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教资考试复习资料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评价观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评价观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三爱二人一终生)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上作业,辅导检查)一堂好课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简捷性;5.有指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结构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直启系巩,理因思量)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谈话法的实施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一安四生)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疏导性原则;2.方向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8.长善救失原则。(书方知信,极致因善)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  客观、  全面、  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6.人道主义和社会功德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知思活长(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人活得长久))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的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实际锻炼德育方法要注意的要求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3.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如何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角色扮演;5.价值辨析;6.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煮花生特有效)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时机具有选择性。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遗忘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3.回忆或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 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2.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评述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3.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确立目标;2.建立班委会;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5.身体素养。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1.学科知识素养: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教育知识素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相应的教育学科理论。3.文化知识: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文理兼修,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角色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现代: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观微教训)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思维的形式思维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2.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1.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所有人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所有中青年都脱盲;2.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3.教育的多元化:是对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的终身化:是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全民多现身)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表达明确的期望;(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4)有效的运用表扬。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三教一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2.对教育的意义:(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3)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新课改的具体内容1.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4.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5.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生中心论课程主张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  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3.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机器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五育的相互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内(人)结手(真)规速)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教育与文化:(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1)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2)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在新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4)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2.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3.感知觉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的深化并达到成人的水平。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注意趋向稳定,注意的稳定性对初一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加明显。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较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渴望交往。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3.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获得知识;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4.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结构组成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四个方面。1.性格: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2.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4.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种能力构成。1.语文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2.数量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3.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7.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已生活方向的能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5.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  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  来阐述儿童管理问题。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 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福勒和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该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该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的阶段:该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在小学阶段读书,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  体积、  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 ~ 15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  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 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维呆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为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死亡):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关于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士一一兰格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2.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阿德诺关于情绪的“评定——兴奋说”理论的内容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有三个主要观点。1.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证过程3种因素制约。实验结果表明: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因此,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被称为“人格心理学之父”。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操行评定;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气质类型学说的内容现代的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1.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冲动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  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3.黏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按部就班;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4.抑郁质:以体验深刻、外表温柔、  怯懦、  孤独、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为特征。考试焦虑的症状、原因和应对策略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症状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2.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3)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等。3.焦虑症的治疗方法:(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2)采用认知校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CTRL+A全选可调整字体属性及字体大小-CAL-FENGHAI.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Company.2020YEAR
本文档为【教资考试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橙子到此一游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2-23
浏览量:72