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举报
开通vip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回顾与展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回顾与展望中的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关系思考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思考发展信息素养内涵和外延的方向性把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概览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之快,我们无暇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中一些固有问题做深刻的反思:两种观点:技术是善意的;技术是邪恶的;三种假设:技术产物冲击和意...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回顾与展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回顾与展望中的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关系思考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思考发展信息素养内涵和外延的方向性把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概览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之快,我们无暇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中一些固有问题做深刻的反思:两种观点:技术是善意的;技术是邪恶的;三种假设:技术产物冲击和意义一成不变;技术冲击会随背景脉络而变化;归因于技术本身,认为技术是无情外在力量,不可阻挡,无暇顾及技术运用的社会脉络。三种假设的基础:技术决定论——归因于技术本身而非人类,将技术变化视为自然,不可避免,由此掩盖了真正决定方向的社会历程。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固有问题探讨其结果是:造成无助感、无力感;改变:从聚焦于技术转到聚焦于环境文化。过分强调社会脉络导致另一个问题即技术中立论:“技术本身无善恶之分”,其对社会的影响受到使用者的操控——塑造适应环境的技术。关于课程教育中固有问题的小结:技术决定论、技术中立论;技术观、情境观、生态观;适应技术观、塑造技术观;现有的课程目标是否充足?课程编订三要素:社会、人、教育内容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相互影响”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固有问题社会、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三者关系的共识远多于分歧-错综复杂地相互影响社会:对人才培养提供需求;对公民素养教育提供基础;自上而下影响(控制)、对课程实施的外在压力(权利)控制:人们主导他人、主导事物(信息技术-机器)的行动或过程;阻碍他人自主性(如,机器或程序或意图控制人(学生))。权利(如课程结构、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决定学什么,什么是重要的。5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经由教师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育价值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为传统的课程发展带来生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选取信息技术及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援学生开展校本课程学习。特点:知识来源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很难只依据教科书完成课程教学。结果: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指导方面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在选取教材、作出评价及反馈方面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正规课程FormalCurriculum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化教学资源Contents经验基础革新建议应用反馈支援执行(徐晓东,2005)6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运用上述观念理解现实,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有关人员(或学生本身)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对使用信息技术产生的行为和结果负有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导未来的计算机专家、软件工程师、IT企业家,设计出可以加强对上述问题理解的信息技术或系统?我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育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驾驭和明智的选择,让学生有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让生命更有意义,实现价值(观)和品德上的转变。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成年人行动说明:在很多问题上把主体能力归因为计算机。责任应该归咎于设计、选择使用这些IT(计算机)技术、行政人员,制造机器企业等。但有些工具天生具有功能倾向性(特性):人以特定方式使用这些工具,以达成特定目的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应该驾驭技术,为使用制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结果和行为负责ICT教育可以借助学生的“设计学习”活动加强上述教育,由此把更多的技术控制和学习责任转移回归到学生身上。8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这种教育(内容)?我们有这样的疑问:计算机是教育工具、认知工具吗?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大多数都不是为教育教学而设计的,有些软件也是如此。我们有这样的疑问:计算机是中立的工具吗?比如互联网是被设计用来传输有用信息或进行集中管理的。早年开发于军事领域。因此,技术人造物不是中立的。9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参与式探索问题1:实现上述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建议学校提供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实现自律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管理中进行决策,从中体验民主和决策的共识过程。并且提示学生去思考IT设计者的视角,同时也提示将来作为设计者也应该考虑到设计的产品对社会(包括人)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这种教育,不但追求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以体贴关怀使用者需求,同时也在设计过程中,让设计和使用者获得解放与增权益能。10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在课程执行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思考或增设上述这些内容?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之快,超越了社会对此吸收、适应、消化理解的速度,以至于我们无暇对“信息技术”本身的一些固有问题做深刻的反思。布朗、杜吉德(Brown&Duguid)《信息革命了什么?》(TheSocialLifeOfInformation)强调:不是社会信息技术化,而是信息技术社会化,只有信息技术适应我们,我们才能够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文主义”——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应该以人的目的为目的。只有我们愿意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才能成为我们工作上或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固有或现实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教育领域,一方面我们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和绩效,强调“教育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考虑到“教育以人为本(扈中平,2004)”,我们还应该提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育化”,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适应教育,我们的教师才愿意使用它。不是技术决定其对教育的价值,而是由教师、学校和家长决定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假如忽略数字技术毕竟以人的目的为目的,是人类教育团体及体制决定数字技术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势必陷入一种错误信念,它阻碍对该技术更为全面的解释,由此也限制了技术的不断的社会实践。1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固有问题另一方面:布罗姆利认为:技术是一种社会实践(Bromley,1997)。需要不断探索,而非按照既定功能执行;信息技术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在学校这个社会脉络中,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实现技术的目的。1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上述理想前提:通常我们希望通过ICT来构建一个共享信息的平台,由此达到促进教育公平性的目的,以及缩小数字鸿沟。我们真的是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还是在扩大数字鸿沟?加深教育非公平性?大家可能各持己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电脑只被那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地区的学校所独享;经济欠发达省份、地区的学校连最基本的维持经费都不能保障,如何实现公平?1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国民信息素养素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不可或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没有电脑的学校里,如何培养信息(包含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性?教育如何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信息技术丰富环境中的学生,在饱含信息素养培育的雨露中,信息素养就肯定会茁壮成长吗?信息素养培育中我们缺少哪些结构性的考虑?我们又存在哪些偏颇与迷思?15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迷思信息是越多越好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确忍受着信息的饥渴。”这只是一种假象而已,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理解现有的。如果不是,那么新了解到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额外的认知负荷、制造了混乱而已。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师们的基本假设:提高技术素养,操作教育是基本的,我们教会学生的只是查找到这些信息,而非对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16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迷思另外,信息过多无益于决策和民主行动。除上述问题之外,信息技术教育是否还考虑到以下这一问题。佐伊·索菲亚认为,对信息媒体与技术的特殊嗜好,表现出一种对控制和服从缺乏冷静、审慎、宽泛的态度。这在男性中尤为突出,也许是一种性别特征。(ZoeSofia,2004)上述研究指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计算机当成第二个自我,而沉迷于这种迷思。1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迷思男性受到期望去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与专门技能,好让他们为从商、从政、从事教育的优势地位做好准备,而这些并不适用于女性,所有社会活动中(包括教育的操作和暗示)都将这些性别关联差异正当化或予以强化。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明确提示:性别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文化脉络。信息技术教育并未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以全体国民为对象,那么是否有义务在消除这一差异方面付诸有意义教育行动。现有的课程与教材(以操作教育为中心)不能满足这一需求。18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媒介的社会层面信息技术中融入和抽离的问题:斯科特(A.Scott,2004)认为,电脑教育日常美学有四个侧面:行动美感、幻像美感、人体工学美感、涵纳的美感。迄今为止,对涵纳的美感的讨论并不充分。如,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融入信息技术环境(电脑游戏)本身的历程,电脑游戏显示电脑有办法引发专注的融入,使青少年跟随愉悦体验。游戏软件盛行原因之一,教师观察到了游戏学习中高手和低段伙伴交换诀窍和心得的情景,这正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努力想要建立的情境。自上而下的控制是设计内建的意图,因此,存在另一面问题。19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媒介的社会层面近年来在对传统CAI教学软件加入一些现代新理念和技术元素之后,又重新得到教育技术人员,特别是软件开发人员赏识的“娱教/乐学型”教育软件(Edutainment)开始流入学校,由此对教育所带来的潜在影响。电脑游戏可能让儿童、学生沉迷其中,这种沉迷表现在全神贯注于游戏以及其中内含的开发者所成就的虚拟世界之中——融入、沉浸、愉悦体验。有一点问题已经受到质疑:高度情境化的学习不能为学生学习的迁移与灵活性(Collins,1994)、知识的体系化与发现(徐晓东,2001)有帮助。20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媒介的社会层面如果教育是“激扬生命”而非“控制生命”(郭思乐,2005),那么我们必须审慎地判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我们需要辨析那些潜在的影响,可能对学生造成的约束。另外,外在压力方面,由于升学的压力致使一部分学校放弃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使该课程边缘化,造成学生的错觉和迷思,这是信息技术技术教育社会层面的问题。这一结论也需要写进“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与教材之中。2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培养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担负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重任2000年以前的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教授与计算机专业若干相同课程、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的使用是主要的课程与教学任务。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三个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文件:首次采用“信息技术”概念作为课程名称(正增益,2001)。2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当时,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教育》首次确立了以“信息素养目标”为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2006,王吉庆)然而,目前,在课程设置与对信息素养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颇。信息素养概念包含:①信息知识;②信息能力与技能;③参与信息化社会态度、情感与意识。“信息素养”概念的宽泛性,造成单一学科很难实现其培养的目标。2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和情感、意识、道德获得方式,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活动和知识内容而独立存在。分散在《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课程》中;必需依托各个学科来完成。信息知识的教授,必须借助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框架构成独立的学科——信息技术,来完成。可以说信息素养培养涉及到中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但各个学科拥有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该学科教学的重点。问题1:在各个学科中如何协调学科教学目标与信息素养培养目标?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并指明该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与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并存。25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问题2:独立学科《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分配、规划、权衡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轻重于各个学科之中?两个学科中的知识点如何相互衔接、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问题3:学年提升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关系问题,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上述问题是摆在课程与教学面前必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6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参与式探索问题2: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导向性的引导解决上述问题?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这一目标对应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学习活动,以及体系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分组讨论并发表:从信息素养内涵的三个方面以及系统化、分层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出发,小组合作完成“有效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关键步骤或环节:主题、过程、评价等)概要”设计。2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分层、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类”(一)、有效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收集、判断、表达、处理、创作所需信息的能力;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接收到的信息并进行发送和传递能力1、表达与交流信息2、选择需要的信息3、在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中主体性地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4、按照课题或目的正确地利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手段(二)、科学地理解信息:对信息科学基本原理和机制的理解5、科学地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构造和特征6、掌握有关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7、了解信息加工和信息技术以及人类对于信息的认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8、掌握关于表征信息技巧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三)、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理解个体的社会角色,处理和运用信息的道德和责任感。9、理解信息化社会10、理解信息的道德规范和传递信息的责任11、积极参与信息化社会以及形成为建设更好的信息化社会贡献力量的积极态度。28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有效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二、三级目标(1)发现问题和建立计划A、自主地选择课题并建立计划B、自主地发现课题并能够借助洞察开展活动C、在反思学习活动中建立新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和开展评价(2)收集信息D、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E、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课题所需的信息(3)整理加工、分析判断、选择利用信息F、能够比较归纳收集到的信息G、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归纳H、利用信息媒体与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判断(4)发送或传达信息I、把自己归纳整理的内容发送给他人J、明确想要传达的事情,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K、从接收者的立场出发,有效地利用媒体条理清晰地传达信息29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分析和加工编辑和加工信息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收集信息体验或课题探究方法是否合适?媒体选择是否合适?表现方法是否恰当?传播发送选择适合的媒体?信息运用的    自我评价改编自原克彦(2000)重点、难点选择的信息和媒体是否合适?30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1年春天新学年开始,在一系列先行研究支持下,本课程教学团队大胆地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课程名称: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改革后的课程主导思想:为学校教育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这一目标对应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以及体系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的课程特色:分布式、协调式课程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革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标:为将来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取并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并发展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能、形成正确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和道德;3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结论:“信息素养”的内涵需要丰富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潜在假设、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潜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需要发展提供系统化课程、系列化教育目标与对应的学习活动(徐晓东,2002(a),(b);2003;2006).分布式、协同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徐晓东,2008)。“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需要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3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有问题请及时联系3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将来能够将本课程的“信息技术的知”转化为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由“信息技术的知”转化为“信息技术的能”,并发展其“信息技术的能”,形成“正确地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最终成为信息素养。在上述过程中,师范生们获取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师职业技能和态度。提高全校其他师范专业的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学科中(如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数学、科学、历史与社会等)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方法,使他们将来在能够高效完成所担任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完成学科中的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取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师职业技能和态度。35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改革后的课程实现了以下两点突破:(1)构建并提供系统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内容,以便教师将来完整地开展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将系列分层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协调分布在中小学的三类课程当中——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各学科课程。并以此为线索,构成了与这一目标相对应的完整、分布式、系统化、有计划的教与学活动。强调以螺旋式课程构建中小学学科课程。立足于教师教育与培训,强调协调理顺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2)确立创新的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类,不仅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培养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职能力36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新酒需要新皮囊,新的课程需要新的教师培养方法:由重视潜能培养、以课堂为中心,转向知识积累与教师绩效训练、课堂与综合实践并重。以课程改革与教师培养目标相结合,从单纯重视技术操作转向素养与技术教育并重,由此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双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3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弊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中传授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如文字教材单一手段,多人数、划一式,学习被动化,待遇不均衡,他人妨碍,反馈困难等诸多弊端,大胆改革,开发了“参与式归纳教学法”。该方法是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开发组织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IMHE)和教育革新与研究中心(CERI),经过多年对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长期考察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之一——“实现大规模密切互动”(OECD,1996,2000)而创造性地总结出的一种综合性方法。38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1)、集中讲授;(2)、分组合作讨论、轮流发表;(3)、利用播放视频、投影演示,调动学习者多种感观参与,为思考搭建脚手架来帮助理解;(4)、小组协商合作开展体验式学习;(5)、原著评论、提交报告(课程作业)39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40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做好准备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做好准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必须坚持以教育目的为目的,坚持教育理念在先、教育方法领先于教育技术,技术是新方法实现的手段,技术在教育中角色和作用由方法决定;只有信息技术适应教育,教师和学生才能依赖信息技术,只有师生愿意依赖信息技术,并运用专业判断付诸实践,信息技术才能成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结论:“信息素养”的内涵需要丰富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潜在假设、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潜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需要发展提供系统化课程、系列化教育目标与对应的学习活动(徐晓东,2002(a)、(b),2003,2006).分布式、协同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徐晓东,2008)。“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需要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4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有问题请及时联系4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徐晓东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本文档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76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