1986 0.130 0.125 1970 0.050 0.031 1987 0.141 0.142 1971 0.052 0.036 1988 0.153 0.162 1972 0.053 0.044 1989 0.156 0.195 1973 0.056 0.048 1990 0.138 0.189 1974 0.056 0.055 1991 0.149 0.197 1975 0.059 0.059 1992 0.168 0.199 1976 0.057 0.068 1993 0.189 0.211 1977 0.060 0.072 1994 0.211 0.236 1978 0.079 0.071 1995 0.231 0.272 1979 0.083 0.076 1996 0.249 0.310 1980 0.086 0.080 1997 0.268 0.352 1981 0.088 0.088 1998 0.283 0.395 1982 0.093 0.091 1999 0.301 0.450 1983 0.101 0.096 2000 0.319 0.495 1984 0.112 0.099 2001 0.341 0.550 1985 0.123 0.107 2002 0.365 0.604 2003 0.395 0.666 上表列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的劳动生产率,数据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的“产出”,1977年前为国民收入,1987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均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力”1977年前为社会劳动者合计,1978年后为就业人员。 由图可见,我国自1990年以后,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这显然值得高兴。然而,如果同时观察表中的劳动力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粮,却会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表中固定资产存量根据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按“永续存盘”法估算。初始年(1952年)固定资产存量按张军、章元的测算为800亿元。历年投资均按1952年价换算。折旧率仿照宋海岩的方法,取法定折旧率3.8%加上当年经济增长率。 由表看到,1993年后,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均产出的增长。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而不是克鲁格曼所希望的基于“灵感”和“更聪明的工作”。 我国是一个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的人口大国,这决定了我们的资本总是稀缺的。然而,我们目前的增长模式却是让少数人聚集大量资本,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同时听凭大量人口两手空空,无以就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效利用稀缺的资本,提高资本的生产率,无疑是最关键的任务。那我们的资本生产率如何, 产出/固定产出/固定产出/固定年 年 年 资产 资产 资产 1952 0.736 1969 1.193 1986 1.039 1953 0.955 1970 1.609 1987 0.992 1954 0.974 1971 1.434 1988 0.943 1955 1.004 1972 1.205 1989 0.799 1956 1.197 1973 1.172 1990 0.728 1957 1.100 1974 1.009 1991 0.756 1958 1.448 1975 1.012 1992 0.846 1959 1.248 1976 0.832 1993 0.895 1960 0.923 1977 0.842 1994 0.894 1961 0.507 1978 1.115 1995 0.849 1962 0.455 1979 1.096 1996 0.804 1963 0.559 1980 1.079 1997 0.760 1964 0.806 1981 1.008 1998 0.717 1965 1.036 1982 1.025 1999 0.669 1966 1.268 1983 1.048 2000 0.645 1967 1.007 1984 1.140 2001 0.620 1968 0.863 1985 1.154 2002 0.604 2003 0.593 从大趋势看,自1985年以后,我国的资本生产率就呈现下滑的态势,1992年后,更是持续下滑。到2003年,我国的资本生产率已经快降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水平了。 至于表征整个经济系统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测算,由于测算对象、时间范围、所用方法的差异,结果各不相同。而共同的认识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有时甚至是负的。 李京文在《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1953——1978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1979——1990年TFP大约以2.53%的速度增长,在平均8.35%的经济增长率中,仅占30.3%。而资本投入的贡献占到了50.97%。 我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全国工业数据时曾发现,1978--1990年,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工业的增长几乎全靠资本投入。 Chow发现1952-1978年,TFP保持不变,即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提高。1978年以后TFP大约以2.7%的速度增长,在平均9.5%的经济增长率中,仅占28%。而资本投入的贡献占到了62%。 胡鞍钢、郑京海则发现:1978,1984年TFP增长率最高,为7.65%,1996,2001年期间最低。1995,2001年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在1996,2001年期间技术进步减缓,技术效率下降。 王英伟、成邦文的测算发现:1992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持续下 滑。 年份 TFP增长率 年份 TFP增长率 1979 1.3% 1991 2.4% 1980 2.3% 1992 8.3% 1981 0.8% 1993 7.2% 1982 4.3% 1994 5.8% 1983 5.4% 1995 4.0% 1984 7.9% 1996 3.1% 1985 5.0% 1997 2.1% 1986 1.4% 1998 0.6% 1987 4.1% 1999 0.4% 1988 3.9% 2000 1.4% 1989 -2.0% 2001 0.8% 1990 -4.6% 2002 0.4% (数据取自王英伟、成邦文《我国研究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定 量分析》) 由此,可看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高额积累形成的高强度投资。而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却增长缓慢。这种增长模式正如胡鞍钢指出的:“过早地进入资本深化过程,创造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出现了下岗和失业高峰,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等,各类寻租活动十分活跃,各类社会成本急剧增加。” 这种增长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决定性的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依赖增加要素投入。增加要素投入只需加紧“努力”和“压榨”,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则需要各方面的创新。 于是我们来到熊彼得面前,他在1912年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指出,“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1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得心目中的创新,不只是科学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本质上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涉及到社会生产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的各个环节。当熊彼得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他心目中盘桓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而影响社会创新能力的,是社会自身的创新原动力,是对创新行为的鼓励、容忍或遏制,是其国民的基本素质„„。 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他们心目中的创新,本质上与熊彼得相同:对劳力和资本进行新的组合,以提高其产出效率,他们将其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前移。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更关注社会层面的宏观效果,而熊彼得则重视企业层面的微观环节。 Fareetal.研究17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时发现:从1979——1988年,美国的资本生产率最高,同时,它是这些国家中唯一的创新者。Chang,Ching-Cheng,Luh,Yir-Hueih则发现:在1980——1990年,在亚洲经济中,香港的资本生产率最高,它也扮演了创新者的角色。王兵、颜鹏飞则发现,在国内各省市中,1978、1992、2001年,上海的资本生产率最高,也是国内的创新者。 可见资本生产率与创新能力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社会,总能不断提高其资本使用的效率。我国资本使用效率不能持续提高,反而持续下滑,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创新能力薄弱。 症结何在,需要我们深思。
本文档为【王中宇:从东亚奇迹到熊彼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